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预习学案

合集下载

《醉翁亭记》预习案

《醉翁亭记》预习案

《醉翁亭记》预习案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二、联系课文下面注释,运用手中的工具书,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1、通假字
2、多义词
3、词类活用
4、古今异义
5、特殊句式
三、试译文章,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
品读探究
读第一段思考:
1.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醉翁亭的具体位置在哪?
读第二段思考:
1.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
2.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是写景的总结性的句子,这些美景和下面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读第三段思考:
1.第三段都写了谁的“乐”?
2.把“太守宴”放在“滁人游”之前写好吗?
读第四段思考:
1.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第四段中乐有哪三中情境?
2.下列句中的“乐”字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太守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中考重点文言文《醉翁亭记》学案

中考重点文言文《醉翁亭记》学案

中考重点文言文《醉翁亭记》学案班级和学号姓名 .一、知识储备1了解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2.简介背景:庆历5年( 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

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

第二年,写了本文。

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二、诵读㈠试读课文,圈点字音。

滁.()壑.()琅琊..()()潺.()酿.()辄.()伛偻..()()霏.()暝.()洌.()蔌.()觥筹..()()翳.()弈.()朝.()而往射者中.()颓.然()㈡词句练习1环滁皆山也:环滁,2林壑尤美:壑,。

尤,。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

深秀,。

4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

临,。

5名之者谁:名,。

6 饮少辄醉:辄,。

7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8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

寓,。

9云归而岩穴暝:瞑,。

归,。

10 晦明变化者:晦,。

11野芳发而幽香:发,。

12佳木秀而繁阴:秀,。

13负者,。

14伛偻提携:伛偻,。

提携,15泉香而酒洌:洌,。

16杂然而前陈者:杂然,。

陈,。

17宴酣之乐:酣,。

18觥筹交错:觥,筹,交错,。

18颓然乎其间者:颓然,19已而夕阳在山:已而,。

20树林阴翳:翳,。

2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㈢重点语句翻译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

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2《醉翁亭记》学案(表格式)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2《醉翁亭记》学案(表格式)

《宋史·欧阳修传》
推荐的学习资源
学科 课题 教科书
姓名
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醉翁亭记》
书 名:部编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年 12 月
学生信息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理解文意。 2.积累虚词,体会妙用。 3.聚焦山水,学习手法。 4.解读“醉”字,把握精神。
课前学习任务 1、搜索资料,了解作者生平。2、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文句。
课上学习任务 1.请准确分辨以下加点字的读音:
林壑.尤美 水声潺.潺. 饮少辄.醉
伛.偻.提携
觥.筹.交错 树林阴翳.
2.读文言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畅还读出了节奏和韵味,你能正确地划分以下句子的节
奏吗?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本文的语言骈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抑扬顿挫,有一咏三叹的韵味之美。这
特别有赖于作者创新运用了 21 个“也”字和 25 个“而”字,这样大量虚词的使用有什么妙 处呢?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吧!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判断、感叹、陈述或者解释。用在复 句的前分句末或并列的句子成分之后,表示停顿和上下文的互相关 连,兼有舒缓语气和抒情的作用。 而:有舒缓语气、轻微转折等作用。
4.欧阳修驾驭语言的功力真是不凡,就让我们随着这份脚本去到琅琊山醉翁亭,并用选 择合适的景别记录下它的山色意境之美吧!
画面内容
《醉翁亭记》自然之景拍摄内容
景别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学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学案

醉翁亭记学案教师寄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乐也。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培养自己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一、基础知识熟练朗读课文,对照文下注释翻译课文,然后完成以下问题。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字,并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环滁()琅玡()林壑()辄醉()弈()者胜穴暝()伛偻()酒冽()山肴()野蔌()觥筹()阴翳()2、解释加点字词。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翼:)②名之者谁?(名:)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号:)④伛偻提携。

(伛偻:)3、翻译句子。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名之者谁?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④伛偻提携。

⑤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4、阅读课下注释①并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写出你所知道的与课文及作者相关的知识。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5、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本文写景很有层次,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读一读,思考: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1)写亭的环境:从到。

(2)写山间之朝暮:从到。

(3)写山间之四时:从到。

(4)写宴饮场面:从到。

6、本文以“乐”为线索,作者是怎样步步深入、表现“与民同乐”的主旨的?三、精读课文,局部研讨。

7.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提示: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找出相关的句子。

(1)写亭的环境:(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8、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9.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四、拓展延伸。

、10、如何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五、课堂小结收获:疑问:六、达标测试1、下列四句中有一句与“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请选出这一句()A、野芳发而幽香B、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C、溪深而鱼肥D、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2.选出“之”字不同用法的一项()A.禽鸟知山林之乐B.名之者谁C.四时之景不同D.醉翁之意不在酒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预习学案

醉翁亭记预习学案

第六单元第三课《醉翁亭记》第一课时设计人:许兴强班第合作学习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作者欧阳修生平简介。

2、正确诵读课文,背诵学过的段落。

3、翻译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学习重难点】诵读课文,翻译课文。

难点:判断句式【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任务一:知道作者欧阳修《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

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

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

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任务二:正确诵读课文1、正字正音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辄( ) 霏( ) 暝( ) 蔌( ) 弈( ) 翳( )射( ) 觥( ) 偻( ) 洌( ) 朝( )而往2、正确断句任务三:学习课文第一段1、翻译课文:环.滁(chú)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

译文: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复习学案答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复习学案答案

《醉翁亭记》复习学案四、文章内容理解:1、全文的主旨是:,“”字贯穿全文。

2、题目是《醉翁亭记》,写了这么多乐,作者在“乐”什么?文中多次提到“醉”字,与“乐”有什么关系?答:①山水之乐、游宴之乐、游人之乐,三乐归一,与民同乐②本文写景记游不是目的,而是借助它表达“与民同乐”的思想和政治抱负。

“乐”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写亭及其周围景色,说“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都是为写“与民同乐”作铺垫和烘托。

“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之情,展现出他随遇而安、怡然自得的旷达情怀。

11、《桃花源记》《醉翁亭记》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答:①人民生活安逸。

②民风淳朴。

③人与人和乐相处。

12、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13、选文由写景转而写人事,具体描写了____ 、太守宴、________和____ 四个场景。

(用原文回答)14、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和1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理想。

请你用现代观念,结合上文评价杜甫的思想或欧阳修的理想。

示例二: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欧阳修在官民隔阂的时代还能做到"与民同乐",生活在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时代的我们,更应和人民心连心,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1、作者用乐贯穿全篇,请问总计写了哪几种乐?从文中看,太守因何而醉?答:作者写了五种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太守因山水而醉,因喝酒而醉,因与民同乐而醉,也因治理好滁州让百姓生活快乐而自我陶醉而醉。

《醉翁亭记》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醉翁亭记》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醉翁亭记》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醉翁亭记》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醉翁亭记》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背景《醉翁亭记》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代表作品之一,以清新自然的文字、与时俱进的意蕴和深刻的思想见长。

本篇文章作为九年级上册语文课程的重要篇目之一,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文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教学目标1.掌握《醉翁亭记》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背景,了解欧阳修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熟悉欧阳修的文学创作风格,理解《醉翁亭记》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评论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醉翁亭记》的基本内容和文化背景。

2.难点在于理解《醉翁亭记》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以及欧阳修文学风格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欧阳修的生平事迹、文学思想和《醉翁亭记》的背景知识,为学生提供认知框架和分析工具。

2.阅读法:通过对文本逐句解析、对关键词语进行阐释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班级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想、表达能力,促进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五、教学内容1.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福建福州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宰相,是唐宋时期文学理论家和文化名流。

其文学成就包括诗、词、文,其中以散文成就最高。

2.《醉翁亭记》的基本内容和文化背景《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在一次游玩中饱览山水秀丽之间饮酒畅谈,于《九江县志》载入后被人所见,是唐宋文学史上著名的游记散文。

该文以欧阳修在醉翁亭的游玩为基础,展现出醉翁亭以及周围山水景色的特点,凭借一副荒唐的借酒消愁的形象,来抒发诗人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表达了对于民生的关注和对于人生的疑惑。

3.《醉翁亭记》的文学风格和表达主题《醉翁亭记》的文学风格轻松活泼,自然流畅,其语言简练清新,如行云流水,留给读者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舒畅惬意。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醉翁亭记》(第1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醉翁亭记》(第1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

11 《醉翁亭记》学案(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学习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重点难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其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抒发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欧阳修:2.写作背景:3.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环滁( ) 壑( ) 琅琊( ) 潺潺( ) 辄( ) 霏( )暝( ) 晦( ) 伛偻( ) 提携( ) 野蔌( ) 觥筹( )【疏通文意】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山间之朝.暮也()②野芳.发而幽香()③杂然而前陈.者()④弈.者胜()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感知内容】6.《醉翁亭记》是一篇游记,其中以描写、记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请大家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7.下面试着理出每一段的内部层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介绍。

参考答案:1.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吉州永丰(现在江西永丰)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欧阳文忠公全集》传世。

2.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馋被罢去职务。

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中又有一份欢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第三课《醉翁亭记》第一课时设计人:许兴强班第合作学习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作者欧阳修生平简介。

2、正确诵读课文,背诵学过的段落。

3、翻译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学习重难点】诵读课文,翻译课文。

难点:判断句式【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任务一:知道作者欧阳修《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

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

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

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任务二:正确诵读课文1、正字正音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辄( ) 霏( ) 暝( ) 蔌( ) 弈( ) 翳( )射( ) 觥( ) 偻( ) 洌( ) 朝( )而往2、正确断句任务三:学习课文第一段1、翻译课文:环.滁(chú)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

译文: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解释重点字词(解释上文加点的字)3、概括段意三、自主总结四、自主评价(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节选自《五柳先生传》)(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大守自谓也。

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

(4分)(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2)性嗜.酒(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饮少辄.醉(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2)环滁皆山也。

3.用选段中的语句回答以下问题。

(4分)(1)《五柳先生传》中直接表现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

(2)《醉翁亭记》中描述醉翁亭形态及位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4.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饮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4分)(1)“五柳先生”饮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醉翁”饮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上述两个选段中都有一个成语一直沿用到今天。

出自《五柳先生传》中的成语是________,该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出自《醉翁亭记》中的成语是__________,该文的作者是________。

(4分)第六单元第三课《醉翁亭记》第二课时设计人:许兴强班第合作学习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背诵整篇课文。

【学习重难点】1、翻译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2、理解“与民同乐”的思想。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任务一、翻译课文第二段。

1、翻译:若夫(fú)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重点文言字词:(解释加点的词)任务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翻译: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野蔌也。

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解释重点字词。

任务三:把二、三段背下来。

二、自主总结:三、自主评价一、比较阅读。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又作“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

(2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下列加点词在《辞海》中有多个义项,请选出在该句中释义恰当的一项。

(只填序号)①、沿溯阻绝绝:A.断绝B.极、最 C.缺乏 D.穿过②、有时朝发白帝发: A.射出 B.揭露 C.启发 D.出发③、水落而石出者而:A.如果 B.表承接 C.表转折 D.通“尔”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3分)A.日出而林霏开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了B.云归而岩穴暝云雾归去,山洞里就昏暗了C.良多趣味实在有很多趣味D.飞漱其间在那里飞流冲荡4.两段选文都描写了四季佳景,请分别找出描写秋景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2分)答:二、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回答10—13题。

(8分)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分)时_________ 陈_________6、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7、“乐亦无穷”在选文第1段中指何而言?(2分)8、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2分)第六单元第三课《醉翁亭记》第三课时设计人:许兴强班第合作学习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翻译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诵读课文,翻译课文。

难点:文言字词句式主题的理解【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任务一:学习课文第四段。

1、翻译课文: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解释重点字词。

任务二: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主题思想。

1、列出本文结构提纲2、本文的主题思想。

任务三:、写法探究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1)写亭的环境:。

(2)写山间之朝暮:。

(3)写山间之四时:。

(4)写宴饮场面:。

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

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

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朗读课文。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

“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二、自主拓展阅读南宋林正大将《醉翁亭记》改写的词《贺新郎》环滁皆山也。

望西南,蔚然深秀者,琅琊也。

泉上潺潺峰路转,上有醉翁亭也。

亭,太守自名之也。

试问醉翁何所乐,乐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寓酒也。

四时之景无穷也。

看林霏日出,云归自朝暮也。

交错觥筹酣宴处,看蔌杂然陈也。

知太守游而乐也。

太守醉归宾客从,拥苍然白发颓然也。

太守谁,醉翁也。

三、自主总结四、自主评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14分)(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而酒洌。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乙)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馒头,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俗物。

字法中绝将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而追踪前贤者未有三四人。

古之人岂皆能书,独其人之贤乾传遂远。

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

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

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

李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

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其馀泯泯不复见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