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资源与资源学概要

合集下载

中药资源学 第三章我国的中药区划及其分区特征

中药资源学  第三章我国的中药区划及其分区特征

第二节 东北华北和西北温带地区
➢ 天山南坡、西昆仑山:新疆软紫草、麻黄、 阿魏、新疆党参、雪莲花等。
➢ 南疆盆地绿洲平原:甘草、肉苁蓉、麻黄、 锁阳、罗布麻。
➢ 北部的阿尔泰山地:赤芍、麻黄、秦艽、肉 苁蓉、白鲜皮、天仙子、甘草等。
2020/10/5
36
第二节 东北华北和西北温带地区
➢ 药用动物资源种类及其分布
仅为划分中药区提供依据,也为合理的引种新品
种和变野生药材为家种、家养,给予科学指导。
➢ 对家种药材分布状况研究,为药材生产的合0/5
5
第一节 我国的中药区划
(三)中药区划为调整药材生产结构提供科学 依据
➢ 不同药材的分布区相互重叠,构成不同地区具有 不同的主要药材品种,这是划分不同中药区和实 现药材生产区域化的客观基础。
2020/10/5
24
第二节 东北华北和西北温带地区
➢ 药用动物资源种类及其分布
➢ 黄淮海辽平原:山东阿胶,牛黄,全蝎,蟾蜍, 土鳖虫等。
➢ 黄海:石决明,牡蛎,海螵蛸,瓦楞子,海狗 肾,海马等。
➢ 黄土高原晋东山区:五灵脂,鹿茸,麝香,土 鳖虫等。
2020/10/5
25
第二节 东北华北和西北温带地区
三、内蒙古中温带野生中药区
(一)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状况 ➢ 范围:黑龙江中南部,吉林西部,辽宁西北部,
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部和东部,涉 及6个省,约98万平方公里。 ➢ 气候:东北部和中部-半湿润大陆性季风,西部 -干旱草原向荒漠草原过渡气候。 ➢ 土壤:东部平原-黑土,草甸土,风沙土;内蒙 古高原-黑钙土。
➢ 药用矿物资源种类及其分布
➢ 黄淮海辽平原:代赭石,滑石,硫磺,浮石, 石膏等。

第9章 人力资源与管理 《管理心理学》PPT课件

第9章 人力资源与管理 《管理心理学》PPT课件

制定评估计划
确定评估标准 和方法
数据收集
结果运用
分析评估
人员的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的一般方法
序列比较 法
相对比较 财务法绩效
强制比例 法
等级评估
顾客和市场指标
关键绩效
目理和社会责 任指标
过程有效性指标
平衡记分 卡
360°考核 资源法指标
重要事件 法
人员的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的错误倾向
为了补救而作出的一切承诺都要兑现,防止进一步激化矛盾
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补救中的调节因素
✓顺畅的沟通渠道、公平的组织程序和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弱
化员工的负面感受,从而不仅简洁了整个补救过程而且提高
了员工的违背阈值。
影响因素
组织进行心公理开契原约因补救的一般程序
沟通渠道
设计补救方案 方案实施
组织程序的公 平性
的结果告知因各种原因被淘汰的应试者
甄招选 聘资体景料检调(存查含)档背
笔试
招聘活动的评估
初次面试
预审、发 面试通知
✓应该对所招聘的人员进行一段时间的跟踪调 查,安以排评估他们试的用测评结正果式与录用实际业绩是否 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评估
人员的招聘与选拔
人员招聘的心理效应
归 因
诱 导






晕 轮投
人员选拔
人员选拔是指从应聘者中选出组织需要的人的 过程。 人员选拔的意义 人员选拔的流程
✓第一,测评指标体系的确立,这是人员选拔的前 提;
✓第二,测评方式的选择,主要考虑的内容有:选 拔方式是单一还是组合,各种方式的先后顺序以 及人员、时间、成本的限制等;

第3章-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概论课件

第3章-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概论课件
分选
干法分选 湿法分选
以金属为主的颗粒
后续处 理
纯度较高的贵金属单体
以非金属为主的颗粒 非非金金属属再再利利用用
电子废弃物中贵金属回收的工Fra bibliotek流程示意图1、金属提取技术
1、金属提取技术
材料科技巨头优美科(Umicore) 曾经告诉BBC,他们仅需35部废旧手机, 就可提炼出1克黄金()
而常规的冶炼技术中,提炼这么多 黄金几乎需要1吨的高品位金矿。是不 是在痛惜那些年我们扔过的手机?
但是,污泥来源于各种工业和生活污水,所以不可避免
含有一些对环境和生物有害的物质。其中的重金属,如镉、
铅、砷、铜、锌等,由于具有难迁移、易富集、危害大等特
点,一直是限制污泥农业利用的最主要因素;污泥中含有大
量的铁、铝、钙、镁、硫、钠等其它元素,进入土壤系统后,
长期累积对土壤生态系统会产生一定影响;另外,污泥中含
• (4)从电子废弃物中贵金属回收工艺 • 金(Au)、银(Ag)、铂(Pt)、锇
(Os)、铱(Tr)、钌(Ru)、铑 (Rh)和钯(Pd)共8种金属。
电子废弃物
日本松下公 司自动拆卸元 器件干馏设备
可回收利用元器件
拆 解
不可回收利用元器件
转式破碎机 剪切式破碎机
用于新设备生产 或投放市场
破碎
电子废弃物颗粒
•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 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 40%。建筑垃圾年排放量己超 过4亿t,其中北京、上海等大城 市年排放量均在3000万t以上。
工业废渣免烧砖的生产工艺
建筑垃圾制砖工艺
3、农业生产及其技术
堆肥化(堆肥技术):是指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真菌 等微生物,人为的促进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生化转化的微生 物学过程。堆肥化的产物称为堆肥。

第一章资源与资源管理学

第一章资源与资源管理学

第一章资源与资源管理学第一节资源的概念(一)资源1.资源:一切人以外的物质和精神存在。

(动态角度)在一定主客观世界的发展的基础上,可以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益作用的物质和精神存在。

(静态角度)2.对资源概念认识的三个方面:财富视角,有用性视角,福利视角3.理解资源的概念的两个维度:无限性和有限性4.资源的无限性:资源管理学的理论起点。

5.理解资源的无限性:世界是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人的需要时不断增加和升级的,人类能力的发展是无限的,需要、能力、价值和资源是相互促进的。

6.理解需要、能力、价值与资源的关系:能力是需要实现的前提,需要是能力的指引;需要和能力的发展具有价值性;资源是实现需要、能力和价值的手段;价值本身是一种资源形态。

7.资源的有限性:资源管理学的逻辑进路.8.理解资源的有限性:世界发展的时空是有限的;人类需要的时空是有限的;人的能力的时空有限性;资源的有限性是分析资源管理问题的现实根据。

9.产权的清晰界定是资源定价的前提。

10.市场经济中凡是稀缺的资源必定具有较高的价格。

第二节资源管理学1.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性: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凭借,资源的有限性是资源管理必要性的基础,资源管理是规避资源利用和开发中负外部性的有效手段。

可能性:人类的价值观的演化和发展为资源管理准备了观念基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资源管理提供了物质基础;当代世界和区域合作的加强为全球范围的资源管理提供了可能。

2.新时代的资源管理学应具有的新视角:多学科的系统视角;前瞻性的发展视角;国家层面的战略视角;区域层面的国际视角;个人层面的修养视角。

第二章资源的性质与分类第一节资源形成与变化的基本原理1.物质循环原理:自然界中碳、氢、氮、磷、硫等组成生物有机体的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形成有规律的还原系列。

2.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是指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3.地域分异规律:地球表层大小不等的、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地段之间的相互分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差异,支配这种分异现象的客观规律。

八年级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学习笔记

八年级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学习笔记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一、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1、自然资源的含义: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称为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利用二、总量丰富,人均不足1、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和特点2、我国自然资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存在的问题: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还将大幅度增加,我国自然资源相对短缺,人均不足且仍在下降的状况更加突出。

(2)解决措施:①培养节约能源的意识;②开发新材料、新能源;③改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增殖使用;④扩大铁矿石、石油等重要资源的进口渠道。

第二节土地资源一、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1、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2、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类型齐全,但是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一少”、“一多”、“一不足”、“一突出”(耕地少、难以利用的土地多、后备耕地不足、人口与耕地矛盾突出)3.土地资源的优势:我国土地类型齐全,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渔、工矿业生产和城乡建设。

4.后备耕地不足:我国荒漠、石山、永久积雪等通常情况下难以利用的土地较多,后备耕地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二、地区分布不均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1、存在的问题:我国破坏土地资源的现象严重,其中,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等问题尤为突出。

3、基本国策:我国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3、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1)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2)在农耕地区,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

(3)在牧区,建设人工草场,保护天然草场。

(4)在易遭受风沙侵袭、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营造防护林,治理沙化、盐碱化。

第三节 水资源一、时空分布不均二、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1、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主要措施:兴建水库。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三版总结名词解释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三版总结名词解释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三版总结名词解释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三版是一本关于资源和环境经济学的教材,下面是一些重要名词的中文解释:
1. 资源经济学:资源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与利用方式的经济学分支,涉及资源的产出、分配、消费以及管理等方面。

2. 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管理环境资源的经济学领域。

3.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即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后代的发展需求。

4. 外部性: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对第三方产生的非市场性影响,可以是正外部性(如环境保护)或负外部性(如污染)。

5.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无法排除非支付者使用且一个人的使用不会排斥他人使用的物品,如清洁空气和公园。

6. 自然资本:自然资本是指自然资源及其产品所提供的物质和能量,如土地、水和矿产等。

7. 污染权交易:污染权交易是一种减少污染的手段,通过对排放许可证进行交易,从而实现污染减排的弹性和效率。

8. 替代成本:替代成本指为获得某一物品而放弃的下一最有价值的替代物品的成本。

9. 内部化外部性:内部化外部性是通过市场机制使外部性影响的成本或收益体现在经济主体的决策中,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10. 环境评估:环境评估是对建设项目、政策或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从而得出对环境影响的结论和建议。

以上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三版》中一些重要名词的中文解释。

国土资源学第三章 土地资源管理

国土资源学第三章 土地资源管理

4
5
是土地管理主要的基础性工作
土地登记的作用
维护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维护了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了正常的土地市场秩序
有效地保护了耕地 为土地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信息
土地登记的对象
土地登记的对象是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其他项权
利。
在我国土地登记的权利对象有集体土地所有权、国有土
地籍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两项内容。
(一)权属调查
权属调查是对土地权属单位的土地权源及其权利所 及的位置、界址、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调查。 调查的成果经土地使用者认定,可为地籍测量、
权属审核和登记发证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凭据。


权属调查是地籍调查的核心。 权属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宗地,权属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宗地位 置、界线(界址)、权属和使用状况等。
土地质量等级
土地权属状况
是指不同权属类别的土地面积及其分布。
土地权属类别分为集体所有土地和国有土地两种
土地利用状况
是指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及其分布。土地利用类型按全国规定 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土地位置界限
土地的地理位置、范围界线和四至,包括各行政单位、土地权属单
位以及各种地类的界限、应用图件和文字形式表述
(三)土地统计的程序
土地统计设计阶段
土地统计调查阶段
土地统计整理阶段 土地统计分析阶段
(四)我国土地统计制度
我国的土地统计制度包括初始土地统计制 度、经常土地统计制度和土地统计报表制度。
§3 土地利用管理
土地利用管理,也称为土地行政管理,是指国家 和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为合理组织土地利 用,依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土地利用 过程所实施的全面的、系统的管理行为。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三章 外部性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三章 外部性

环境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市场失效

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整个行业的资源配置影响 假设行业中所有企业都存在外部不经济性行为,并大致相同。 整个行业的供给曲线(PS)就是所有单个企业MPC曲线在水 平方向的加和。 所有企业的MSC在水平方向上相加得到社会供给曲线(SS)。 SS与PS之差FG,反映了边际外部费用。一般随产量变化而变 化。 SS取决于非市场的外来资料。 行业中的边际私人费用如果不包括外部费用,行业所生产的产 品必然过剩,而且价格偏低,从而导致低效率或无效率的资源 配臵。
选择确定变量数值的一些实际变量; 决策者主体并不对受影响者进行补偿或收费, 某些效益被给予或某些费用被强加给没有参加 这一决策的人。
外部性与帕累托效率



外部性是经济活动中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这种广义的外 部性概念说明了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一种 不满足帕累托效率情况下的一种低效率状态。 当受影响的一方希望行动的一方改变经济活动数量或水平 时就存在着相关外部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可以通过市场 来调节。只有当以这样一种方式改变经济活动水平或数量, 即使得受影响的一方得到好处,同时又不让行动一方受损 失时才可以说存在帕累托相关外部性,也即存在没有实现 的潜在帕累托效率改进。 外部不经济性和外部经济性都是一种低效率资源配置状态, 而且游离于市场之外。

C/R/P
MSC
Pd Pc
Pa Pb

E

F A

MPC B


D

C
D(AR)
MR O Qd Qc Qa Qb Q
市场结构和环境外部性

垄断竞争市场与外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一、资源的分类系统
资源的分类
资源的基本属性不同分为:自然资源、 社会资源; 按利用限度划分: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按其性能和作用的特点:硬资源和软资源; 按资源的更替特点: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 按自然资源的固有属性:可耗竭性、可更新性、可 重复使用性、发生起源等。
④多用性(可用性):指一种自然资源有多
种用途。可以被人类利用,并且大部分自 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例如煤和 石油,既可作燃料,也是化工原料。 ⑤利用的层次性:从空间范围,可以包括一 个局部的地段,也可以包括一个地区、一 个国家甚至于洲和全球作为研究的范围。
源加上人类社会构成“人类—资源生态系统”, 它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在人类-资源生态系统中 ,人类已成为十分活跃、十分重要的动因,因此 系统的变动性就更加明显。这种变动可表现为正 负两个方面,正的方面如资源的改良增值,人与 资源关系的良性循环;负的方面如资源退化耗竭 。而有些变动是一时难以判断正负的,可能近期 带来效益,远期却造成灾难。
第三资源与资源 学概要
• 现在在资源概念的解释和使用上大体存在 以下几种情况: 把资源当作广义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 会资源); 把资源当作自然资源的代名词(资源是人 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生产资 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 把资源当作生产资源(帕累托最适度); 把资源等同于产品即原料;
信息资源
指可供利用并产生效益的一切信息的总称。 以信息化、智能化、综合化为特征的信息革命, 利用现代化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获取 、传递、交换、存储、检索、更新、处理分析、 识别、判断、提取和应用,是信息资源开发、管 理和利用的主要内容。 分类一:数量信息、质量信息 分类二;直接信息、间接信息
2、无限资源与有限资源 按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划分: (1)无限资源(非耗竭性资源):是指资源随 着地球的形成而存在、用之不竭的资源, 其数量丰富,性质稳定,如太阳能、风能 、潮汐能、海水、大气等。但是其中某些 资源如大气、海水因人类社会的不当活动 而受到污染。
(2)有限资源(耗竭性资源):在地球演化过 程中的特定阶段内形成的,其量和质有限 ,且分布不均匀。
• 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不可再生的资源:
一般在岩石圈表层或其内部,是地球亿 万年演化的产物,被取用消耗后,在人类 有限的生命时间范围内,是不能再次形成 的。
可再生的资源: 这一类资源被人类开发利用后能够自我 恢复和再生,但其人口承载力有一定限度, 超出了极限,资源将被耗尽,环境将被破坏 ,将会产生难以挽回的灾难性后果。
• 自然资源的分类 按照资源的圈层分类 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生 物资源、气候资源。 按照利用目的,可以分为: 农业资源、旅游资源、药物资源、能源资源等。
按照自然资源的生命性划分: 有机资源(生物资源—植物、野生动物、 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 无机资源(无生命资源—空气、水、土地 、矿物燃料、金属和非金属矿藏及建筑石 料)。
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 不断变化。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以及自然资源 开发利用的范围、规模、种类和数量,都是不断变 化的;现在人们对自然资源已不再是一味索取,而 是发展与保护、治理、抚育、更新等观念。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具体对 象和范围又往往是同一客体。 自然环境指人类周围所有的客观自然存在物,自 然资源则是从人类需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这些要 素存在的价值。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自然资源有六大共性 ①有限性:一般说来,人类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 的,而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了“稀缺 ”这个自然资源的固有特性,即自然资源相对于 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 ②分布的地域性 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因 此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存在数量和质量上的 显著地域差异,并具有特殊的分布规律。
③综合性与整体性: 综合性:自然资源是由多个单项资源组合而成的 庞大的自然系统,各项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各单 项资源内部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自然资源与资 源开发利用有关的社会经济条件也形成一个相互 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整体性:即各类资源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 制约的,组成一个复杂的资源系统。人类不可能 在改变一种自然资源或生态系统中某种成分的同 时,又使其周围的环境保持不变。
•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2)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才能 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
(2)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的概念:指自然资源以外的其它 所有资源的总称,它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信 息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
人力资源 已经成年并且具有和保持着正常劳动的人。 由劳动者数量和劳动者素质组成。 人力资源的质量在经济生活中作用越来越大。 智力资源 主要指开发创造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物质资源 的科技队伍和管理队伍。
自然资源的概念包括以下含义 : 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任何自然物之成为自然资源,必须有两个基本前 提: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 人的需要与文化背景有关,因此自然物是否被看 作自然资源,常常取决于信仰、宗教、风俗习惯 等文化因素。例如依斯兰教徒不食猪肉,印度教 徒不食牛肉,某些佛教徒食素,这就决定了他们 的“食物资源”的概念。
技术信息 指人们可用于创造社会财富的各种现实技 术和潜在技术; 是资源生态发展的第一要素资源。 管理资源 指管理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 作用的比喻,当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相结合,将显示其重要作用。
社会资源的特点 (1)易变性 (2)不平衡性 (3)社会性 (4)继承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