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

合集下载

温室效应解释

温室效应解释

温室效应解释
温室效应解释: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中的一种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大气中的某些气体能够
吸收并重新辐射地球上的热量,从而导致地球的平均气温上升。

地球大气中主要存在的温室气体包括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臭氧和一氧化
二氮等。

这些气体能够吸收地球表面向上散发的热辐射,并将部分热能再次辐射回地面。

这种再次辐射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比没有温室气体的情况下升高,就像是一个温室一样,所以被称为“温室效应”。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工业活动和能源消耗的增加,导致大量温
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

这些额外的温室气体增加了地球大气中温室效应的强度,进一步加剧了地球的气候变化。

温室效应的加强会引起一系列问题。

例如,全球气温上升会导致冰川融化、海
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国际社会普遍支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措施来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

为了减缓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行动。

这包括减少化
石燃料的使用、推广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保护森林等。

同时,国际社会也需要合作,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并制定政策和法规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总结起来,温室效应是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吸收和重新辐射热量的现象,导致
地球平均气温上升。

人类活动的增加使得温室效应加强,给地球的生态系统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采取行动来减缓温室效应和应对气候变化变得至关重要。

温室效应介绍

温室效应介绍

温室效应介绍
温室效应是指投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

在地球上,大气的温室效应能够使地球的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使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和发展。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温室效应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过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使地球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导致地球温度升高,引发了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

温室效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全球变暖: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地球温度升高,引发全球气候变化,使全球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发生变化。

海平面上升:海洋吸收热量并扩张,导致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城市和岛国构成威胁。

极端天气事件:温室效应还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暴雨、洪涝、干旱、风暴等自然灾害。

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导致生物栖息地减少,对全球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为了应对温室效应,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如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发展可再生能源、植树造林等。

同时,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培养,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重视也是非常重要的。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

的身体健康。气候变暖而引起的夏季城市“热浪”也会造
成更多人死亡。
我们的地球正在升温, 若温室效应不加以控制,随 着温度的升高,我们的地球 将会......
因为持续上升的温度,两 极的冰川正急剧消融……
海平面在丌断上涨......
由地球温室效应引起的地球气温升 高、气候变暖,已成为举世关注的全 球性环境问题。气候变暖的危机感正 笼罩着全世界。不少国家的首脑一致 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必须 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
由于温室效应的加剧却会极大的恶化农作物生长的整体生
态环境,从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削弱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6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极端高温将使得下 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体现为 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温度升高会提供更多湿润环境造成 蚊子大量繁殖,疟疾会更加流行。温湿条件还有利于细菌、 霉菌等滋生,造成更多的食品污染或中毒,严重影响人类
片地区的土壤湿度将会降低,大片的草原将化为沙漠 。
5
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
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
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变暖会改变大气环流及大 气含水量,从而改变正常的降水规律;气候变暖会使得害 虫和病害较易蔓延,这就需要更多的农药治理。海平面上 升会加剧沿海地带土壤盐渍化,淹没大量农田等等。总之,
臭氧(O3)等。
二 温室效应的影响1 来自球变暖1901年-2012年间全球温度最高10年排行
1Year 2010 2005 1998 2003 2002 2006 2009 2007 2004 2012
Global 0.6590 0.6523 0.6325 0.6219 0.6130 0.5978 0.5957 0.5914 0.5779 0.5728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

从技术上
第一,提高能源的生产效率和使用效率。采取措施促进节能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及 普及,扩大新能源利用的可能性,推进物资再循环,延长产品 寿命,完善公共交通体系等。 第二,改善能源结构。主要措施是扩大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的使用比例,开发煤 层气资源,既可以减少甲烷排放所引起的温室气体增加,又可以替代煤炭等高含 碳燃料,减少碳排放。 第三,鼓励迅速发展和使用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展高效价廉、适用的脱硫、 除尘、洁净煤技术,同时也需采取措施大力发展水力、风力、太阳能及核能等可 再生能源。 第四,停止大部分氟氯化碳(CFCS)的生产并开发回收已投入使用的CFCS,允许冰 箱生产厂根据现有的技术、工艺、装备以及产供销渠道、 国际合作背景等条件,选择不同替代方案。 第五,减少森林砍伐,植树造林,改良农业生产方法。森林吸收C03能力很强, 是生态环境的根本。加速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发展生态农业。 第六,人工吸收CO2。在一些工业过程中,用人工方法吸收C02。例如日本学者提 出在吸收剂中使用沸石对火山发电中排出的C02做物理式吸收,或使用胺化学溶 剂进行化学吸收。 第七,向海中施铁。美国学者提出向海中施铁,可使海生植物大量繁殖,从而达 到大量吸收C02的目的。
温室气体种类及来源
• 大气中起温室作用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占大气层不足1%。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 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s)及臭氧(O3)。大气层 中的水气(H2O)虽然是“天然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但普遍认为它的成份并不直接受人类活动 所影响。 1. 二氧化碳(C02) 由于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石化燃料,全球的二氧化碳正以每年约60亿t的数量增加。二 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吸收红外线辐射,影响大气平流层中O3的浓度。 2.氟氯碳化合物(CFCs) 目前以CFC-11,CFC一12,CFC一13为主,使用于冷气机、电冰箱的冷媒,电子零件清洁剂、 发泡剂,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吸收红外线辐射,影响平流层中O3的浓度。 3.甲烷(CH4) 有机体发酵及物质不完全燃烧的过程会产生甲烷,主要来源于天然湿地(沼泽、苔原等)、水稻田、 反刍动物、煤炭开采、海洋湖泊和其他生物活动场所、CH4水合物的失稳分解等。吸收红外线 辐射,影响对流层中O3及OH的浓度,影响平流层中O3和H20的浓度,产生CO2。 4.氮氧化合物(NOx) 由燃烧石化燃料、微生物及化学肥料分解所排放。吸收红外线辐射,影响大气平流层中O3 的浓度。 5.臭氧(O3) 来自汽机车等所排放的氮氧化物及碳氢化合物,经光化学作用而产生的气体。吸收紫外光及 红外线辐射。人类还有许多活动也产生了许多温室效应的气体,见表1,不同的气体对于温室效 应增温效果见表2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摘要: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英文:Greenhouse effect,是指能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使地表与低层大气变暖的效应。

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3℃或更多。

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关键词:温室效应,气候变暖,京都协议书温室效应与温室气体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已电磁波的形式向周围放射能量,这种传播能量的方式就是射。

一般而言,高温物体向外发出高能短波辐射,而低温物体则发射低能长波辐射。

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K,太阳发出短波辐射;地球表面温度为288K,地表辐射为长波辐射。

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表温度升高,与此同时,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仅散失少量热辐射到宇宙空间去。

由于大气吸收热量多,散失少,使地球气温升高,形成了大气的“温室效应” [1]。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把“大气中那些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和人为的气体成分”称为温室气体。

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臭氧(O3)和氟利昂类物质(CFCs)、水汽(H2O)等[1]。

其中,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最大。

尽管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非常有限,但是对地表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却非常强烈,从而使长波辐射保留下来,减少了地面的热量散失。

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由于温室效应的作用,大气温度会升高,地面长波辐射也会增强散失到宇宙空间的热量也随之增多。

最终,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和地球散失的长波辐射热量会达到平衡,形成地球上的平衡温度,即目前地球的平均气温。

什么是温室效应

什么是温室效应

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地球大气层中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气等)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和辐射过程,这些气体能够吸收和发射红外辐射,从而在地表附近形成一层“温室”,使得地球表面温度保持在一个适宜生命存在的水平。

没有温室效应,地球的平均温度将远低于现在,很多生命形式将无法存活。

1.原因:–自然原因:地球自身发出的热量、火山爆发、动植物尸体腐烂等自然现象产生温室气体。

–人为原因: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尤其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加剧了温室效应。

2.主要气体:–二氧化碳(CO₂):燃烧化石燃料(如煤、油、天然气)和森林砍伐导致其浓度上升。

–甲烷(CH₄):水稻种植、牲畜饲养、垃圾填埋等活动中产生。

–氮氧化物(N₂O):农业活动、汽车尾气排放等中产生。

–氟利昂:空调、冰箱等制冷剂中含有的气体。

3.影响:–温度上升: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导致气候模式改变。

–海平面上升:极地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极端气候:频繁发生的热浪、暴雨、干旱和强风暴等极端气候现象。

–生态系统变化:物种分布改变,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农业影响:温度和降水模式的改变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产生影响。

4.缓解措施:–减少排放: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化石燃料使用。

–增加吸收:植树造林,恢复退化土地,增加碳汇。

–国际合作:全球共同努力,遵守和执行国际环保协议。

5.科学研究:–遥感监测:通过卫星监测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和分布。

–模型模拟:气候模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生态系统研究:了解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机制。

6.教育与意识:–学生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气候变化知识的教育。

–公众宣传: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和参与意愿。

7.政策法规:–国际协议:如《巴黎协定》,旨在控制全球温度上升。

–国家政策:各国政府制定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和法规。

8.社会责任:–企业责任:企业减少排放,采取可持续发展策略。

–个人责任:公众减少浪费,选择低碳生活方式。

温室效应的产生

温室效应的产生

温室效应的产生
摘要:
一、温室效应的定义
二、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1.人类活动
2.自然原因
三、温室效应的影响
四、应对温室效应的措施
正文:
一、温室效应的定义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的现象。

这种现象就像一个温室一样,使得地球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二、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1.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是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这些燃料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此外,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也含有大量的温室气体。

这些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层后,会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从而引发温室效应。

2.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也是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之一。

例如,火山爆发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地质变迁也会导致温室气体的释放。

但是,这些自然原因产生的温室气体相对较少,其影响远远不及人类活动。

三、温室效应的影响
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例如,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干旱和洪涝灾害频发等。

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也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四、应对温室效应的措施
为了应对温室效应,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环保意识,鼓励低碳生活和绿色出行。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

LOGO
Add your company slogan
www.themegalຫໍສະໝຸດ
LOGO
3.1.3.对温热带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由于气温持续升高, 北温带和南温带气候区将向两极扩展, 气候的变化必然导致 物种迁许多物种不能以高的迁移速度跟上现今气候的迅速变化。所以, 许多分布局 限或扩散能力差的物种在迁移过程中无疑会走向灭绝。
温室效应可能使蜥蜴变成恐龙
Identity
Creativity 温室 效应 加剧
永久性冻 土融化, 导致更多 的碳释放
3.2.温室效应的利
3.2.1二氧化碳增加有利于农业增产。
3.2.2.温室效应可能使某些地方更适合居住
一种观点则推测,撒哈拉大沙漠的雨量将赶上爱尔 兰潮湿地区。
亚马逊雨林逐渐消失
4.温室效应的对策
迄今为止,我们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但是 退而求其次,至少应该想尽办法努力抑制排放量 的增长,不可听天由命任凭发展。 加强湿地保护
4,水循环的影响 全球降雨量可能会增加。但是, 地区 性降雨量的改变则不可预知。某些地区 可有更多雨量,但有些地区的雨量可能 会减少。此外, 温度的升高会增加水分 的蒸发, 这对地面上水源的运用会带来 压力。
3.人类健康的影响
研究认为, 气温与人的死亡率之间呈U 型关系, 在过冷和过热条件下的死亡率都将 增加, 人类为适应预测的21 世纪的气候变 化将付出重大代价。
step3 step2 step1
海水膨胀, 冰川和南极 洲上的冰块 溶解使海洋 水份增加
海水将淹没 农田, 盐水入侵 将污染淡水资 源, 海平面上升 将使洪泛和风 暴潮灾害增多, 改变海岸线和 海岸生态系统,
威胁沿海地 区以及广大 岛屿国家人 民的生存环 境及社会经 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室效应英文:Greenhouse effect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度或更多。

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它会带来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1) 地球上的病虫害和传染疾病增加;2) 海平面上升;3)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4)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温室效应是怎么来的?我们能做什么?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

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

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它们是:氯氟烃(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气体、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因为发电烧煤),少开汽车;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所以,另一方面我们要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

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有效地吸收地球表面、大气本身相同气体和云所发射出的红外辐射。

大气辐射向所有方向发射,包括向下方的地球表面的放射。

温室气体则将热量捕获于地面- - 对流层系统之内。

这被称为“自然温室效应”。

大气辐射与其气体排放的温度水平强烈耦合。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从某一高度射向空间的红外辐射一般产生于平均温度在-19℃的高度,并通过太阳辐射的收入来平衡,从而使地球表面的温度能保持在平均1 4 ℃。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大气对红外辐射不透明性能力的增强,从而引起由温度较低、高度较高处向空间发射有效辐射。

这就造成了一种辐射强迫,这种不平衡只能通过地面- - 对流层系统温度的升高来补偿。

这就是“增强的温室效应”。

概论温室效应简略图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

据估计,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

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它痕量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其中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30C或更多。

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除二氧化碳以外,对产生温室效应有重要作用的气体还有甲烷、臭氧、氯氟烃以及水气等。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应增多;又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应被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由于二氧化碳逐渐增加,温室效应也不断增强。

据分析,在过去二百年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25%,地球平均气温上升0.5℃。

估计到下个世纪中叶,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将上升1.5—4.5℃,而在中高纬度地区温度上升更多。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

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 的动态平衡状态。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

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

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

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0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

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

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但是有乐观派科学家声称,人类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远不及火山等地质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多。

他们认为,最近地球处于活跃状态,诸如喀拉喀托火山和圣海伦斯火山接连大爆发就是例证。

地球正在把它腹内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来。

所以温室效应并不全是人类的过错。

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是无法解释工业革命之后二氧化碳含量的直线上升,难道全是火山喷出的吗?在空气中,氮和氧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它们都可以透过可见光与红外辐射。

但是二氧化碳就不行,它不能透过红外辐射。

所以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

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 ℃。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

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气体。

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5%、氯氟代烷约占15%~20%,此外还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种。

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 ℃~5 ℃,两极地区可能升高10 ℃,气候将明显变暖。

气温升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旱,飓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将提高,自然灾害加剧。

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

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下撒哈拉牧区曾发生持续6年的干旱。

由于缺少粮食和牧草,牲畜被宰杀,饥饿致死者超过150万人。

这是“温室效应” 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典型事例。

因此,必须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大地,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巨大灾难。

科学家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每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而两极地区的气温升幅要比平均值高3倍左右。

因此,气温升高不可避免地使极地冰层部分融解,引起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

如果海平面升高1 m,直接受影响的土地约5×106 km2,人口约10亿,耕地约占世界耕地总量的1/3。

如果考虑到特大风暴潮和盐水侵入,沿海海拔5 m以下地区都将受到影响,这些地区的人口和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2。

一部分沿海城市可能要迁入内地,大部分沿海平原将发生盐渍化或沼泽化,不适于粮食生产。

同时,对江河中下游地带也将造成灾害。

当海水入侵后,会造成江水水位抬高,泥沙淤积加速,洪水威胁加剧,使江河下游的环境急剧恶化。

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正在推进制订国际气候变化公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科学家预测,如果我现在开始有节制的对树木进行采伐,到2050年,全球暖化会降低5%。

特点温室有两个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

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温室。

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来做温室,是让太阳光能够直接照射进温室,加热室内空气,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让室内的热空气向外散发,使室内的温度保持高于外界的状态,以提供有利于植物快速生长的条件。

后果1)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2) 海平面上升;3)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4)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胁人类美国科学家近日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家杂志》中指出,早前他们发现一种植物病毒TOMV,由于该病毒在大气中广泛扩散,推断在北极冰层也有其踪迹。

于是研究员从格陵兰抽取 4块年龄由 500至14万年的冰块,结果在冰层中发现TOMV病毒。

研究员指该病毒表层被坚固的蛋白质包围,因此可在逆境生存。

这项新发现令研究员相信,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儿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块深处,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能力,当全球气温上升令冰层溶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千年或更长的病毒便可能会复活,形成疫症。

科学家表示,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适应地面环境的机会,但肯定不能抹煞病毒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全球暖化南太小岛即将没顶全球暖化使南北极的冰层迅速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即使海平面只小幅上升1米,也足以导致5600万发展中国家人民沦为难民。

而全球第一个被海水淹没的有人居住岛屿即将产生——位于南太平洋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岛屿卡特瑞岛,目下岛上主要道路水深及腰,农地也全变成烂泥巴地。

农地积水疟疾肆虐穿着传统服饰向来乐天知命的卡特瑞岛人,几百年来遗世独立,始终保持着传统生活模式,但他们却因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造成全球暖化,令他们将面临被海水淹没的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