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设计与中国传统建筑理论探析
建筑空间论文:传统建筑文化及建筑空间的设计分析

传统建筑文化及建筑空间的设计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很多的西方建筑空间设计理念逐渐成为了当前国际建筑行业中的主流元素,为我国在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我国传统建筑思想和文化在与西方建筑思想和文化的融合及冲突中渐渐地消退。
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其所具有的空间设计理念充分地体现出很多道家学说和古典哲学等思想,并且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精髓内容。
因此,应将传统建筑文化思想融入到现代化的建筑空间设计中,从而构建具有我国特色文化特点的建筑行业。
1传统建筑文化取向1.1“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是非常崇高的理念。
“天”实际上是指大自然,“人”实际上就是孕育天地的主体,因此最高的境界就是能与天融合。
此观念能充分体现人们对空间的“无限”追求,也能充分体现出人们对自身在追求“绝对大”过程中的理念[1]。
在传统的古代建筑中,总能看到人在感慨自己渺小后所包含的“无限”憧憬。
这就是传统建筑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人们将这种观念融入到实际的建筑中,体现出无限遐想和有限空间的有效融合。
1.2“有”与“无”的辩证理念在我国传统的建筑空间中“有”与“无”的辩证理念是最有深意的观点。
“有”实际上就是说建筑的实体,“无”实际上就是建筑的外部和内部的空间,建筑空间所具有的有用性应通过建筑实体充分体现出来[2]。
实际上就是“无”通过“有”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
建筑的空间是由实体进行有效围合的,能凸显其有限性,但在完全封闭的空间中就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在开放的空间内才能充分体现其空间所具有的无限性。
2儒家文化对传统建筑的影响先秦的“百家之首”是儒家,以孔子为主要的代表人物。
儒家认为,“要尊重天道自然,要尊敬先祖长辈,要尊敬帝王和师长”“上事奉天,下事奉地,尊重祖先而推崇君长。
这是礼的三个根本”。
儒家所提倡的礼治是一种封建的政治伦理理念,对我国建筑文化的历史发展及精神面貌等方面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探讨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结合

探讨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结合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是一种独特的结合方式,通过融合地域文化的元素和特点来设计建筑,使建筑物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这种结合不仅可以展示地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还可以为人们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
本文将探讨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结合,并分析其对建筑风格、功能和形态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建筑风格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这些文化特点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外观和风格。
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木结构、斗拱和琉璃瓦为特色,这些元素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风貌和审美。
又如,欧洲的哥特式建筑以尖拱形和尖顶为特点,这些元素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宗教和文化背景。
地域文化对建筑风格的影响是多样且深远的。
地域文化也对建筑的功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同地域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需求,这反映在建筑物的功能上。
在西方国家,家庭通常较小,建筑物的设计通常考虑到家庭成员的私人空间和功能分区的需要。
而在亚洲,家庭成员通常较多,建筑物的设计通常注重家庭成员的共享空间和集体活动的场所。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习俗,塑造了建筑的功能和布局。
地域文化对建筑形态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建筑的形态包括建筑的整体布局、外观和细节处理等方面。
地域文化的独特特点会直接反映在建筑的形态上。
中国传统建筑的整体布局通常遵循“中轴对称”的原则,这表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观念。
而美洲土著文化中的部落居住建筑通常是分散的独立单元,反映了他们追求独立和个体自由的价值观。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地域文化如何通过建筑的形态来表达自身的特点和内涵。
谈场地设计与中国传统建筑理论

一
在具体场地设计 的过程 中, 首先需要观察地形、 地貌 , 了解 当地 的气候 条件 , 植被 以及水文资料 , 作 出合理的判 断, 进而形成符合具体地段环境场 地的规划设计 。与此 同时 ,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相地理论里也同样讲究 望、 景、 观 、b , “ 望” 是从远处观看地形 、 地貌: “ 景” 是考察地段 与太阳高度 角、 风向的关系 观 ” 是去实地考察植被、 水文情 况: “b 是指用龟背等器具 来进行 占 b。 占人在进行完这些程 序之后才具体来规划用地建造房屋 。 在上 述“ 天人合一 ” 的认识论 , “ 道法 自然 ” 的方法论及 有机整体论的指导下, 场地 设计在 具体 的处理手法上 , 例如建筑 的处理、 树木 的处理、 水体的处理 、 道路 的处理 以及景观视觉处理都与中。其实有效的使得其 中多个不同的组成环 节在组成 良好 的精神体系 ,使得各个不 同的方面都在这 过 程中得 到了切 实有效 的控制 。 四、 建筑的处理一 与环境共鸣的人工环境 现代建筑往往足 个基址 } 二 最重要 的人工环境, 是精神 与物质的载体 。 物质 叮以通过具体的建造来完成, 而精神需要 与环境 的共鸣设计来达到 。 两 蒙兹认为理想的居所是 自然场址和景观环境的最佳组合, 把这 日标 的 实现程度作为衡量居住成败 以及居住者通应性、 健康程度的标准 。 于是在建 筑具体 处理上往往通过分析场地, 结合地形恰 当布置 田园和建筑 , 适应地质 构造 ,尽鼍减少对现存生态系统的干扰,反映气候条件并 且考虑景观 的 局, 强调最佳的效果, 整合各种要素, 营造理想 的人居环境。 尤其是中国园林 中的建筑不但要充分满足各个种园林活动过程中和使用 E 的要求,又是 园 林景物之 , 园林建筑是 与园林环境及 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 , 它可 以最 大限度地利用 自然地 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 任何建筑 设计时都应考虑环境 , 而园林建筑更甚。 建筑在环境 中的 比重及分量应按环境构 图要求权衡确 定, 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我国古典园林一般 以 自 然山水作 为景观构 图的
中国传统场地设计观念在设计中的体现_以中山岐江公园建造为例

中国传统场地设计观念在设计中的体现以中山岐江公园建造为例孟!钊(陕西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48)∀摘!要#!中国传统建筑历来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从场地设计的角度来看,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是阅读场地,保留∃没有设计师的设计%或原有设计师的设计,然后对旧有设计进行修饰和增减,以图能更加艺术和戏剧化的表达旧设计的精神。
最后才是新形式的设计,以满足新的功能和审美需求。
∀关键词#!场地设计;场所精神;改造;岐江公园!!在进行一项具体的工程设计之前,我们都要对基地内的原有的地貌特征进行详尽的分析。
尽可能地使我们的建筑设计适应每块场地的特殊性。
为了更好地将建筑和场地结合起来,通常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的进行场地设计。
一、场地设计的概念场地设计是任何建筑设计之中都包括着的核心问题如何处理基地和如何组织场地中各项内容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明晰场地设计的概念,我们有必要明确场地设计与总图设计的区别:其一:总图设计或者称总平面设计,在早期的设计实践中常常被提到,大家对其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设计过程中都要经过这个阶段。
但是在理论上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而在各类型建筑设计中又相对独立存在,自然造成一种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含混,在没有完整体系的情况下难免会有固有的成见,具体的设计者对它的理解又有所不同,这无疑会使设计工作的认识出现偏差。
其二:总图设计本身与场地设计在侧重点上也有差异,工程实践中的总图设计,由于客观上的要求,也包括了场地问题的一些方面,它比较偏重于工程性、技术性和功能流程组织的一面,也可以说它有过于机械的一面。
而场地设计更重视与场地中各要素关系的组织,这种关系既包括功能关系,也包括空间、视觉、景观等方面的关系,具有更多的丰富性。
其三:从字面意义上看,∃场地%有较为明确的意指和内涵,更能体现问题的实质。
狭义上看,可指基地中建筑物之外的广场、停车场、活动场等室外场地。
广义上来讲,可指基地上包括的所有内容。
文化建筑的场地特征研究——某文化中心规划建筑方案设计

E x p l o r e t h e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Cu l t u r al Co n s t r u c t i o n Si t e s A Cu l t u r a l Ce n t e r Pl a n n i n g Ar c h i t e c t u r al Sc h e me De s i g n
中心建筑方 案为例 ,讲述 如何以生态建筑 为设计 之 根本 ,以本土文化为建筑之灵魂。
放性 。 2 . 体 现 现 代 性 的 无 障 碍设 施
【 关键 词】 本土 艺术 现代 标志性
以建筑设计为例浅谈设计的地域与民族特色

葛军摘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民族设计理念逐渐的被同化,我国的建筑设计在展示自己现代高科技水平的同时,还要展现出了强烈的民族风情,那么文章就以成都民族建筑设计为例,来具体的讨论一下该地区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关键词:建筑设计;现代主义;地域性这些年以来,有关设计的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在建筑方面,一直都在进行着不断地研究和讨论,而且也诞生了很多具有强烈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优秀建筑。
不过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应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建设具有地域与民族特色的建筑。
1 建筑设计的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概念中国文化是要防止世界大同文化的“侵占”,不过正是由于这样的思想太过强烈,让所谓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逐渐演变成了满足自身价值的自我表演。
不过真正具有价值的地域民族特色建筑更应该是眼于现在和将来。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说,地域文化要具有固定的地点和文化,设计者要时刻留意平时的生活,并从生活中搜集有价值的素材,以便用于实际的建筑设计当中。
因为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限制的原因,让地域性的构成具有一定的持久性。
因此可以说,成都的建筑设计专家一定通过和国际设计的比较,然后再结合本国某地域的文化特点,来设计出具有该地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建筑,从而将当地人民最朴实、最纯真的生活气息展现在世人面前。
而利用这种比较接地气的建筑设计形式,还可以让欣赏者人感受到一种归属感。
2 成都地区民族特色建筑的艺术风格2.1 成都地区民族特色建筑典型平面。
在建筑平面布局方面看,第一,成都的民族建筑和我国其他地区的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根据实验建筑的特点所构成的聚合单元,以此形成了古镇监护群形态。
第二,成都人民由于受当地文化、地理环境等影响较深,因此建筑风格都有明显的个性特征,而这两点对成都民族特色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1)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让成都的民族建筑更多的使用院落式的布局,在建筑设计期间不墨守成规,坚持简洁实用的理念,并通过对地形的调查,系统的对建筑进深进行布局,以便让成都当地人能够尽快的适应民族建筑的风格。
中国传统场地设计观念在设计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场地设计观念在设计中的体现作者:孟钊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第08期【摘要】中国传统建筑历来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从场地设计的角度来看,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是阅读场地,保留“没有设计师的设计”或原有设计师的设计,然后对旧有设计进行修饰和增减,以图能更加艺术和戏剧化的表达旧设计的精神。
最后才是新形式的设计,以满足新的功能和审美需求。
【关键词】场地设计;场所精神;改造;岐江公园在进行一项具体的工程设计之前,我们都要对基地内的原有的地貌特征进行详尽的分析。
尽可能地使我们的建筑设计适应每块场地的特殊性。
为了更好地将建筑和场地结合起来,通常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的进行场地设计。
一、场地设计的概念场地设计是任何建筑设计之中都包括着的核心问题——如何处理基地和如何组织场地中各项内容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明晰场地设计的概念,我们有必要明确场地设计与总图设计的区别:其一:总图设计或者称总平面设计,在早期的设计实践中常常被提到,大家对其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设计过程中都要经过这个阶段。
但是在理论上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而在各类型建筑设计中又相对独立存在,自然造成一种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含混,在没有完整体系的情况下难免会有固有的成见,具体的设计者对它的理解又有所不同,这无疑会使设计工作的认识出现偏差。
其二:总图设计本身与场地设计在侧重点上也有差异,工程实践中的总图设计,由于客观上的要求,也包括了场地问题的一些方面,它比较偏重于工程性、技术性和功能流程组织的一面,也可以说它有过于机械的一面。
而场地设计更重视与场地中各要素关系的组织,这种关系既包括功能关系,也包括空间、视觉、景观等方面的关系,具有更多的丰富性。
其三:从字面意义上看,“场地”有较为明确的意指和内涵,更能体现问题的实质。
狭义上看,可指基地中建筑物之外的广场、停车场、活动场等室外场地。
广义上来讲,可指基地上包括的所有内容。
“总图”从字面上来看,似乎更注重于图纸而未能更好地反映问题的实质。
历史建筑场地设计方法

历史建筑场地设计方法历史建筑场地的设计就像是给一位有故事的老人打造一个合适的舞台,这里面可大有讲究呢。
一、尊重历史与文化。
历史建筑本身就是历史文化的结晶,那场地设计就得把这个文化味儿给体现出来。
比如说,要是这个建筑是明清风格的古宅,那在场地里就别搞些现代感特别强的钢铁雕塑啥的,不协调呀。
可以在场地里设置一些传统的中式园林元素,像假山、小池塘,再种上几株梅花或者竹子,立马就有那种古雅的氛围了。
而且呢,要是能把和这个建筑相关的历史故事、名人轶事,通过一些小牌子或者简单的壁画展示在场地里,那来参观的人就能更好地感受这个地方的底蕴了。
二、功能与空间布局。
场地的功能得和历史建筑相匹配。
要是历史建筑是个小庙宇,那场地可能就需要规划出足够的空间给香客朝拜、休息,还得有地方存放一些祭祀用品。
空间布局上呢,要考虑到人的流动线路。
不能让人在场地里走得晕头转向的。
就像在迷宫里似的可不行。
要留出宽敞、清晰的道路,连接建筑的各个出入口,同时也要照顾到残疾人的通行需求,弄个无障碍通道啥的,这才够人性化嘛。
三、保护与利用。
保护历史建筑肯定是首要的啦。
在场地设计的时候,可不能因为要搞新的设计就破坏了建筑的根基或者周边的环境。
但是呢,也不能光保护不利用。
可以巧妙地利用场地空间来做一些和历史建筑相得益彰的事儿。
比如把场地的一部分开发成小型的历史文化体验区,让游客可以在这里亲手体验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像剪纸、捏泥人之类的。
这样既保护了历史建筑,又能让这个地方充满活力。
四、环境融合。
历史建筑场地不能孤立存在,得和周边的环境融合起来。
要是周围是居民区,那场地的设计就得考虑到噪音的控制,别让这里太吵闹影响到居民的生活。
要是旁边有自然景观,像一条小河或者一片树林,那就把这些自然元素引进场地里来。
比如在场地和树林之间设置一个通透的栅栏,让小动物可以自由穿梭,也让人们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和历史建筑的和谐共处。
历史建筑场地设计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每个元素都要配合好,这样才能让历史建筑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场地设计与中国传统建筑理论探析
摘要:文章从4个方面分析了场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相似之处,旨在说明场地设计以及中国传统建筑理论所追求的宗旨,强调人、建筑、环境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关键词:场地设计传统理论整体环境
场地设计虽多见于工程技术层面,但在场地设计的实践中,其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同出一辙。
场地设计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具体建设项目所处的地段环境,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以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为基础,有效地组织场地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他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
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一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
城市规划也影响着场地设计,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如下:1)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
2)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一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切实的反映。
比较二者,场地设计在现代建筑理论指导下偏重于工程实践;而中国传统建筑是人们在理想环境追求的指导下,通过工程实践来营建诗意的空间。
二者虽然采取了不同的过程,但我觉得在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
1. 相同的自然观—道法自然
场地设计所赖以依存的对象是自然。
作为人类营造家园的工程活动必须以大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不能妄想去征服自然。
人类作为一个生于自然,根植于自然,受自然哺育的群体,只在乎用自然的方法去寻找并发展与自然系统一致的法则。
应该说,自然法则指导和奠定所有合理的规划思想。
当然,这种与自然的互动要通过一定的要素才能体现出来。
场地设计中对诸要素的综合考虑必须放在人与自然相互协调作用的前提之下。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创作过程之中,而且始终贯穿于华夏文化与传统建筑的观念之中。
作为中国所特有的宇宙观,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有机整体性上,不仅认为认识自然的组成部分与人是平等的,而且认为天地运动往往直接与人有关,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在这种宇宙观念的指导下,“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总原则。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论,从天、地、人与自然结合的观念去看待事物并且长期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我们民族崇尚自然的风尚。
同时,“道法自然”又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成为我们日常行为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
2. 相同的有机整体观
如果说城市规划是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城市各元素之间,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场地设计则是从建筑具体地段环境来协调各方关系,但整体性的观念、和谐的观念始终贯穿其中。
在尊重具体地段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协调气候、土地、水、植物、建筑、人及道路、管网等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与具体地段相呼应,成为一个具有自身景观特点的有机整体。
在场地规划的实践中,它既包括了整个建筑项目与地段环境的协调,尽可能少破坏自然环境,利用已有的自然环境;或采用合理的方式适当改造地段的环境使之符合人的理想环境要求,同时也包括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人工环境、建筑与室内外空间的相互贯通和交融,效仿自然界有机理念,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中国的风水学与场地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是中国古代一种有关建筑环境的基址选择与规划设计的理论,又称“地理学”。
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瞩目,恰恰是风水学术中记载的规划、设计、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建筑的辉煌助有一臂之力。
古代风水师也承担了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的角色,研究风水渊源、沿革、流派、宗旨、方法及其成就,关联了中国古代城市、村镇、住宅、陵墓等,其中包括地理、地质、生态、小气候、绿化、建筑群及外部空间设计、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话题。
3. 具体处理手法上的一致性
在具体场地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观察地形、地貌,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植被以及水文资料,作出合理的判断,进而形成符合具体地段环境场地的规划设计。
与此同时,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相地理论里也同样讲究望、景、观、卜,“望”是从远处观看地形、地貌;“景”是考察地段与太阳高度角、风向的关系;“观”是去实地考察植被、水文情况;“卜”是指用龟背等器具来进行占卜。
古人在进行完这些程序之后才具体来规划用地建造房屋。
在上述“天人合一”的认识论,“道法自然”的方法论及有机整体论的指导下,场地设计在具体的处理手法上,例如建筑的处理、树木的处理、水体的处理、道
路的处理以及景观视觉处理都与中。
国古典园林的营建方式极其相似。
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原则讲究“虽由人做,宛若天开”,因此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树木、建筑、水体及其道路的营建都极力模仿自然有机形式,恢复人对自然共生本性的回归,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环境。
4. 建筑的处理—与环境共鸣的人工环境
建筑往往是一个基址上最重要的人工环境,是精神与物质的载体。
物质可以通过具体的建造来完成,而精神需要与环境的共鸣设计来达到。
西蒙兹认为理想的居所是自然场址和景观环境的最佳组合,并把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居住成败以及居住者适应性、健康程度的标准。
于是在建筑具体处理上往往通过分析场地,结合地形恰当布置田园和建筑,适应地质构造,尽量减少对现存生态系统的干扰,反映气候条件并且考虑景观的布局,强调最佳的效果,整合各种要素,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
为解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问题,中国园林建筑还应考虑自然气候、季节的因素,因此中国南北园林各有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场地设计的理论体系中有许多中国传统理念的影子,特别是在约翰西蒙兹的著作《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更能体会到这一点。
现今,场地设计在建筑实践活动中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们对于环境的珍视已经超越了建筑本身,建筑师更不应该始终沉迷于自我的世界中,不断地忘记自己的身份,使我们的聚居环境时时处于令人尴尬的境遇,而应该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们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
这不仅是场地设计追求的最高宗旨,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所推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