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抗震试验资料
钢结构工程试验方案

钢结构工程试验方案一、试验目的和意义1.1 试验目的本试验旨在通过对钢结构的力学性能、抗震性能和疲劳性能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试验研究,探索钢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表现,并为实际工程中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1.2 试验意义通过钢结构的试验研究,可以为钢结构设计规范的完善和更新提供科学依据,指导钢结构的设计、施工和检测工作,促进钢结构工程的健康发展和质量提升。
二、试验对象2.1 试验材料本试验选择了常用的Q235和Q345两种钢材作为试验材料,以代表一般工程用钢结构材料。
2.2 试验结构试验选取了一根标准的H型钢梁和一根标准的钢管柱作为试验对象,以代表钢结构中常用的梁柱结构。
三、试验内容本试验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试验内容:3.1 钢结构的力学性能试验通过对试验梁的静载试验和动载试验,对钢结构的强度、刚度和变形特性进行研究,包括极限承载力、屈曲性能、扭转刚度等力学性能的测试。
3.2 钢结构的抗震性能试验通过对试验梁柱结构的地震模拟试验,对钢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包括结构的耗能能力、变形能力和极限承载能力等。
3.3 钢结构的疲劳性能试验通过对试验梁的疲劳荷载试验,对钢结构的疲劳性能进行研究,包括循环载荷下的变形特性、疲劳寿命和抗疲劳性能等。
四、试验方案4.1 试验设备本试验将使用一台大型静力荷载试验机、一台动力荷载试验机和一台地震模拟试验设备进行各项试验研究。
4.2 试验方法静载试验将采用逐级加载的方法,动载试验将采用动态循环加载的方法,地震模拟试验将采用地震波形加载的方法,以获取钢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力学性能和抗震性能表现。
4.3 试验步骤(1)弯曲试验:通过对试验梁进行静力荷载试验,测试其弯曲承载力和刚度。
(2)地震模拟试验:通过对试验梁柱结构进行地震作用下的动力荷载试验,测试其抗震性能。
(3)疲劳试验:通过对试验梁进行疲劳荷载试验,测试其疲劳性能和抗疲劳性能。
4.4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试验数据将通过数据采集系统进行实时采集和存储,然后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钢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力学性能、抗震性能和疲劳性能等方面的性能指标。
工程结构抗震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1.构造地震为由于地壳构造运动造成地下岩层断裂或错动引起的地面振动 2、建筑的场地类别,可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为四类。
3、《抗震规范》将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烈度值称为基本地震烈度,超越概率为 63.2%的烈度值称为多遇地震烈度.4、丙类建筑房屋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
5、柱的轴压比n定义为n=N/f c A c (柱组合后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6、震源在地表的投影位置称为震中,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7、表征地震动特性的要素有三,分别为最大加速度、频谱特征和强震持时 .8、某二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集中于楼盖和屋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相等G1=G2=1200kN,第一振型φ12/φ11=1.618/1;第二振型φ22/φ21=-0。
618/1。
则第一振型的振型参与系数= 0、724.9、多层砌体房屋楼层地震剪力在同一层各墙体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楼盖的水平刚度(楼盖类型) 和各墙体的侧移刚度及负荷面积.10、建筑平面形状复杂将加重建筑物震害的原因为扭转效应、应力集中。
11、在多层砌体房屋计算简图中,当基础埋置较深且无地下室时,结构底层层高一般取至室外地面以下500mm处。
12、某一场地土的覆盖层厚度为80米,场地土的等效剪切波速为200m/s,则该场地的场地土类别为Ⅲ类场地(中软土)。
13、动力平衡方程与静力平衡方程的主要区别是,动力平衡方程多惯性力和阻尼力。
14、位于9度地震区的高层建筑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为。
15、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为为第i层根据第一阶段设计所得到的截面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受剪实际承载力与第i层按罕遇地震动参数计算的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 .16、某一高层建筑总高为50米,丙类建筑,设防烈度为8度,结构类型为框架—抗震墙结构,则其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二级,抗震墙的抗震等级为一级。
桥梁抗风抗震复习资料

第一讲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主要内容包括:1.《防震减灾法》的立法目的2.《防震减灾法》的调整对象及适用范围3.防震减灾工作方针4.对各级人民政府的基本要求。
5.政府各部门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职责6.单位和个人的义务7.群测群防工作8.依靠科学进步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9.提高政府领导防震减灾工作能力10.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和社会服务职能11.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水平12.提高社会的非工程性地震预防能力13.及时完善地震应急救援等相关规定。
2、地震引起的地表破坏现象有哪几种?答:1.地表断裂 2.滑坡 3.砂土液化 4.软土震陷3、工程结构主要有哪些震害现象?答:建筑结构软弱层机制破坏、钢筋混凝土柱压弯破坏和剪切破坏、梁柱节点破坏、框架填充墙剪切破坏、桥梁结构落梁、整体或部分倒塌、钢筋混凝土桥墩压弯破坏和剪切破坏、桥梁碰撞、节点破坏、现代斜拉桥震害现象等。
4、近年来结构震害的主要经验教训是什么?答:⑴结构抗震设防应采用性能设计原则。
即在综合考虑工程造价、结构遭遇地震作用水平、结构的重要性、耐久性和修复费用等因素下,定义结构允许的损坏程度(性能)。
⑵结构抗震设计应同时考虑强度和延性,尤其注重提高结构整体及延性构件的延性能力。
⑶重视采用减隔震的设计技术,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⑷对体系复杂的结构,强调进行空间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的必要性。
⑸对桥梁结构,应重视支座的作用及其设计,同时开发更有效的防落梁装置。
⑹充分认识到按早期规范设计的旧结构的地震易损性,认识到对重要的旧结构进行抗震加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⑺充分认识到城市生命线工程遭受地震破坏可能导致的严重社会后果,认识到保证城市生命线工程抗震安全性的意义。
⑻充分认识到,地震区的一切新建工程都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防,为此而增加一些基建投资是值得的和必要的。
第二讲1、构造地震的成因是什么?答:构造地震主要是由于断层的错动而造成的。
抗震考试资料

抗震考试资料一、填空题1.地震分类:分为诱发地震和天然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与火山地震2.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3. 震级分类,震级每增加一级。
地震所释放出的能量约增加30倍。
大于2.5级的浅震,在震中附近地区的人就有感觉,叫做有感地震;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明显的破坏,叫做破坏性地震。
4. 地震的破坏作用主要爱表现为:地表破坏、建筑物的破坏、次生灾害。
而地表破坏主要表现为地裂缝、地面下沉、喷水冒砂和滑坡。
5. 地震动的三要素有地震动的峰值(最大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
6. 多层土的地震效应的三个基本因素:覆盖土层厚度、土层剪切波速、岩土阻抗比。
7. 写出单自由度体系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运动方程:022=++x x x ωωξ&&& 震动周期:T=2π/ω=2π√m/k8.水平地震作用时什么时候应该考虑? P----Δ效应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如果楼层侧移满∑∑≥P V h 1.0δ,则应考虑P----Δ效应。
δ表示多遇地震作用下楼层层间位移,h 表示楼层层高,ΣP 表示计算楼层以上全部竖向荷载之和,ΣV 表示计算楼层以上全部多遇水平地震作用之和。
9.减震原理:耗能减震原理:是利用耗能构件消耗地震传递给结构的能量的减震手段。
吸振减震原理:是通过附加子结构使主题结构的能量向子结构转移的减震方式。
10. 隔震结构原理:隔震层具有较大的阻尼,从而使结构所受地震作用较非隔震结构有较大的衰减,其次,隔震层具有很小的侧移刚度,从而大大延长了结构物的周期,结构加速度反应得到进一步降低,结构位移反应在一定成都上有所增加。
3. 水平地震作用时什么时候应该考虑? P--Δ效应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如果楼层侧移满∑∑≥P V h 1.0δ,则应考虑P----Δ效应。
δ表示多遇地震作用下楼层层间位移,h 表示楼层层高,ΣP 表示计算楼层以上全部竖向荷载之和,ΣV 表示计算楼层以上全部多遇水平地震作用之和。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资料(完美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总复习(武汉理工配套)考试的具体题型和形式可能会有变化,但知识点应该均在以下内容中。
复习不要死记硬背,而应侧重理解.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震动和近场地震动?P3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叫地震动。
其中,在震中区附近的地震动称为近场地震动.2。
什么是地震动的三要素?P3地震动的峰值(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称作地震动的三要素。
3. 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哪几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那一类?答: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等几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构造地震。
4。
什么是构造地震、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P1 答:由于地壳构造运动使深部岩石的应变超过容许值,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面震动,这种地震称为构造地震,一般简称地震.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源至地面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一般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60~300km的称为中源地震;大于300km的称为深源地震;我国绝大部分发生的地震属于浅源地震,一般深度为5~40km。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邻近地区称为震中区,地面上某点至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5。
地震波分哪几类?各引起地面什么方向的振动?P1—3 答:地震波按其在地壳传播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体波和面波。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称为体波,体波又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引起地面垂直方向的震动,横波引起地面水平方向震动。
在地球表面传播的波称为面波.地震曲线图中,纵波首先到达,横波次之,面波最后到达.分析纵波和横波到达的时间差,可以确定震源的深度。
6。
什么是震级和地震烈度?几级以上是破坏性地震?我国地震烈度表分多少度?P4答:震级:指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是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
(1)m=2~4的地震为有感地震.(2)m〉5的地震,对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3)m>7的地震,称为强烈地震或大地震。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地震工程学复习资料

地震工程学:地震工程学是研究地震动、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和抗震减灾理论的科学。
从学科上看,地震工程学跨越地震学、工程学与社会学三个学科,且以前两者为主,它具体包括工程地震与结构抗震两个分支。
地震学与地震工程学前者需要从后者去实现其最终目的;后者需要以前者的研究结果为基础;相互衔接的地方,两者都要去研究,很难区分应该属于哪一个学科;两者各有自己的目的,重点各不相同。
二、地震工程学的基本内容地震工程学科的任务:根据地震预报现有的结果,在国家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经济、安全而又合理地制定新建工程的抗震设防技术措施、对已有工程制定鉴定标准和加固措施。
根据专业性质和工作阶段,地震工程学的研究可分为几个部分:(1)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地震区划根据地震长期预报的结果(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强度、概率)对选用的地震动设计参数,估计其大小与发生概率,即地震危险性;再根据危险性大小,作出以这些参数为指标的地震动区划。
如我国现有的地震烈度区划图。
这一工作把地震工作者的预报结果,转化为工程抗震所需参数的预报地震烈度区划是根据国家抗震设防需要和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按照长时期内各地可能遭受的地震危险程度对国土进行划分,以图件的形式展示地区间潜在地震危险性的差异。
(2)抗震规范与抗震设计对新建工程,规定法定抗震原则和具体措施,在抗震设计中必须遵守。
这些原则和措施是根据宏观震害总结出来的抗震经验,从强震观测、结构试验与动力分析所了解的结构抗震原理,以及工程设计者的工程经验这三方面综合起来的技术成果,在国家经济政策指导下,制定的综合准则。
(3)抗震鉴定加固对已有工程,针对当地未来可能遭遇的地震危险,估计已有工程的危害性,提出加固的原则和可行的技术措施。
(4)抗震救灾一项是在已发生强地震的现场,为了减轻可能的进一步的危害而应采取的措施;另一项是对短临强地震预报区进行的防灾准备。
工程地震:研究的问题是中、长期地震预报中的潜在震源区划分、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性规律、地震动工程参数的选择,以及这些参数的估计等。
桥梁抗震复习资料

地震: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
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
震中与震源之间的距离叫震源深度。
建筑物与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建筑物与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
按地震成因分类:可分为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
陷落地震由于地下溶洞或矿井顶部塌陷引起的地震。
诱发地震主要是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油田抽水和注水、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矿山开采等活动引起的地震。
构造地震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
地应力的产生:由于地幔软流层的对流,带动六大板块和若干小块而缓慢而持久地运动,其边界的相互制约使板块间处于拉伸、挤压和剪切状态从而产生地应力。
按震源深浅分类: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按震中距的远近分类:地方震,近震,远震。
地震震级:反映一次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用M表示。
地震按震级分类:微震,有感地震,中强地震,强烈地震,特大地震。
地震烈度:一次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
影响因素: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基条件等。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错动所积聚的变形能突然释放而产生的弹性波。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
地震动定义及特点:地震动即地震波引起的地表附近土层的运动,其效果相当于施加在结构上的荷载,但与一般荷载又有不同;一般荷载以力的形式出现,而地震动以运动方式出现;一般荷载为不变或变化较慢的静力,而地震动是迅速变化的随机振动;一般荷载是都是单一方向的,而地震动是水平、竖向、甚至扭转同时作用的。
地震动特性:地震动强度,即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振幅、峰值);频谱特性,即地面运动的主要频率或周期;强震持续时间。
影响地震动特性的因素有:震源、传播介质与途径、局部场地条件。
建筑结构试验复习资料

建筑结构试验02448第一章结构试验概论1.1 结构试验的任务1.简述结构试验的任务建筑结构试验的任务:在结构物或实验对象上以各种仪器设备为工具利用实验技术手段,在荷载作用下通过测试与结构工作性能有关的参数(变形挠度位移应变振幅频率),从强度刚度抗裂性和破坏形态判断实际工作性能,估计承载能力,确定结构对使用要求的符合程度,用来检验发展结构的计算理论。
2.剑术结构试验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实验方式测试有关数据。
反映结构构件的工作性能、承载能力、可靠度,为结构的安全使用、设计理论提供依据。
1.2 结构试验的目的结构试验从目的出发分为生产性试验和科研型试验。
A.生产性试验1.具有直接生产的目的,以实际建筑物或者构件为试验鉴定对象,通过试验对结构作出正确的技术结论。
2.生产性试验可以解决哪些问题?(1).综合鉴定重要工程和建筑物的设计与施工质量。
(2).鉴定预制构件的产品质量(比如生产的纲吉你混凝土预制构件出场或安装前必须用科学抽样试验的原则按照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和试验规程推断其质量)(3).既有结构可靠性检验推断和估计结构剩余寿命(大多采用非破损检测试验法,采用与实际结构相符的分析模型和分析方法进行评判)(4).工程改建加固通过试验判断既有结构实际承载能力。
(5).处理受灾结构或者工程质量事故通过试验鉴定提供技术依据。
B.科研型试验1.目的是验证结构设计计算的假定,通过制定各种设计规范发展新的设计理论并改进计算方法,为发展和推广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2.科研型试验可以解决哪些问题?(1).验证结构计算理论的假定(对结构构件的计算图示和本构关系作简化假定,动力和静力分析中,本构关系模型化也是试验确定)(2).为制定设计规范提供依据(钢混结构和砖石结构的计算理论全部以试验研究的直接结果为基础,题型了结构试验在发展设计理论和改进设计方法上的作用)(3).为发展和推广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提供实践经验1.3 结构试验的分类一.按试验对象的尺寸分类A.原型试验1.对象:实际结构或者实际结构构件,一般用于生产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