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的故事

合集下载

PID 通俗解释

PID 通俗解释

PID控制原理3个故事:看完您就明白了。

1、:PID的故事小明接到这样一个任务:有一个水缸点漏水(而且漏水的速度还不一定固定不变),要求水面高度维持在某个位置,一旦发现水面高度低于要求位置,就要往水缸里加水。

小明接到任务后就一直守在水缸旁边,时间长就觉得无聊,就跑到房里看小说了,每30分钟来检查一次水面高度。

水漏得太快,每次小明来检查时,水都快漏完了,离要求的高度相差很远,小明改为每3分钟来检查一次,结果每次来水都没怎么漏,不需要加水,来得太频繁做的是无用功。

几次试验后,确定每10分钟来检查一次。

这个检查时间就称为采样周期开始小明用瓢加水,水龙头离水缸有十几米的距离,经常要跑好几趟才加够水,于是小明又改为用桶加,一加就是一桶,跑的次数少了,加水的速度也快了,但好几次将缸给加溢出了,不小心弄湿了几次鞋,小明又动脑筋,我不用瓢也不用桶,老子用盆,几次下来,发现刚刚好,不用跑太多次,也不会让水溢出。

这个加水工具的大小就称为比例系数小明又发现水虽然不会加过量溢出了,有时会高过要求位置比较多,还是有打湿鞋的危险。

他又想了个办法,在水缸上装一个漏斗,每次加水不直接倒进水缸,而是倒进漏斗让它慢慢加。

这样溢出的问题解决了,但加水的速度又慢了,有时还赶不上漏水的速度。

于是他试着变换不同大小口径的漏斗来控制加水的速度,最后终于找到了满意的漏斗。

漏斗的时间就称为积分时间小明终于喘了一口,但任务的要求突然严了,水位控制的及时性要求大大提高,一旦水位过低,必须立即将水加到要求位置,而且不能高出太多,否则不给工钱。

小明又为难了!于是他又开努脑筋,终于让它想到一个办法,常放一盆备用水在旁边,一发现水位低了,不经过漏斗就是一盆水下去,这样及时性是保证了,但水位有时会高多了。

他又在要求水面位置上面一点将水凿一孔,再接一根管子到下面的备用桶里这样多出的水会从上面的孔里漏出来。

这个水漏出的快慢就称为微分时间看到几个问采样周期的帖子,临时想了这么个故事。

关于交通信号灯发明的故事

关于交通信号灯发明的故事

关于交通信号灯发明的故事交通信号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安全设施,它的发明为城市交通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交通信号灯的发明故事,了解这一伟大创新背后的点点滴滴。

交通信号灯的发明者是美国人加勒特·摩根。

在20世纪初,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交通事故频发,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摩根开始思考如何通过一种简单有效的信号系统来管理交通。

1903年,摩根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手动操作的交通信号灯。

这个信号灯由红、绿两种颜色的灯光组成,安装在纽约市的一个繁忙交叉口。

当时,警察需要站在信号灯旁边,手动切换灯光,以控制交通流动。

然而,这一早期交通信号灯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原因在于手动操作容易出错,且警察需要在恶劣天气下工作,十分不便。

于是,摩根继续改进他的设计。

1912年,摩根发明了一种自动化的交通信号灯,采用电动控制,能够在预设的时间间隔内自动切换红、绿灯光。

这一设计大大提高了交通信号灯的实用性,逐渐被各大城市采用。

值得一提的是,摩根在交通信号灯的设计中,还引入了一个重要的创新——黄灯。

他在红、绿灯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黄色的过渡灯光。

黄灯的作用是在红、绿灯光切换之前,给予驾驶员一个缓冲时间,以避免突然停车导致的追尾事故。

随着交通信号灯的普及,城市交通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交通事故率大幅下降。

摩根的发明被誉为现代城市交通管理的基石。

交通信号灯的发明故事,是我们人类社会不断追求创新、改善生活的生动体现。

从最初的手动操作到自动控制,再到如今智能化的交通信号系统,交通信号灯的演变见证了人类科技的进步。

产品 产品故事 案例

产品 产品故事 案例

产品产品故事案例很高兴为您提供这样一篇中文产品案例。

以下是一份关于产品故事的案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产品名称: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产品故事: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是一款基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产品,其研发公司成立于2016年,在环保、节能理念的启发下,团队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智能化、便捷化、个性化的生活体验。

经过几年的研发和迭代,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终于于2019年正式上市。

从创意灵感到概念设计,再到产品原型制作,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研发历程充满了无数次的试错和改进。

团队成员们用心栽培着这一梦想,并最终将其演变为了一款集合了创新技术和良好用户体验的产品。

其设计理念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环境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无限想象。

在这个充满信息科技的时代,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成功地将现代科技元素与人性化的场景化设计相结合,为用户带来无可替代的品质生活方式。

这款产品在上市之初就受到了一致好评,用户们纷纷对其高效的智能化控制、细致入微的场景自动化设计和智能分析统计功能赞不绝口。

产品在家庭、办公场所和公共空间中的广泛应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其带来的便捷与高效。

案例:小明一向都是一位热爱科技的年轻人,他对智能家居产品情有独钟。

某日,他在网络上看到了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介绍,并被它多功能的设计深深吸引。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购买了一套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装备在了自己的公寓中。

在系统的帮助下,小明可以通过手机轻松实现对家中灯光、温度、音乐等各种设备的智能控制。

他还设置了智能场景,例如夜间睡眠场景、工作模式场景等,让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能根据不同时间和场景自动调整设备状态,为他创造出更加智能化和舒适的居家环境。

通过对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使用,小明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生活便利和品质提升。

他通过手机远程控制的方式,在外出时就能轻松查看家中各种设备的使用状态,确保家中的安全。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还具有智能学习功能,能根据小明的使用习惯和偏好进行智能分析,并且不断优化智能控制方案,为他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智能化生活体验。

控制工程原理和自动控制原理

控制工程原理和自动控制原理

控制工程原理和自动控制原理哎呀,你们这些小可爱,让我给你们聊聊控制工程原理和自动控制原理吧!这个话题可真是让我又爱又恨啊,因为它既有点儿高大上,又有点儿枯燥无味。

不过,我还是要尽力让你们听懂哦!我们来说说控制工程原理。

这个原理呢,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怎么去控制一个系统,让它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式去工作。

那么,我们要怎么去控制一个系统呢?这就要用到一些数学知识了。

比如说,我们要用到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等等。

这些数学知识可不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需要我们一点点地去积累。

好了,现在我们来说说自动控制原理。

这个原理呢,主要是告诉我们怎么去设计一个控制系统,让它能够自动地去调整自己的参数,以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那么,我们要怎么去设计一个控制系统呢?这就要用到一些电路知识了。

比如说,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反馈、什么是PID控制器、什么是模糊控制器等等。

这些电路知识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需要我们一点点地去积累。

接下来,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一个小男孩问他的父亲:“爸爸,你知道什么是控制工程原理吗?”他的父亲想了想,说:“儿子啊,这个问题可是挺深奥的,我也不是很清楚。

不过,你可以去找找那些专业的老师去请教一下。

”小男孩点了点头,然后跑去找他的老师去了。

过了几天,小男孩又跑到他的父亲跟前说:“爸爸,我找到了我的老师!他告诉我,控制工程原理就是让我们知道怎么去控制一个系统,让它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式去工作。

”他的父亲听了,笑了笑说:“哇,你还真是个聪明的孩子!那你知道自动控制原理是什么吗?”小男孩想了想,说:“爸爸,自动控制原理就是让我们知道怎么去设计一个控制系统,让它能够自动地去调整自己的参数,以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他的父亲听了,高兴地说:“哇塞,你真是个天才啊!那你现在知道了这两个原理,以后就可以帮你妈妈做家务了!”小男孩听了,高兴地笑了。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这个话题,也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知识,成为一个越来越厉害的人!谢谢大家!。

人智能则国智

人智能则国智

人智能则国智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蔡自兴,是我国著名的人工智能和自动控制专家。

在40年的教学和科研生涯中,他为我国的智能科学技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国智能科学技术学科的奠基者之一,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蔡自兴在潜心教学科研的同时,仍十分关注社会发展进步,他先后担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湖南省委主委、民革中央常委等职,积极建言献策,关注文教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

农家子弟上大学发表科技处女作蔡自兴,1938年3月出生于福建莆田县灵州乡西厝村一个贫农家庭。

祖父是村里穷得有名的雇农,为人忠厚。

父亲蔡宸灵因受当地教堂赞助而读了小学和中学,当上了小学教员。

作为农家子弟,蔡自兴从小生活在农村,学会各项农耕劳动,培养了诚恳朴实和吃苦耐劳的品性。

他也受到父亲的文化熏陶,对知识和文化十分向往。

从10岁起,他就独自离家,到几十公里外就读高小和中学,上学期间,他除假期回家参加农业劳动外,平时每个周末他都要返家挑20~30公斤的鲜红薯到学校作为一个星期的口粮,往返50多公里,步行10来个小时。

至今,他对自己挑鲜红薯赤脚步行的情景记忆犹新。

解放后,家境贫寒的蔡自兴靠人民助学金,继续着自己的学业。

长期以来,他把班级集体、学校以至国家看成是自己的“家”,一个更大的家。

1957年高考语文的作文题目为“我的母亲”。

他把给他新生活的党比做母亲,以感人的事例歌颂伟大的党。

考入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后,在学校举办的国庆十周年征文比赛中,他的《返回祖国》以一个印尼归国华侨寻找家乡的曲折故事,生动地表现出广大侨胞的爱国主义情怀,歌颂了祖国的伟大和美好,该文获得了征文一等奖,刊在校报上。

1960年至1962年国内暂时困难时期,学校只在上午上课,其余时间,宽敞的教室和图书馆里几乎无人问津。

然而,他却天天呆在教室里攻读科技德语,两本400多页的《科技德语课本》和《德语语法》被他攻下来了。

大学毕业前,他已能阅读并翻译德文专业书籍。

一篇文章告诉你四年学不到的自动化(经典)

一篇文章告诉你四年学不到的自动化(经典)

自动控制的故事自动控制的科普综述文章少之又少,这一篇是难得好文章。

甚至高于科普了。

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能够把自己学的道理理解到这种程度的,又能占到多少比例呢?写完聚乙烯的故事,就有写自动控制的故事的念头,但一直没有动笔。

这个题目太大了,大得都不知道从何说起。

既然大家看聚乙烯的故事还有一点意思,四一在催,马鹿要“一”什么的,那就接着写自动控制的故事吧。

反正是故事,别太当真,看着好玩就接着看,看着枯燥就拍桌子,看着有错就提个醒,看着糊涂的尽管问,看着不耐烦了呢,也言语一声,我好闭上嘴不再烦人。

哈哈。

(一)小时候喜欢看杂书,没什么东西看,不正在文化大革命嘛?不过看进去了两个“化”:机械化和自动化。

打小就没有弄明白,这机械化和自动化到底有什么差别,机器不是自己就会动的吗?长大了,总算稍微明白了一点,这机械化是力气活,用机器代替人的体力劳动,但还是要人管着的,不然机器是不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的;这自动化嘛,就是代替人的重复脑力劳动,是用来管机器的。

也就是说,自动化是管着机械化的,或者说学自动化的是管着学机械的……啊,不对,不对,哪是哪啊!有人考证古代就有自动化的实例,但现代意义上的自动控制开始于瓦特的蒸汽机。

据说纽考门比瓦特先发明蒸汽机,但是蒸汽机的转速控制问题没有解决,弄不好转速飞升,机器损坏不说,还可能说大事故。

瓦特在蒸汽机的转轴上安了一个小棍,棍的一端和放汽阀连着,放气阀松开来就关闭,转速增加;按下去阀就打开,转速降低;棍的另一端是一个小重锤,棍中间某个地方通过支点和转轴连接。

转轴转起来的时候,小棍由于离心力的缘故挥起来。

转速太高了,小棍挥会挥得很高,放汽阀就被按下去打开,转速下降;转速太低了,小棍挥不起来,放汽阀就被松开来关闭,转速回升。

这样,蒸汽机可以自动保持稳定的转速,即保证安全,又方便使用。

也就是因为这个小小的转速调节器,瓦特的名字和工业革命连在一起,而纽考门的名字就要到历史书里去找了。

类似的例子在机械系统里很多,家居必备的抽水马桶是另一个例子。

自动控制原理反馈控制的概念

自动控制原理反馈控制的概念

自动控制原理反馈控制的概念自动控制原理中的反馈控制,这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概念,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想想看,开车的时候你是不是会根据车速和路况调整油门?那就是反馈控制在起作用。

别看这玩意儿听上去复杂,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调整、适应的过程。

就像我们打游戏一样,遇到困难就会调整策略,最后打出高分,这不就是反馈控制的精髓吗?想象一下你在厨房里做饭,哎呀,盐放多了怎么办?这时候你就得尝一口,发现味道不对,于是决定加点水,哇,瞬间就变得可口了。

这就是反馈控制!你的味觉就像是系统的传感器,反馈给你真实的情况,然后你做出调整。

这种“试错”的过程,不就是反馈控制的真实写照吗?生活中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调整,都是在告诉我们,反馈控制其实就是适应环境的一种智慧。

反馈控制就像是你和朋友之间的默契。

当你跟朋友一起聊天,发现他有点不高兴,你就会试着换个话题或者讲个笑话,看看能不能让气氛活跃起来。

这种灵活调整的能力,恰恰是反馈控制的关键所在。

你能想到的,生活中的小细节,都在用着这个原理呢!这就是为什么反馈控制在工程领域那么重要,简单的一句话,反馈控制就是“听话”与“调整”的艺术。

再来聊聊自动驾驶汽车,它的运作就离不开反馈控制。

汽车上的各种传感器不断监测速度、距离、路况等等,然后根据这些信息不断调整行驶状态,保持安全和顺畅。

想象一下,开车时前方突然出现障碍物,车子立马做出反应,刹车、转向,哇,简直像是在玩“速度与激情”!这些动作背后,正是反馈控制在悄悄发力,让驾驶体验安全又刺激。

反馈控制还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目标”。

你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才能有效调整。

就像你想减肥,就得关注每天的饮食和运动量。

每当体重变化,你就会做出相应的调整。

这种不断循环的过程,其实就是反馈控制在工作。

目标明确,反馈及时,才会事半功倍。

不过,有时候反馈控制也会遇到“误差”。

比如说,温度控制器,设定温度是22度,可是有时候它会波动。

你可能会觉得很烦,哎呀,这个系统怎么总是不稳定?这也是反馈控制的一部分。

自动控制元件及线路

自动控制元件及线路
Φ=
s
∫ B cos θ d S
B, θ 不变
Φ = Φm cosθ
可以认为磁密B与 可以认为磁密 与 磁场强度向量H 有关。 磁场强度向量 有关。 磁场强度向量H 的关系是: 磁场强度向量 与B 的关系是 B=µH
从物理角度,磁场是由?产生的? 从物理角度,磁场是由?产生的? 磁场是由电流产生的。 电流产生的 磁场是由电流产生的。 磁场与电流的关系由?定律描述? 磁场与电流的关系由?定律描述? 安培环路定律(全电流定律)。 安培环路定律(全电流定律)。 的关系。 描述 H 与 I 的关系。
自动控制技术应用广泛。 自动控制技术应用广泛。 从被控制的变量看,有机械转速,机械位移, 从被控制的变量看,有机械转速,机械位移, 温度,压力,流量, 重量。 温度,压力,流量,液位 ,重量。 从控制装置所在环境看, 从控制装置所在环境看,空中的飞行器 , 大海中的现代化舰船, 地面上的自动化装置 ,大海中的现代化舰船, 深海中的潜艇。 深海中的潜艇。 有现代化设备的地方,就有自动控制技术。 有现代化设备的地方,就有自动控制技术。
Fem
1 2 dRδ = Φδ 2 dδ
3)磁极间的力 )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0.3.5 圆柱面磁场间的力矩
θ
p =1
0

+
90
o
0
+
0.3.5 圆柱面磁场间的力矩
θ 0 ∼ 90 p=1 0 + +
o

180
o
+
0
0.3.5 圆柱面磁场间的力矩
3.放大元件 功能是将微弱信号放大。 . 功能是将微弱信号放大。 分为前置放大元件和功率放大元件两种。 分为前置放大元件和功率放大元件两种。 功率放大元件的输出信号具有较大的功率, 功率放大元件的输出信号具有较大的功率, 可以直接驱动执行元件。 可以直接驱动执行元件。 4.补偿元件(校正元件) 为了确保系统稳 .补偿元件(校正元件) 定并使系统达到规定的精度指标和其他性能 指标,控制系统的设计者增加的元件。 指标,控制系统的设计者增加的元件。 作用是改善系统的性能, 作用是改善系统的性能,使系统能正常可靠 地工作并达到规定的性能指标。 地工作并达到规定的性能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控制理论的由来小时候喜欢看杂书,没什么东西看,不正在文化大革命嘛?不过看进去了两个“化”:机械化和自动化。打小就没有弄明白,这机械化和自动化到底有什么差别,机器不是自己就会动的吗?长大了,总算稍微明白了一点,这机械化是力气活,用机器代替人的体力劳动,但还是要人管着的,不然机器是不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的;这自动化嘛,就是代替人的重复脑力劳动,是用来管机器的。也就是说,自动化是管着机械化的,或者说学自动化的是管着学机械的……啊,不对,不对,哪是哪啊!

有人考证古代就有自动化的实例,但现代意义上的自动控制开始于瓦特的蒸汽机。据说纽考门比瓦特先发明蒸汽机,但是蒸汽机的转速控制问题没有解决,弄不好转速飞升,机器损坏不说,还可能说大事故。瓦特在蒸汽机的转轴上安了一个小棍,棍的一端和放汽阀连着,放气阀松开来就关闭,转速增加;按下去阀就打开,转速降低;棍的另一端是一个小重锤,棍中间某个地方通过支点和转轴连接。转轴转起来的时候,小棍由于离心力的缘故挥起来。转速太高了,小棍挥会挥得很高,放汽阀就被按下去打开,转速下降;转速太低了,小棍挥不起来,放汽阀就被松开来关闭,转速回升。这样,蒸汽机可以自动保持稳定的转速,即保证安全,又方便使用。也就是因为这个小小的转速调节器,瓦特的名字和工业革命连在一起,而纽考门的名字就要到历史书里去找了。

类似的例子在机械系统里很多,家居必备的抽水马桶是另一个例子。放水冲刷后,水箱里水位降低,浮子随水面下降,进水阀打开。随着水位的升高,进水阀逐渐关闭,直到水位达到规定高度,进水阀完全关闭,水箱的水正好准备下一次使用。这是一个非常简单但非常巧妙的水位控制系统,是一个经典的设计,但不容易用经典的控制理论来分析,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这些机械系统设计巧妙,工作可靠,实在是巧夺天工。但是在实用中,如果每次都需要这样的创造性思维,那太累,最好有一个系统的方法,可以解决“所有”的自动控制问题,这就是控制理论的由来。

(二)反馈从小大人就教我们,走路要看路。为什么呢?要是不看着路,走路走歪了也不知道,结果就是东撞西撞的。要是看着路呢?走歪了,马上就看到,赶紧调整脚步,走回到正道上来。这里有自动控制里的第一个重要概念:反馈(feedback)。

反馈是一个过程:1、设定目标,对小朋友走路的例子来说,就是前进的路线。2、测量状态,小朋友的眼睛看着路,就是在测量自己的前进方向。3、将测量到的状态和设定的目标比较,把眼睛看到的前进方向和心里想的前进方向作比较,判断前进方向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相差有多少。4、调整行动,在心里根据实际前进方向和设定目标的偏差,决定调整的量。5、实际执行,也就是实际挪动脚步,重回正确的前进方向。

在整个走路的过程中,这个反馈过程周而复始,不断进行,这样,小朋友就不会走得东倒西歪了。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是在瞬时里同时发生的,那这个反馈过程就无法工作。要使反馈工作,一定要有一定的反应时间。还好,世上之事,都有一个过程,这就为反馈赢得了所需要的时间。

小时候,妈妈在锅里蒸东西,蒸好了,从锅里拿出来总是一个麻烦,需要抹布什么的垫着,免得烫手。但是碗和锅的间隙不大,连手带抹布伸进去颇麻烦,我常常不知天高地厚,自告奋勇地徒手把热的碗拿出来。只要动作快,手起碗落,可以不烫手。当然喽,要是捧着热碗再东晃晃,西荡荡,那手上感觉的温度最终会和热碗一样,肯定要把手心、手指烫熟不可的。在从接触碗到皮肤温度和碗表面一样,这里面有一个逐渐升温的过程,这就是动态过程(dynamic process)。这里面有两个东西要注意:一个是升温的过程有多快,另一个是最终的温度可以升到多少。要是知道了这两个参数,同时知道自己的手可以耐受多少温度,理论上可以计算出热的碗在手里可以停留多少时间而不至于烫手。

反馈过程也叫闭环(closed loop)过程。既然有闭环,那就有开环(open loop)。开环就是没有反馈的控制过程,设定一个控制作用,然后就执行,不根据实际测量值进行校正。开环控制只有对简单的过程有效,比如洗衣机和烘干机按定时控制,到底衣服洗得怎么样,烘得干不干,完全取决于开始时的设定。对于洗衣机、烘干机这样的问题,多设一点时间就是了,稍微浪费一点,但可以保证效果。对于空调机,就不能不顾房间温度,简单地设一个开10分钟、关5分钟的循环,而应该根据实际温度作闭环控制,否则房间里的温度天知道到底会达到多少。记得80年代时,报告文学很流行。徐迟写了一个《哥德巴赫猜想》,于是全国人民都争当科学家。小说家也争着写科学家,成就太小不行,所以来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某大家写了一个《无反馈快速跟踪》。那时正在大学啃砖头,对这个科学新发现大感兴趣,从头看到尾,也没有看明白到底是怎么无反馈快速跟踪的。现在想想,小说就是小说,不过这无良作家也太扯,无反馈还要跟踪,不看着目标,不看着自己跑哪了,这跟的什么踪啊,这和永动机差不多了,怎么不挑一个好一点的题目,冷聚变什么的,至少在理论上还是可能的。题外话了。

在数学上,动态过程用微分方程描述,反馈过程就是在描述动态过程的微分方程的输入项和输出项之间建立一个关联,这样改变了微分方程本来的性质。自动控制就是在这个反馈和动态过程里做文章的。

(三)开关控制房间内的空调是一个简单的控制问题。不过这只是指单一房间,整个高层大楼所有房间的中央空调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在这里讨论的范围。夏天了,室内温度设在28度,实际温度高于28度了,空调机启动致冷,把房间的温度降下来;实际温度低于28度了,空调机关闭,让房间温度受环境气温自然升上去。通过这样简单的开关控制,室内温度应该就控制在28度。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温度高于28度一点点,空调机就启动;低于28度一点点,空调机就关闭;那如果温度传感器和空调机的开关足够灵敏的话,空调机的开关频率可以无穷高,空调机不断地开开关关,要发神经病了,这对机器不好,在实际上也没有必要。解决的办法是设立一个“死区”(dead band),温度高于29度时开机,低于27度时关机。注意不要搞反了,否则控制单元要发神经了。

有了一个死区后,室内温度不再可能严格控制在28度,而是在27到29度之间“晃荡”。如果环境温度一定,空调机的制冷量一定,室内的升温/降温动态模型已知,可以计算温度“晃荡”的周期。不过既然是讲故事,我们就不去费那个事了。

这种开关控制看起来“土”,其实好处不少。对于大部分过程来说,开关控制的精度不高但可以保证稳定,或者说系统输出是“有界”的,也就是说实际测量值一定会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而不可能无限制地发散出去。这种稳定性和一般控制理论里强调的所谓渐进稳定性不同,而是所谓BIBO稳定性,前者要求输出最终趋向设定值,后者只要求在有界的输入作用下输出是有界的,BIBO指bounded input bounded output。

对于简单的精度要求不高的过程,这种开关控制(或者称继电器控制,relay control,因为最早这种控制方式是用继电器或电磁开关来实现的)就足够了。但是很多时候,这种“毛估估”的控制满足不了要求。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速度设在定速巡航控制,速度飘下去几公里,心里觉得吃亏了,但要是飘上去几公里,被警察抓下来吃一个罚单,这算谁的?

开关控制是不连续控制,控制作用一加就是“全剂量”的,一减也是“全剂量”的,没有中间的过渡。如果空调机的制冷量有三个设定,:小、中、大,根据室温和设定的差别来决定到底是用小还是中还是大,那室温的控制精度就可以大大提高,换句话说,温度的“晃荡”幅度将大幅度减小。那么,如果空调机有更多的设定,从小小到小中到……到大大,那控制精度是不是更高呢?是的。既然如此,何不用无级可调的空调机呢?那岂不可以更精确地控制室温了吗?是的。

(四)PID控制无级可调或连续可调的空调机可以精确控制温度,但开关控制不能再用了。家用空调机中,连续可调的不占多数,但冲热水淋浴是一个典型的连续控制问题,因为水龙头可以连续调节水的流量。冲淋浴时,假定冷水龙头不变,只调节热水。那温度高了,热水关小一点;温度低了,热水开打一点。换句话说,控制作用应该向减少控制偏差的方向变化,也就是所谓负负反馈。控制方向对了,还有一个控制量的问题。温度高了1度,热水该关小多少呢?

经验告诉我们,根据具体的龙头和水压,温度高1度,热水需要关小一定的量,比如说,关小一格。换句话说,控制量和控制偏差成比例关系,这就是经典的比例控制规律:控制量=比例控制增益*控制偏差,偏差越大,控制量越大。控制偏差就是实际测量值和设定值或目标值之差。在比例控制规律下,偏差反向,控制量也反向。也就是说,如果淋浴水温要求为40度,实际水温高于40度时,热水龙头向关闭的方向变化;实际水温低于40度时,热水龙头向开启的方向变化。

但是比例控制规律并不能保证水温能够精确达到40度。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这时对热水龙头作微调,只要水温还不合适,就一点一点地调节,直到水温合适为止。这种只要控制偏差不消失就渐进微调的控制规律,在控制里叫积分控制规律,因为控制量和控制偏差在时间上的累积成正比,其比例因子就称为积分控制增益。工业上常用积分控制增益的倒数,称其为积分时间常数,其物理意义是偏差恒定时,控制量加倍所需的时间。这里要注意的是,控制偏差有正有负,全看实际测量值是大于还是小于设定值,所以只要控制系统是稳定的,也就是实际测量值最终会稳定在设定值上,控制偏差的累积不会是无穷大的。这里再啰嗦一遍,积分控制的基本作用是消除控制偏差的余差(也叫残差)。

比例和积分控制规律可以应付很大一类控制问题,但不是没有改进余地的。如果水管水温快速变化,人们会根据水温的变化调节热水龙头:水温升高,热水龙头向关闭方向变化,升温越快,开启越多;水温降低,热水龙头向开启方向变化,降温越快,关闭越多。这就是所谓的微分控制规律,因为控制量和实际测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