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材文言文回归复习(劝学)师说等) 苏教版1
期中文言文重点句翻译(苏教版必修一)

沭阳如东中学高一语文期中复习文言文重点句翻译1.《劝学》:(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用墨绳量过就直,金属的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借助船的人,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
君子天性没有异常,是善于借助外物啊。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向上吃到细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是因为心思专一啊。
2.《师说》:(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明白句中停顿,不理解疑难问题,有的跟从师学习,有的不跟从师学习。
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弃了,我没有看到他们的明智。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迟呢?因此无论地位高贵,无论地位低贱,无论年龄大,无论年龄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3.《始得西山宴游记》:(1)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沿着染溪,砍伐丛生的草木,烧掉茂密的茅草,到山顶才停止。
我攀援着登上西山,像簸箕一样坐着观赏风景,那么凡是周围几州的土地,都在我卧席的下面。
(2)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那高高低低的地势,(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有的像小土堆,有的像洞穴,尺寸之间包含了千里方圆的景物。
各种景物聚集收缩,层层堆叠,没有什么能逃避隐藏。
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在外面与天交会,向四面望去,浑然一体。
【最新】苏教版语文必修一课件:《劝学》《师说》复习课件36张

名词,盛誉,名声 动词的使动用法,托者
助词,的
择师而教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代词,他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 之徒 辍耕之垄上 蚓无爪牙之利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代词,这类,这些
动词,到,往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之
代词
1、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学不可以()
4、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孔子曰:“三人行,
。”《师说》
子曰:“三人行,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知识梳理】
明通假
(1) 輮以为轮 (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通“又”,再;通“曝”,晒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通“智”,智慧) (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授”,传授) (6)或师焉,或不焉 (通“否”)
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 后,术业有专攻。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才会发 展进步。
写作应用:
1、《劝学》和《师说》中有很多名言 警句可作为议论文写作的论据,例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段, 试从下列高考热点话题中找出文中相对 应的论据“ 磨砺 追求 责任 发展 环境 坚守
当堂检测
一词多义(实词)
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动词,传递,传送 名词,客舍 动词,听见 名词,见闻,知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朔气传金柝 舍相如广成传舍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而闻者彰 博闻强记 不能称前时之闻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 人之耳者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

1. 下列词语注释正确的—组是[ ]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须臾(片刻)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C.绝江河(渡) 跬步(占代的半步) 驽马(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D.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渊(深水) 风雨兴焉(起)2.指出说法正确有一项[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
C.《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
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D.《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3.“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假设关系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g.代词,同“尔”,你,你的(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 (2)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________(3)顺风而呼,声非如疾也________ (4)蟹八跪而二螯________(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________ (6)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4.下列句中的“上”与例句中的“上”用法相同的是[ ] 例句:上食埃土A.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B.物价上涨C.上下天光,一碧万顷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5. 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槁暴(pù) 輮使之然(rïu) 舟楫(jì) 舆马(yú)B.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C.镂金(lïu) 弩马(nǔ) 生非异(xìng) 洞穴(xuã)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áo) 参省乎己(xǐng)6.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组。
苏教版高中课内文言文总复习(257页) 苏教版高三总复习

苏教版高中课内文言文总复习(257页) 苏教版高三总复习必修1 文言文4篇《劝学(节选)》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木直中绳,以为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虽有槁暴有同又暴同曝,晒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劝①劝学劝勉,鼓励②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说2.绝①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④以为妙绝到了极点⑤佛印绝类弥勒非常⑥绝云气,负青天穿越⑦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断绝3.强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②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6.利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敏捷,快②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三、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名词作动词,游泳5.木直中绳,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6.其曲中规形容词作名词,曲度7.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问渊博2.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3.木直中绳,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4.用心一也古义:两个词,因为,心思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怀着的某种念头五、探究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判断句。
)翻译:(木材)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句。
)翻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判断句。
)翻译: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判断句。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及翻译必修1--5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必修一(一)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课文全译】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完整word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一)必修(一)《劝学》一.字词1.学不可以已.2.劝.学3.知.明而行无过矣4.绝.江河5.假.舆马者6.用.心一也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至千里8.无以..二.词类活用1.上.食埃土2.非能水也..三.句式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师说》一.字词传道受业解惑也1.师者,所以..为圣2.圣人之所以..师之3.吾从而..4.无.贵无贱5.犹且从师而问焉.6.君子不齿..相师7.不耻..8.士大夫之.族9.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0.师不必贤于.弟子11.不拘于.时,学于.余12.其.皆出于此乎?二.词类活用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三.句式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赤壁赋》一.字词1.望既望2.属.客属.余作文以记之3.纵一苇之所如.饮酒乐甚4.于是..5.正襟危.坐危.言危行危.楼高百尺6.予、余、愚、某、吾而、尔、汝、女、吾子、子、卿、君、若尔曹、汝曹、尔辈、若属吾曹、吾侪、吾辈、吾辈、吾属、吾徒此曹7.固.一世之雄也8.哀吾生之.须臾9.逝者如斯.10.而卒.莫消长也11.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12.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二.活用1.舞.幽壑之潜蛟2.乌鹊南.飞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4.侣.鱼虾而友.麋鹿三.句式1.凌万顷之茫然2.客有吹洞箫者3.渺渺兮予怀4.而今安在哉5.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始得西山宴游记》一.字词1.居是.州而行2.施施..从外来施施..3.披.草而坐4.梦亦同趣.5.因.坐法华西亭6.斫.榛莽7.穷.山之高而止8.莫.得遁隐悠悠乎与颢气俱,莫.得其涯知是山之特立9.然后..10.引.觞满酌11.颓然就.醉12.吾向.之未始游13.故为之文以志.二.词类活用1.日.与其徒上高山2.望西山,始指异.之3.箕.踞而遨三.句式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学不可以已.:停止补充文言文知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靛青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共73页文档

• ⒀哀吾生之须臾,羡 长江之无穷。
• ⒁苟非吾之所有。 • ⒂吾与子之所共适。
• 10、宾语前置的标志
• 11、定语后置的标志 • 12、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 • 13、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 • 14、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 • 15、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
• ⒃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也。
• 4、其皆出于此乎。 • 5、其可怪也欤。
• 1、代词,那些,指代疑难 问题。
• 2、代词,他,指代“生乎 吾前”者。
• 3、代词,他的。
• 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 概。
• 5、副词,与也“欤”配合 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 不是……吗?”
(七)、也
• 1、师者,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也。
• 2、其闻道也固先乎 吾。
3、连词,表递进。
•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连词,表并列。
• ⑴蟹六跪而二螯。 • 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⑶侣鱼虾而友麋鹿。
5、连词,表承接。
• 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 ⑶吾从而师之。 • ⑷择师而教之。 • ⑸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 ⑹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 ⑺卧而梦。 • ⑻觉而起,起而归。 • ⑼自远而至。
(五)、乎
1、介词,相当于“于”。
•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⑵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 乎吾。
• ⑶相与枕藉乎舟中。
• 1、(对) • 2、(在,比) • 3、(在)
2、语气助词
• ⑴夫庸知其年之先 后生于吾乎?
• ⑵其皆出于此乎?
• ⑶嗟乎!师道之不 传也久矣!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复习终结版

四.一词多义 1、而
(1)吾尝终日而思矣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蟹六跪而二螯 (5)披草而坐 (6)醉则更相枕以卧
2、之 (1)青,取之于蓝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七、翻译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用心一也。 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也。
5.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 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尊以相属。 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以共适。 9、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6)吾未见其明也. (7)小学而大遗. (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9)舞幽壑之潜蛟. (10)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11)正襟危坐
三.古今异义词 (1)輮以为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古之学者必有师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6)吾从而师之 (7)今之众人 (8)小学而大遗 (9)游于是乎始
2、之 (1)青,取之于蓝(代词,代靛青)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教材文言文回归复习
第课时
学习目标:
《逍遥游》《兰亭集序》
掌握关键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并能翻译文中的重点词句。
能掌握高考要求,默写有关名句。
学习课时:
学习过程:
一:指导复习活动:
学生分别快速阅读《逍遥游》《兰亭集序》,复习重点字词句。
朗读《逍遥游》《兰亭集序》。
二:师生共同梳理:
(一)重点字词句
《逍遥游》
、此小大之辩(同“辨”分辨,分别)也
而御六气之辩(同“变”变化)
、之二虫又何知(知道)
知不及大知(同“智”智慧)
、北冥有鱼,其名(名称)为鲲
圣人无名(声名)
、去以六月息(止息。
一说气息,这里指风)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齐谐者,志(记载)怪者也
、亦若是则已矣(而已)
、而後乃今将图南(计划向南飞)
、我决(急速的样子)起而飞,枪(着落)榆枋,时则(时或)不至而控(落下)于地而已矣。
、适(去往)莽苍者三餐而反(返回),腹犹果然(吃饱的样子)
、朝菌不知晦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众人匹(比)之
、穷发(不毛之地)之北,有冥海者
、行(合)比一乡
、而征(信)一国者
、且举世而誉之而(更加愈加不加劝(勉励),举世而非(以……为非,指责)之而不加沮
、而后乃今培(凭)风
、莫之夭阏(挫折;遏制)者
、彼其于世未数数(急迫用世、谋求名利的样子)然也
、泠(轻妙飘然的样子)然善也
、绝(穿过)云气
、翼若垂(同“陲”,边际)天之云
、其(或许)正色邪?
《兰亭集序》
、修禊事也(举行)
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长)
、群贤毕(都)至,少长(年长年少的)咸(都)集
、引(汲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地方)
、所以(用以,用来)游(使……放纵)目骋(使……奔驰)怀
、足以极(穷尽)视听之娱
、信(确实)可乐也
、感慨系(跟随)之矣
、向(以前)之所欣
、终期(注定)于尽
、死生亦大矣(重大事情)
、固知一(把……看作一样)死生为虚诞,齐(把……看成平等)彭殇为妄作、虽取(同“取”)舍万殊,静躁不同
三课堂检测
()翻译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为何要飞到九万里高空而南行呢?
、奚以知其然也
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彼且奚适也
你将到哪里呢?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要依赖什么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空深蓝,或许是它真正的颜色呢,或许是天太远而没有到达极点呢?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看成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仰望偌大的宇宙,低头审查如此繁多的事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以用来尽情享受视与听的乐趣,确实是很快乐啊。
(二)名句默写
、,。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蜩与学鸠笑之曰:“,,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而宋荣子犹然之。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
四课后作业:、背诵《逍遥游》、梳理记忆《实词中》个。
《诗经·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注释
、氓之蚩蚩:氓,(é),蚩蚩:老实的样子。
、布:货币。
一说布匹。
、即:靠近。
、谋:商量。
、顿丘:地名。
、愆(ā):过,误。
、将:愿,请。
、垝垣:垝(ǐ),垝垣:破颓的墙。
、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
一说返回关来。
、卜:用龟甲卜吉凶。
、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
、体:卜卦之体。
、咎言:凶,不吉之言。
、贿:财物,嫁妆。
、沃若:润泽貌。
、鸠:斑鸠。
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
、耽(é):沉湎于爱情。
、说:脱。
、陨:坠落。
、徂尔:往你家,嫁与你。
、食贫:过贫苦生活。
、渐:沾湿。
、爽:差错。
贰:差错。
、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
、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遂:久。
、知:智。
、咥(ī):大笑貌。
、躬:自己,自身。
、淇:淇水。
、隰:当作湿,水名,即漯河。
、泮(à):通畔,岸,水边。
、总角:古时儿童两边梳辫。
翻译
无知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
其实不是真换丝,找此借口谈婚事。
送你渡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
不是我要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
希望你不要生气,我们以秋天为期。
登上那堵破土墙,面朝复关凝神望。
复关遥远不得见,心里忧伤泪千行。
情郎忽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
你去卜卦问吉祥,卦象吉祥心欢畅。
赶着你的车子来,把我财礼往上装。
桑树叶子未落时,挂满枝头绿萋萋。
唉呀那些斑鸠呀,别把桑叶急着吃。
唉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太痴。
男人要是迷恋你,要说放弃也容易。
女子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不好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又枯又黄任飘零。
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挨饿受清贫。
淇水滔滔送我归,车帷溅湿水淋淋。
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奸刁缺德行。
做人标准你全无,三心二意耍花招。
婚后三年为你妇,繁重家务不辞劳。
早起晚睡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
你的目的一达到,逐渐对我施凶暴。
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都讥笑。
静下心来想一想,独自黯然把泪抛。
白头偕老当年誓,如今未老生怨愁。
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
回想少时多欢聚,说笑之间情悠悠。
当年山盟又海誓,哪料反目竟成仇。
不要再想背盟事,既已恩绝就算了。
简析:《氓》是一首叙事诗。
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
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
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