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线虫病的治疗方法.doc

合集下载

鸡毛细线虫病

鸡毛细线虫病

鸡毛细线虫病鸡毛细线虫病是由毛首科毛细线虫属的多种线虫寄生于鸡的食道、嗉囊和小肠引起的。

我国各地都有分布,严重感染可引起鸡只死亡。

(一)病原虫体细小,呈毛发状,虫体前部比后部细。

环形毛细线虫(有轮毛细线虫),前端有一球状的角皮膨大,寄生于鸡的嗉囊和食道粘膜上。

鸽毛细线虫(封闭毛细线虫),雄虫尾部两侧有铲状的交合伞,寄生于鸡小肠粘膜上。

膨尾毛细线虫,雄虫尾部侧面各有一个大而明晰的伞膜,寄生于鸡小肠粘膜上。

虫卵呈椭圆形,浅黄绿色,两端有卵塞。

新排出时卵内含单个卵细胞。

毛细线虫的生活史有两种类型,一是间接生活史型,需要蚯蚓作中间宿主;二是直接生活史型,不需要中间宿主。

鸡是通过吞食了含感染性幼虫的蚯蚓或直接吞食了感染性虫卵而感染。

(二)临床症状患鸡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消瘦,头下垂,有肠炎症状,常作吞咽症状。

严重感染时,雏鸡和成年鸡均可发生死亡。

(三)病理变化轻度感染,可见嗉囊和食道壁或小肠有轻微炎症;严重感染时,炎症显著,粘膜增厚,并有粘液脓性分泌物和粘膜脱落或坏死等病理变化,粘膜上覆盖着气味难闻的纤维蛋白性坏死物质。

食道、嗉囊或小肠壁在出血的粘膜中有大量虫体,在虫体寄生部位的组织中有不太明显的虫道。

(四)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粪便检查有无发现虫卵等进行综合判断。

(五)防治可选用下列药物进行治疗:①甲氧啶(美利沙啶)甲氧啶200毫克/升,用蒸馏水稀释成10%溶液皮下注射,或含0.8%~3.6%浓度饮水24小时,对成虫也有明显的效果,0.25%的浓度对幼虫有驱除效果。

②硫酸左咪唑硫酸左咪唑20~25毫克/千克拌料,或用0.05%的比例拌入日粮中让鸡自由采食。

③甲苯唑甲苯唑70~100毫升/千克饲料,拌入饲料中一次口服。

④哈乐松(Haloxon)哈乐松25毫克/千克饲料,拌入饲料中一次口服。

饲料和饮水要清洁卫生,不被粪便污染。

粪便进行发酵处理,消灭鸡舍内的蚯蚓,实施预防性与治疗性的驱虫。

鸡体外驱虫怎么操作方法

鸡体外驱虫怎么操作方法

鸡体外驱虫怎么操作方法鸡体外驱虫是指对鸡身体外部的寄生虫进行清除和防治的一种操作方法。

鸡体外寄生虫包括蜱虫、虱子、螨虫等,它们会给鸡的健康和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进行鸡体外驱虫是保障鸡的健康、提高鸡的生产性能的重要操作。

下面是关于鸡体外驱虫的操作方法:1. 确定驱虫的时间:鸡体外驱虫的时间因地区、季节和鸡的生长发育状况而异。

一般来说,春季和秋季是驱虫的最佳时间,因为这两个季节是寄生虫繁殖的高峰期。

而夏季和冬季由于温度较高或较低,寄生虫繁殖的能力会减弱。

2. 选择合适的驱虫药物:目前市面上有许多用于鸡体外驱虫的药物,如杀螨剂、杀虱剂、杀蜱剂等。

在选择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选用的药物应具有较好的驱虫效果,能够对不同种类的寄生虫起到有效的驱除和杀灭作用;其次,药物应安全无毒,对鸡的身体不会造成损害;最后,要选择效果持久的药物,能够在一段时间内起到长效驱虫的作用。

3. 鸡舍环境清洁:在进行驱虫之前,应先清洁鸡舍环境。

清除鸟粪、糠秕、饲料杂质等,保持鸡舍的干燥和清洁。

如果鸡的栖息环境不清洁,会给寄生虫提供繁殖的条件,降低驱虫的效果。

4. 确定药物浓度和用量:根据鸡的体重、寄生虫种类和驱虫药物的使用说明书,确定合适的药物浓度和用量。

一般来说,根据鸡的体重计算药物用量,然后将药物溶解在适量的清水中,均匀喷洒在鸡身上或鸡舍中,确保药物能够充分覆盖到鸡体外部的所有部位。

5. 正确操作驱虫药物:操作时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药物,以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戴上手套、口罩和其他防护措施,避免药物喷洒入口腔、鼻腔和眼睛。

同时,要注意药物的稀释浓度和使用剂量的准确性,确保达到有效驱虫的效果。

6. 驱虫后的保护措施:进行鸡体外驱虫后,应注意饲养管理,加强饲养环境的清洁和消毒,避免饲料受到污染。

此外,定期检查鸡的体表情况,观察是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寄生虫的再次感染。

总结起来,鸡体外驱虫是保障鸡的健康和生产的重要操作。

家禽常见几种肠道线虫病的流行、诊断和防治方案

家禽常见几种肠道线虫病的流行、诊断和防治方案

家禽常见几种肠道线虫病的流行、诊断和防治方案摘要:家禽养殖属于养殖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农业的进步,家禽养殖也逐渐向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但是在实际养殖的过程中,家禽经常会受到疾病的困扰,其中肠道线虫病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此类疾病对家禽的危害性较强,如果没有及时发现的话,会造成家禽的大量死亡。

本文从家禽常见的几种肠道线虫病的种类、流行和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两个方面加以论述,为养殖人员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家禽;肠道线虫病;诊断;防治方案家禽在养殖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肠道线虫病,此病不仅不利于家禽的健康生长,还会让养殖人员的经济效益遭受严重打击。

针对这种情况,养殖户应提前制定好防治方案,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保证家禽的健康发育。

此外,还需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合理配比饲料,注意对环境卫生的保持,给家禽的生长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增加家禽自身的抵抗能力。

同时,要定期对家禽进行疾病检测,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治疗,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1.家禽常见的几种肠道线虫病的种类、流行和诊断方法1.1异刺线虫病异刺线虫病经常发生在鸡、鸭、鹅等家禽的身上,这种寄生虫会寄生在家禽的肠道中,在肠道中进行繁殖发育,并且其虫卵还会携带滴虫,引发禽类发生肝炎等现象[1]。

异刺线虫的雄虫体长在7-13毫米,身体呈现淡黄色,尾部带有钩刺,雌虫体长在10-15毫米。

异刺线虫的虫卵是灰褐色的,椭圆形,会伴随着家禽的排泄物排出体外。

在气候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幼虫会在2周左右发育成熟。

虫卵还会污染水源和饲料,一旦被家禽吞食,虫卵会在家禽的肠道内发育。

症状:患病家禽会出现食欲降低,生长发育缓慢等情况,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会慢慢绝食致死。

经解剖发现,患病家禽的盲肠明显肿大,可以在肠道黏膜附近发现结节。

诊断:对于异刺线虫病的诊断可以根据患病家禽的临床症状进行初步确定。

如需进一步确诊,可以采取患病家禽的分布,将其放在盐水中浸泡,检查是否有虫卵溢出。

1.2裂口线虫病裂口线虫病会寄生在患病家禽的肌胃角质膜中。

鸡组织滴虫病(黑头病)和鸡异刺线虫病

鸡组织滴虫病(黑头病)和鸡异刺线虫病

鸡组织滴虫病(黑头病)和鸡异刺线虫病鸡组织滴虫病又叫盲肠肝炎,传染性肝炎,或叫黑头病,是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原虫病。

主要特征是盲肠发炎和肝脏表面产生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坏死溃疡病灶。

鸡异刺线虫病,又称盲肠线虫病,是异刺科异刺属的鸡异刺线虫寄生在禽类的盲肠而引发的寄生虫病。

讷河市讷河镇一养殖场的鸡发生了黑头病和异刺线虫病混合感染,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及症状2005年10月中旬以来,讷河市讷河镇南郊养殖场草甸养殖的本地鸡,6月龄,体重1.0~1.5kg2500多只,陆续出现眼半闭、头下垂、精神萎顿、步态蹒跚、食欲减退、饮欲增加,以后食欲废绝,羽毛粗糙、翅膀下垂、身体蜷缩、怕冷、打瞌睡,下痢,排出多量水样或硫磺色、黄色或淡绿色稀便,有的严重的病鸡排出的粪便带血或完全是血,逐渐鸡的面部皮肤变成紫兰色或紫黑色。

到11月下旬发病320多只,并陆续死亡167只。

2病理变化剖检死亡鸡,病变主要在盲肠和肝脏。

盲肠或一侧,两侧受到损害。

严重的盲肠肿大如小手指粗,触之坚硬,肠壁肥厚坚实,如香肠一般,剖开肠壁,内容物干燥坚实,变成一段干酪样的凝固栓子,堵塞在盲肠腔内。

横断切开栓子,切面呈同心圆状,中心是黑红色,外面包裹着灰白、或灰黄或褐黑色的渗出物和坏死组织;有的盲肠肠腔内含有粘稠黑紫血液,血液中带有许多絮状物;有的盲肠浆膜和腹膜有纤维素样絮状物,肠管与腹膜发炎粘连;有的鸡盲肠部分粘膜肥厚,在盲肠的盲端有30~67条异刺线虫,虫体呈乳白色,长7~15mm。

肝脏体积增大,表面形成数个到十几个圆形或不规则近圆形的边缘稍为隆起中央稍下陷的溃疡病灶。

有的圆形病灶呈淡黄色或淡草绿色,中央稍下陷,有的圆形呈现几个直径大小不同套在一起的同心圆形病灶。

这些病灶大小不同,数量也不等,有的还互相连在一起成串、成片或融成大的溃疡区。

3化验室检验取病死鸡新鲜盲肠内容物,或肝脏病变病灶组织,用35.0℃~38.0℃生理盐水稀释做成悬滴标本,在显微镜下检查,镜下检查出数量不等的呈现卵圆形或形状不定的变形虫样本大小为6~30μm,有一根鞭毛(有的见不到),有的能作节律性钟摆运动,有的病料可见有灰褐色异刺线虫虫卵,壳厚65~80μm×35~40μm。

鸡常见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鸡常见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球 虫药 的使 用 寿命 ,提高 防 治 效果 。
穿 梭 用 药 ,在 开 始 使 用 一 种 药 物 . 到 生长期使用另一种药物。 鸡 寄 生 虫 有 很 多 种 ,包 括 原 虫 、 吸 虫 、绦 虫 、 线 虫 及 体 表 的 吸 血 昆 虫
1 . 3 . 2 免 疫 预 防 将 球 虫 免疫 已被 列 入 免 疫 日程 。
可 采 用 球 虫 活 苗 进 行 免 疫 接 种 ,刺 激
机体产生免疫力 。
次 性 拌 料 投 服 ;硫 双 二 氯 酚 , 8 O ~
l O O m g / k g体 重 ,一 次 性 拌 料 投 服 ; 氯 硝柳 胺 ,8 0 - 1 0 0 mg / k g体 重 .一 次 性 拌 料 投 服
十二 指 肠 而引 起 。 中间 宿 主 为蚂 蚁 、

凝 块 和 坏 死 脱 落 的 上 皮 组 织 .盲 肠 症
状 明 显 ,后 期 盲 肠 中 的 血 液 和 脱 落 的
芳 萍
务 中
乙 八
上 皮 组 织 逐 渐 变 硬 ,形 成 红 色 或 红 白
相 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肠 芯 。
3 . 2 . 2 消 灭 中间 宿 主 预 防 和 控 制 鸡 绦 虫 病 的 关 键 是 消 灭 中 间宿 主 ,在 鸡舍 内外 扑 杀蚂 蚁 、 甲虫 和 陆 地 螺 .从 而 中 断 绦 虫 的 生 活
1 - 3 . 3 加 强 饲 养 管理 搞 好 环境 卫 生 ,保 持 鸡 舍 通 风 、
炎 、 充 血 或 出 血 。 主 要 病 变 为 输 卵 管
以肠 炎 、 消 瘦 、 贫 血 、 产 蛋 量 降 低 和 腹 泻 带 血 为 主要 症 状 。 病 鸡 体 温 下 降 ;精 神 萎 靡 , 鸡 冠 和 肉 垂 苍 白 :

鸡线虫病的治疗方法

鸡线虫病的治疗方法
鸡线虫病的治疗方法
汇报人:
2023-12-01
目录
CONTENTS
• 疾病概述 • 诊断方法 • 治疗方法和策略 • 预防和控制措施 • 案例分析
01
疾病概述
定义和症状
01
鸡线虫病是一种常见的禽类寄生 虫病,由线虫寄生在鸡的消化系 统、呼吸道和生殖道等部位引起 。
02
症状包括食欲不振、生长发育受 阻、咳嗽、呼吸困难、产蛋量下 降等。
粪便检查
采集鸡的粪便样本,通过显微镜检查 是否有虫卵或虫体。
血液检查
采集鸡的血液样本,通过检测血液中 的抗体水平,判断是否感染了线虫病 。
鉴别诊断
与其他寄生虫病的鉴别
鸡线虫病与其他寄生虫病的症状相似,如鸡蛔虫病、鸡绦虫病等,需要进行鉴 别诊断,以确定具体治疗方案。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鸡线虫病可能与其它疾病同时发生,如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新城疫等,需要 进行鉴别诊断,以便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治疗
左旋咪唑按每千克饲料添加药物10克,混饲,连用3天。或 者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饲料添加药物10克,混饲,连用3天 。
案例四
影响
鸡线虫病对产蛋量和孵化率有明显影响。感染鸡线虫的母鸡产蛋量会明显下降,同时孵化率也会降低 。
控制策略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鸡舍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和驱虫。对种鸡进行定期检疫和检测,及时发现并 治疗感染鸡线虫的鸡只。
感染途径
鸡线虫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健康 鸡通过摄入含有虫卵或感染性幼虫的 食物或水而感染。
此外,直接接触感染鸡的排泄物或与 感染鸡有密切接触也可能导致感染。
流行病学
鸡线虫病在养鸡业中广泛流行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感染率 。
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线虫的 繁殖和传播,因此,南方地区 尤其需要关注此病的防治。

鸡几种常见线虫病的诊治

鸡几种常见线虫病的诊治

鸡几种常见线虫病的诊治线虫主要寄生于鸡的小肠,因其形态圆形线状而得名,放养鸡群常普遍感染。

主要导致雏鸡发病,造成饲料报酬的下降。

成鸡是线虫病的携带者和传播者,一般不发病,但增重和产蛋能力下降。

寄生在鸡体内的线虫主要有鸡蛔虫、比翼线虫、胃线虫、异刺线虫、毛细线虫等。

1鸡蛔虫1.1病原形态特征鸡蛔虫病是由禽蛔科禽蛔属的鸡蛔虫寄生于鸡小肠内引起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

鸡蛔虫是鸡体内最大的线虫,呈淡黄白色,头端有三个唇片。

雄虫长26~70mm,尾端向腹面弯曲,有2根近等长的交合刺;雌虫长65~110mm,尾端尖而直。

虫卵呈深灰色,椭圆形,卵壳厚。

虫卵大小为70~90μm×47~51μm。

1.2流行病学雌虫在鸡的小肠内产卵,随鸡粪排到体外。

虫卵抗逆力很强,在适宜条件下,约经10天发育为含感染性幼虫的虫卵,在土壤内生存6个月仍具感染能力。

鸡因吞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或饮水而感染。

幼虫在鸡胃内脱掉卵壳进入小肠,钻入肠黏膜内,经血液循环和一段时间后返回肠腔发育为成虫,此过程约需35~50天。

除小肠外,在鸡的腺胃和肌胃内,有时也有大量虫体寄生。

3~4月龄以内的雏鸡最易感染和发病。

1.3临床症状感染的雏鸡表现为生长缓慢、羽毛松乱、行动迟缓、无精打采、食欲不振、消瘦、下痢、贫血、黏膜和鸡冠苍白等症,最终可因衰弱而死亡。

大量感染者可造成肠堵塞而死亡。

1.4病变检查用饱和盐水浮集法检查粪便可发现大量虫卵,尸体剖检在小肠内发现有大量虫体便可确诊。

由于其虫体大,特征明显,不会与其他虫体混淆。

1.5实验室诊断小肠黏膜发炎、出血,肠壁上有颗粒状化脓灶或结节。

严重感染时可见大量虫体聚集,相互缠结,引起肠阻塞,甚至造成肠破裂和腹膜炎。

1.6防治措施1.6.1综合预防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堆积发酵,杀灭虫卵;增加蛋白质、维生素饲料;做好鸡群的定期预防性驱虫,每年2~3次;发现病鸡,及时隔离。

1.6.2药物治疗①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10~20mg,一次内服。

鸡线虫病的治疗方法

鸡线虫病的治疗方法

鸡线虫病的治疗方法鸡线虫病概述鸡线虫病种类很多,我国已知有45种。

如寄生于消化道的蛔虫、异剌线虫、毛细线虫、华首线虫,寄生于呼吸道的比翼线虫,寄生于眼的吸吮线虫等等。

这些线虫的寄生给鸡带来严重危害,甚至造成大批死亡。

一、鸡蛔虫病鸡蛔虫病是由禽蛔科、禽蛔属的鸡蛔虫寄生于鸡小肠引起的寄生虫病。

虫体形态为线形,黄白色,雄虫长26-70毫米,雌虫长65-110毫米,虫卵大小为70-90×47-51微米,壳厚而光滑,深灰色。

鸡蛔虫的发育为直接发育方式。

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孵出幼虫但不出卵壳,被鸡食入后在胃内破壳而出,之后进入小肠经四次蜕皮变为第五期幼虫,并直接发育为成虫。

本病主要危害3-10月龄的鸡,3-4月龄鸡最易感染而且病情最重,1年以上鸡感染不呈现病状而成为带虫者。

虫卵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较强,在土壤中一般可存活6个月,经3个月的冻结仍不死亡,对普通消毒药有抵抗力。

但不耐高温,干燥和阳光直射,相对湿度低于60%,温度高于39℃即不能发育,45℃时5分钟,阳光直射1-1.5小时死亡。

雏鸡感染后,常出现消化紊乱,腹泻便秘交替,病鸡发育迟缓,精神萎靡,贫血消瘦,鸡冠苍白,最后衰竭死亡。

成鸡感染不出现明显症状,但母鸡产蛋量可下降,本病根据临床症状,经粪检找到虫卵或剖检找到虫体即可确切诊断。

对本病的防治主要措施为药物的定期驱虫。

对地面的平养鸡,每年进行2次预防性驱虫,成鸡在10-11月份进行,第二次在翌年春季。

雏鸡第一次驱虫应在2-3月龄,第二次在秋末冬初。

所用药物为:①左旋咪唑按24毫克/千克体重混料饲喂。

②噻嘧啶:按60毫克/千克体重混料饲喂。

③硫化二苯胺(酚塞嗪):按成鸡0.5-1克/千克体重,小鸡0.3-0.5克/千克体重混料饲喂,连用2天。

可杀死成虫并阻止幼虫发育。

④丙硫咪唑,按2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

二、鸡异剌线虫病本病是由异剌科异剌属线虫寄生于鸡的盲肠内引起的,故又称“鸡盲肠虫病”。

异剌线虫虫体呈针状,雄虫长7-13毫米,有两根2毫米左右的交合刺;雌虫长10-15毫米,尾细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鸡线虫病的治疗方法
概述:线虫病概述线虫病种类很多,我国已知有45种。

如寄生于消化道的蛔虫、异剌线虫、毛细线虫、华首线虫,寄生于呼吸道的比翼线虫,寄生于眼的吸吮线虫等等。

这些线虫的寄生给带来严重危害,甚至造成大批死亡。

一、蛔虫病
蛔虫病是由禽蛔科、禽蛔属的蛔虫寄生于小肠引起的寄生虫病。

虫体形态为线形,黄白色,雄虫长26-70毫米,雌虫长65-110毫米,虫卵大小为70-90×47-51微米,壳厚而光滑,深灰色。

蛔虫的发育为直接发育方式。

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孵出幼虫但不出卵壳,被食入后在胃内破壳而出,之后进入小肠经四次蜕皮变为第五期幼虫,并直接发育为成虫。

本病主要危害3-10月龄的,3-4月龄最易感染而且病情最重,1年以上感染不呈现病状而成为带虫者。

虫卵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较强,在土壤中一般可存活6个月,经3个月的冻结仍不死亡,对普通消毒药有抵抗力。

但不耐高温,干燥和阳光直射,相对湿度低于60%,温度高于39℃即不能发育,45℃时5分钟,阳光直射1-1.5小时死亡。

雏感染后,常出现消化紊乱,腹泻便秘交替,病发育迟缓,精神萎靡,贫血消瘦,冠苍白,最后衰竭死亡。

成感染不出现明显症状,但母产蛋量可下降,本病根据临床症状,经粪检找到虫卵或剖检找到虫体即可确切诊断。

对本病的防治主要措施为药物的定期驱虫。

对地面
的平养,每年进行2次预防性驱虫,成在10-11月份进行,第二次在翌年春季。

雏第一次驱虫应在2-3月龄,第二次在秋末冬初。

所用药物为:
①左旋咪唑按24毫克/千克体重混料饲喂。

②噻嘧啶:按60毫克/千克体重混料饲喂。

③硫化二苯胺(酚塞嗪):按成0.5-1克/千克体重,小0.3-0.5克/千克体重混料饲喂,连用2天。

可杀死成虫并阻止幼虫发育。

④丙硫咪唑,按2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

二、异剌线虫病
本病是由异剌科异剌属线虫寄生于的盲肠内引起的,故又称“盲肠虫病”。

异剌线虫虫体呈针状,雄虫长7-13毫米,有两根2毫米左右的交合刺;雌虫长10-15毫米,尾细长。

虫卵为褐色椭圆形,长60-70毫米,宽36-45微米,其一端特别明亮。

异剌线虫成虫寄生于盲肠,卵随粪便排出,在适宜的温度下发育为感染性虫卵,被吞食后在小肠孵出幼虫,移行至盲肠,钻入盲肠壁内发育一个时期,重返肠腔,发育为成虫。

此外,还可通过吃进含有异剌线虫卵的蚯蚓感染。

异剌线虫的卵在外界抵抗力强,能在1%硫酸,0.1%升汞溶液中发育,在土壤中能生存8个月。

异剌线虫可引起盲肠炎症,同时还是组织滴虫病的传播者。

患下痢,食欲不振,消瘦,雏发育受阻,成产蛋下降,严重时可造成死亡。

病理变化主要是盲肠肿大,肠壁发炎和增厚,粘膜出血,溃疡。

本病的确诊需要粪检虫卵或剖检查到大量虫体。

需注意与蛔虫卵的区别。

防治措施一是平时每日清扫舍,粪便要堆积发酵,同时注意清除舍内的蚯蚓;二是药物防治,定期驱虫,由于本病无明显季节性,所以预防性驱虫可以结合蛔虫病的时间进行。

所用药物为:
①硫化二苯胺(酚塞嗪):成按0.5-1克/千克体重,1次混料饲喂。

雏按0.3-0.5克/千克体重。

1次混饲。

②丙硫咪唑:按30-35毫克/千克体重一次混饲。

③左旋咪唑,按25-35毫克/千克体重自由饮水,隔2-3周再用1次。

三、毛细线虫病
毛细线虫病是由毛首科,毛细线虫属的多种线虫寄生于的消化道引起的。

有轮毛细线虫,寄生于的嗉囊和食道;封闭毛细线虫,寄生于,鸽及雉的小肠;膨尾毛细线虫,寄生于、鸭的小肠;领绳状线虫,寄生于的肠道;绳状线虫等。

这些毛细线虫形态相似,大小在7-8毫米到20-25毫米左右,最大的可达到60毫米,雄虫略小子雌虫;虫卵小于蛔虫卵,在50×25微米左右。

壳厚,微棕色腰鼓状,两端有卵盖。

在这些毛细线虫的生活史中,封闭毛细线虫是直接的,既卵排出体外,在卵壳内发育为第一期幼虫,然后被吃进,进入十二指肠粘膜内,发育为成虫再进入肠腔。

而有轮毛细线虫,膨尾毛细线虫需要一个中间宿主-蚯蚓。

虫卵排出体外发育为含幼虫的卵后,被蚯蚓吞食,发育为第二期幼虫,吞食了这种蚯蚓而感染,二期幼虫钻入小肠粘膜中发育为成虫,然后返回消化道。

感染后可造成寄生部位嗉囊、食道和小肠的炎症,出血,甚至坏死。

病表现食欲不振,萎靡,消瘦,肠
炎症状或常作吞咽动作,严重时,雏成均可死亡。

由于本病的虫卵特征性不强,诊断时需将临床症状,剖检发现虫体及相应部位的病变以及粪检虫卵结合,作综合判断。

本病的防治也是加强卫生管理与药物防治。

常用药物为:
①左旋咪唑,按25毫克/千克体重,混合饲喂。

②噻嘧啶:按6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

③硫化二苯胺(酚塞嗪):按小0.3-0.5克/千克体重,成0.5-1克/千克体重混料饲喂,连喂2天。

四、比翼线虫病:
本病是比翼科比翼属的比翼线虫寄生于的气管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病有开口呼吸的症状,又称开口虫病。

本病主要侵害雏,成很少发病和死亡。

本病的病原体有气管比翼线虫和斯克里亚宾比翼线虫,但外形和大小相近,虫体均呈红色,头端大,呈半球形,口囊宽阔呈杯状,雌虫远大于雄虫,雄虫以交合伞附着于雌虫位于体前部的阴门处,永成交配状态,形状上成丫字形。

雄虫长2-4毫米左右,雌虫长7-26毫米之间。

卵两端有盖。

比翼线虫的发育不需中间宿主,虫卵随气管粘液到口腔,或者咳出,或者咽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出,通过三条途径感染,一是感染性虫卵直接被吞食;二是卵孵出幼虫被吞食;三是感染性虫卵被贮藏宿主吞食(在其体内不发育),包括蚯蚓、蛞蝓等。

吞食了这些感染了的贮藏宿主而感染,幼虫钻入肠壁,随血流移行至心脏,肺,最后在气管发育为成虫。

虫卵在蚯蚓体内可存活4年多,在蛞蝓和蜗牛体内可活1
年以上,而野鸟则是隐性感染的带虫者。

成虫寄生于气管引起气管炎症;幼虫在肺移行时,可引起肺炎、肺溢血,严重的可造成大叶性肺炎而使死亡。

病表现张口呼吸,甩头,有时甩出的分泌物内可带有虫体。

食欲减退而至废绝,精神萎靡,消瘦,最后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幼感染死亡率几乎达100%。

根据临床特异性症状,结合粪检可以作出诊断。

也可剖检死气管,或打开病口腔,在强光下观察喉部有无虫体,或用小棉拭子插入气管,看能否裹带出虫体。

虫卵检查需与毛细线虫卵区分。

由于本病危害严重,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1、搞好环境卫生,粪便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舍应保持干燥。

2、污染的土壤可用硫酸亚铁,硫酸铜和五氯酚钠处理,以杀灭蛞蝓等贮藏宿主。

3、流行地区定期进行药物驱虫。

治疗药物有:
①碘溶液:碘片1.0克,碘化钾1.5克,蒸馏水1500毫克,配溶液,雏1-1.5毫升,气管注射或细胶管灌服。

②噻苯唑:按0.05-0.1的比例拌料喂服,对幼虫成虫均有效。

五、华首线虫病
本病是由华首属和四棱属的线虫寄生于的食道,腺胃,肌胃及小肠引起的。

病原有斧钩华首线虫,旋形华首线虫和美洲四棱线虫。

其中斧钩华首线虫寄生于和火的肌胃角质层下方,旋形华首线虫寄生于、火、鸽子的食道、腺胃、偶见于小肠;美洲华斧线虫寄生于和火的腺
胃内。

前两种虫体形态为线形。

斧钩华首线虫雄虫长10-14毫米,雌虫长16-29毫米;旋形华首线虫雄虫长7-8.3毫米,雌虫长9-10.2毫米;二者虫卵大小均在30-40微米左右。

美洲四棱线虫呈雌雄异形,雄虫纤细线状长5-5.5毫米;雌虫长3.5-4.5毫米,宽3毫米,呈亚球状。

这几中线虫的发育均需要中间宿主参加。

斧钩华首线虫的中间宿主是蚱蜢,甲虫,象鼻虫;旋形华道线虫的中间宿主为虾类等足纲节肢动物;美洲四棱线虫的中间宿主为直翅类昆虫。

随粪排出体外的虫卵,被中间宿主吞食,在其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等终末宿主吞食了含有感染性幼虫的中间宿主而感染。

然后不同种幼虫分别到各自寄生部位发育为成虫。

该病的主要致病作用是在寄生部位造成损伤和炎症,化脓等,从而影响该部位的功能,严重的造成肌胃破裂等重大损害。

病表现消瘦,贫血、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消失,羽毛松乱,下痢。

1月龄内感染死亡率高。

对本病的诊断只有进行尸体剖检才能确诊。

防治措施上首先要消灭中间宿主,防止昆虫进入舍。

第二是药物性防治,所用药物为:
①丙硫苯咪唑5-10毫克/千克,拌料连喂2-3天。

②噻苯咪唑:按100毫克/千克体重一次混饲。

</DI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