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复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中国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

中国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语言文字一直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语言文字的魅力依然不减。

以下是一段关于语言文字的论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它承载着人类的思想、情感和文化。

从古至今,语言文字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

在我国,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程。

汉字的演变,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每一种字体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不仅是一种书写符号,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

1. 下列关于汉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B. 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程C. 汉字是一种书写符号,不具备艺术价值D. 汉字的演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2. 文章第一段主要阐述了什么?A. 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B. 语言文字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C.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程D. 汉字的演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强调语言文字的重要性B. 文章主要介绍了汉字的发展历程C. 文章通过汉字的演变,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D. 文章认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网络语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追求。

然而,网络语言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表达不规范、语义含糊等。

4. 下列关于网络语言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网络语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B. 网络语言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思维方式C. 网络语言语义含糊,容易引起误解D. 网络语言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5. 文章主要讨论了网络语言的哪些问题?A. 鲜明的时代特征B. 反映当代年轻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追求C. 表达不规范、语义含糊等问题D. 网络语言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认为网络语言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B. 文章指出网络语言存在一些问题C. 文章强调网络语言的重要性D. 文章认为网络语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高考复习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高考复习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考复习语⽂测试题及答案测试是检验学习成效的重要⼿段,以下是店铺为⼤家收集整理的⾼考复习语⽂测试题,请考⽣认真练习。

⾼考复习语⽂测试题⼀⼀、名句名篇默写(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芳与泽其杂糅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坐其次。

(王羲之《兰亭集序》)(3)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壁赋》)(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烟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答案 (1)唯昭质其犹未亏 (2)引以为流觞曲⽔(3)泣孤⾈之嫠妇 (4)城阙辅三秦 (5)居庙堂之⾼则忧其民 (6)⼭⽓⽇⼣佳⼆、语⾔⽂字运⽤(15分)2.阅读下⾯的⽂字,完成后⾯的题⽬。

(4分)①世界⽂学________(cuǐ càn)的星空中⼜⼀颗巨星陨落了!②马尔克斯的去世引发了互联⽹世界⼏乎是排⼭倒海般的缅怀。

③但这似乎与逝者没有多⼤关系,因为真正能打开《百年孤独》沉下⼼读完全书的⼈恐怕只是凤⽑鳞⾓。

④⽽纪念⼀个作家最好的⽅式莫过于亲近他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马尔克斯离世这件事,让⼈们更加意识到⾃⼰的感情已变得多么空洞苍⽩。

(1)根据括号内的拼⾳填写正确的汉字。

(1分)(2)⽂中有⼀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修改。

(1分)答:(3)材料中有⼀处语病,请写出序号并加以改正。

(2分)序号:________修改:答案 (1)璀璨 (2)“鳞”应改为“麟” (3)④ “通过”和“让”删去其⼀。

解析 (1)“璀璨”⼀词笔画繁多,结构复杂,书写时应注意不要写错。

全国新高考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刷题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全国新高考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刷题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全国新高考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刷题卷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孔子仅仅是一个夫子。

夫子是什么呢?一个老师。

当时他的影响不是很大。

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地位提高了;从汉到唐略有提高,唐代给孔子封了个“文宣王”;到了宋代,在文宣王前面加了“至圣”二字;到了元朝,地位有所下降;到了明朝,叫“至圣先师”;到了清朝,把历代称赞孔子的最好称呼全集中起来了:“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

可是好景不长,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又到谷底了。

而今天,是个直线上升的状态,孔子的学说在今天受到很多人的尊重和推崇。

今天为什么这么多人学国学、学孔子、学《论语》?其实主要原因是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主流价值观不是很明显,甚至变化幅度非常之大,所以人们自然而然地转向我们古老的智慧,去寻求一种能够持久地指导我们心灵和行为规范的东西,孔子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行为举止、价值体系的总设计师。

今天的祭孔和过去的祭孔不同,往昔祭孔是希望孔子的光环能造就一个礼乐并举的盛世,而今天的祭孔是要弘扬儒学中理想的道德观、秩序化的社会和谐观,以及礼与仁相为表里的教育观。

今天我们不会将孔子重新罩上神的外衣,对孔子最准确的评价是:他是一位伟大的往哲。

现在国学虽然比较热,但是公众对它的接受程度还是比较低,它是一个小众化的东西。

我们要把国学更好地继承下去,让它变成一个大众化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文化人之间的讨论。

中国过去的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动员了全国所有的知识分子专注地研究这一门学问,从幼儿就开始,到最后功成名就。

这样的时代和条件已不复存在了,所以我们对儒学的教育方法,如果采取过去那种方式,我认为是愚不可及的。

除去功利心,反而可以真正返本归元地继承我们祖先的文化精髓。

时代在前进,文化在发展。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大的转型时代,这个转型不仅包括社会制度,也包含科技的研究。

五年级下语文3~4单元综合知识复习题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下语文3~4单元综合知识复习题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下语文3~4单元综合知识复习题含答案人教统编版一、选择题1.下面哪个词是反义词?A. 聪慧B. 聪明C. 蠢笨D. 聪敏答案:C2.“漫山红遍”中“漫山红”是指什么?A. 大雪纷飞B. 万鸟齐鸣C. 山上开遍了红花D. 大地冰寒答案:C3.请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A. 欢欢喜喜B. 黄橘小巷C. 丰富多彩D. 郁郁葱葱答案:B4.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完全相同的是:A. 晚会B. 挞伞C. 泼水D. 苍天答案:A二、填空题1.“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这句成语的后一个“半”字应该写作()。

答案:“另”2.露珠最常见的出现在什么自然现象中?答案:晨曦三、判断题1.一个月的第一天一定是农历的初一。

()答案:√2.班级里有20个男同学,10个女同学,那么男生人数一定多于女生。

()答案:×四、简答题1.请简要描述《三个和尚》这则寓言故事中的故事情节。

答案:故事主要讲述了三个和尚各自掌握一门武艺,经过一场困难的考验后,他们意识到只有合作才能化解危机。

2.请谈谈你对“以直报怨、以德报怨”的理解。

答案:这句话是希望以正直和善行去回报别人的恶意,用良善的行为去抵制别人的恶意,最终实现化解矛盾的目的。

五、综合题给出下列句子并分析修辞手法: 1. 夜晚的风轻轻拂过脸庞,如同母亲的温柔抚摸。

2. 周六的午后,阳光透过树叶,洒落在小路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答案:1. A2. C3. B4. A1.“另”2. 晨曦1.√2. ×。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训练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训练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训练题及答案第一题:下列哪个成语的意思与其他不同?A. 不可救药B. 不可开交C. 不可偏废D. 不可理喻答案:B. 不可开交解析:选项A、C和D都表示无法挽回或无法改变的意思,而B则表示无法和人交谈或无法和人打交道的意思,与其他选项意思不同。

第二题:下列哪个是山水画的创始人?A. 张择端B. 张大千C. 张善子D. 张芸京答案:A. 张择端解析:张择端是中国山水画的创始人,他以他的杰作《清明上河图》著名。

第三题:下列哪个是《红楼梦》的作者?A. 杨绛B. 孟悦C. 施耐庵D. 曹雪芹答案:D. 曹雪芹解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曹雪芹所著。

第四题:下面哪个字与其他三个字的意思相反?A. 友B. 敌C. 亲D. 陌答案:B. 敌解析:选项A、C和D都与亲密、熟悉等概念相关,而选项B则与对立、敌对等概念相关。

第五题:下面哪个成语的意思与其他不同?A. 情同手足B. 情投意合C. 情深如海D. 情不自禁答案:D. 情不自禁解析:选项A、B和C都表示感情深厚、投缘等意思,而选项D表示情感无法自控,与其他选项意思不同。

第六题:下列哪个诗人是唐代的?A. 白居易B. 苏轼C. 杜牧D. 辛弃疾答案:A. 白居易解析: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白居易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以其平实、真实的描写而著称。

第七题:下列哪个剧本是莎士比亚的作品?A. 《红楼梦》B. 《哈姆雷特》C. 《西游记》D. 《水浒传》答案:B. 《哈姆雷特》解析: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他创作了许多传世经典的剧本,其中《哈姆雷特》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第八题:下列哪个不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A. 飞天猪B. 女娲C. 嫦娥D. 盘古答案:A. 飞天猪解析:飞天猪不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而是一种虚构的动物。

第九题:下列哪个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A. 《红楼梦》B. 《水浒传》C. 《西游记》D. 《三国演义》答案:B. 《水浒传》解析: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分别为《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和《三国演义》,《水浒传》是其中之一。

高中语文常识题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常识题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常识题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A.《红楼梦》B.《西游记》C.《水浒传》D.《聊斋志异》答案:D2. “床前明月光”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苏轼答案:A3.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自哪位诗人的笔下?A. 王安石B. 苏轼C. 李清照D. 辛弃疾答案:A4. “春眠不觉晓”是哪位诗人的诗句?A. 李白B. 杜甫C. 孟浩然D. 王之涣答案:C5.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以下哪首词?A. 《水调歌头》B. 《念奴娇》C. 《将进酒》D. 《江城子》答案:A二、填空题6. 《红楼梦》的作者是________。

答案:曹雪芹7. 鲁迅的代表作有《呐喊》、《彷徨》和________。

答案:《故事新编》8.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描述________的诗句。

答案:庐山9.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其中“鹜”指的是________。

答案:野鸭10.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这首词是为庆祝________而作。

答案:中秋三、简答题11. 请简述《诗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答案:《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地的民歌,“雅”是宫廷诗歌,“颂”是祭祀用的歌。

《诗经》以其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12. 请谈谈你对《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知识之后,能够不断地复习和实践,这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实践的必要性,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结束语:通过以上试题及答案的练习,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高中语文的基本知识和文化常识,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中国文化知识选择题练习(共100题,附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中国文化知识选择题练习(共100题,附答案)

中国文化知识选择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哪个成语和“道听途说”词意更接近?()A.空穴来风B.三人成虎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A.月亮B.姻缘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A.苏州B.房屋C.酒D.庄稼4."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A.左手在外B.右手在外5.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A.忠耿正直B.刚愎自用6.《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A.浑水摸鱼B.反戈一击C.笑里藏刀D.反客为主7."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A.窗户B.卧具C.井上的围栏8.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合适的是()A.祖冲之B.周作人C.郁达夫D.唐三藏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A.中秋节B.元宵节C.端午节D.七夕节10.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11.下列哪一句诗描写的场景最适合采用水墨画来表现?()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B.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12.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A.隔岸观火B.暗度陈仓C.背水一战D.破釜沉舟13.《百家姓》中没有下面哪个姓?()A.乌B.巫C.肖D.萧14."生旦净末丑"是京剧的行当,其中"净"是()A.男角B.女角15.我们常说的"十八般武艺"最初指的是什么?()A.使用十八种兵器的技能B.十八种武术动作16.假如你的一首五绝诗被杂志社采用,按照正文部分每字5元来计算,你应得多少稿费?()A.50元B.100元C.200元17.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A.戊B.戍C.戌18.诸子百家中名家的特点是注重逻辑辩证,以下哪个典故能体现名家的这一特点?()A.白马非马B.指鹿为马19.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A.早上B.中午C.傍晚2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哪句话最相似?()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C.公生明,偏生暗2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A.《孟子》B.《庄子》22.我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请问"欧体"是指谁的字体?()A.欧阳修B.欧阳询23.文学史上被称作"小李杜"的是杜牧和谁?()A.李贺B.李商隐24."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25.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A.左雄右雌B.左雌右雄26."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27."鄂尔多斯"在蒙古语中是什么意思?()A.大草原B.盛产羊毛的地方C.众多宫殿D.美丽的地方28.《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A.玄奘B.鉴真29.唐代诗人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是()A.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2024届高三语文备考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练习

2024届高三语文备考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练习

2024届高三语文备考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题组一(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食客们早已习惯了“中华美食甲天下”的尊荣,街边商厦的小吃店的墙上往往喜欢挂一段上逾千年的传说——虽然食客大多也不会把这些动辄与乾隆、诸葛亮、秦始皇甚至是黄帝、女娲的故事当真,但换个视角将华夏五千年历史视为五千年美食史,似乎也不算太夸张。

然而,历史真相往往令人感到意外。

中国历史虽然,但中华美食文化异常晚熟:“南食”“北食”直到唐宋时期才逐渐分野,土豆、玉米、番茄、辣椒等食材直到明代才传入中国,“四大菜系”直到清初才成型。

诸如大盘鸡、螺蛳粉等为人们所的小吃美食、菜肴菜式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诞生,而“菜系”作为一个专有词条,直到1992年才被收录到《中国烹饪辞典》中,如今“八大菜系”的说法又被“34菜系”所取代。

中华美食荣光背后,是其发展的漫漫长路。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对食客们或许有更深的感动。

中华美食是美好的,华丽的,精致的,同时也是坚韧的,顽强的,隐忍的;中华美食文化是古老悠远的,同时也是厚积新成的。

五千年时光仿佛是一场漫长的蛰伏,为的只是在某一个时间,爆发出最绚烂的华章。

食客们在、推杯换盏之时其实不难发现,中国美食自古以来最不缺的,就是兼容并蓄的气度和能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林林总总源远流长津津乐道觥筹交错B.琳琅满目渊远流长津津有味杯盘狼籍C.林林总总源远流长津津有味杯盘狼籍D.琳琅满目渊远流长津津乐道觥筹交错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对食客们或许有更深的感悟。

B.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食客们或许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有更深的感动。

C.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食客们或许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有更深的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语文试题(A)一、多项选择1. 对“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句读合理的分别是:(1)(2)(1)海水朝朝。

朝朝朝,朝朝落。

(2)海水朝。

朝朝朝,朝朝朝落。

(3)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4)海水朝,朝朝。

朝朝朝朝落。

2. 下列句子有歧义的是:(1)(2)(3)(4)(1)身长等于头长和尾长的一半。

(2)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3)我在教室里发现了他。

(4)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3. 词语“恐龙”指称的是生活在中生代时期的爬行动物,但在网络语言中,所表达的意思却是“相貌比较难看的女孩”。

比较合理的解释是:(2)(4)(1)拟人。

(2)拟物。

(3)对比。

(4)夸张。

二、指出下列句子的病因,并提出修改意见:1. 学校组织参观了汉代新出土的文物。

病因:语序不当。

修改:“汉代”和“新出土的”对调。

2. 修改文章的时候,要删去那些多余的废话。

病因:成分多余。

修改:“多余”和“废”重复,删去“多余的”,或删去“废”。

1、(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三、填空:2、(洋泾浜)是外语在本族语的影响下产生的变种,其特点是词汇量少,采用迂回的说法指称事物,外语语音经过当地语的改造,外语语法不系统,带有本地语法特征。

3、在语言符号中,语音和意义的结合是(约定俗成)的。

4、仰韶文化时期的(几何符号),大汶口时期的(图象符号),在文字发展中起了过渡作用。

5、(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常放句尾,故又叫“(韵脚)”。

6、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他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

中国语文试题(B)一、多项选择1. 对“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句读合理的分别是:(1)(2)(3)(4)(1)浮云长长,长长长长。

长长长消。

(2)浮云长,长长长。

长长,长长长消。

(3)浮云长长长长。

长长长,长长消。

(4)浮云长长长长。

长长,长长长消。

2. 下列句子有歧义的是:(1)(2)(3)(4)(1)三个报社的记者来这里采访。

(2)这个人头发长得有些怪。

(3)休息了一会儿,他想起来了。

(4)他走了一天。

3. 词语“酱紫”指称的是一种颜色,但在网络语言中,所表达的意思却是“这样子”。

比较合理的解释是:(1)(2)(3)(1)语音弱化。

(2)语音脱落。

(3)谐音。

(4)比较。

二、指出下列句子的病因,并提出修改意见:1. 听了张三的报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教育。

病因:主语残缺。

修改:删去“听了”。

2. 在会上发言的,有三个学校的代表。

病因:句子有歧义。

修改:“三个”改为“三所”,或改为“三位”。

三、填空:1、当(洋泾浜)在一定条件下成为社会的交际工具,并成为孩子们的母语时,就发生了克里奥尔化,形成克里奥尔语。

2、在现代汉语中,(声调)是音节中能够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

3、现代汉语的标音方法有(汉语拼音方案)和(国际音标)。

4、现在公认各民族文字都从(图画)发展而来。

5、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6、乐府产生于(汉代)。

中国语文考试试题卷(B卷)(闭卷)(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且答题卷与试题卷分开交)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7题14分,多选、少选、错选一律不得分)1、古文运动中唐朝代表人物是()。

A、李白B、韩愈C、元稹D、柳宗元2、明清时期的时文是( )。

A、小品文B、抒情散文C、八股文D、游记散文3、一个绿衣的邮夫,低着头儿走路;——也有时看看路旁。

他的面貌很平常,大半安于他的生活,不带着一点悲伤。

对上述诗句的描述是正确的有()A、作者冯至B、作者刘半农C、题目是《绿衣人》D、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是“这个人可怕的时候到了!”。

4、20世纪80年代,散文创作逐渐回到个人体验,表现日常事态和心绪,代表作家有()A、夏衍B、黑孩C、邹韬奋D、周佩红5、对“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句读合理的分别是:()A、浮云长长,长长长长。

长长长消。

B、浮云长,长长长。

长长,长长长消。

C、浮云长长长长。

长长长,长长消。

D、浮云长长长长。

长长,长长长消。

6、下列句子有歧义的是:()A、三个报社的记者来这里采访。

B、这个人头发长得有些怪。

C、休息了一会儿,他想起来了。

D、他走了一天。

7、词语“酱紫”指称的是一种颜色,但在网络语言中,所表达的意思却是“这样子”。

比较合理的解释是:()A、语音弱化B、语音脱落C、谐音D、比较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8、中国古代诗歌因为诗经和楚辞,形成“诗骚传统”,分别是()和()精神。

9、魏晋六朝的小说一般分为志人小说和( )。

10、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经历了宋代的南戏、元代的()、明清的()及京戏。

11、现代文学中率先兴起的散文作品是议论时政的杂感短文,统称(),代表作家有()、()、()、()。

12、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和他们的代表作有食指的《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的《致橡树》、()的《回答》等。

13、当()在一定条件下成为社会的交际工具,并成为孩子们的母语时,就发生了克里奥尔化,形成克里奥尔语。

14、在现代汉语中,()是音节中能够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

15、现代汉语的标音方法有()和()。

16、现在公认各民族文字都从()发展而来。

17、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和()。

18、乐府产生于()。

三、分析改错题(每题3分,共6分)19、听了张三的报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教育。

20、在会上发言的,有三个学校的代表。

四、阅读欣赏、理解题(第21题为必答题,为12分;第22、23、24、25题中选做两题,每题14分;共40分)21、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12分)《荀子·宥坐》:“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

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

人有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辨,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

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

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饬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诛也。

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

《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小人成群,斯足忧矣。

’”○1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分)○2请问本段文字中是否虚构?如是,请分析虚构的目的。

(4分)○3请分析本段文字中孔子所说一段话使用的论辩方法,并举例说明。

(4分)22、阅读《迢迢牵牛星》一诗,并回答问题。

(14分)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请分析“皎皎河汉女”一句的艺术手法。

(4分)②请问本诗是文人诗还是乐府诗?并说明理由。

(5分)③结合本诗的创作时代背景,谈谈本诗的主旨是什么?(5分)23、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

(14分)百花洲明·袁宏道百花洲在胥、盘二门之间。

余一夕从盘门出,道逢江进之,问:“百花洲花盛开否?盍往观之。

”余曰:“无他物,惟有二三十粪艘,鳞次绮错,氤氛数里而已矣。

”进之大笑而别。

○1请问本文的是什么文体?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6分)○2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情趣?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趣?(8分)24、阅读现代派诗人何其芳的诗歌《花环》,并回答问题。

(14分)花环(放在一个小坟上)——何其芳开落在幽谷里的花最香。

无人记忆的朝露最有光。

我说你是幸福的,小玲玲,没有照过影子的小溪最清亮。

你梦过绿藤缘进你窗里,金色的小花坠落到你发上。

你为檐雨说出的故事感动,你爱寂寞,寂寞的星光。

你有珍珠似的少女的泪,常流着没有名字的悲伤。

你有美丽得使你忧愁的日子,你有更美丽的夭亡。

○1“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总体的艺术追求是什么?(6分)○2在这首诗里,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作者为什么说这个少女的早夭是“更美丽的夭亡”?(8分)25、阅读王小波的散文《智慧与国学》,并回答问题。

(14分)智慧与国学(节选)王小波我有位阿姨,生了个傻女儿,比我大几岁,不知从几岁开始学会了缝扣子。

她大概还学过些别的,但没有学会。

总而言之,这是她惟一的技能。

我到她家去坐时,每隔三到五分钟,这傻丫头都要对我狂嚎一声:“我会缝扣子!”我知道她的意思:她想让我向她学缝扣子。

但我就是不肯,理由有二:其一,我自己会缝扣子;其二,我怕她扎着我。

她这样爱我,让人感动。

但她身上的味也很难闻。

我在美国留学时,认得一位青年,叫做戴维。

我看他人还不错,就给他讲解中华文化的真谛,什么忠孝、仁义之类。

他听了居然不感动,还说:“我们也爱国。

我们也尊敬老年人。

这有什么?我们都知道!”我听了不由得动了邪火,真想扑上去咬他。

之所以没有咬,是因为想起了傻大姐,自觉得该和她有点区别,所以悻悻然地走开,心里想道:妈的!你知道这些,还不是从我们这里知道的。

礼义廉耻,洋人所知没有我们精深,但也没有儿奸母、子食父、满地拉屎。

东方文化里所有的一切,那边都有,之所以没有投入全身心来讲究,主要是因为人家还有些别的事情。

假如我那傻大姐学会了一点西洋学术,比方说,几何学,一定会跳起来大叫道:人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这东西就是几何学!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确没有哪种禽兽会几何学。

那时她肯定要逼我跟她学几何,如果我不肯跟她学,她定要说我是禽兽之类,并且责之以大义。

至于我是不是已经会了一些,她就不管了。

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她能学会这东西,而是说她只要会了任何一点东西,都会当作超级智慧,相比之下那东西是什么倒无所谓。

由这件事我想到超级知识的本质。

这种东西罗素和苏格拉底都学不会,我学起来也难。

任何知识本身,即便烦难,也可以学会。

难就难在让它变成超级,从中得到大欢喜、大欢乐,无限的自满、自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那种品行。

这种品行我的那位傻大姐身上最多,我身上较少。

至于罗素、苏格拉底两位先生,他们身上一点都没有。

傻大姐是个知识的放大器,学点东西极苦,学成以后极乐。

某些国人对待国学的态度与傻大姐相近。

说实在的,他们把它放得够大了。

拉封丹寓言里,有一则《大山临盆》,内容如下:大山临盆,天为之崩,地为之裂,日月星辰,为之无光。

房倒屋坍,烟尘滚滚,天下生灵,死伤无数……最后生下了一只耗子。

中国的人文学者弄点学问,就如大山临盆一样壮烈。

当然,我说的不止现在,而且有过去,还有未来。

正如迂夫子不懂西方的智慧,也能对它品头论足一样,罗素没有手舞足蹈的品行,但也能品出其中的味道——大概把对自己所治之学的狂热感情视作学问本身乃是一种常见的毛病,不独中国人犯,外国人也要犯。

他说:人可能认为自己有无穷的财源,而且这种想法可以让他得到一些(何止是一些!罗素真是不懂___王注)满足。

有人确实有这种想法,但银行经理和法院一般不会同意他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