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

合集下载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精选20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精选20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精选20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并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和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正确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

审美鉴赏与创造:抓住几个鉴赏点,感知作者对人生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感受文美中,增强文化自信。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作者为何由“乐”转“痛”。

难点:理清作者感情脉络及其原因:感受作者感情倾向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生命观点的认识。

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问题引导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媒体设计:ppt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说明性文字。

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成文的经过、出版或写作的意旨、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

《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

2、作者: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yí),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3、时代背景:东晋时期国势日衰,当时统治严酷,互相倾轧、残杀的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们大多不求进取,往往崇尚老庄,认为生即死,死即生,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道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早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4、“魏晋风度”:作为魏晋时期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兰亭集序》教案8篇

《兰亭集序》教案8篇

《兰亭集序》教案《兰亭集序》教案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兰亭集序》教案篇11.学习作者敢于冲破时俗,否定当时流行的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观点,语文教案-《兰亭集序》。

2.体味本文叙议结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学习重点》仔细揣摩本文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研读步骤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解决生、难字的读音,能顺利诵读;2.查注释,疏通文意,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3.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体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写作风格;2.体味本文回环曲折地抒发感情的特点。

(二)问题探究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兰亭集序》》。

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

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

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兰亭集序》教案5篇

《兰亭集序》教案5篇

《兰亭集序》教案5篇《兰亭集序》教案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兰亭集序》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次”、“修”、“与”、“因” 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一些写景的句子。

2、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学会比较,质疑与思考。

3、体会认识作者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

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

3、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

教学设想1、如此美文,诵读至关重要。

准备高雅的古琴、古筝曲《高山流水》配乐诵读。

2、通过联想、比较的方法,来阐释文体、积累词语、拓宽视野。

3、多媒体配合。

背景资料(一)作家作品1.王羲之王羲之 (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

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

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

以寿终。

世称王右军。

原有集10卷,已佚。

张溥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

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兰亭集序》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

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积累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用法。

2.才能目的: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情感目的: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的重难点1、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

2、作者在文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原因。

我们如何对待,要有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大家知道唐太宗在生前非常珍爱一部书法作品,可以称得上是爱不释手。

要说唐太宗是如何得到这部传世佳作的还有一个故事。

李世民特别喜欢这个东西,他下令重金买下这个东西,但是因为是王羲之的,王家把他当宝贝,绝不传人。

就在唐太宗这时候,王羲之的七世玄孙当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坚决不肯把这个东西给人,后来他死了,就把这个作品给了他的徒弟辩才和尚。

唐太宗没有方法,只好让人行骗。

唐太宗派大臣萧翼去辩才和尚那里,因为和辩才和尚下棋,后来,辩才和萧翼因为下棋,成了好朋友,这时候,在趁辩才和尚不注意的情况下,将这部作品偷走了。

这部作品就是王羲之在酒醉的状态下写下的《兰亭集序》。

据说唐太宗在临死之前痛哭流涕的跟他的儿子唐高宗立下遗嘱要把这件作品与他合葬。

这篇佳作无论是在书法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兰亭集序》。

二,介绍作者及其《兰亭集序》1,作者简介1、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他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书法名手。

【精华】《兰亭集序》教案四篇

【精华】《兰亭集序》教案四篇

【精华】《兰亭集序》教案四篇【精华】《兰亭集序》教案四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兰亭集序》教案篇1教学目的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情感思路,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和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书圣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

兰渚之亭,即兰亭,因此成为了流芳万古的文人圣地,多少文人墨客纷纷来到这里,吟诗作画,抒情遣怀。

现在便成了绍兴一处极具的旅游名胜。

(伴着音乐,展示兰亭美景)二、随着音乐,教师朗读全文。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刚才老师读的就是传唱至今的《兰亭集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篇美文。

三、文体简介(有关“序跋”)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投影内容)四、作者介绍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兰亭集序》教案汇编6篇

《兰亭集序》教案汇编6篇

《兰亭集序》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兰亭集序》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旷达胸怀。

2、通过朗读训练,体会本文清丽流畅、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1、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本文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书法是起源于我国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如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件件美不胜收的书法精品,丰富了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件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书法作品,它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生朗读课文注释①。

提醒学生注意课后小短文。

《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

我们今天不妨就来一起学习王羲之这篇文质俱佳的《兰亭集序》。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多媒体显示:兰亭和兰亭有关的幻灯片)我们先来看几幅有关图片,然后一起听老师朗读课文,同学们可一边听朗读,注意句读和语气,一边整体感知品味这篇课文。

三、朗读品味,分析内容1、齐读课文第一段,分析:问:这一段作者记叙了兰亭盛会,同学们找找看,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答: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等。

并有写景、叙事和抒情。

进一步明确写景、叙事和抒情的语句。

(略)再明确层次。

(层次不必过细,只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已。

)归纳第一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乐。

再读课文第一段,要求读准句读、读出语气,师略作点评。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3、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

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二、文体简介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过渡]请大家默读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明确] 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②反复阅读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④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过渡] 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一、教学要点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2、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二、教学设计(一)、方法设计:诵读、讲解;多媒体辅助;2课时(二)、过程设计1、背景知识1)、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3)、文体"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

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2、诵读训练听范读,朗读3、文章讲析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素质教育目标知识与技能:⒈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⒉掌握文言词语:咸、毕、惠、信、兴等词的意思和用法。

3.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⒈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意旨。

⒉背诵课文,培养熟记能力。

⒊鉴赏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⒋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叙、议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

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掌握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2.体味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的语言特色。

3.背诵课文。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解决办法: 1.加强朗读,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

2.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明确目标1.了解作者及“序”的有关知识。

2.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

3.讲读第一节。

一、导入新课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百世,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

就让我们共同欣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吧!二、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三、解题,介绍作者(1)《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

序,文体的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

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这里用以记事。

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盛大的文人宴会,临流赋诗,抒发情怀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2)介绍作者及写作目的。

王羲之,东晋琅邪临沂人,出身于士族名门。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书法家。

青年时有美誉,朝廷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世称为王右军。

他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记叙兰亭景致和宴会盛况;二是借这篇序言表达自己的观感。

全文既写出了作者与名士的宴饮之乐,又写出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是一流传千古的名篇。

(3)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东床快婿”的故事。

三、整体感知⒈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音节,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⒉教师指导朗读:正音:癸(guǐ)丑会(kui)稽修禊(xì) 崇(chóng)山峻(jùn)岭激湍(tuān)流觞(shāng)曲水放浪形骸(hái)趣舍万殊(shū)齐彭殇(shng) 游目骋(chěng)怀哪个同学说说彭祖活了多少年,现在哪个城市有他的庙?语调:“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

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要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划出文中,比较整齐的句子,说说妙处。

4.请大家以小组学习的方式,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或在网上查找解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下标记,一会我们共同解决。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云:“死生亦大矣。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5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提问、讨论: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指出本文中能体现“序”的特点的内容。

[点拨]: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书介绍了作诗的缘由(由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的精彩(“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

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书序之处。

⒍提问: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作者的情感是在变化着的,好请大家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分析作者感情的变化。

(2)明确:“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作者的情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⒎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

(乐)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

(痛)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

(悲)四、赏析课文⒈学习第第一部分,理解文意。

(1)教师强调重点字词:毕、咸:全、都。

修:长、高。

引:招致、招引。

其次:其间。

次,旁边。

惠风:和风。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这里是“用来”的意思。

极:尽。

娱:乐。

信:确实。

(2)请两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3)教师提问:第二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文中都写出哪些“乐”?明确:一是名士相聚之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二是环境优美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三是气候宜从之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四是相聚狂欢之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是以畅叙幽情。

”五是观天地品万物之乐六是境界开阔之乐⒉指导学生背诵第一部分。

理清背诵思路:第一部分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周围的环境、场面,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五、总结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珠溅玉。

”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各抒怀抱。

我们仿佛看到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

”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同时这为下文的议论和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六、布置作业1.翻译第一部分文字。

⒉结合课文,展开联想,写一段文字,描写兰亭的美景,200字左右。

第二课时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两部分并背诵。

2.总结全文,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第一节二、讲析第二部分:⒈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节,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

⒉指名学生翻译重点语句(教师提示重点字、词)。

①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或,悟,因)②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③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之、系)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化”、“期”的翻译)⒊学生齐读课文⒋讨论分析:⑴提问:本段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明确:作者承接上文“乐”,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⑵由第一自然段的“乐”转入本节的“忧”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明确:“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⑶本节的议论与前一段的叙事是如何联系的?明确: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是承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

下面承此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

他们虽然“趣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

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⒌学生试背第二部分三、讲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第四段(2)指名学生口译第四段重点字词提示:①若合一契②临文嗟悼③一死生,齐彭殇④其致一也(3)讨论、分析:①作者在这段中抒发了哪些感慨?明确:一是“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二是“后之视今,亦犹今视昔”。

②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认为死就是死、生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死的再好也不如生,在有价值的短命也不如长寿,不宜空谈玄理的意味。

在对老庄哲学虚无主义世界观的批判中,表达了作者对生的眷恋和热爱。

启示读者生命可贵,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含蓄地不轻易毁灭生命。

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种感慨呢?这与作者生活的年代历史有关。

提倡同学网上查一查“东晋”从读一读那段悲惨的动乱历史。

③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

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舌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学生试背第三节。

四、总结全文(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明确:第一自然段中从作者对此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道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从而与第一自然段的乐生之旨相一致。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2)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体现在哪里方面呢?明确:本文仅325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

略举数例如下:1.写景。

以“崇山峻岭,茂森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2.叙事。

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