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语言综合运用专项突破之修辞作业(江苏专用)
(江苏专用)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语言综合运用专项突破作业(3)

语言综合运用专项突破作业(3)一、语言文字运用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文学语言的创新,不仅要突破陈旧的传统,还要超越传统有所发展,突破和发展二者________。
正如阳光和阴影一样,没有传统的冷静、幽暗,就无法反射创新的热烈和________。
我们只有在把握语言规范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得心应手,________自如地表达自己的灵感。
A.相辅相成靓丽潇洒B.相反相成靓丽挥洒C.相辅相成亮丽挥洒D.相反相成亮丽潇洒答案 C解析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相反相成: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
就是说,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并在一定条件下联结起来,获得同一性。
亮丽:明亮美丽;美好,优美。
靓丽:漂亮,美丽。
挥洒:洒(泪、水等);挥毫洒墨,指运笔写文章、画画儿等。
潇洒:(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A.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赵魏胡尘千丈黄,遗民膏血饱豺狼。
D.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答案 C解析C项比喻,用“豺狼”喻指金朝统治者。
A项“才思”,这里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
B项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惜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运用了拟人手法。
D项“斜阳”本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但诗人用一个“劝”字赋予了斜阳以生命。
这是拟人手法。
3.下列四种不同的表达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分别总是在六月,回忆是思恋的愁。
同窗数载的无数美好瞬间,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之中……(毕业赠言)B.工会提议用探望一线劳动者的方式过“五一”,这很有意义,群众积极响应,没有一点异议。
(广播稿)C.本人昨日不慎于学校阅览室丢失阿伦特《反抗平庸之恶》一书,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不甚感激!(寻物启事)D.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校园戏剧节,相信您会有幸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演出,敬候您的光临。
(江苏专用)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语言综合运用专项突破作业(8)不分版本

(江苏专用)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语言综合运用专项突破作业(8)不分版本语言综合运用专项突破作业〔8〕一语言文字运用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把诗歌、绘画、书法、篆刻完美________起来,一幅传统的文人画才算完备。
诗、书、画、印________又互相映衬,令人回味无穷。
从唐宋开始,这种创作特色为画家和欣赏者所普遍接受,其对中国画的开展有着深远影响,当代水墨写意画正是与传统文人画________的。
A.结合相辅相成一以贯之B.融合各得其所一以贯之C.结合各得其所一脉相承D.融合相辅相成一脉相承答案 C解析结合: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
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
文段中说的是一幅画中含有诗歌、绘画、书法、篆刻,用“结合〞恰当。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宜的安排。
文段中说的是“诗、书、画、印〞互相映衬,用“各得其所〞恰当。
一以贯之: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一脉相承: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
文段中说的是当代画与传统画之间的关系,用“一脉相承〞恰当。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在《人间草木》这部作品中,汪曾祺先生得意而平和的人生在三个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写文、绘画、做菜。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这种“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共济局面,又何尝不是个人的欢乐和社会的福祉呢?①其绘画如竹,筛风弄月②其做菜如梅,剪风裁月③其写文如兰,空谷幽兰④而其为人,那么如时下深秋之菊,恬然自处、清淡疏朗⑤他在将个人价值充分展现、平和表达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人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需求⑥这三种人生爱好,我倒是觉得神似花中“四君子〞A.⑤③①②④⑥B.⑥①③②⑤④C.⑤④②③①⑥D.⑥③①②④⑤答案 D解析解答此题,不仅要注意关联词的搭配,还要注意前后内容的连贯,根据前文提示“汪曾祺先生得意而平和的人生在三个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可知:⑥作为总结,而依据照应,③句表述的是“写文〞,①句表述的是“绘画〞,②句表述的是“做菜〞,④句递进一层,顺理成章,应选择D项。
2020江苏高考语文二轮练习:2 特色专项训练(二) 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实用类+诗歌+名句

特色专项训练(二) 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实用类+诗歌+名句(时间:45分钟,分数:45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古人所谈的“文约而事丰”也就是常说的________。
优秀的作家都是精于语言加工的大师,他们在写作时很少一挥而就。
即使是一首短诗,也要反复锤炼,________,用最省俭的语言,以不写之写让读者________弦外之音、韵外之致。
A.言简意赅 文从字顺 体验B.言近旨远字斟句酌体验C.言简意赅字斟句酌体味D.言近旨远文从字顺体味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观赏名胜古迹时,人们常会沉浸于历史并发出种种感慨;阅读史传作品时,人们常会含咀吟诵并抒发个人感受。
赏景和读文的感受,往往各不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人们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①针对不同赏景者面对同一景物时的不同心态②从赏景来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③而即使读同一文本④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论断⑤个人的感受自然也有不同⑥因读者的人生际遇、现实处境有不同,特别是个性心理有差异A.③⑥⑤②①④ B.②①④③⑥⑤C.②①④③⑤⑥D.③⑤⑥②①④3.(2019·徐州质检)下列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与节气对应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新荷乍露嫩绿,后园初发幽篁。
枝上青梅尚小,鱼儿游在池塘。
②乾坤平分昼夜,却是燕子来时。
水边新绿野菜,陌上粲然花枝。
③江山清明疏净,田畴农人正忙。
枯蝉傍依衰柳,秋风老了荷塘。
④一世繁华落尽,秋水深处泊舟。
江山无边寥廓,岁月几度闲愁。
A.①春分 ②立夏 ③白露 ④立冬B.①春分 ②立夏 ③立冬 ④白露C.①立夏 ②春分 ③立冬 ④白露D.①立夏 ②春分 ③白露 ④立冬4.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对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似乎得到了安逸,但失去的却是自由。
2020年江苏省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模拟卷)(二)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姓名写在密封线内。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说到一首好的诗歌,先要作诗的人是不是内心真正有一种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
就是说,是不是“情动于中”,是判断一首诗歌好坏最重要的________。
那么什么才能使你“情动于中”呢?晋朝陆机有一篇《文赋》说过,“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在那强劲的、寒冷的秋风之中枯黄、凋零的落叶,人们看了会________。
在芬芳、美好的春天,我们看见草木柔条发芽长叶,我们觉得________,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种感动。
所以,人心之动,是物使之然也,也就是说,“情动于中”的一个因素是外在的大自然的物象。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标志触目伤怀赏心悦目B. 标志触目伤怀清耳悦心C. 标准悲从中来赏心悦目D. 标准悲从中来清耳悦心2.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说到一首诗歌的好坏,先要看人作的诗是不是内心真正有一种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
B. 说到一首诗歌的好坏,先要看作诗的人是不是内心真正有一种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
C. 说到一首好的诗歌,先要看人作的诗是不是真正令人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
D. 说到一首诗歌的好坏,先要看人作的诗是不是真正令人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
3.下面四副对联,对应的人物正确的一项是( )(1)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2)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3)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4)王业偏安,叹息北征将士精忠报国,伤心南渡君臣A. 司马迁诸葛亮辛弃疾项羽B. 文天祥康有为李清照项羽C. 文天祥康有为辛弃疾岳飞D. 司马迁诸葛亮李清照岳飞4.下列诗句中,与下图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江苏专用)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语言综合运用专项突破作业(8)含答案

语言综合运用专项突破作业(8)一语言文字运用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把诗歌、绘画、书法、篆刻完美________起来,一幅传统的文人画才算完备。
诗、书、画、印________又互相映衬,令人回味无穷。
从唐宋开始,这种创作特色为画家和欣赏者所普遍接受,其对中国画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当代水墨写意画正是与传统文人画________的。
A.结合相辅相成一以贯之B.融合各得其所一以贯之C.结合各得其所一脉相承D.融合相辅相成一脉相承答案 C解析结合: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
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
文段中说的是一幅画中含有诗歌、绘画、书法、篆刻,用“结合”恰当。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文段中说的是“诗、书、画、印”互相映衬,用“各得其所”恰当。
一以贯之: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一脉相承: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
文段中说的是当代画与传统画之间的关系,用“一脉相承”恰当。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在《人间草木》这部作品中,汪曾祺先生得意而平和的人生在三个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写文、绘画、做菜。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这种“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共济局面,又何尝不是个人的欢乐和社会的福祉呢?①其绘画如竹,筛风弄月②其做菜如梅,剪风裁月③其写文如兰,空谷幽兰④而其为人,则如时下深秋之菊,恬然自处、清淡疏朗⑤他在将个人价值充分展现、平和表达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人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需求⑥这三种人生爱好,我倒是觉得神似花中“四君子”A.⑤③①②④⑥B.⑥①③②⑤④C.⑤④②③①⑥D.⑥③①②④⑤解析解答本题,不仅要注意关联词的搭配,还要注意前后内容的连贯,根据前文提示“汪曾祺先生得意而平和的人生在三个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可知:⑥作为总结,而依据照应,③句表述的是“写文”,①句表述的是“绘画”,②句表述的是“做菜”,④句递进一层,顺理成章,故选择D项。
(江苏专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基础强化练二修辞专项练基础组合练2(含解析)

基础强化练二修辞专项练+基础组合练2修辞专项练1.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B.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C.鬓向此时应有雪,心从别处始成灰。
D.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答案 C解析A项用“银钏金钗”借代青年妇女,用“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
B项“铁衣”指盔甲,这里指代士兵。
“玉箸”指玉做的筷子,比喻思妇的泪水,指代思妇。
D项“管弦”,“管”指管类乐器,如笛子、箫等;“弦”指弦类乐器,如古筝、琵琶等。
此处指代音乐。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B.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C.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答案 C解析A项“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中秋皎洁的圆月比喻成“金波”“飞镜”。
B项“人间岁月如流水”,把“岁月”比喻成“流水”。
D项“久在樊笼里”,诗人用“樊笼”比喻“过去的仕途生活”。
3.下列诗句中,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B.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C.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D.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答案 C解析C项“丝竹”借代音乐。
A项“尘网”比喻束缚人的官场。
B项“青云梯”比喻天姥山山路之高,如深入云端的梯子。
D项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B.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C.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D.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答案 C解析C项使用的比喻手法。
5.下列诗词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C.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D.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答案 D解析“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出自杜甫《曲江对酒》,写暮春时节花落鸟飞之景,并没有使用借代手法。
【精准解析】江苏省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4)王业偏安,叹息北征将士精忠报国,伤心南渡君臣
-2-
A. 司马迁
诸葛亮
辛弃疾
项羽
B. 文天祥
康有为
李清照
项羽
C. 文天祥
康有为
辛弃疾
岳飞
D. 司马迁
诸葛亮
李清照
岳飞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联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抓住关键词语分析理解对联内容,
判断对应人物。
(1)“著成信史照尘寰”可以看出写的是司马迁,这副对联是写在韩城司马迁祠的名联。
D. 说到一首诗歌的好坏,先要看人作的诗是不是真正令人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
感情、意念。
-1-
【答案】1. C 2. B
【解析】
【1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
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
(2)从“先主后主”“襄阳南阳”可以看出写的是诸葛亮,这是写在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对
联。
(3)根据“词苑”“女儿花”确定为李清照。
(4)“王业偏安”是指南宋,“精忠报国”写的是岳飞。
故选 D。
4.下列诗句中,下图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
A.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B.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C.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D.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图文转化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下列 诗句中,与下图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对于图文,要宏观把握其外形特点,说明画面内 容时,画面中的要素要全,不能偏颇或漏掉。如图上有深涧、涧边草、树、黄鹂。 A 项,图上既无“水田”,也无“白鹭”。 B 项,图上没有“台阶”。
(江苏专用)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语言综合运用专项突破作业(5)含答案

语言综合运用专项突破作业(5)一、语言文字运用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真,构成了隐逸文人表现自然的审美核心。
真,指自然而不失本性。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①陶诗对于审美客体客观的表现②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与真情投入③陶诗中荒墟草屋、榆柳桃李构成了最平凡又最真切的自然景致④这是世俗人生中无法体察到的⑤形象准确再现了人与自然的精神与真实风貌⑥使自然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A.①⑤④③②⑥B.③⑥④①②⑤C.②⑤③④①⑥D.②⑥④③①⑤答案 D解析先综述,再具体。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停止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迤逦行来,已到水边,水已成冰。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①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②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③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鲜嫩润泽④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⑤远山凹处,红日正沉,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A.①④②⑤③B.①⑤②③④C.②①⑤③④D.②①③④⑤答案 B解析由“水已成冰”可知,下句应为①,排除C、D两项;“枯梗上漾着绮辉”,“绮辉”二字暗示后面应为⑤,排除A项。
②③按照逻辑顺序应相连,③中“这时却全呈黛青色”,与④中“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相连也合情理,因此可得出正确答案为B项。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年轻的时候,读郑振铎先生译的泰戈尔的《新月集》,极其羡慕书中那个稚气甚至近于傻气的小男孩,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思维和行为可亲可爱可信赖可容忍②尤其像《孩童之道》《偷睡眠者》《同情》《恶邮差》等③他是一个真正的孩子④不仅表现了孩子思维的幼稚天真⑤让人看到了一个孩子真实的精神世界⑥更凸显了孩子幼小心灵的爱心和善意A.③①②④⑥⑤B.③①④⑤②⑥C.⑤②④⑥①③D.⑤④⑥②①③答案 A解析解答本题时要先通读全部文句,把握文段内容,厘清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二轮复习语言综合运用专项突破之修辞作业(江苏专用)[即学即练]1.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3分)A.远水救不了近火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C.不为五斗米折腰D.初生牛犊不怕虎解析C项,借代,五斗米,具体代抽象,代微薄的俸禄。
A项,比喻缓慢的解决办法不能满足急迫的需要。
B项,“燕雀”“鸿鹄”是暗喻,分别比喻目光短浅的人和志向高远的人。
D项,比喻涉世不深、思想单纯的年轻人大胆勇敢,敢于破除迷信。
答案 C2.下列各选项中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暗夜将近,每一棵树都踮起脚来遥望着东方,企盼着晨曦。
B.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C.夜来香与月桂花,低声交谈,交换着制造香氛的秘诀。
D.夕阳把最后一抹金,泼在古渡头的墙垛上,映着妻子的眼睛,闪着金色的泪光。
解析B为通感,其余选项为比拟手法。
比拟有拟人和拟物,ACD三个句子都是拟人,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就是感官的移形换位,比如此题就是用听觉来写视觉。
答案 B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3分)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C.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A项,“绿”和“红”分别代指叶和花。
B项,“红巾翠袖”原指女子装饰,这里代指女子。
C项,“粉黛”原指妇女化妆用的白粉和青黑色的颜料,粉以抹脸,黛以描眉,这里代指六宫中的女性。
D项,以“梨花”喻雪花,属于比喻。
答案 D4.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西螺平原的海风猛撼着这座/力的图案,美的网,猛撼着这座/意志之塔的每一根神经/猛撼着,而且绝望地啸着/而铁钉的齿紧紧咬着,铁臂的手紧紧握着/严肃的静(节选自余光中《西螺大桥》)A.比喻比拟反复B.比喻夸张排比C.借代夸张反复D.借代排比比拟解析本题中“力的图案,美的网”是借喻,本体应该是“西螺大桥”,本体和喻体具有外形上的相似性,此处本体和比喻词不出现,用喻体直接代称本体。
为此排除C、D。
诗中“绝望地啸着”及“铁钉的齿紧紧咬着,铁臂的手紧紧握着”属于拟人,“猛撼着……猛撼着……猛撼着……”是反复,起突出强调作用,而不是构成排比句。
答案 A修辞(45分钟51分)1.下列各项与例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A.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D.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解析例句与B项都是互文。
A项,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B项,运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
C项,没有修辞手法。
D项,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所以选B。
答案 B2.下列各项中,运用了借代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3分)A.献愁供恨,玉簪螺髻B.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解析A项,运用了拟人、比喻手法。
B项,运用了借代、夸张手法。
C项,运用了比喻手法。
D项,运用了借代手法。
答案 B3.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3分)A.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
B.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
C.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
D.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
解析除A项的“飘”与“花香”是正常搭配的动宾关系之外,B、C、D三项的后半句中动词与宾语之间却是一种特殊的搭配,这是一种叫作“拈连”的修辞手法,即当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
答案 A4.下列对联可以分别与园林、宅第、寺庙、桥梁对应,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①春来堂里琴书润花满阶前几席香②莲座涌祥云名刹宏开登净域檀林施法雨慈航普渡指迷津③式廓旧规模有客来游歌利涉蔚成新气象行轮无阻便通商④石林迤逦曲径通幽深有致嘉木葱茏台榭低昂静无哗A.①园林②桥梁③寺庙④宅第B.①园林②寺庙③桥梁④宅第C.①宅第②园林③寺庙④园林D.①宅第②寺庙③桥梁④园林解析本题考查对联。
题干“对联可以分别与园林、宅第、寺庙、桥梁对应,对应最恰当的一项”,主要从对联内容入手选择,由①“堂里”“阶前”,②“莲座”“施法雨慈航普渡”,③“行轮无阻便通商”,④“石林”“嘉木葱茏”“台榭”,可以知道答案为D。
答案 D5.根据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选出最好的下联。
( )(3分)上联:学海里遨游你追我赶下联:__________________A.书山中有路勤能为径B.学海是无涯苦可作舟C.书山里攀登前途似锦D.书山中钻探我帮你学解析对联实际上是创造一个符合押韵要求的对偶句,所以对联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押韵,符合平仄标准;二是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位置一样;三意思相关,符合这些条件就是D项。
答案 D6.下列诗句中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 )(3分)A.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B.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C.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D.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解析这是一道对联题,明其特点①字数相等。
②句式一致。
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③词性相对。
对联要求,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④结构相应。
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
⑤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绝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不能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
答案 C7.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A.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B.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C.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D.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解析A项,比喻;B项,设问;C项,设问、借代;D互文。
答案 A8.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反语的一项是( )(3分)A.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C.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D.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解析A项,“进步”使用反语。
B项,“发扬国光”使用反语。
C项,“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使用反语。
D项,没有反语。
答案 D9.除夕那天,父亲让李明贴对联,依次贴在厨房、书房、卧室三处,下列对联对应正确且符合贴对联要求的一组是( )(3分)①粒米皆从辛苦得,寸薪不是等闲来②厨中妙手调美味,只凭巧手煮清羹③汉石周金鸿文永宝,林风山月雅兴长留④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⑤菱花光映纱窗晓,杨柳春风拥画图⑥窗前草色侵吟席,帘外花香入睡轩A.②④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①③⑥解析②是写厨房,但上下联不对仗。
④不是写书房的对联,是用在客厅的对联。
⑤是写卧室的,但上下联不对仗。
答案 D10.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出了荔枝树林夜色的浓郁和美好。
B.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
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大海涨潮时的有利气势。
C.世间还能有比这更居心险恶的事情吗?我是一辈子没有到过蒙大拿的。
通过设问,揭露了资本主义自由竞选的虚伪性D.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通过夸张和比喻,写出了清朝留学生可笑的打扮和丑态。
解析通过对选项的理解,可以知道C选项说的“设问”修辞是错误的,应该是“反问”修辞。
答案 C11.下列歌词运用的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A.往事像一场梦/将我的心轻轻触动B.江南夜色下的小桥屋檐/读不懂塞北的荒野C.在异乡的路上每一个寒冷的夜晚/这思念它如刀让我伤痛D.过去的誓言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刻画着多少美丽的诗解析A、C、D为比喻。
B项,拟人。
答案 B12.为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选配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五千年盛世欣太平今日B.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C.九万里中华创锦绣未来D.十三亿尧舜建古国文明解析注意内容、词性上的对应。
例句中“壮阔”是形容词,另外D项中的“尧舜建古国文明”是主谓短语,而例句中的“洞庭凭岳阳壮阔”属于偏正结构。
答案 B13.下列歌词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A.桥上的恋人入对出双/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月也摇晃/人也彷徨(《庐州月》)B.江南夜色下的小桥屋檐/读不懂塞北的荒野(《断桥残雪》)C.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拆(《千里之外》)D.石楠烟斗的雾/飘向枯萎的树/沉默地对我哭诉(《夜的第七章》)解析C项,“未来”本是想象的、难以具体感知的,此处赋予它具体的形象,因此为比喻;其他三句为拟人。
答案 C14.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3分)A.母亲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劳动人民,才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
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D.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解析A项虽有“像”这个比喻的标志词语,但这个句子找不出本体和喻体,劳动人民和母亲是同一类事物,构不成比喻句。
答案 A15.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3分)A.我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灵妙的脸,有如昆仑的耸峙。
B.辛亥革命党人或浴血战斗,壮烈成仁;或蔑视清廷鹰犬,从容就义。
C.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D.在明媚阳光、和煦春风的洗涤下,小鸟唱起了婉转的民歌。
解析A项,“有如昆仑的耸峙”。
B项“清廷鹰犬”。
C项,“像熨斗熨过”三项是比喻的修辞。
D项,“小鸟唱起了婉转的民歌”是拟人的修辞。
答案 D16.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A.目前,我正在兴致勃勃地对我的作品“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句、段、删去。
B.嫉妒是刀,最后不是插在别人身上,就是插进了自己心里。
C.唱一首歌似的,人生的历程如果一直唱高调,是会累坏嗓子的。
D.“这个手术我来做,希望你能配合。
”话语如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解析A项为比拟,其他三项为比喻。
答案 A17.下列四个句子都用了“像”字,其中不表示比喻的一项是( )(3分)A.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