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二)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二、医学济世—张仲景与华佗1.人物档案多媒体展示张仲景和华佗的人物档案,学生根据老师提供问题找出信息;2.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课件展示:张仲景像、《伤寒杂病论》书影。
讲解: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
当年连年战乱,疾病流行,为了帮助人民解除病痛,挽救病人的生命,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写成了举世闻名的《伤寒杂病论》。
这是我国第一部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专著,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
提倡预防疾病。
张仲景以其卓越的成就受到后人的尊敬,被称为“医圣”。
3.“神医”华佗课件展示:华佗像和华佗的成就。
讲解:华佗是东汉末年的民间“神医”,他勤奋好学,精通内、外、妇、儿、针灸科,尤其擅长外科手术。
课件展示:刮骨疗伤图片讲解: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描写。
讲的是关羽被毒箭所伤。
华佗为关羽剖臂刮骨,去除骨上的剧毒,而关羽神色不变尚在与人下棋。
但这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虚构故事,关羽虽然有刮骨疗伤,但是华佗早已在几年前死去。
华佗经过多次实验终于研制成功了麻醉药,他给起了个名字叫——麻沸散。
他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麻醉剂做手术的外科医生,欧洲则是在华佗死后1700年才学会使用麻醉药的。
课件展示:五禽戏图片讲解:解释史料:人体要劳动、运动,但不能过量。
在适度劳动和运动的过程中,人体摄取食物的精华将被吸收和消化,血脉通畅,不易得病。
就好比门的轴一样,经常转动不会被虫蛀而致腐烂。
继续解释: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
为年老体弱者编排了一套模仿猿、鹿、熊、虎、鸟等五种禽兽姿态的健身操——“五禽戏”。
至今还有许多人学习它。
让学生知道伤寒杂病论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让学生感知医学史上的创举医疗体操“五禽戏”,以强健身体。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归纳概括能力三、史学巨著—司马迁与《史记》视频播放:司马迁撰写《史记》1.生平简介多媒体展示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根据其生平感悟司马迁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人格魅力2.《史记》多媒体展示和《史记》有关的一串数字,介绍《史记》的撰写,引导学生找出《史记》传承与创新的地方在哪让学生了解编写了《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让学生感受《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文化特点。
2.学生能够掌握两汉科技和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观看视频,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实证意识。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视科技文化遗产的态度。
2.引导学生认识两汉科技和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两汉文化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两汉科技和文化在当时和后世的历史地位。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两汉科技和文化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
•两汉科技和文化的相关史料、图片、视频。
•小组讨论任务卡、角色扮演剧本。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两汉科技和文化的基本史实。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两汉科技和文化的特点。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两汉科技和文化的影响进行讨论。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两汉时期的科学家或文化名人,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两汉时期的科技文物图片或相关历史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文物是哪个历史时期的吗?它们代表了什么?”引出新课主题。
2.新课教学•两汉的科技成就•讲授两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如造纸术、地动仪等。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了解这些科技成就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围绕“两汉科技成就对后世的影响”进行讨论,并分享观点。
•结构图示:两汉科技(造纸术→地动仪→其他科技→影响)。
•两汉的文化特点•讲授两汉文化的特点,如儒家思想的传播、史学的兴盛等。
•引导学生分析两汉文化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两汉时期的儒家学者或史学家,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体验当时的文化氛围。
•结构图示:两汉文化(儒家思想→史学兴盛→其他文化→影响)。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的概况,掌握两汉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和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两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如造纸术、冶铁技术等;文化特点,如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等。
教学难点:理解两汉科技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同时,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深入理解两汉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三、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包括教材、教具和教学资源等。
教材选用历史教材中的相关章节;教具包括多媒体设备、历史文物图片等;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等。
同时,教师需提前熟悉教材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案。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首先通过一段引人入胜的导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两汉时期的小故事或历史事件,引出本课的主题——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例如,可以讲述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科技的发达水平。
接着,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两汉时期的一些重要文物图片或复原图,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二、呈现学习目标在导言之后,教师需要清晰地呈现本课的学习目标。
教师可以通过板书或PPT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例如,可以设定以下学习目标: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发展概况,掌握两汉时期的重要文化成果,理解两汉时期的文化对后世的影响等。
三、新课内容讲解1. 科技发展在这一部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学教材中关于两汉时期科技的内容,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两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教师可以着重介绍造纸术、地动仪、浑天仪等重要发明,通过结合图片和文字解释这些发明的原理和影响。
同时,可以穿插一些趣味的科技小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文化知识在文化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详细介绍两汉时期的文化特色。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主要内容包括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认识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科技史和文化史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强。
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运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认识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文化、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2.教学难点: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实例,深入剖析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特点。
4.互动交流:师生互动,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
3.网络资源:相关的历史文献、论文、新闻报道等。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两汉时期会出现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局面?2.呈现(10分钟)分别介绍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医药、天文、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五篇范文]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五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0de2d64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fc.png)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五篇范文]第一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医学成就和文化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佛教和道教。
2.通过引导学会阅读历史校本教材、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的工序。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通过学习西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们科技文化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学习难点】历史巨著《史记》的地位及影响。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本、所用的练习本、阅读的各种报刊、杂志等都离不开“纸”。
“纸”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那么大家知道纸是怎样发明的吗?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造纸术的发明自主阅读课本P67~68内容,完成第1~2题。
1.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纸?谁在什么时候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有什么特点?造纸术改进的意义是什么?西汉早期的麻纸。
东汉,蔡伦,特点: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意义: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2.纸发明之前,中国人写字曾经用过哪些书写材料?和纸相比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不足之处?书写材料:龟甲或兽骨、青铜器、竹木简、帛等。
成本高、贵重不方便携带、不易推广等缺点;纸不仅携带方便,而且造价低廉,纸的出现大大便利了人们的书写,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
知识模块二张仲景与华佗自主阅读课本P69内容,完成第3题。
3.华佗和张仲景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编创“五禽戏”。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知识模块三历史巨著《史记》自主阅读课本P70内容,完成第4~5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含反思)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课标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知识线索:一、造纸术的发明1.在纸张出现以前,人民用什么作为书写的载体?(甲骨、青铜器、丝帛、竹简)2.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有什么缺点?(竹木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帛的价钱昂贵,不能大量使用。
)3.什么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西汉)4.东汉时,谁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宦官蔡伦)5.造纸术发明的伟大意义: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二、张仲景和华佗1.张仲景:民族:汉族生活时代:东汉末年(今河南人)职业:医学家成就: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和“治未病”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2.华佗:民族:汉族生活时代:东汉末年职业:医学家成就: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
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他还创制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以强健身体。
历史巨著《史记》作者:司马迁民族:汉族生活时代:西汉汉武帝时期家乡: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职业:史学家成就:编写了《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一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道教和佛教1.道教: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老子和黄帝,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
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以入道或治病。
2.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主要内容涵盖了东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教材通过举例介绍了东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如地动仪的发明,以及文化发展,如司马迁的《史记》和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等。
此外,还涉及到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两汉时期的著名文化人物。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详细介绍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宗教和文化的传入和发展感兴趣,教师可抓住这一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东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如地动仪的发明和造纸术的改进。
2.掌握两汉时期的文化发展,如《史记》的撰写和道教、佛教的传入。
3.通过对两汉科技和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动仪的发明和造纸术的改进。
2.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
3.司马迁的《史记》和两汉时期的著名文化人物。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
2.使用案例分析法,详细介绍地动仪、造纸术等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道教和佛教的传入和发展的异同。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如地动仪、造纸术的图片和介绍。
2.准备《史记》的相关篇章,让学生阅读和了解。
3.准备关于道教和佛教传入的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东汉时期的科技成就,重点介绍地动仪的发明和造纸术的改进。
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科技成就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史记》的相关篇章,了解司马迁的史学成就。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一、课标内容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了解道教产生的背景。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传播历史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
2.时空观念:知道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及其发展状况,理解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史料实证:识读《悬泉置遗址出土的西汉简牍》《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汉朝造纸工艺流程想象图》,了解这些史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
4.历史解释:了解张仲景、华佗和司马迁的生平及著作,分析他们各自的成就及其著作的影响。
5.家国情怀:学习张仲景、司马迁等人为了理想,直面挫折、坚韧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史记》。
【教学难点】道教和佛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边这幅画描绘的是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本的情景。
图上两个人抬着的一捆捆竹简,就是东方朔的奏本。
这个奏本用了三千片竹简,需两个人才能抬动。
为了轻便,后来人们又用帛写字,但帛价钱很贵,不能大量使用。
随着文化的发展,读书、写字对书写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经过反复试验,人们终于造出纸张。
纸张出现最早在什么朝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二)新课探究探究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教师提问:根据上图,思考:在纸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做书写材料?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缺点?学生回答:纸发明前,人们把文字写在甲骨、竹简、丝帛和青铜器等上。
缺点是这些材料分量重、成本高、不易携带和推广。
教师提问:随着文化的发展,读书、写字对书写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怎么办呢?学生回答:我们的祖先最终发明了纸。
教师提问:有人说是蔡伦发明了纸,你认为对吗?学生回答:不对。
在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蔡伦的主要贡献是改进了造纸工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
可编辑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二)》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
初中七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版
内容来源:
初中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三单元
主题:《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二)》
课时:
1课时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设计者:
黑春艳/荥阳市第四初级中学
魏李姣/荥阳市第二初级中学
王建峰/荥阳市城关乡初级中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课程内容:知道司马迁和《史记》
2.教材分析
本课出自于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主
要讲述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司马迁和《史记》,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
精神,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3.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面对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历史课充满好奇,可以通过
多媒体辅助手段展示佛教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课
堂。展示图片资料加强直观印象,提高课堂时效。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找出佛教的发源地、传入中国的时间、著名的佛教寺院
和教义;道教兴起的时间和教义;司马迁《史记》的起止时间和体例;秦兵马
俑在世界上的地位。
2、通过材料和图片分析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提高辩证分
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精选
可编辑
3、通过视频和材料感受司马迁在撰写《史记》过程中严谨勤奋的作风和
不懈努力的精神,体会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和《史记》的文学价值。
4、观看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资料、图片等内容,形成直观的印象,说
出秦兵马俑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和世界地位。
评价任务:
1、分组交流自学学习的答案,并通过“我最棒”抢答活动,反馈自学情
况。(完成学习目标一)
2、通过分析材料、观看图片,小组合作分析归纳佛教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
的原因和对我国的影响。(完成学习目标二)
3、通过观看视频《司马迁》和相关图片学习司马迁严谨的作风和不懈 努
力的精神体会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和《史记》的文学价值。(完成学习目标三)
4、通过观看秦始皇陵兵马俑图片和相关资料,感受秦兵马俑磅礴气势,树
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完成学习目标四)
教学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教学难点: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及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顾历史,复习第16课内容,继续中国文化之旅……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学习目标见上文。
三、自主学习,感知新课
学生活动: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找出下列问题并在书上标注出来。
1、_____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佛教起源于_____,基本教义是________,佛教
传播的影响____________。
2、在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兴起于_____时期,创始人之一_____,尊_____为
教主,教义是__________,对我国文化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
4、秦汉时期,最杰出的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代表是______,著作
_________。
精选
可编辑
5、司马迁的生平______,著作______,体例_____,内容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
6、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代表作是____________,地位_____________。
7、思考:“动脑筋”一、二、三
学生活动后,进入“我最棒”抢答环节,检查自学情况。
问题如下:
1、佛教起源于_____,_____时期传入中国。
2、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是_______。
3、道教兴起于_____时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4、秦汉时期,最杰出的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代表是______,著作
_________。
5、司马迁著有《______》,是我国第一部_____,记述了从_______到_______
时期的史事。
6、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代表作是___________,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
珠。
四、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第一站 河南洛阳 白马寺
考考你:白马寺和哪一宗教有关?
看谁答得快!——佛教篇(重温佛教有关知识)
介绍佛教寺院白马寺,观看图片《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找出佛教传入路
线。
说一说:你呢说出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佛教元素呢?(礼仪、成语、俗语
等)
展示:《西游记》、佛教四大名山图片,感知佛教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动脑筋:在一部电视剧里,有一个情节(见右图)描写秦
汉之际,刘邦的夫人即后来的吕后,躲避战乱,逃入尼姑
庵的故事。
(1)想一想,电视剧描写的上述情节是否是真实的?
为什么?
精选
可编辑
(2)尼姑庵所反映的宗教教义的核心是什么?
(3)这种宗教为什么能够流传开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4)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人们有哪些观念受这一宗教的影响?
第二站 四川 青城山
考考你:青城山和 哪一宗教有关?
观看青城山图片和《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图,找出道教在哪里兴起?
展示图片,说说道教的影响。
看谁答得!——道教篇(重温道教有关知识)
第三站 陕西渭南 司马迁
想一想:为什么后人如此追思司马迁?
观看视频《司马迁》
整理《名人信息卡——司马迁》
出示《史记》相关材料,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司马迁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
习?体会《史记》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第四站 陕西西安 秦始皇陵兵马俑
展示秦兵马俑相关图片、资料感受兵马俑的气势磅礴和但是雕塑技术的高
超。
理性的批判者——王充和《论衡》
整理《名人信息卡——王充》
五、课堂小结,巩固新知(板书设计)
精选
可编辑
情感升华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六、小试牛刀(知识巩固,反馈练习):
1、东汉以后,思想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的哪三家的并立互补局面
( )
A.法、兵、佛 B.儒、道、佛 C.道、法、儒 D.儒、道、墨
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句成语来源于我国本土宗教,此宗教是( )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3、河南省的名胜古迹如登封少林寺、洛阳白马寺、龙门石窟的形成,与下列哪
一历史现象有密切关系( )
A.道教的形成与发展 B.佛教的传播
C.基督教的传播 D.伊斯兰教的扩展
4、人们常说:“人死如灯灭”这句话来自( )
A.桓谭 B.王充 C.张陵 D.荀况
5、要考察西楚霸王项羽的事迹,你应该去看下面( )
A.《离骚》 B.《汉书》 C.《史记》 D.《春秋》
精选
可编辑
6、司马迁写《史记》的主要根据是( )
①朝廷的大量藏书 ②收集的民间资料③目睹的当时时事 ④文学作品的描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纪传体通史是( )
A.《汉书》 B.《后汉书》 C.《史记》 D.《资治通鉴》
8、下列哪一艺术形象再现了秦始皇横扫六国的历史( )
A.战国编钟 B.秦兵马俑 C.大同石窟 D.云冈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