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东《文物学》名校考研真题(文物研究与文物学的历史发展)【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文博考研历年文物学真题

文博考研历年文物学真题
文博考研历年文物学真题
真题·文物学
第一章 文物学概述
一、名词解释: 【南开05年、中大11年】 文物08年 物质文化 二、论述: 【复旦11年】
文物学的研究领域?
第二章 文物研究与文物学的历史发展
一、名词解释:
南开:
【05年】《金石录》06年】 王国维,郎世宁, 考古图 【07年】 濮仲谦 【 【04年、09年、厦大10年】 格古要 论 二、论述: 【复旦12年】 论述文物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09
年】
殷墟卜辞 【西北大01年06
年】三体石径
【北
大06
年西北大09年】匣钵
【10年】
软玉硬玉
川大:
【00
年】
星云纹镜, 直百五铢
【03年】
鸡首壶, 对钱
【川
大04年12年西北大05年06年、南大11年 、南开04年、中大05年、武大03年、11年】唐三彩, 【04年、10年11年、西北大05年】开元通宝【09年】 蚁 鼻钱【11年】 司母戊鼎
中大:
【10年】 银雀山汉简 【11年】 悬泉汉简 【武大03年】 云梦秦简 【厦大10年】 周原甲骨 【复旦11年】 碑帖
二、简答:
川大:
【09年】 【10年】 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有何意义 马王 堆汉墓帛书发现及意义
居延汉简的发现及意义 【西北大09年】 简述简牍的分类
三、论述: 【09年】 试论汉代“黄肠题凑墓”的起源与 发展
印玺的性质,基本用途和类别【10年】 东周时期青铜器
的时代类型 简述商周玉器的功能与类别 【11年】 唐墓武 士俑演变及分期 【南大12年】 试论唐三彩的内涵和历史 影响
南开:
【06年】 商至西周青铜器纹饰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宋金

李晓东《文物学》名校考研真题(文物的价值与作用)【圣才出品】

李晓东《文物学》名校考研真题(文物的价值与作用)【圣才出品】

第7章文物的价值与作用简答1.简述文物的价值。

[西北大学2014年研]答:文物价值是凝结在历史文化遗迹遗物(包括精神和物质的遗物)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历史进步的标志。

它具有明显的双重特性,即有形价值和隐形价值。

从整体来讲,文物必须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迹、遗物,否则不称其为文物。

三者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存在于物质文化遗存之中。

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因此,文物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否定的。

(1)历史价值在文物所具有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中,历史价值是首要的。

如上文所谈及的,历史遗迹和遗物,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地球上自有人类以来,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社会活动,任何历史遗迹和遗物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

因此,它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包含着当时社会的诸多内容。

(2)艺术价值文物的艺术价值,内涵十分丰富,就其主要方面而言,有审美、欣赏、愉悦(消遣)、借鉴以及美术史料等价值。

它们之间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制约。

审美价值,主要是指文物给人的艺术启迪和美的享受。

欣赏价值,主要是指文物从观赏角度给人以精神作用,陶冶人的情操。

愉悦价值,主要是指文物给人以娱乐、消遣。

借鉴作用,主要是指从文物表现形式、手法技巧等方面学习借鉴以创新。

美术史料价值,是指文物是研究美术史的珍贵的实物资料。

(3)科学价值历史遗迹和遗物,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它的那个时代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

按照唯物史观来看,劳动生产者所创造的一切,都受到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超过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产品是制造不出来的。

古代各种文化遗迹、遗物的本身,都蕴藏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信息。

2.简述陶器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意义。

[西北大学2012年研]答:陶器的发明对远古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组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社会经济形态从采集、渔猎为主过渡到以农业(包括牧业)为主,推动人类社会从“蒙昧时代”进入“蛮荒时代”。

李晓东《文物学》名校考研真题(文物学概述)【圣才出品】

李晓东《文物学》名校考研真题(文物学概述)【圣才出品】

第1章文物学概述一、名词解释1.文物保护[中山大学2014年研]答:文物保护广义是指从国家设置各级文物机构、制订文物法规到文物部门所从事的各项工作都是以保护好国家文物古迹为前提。

狭义是指为了避免自然的和人为的破坏文物因素的发生,运用各种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对地面遗存的不可移动的各类文物与博物馆收藏的文物藏品所进行的种种防护、保养、修缮,以达到长期保存文物的目的。

2.文物[南京大学2014年研]答:文物是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迹和遗物。

也可以说,文物是历史上人们创造的或与创造活动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

3.原真性[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原真性是国际公认的文化遗产评估、保护和监控的基本因素。

原真性概念及原则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中贯彻原真性的原则,有助于提高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改进保护的理论和实践;另一方面,中国也必须在符合国际保护理论精神的基础上,发展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特征的保护理论和方法。

4.文化景观[北京大学2011年研]答:文化景观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和具体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在人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表文化形态的地理复合体。

它是历史时期以来人类活动所塑造并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景观。

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个长期过程,每一历史时代人类都按照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成文化景观。

二、简答1.试述非物质文化遗产。

[浙江大学2014年研]答:(1)定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李晓东文物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李晓东文物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李晓东文物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才聪学习网李晓东《文物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文章来源:才聪学习网/文物学内容简介本书是李晓东《文物学》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

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目录第1章文物学概述1.1 复习笔记1.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文物研究与文物学的历史发展2.1 复习笔记2.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文物学与相关学科3.1 复习笔记3.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文物定名4.1 复习笔记4.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文物分类5.1 复习笔记5.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文物鉴定6.1 复习笔记6.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7章文物价值与作用7.1 复习笔记7.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8章古器物8.1 复习笔记8.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古书画9.1 复习笔记9.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古文献10.1 复习笔记10.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1章古代文化史迹11.1 复习笔记11.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2章近代现代文物12.1 复习笔记12.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文物保护管理13.1 复习笔记13.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文物保护技术14.1 复习笔记14.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5章21世纪的文物学15.1 复习笔记15.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复习笔记及详解第1章文物学概述1.1 复习笔记【考点归纳】一、文物学研究对象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

中国把物质文化遗产称为文物,它是我国的独特称谓。

1“文物”概述(1)渊源“文物”一词最早见于战国初期成书的《左传》。

(2)概念演变①在古代,“文物”主要是指礼乐典章制度的礼器和祭器。

李晓东《文物学》专项题库1.名词解释(圣才教育)(圣才出品)

李晓东《文物学》专项题库1.名词解释(圣才教育)(圣才出品)

一、名词解释1.新莽嘉量答:新莽嘉量是新朝建国元年(公元9年)所制的铜质标准量器。

它形如带双耳的圆筒,上为斛,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上为合,下为龠,共有5种标准容量。

“嘉”为美好和标准之意,“嘉量”即标准量器。

其制造技术精湛、比例准确,是研究秦汉量制的重要材料。

该器器壁正面有81字总铭,叙述王莽自托为黄帝、虞舜苗裔及制定合于古制的度量衡制度等内容。

每一种量器又各有分铭,记五量的名称、容积、径、深及底的面积。

现仅见传世品藏于台湾省。

2.蚁鼻钱答:蚁鼻钱是楚国货币,其形体较小,体呈椭圆形,上尖下圆,面凸背平,尖头有一小穿孔,又似背面磨平的贝,故常以铜贝称之。

其大者长1.8厘米,重4~5克,小者不足1厘米,多数重2.5~3.5克,最重的有4.2克。

面上有阴文似蚂蚁状,看似蚂蚁歇于鼻尖。

又有类“哭”字者,或称鬼脸钱。

在两湖、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山东等地都有蚁鼻钱的出土。

3.直百五铢答:直百五铢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种钱币,面文篆书“直百五铢”,即价值一百枚五铢,是一种大值虚币。

公元214年汉献帝十九年刘备入蜀后,于成都铸造此币。

初铸时钱大而厚重,后铸则逐渐减重,最轻薄者不足0.8克。

常在钱币背铸或背刻阴文和纹饰,也有背铸阳文,如“为”字或四出文。

4.对钱答:对钱,又称对文钱或对书钱,是指同一种古钱的面文采用两种书体,篆书必居其一。

它们是币值、大小、薄厚、币材、边廓、穿孔完全一样的两枚钱币。

这类钱币基于对称的原理,钱文相同而书体不同、可成双配对。

它最早出现于五代十国的南唐,宋代最为流行,元以后绝灭。

它是中国钱币造型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5.开元通宝答:开元通宝是唐代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仿效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而开铸的货币,以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

其直径2.4厘米,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

中国的币制自此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代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

李晓东《文物学》考研真题精选1.名词解释(圣才教育)(圣才出品)

李晓东《文物学》考研真题精选1.名词解释(圣才教育)(圣才出品)

一、名词解释1.文物[南京大学2014年研]答:文物是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迹和遗物。

也可以说,文物是历史上人们创造的或与创造活动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

2.文化景观[北京大学2011年研]答:文化景观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和具体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在人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表文化形态的地理复合体。

它是历史时期以来人类活动所塑造并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景观。

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个长期过程,每一历史时代人类都按照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成文化景观。

3.金石学[吉林大学2014年研]答: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是以传世或零星出土的铜器、石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

它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用以证经补史。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至清代兴盛,研究对象为古代的铜器、石刻、甲骨、简牍、封泥、印章、瓦当等。

其资料多靠传世或未经科学发掘出土获得,局限于对器物的考证和考据。

考古学在中国确立后,金石学为其有机组成部分。

4.王国维[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研]答: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学者,在哲学、文学、史学、美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

他字静安,号观堂,1877年生于浙江海宁,1927年于北京跳湖自尽。

他是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在历史研究方面,将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结合,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

他对甲骨文也有深入的研究,观堂是“甲骨四堂”之一。

梁启超先生称其为“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世界所有之学人”。

著作有:《人间词话》《观堂集林》《殷周制度论》《古史新证》等。

5.文物鉴定[中山大学2014年研]答:文物鉴定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辨识文物的年代、真伪、质地、用途、价值等,为文物研究或其他学科利用文物研究某一问题(或专门史)打下基础。

李晓东【文物学复习笔记及详解】才聪学习网

李晓东【文物学复习笔记及详解】才聪学习网

李晓东【文物学复习笔记及详解】才聪学习网李晓东《文物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内容简介本书是李晓东《文物学》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

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目录第1章文物学概述1.1 复习笔记1.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文物研究与文物学的历史发展2.1 复习笔记2.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文物学与相关学科3.1 复习笔记3.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文物定名4.1 复习笔记4.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文物分类5.1 复习笔记5.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文物鉴定6.1 复习笔记6.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7章文物价值与作用7.1 复习笔记7.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8章古器物8.1 复习笔记8.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古书画9.1 复习笔记9.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古文献10.1 复习笔记10.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1章古代文化史迹11.1 复习笔记11.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2章近代现代文物12.1 复习笔记12.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文物保护管理13.1 复习笔记13.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文物保护技术14.1 复习笔记14.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5章21世纪的文物学15.1 复习笔记15.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复习笔记及详解第1章文物学概述1.1 复习笔记【考点归纳】一、文物学研究对象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

中国把物质文化遗产称为文物,它是我国的独特称谓。

1“文物”概述(1)渊源“文物”一词最早见于战国初期成书的《左传》。

(2)概念演变①在古代,“文物”主要是指礼乐典章制度的礼器和祭器。

文博考研历年文物学真题

文博考研历年文物学真题

文博考研历年文物学真题考研这事儿啊,对于想要在文博领域深造的小伙伴们来说,那可真是一场“大战”。

特别是文物学这部分,历年的真题就像是我们前进路上的“秘密地图”。

咱们先来说说为啥要重视这些真题。

就像我之前认识的一个学弟,叫小李。

他考研的时候啊,一开始根本没把真题当回事,觉得只要把教材背得滚瓜烂熟就行。

结果呢,第一次考试就吃了大亏。

他发现考场上的题目虽然知识点都知道,但是题型和侧重点跟自己复习的方向完全不一样。

文物学的真题啊,那可是涵盖了各种各样的知识点和考点。

比如说,有的真题会让你分析某个朝代文物的特点和演变规律,这就要求你对历史脉络得非常清晰。

还有的会让你比较不同地区文物的差异,这就得考验你的综合分析能力啦。

有一年的真题,就问了关于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这可不仅仅是让你简单地罗列各个时期青铜器的特点,还得深入分析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你要是没好好研究过真题,可能就只能写出个表面,拿不到高分。

再比如说,有一道真题是让你谈谈对某件珍贵文物保护方案的看法。

这不仅考查你对文物保护知识的掌握,还看你有没有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我还发现,通过研究历年真题,你能摸清楚出题老师的“套路”。

比如说,有些知识点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只是换了个考查的角度。

还有啊,有的老师特别喜欢结合当下的文物保护热点来出题。

就像前几年,关于数字化文物保护的题目就出现得比较多。

这就是因为当时数字化技术在文物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老师想看看学生们对这个新趋势的了解和思考。

所以啊,同学们在准备文博考研文物学的时候,一定要把历年真题认真研究透彻。

多做几遍,总结规律,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可别像小李那样,走了弯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最后,祝大家都能在考研中取得好成绩,顺利进入自己理想的学府,在文物学的海洋里畅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文物研究与文物学的历史发展一、名词解释1.《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四川大学2015年研]答:《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夏鼐主编的现代考古学著作,由文物出版社于1984年5月出版。

该书以时代为序,综述了1949~1984年中国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展示了我国考古学在世界考古学界的重要地位,其中详细的注释为进一步研究各专题的学者提供了线索。

2.三期论[中央民族大学2014年研]答:“三期论”是1819年由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克里斯琴·朱尔金森·汤姆森根据馆藏史前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的史前文化分期理论,他将丹麦的史前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大的阶段。

汤姆森在《北欧古物导论》(1836年,哥本哈根出版)一书中,阐述了“三期说”理论。

汤姆森的学生J.A.沃尔索又将三期说用于野外古迹的分期,并以发掘工作中所见的地层关系作为证据。

1843年,沃尔索发表了《丹麦原始时代古物》一书,是三期说作为史前考古学的研究基础。

3.金石学[吉林大学2014年研]答: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是以传世或零星出土的铜器、石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

它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用以证经补史。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至清代兴盛,研究对象为古代的铜器、石刻、甲骨、简牍、封泥、印章、瓦当等。

其资料多靠传世或未经科学发掘出土获得,局限于对器物的考证和考据。

考古学在中国确立后,金石学为其有机组成部分。

4.夏鼐《考古学报》[吉林大学2014年研]答:《考古学报》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季刊。

夏鼐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中国考古学主要学术刊物的创办者,他领导了《考古》杂志及其前身的创刊,长期担任《考古学报》的主编。

《考古学报》季刊由考古杂志社编辑出版,1936年创刊,是面向国内外的中国考古学权威性学术刊物,主要刊发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报告,考古研究专题论文,以及与考古学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论著,是考古学专业学术性刊物。

《考古学报》前身为1936年出版的《田野考古报告》,1947年至1949年改名《中国考古学报》,1953年改现名。

5.王国维[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研]答: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学者,在哲学、文学、史学、美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

他字静安,号观堂,1877年生于浙江海宁,1927年于北京跳湖自尽。

他是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在历史研究方面,将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结合,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

他对甲骨文也有深入的研究,观堂是“甲骨四堂”之一。

梁启超先生称其为“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世界所有之学人”。

6.石璋如[南京大学2012年研]答:石璋如(1902~2004年),河南偃师人,甲骨文专家、博士生导师,是中国著名的甲骨文研究专家之一。

他在河南中山大学就读期间即参与殷墟考古发掘工作,1932年毕业后在中央研究院研习考古专业,历任助教、研究员等,后随中研院史语所迁往台湾。

他的主要著作有:《殷墟建筑遗存》《殷墟墓葬》《骨卜与龟卜探源》《殷代车的研究》《小屯的文化层》《小屯—安阳殷墟发掘报告》《中国的远古文化》等。

7.吕大临[南京大学2010年研]答:吕大临(约1040~1092年),字与叔,是宋代金石学家,蓝田(今陕西蓝田)人。

他曾求学于程颢、程颐,与游酢、杨时、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先生。

他以荫入仕,官至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通六经,精于礼。

吕大临著有《考古图》十卷,不仅著录铭文,并注明铜、玉器的尺寸、图像、收藏之家和出土地点等。

他还著《易章句》《大学解》《中庸说》各一卷,《论语解》十卷、《孟子讲义》十四卷、《礼记传》十六卷、《玉溪先生集》二十八卷等。

二、简答中国金石学的发展步骤。

[复旦大学2011年研]答:金石学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上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

广义上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

中国金石学的发展经历四个时期,即:萌芽期、发展期、兴盛期和近代考古学期。

(1)萌芽期金石学的萌芽大约可以追溯到东周时代,但研究者甚少,无专著问世,没有形成一门学;北宋统治者奖励经学,提倡恢复礼制,对古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出现热潮;墨拓术及印刷术的发展,为金石文字流传提供了条件,金石学逐渐产生。

宋仁宗时的刘敞,刻《先秦古器图碑》,对研究金石有开创之功。

吕大临撰《考古图》,在编古器物书的体例方面多有建树,该书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古器物图录。

(2)发展期在宋代,金石学和考古学发展成独立研究的学科,宋代时期的金石学和考古学发端于宋真宗时期对古铜器的研究。

这个时期的作品有刘敞的《先秦古器记》,欧阳修《集古录》,吕大临《考古图》等等。

(3)兴盛期清代受乾嘉学派影响,金石学进入鼎盛。

乾隆年间曾据清宫所藏古物,御纂《西清古鉴》等书,推动了金石研究的复兴。

其后又出现了许多金石学著作。

这一时期研究范围扩大,对铜镜、兵符、砖瓦、封泥等开始有专门研究,鉴别和考释水平也显著提高。

清末民初,金石学研究范围又包括新发现的甲骨和简牍,并扩及明器和各种杂器。

罗振玉和王国维是此时的集大成的学者。

马衡著《中国金石学概要》,对金石学作了较全面的总结。

(4)近代考古学期金石学保存下许多有价值的铭刻资料,考证出不少古器物的名称和用途。

但未深入分析古器物的器形和花纹,未进行断代的研究,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后,仍有学者进行金石的整理和研究,但独立的金石学已不再存在,金石学变成考古学的组成部分。

三、论述试述安特生、梁思永、苏秉琦对中国考古学的贡献。

[吉林大学2015年研]答:安特生、梁思永、苏秉琦被称为中国考古史上的三座丰碑。

(1)安特生安特生是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拉开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的序幕,被称为“仰韶文化之父”。

他改变了中国近代考古的面貌,曾被中国评价为“了不起的学者”,也被骂作“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帮凶”,但最终还是回归为一个成就卓著的学者。

1914年,安特生作为中国政府的矿政司顾问应邀来到中国,但是当时的中国政府不知道怎样利用这样一个地质学家,是丁文江发现了安特生,并给予了他施展抱负的机会,使他先是在地质学上,继而在史前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上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1921~1949年,周口店遗址的发现,仰韶文化的发现,均是中国史前史上极为重大的发现。

安特生的贡献使得中国的传统史学家意识到考古是了解中国古史的必由之路,尤其是田野考古。

(2)梁思永梁思永是中国考古学的先驱者之一,早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考古学和人类学,1930年,他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祖国的考古学事业。

他的许多学术活动,赢得了国内外考古学界的赞誉。

他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突出了中国考古学在世界考古学史上的地位,使我国的考古学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梁思永对中国的考古学事业做出的贡献可概括为三个方面:①建立科学的考古方法。

他发表的《远东考古学上若干问题》,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篇指导性论著。

他把亚洲东部地区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分成不同的文化群,对动物化石和文化面貌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各文化遗存之间的异同和要解决的问题及方法。

他把中国的考古资料纳入亚洲范围来研究,在考古理论方法上,对我国史前时期的文化类型和分期分布有着指导意义。

②树立田野考古工作的光辉典范。

梁思永先生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精细的工作,富有创造性的把地层学应用于昴昂溪五福遗址发掘工作中。

这是我国田野考古工作的首次科学发掘,为中国田野考古工作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奠定了田野考古工作的基础。

使我国田野考古工作开始跨入世界先进水平,先生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为后来田野考古工作树立了光辉典范。

③培养了大批考古专业人才。

为了培养考古方面的专业人才,梁思永先生积极举办考古工作人员的训练班,许多教学工作他都认真地建议和安排。

他对中国考古学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故的夏鼐、尹达、郭宏钧和尹焕章等人都在历次殷墟发掘中受到梁思永先生的熏陶和培育。

(3)苏秉琦苏秉琦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从1934年开始在陕西省的渭河流域从事田野调查,并参加了宝鸡斗鸡台墓地的发掘。

在他所著的《斗鸡台沟东区墓葬》(1984年)报告中,就周秦文化的面貌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先周、先秦文化的问题。

1950年,参加了河南辉县战国墓的发掘和《辉县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

1954年主持了洛阳中州路(西工段)沿线的发掘工作,对认识洛阳地区的仰韶文化和商殷、西周、汉唐各时期的物质文化工作面貌及其发展的阶段性来说,是一项基础性的有意义的工作。

在《洛阳中州路(西工段)》(1959年)报告的结语中,他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对仰韶文化和商、周、汉、唐几种不同文化遗存的分期和性质进行了理论性探索。

其中对东周墓葬的分期研究,为建立中原地区东周墓葬的断代标尺奠定了基础。

1957~1960年间,先后主持了河北省邯郸市涧沟和龟台龙山-商周遗址、山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和元君庙墓地以及洛阳王湾遗址的发掘,这些工作对揭示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面貌及其类型划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他发表的《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类型学的新课题》等学术论文,就一些考古学文化的渊源、特征、发展途径等问题做了尝试性分析,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域分布的格局、系统等问题,提出了创见,并对此赋予研究方法的意义,在考古学界有广泛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