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东文物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李晓东《文物学》名校考研真题(文物研究与文物学的历史发展)【圣才出品】

第2章文物研究与文物学的历史发展一、名词解释1.《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四川大学2015年研]答:《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夏鼐主编的现代考古学著作,由文物出版社于1984年5月出版。
该书以时代为序,综述了1949~1984年中国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展示了我国考古学在世界考古学界的重要地位,其中详细的注释为进一步研究各专题的学者提供了线索。
2.三期论[中央民族大学2014年研]答:“三期论”是1819年由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克里斯琴·朱尔金森·汤姆森根据馆藏史前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的史前文化分期理论,他将丹麦的史前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大的阶段。
汤姆森在《北欧古物导论》(1836年,哥本哈根出版)一书中,阐述了“三期说”理论。
汤姆森的学生J.A.沃尔索又将三期说用于野外古迹的分期,并以发掘工作中所见的地层关系作为证据。
1843年,沃尔索发表了《丹麦原始时代古物》一书,是三期说作为史前考古学的研究基础。
3.金石学[吉林大学2014年研]答: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是以传世或零星出土的铜器、石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
它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用以证经补史。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至清代兴盛,研究对象为古代的铜器、石刻、甲骨、简牍、封泥、印章、瓦当等。
其资料多靠传世或未经科学发掘出土获得,局限于对器物的考证和考据。
考古学在中国确立后,金石学为其有机组成部分。
4.夏鼐《考古学报》[吉林大学2014年研]答:《考古学报》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季刊。
夏鼐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中国考古学主要学术刊物的创办者,他领导了《考古》杂志及其前身的创刊,长期担任《考古学报》的主编。
《考古学报》季刊由考古杂志社编辑出版,1936年创刊,是面向国内外的中国考古学权威性学术刊物,主要刊发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报告,考古研究专题论文,以及与考古学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论著,是考古学专业学术性刊物。
李晓东《文物学》名校考研真题(文物的价值与作用)【圣才出品】

第7章文物的价值与作用简答1.简述文物的价值。
[西北大学2014年研]答:文物价值是凝结在历史文化遗迹遗物(包括精神和物质的遗物)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历史进步的标志。
它具有明显的双重特性,即有形价值和隐形价值。
从整体来讲,文物必须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迹、遗物,否则不称其为文物。
三者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存在于物质文化遗存之中。
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因此,文物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否定的。
(1)历史价值在文物所具有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中,历史价值是首要的。
如上文所谈及的,历史遗迹和遗物,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地球上自有人类以来,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社会活动,任何历史遗迹和遗物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
因此,它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包含着当时社会的诸多内容。
(2)艺术价值文物的艺术价值,内涵十分丰富,就其主要方面而言,有审美、欣赏、愉悦(消遣)、借鉴以及美术史料等价值。
它们之间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制约。
审美价值,主要是指文物给人的艺术启迪和美的享受。
欣赏价值,主要是指文物从观赏角度给人以精神作用,陶冶人的情操。
愉悦价值,主要是指文物给人以娱乐、消遣。
借鉴作用,主要是指从文物表现形式、手法技巧等方面学习借鉴以创新。
美术史料价值,是指文物是研究美术史的珍贵的实物资料。
(3)科学价值历史遗迹和遗物,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它的那个时代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
按照唯物史观来看,劳动生产者所创造的一切,都受到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超过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产品是制造不出来的。
古代各种文化遗迹、遗物的本身,都蕴藏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信息。
2.简述陶器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意义。
[西北大学2012年研]答:陶器的发明对远古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组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社会经济形态从采集、渔猎为主过渡到以农业(包括牧业)为主,推动人类社会从“蒙昧时代”进入“蛮荒时代”。
李晓东《文物学》名校考研真题(文物学概述)【圣才出品】

第1章文物学概述一、名词解释1.文物保护[中山大学2014年研]答:文物保护广义是指从国家设置各级文物机构、制订文物法规到文物部门所从事的各项工作都是以保护好国家文物古迹为前提。
狭义是指为了避免自然的和人为的破坏文物因素的发生,运用各种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对地面遗存的不可移动的各类文物与博物馆收藏的文物藏品所进行的种种防护、保养、修缮,以达到长期保存文物的目的。
2.文物[南京大学2014年研]答:文物是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迹和遗物。
也可以说,文物是历史上人们创造的或与创造活动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
3.原真性[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原真性是国际公认的文化遗产评估、保护和监控的基本因素。
原真性概念及原则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中贯彻原真性的原则,有助于提高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改进保护的理论和实践;另一方面,中国也必须在符合国际保护理论精神的基础上,发展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特征的保护理论和方法。
4.文化景观[北京大学2011年研]答:文化景观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和具体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在人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表文化形态的地理复合体。
它是历史时期以来人类活动所塑造并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景观。
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个长期过程,每一历史时代人类都按照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成文化景观。
二、简答1.试述非物质文化遗产。
[浙江大学2014年研]答:(1)定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李晓东《文物学》名校考研真题(古字画)【圣才出品】

第9章古字画一、名词解释1.富春山居图[四川大学2015年研]答:《富春山居图》是元代黄公望的水墨画作,纸本、水墨。
此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景色,水墨渲染,格调平淡天真,洗练苍劲,远景近景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此图是传统山水画到元代画风变化的代表作,对于后世画坛影响很大。
画卷在清初吴之矩收藏时,曾遭焚毁,经抢救分为两段:前面一段流入清宫,现藏台湾,后面一段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2.硬黄纸[南京大学2012年研]答:硬黄纸是唐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较名贵的艺术加工纸,用以写经和摹写古帖。
唐代人在前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在纸上均匀涂蜡,使纸具有光泽莹润,艳美的优点,人称硬黄纸。
纸质半透明可用于书画作品摹本的制作。
3.《女史箴图》[复旦大学2011年研]答:《女史箴图》是我国东晋时期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之一。
“女史”是女官名,后来成为对知识妇女的尊称;“箴”是规劝、劝诫的意思。
这幅画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笔法如春蚕吐丝,形神兼备。
该图采用了游丝描手法,画面中线条循环婉转,整幅画都特别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用笔细劲联绵,使得画面典雅、宁静又不失明丽、活泼。
4.文人画[复旦大学2011年研]答: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
文人画由于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方面各有追求,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文人画的特点是:学养深厚、言之有物、格调高雅。
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的结合。
5.徐渭[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徐渭是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所用号比较多,有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等。
他自认“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他的草书相当著名,发泄了愤世疾俗之气,被称为“明之草书,以天池生为始。
”他的诗歌得“李贺之奇,苏轼之辩”,他的传世著作有文集《徐文长全集》,剧本有《四声猿》《歌代啸》,嘉靖三十八年撰成戏曲理论著作《南词叙录》,总结了宋、元南戏艺术。
李晓东《文物学》专项题库1.名词解释(圣才教育)(圣才出品)

一、名词解释1.新莽嘉量答:新莽嘉量是新朝建国元年(公元9年)所制的铜质标准量器。
它形如带双耳的圆筒,上为斛,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上为合,下为龠,共有5种标准容量。
“嘉”为美好和标准之意,“嘉量”即标准量器。
其制造技术精湛、比例准确,是研究秦汉量制的重要材料。
该器器壁正面有81字总铭,叙述王莽自托为黄帝、虞舜苗裔及制定合于古制的度量衡制度等内容。
每一种量器又各有分铭,记五量的名称、容积、径、深及底的面积。
现仅见传世品藏于台湾省。
2.蚁鼻钱答:蚁鼻钱是楚国货币,其形体较小,体呈椭圆形,上尖下圆,面凸背平,尖头有一小穿孔,又似背面磨平的贝,故常以铜贝称之。
其大者长1.8厘米,重4~5克,小者不足1厘米,多数重2.5~3.5克,最重的有4.2克。
面上有阴文似蚂蚁状,看似蚂蚁歇于鼻尖。
又有类“哭”字者,或称鬼脸钱。
在两湖、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山东等地都有蚁鼻钱的出土。
3.直百五铢答:直百五铢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种钱币,面文篆书“直百五铢”,即价值一百枚五铢,是一种大值虚币。
公元214年汉献帝十九年刘备入蜀后,于成都铸造此币。
初铸时钱大而厚重,后铸则逐渐减重,最轻薄者不足0.8克。
常在钱币背铸或背刻阴文和纹饰,也有背铸阳文,如“为”字或四出文。
4.对钱答:对钱,又称对文钱或对书钱,是指同一种古钱的面文采用两种书体,篆书必居其一。
它们是币值、大小、薄厚、币材、边廓、穿孔完全一样的两枚钱币。
这类钱币基于对称的原理,钱文相同而书体不同、可成双配对。
它最早出现于五代十国的南唐,宋代最为流行,元以后绝灭。
它是中国钱币造型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5.开元通宝答:开元通宝是唐代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仿效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而开铸的货币,以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
其直径2.4厘米,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
中国的币制自此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代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
李晓东《文物学》考研真题精选1.名词解释(圣才教育)(圣才出品)

一、名词解释1.文物[南京大学2014年研]答:文物是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迹和遗物。
也可以说,文物是历史上人们创造的或与创造活动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
2.文化景观[北京大学2011年研]答:文化景观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和具体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在人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表文化形态的地理复合体。
它是历史时期以来人类活动所塑造并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景观。
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个长期过程,每一历史时代人类都按照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成文化景观。
3.金石学[吉林大学2014年研]答: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是以传世或零星出土的铜器、石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
它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用以证经补史。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至清代兴盛,研究对象为古代的铜器、石刻、甲骨、简牍、封泥、印章、瓦当等。
其资料多靠传世或未经科学发掘出土获得,局限于对器物的考证和考据。
考古学在中国确立后,金石学为其有机组成部分。
4.王国维[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研]答: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学者,在哲学、文学、史学、美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
他字静安,号观堂,1877年生于浙江海宁,1927年于北京跳湖自尽。
他是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在历史研究方面,将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结合,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
他对甲骨文也有深入的研究,观堂是“甲骨四堂”之一。
梁启超先生称其为“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世界所有之学人”。
著作有:《人间词话》《观堂集林》《殷周制度论》《古史新证》等。
5.文物鉴定[中山大学2014年研]答:文物鉴定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辨识文物的年代、真伪、质地、用途、价值等,为文物研究或其他学科利用文物研究某一问题(或专门史)打下基础。
李晓东【文物学复习笔记及详解】才聪学习网

李晓东【文物学复习笔记及详解】才聪学习网李晓东《文物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内容简介本书是李晓东《文物学》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
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目录第1章文物学概述1.1 复习笔记1.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文物研究与文物学的历史发展2.1 复习笔记2.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文物学与相关学科3.1 复习笔记3.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文物定名4.1 复习笔记4.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文物分类5.1 复习笔记5.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文物鉴定6.1 复习笔记6.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7章文物价值与作用7.1 复习笔记7.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8章古器物8.1 复习笔记8.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古书画9.1 复习笔记9.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古文献10.1 复习笔记10.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1章古代文化史迹11.1 复习笔记11.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2章近代现代文物12.1 复习笔记12.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文物保护管理13.1 复习笔记13.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文物保护技术14.1 复习笔记14.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5章21世纪的文物学15.1 复习笔记15.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复习笔记及详解第1章文物学概述1.1 复习笔记【考点归纳】一、文物学研究对象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
中国把物质文化遗产称为文物,它是我国的独特称谓。
1“文物”概述(1)渊源“文物”一词最早见于战国初期成书的《左传》。
(2)概念演变①在古代,“文物”主要是指礼乐典章制度的礼器和祭器。
李晓东《文物学》章节题库(简答题)【圣才出品】

第2章简答题1.简述文物学。
答:文物学是通过多学科的融合和新的整合而成,是人们对文物认识和利用的学问,是关于文物运行与信息传播规律的学问。
(1)研究对象文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文物,即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文化遗物。
古代地上的、出土的和传世的及近代乃至当代的文物都属文物学研究的范畴。
(2)文物的特性文物具有物质性、时代性、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客观性、永续性等特性。
(3)研究方法文物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分类法、排比法、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年代测定法等。
(4)研究目的①研究如何保管、保护好文物,使文物世世代代相传,这是文物学研究的前提。
②通过对文物的研究,评估文物的价值,阐述各类文物的演变发展过程,进而进行专题或专门史研究,获取各类文物所蕴含的各种信息,阐释历史问题,揭示历史规律。
③探讨如何做好宣传工作,使文物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
2.简述文物的定名。
答:在对文物进行定名的实践过程中,逐步累积经验并总结出如下几条定名原则和定名方法:(1)文物定名的原则①有自名的器物,要依自名定名;②根据约定俗成定名,已在史籍著录中定过名,一般不再另取新名,以免与旧称混淆不清;③对史籍著录所定器名,需对历代著录是否沿用,并结合实物作一番考证,有误重命名;④对没有自名也未见史籍著录者,可根据其造型、用途予以定名;⑤对某一器物进行定名时要与专家共同研究,力求定名准确无误,能取得学术界的认可。
(2)文物定名的方法①依自名定名;②沿用大家认可的著录已有的器名来定名;③根据器物的造型特点结合用途定名;④参考民族学材料进行定名;⑤采用约定俗成的方法定名,即指拟定的器名,也可用已长期被沿用的器名。
3.博物馆文物藏品的分类法有哪些?答:博物馆文物藏品的分类方法的特点主要是便于管理、便于快速查找,同时兼顾到文物保护进行分类,具体分类包括:(1)按文物材料分为金、银、铜、铁、玉、石、棉、毛、骨、角等。
(2)按文物用途分为生活工具、生产用具、交通工具、兵器、礼器、乐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晓东文物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才聪学习网
李晓东《文物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文章来源:才聪学习网/文物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李晓东《文物学》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
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目录
第1章文物学概述
1.1 复习笔记
1.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文物研究与文物学的历史发展2.1 复习笔记
2.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文物学与相关学科
3.1 复习笔记
3.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文物定名
4.1 复习笔记
4.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文物分类
5.1 复习笔记
5.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6章文物鉴定
6.1 复习笔记
6.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7章文物价值与作用
7.1 复习笔记
7.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8章古器物
8.1 复习笔记
8.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古书画
9.1 复习笔记
9.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古文献
10.1 复习笔记
10.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1章古代文化史迹11.1 复习笔记
11.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2章近代现代文物12.1 复习笔记
12.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文物保护管理13.1 复习笔记
13.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文物保护技术14.1 复习笔记
14.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5章21世纪的文物学15.1 复习笔记
15.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复习笔记及详解
第1章文物学概述
1.1 复习笔记
【考点归纳】
一、文物学研究对象
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
中国把物质文化遗产称为文物,它是我国的独特称谓。
1“文物”概述
(1)渊源
“文物”一词最早见于战国初期成书的《左传》。
(2)概念演变
①在古代,“文物”主要是指礼乐典章制度的礼器和祭器。
②20世纪30年代,“文物”一词已在使用。
文物不仅指古代的礼器和祭器,而且已包括古代建筑等文化史迹。
同时开始成立机构,研究、整修古代建筑。
③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山东、哈尔滨等解放区,成立了文物管理委员会,把古代遗存即文化遗迹和文化遗物统称为文物。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用法律法规把“文物”一词及其所包含的广泛内容固定下来了。
2文物及其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文物方针、政策和法规,对文物的内容或文物的范围做出了明确规定。
(1)国内对文物的界定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迹和遗物。
其内容大体相当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称的“文化财产”(可移动文物)和“文化遗产”(不可移动文物)的结合。
(2)国际对文物的表述
1995年6月24日,国际统一私法协会于罗马通过《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第二条明确规定:“文物系指因宗教或者世俗的原因,具有考古、史前史、历史、文学、艺术或者科学方面重要性,并属于本公约附件所列分类之一的物品。
”附件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所列文物。
3文物特性
表1-1 文物的特性
4文物的作用
(1)文物不仅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文化载体,也作为历史见证,真实性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它以具体、形象、生动的物质形态(造型、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2)文物所展现的中华民族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是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因素,以及团结各族人民的自聚力量。
二、文物学的任务
1文物学概述
(1)研究对象
文物,即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
(2)研究领域
研究文物本身以及研究其周围的人文和自然环境。
(3)总体任务
①调查、研究、保护和宣传文物。
通过对文物的研究,从不同侧面进而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向人民群众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文化。
(4)学科属性
文物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不仅有与之相关的学科,而且还有与之交叉的学科,文物学可称为一门综合性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