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常见有机物1——烃和烃的衍生物
第五章 烃和烃的衍生物

化学(农林牧渔类)
第二节
烃
你知道吗?
我国西部地区的塔里木、柴达木、陕甘宁和四川盆地蕴 藏着26×1011 m3的天然气资源,约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的 87%。2000年,国务院召开会议,批准启动“西气东输”工 程。规划中的“西气东输”,西起新疆塔里木,终点为上海。 东西横贯9个省区,全长4 200 km。这一项目的实施,为西部 大开发、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创造了条件, 对推动和加快新疆及西部地区的经 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西 气东输”工程所输送的天然气的主 要成分是甲烷。 那么,甲烷的分子 结构如何?它有哪些性质?按照有 机物的分类,甲烷属于那一类烃?
化学(农林牧渔类)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概述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 了解有机化合物中常见的官能团。
述
一、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及性质特点
(一)有机化合物的概念 羊毛、棉布在空气中点燃后会烧焦;煤油、石蜡等物质 在空气中点燃后有黑烟冒出;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在一张白 纸上写上字迹,然后在酒精灯上微微烘烤,字迹逐渐变黑; 蔗糖与浓硫酸充分接触后,很快脱水炭化。这些现象说明, 羊毛、棉布、煤油、石蜡、纸张、蔗糖在组成上有共同点, 即都含有碳元素。
化学(农林牧渔类)
第二节
一、甲烷
(一)甲烷
烃
烷烃
组成和结构 科学研究证明,甲烷分子里的碳、氢原子不在同一平面 上,而是形成了一个正四面体的立体结构。碳原子位于正四 面体的中心,而4个氢原子分别位于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上。 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形成的4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彼此相等, 都是109°28′。
化学(农林牧渔类)
化学(农林牧渔类)
第一节
高三化学复习—专题二十三《常见烃的衍生物》

苯 苯酚 苯 氢氧化钠溶液 氧化钙 B
设备Ⅱ
A
设备Ⅲ
苯酚 CO 2
设备Ⅳ 设备Ⅴ
(1)上述流程里,设备Ⅰ中进行的是操作(填写操作名称) 。实验室里这一 步操作可以用(填写仪器名称)进行。 (2)由设备Ⅱ进入设备Ⅲ的物质 A 是。由设备Ⅲ进入设备Ⅳ的物质 B 是。 (3)在设备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在设备Ⅳ中,物质 B 的水溶液和 CaO 反应后,产物是 NaOH、H2O 和。
通过操作(填写操作名称) ,可以使产物相互分离。 (5)图中,能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C6H6、CaO、、。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流程和各试剂的作用。 解析 答案: 答案 (1)萃取(或萃取、分液) 分液漏斗 (2)C6H5ONa NaHCO3 (3)C6H5ONa+CO2+H2O ? ?→ C6H5OH+NaHCO3 (4)CaCO3 过滤 (5)NaOH 水溶液 CO2 【变式训练 3】食品香精菠萝酯的生产路线(反应条件略去)如下:
(2) 、将浓硫酸缓慢倒入乙醇溶液中,并不停搅拌; (3) 、催化剂 脱水剂 (4) 、如果把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液共热的温度控制在 140℃,乙醇将以另一种 方式脱水,即每两个醇分子间脱去一个水分子,反应生成的是乙醚。 (5) 、都是从一个分子内去掉一个小分子,都由单键生成双键,反应条件不同, 溴乙烷是氢氧化钠醇溶液,而乙醇是浓硫酸,170℃。 【变式训练 1】有机物 C6H13OH,若它的消去反应产物有三种,则此物质的结构式为
-3
1- 溴 丁
0.7893 78.5
1.4604 38.4
0.8098 117.2
1.2758 101.6
烃和烃的衍生物总结

重要的有机实验:
四、乙醇的催化氧化:
1、反应原理: 2CH3CH2OH+O2 催化剂 2CH3CHO+2H2O
水和分子间脱水
4.氧化燃烧、被氧化剂氧化
5.酯化反应
苯环与-OH直 1.弱酸性与NaOH反应
接相连;O-H 2.取代反应卤代、硝 化
极性大
3.显色反应与FeCl3
类别 醛 O
R-C-H
羧酸 O
R-C-OH
酯 O
R-C-OR’
结构特点
主要性质
O
-C-双键有极性; 有不饱和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加成反应加H2 2.具还原性与弱氧化 剂
有机物的物理性质整理归纳:
一、关于沸点:
1、同系物的沸点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即C原 子个数的增大而升高& 2、同分异构体的沸点随支链越多沸点越低 3、衍生物的沸点高于相应的烃;
4、常温下呈气态的物质有: C≤4的烃;CH3Cl;CH3CH2Cl;HCHO
常温下呈固态的有:苯酚;草酸;硬脂酸; 软脂酸&
肪相似又称为脂肪烃&见烃的分类
链烃
烃的分类
饱和链烃 烷烃CnH2n+2 烯烃CnH2n
烃
不饱和链烃 二烯烃CnH2n-2
炔烃CnH2n-2 环烷烃CnH2n
环烃
芳香烃
苯及其同系物CnH2n-6
稠环芳香烃
•烃的重要性质:
• 1、烃的物理性质:
• ①密度:所有烃的密度都比水小
• ②状态:常温下;碳原子数小于等于4的气态
有机物和有机化学
一、什么叫有机物?
1、定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 但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 碳的金属化合物等看作无机物&
高中化学烃和烃的衍生物知识点总结

烃1.烃的衍生物[烃的衍生物的比较]分子结构特类别官能团点卤碳-卤键(C卤原子(-代- X)有极性,X)易断裂烃分类主要化学性质①氟烃、氯烃、溴烃;①取代反应 (水解反应 ):②一卤烃和多卤烃;③R- X+H2O饱和卤烃、不炮和卤烃R-OH + HX和芳香卤烃②消去反应:R- CH2- CH2X + NaOH醇均为羟基(- OH)酚RCH= H2 + NaX + H2O①取代反应:a.与 Na 等活泼金属反应; b .与 HX 反应,①脂肪醇 (包括饱和c.分子间脱水; d.酯化反应②氧化反应:醇、不饱和醇 );②脂- OH 在非苯环醇 (如环己醇 )③芳2R- CH2OH + O2环碳原子上香醇 (如苯甲醇 ),④一2R- CHO+2H2O元醇与多元醇 (如乙二③消去反应,醇、丙三醇 )CH3CH2 OHCH2= H2↑ + H2O- OH 直接连①易被空气氧化而变质;②具有弱酸性③取在苯环碳原一元酚、二元酚、三元代反应醛基醛(- CHO)上.酚类中均酚等含苯的结构分子中含有①脂肪醛(饱和醛和不醛基的有机饱和醛 );②芳香醛;物③一元醛与多元醛④显色反应①加成反应 (与 H2加成又叫做还原反应): R- CHO+H2R- CH2OH②氧化反应:a.银镜反应;b.红色沉淀反羧基羧酸(- COOH)应: c.在一定条件下,被空气氧化①脂肪酸与芳香酸;②①具有酸的通性;②酯化反应分子中含有一元酸与多元酸;③饱羧基的有机和羧酸与不饱和羧酸;物④低级脂肪酸与高级脂肪酸水解反应:羧酸酯基(R 为烃基或H 酯原子, R′只能为烃基 )①饱和一元酯:RCOOR′ + H2O CnH2n+lCOOCmH2m+1RCOOH + R'OH ②高级脂肪酸甘油酯③聚酯④环酯RCOOR′ + NaOHRCOONa + R'OH(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较完全)2.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反应类型定义举例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CH2= H2↑ + H2O 消去反应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如C2H5OHH2O、 HBr 等 )而生成不饱和 (含双键或叁键 )化合物的反应苯酚的显色反应苯酚与含 Fe3+的溶液作用,使溶液呈现紫色的反应CH≡ CH + H2CH2= H2还原反应有机物分子得到氢原子或失去CH2=H2 + H2氧原子的反应CH3CH3R— CHO + H2R- CH2OH燃烧或被空2CH3CH2OH + O22CH3CHO + 2H2O 气中的 O2氧氧化有机物分子得到氧原子或失去2CH3CHO + O22CH3COOH化反氢原子的反应CH3CHO + 2Ag(NH3)2OH银镜反应CH3 COONH4+2Ag↓ + 3NH3↑ + H2O应红色沉淀反CH3 CHO + 2Cu(OH)2CH3COOH + Cu2 O↓ + 2H2O 应卤代烃的在 NaOH 水溶液的条件下,卤R- CH2X + H2O RCH2OH + HX 代烃与水作用,生成醇和卤化水解反应氢的反应取酸 (无机含氧酸或羧酸)与醇作代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RCOOH + R'CH2OH酯化反应反RCOOCH2R′ + H2O应在酸或碱存在的条件下,酯与酯的水解反RCOOR′ + H2O RCOOH + R'OH水作用生成醇与酸的反应应RCOOR′ + NaOH →RCOONa + R'OH3.同分异构体的有关知识[同分异构体的熔点、沸点高低的规律]①当为脂肪烃的同分异构体时,支链越多 (少 ),沸点越低 (高 );②当为含两个侧链的苯的同系物时,侧链相隔越远 (近 ),沸点越高 (低 ).[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规律]①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规律:要准确、完全地写出同分异构体,一般按以下顺序规律进行书写:类别异构+ 碳链异构一位置异构.②碳链异构 (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技巧:a.先写出不含支链的最长碳链;b.然后写出少 1 个碳原子的主链,将余下的 1 个碳原子作支链加在主链上,并依次变动支链位置;c.再写出少 2 个碳原子的主链,将余下的 2 个碳原子作为一个乙基或两个甲基加在主链上,并依次变动其位置(注意不要重复);d.以此类推,最后分别在每个碳原子上加上氢原子,使每个碳原子有 4 个共价键.说明a.从上所述可归纳为:从头摘、挂中间,往端移、不到边,先甲基、后乙基,先集中、后分散,变换位、不能同. b .在书写烯烃或炔烃的同分异构体时,只要在碳链异构的基础上依次变动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位置即可.[烃的同分异构体种数的确定方法]①等效氢法.烃分子中同一种类的氢原子称为等效氢原子.有机分子中有几种不等效氢原子,其氢原子被一种原子或原子团取代后的一取代物就有几种同分异构体.等效氢原子的一般判断原则:a.位于同一碳原子上的H 原子为等效H 原子.如CH4中的 4 个 H 原子为等效 H 原子. b.位于同一 C 原子上的甲基上的 H 原子为等效H 原子.如新戊烷 (CH3)4C 上的 12 个 H 原子为等效 H 原子. c.同一分子中处于对称位置或镜面对称位置上的H 原子为等效 H 原子.对于含苯环结构的分子中等效 H 原子的种数的判断,应首先考虑苯环所在平面上是否有对称轴,若没有,则还应考虑是否有垂直于苯环平面的对称轴存在,然后根据对称轴来确定等效H 原子的种数.②换元法.换元法是要找出隐含在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并将所求对象进行恰当地转换.例如,已知正丁烷的二氯代物有 6 种同分异构体,则其八氯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有多少种正丁烷 C4 H10。
烃的衍生物

烃的衍生物1.烃的衍生物①定义: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而衍变成的化合物.②组成:除含C、H元素外,还含有O、X(卤素)、N、S等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③官能团:决定有机物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常见的有:—X、—OH、2.溴乙烷物理性质无色液体,不溶于水,沸点38.4℃,密度比水大ρ=1.46g/cm3,易溶于有机溶剂。
分子结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C2H5Br CH3CH2Br -Br化学性质C2H5Br分子中C—Br键为极性键,容易断裂,溴原子易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
①水解反应属于取代反应.反应条件:强碱水溶液。
②消去反应反应条件:与强碱的醇溶液共热。
反应实质:从分子中相邻的两个碳原子上脱去一个HBr分子,生成不饱和化合物。
消去反应: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如H2O、HBr等〕,而生成不饱和〔含朋键或叁键〕化合物的反应。
从溴乙烷能发生消去反应和水解反应说明,受官能团溴原子(—Br)的阻碍,溴乙烷的化学性质比乙烷的爽朗。
3.卤代烃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后所生成的化合物,叫做卤代烃。
〔1〕分类依照分子中所含卤素的不同,可分为氟代烃、氯代烃、溴代烃等。
依照分子中所含烃基不同,可分为脂肪卤代烃和芳香卤代烃。
依照分子中卤素原子的多少不同,可分为一卤代烃和多卤代烃。
〔2〕物理性质都不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剂,卤代烃的沸点随烃基增大出现升高趋势,密度随烃基增大出现减小趋势。
卤代烃的沸点比对应的烷烃要高,这是因为卤素原子的引入使卤代烃分子的极性比烃分子强,从而使分子间的作用力增大。
同一烃基的不同卤代烃的沸点随卤素原子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例如RF<RCl<RBr<RI。
含碳原子数目相同的卤代烃的同分异构体,沸点随烃基中支链数的增加而相应减小。
这是因为分子中支链数增加,分子间靠近程度减小,分子间作用力减弱,其沸点相应减小。
〔3〕化学性质卤代烃的化学性质与溴乙烷相似,可发生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
高中化学第3讲 烃的衍生物

第3讲烃的衍生物课程标准知识建构1.认识卤代烃、醇、醛、羧酸、酯、酚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性质、转化关系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知道醚、酮、胺和酰胺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
3.认识同一分子中官能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认识在一定条件下官能团可以相互转化,知道常见官能团的鉴别方法。
一、卤代烃1.概念(1)卤代烃是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
通式可表示为R—X(其中R—表示烃基)。
(2)官能团是卤素原子。
2.物理性质3.化学性质(1)取代反应在卤代烃分子中,由于卤素原子的电负性比碳原子的大,使C—X的电子对向卤素原子偏移,进而使碳原子带部分正电荷(δ+),卤素原子带部分负电荷(δ-),这样就形成一个极性较强的共价键:Cδ+—Xδ-。
因此,卤代烃在化学反应中,C—X较易断裂,使卤素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生成负离子而离去。
①反应条件: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加热。
②C2H5Br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 2H 5Br +NaOH ――→H 2O△C 2H 5OH +NaBr 。
(2)消去反应①概念: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如H 2O 、HBr 等),而生成含不饱和键化合物的反应。
②卤代烃消去反应条件:氢氧化钠的醇溶液、加热。
③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 3CH 2Br +NaOH ――→醇△CH 2===CH 2↑+NaBr +H 2O 。
4.获取方法 (1)取代反应,如:①苯与Br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C 2H 5OH 与HBr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 2H 5OH +HBr ――→△C 2H 5Br +H 2O 。
(2)不饱和烃的加成反应,如: ①丙烯与Br 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 2===CHCH 3+Br 2――→催化剂CH 2BrCHBrCH 3、 ②丙烯与 HBr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 3—CH===CH 2+HBr ――→催化剂CH 3—CHBr —CH 3(或CH 3—CH 2—CH 2Br)。
烃和烃的衍生物-课件

银镜反应:CH3CHO +2 Ag(NH3)2OH
2Ag
+ CH3COONH4 +3 NH3 + H2O
与Cu(OH)2反应:CH3CHO + 2Cu(OH)2 Cu2O + CH3COOH + 2H2O
羧酸:
通式 R—COOH 官能团 —COOH CnH2nO2或CnH2n+1COOH
1、酸的通性:CH3COOH + NaOH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3/42021/3/42021/3/42021/3/4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3、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等。
4、能与Na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醇、酚、羧酸 与 NaOH溶液: 酚、羧酸、酯 与Na2CO3溶液: 酚、羧酸 与NaHCO3溶液: 羧酸
5、互为类别异构的物质:
单烯烃与环烷烃(CnH2n) 二烯烃与炔烃(CnH2n-2)
醇与醚(CnH2n+2O)
C原子被H原子饱和
C=C易断裂, 具有不饱和性
C≡C易断裂,具 有不饱和性
碳碳键介于单、双 键之间的特殊键。
类 别
通式
卤 代
R-X
烃
醇 R-OH
酚
官能团 代表物
分子结构特点
-X
溴乙烷
卤素原子 CH3CH2Br
-OH 乙醇 羟基(醇) CH3CH2OH
-OH键易断裂
—OH与链烃基直接 相连, C—O键和 O—H键易断裂
CH3COONa + C2H5OH
三、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烃的衍生物

2.物理性质 (1)颜色状态:无色晶体,露置在空气中会因部分被 氧化而呈粉红色; (2)溶解性:常温下在水中溶解度不大,高于65 ℃ 时与水混溶; (3)毒性:有毒,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皮肤上 不慎沾有苯酚应立即用酒精清洗。
3.化学性质
(1)羟基中氢原子的反应
①弱酸性 电离方程式为:C6H5OH C6H5O-+H+ 俗称石炭酸,但酸性很弱,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二)醇类
1.概念 羟基与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 称为醇,饱和一元醇的分子通式为CnH2n+1OH 或CnH2n+2O。 2.分类
3、醇类的化学性质(以乙醇为例)
注意:俗称、结构简式 官能团的书写
定量的计算 羟基的数目
总结:醇类 能使酸性高 锰酸钾溶液 褪色
原子失踪探 究反应机理
脂肪酸:如乙酸、硬脂酸C17H35COOH、 按烃基 不同分 油酸C17H33COOH 芳香酸:如苯甲酸 一元羧酸:如甲酸HCOOH、乙酸、硬脂酸 按羧基 二元羧酸:如乙二酸HOOC-COOH 数目分 多元羧酸
3.乙酸
(1)组成和结构:分子式、结构简式、官能团 (2)物理性质 俗称醋酸,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 以任意比与水互溶,在较低温度下凝结为类似冰一 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称为冰醋酸。 3.化学性质(以乙酸为例) (1)酸的通性 乙酸是一种弱酸,其酸性比碳酸强,在水溶液里的电离 方程式为:CH3COOH H++CH3COO-。
3.物理性质 (1)油脂一般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2)天然油脂都是混合物,没有固定的沸点、熔点。 ①含不饱和脂肪酸成分较多的甘油酯,常温下一般呈液态 ②含饱和脂肪酸成分较多的甘油酯,常温下一般呈固态。
4.化学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缩聚反应 ① + 催化剂 ――→
②
+(n-1)H2O
4. 酚(羟基直接与苯环相连) (1) 与钠反应:
(2) 与 NaOH 反应:
+ H2O
(3) 与 Na2CO3 反应
②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 CO2 NaHCO3(无论 CO2 为少量或过量) (酸性强
弱:H2CO3>
>HCO3 )
-
催化剂 ③CH2===CH2+H2O ――→ CH3CH2OH △ ④不对称的烯烃加成(马氏规则): CH3CHCH2+HBr CH3CHCH3Br―→ ⑤CH2===CH—CH===CH2+2Br2―→ CH2Br—CHBr—CHBr—CH2Br ⑥CH2===CH—CH===CH2+Br2―→ CH2BrCHBrCH===CH2(1,2-加成) (“氢”上加“氢”)
2. 卤代烃(R-X) (1) 水解反应(取代反应) H2O CH3CH2CH2Br+NaOH――→CH3CH2CH2OH+NaBr △ H2O +NaOH――→ △ H2O +NaOH――→ △ H2O BrCH2CH2Br+2NaOH――→ △ +NaBr +NaBr +2NaBr
(2) 消去反应: H2O(消去条件:邻碳上有 H)
(4) 与浓溴水的取代反应
+3HBr(溴原子取代的位置为酚羟基的两个
邻位和对位) (5) 遇 FeCl3 溶液显紫色
(6) 酚醛树脂的制备(缩聚反应) nHCHO+ 催化剂 ――→ +nH2O
(羟基的两个邻位上有H,若为
不能发生此缩聚反应)
5. 醛(CHO,醛基)和酮( (1) 与 H2 的加成反应
乙醇 +NaOH――→ △
+NaBr+
3. 醇(R—OH) (1)与钠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1 mol —OH~1 mol Na~0.5 mol H2) (2)与HBr反应(取代反应) △ CH3CH2OH+HBr――→CH3CH2Br+H2O (3) 醇的消去反应(邻碳上有H) CH3CH2CH2OH(或 浓硫酸 ) ――→ △ + H2O
钠,而苯与NaOH溶液不反应、不互溶,再利用分液漏斗分液就可以获得苯。
栏 目 导 航
考点透视 质量验收
考点透视
考点1
1. 烃(CxHy) (1) 烷烃的卤代
各类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基础梳理
光照 CH3CH3+Cl2――→CH3CH2Cl+HCl(取代反应) (2) 烯烃的加成 催化剂 ①CH2===CH2+H2 ――→ CH3CH3 △ ②CH2===CH2+Br2―→
④ (聚异戊二烯的制备)
催化剂 ――→
(5) 芳香烃 A. 苯 ①苯的卤代
②苯的硝化 (取代反应)
③苯的磺化 (取代反应) ④苯的催化加氢
(加成反应)
B. 甲苯 ①甲苯的卤代
②甲苯的硝化
(取代反应)
③甲苯被酸性 KMnO4 氧化: 条件:α-C 上有 H)
酸性KMnO4 ――――――→
(氧化反应,氧化
⑦CH2===CH—CH===CH2+Br2―→ CH2BrCH===CHCH2Br(1,4-加成)
(3) 炔烃的加成
(4) 烯烃和炔烃发生的加聚反应 催化剂 ①nCH2===CH2 ――→ CH2—CH2 催化剂 ②nH2C===CH—CH3 ――→ 催化剂 ③nCH2===CH—Cl ――→ (聚氯乙烯的制备)
(4)醇的催化氧化反应(α-C 上有 1 个 H,醇被氧化成酮,α-C 上有 2 个 H, 醇被氧化为醛) Cu ①2CH3CH2CH2OH+O2――→2CH3CH2CHO+2H2O △
(5) 醇分子脱水成醚(取代反应) 浓硫酸 ①2CH3CH2OH ――→ CH3CH2OCH2CH3+H2O △ 浓硫酸 ②2HOCH2CH2OH ――→ △ (6) 酯化反应(取代反应) 浓硫酸 ①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 +2H2O
知 识 体 系
问题 1
[答案]
乙烷中的乙烯怎么除去?
将混合气体通入溴水中,乙烷与溴水不反应,乙烯与溴反应生成 1,2
课
-二溴乙烷。
问题 2 苯和甲苯如何鉴别? 前 [答案] 用酸性高锰酸钾,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的是甲苯,苯不能使酸性高 思 锰酸钾褪色。 考 问题 3 苯中的苯酚如何除去? [答案] 向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苯酚与NaOH溶液生成可溶于水的苯酚
专题七
有机化学基础
第29讲 常见有机物1——烃和烃的衍生物
目 标 导 航 1.了解烃 (烷烃、烯烃、炔烃和芳香烃)及其衍生物 (卤代烃、醇、酚、醛、 羧酸、酯)的组成、结构特点和性质。知道煤的综合利用、天然气、液化 复 石油气和汽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 习 2.知道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的常见官能团,能 目 正确表示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标 3.认识手性碳原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的同分异构现象(不包括立体异 构),能判断并正确书写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4.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羰基)
催化剂 ①CH3CHO+H2 ――→ CH3CH2OH △
催化剂 (2)醛的催化氧化:2CH3CHO+O2 ――→ 2CH3COOH △
水浴加热 (3) 银 镜 反 应 ( 一 醛 一 水 二 银 三 氨 ) : CH3CHO + 2Ag(NH3)2OH ――→ CH3COONH4+2Ag↓+3NH3+H2O(氧化反应) △ (4) 与 新 制 的 碱 性 氢 氧 化 铜 反 应 : CH3CHO + 2Cu(OH)2 + NaOH ――→ CH3COONa+Cu2O↓+3H2O(氧化反应)
6. 羧酸(—COOH,羧基) (1) 酸性 ①2CH3COOH+2Na―→2CH3COONa+H2↑(1 mol—COOH~1 mol Na~0.5 mol H2) ②CH3COOH+NaOH―→CH3COONa+H2O ③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 ④CH3COOH+NaHCO3―→CH3COONa+H2O+CO2↑(1 mol —COOH~1 mol NaHC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