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变为水库后水生生物的演替趋势
香溪河库湾浮游藻类种类演替及水华发生趋势分析

香溪河库湾浮游藻类种类演替及水华发生趋势分析
三峡水库一期工程蓄水前半年(2003年1月2003年6月)和蓄水后(2003年7月-2004年12月)期间,香溪河库湾浮游藻类的种类演替和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与蓄水前的数据相比,蓄水仅半年绿藻的种类数就明显增加,约相当于蓄水前的3倍;硅藻的种类数略有减少;其余各门藻类的种类数亦有轻度变化.整个调查期间,藻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的最高峰值均出现在S6采样点,细胞密度达6.93×107cells/L(2004年6月),生物量达87.24mg/L(2004年3月),其余采样点基本显示由北向南依次递减的趋势.本文参考早期资料并比较不同类型水域中藻类的种类演替和垂直分布情况,对三峡湖北库区水域水华的发生趋势进行了分析,初步认为三峡干流*段形成藻类水华的几率较小;流动的支流水域,在阳光充足、水温逐渐升高的春季容易发生藻类水华;在较封闭的静水区则随时都有发生藻类水华的可能*.。
修建水库对水循环的影响

修建水库对水循环的影响
1、导致地下水位的上升,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上升可能会造成土壤盐碱化,在湿润地区可能会导致冷泉入侵良田。
2、大型水库可能会引发地震。
3、拦河大坝建成以后,可能会因为上游河段的流速下降,造成河道的沉积环境改变,引起航道改变。
4、如果在不可抗力作用下,发生溃坝,对下游造成灭顶之灾。
5、可能影响回游鱼类的繁殖。
由于水质的恶化及水流流速的减慢,使水生植物及藻类到处蔓延,不仅蒸发掉大量河水,还堵塞河道灌渠等等。
这些水生植物不仅遍布灌溉渠道,还侵入了主河道。
它们阻碍着灌渠的有效运行,需要经常性地采用机械或化学方法清理。
这样,又增加了灌溉系统的维护开支。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原因分析贾海波;邵君波;胡颢琰;王益鸣;魏娜;胡序朋【摘要】Changes in the biomass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of phytoplankton may reflect major shifts i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Based on the data of 13 cruises between 2002 and 2006, we investigated the changes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Yangtze estuary and adjacent sea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oundment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also studied with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salinity,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and ratios changed significantly in the Yangtze estuary and adjacent sea,after the impoundment of the Three Gorges Dam.The percentage of diatom species to the overall species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from 77.09 % in autumn 2002 to 71.43 % in autumn 2006. Meanwhile,the percentage of dinoflagellate speci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17.32 % to 22.45 %.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ecreases in DSi, DIP and DIN concentrations, as well as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salinity and N: P ratio.DSi concentrations changed from 83.14 μmol/L in autumn 2002 to 42.83 μmol/L in autumn 2006; DIP concentrations decreased from1.40 μmol/L to 0.89 μmol/L; DIN concentrations decreased from 56.80 μmol/L to 49.18μmol/L;N: P ratio increased from 39.86 to 81.27, as well as salinity increased from 19.44 toA indicated that salinity, N: P ratio, DIP and DSi had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After the impoundment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the reduction of runoff and sediment discharge and the change in the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runoff in the Yangtze River were the root causes for changes in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Yangtze estuary and adjacent sea.%通过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2002-2006年13个航次的综合调查,研究了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并应用相关性分析、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水生生态系统的演替与恢复

水生生态系统的演替与恢复水生生态系统是指在水环境中存在的各种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复杂系统。
随着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水生生态系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退化。
为了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演替与恢复成为关键的研究领域。
一、水生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演替是指一种生物群落逐渐取代另一种生物群落的过程。
这种演替过程受到环境因素、物种相互作用和物种适应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水生生态系统的演替可以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原生演替通常发生在没有生物干扰或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下。
最初,无机物质形成基质,使得适应该环境的初级生物群落定居下来。
然后,这些初级生物与环境互动,逐渐形成更为复杂的次级生物群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适应能力更强的生物种群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次生演替则是在人为干扰或自然灾害等原因下,原有的生物群落遭受到破坏后,新的生物群落逐渐占据优势地位的过程。
次生演替过程中,原有的生物群落往往被快速生长且适应力强的杂草或入侵物种所替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杂草或入侵物种逐渐消退,而更为适应该环境的本土物种重新建立起稳定的生态系统。
二、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措施为了恢复受到破坏的水生生态系统,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演替,重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1. 种植本土物种:通过种植适应力强的本土植物,可以快速恢复水体边缘带的植物群落,提供食物来源和栖息地。
这些本土植物可以有效防止水体中的泥沙和污染物进一步扩散,促进水质恢复。
2. 控制入侵物种:入侵物种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很大,通过控制和清除入侵物种,可以减少其竞争压力,为本土物种提供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3. 恢复湿地功能:湿地是重要的水生生态系统,具有水质净化、洪水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重要功能。
恢复湿地功能包括人工修建湿地和保护自然湿地,以增加湿地面积和改善湿地环境。
4. 控制水体污染:水体污染是水生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水域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

水域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其中水域生态系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水域生态系统是指由水体、生物和环境因素所构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
在自然界中,水域生态系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替,产生各种生态过程,本文将探讨水域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
一、潜在的自然性过程水域生态系统的演替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源于自然界中的潜在性过程。
当一个水域生态系统被打破或受到干扰时,其内部生态系统将表现出预测性和高度的反应性,去回应自身的生态环境并适应其周围环境。
这些反应和适应将形成一些潜在性的生态过程,这些过程将指导着生态系统的演替。
二、水域生态系统初期的发育在水域生态系统演替的初期,会出现一些物质形态和生命体系的初始演变过程。
在水体中,有蓝藻、硅藻、浮游动物等三种生物群落的发育,生命的初始演变表现为浮游植物数量的不断增加,随着浮游植物数量的增加,水质逐渐变浑,水中氧含量也会逐渐下降,但是同时也会有一些硝化细菌和反硝化菌的发展,它们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来消耗掉水中的一些营养物质。
初期的发育阶段是整个水域生态系统演替的关键性阶段,因为它决定了后续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向。
三、水域生态系统成熟期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域生态系统会逐渐向成熟期发展。
在成熟期,水域生态系统的物质和生命系统会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其中有微生物、浮游植物、底栖动物、浮游动物等多种生物群落相互作用。
在这个时期,水中的藻类数量和生物量会下降,水也变得更加透明,同时硝化、反硝化、光合作用等化学反应会不断地发生,这些化学反应可以维持水体中的分子、离子、营养元素等物质的平衡。
四、水域生态系统老化期的退化在水域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增加,水域生态系统会逐渐进入老化期。
整个水域生态系统的物质和生命系统会逐渐退化,生物个体的数量和密度也会逐渐下降,水质逐渐污染,水中的养分也会逐渐减少。
水库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

水库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水利工程是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但我们在享受着水利工程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同时,河流生态系统却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方面,是由于水利工程本身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河流生态系统连续性的破坏;另一方面,水利工程建成以后,常规的水库调度方式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没有专门考虑生态的需求,从而引起了一些生态问题。
标签:地区影响;生态效益水利工程在防洪、灌溉、供水和发电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同时。
其建设和运行对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多种影响。
正面的生态影响包括:保证河流基本的生态需水量,维护河流生态平衡。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加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提高,加剧了水资源供求矛盾。
通过兴建水利工程在空间和时间上平衡水资源的分配,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
防止河道断流,改善水生态环境。
通过水库的合理调度运用等措施,有效防止河道断流。
稀释污染水体,增加水环境容量,减轻河道水污染,改善水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河流的各种服务功能。
提高河道调蓄能力,减轻水旱灾害损失。
通过水库调节,削减洪峰,减少水旱灾害损失。
改善人居生活环境,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对河流上游库区和回水区影响水库蓄水后,使得河流上游部分河段及相连的湖泊等水域的水位升高。
坝体上下游水位落差变大。
水库运行期也是库区及库岸、水位升高区的重新平衡的过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影响:库区淤积和库岸浸蚀;蓄水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蓄水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1.库区淤积和库岸浸蚀。
水库蓄水后形成库盆,库区的淤积和库岸浸蚀,对库区水环境造成影响,并影响到水库的功能。
大量的研究表明,水库淤积形成的主要来源为:从汇水流域进入水库的泥沙;由于库岸的改变、岛屿冲毁、库岸坡上不同的重力作用等产生的入库泥沙;由于水中悬移质沉降、淤积,成为库底沉积物,从而导致其重力固结、含水量减小、有机物质矿化。
水生群落的演替过程

水生群落的演替过程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教材中提及的若干例子都是发生于干燥地面的旱生演替过程,那么发生于水域里的水生演替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如果发生在淡水湖泊里,其演替过程可概括为:开敞水体→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陆地中生或旱生植物群落(如图)。
群落演替研究的方法可分为传统的以定性描述为主的研究方法和现代的以数学、计算机数值仿真和实验模拟为特征的定量的研究方法。
下面重点介绍传统的研究方法。
传统的研究演替过程的方法是建立永久样地反复定点观察,通过历史和资料记录与现有群落进行比较;从现在的群落中寻找证据,通过植物的空间排序来推断时间演替顺序;通过群落中新侵入种的分析来推断群落演替的趋势;通过群落中各种群年龄结构的分析来推断群落的变化;通过研究土壤的结构和土壤中有机成分来推断群落的历史等。
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演替过程研究

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演替过程研究在自然界中,水生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生态系统,它包含着丰富的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组成和环境条件会发生变化,这一过程被称为演替。
演替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序列变化过程。
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演替发生的原因可以是自然因素或人为干预,例如气候变化、水质改变、外来物种的引入等。
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演替过程可以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两个阶段。
初级演替发生在没有生物存在的新生环境中,比如岩石表面、新形成的湖泊等。
在这种情况下,最早出现的生物是一些具有耐受力的生物,它们可以适应恶劣的环境条件,并将其转化为适合其他生物生存的条件。
这些生物被称为先锋植物,它们往往是一些藻类或苔藓植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锋植物通过死亡和分解为土壤提供养分,同时改变环境的物理结构。
这为更多种类的植物和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机会。
随着这些物种的逐渐占领和形成自身的生态位,次生演替开始形成。
次生演替是对初级演替的延续和进化,它表现为更多物种的竞争和相互依赖。
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演替过程中,植物和动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为其他生物提供了能量来源。
同时,植物提供栖息和繁殖场所,成为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
动物则通过食草、捕食、寄生等方式与植物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在演替过程中影响着物种的演替顺序和竞争优势。
演替过程不仅影响着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组成,还对水质和水体功能产生影响。
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生物群落对水质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的去除有着不同的效果。
初级演替主要通过物理、化学方式去除营养物质和污染物,而次生演替则通过生物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水体的净化能力。
因此,研究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演替过程对于理解水质净化机制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研究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演替过程,科学家采用了多种手段和方法。
其中,野外观测和实验室分析是常用的手段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能 源事业 的发展 , 流的开发 和利用 越来越 力求 多 河 功能 、 高效益 、 投 入 、 少 多产 出 。梯 级 电站 的兴 建 , 变 了河 改 流 的形态 , 使水域 由河流型 向湖泊型 ( 即水库 ) 化。这一转 转 变 , 使水 生生态系统发生 巨大 变化 。水 生 生物是水 生系统 将 的重要组成部分 , 究这一变化是 生态学 家和 环评工 作者责 研
道主槽 宽 10 5 m。按 《 林 西 水 电 站 工 程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大 塔
ea 为曲腿龟 甲轮 虫 ( ea l a a 、 形 臂 尾轮 虫 ( r. r) K rt l vl ) 剪 ea g Ba
cinsf f cl) 粗钝鞍 甲轮虫 ( Lp dl bua 、 a 甲轮 虫 ( o 1 eabcsia ) 1 C 9u l iupdt 等 5种 ; 生 动物 尚未检 出 rl a 原 ( 见表 2 。 ) () 2 数量与生物量 浮 游动物的数 量及 生 物量 1 断面 最 高 , 密 度 为 1. 其 89
2 呼玛 河水 生生物 现 状调 查
2 1 调查时间 :0 3— 7一l . 20 0 2—1 。 3 2 2 调查地点 : . 呼玛河 中游 4个断面 。 2 3 调查 内容 : . 浮游植物 、 浮游动 物 、 底栖动物 。
个/ , L 生物量 为 0 4 2 / ; .4 mg L 3 断面最低 , 密度为 3 0个/ , . L 生
在呼玛河共 采集 枝 角类 ( l or ) 长额 象鼻 蚤 ( o. Ca ea 为 d Bs
m n ni si) 桡 足 类 ( oe oa 为 镖 水 蚤 ( i t i— ial  ̄ ots ; o r r C ppd ) Da o d pm a ) 剑水蚤 ( yl od ) 猛水 蚤 ( a at ia ; e、 C c pia 、 o H r c o ) 轮虫 ( o f p id R t- i
( o a N .4 T dl o3 )
文章编号 :0 7— 56 2 0 4— 19— 10 7 9 ( 06 0 0 3 0 J 4
河流 变为水库后 水生生物 的演替趋 势
赵秀娟 , 许 毅 , 张月光
( 塔河县水务局 , 黑龙江 塔 河 15 0 6 20)
摘 要 : 在呼玛河中游的4个断面进行了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的调查。在此基础上, 采用专业判断的方法预
测塔林 西水电站建成 、 库区蓄水后水生生物的演替趋势 , 并估算了水库鱼产力。
关键词 : 河流型 ; 湖泊型 ; 水生生物 ; 种类组成 ; 演替趋势 ; 鱼产力
中图分 类号 : 1 X7
文献标识码 : A 藻 ( rgl i cp c a 、 榄 异 端 藻 ( o p oe l ae Fai r aui ) 橄 aa n G m hnmaoi c- v
物量为 0 0 m / ; 4 断 面密度和生物 量居 中 , 二断 面密 .3 g L 2 、 此 度相等 。 皆为 1 0个/ , L 生物量 分别为 0 1 1 s L和 0 12 g .2m / .2 m / L 。各断 面浮 游 动物 平 均 密 度为 1. 0 3个/ , 均 生 物 量 为 L平
0 14 / ( 表 3 。 . 7 mgL 见 )
2 4 采 样 、 检及 统计 方法 : 国家 环保 局 ( 6 环 监字 第 . 镜 按 8) 4 5号《 0 环境监测技 术规范》 进行 。
2 5 调 查 结果 .
25 3 底栖动物 .. () 1 种类组 成
2 5 1 浮游植物 .. () 1 种类 组成 在 呼玛 河 4个 断面共 采集浮游植物 6门 4 0属 7 7种 。其 中硅藻门( aiai 为 2 B clr) 0属 4 l 9种 , 藻门( hooht) 3属 绿 c l pya 1 r 2 1种 , 兰藻 门( yn p y ) Ca oht 4属 4种 , a 金藻门( hyoh t) 甲 c r pya , s 藻门( yrpya 、 pr ht) 隐藻 门( rpoht) 1属 1种。硅藻 门 o cy t y 各 p a 的种类 较多 , 占全部种 类 6 % ; 藻 门次之 , 占种类 数 约 4 绿 约 2% ; 7 兰藻居第三 , 占种 类 5 ; 它各 门浮 游植物 种类 较 约 % 其 少。主要 种类有 双头 针杆藻 ( ye i a hcp a ) 钝脆 杆 Snda mp i h l 、 e a
a 、 m) 偏肿 桥弯 藻 ( y b l etcs ) 弧 形 蛾眉 藻 ( eao C m eavnr oa 、 l i Cr - t
n i acs 、 毛 平板 藻 ( ae ai f cuoa 、 通 等片 藻 e ru) 绒 s T bl r oc l ) 普 l al s ( it u a) 。其 中双 头针 杆 藻 、 脆杆 藻 、 榄异 端 Da mavl r 等 o g 钝 橄 藻 为优 热种( 见表 1 。 ) () 2 数量与生物量 浮 游植物 的数量与生物量 见表 2 。 2 52 浮游动物 .. () 1 种类 组成
纲》 拟 建 水 库 总 库 容 为 20 × 1。 水 库 总 面 积 为 , .6 0m ,
8. k 库 区平 均水 深 约 2 . m。呼玛河 中游 呼 中至塔 河 66 m , 38
镇, 该河段 无大 支流汇 入 , 量 比较 集 中, 流 比降 较陡 , 水 河 两 岸 山体陡峭 , 流沿 岸无大的建筑设施 。 河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4期 ( 3 第 4卷 )
黑
龙
江
水
利
科
技
N .. 0 6 o4 2o
He og agSineadT c ooyo Wa r osrac in jn cec n el lg f t nevny l i n eC
无旁贷的使命 。本 文就 呼玛 河 中游 浮游 植物 、 浮游 动物 、 底
栖动物建库前后 的变 化及演 替 趋势 初 步探讨 。其 成果将 为
工程环境影 响评价 、 水资源 的合理 开发利 用及 科学管 理提供
依据 。
l 工程概 况
塔林西水电站拟 建于 黑龙 江 省大 兴安 岭地 区塔 河 县 以 西 3k 4 m处的呼玛河 中游 。坝址控制 流域面积 1 1 k 河 02 5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