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情况及其耐药机制研究

合集下载

喹诺酮类药物研究进展

喹诺酮类药物研究进展

喹诺酮类药物研究进展喹诺酮类药物及其研究进展摘要:喹诺酮类药物系一类人工合成抗菌药。

自第一个此类药物萘啶酸问世以来,该类药物发展迅速,成为目前抗菌药物研究的热点。

本文从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抗菌效果及不良反应与结构的关系、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该类药物作一综述,以便读者对其发展有更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喹诺酮,研究进展,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抗生素后效应,构效关系,光毒性1 药理药效特征1.1作用机制大量研究证实,氟喹诺酮类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拮抗细菌的DNA回旋酶(gyr),阻碍细菌DNA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DNA 回旋酶由A、B两个亚型分子构成。

较早开发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DNA回旋酶A亚单位(gyrA)的切割及封口活性。

近来研究发现,新氟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同时作用于gyrA和gyrB,只是作用机制可能不同。

其依据为B亚型的突变可改变细菌对新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

此外,当RNA或蛋白质的合成受到抑制时,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杀菌活性会降低。

1.2 药代动力学氟喹诺酮类药物口服吸收好,组织分布广,可分布于各种组织体液和器官,特别在肾、肝、肺及皮肤组织中分布良好。

口服后1~2h达到血药峰浓度,较早开发的该类药物血浆清除半衰期一般在3~8h,需每日2~3次给药。

近年研发的新药中t1/2呈延长的趋势。

延长t1/2可减少用药次数,方便患者,提高用药依从性。

如盐酸莫西沙星半衰期12~15.2h,每日1次服药。

研究表明,氟喹诺酮类药物为浓度依赖型,其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

用来评价浓度依赖型药物杀菌效果的PK/PD参数主要有AUC24h/MIC和C max/MIC。

氟喹诺酮类药物同样如此。

近年来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PK/PD研究表明,AUC24h/MIC对临床有效率有很强的预见性,并建议AUC24h/MIC>125为临床药物应达到的目标。

如环丙沙星,当AUC24h/MIC<125时,临床有效率为42%,细菌清除率仅为26%,而当AUC24h/MIC>125时,临床有效率为80%,细菌清除率达82%。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现状、恰当评价和合理使用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现状、恰当评价和合理使用

9 0 年 代 中期 以来 氟 喹 诺 酮 类 药物 对 几乎 所 有 革 兰 阳
性 和 阴 性 细 菌 出现 耐 药 。近 1 0 余 年 来 监 测 显 示 喹 诺
院2 0 1 1 年 院 内感 染 常 见 病 原 菌 耐 药性 研 究显 示 ,肺 炎克 雷伯 菌对 环 丙沙 星 的耐药 率2 6 . 0 %,左 氧氟 沙星
2 1 _ 3 %;铜绿 假 单 胞菌 对 环 丙 沙星 耐 药 率 1 7 . 9 %,左 氧 氟 沙星 1 8 . 6 %,低 于美 罗 培 南 的2 2 . 1 %和亚 安培 南
酮类耐药率上升,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中的大肠埃希 菌 ,例如 1 9 9 8 —2 0 l 1 年 间全世 界4 1 项泌尿 道 大肠埃 希 菌耐 药监测 显 示 ,社 区 获得性 非 复杂性泌 尿道 感染 大
1 喹诺 酮 类药 物 耐药现 状
喹诺 酮耐 药 与 特 定 的细 菌 种 属和 患者 人 群 相 关 ,如 S E NT R Y项 目欧 洲二十 世 纪9 0 年 代末 在2 0 家 大学 医院 的监 测 显 示 ,奥 地 利 、瑞 士 大 肠 埃希 菌 和 肺 炎 克 雷 白杆 菌 对 环 丙 沙 星 、 曲伐 沙 星及 加 替 沙 星 的敏 感 率 都达 到 1 0 0 %;通 常 大肠 埃 希菌 对 喹 诺酮 类 敏 感率 低 于肺 炎克 雷 白杆 菌 ,但 是 在 波 兰 却相 反 ,前 者 环 丙 沙星敏 感 率8 2 . 9 %,后者 仅5 4 . 6 %[ 5 1 ; 中国1 6 家 教学 医
国外 医 药 抗 生素 分册 2 0 1 5 年1 1 月第3 6 卷6 期
2 4 9
喹诺酮 类抗菌药物 的耐药现状 、恰 当评价和合理使用

大肠埃希氏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现状及防治

大肠埃希氏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现状及防治

大肠埃希氏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现状及防治喹诺酮类药物(Quinolones,Qs)是一类合成广谱抗菌药,自20世纪60年代萘啶酸被运用于临床医学以后,同时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问题便接踵而至,这使得喹诺酮类药物成为开发最活跃,更新换代最迅速的药物。

由于其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与常用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已成为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之一。

然而,随着喹诺酮类药物在人医和兽医临床的广泛、长期、大量盲目滥用,使得其耐药性近年呈蔓延增长趋势,耐药程度越来越重,耐药菌株越来越多。

其中,大场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问题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本文综述了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现状及特点,并分析了其耐药机制,简要综述了减缓耐药性的一些防治策略。

标签:大肠杆菌;喹诺酮类药物;基因传递;耐药机制1 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现状和特点针对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趋势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人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及科研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也揭示了大肠杆菌的严重耐药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1.1 耐药现状喹诺酮类药物在国内90年代被广泛使用,由于喹诺酮类药物容易产生耐药且作用机制相似,所以不同喹诺酮类药物之间可能存在交叉耐药。

有关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调查和研究在国外开展得比较早。

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本.托比综合医院从1999~2004年从1700例患者中分离出21000株大肠杆菌,其中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不敏感大肠杆菌从1999的6%增加2004年的25% [1]。

捷克斯洛伐克Zemkova M,Kotlarova J [2]等人做了一项关于尿路感染的大肠杆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实验,从2001年到2006年从尿路感染的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中收集了11856株大肠杆菌并且测试了他们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显示:住院患者中的耐药大肠杆菌比例从2001年的2%增加到2006年的10%,门诊患者耐药大肠杆菌比例从1%增加到11%。

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菌株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

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菌株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
3 1 7 5 0 0 , C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me c h a n i s m o f a c t i o n f o r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g e n e i n c a r b o s t y r i l r e s i s t a n c e e s —
c h e r i c h i a c o l i f r o m c l i n i c a l i s o l a t e s i n o u r h o s p i t a 1 . Me t h o d s T h a t e s c h e r i c h i a e o l i s t r a i n s e p a r a t e d ro f m c l i n i c we r e s e l e c t e d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t e s t or f c a r b o s t y r i l we r e d e t e c t e d wi t h d i s k d i f f u s i o n me t h o d ,d r u g — r e s i s t a n c e b a c t e i r a we r e
s i e v e a n d mi n i mu m i n h i b i t o y r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MI C )w e r e d e t e c t e d . T h e q n r A , q n r B , a a c 一 ( 6 ’ ) - I B — c r , G y r A a n d P a r C

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刘文广【摘要】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 an important opportunistic pathogen in nosocomial infection, the resistance of which to quinolon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main mechanism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to quinolone resistance are: change of antibacterial drag target site structure to avoid the effect of antibacterial drags; efflux pump system makinge the drag excreted out of bacteria.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further explored for the mechanism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resistance to quinolones. Here is to make 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重要的医院内感染条件致病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日趋严重.目前发现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为: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点结构,从而逃避抗菌药物的作用;主动泵出系统使药物排出细菌体外.有关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现就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2(018)011【总页数】3页(P1650-1652)【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喹诺酮类;耐药性【作者】刘文广【作者单位】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湖南,益阳,4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991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属革兰阴性杆菌,是最严重的院内获得性感染条件致病菌之一。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研究新进展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研究新进展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研究新进展一、本文概述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一类具有广泛抗菌活性的合成抗生素,自问世以来,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研究新进展进行全面的概述,包括其药物作用机制、新型喹诺酮类药物的研发、临床应用以及耐药性的挑战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为医药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提供关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最新研究进展的参考和借鉴,为未来的药物研发和治疗策略的优化提供思路。

本文还将探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面临的耐药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为全球公共卫生挑战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喹诺酮类药物的分类与特点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广谱抗菌药物,自上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其在抗菌领域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临床上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可根据其化学结构和抗菌活性的不同,分为多个子类,包括第一代的萘啶酸、第二代的吡哌酸和西诺沙星,以及第三代的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还有第四代的加替沙星、莫西沙星等。

各类喹诺酮药物的特点各有不同。

第一代的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抗菌作用,但由于其抗菌活性较弱且存在较多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较少。

第二代的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有所扩大,不良反应也有所减少,但仍存在一定的耐药性。

而第三代的喹诺酮类药物则具有更广的抗菌谱,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最新的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如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则具有更高的抗菌活性,更强的抗耐药性,以及对一些传统喹诺酮类药物难以治疗的病原体,如肺炎链球菌等,也显示出较好的抗菌效果。

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在药代动力学和药物安全性方面也有所改进,使得其在临床使用上更为方便和安全。

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抗菌药物的进步和创新,每一代的喹诺酮药物都在前一代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和改进,使其具有更广的抗菌谱、更强的抗菌活性、更低的耐药性和更好的药物安全性。

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菌株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

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菌株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

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菌株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目的探讨我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株耐药基因的分布及其在耐药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选择我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喹诺酮类药物药敏试验,筛选耐药菌株并测定环丙沙星MIC,对喹诺酮耐药菌株进行qnrA、qnrB、aac-(6’)-Ib-cr、GyrA及ParC检测,并进行基因扩增测序。

结果84株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菌株中有24株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耐药率为28.4%。

其中对2种药物耐药4株,对3种药物耐药6株,对5种药物耐药14株。

耐药菌株MIC值为对照菌株148~596倍,24株耐药菌中检出qnrA质粒基因12株、qnrB质粒基因4株、aac-(6’)-Ib-cr基因4株、GyrA基因喹诺酮决定区突变11株、ParC基因决定区突变4株。

结论我院存在大肠埃希菌喹诺酮耐药菌株,且耐药菌株耐药机制复杂,耐药基因的产生及酶类耐药突变是主要原因,临床要加强对耐药菌株的检测。

标签:大肠埃希菌;喹诺酮;抗生素;耐药基因大肠杆菌是临床常见的致病菌,大肠埃希菌是其中最常见的菌属,伴随近年来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及抗生素的不断发展,大肠埃希菌的耐药菌株不断出现,且耐药性不断提高,耐药机制日趋复杂,如细菌酶类耐药突变、耐药基因的突变表达等,近年来质粒耐药机制相关的质粒基因如qnrA、qnrB等成为研究热点[1,2],质粒具有可转移性,其不仅能够导致耐药菌株对抗生药的耐药,而且能够引起耐药性在不同菌株之间的传递,导致菌株广泛耐药,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目前临床已经分离出多个耐药基因,本研究就qnrA、qnrB、aac-(6’)-Ib-c等耐药基因在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为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株的检测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84株大肠埃希菌菌株,分离菌株均经VITEK2-compact 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到种,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菌株,结合实验菌株为大肠埃希菌J53 AzR菌株。

肺炎克雷伯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

肺炎克雷伯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
u q e c i i a ta n pne mon a a o i e iy t e c r m o o e me i td me ha im so ni u ln c lsr i sofK. u i e, nd t d ntf h h o s m — d a e c n s fDNA r e a As nd
中 国 抗 生 素 杂 志 2 1年 8 第 3 卷 第 8 01 月 6 期
65 2
文章编号 :10 —6 92 1)80 2 —5 0 18 8 (0 10 —6 50
肺炎克 雷伯 菌质粒 介导 的喹诺酮 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的研 究
马晓波 林粼2 张加勤1 赵元勋 郑港森 郑燕青 房丽丽 宋秀宇I 吴维生I , ’
a cr'I—r 时 阳性 。P Q  ̄性 菌 株 对 环 丙沙 星 的 MI 值 不 定 ( .3 ~ 6 g / ) a —6 - c 同 )b M R] H C 00 2 > 4 gmL ,其 中 8 ( 15 %) 环 丙 沙 星 高 水 平 耐  ̄ 株 占6 . 4 对
药( 6 g / ) >  ̄ 4 gmL 。比对 结果显示 ,环丙沙星MI CRO5 gmL的3 .p / 株细菌几乎未见染色体 的氨基酸序列 改变 ;而环丙沙星MI  ̄8t C> 1 / . g mL的菌株全 部存在g r  ̄p r 编码氨基 酸序列改变 ,且 突变主要集 中在g r 3 、8 位 ̄1aC 8 位 上。所有P yA aC yA 8位 7 [ r 0 p MQR ̄性的肺 I H 炎克雷伯菌的 和 均未发现任 何氨 基酸序列突变 。结论 临床分离 的肺炎 克雷伯菌 上检 ̄ Un 、a cr'I—r eA的 a q r a—6 - c、qp )b
q r, nB a cr'I—ra dqp e e s1 .3 86 )29 %(/7, . %(/7 a d1 .2 96 ) mo gte n S q r , a —6 - c e A gn 49 %(/7, .9 26 )29 26 ) n 6 %(/7 a n )b n wa 9 4 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6 5 - 6 6 6.
陈韬 , 胡敏 , 刘丽. 糖 尿 病 健 康 教 育 计 划 的 实 施 和 效 果评价 [ J 】 . 健 康教 育与健 康促 进 , 2 0 0 9, 4( 增 刊 ) :
6 2 — 6 6.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8 — 1 6 )
f J 】 . 护 理研 究 , 2 0 0 4, l 8 ( 1 O ): 1 7 2 0. [ 1 4】 张 爱 敏 , 韩晶 , 姜 云霞 . “护 理 记 录 ”多 媒 体 教 学 课 件 的 开发 及应 用 【 J 1 . 护 理学 杂志 : 综合版 , 2 0 0 3, 1 8( 9 ) :
【 摘 要 】 喹 诺 酮 类抗 茵药 是 由萘 啶 酸 发展 起 来 的合 成 抗 茵 药 , 自1 9 6 2 年 投 入使 用 以来 , 经过 5 ( ) 多年 发展 , 尤其 是 2 ( 1 世 纪8 0 年代 以 来, 氟喹 诺 酮类 药物 快 速发 展 , 已成 为 临床 上 最常 用 的抗 茵 药之 一 。 然随 着喹 诺 酮 类抗 茵 药 临床 应 用的 增 多 , 细 菌对 喹诺 酮 类 抗 菌
药的耐 药性也 迅 速上 升 。研 究发现 , 喹诺 酮 类抗 生 素耐 药机 制广 泛 , 并 且 不 同细 茵对 喹诺 酮耐 药机 制 不 同 。
【 关键 词 】 喹诺 酮 ; 耐药; 耐 药机 制
1 喹诺 酮 类抗 菌药 的 种 类及 应 用状 况 根 据喹 诺 酮类 药 物 的研究 开 发状 况 , 喹诺 酮类 抗 菌 药
护 理 , 2 0 0 9f 2 31 : 2 0 7 1 — 2 0 7 3.
病健 康 教育 管 理新 模 式探 讨 [ J 】 . 中国 社 区医 师 : 医 学 专业 , 2 0 1 2,1 4( 6 ) : 4 1 8 — 4 2 0 鲁娟. 城 乡 糖尿 病 健康 教 育 需 求调 查 分 析 [ J ] . 中国当 代 医药 , 2 0 1 2, 1 9f 6 ) : 1 7 2 — 1 7 3.
2 喹诺 酮 类抗 茵 药 的耐药 现状 2 . 1 不 同地 区的 耐药 情 况 长 期 以来 细 菌 的 耐药 问题 一 直 是感 染性 疾 病 治疗 中全 球 关 注 的重要 问题 。自从 喹诺 酮 类 抗 生 素被 应 用 于 临 床 以后 , 耐药 菌 株 便 随 之 出 现 , 但 不 同地 区耐 药率 存 在差 异 。
【 l 2 】 付 阿丹 , 鲁桂 鸣 , 杨静 , 等 . 糖 尿 病 健 康 教 育 路 径 的 临床应 用效 果评 价[ J ] . 中 国全科 医学 , 2 0 1 1, 1 4( 1 0 A) :
3 2 68 - 3 2 7 0.
[ 1 3 l 曾 晓文 , 朱海 雁 . 对 糖 尿 病 病 人 健 康 教 育 需 求 的 调 查
[ 9 】 陈晓 晟 , 赵 秀玲 . 糖 尿 病 健 康 教 育 在 糖 尿 病 并 发 症 预 防 中的 作用 【 J ] 齐 鲁护 理杂 志 , 2 0 1 l , l 7 ( 2 8 ) : 1 1 3 — 1 1 4 . 【 1 0 】鲁丽萍, 张 兴 霞. 应 用 临 床 护 理 路 径 进 行 糖 尿 病 健 康 教 育 的探讨 【 J 】 . 卫 生 职业 教育 , 2 0 1 2, 3 0( 4) : 1 4 7 — 1 4 8. 【 l l 1 马 金 秀. 糖 尿病 健 康教 育 流 程 的建 立 与实 施 【 J 】 . 全 科
f 2 31: 21 3 9 -21 42.
马金 秀 . 糖尿 病 健 康教 育 流 程 的建 立 与 实施 l j ] . 全 科
护理 , 2 0 0 9, 7( 8 ) : 2 0 7 1 — 2 0 7 3.
花 春英 , 刘 佩 文. 群 防 群 治 群 组 管 理 社 区 普 及 型 糖 尿
尹正贤, 刘云, 李 晓芬 , 等. 不 同 健 康 教 育 模 式 对 糖 尿 病 患 者 血糖 影 响 的 比较 【 J】 . 护理管理杂志 , 2 0 0 3, 3
( 3 ): 1 0. 李 强 翔. 开 展 网 络 糖 尿 病 健 康 教 育 的 伦 理 学 问 题 思 考 【 j 】 . 中国全 科 医学 , 2 0 1 0, 1 3( 1 5) : 1 7 2 2 — 1 7 2 4.
文 章 编号 : 1 0 0 5 — 6 1 9 X( 2 0 1 3 1 2 — 1 0 9 0 — 0 4
喹诺 酮 类抗 生 素 耐 药 情况 及 其 耐 药 机制 研 究 [ 【 [ [ 【 巧 】







黎 微 微
( 空 军 杭州 航 空 医学鉴 定 训 练 中心 , 3 1 0 0 0 0 )
分为四类 : 第 一 代 以 萘 啶 酸 为代 表 , 抗菌谱较窄 , 仅 对 大 肠 埃希 菌 、 变形 杆 菌 属 、 沙 门菌 属 和 志贺 菌 属 的部 分 菌 株 有抗 菌 活性 ,且作 用 较弱 ,主要 用 于治 疗 泌尿 道感 染 , 因
其 不 良反 应严 重 , 现在 已经被 淘 汰 。第 二代 以 环丙 沙 星为 代表 , 不 但 对 革 兰 阴性 杆 菌 有效 , 而 且对 革 兰 阳性 球 菌也 有活性 , 固应 用 广 泛 。第 三 代 以 司 帕沙 星 为 代 表 , 进 一 步 扩 大 了抗 菌谱 和抗 菌 活性 ,包括 抗 细胞 内繁殖 的病原 体 , 而 且 对 革 兰 阳性 菌 和厌 氧菌 的活 性 比环 丙 沙 星 强 。 1 9 7 9 年 ,合成 了第 1 个 氟 喹诺 酮 类抗 菌 药诺 氟沙 星 ,此后 又 相
中国疗 养 医学 2 0 1 3 年第 2 2 卷第 1 2 期 C h i n J C o n v a l e s c e n t M e d , D e c . 2 0 1 3 , V o 1 . 2 2 , N o . 1 2
【 8 】鞠 昌 萍 , 孙子林 , 金晖 , 等. 不 同 健 康 教 育 模 式 对 糖 尿 病 患 者 自我 管 理 水 平 的影 响 [ J ] . 护士进 修杂志 , 2 0 0 8, 2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