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
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知识点

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知识点熔化和凝固是物质在温度变化下发生的两种状态转变。
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而凝固则是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冰块融化成水,熔蜡变成液体等。
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向液态的转变过程。
当物质受热后,其分子内部的相互作用力逐渐减弱,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
当温度达到物质的熔点时,物质的分子可以克服相互作用力,开始自由移动。
这时,物质的形态由固态转变为液态。
熔化的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不同物质的熔点各不相同。
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向固态的转变过程。
当物质受冷后,其分子内部的相互作用力逐渐增强,分子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
当温度降低到物质的凝固点时,物质的分子无法克服相互作用力,开始重新排列成有序的结构。
这时,物质的形态由液态转变为固态。
凝固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过程,不同物质的凝固点各不相同。
熔化和凝固是相互关联的过程。
当物质受热熔化后,如果继续加热,其温度会上升,直到达到物质的沸点,就会发生沸腾,从液态转变为气态。
而当物质受冷凝固后,如果继续降温,其温度会下降,直到达到物质的冰点,就会发生冰冻,从液态转变为固态。
熔化和凝固是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状态转变。
温度的升高会使物质的分子动能增加,分子活动加剧,相互间的距离增大,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
而温度的降低则会使物质的分子动能减小,分子活动减弱,相互间的距离缩小,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
熔化和凝固是物质性质的重要表现。
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各不相同,这是由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力决定的。
例如,金属具有较高的熔点和凝固点,因为金属的分子间有很强的金属键相互作用力。
而非金属元素如氧、氮等则具有较低的熔点和凝固点,因为它们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弱。
熔化和凝固是物质的物态变化过程,它们与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密切相关。
熔化和凝固是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变,而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变是熔化和凝固的逆过程。
熔化和凝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不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
八年级物理复习知识点:熔化和凝固

八年级物理复习知识点:熔化和凝固
八年级物理复习知识点:熔化和凝固
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1、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2、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
3、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2)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到达熔点;(2)继续汲取热量;
5、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到达凝固点;(2)继续放热;
6、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7、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1)AB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
(2)B点为固态,物体温度到达熔点(50℃),开始熔化;
(3)BC物体股、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4)C点为液态,温度仍为50℃,物体刚好熔化完毕;
(5)CD为液态,物体吸热、温度升高;
(6)DE为液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7)E点位液态,物体温度到达凝固点(50℃),开始凝固;
(8)EF段为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9)F点为固态,凝固完毕,温度为50℃;
(10)FG段位固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注意:
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肯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的知识点包括:
1.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2.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3.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4.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5.晶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
常见的晶体: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
6.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
常见的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
7.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8.晶体熔化的特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9.非晶体熔化的特点:吸热,先变软,然后逐渐变稀成液态,温度不断长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10.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否有确定的熔点。
11.凝固点: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保持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
12.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就是它的凝固点。
13.液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不变。
14.物质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都要吸热和放热。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3.2熔化和凝固(知识点+例题)(解析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第2节熔化和凝固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一、熔化:1.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2.特点:吸收热量;(或者:遇到高温物体,从高温物体那里吸收热量)3.晶体与非晶体;(1)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的物质;例如:金属、海波、冰、石英水晶;(2)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的物质;例如: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非晶体是没有熔点的)5.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6.常见融化现象:冰融化成水、蜡烛燃烧时滴泪、铸造金属构件将金属熔化成液态;【例题1】谚语“雪水化成河,粮食千万箩”中,雪水化成河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液化 B.凝固 C.凝华 D.熔化【答案】D【解析】解:雪化水是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
故选:D。
【变式1】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 )A.冰雪的消融 B.雾凇的形成 C.云海的形成 D.白雾的消散【答案】A【解析】解:A、冰雪的消融是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属于熔化,故A符合题意;B、雾凇的形成是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华,故B不符合题意;C、云海的形成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液化,故C不符合题意;D、白雾的消散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属于汽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例题2】如图所示,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其温度保持在( )A.100℃B.37℃C.20℃D.0℃【答案】D【解析】解:冰是晶体,在1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所以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熔点温度不变,此时的温度是0℃。
故选:D。
【变式2】雪天为了使积雪尽快熔化,环卫工人在路面上撒盐,这是因为( )A.盐使积雪的熔点降低B.盐使积雪的温度升高到0℃而熔化C.盐使积雪的熔点升高D.撒盐后的雪不再属于晶体,不需要达到熔点就可以熔化【答案】A【解析】解:寒冷的冬季,空气温度低于雪的熔点,为了使雪尽快熔化,向积雪撒盐,是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在积雪上洒盐水相当于掺杂质,使雪的熔点降低,从而使积雪熔化,交通方便,故A正确。
专题 熔化和凝固【四大题型】-八年级物理全一册举一反三系列(人教版)(解析版)

专题3.2 熔化和凝固【四大题型】【人教版】【题型1 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现象】....................................................................................................................... 【题型2 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题型3 实验探究】................................................................................................................................................... 【题型4 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知识点1 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现象】1定义: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
凝固是熔化的相反过程,凝固是放热的。
水形成冰,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
2熔点:晶体熔化的温度称为熔点。
3凝固点:液体凝固成固体的温度称为凝固点;同一物质的凝固点等于熔点。
4用途:超市采用冰融法保鲜荔枝和虾仁。
5凝固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
(2)它在散发热量。
6压力对熔点的影响如下晶体的熔点不是固定的,压力的变化会对物质的熔点产生一定的影响。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第2节熔化和凝固

有熔点和凝固 点,熔化和凝 固过程吸热, 温度不变。
吸热,达到熔点
没有熔点和凝固 点,熔化和凝固 过程吸热,温度 不段升高。
吸热
放热,达到凝 固点
放热
晶体熔化规律
1、晶体在熔化过程 中温度不变,这个温 度叫做熔点;
非晶体熔化规律
1、非晶体在熔化过 程中温度不断上升, 没有熔点;
2、熔化过程中处于 固液共存状态;
的是 BC 段,AB段处于 固体 状态,BC段处
于 固液共存 状态,CD段处于 液体 状态,吸热的 是 AB、BC、CD 段,
10、如图所示是两种物质的凝固现象,根据图像
判断B 是晶体(填A或B),从图中的凝固曲线可
以看出凝固需要的时间4为 程中,其状态固处液于共存
min,物质凝固过
,它需要不放断的___
冷冻食品保鲜
高热病人利用冰袋降温
• 将固体工业原料制成生活、生产所需成品:
把塑料颗粒做成塑料盆
把原料二氧化硅颗粒作成玻璃板
海波
吸热熔化 放热凝固
松香
吸热熔化
温度
温度放热凝固
加热时间
放热时间
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1、要使食品冷却,用质量相 等的0℃的冰比0℃的水效果 好一些,这是为什么?
答:0℃冰变成0℃水熔化过 程要吸热,0℃冰和0℃水升 高相同的温度,0℃冰要吸收 更多的热,制冷效果好。
• 石棉网的作用:使物 体均匀受热
提出问题:物质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呢?
猜想假设:可能需要一定的温度;需要加热。 制定计划:
进行实验:
①组装实验步骤:实验装置。 ②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海波和蜂蜡的变化 情况,并仔细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
③待被测物体的温度升至40℃时,每隔1min记录 温度于表格中 ④根据海波和蜂蜡的熔化实验数据,在教材的表格中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熔化和凝固((知识点汇总+练习过关))

第四章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1、熔化和凝固: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做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熔点和凝固点:(1)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如冰、石英、水晶、食盐、金属、海波、萘、明矾等;非晶体没有熔点,如玻璃、松香、石蜡、沥青等。
(2)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3)有无熔点和凝固点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一点。
(4)不同物质其熔点不同,同一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3、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条件及特点:(1)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要达到熔点且继续吸热;(2)熔化特点:晶体熔化过程中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3)晶体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且继续放热;(4)凝固特点:晶体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4、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对非晶体加热时,它的温度逐渐升高,但同时开始熔化,先变软,逐渐变稀,直至全部成为液态,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在凝固时放热,随着温度降低,它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为固体,没有一定的凝固温度。
5、熔化的例子:①铁变为铁水;②冰熔化成水;③吃冰棒解热。
(注:糖和盐溶于水,是属于“溶解”。
)6、凝固的例子:①水结成冰;②钢水浇铸成钢锭。
注:南极的气温可低至-89℃,因此只能用酒精温度计而不能用水银计来测气温;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来测量沸水的温度;不能将铝锅里的铁块熔化成铁水。
7、如图所示为海波的熔化和凝固图象。
描述:A-B是固体(B点是固体);B-C是固液共存态;C-D是液态(C点是液态),熔化过程吸热。
E-F液态(F点是液态);F-G是固液共存态;G-H是固体(B点是固体)【总结】(1)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熔点)。
(2)凝固时,温度也保持不变(凝固点)。
(3)同种物质,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4)熔化过程需要不断吸热。
(5)凝固过程需要不断放热。
(6)熔化凝固图像中有一段平行时间轴。
8、如图所示为松香的熔化和凝固图象。
【总结】(1)熔化时,温度逐渐升高(无熔点)。
八年级物理教案 熔化和凝固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熔化和凝固9篇熔化和凝固 1教学目标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4.会查熔点表.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建议1.引入新课: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
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
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
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
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方法1:启发讲解式。
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
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
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
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
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课题】【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
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
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物态变化
苏州市相城区黄桥中学杨雪枫
第三节熔化和凝固
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现象在生活中常见,但熔化过程和凝固过程的规律,学生并不了解,所以本节采用实验来进行探究。
在实验现象和测量记录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假设,做好试验,并学会用图像法研究物理量变化。
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有关现象作出解释,达到做中学、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目标要求:
1. 认知目标
⑴了解固体和液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
⑵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⑶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⑷理解晶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2. 技能目标
⑴通过熔化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⑵通过两个实验数据、图像比较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⑶能利用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等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⑴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感知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⑵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
重点:对熔化过程中现象观察及结果分析
施教策略: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获取感性知识;利用图像法可较为直观地分析得出熔化的特点。
2.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难点:冰和松香的熔化实验
克服方法:加强实验指导——在实验中观察要细致认真,即要注意杯中的冰及松香状态的变化,又要注意发生这些变化时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同时要注意几点:尽可能用纯净的碎冰;温度计玻璃泡要插入碎冰中间偏下位置,不要碰到杯底和杯壁;酒精灯火焰不能太大,应缓缓加热;最好能及时搅拌,使冰受热均匀;有条件应取0℃以下的冰。
教学方法:
讨论式学生探究式合作与交流
教学主要手段:
1. 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具体图像;
2. 运用学生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及对数据的处理方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学用具准备:
蜡烛多媒体电脑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烧杯易拉罐温度计松香碎冰块
教学程序设计
作业布置
《物理课课练》P30 1 4 6 7
板书设计
§2.3熔化和凝固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
一、熔化
1、融化特点:冰熔化时,温度不变,需要吸热;
松香熔化时,温度升高,需要吸热。
2、晶体:具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非晶体: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3、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晶体熔化的必要条件:
⑴达到熔点;
⑵吸收热量(继续加热)。
二、凝固
1、凝固点:熔融态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2、熔融态晶体凝固条件:
⑴达到凝固点;
⑵放热。
三、熔化、凝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