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熔化和凝固教案

合集下载

3.2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3.2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3.2 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1.借助日常生活经验,认识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

2.通过探究实验,学习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提高动手能力。

3.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尝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4.通过分析实验数据,理解熔点和晶体、非晶体。

【教学重难点】重点:实验探究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总结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难点: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推理熔化和凝固曲线并了解其物理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图片:由物质三种状态及物态变化引出熔化和凝固。

引出主题:我们常见的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比如:冰、铜、铁通常是固态的,水、油通常是液态的,氧气、氮气、氢气都是气态的。

而物质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变化的,这就是物态变化。

其中,固态和液态之间的变化叫熔化、凝固。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题:第三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二、新课讲授(一)熔化和凝固提问: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一句话描述。

预设: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

2.交流举例:自主思考,同位交流。

熔化:冰熔化为水、蜡烛熔化为烛滴等。

凝固: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成火山岩等。

更多预设: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饮料中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

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

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钢水浇铸成火车轮。

把废塑料回收再制成塑料产品。

针对训练1.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一个凝固过程B.一个熔化过程C.先熔化后凝固D.先凝固后熔化答案:C 解析:固变液叫熔化,液变固叫凝固。

3.启发引导:物质怎样才会由固态变成液态?在熔化过程中,它们的温度有什么变化?4.学生探究:组织、指导学生体会实验的各个环节,合作探究,仔细观察、认真分析。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本节课,课标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热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探究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并知道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进一步能运用相关的知识来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相结合的应用能力。

学习本节内容所运用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整个物态变化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起点,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物理知识的认识。

教师在学生的整理过程中,通过举例、设问、讲解、点拨等多种方法,适时引导,教师以引导者,共同学习参与者的身份来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合作、科学家探究的学习氛围,提供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是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准备学生实验,六人一组。

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两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系列(人教版)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系列(人教版)

3.2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3)实验注意事项:①实验装置应该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组装:先按照酒精灯火焰的高度固定好放置石棉网的铁圈,在石棉网上放好装水的烧杯后,再根据装固体的试管浸入水中的深度固定试管,最后再调整温度计的悬挂高度。

②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或蜡)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实验时为使物体受热均匀,要不断地进行搅拌。

③为了缩短实验时间,水要尽量少(但要浸没试管中的固体部分,且试管不要碰触杯底),可用40℃左右的水。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①分别将蜡和海波放入试管中,并用酒精灯加热。

②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左右时开始每隔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和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把数据填入表格。

③表格设计(供参考):时间/min 0 1 2 3 4 5 ……海波温度/℃海波状态石蜡温度/℃石蜡状态【分析与论证】(1)用图像进行分析。

图像可以很直观的表示一个物理量(如温度)随另一个物理量(如时间)的变化情况。

用纵轴表示温度,横轴表示时间,根据表中记录的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得到海波与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2)师生结合数据表格对图象进行分析。

①首先根据海波熔化图象的特征,可分为三段:AB段、BC段和CD段,结合实验数据可以看出:AB段:海波是固态,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海波吸热,温度升高;BC段:海波是固液共存状态,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海波吸热,但温度不变;CD段:海波是液态,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海波吸热,温度升高。

②再根据石蜡熔化图象的特征,分析可知,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石蜡由固态慢慢地变软、变稠、变稀为液态,整个过程一直在吸热,温度一直在升高。

(3)实验结论:海波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不变,需要继续吸热,石蜡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升高,需要继续吸热。

【交流合作】让小组间进行交流。

看看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分析其原因。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3.2《熔化和凝固》教案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3.2《熔化和凝固》教案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3.2《熔化和凝固》教案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物理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热学部分的基础。

通过探究熔化和凝固现象,学生将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本质,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以及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

本节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物质变化的知识体系,还能培养其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但对于物质状态变化的微观解释和实验探究方法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培养其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应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目标物理观念 1.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了解物质状态之间的转化条件。

2. 掌握熔化、凝固的含义,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以及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

科学思维 1.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培养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2. 初步掌握利用图像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培养图像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 1. 经历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实验过程,掌握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

2. 学会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与责任1. 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2. 认识到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特点。

2. 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

难点 1. 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像表示出来。

2. 理解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原因。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探究学习法教具准备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两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1. 播放一段视频,展示冰块融化成水,水又蒸发成水蒸气,最后水蒸气凝结成水珠的过程。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3.2熔化和凝固(教案)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3.2熔化和凝固(教案)

第2节熔化和凝固【2022年版课标要求】1.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

2.了解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3.能运用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

难点: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教法:教师讲授,引导学生归纳规律,观看多媒体动画,感知物态变化之熔化与凝固,指导学生做好海波熔化实验,分析熔化过程中的特点。

学法:小组实验,积极观察实验现象,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课前准备】学生四人一组。

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试管、烧杯、细线、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教学过程】一、利用生活事例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春暖花开、冰雪熔化、滔滔江水、河流干涸、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图片,提问学生,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变成了什么状态?学生活动:观看图片、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随着气温的变化,冰会熔化,水也会结冰,干旱、少雨的时候,河流也会干涸,就是说,水可以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发生变化。

我们周围有很多物质可以发生这样的变化。

那么,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深入探究。

首先,我们了解两种物态变化——熔化与凝固,引出探究学习的课题。

二、新知学习(一)物态变化及熔化和凝固的定义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了解物态变化及熔化和凝固三个基本概念。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了解并标画基本概念。

教师提问三个概念,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具体实例,概括定义。

1.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如冰变成水。

3.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如水结成冰。

(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教师提出问题:冰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不同的物质熔化时,温度会如何变化?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6.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通过讨论熔化、凝固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7.总结反馈,巩固提高:课堂结束时,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熔化、凝固的定义、图像绘制方法和应用价值。同时,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惑,巩固所学知识。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详细讲解熔化、凝固的定义,解释它们与物质状态变化的关系。
2.通过动画演示熔化、凝固的微观机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分子在过程中的变化。
3.讲解熔点、凝固点的概念,强调不同物质的熔点、凝固点不同,举例说明。
4.指导学生如何绘制温度-时间图像,分析图像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分析解题思路,纠正错误。
4.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确保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熔化、凝固的定义、图像绘制方法和应用价值。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教师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熔化、凝固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鼓励学生继续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知识点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熔化、凝固知识的学习,了解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实验、讨论中提出新观点,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八班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言: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一、)熔化和凝固现象探究试验: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

试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头1分钟观看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思索: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试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留意事项:(1)留意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1、海波有肯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汲取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肯定的熔化温度。

熔化过程汲取热量,温度上升。

(二)熔化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肯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肯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连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三)凝固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

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1)达到凝固点;(2)连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解释现象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连续熔化?八班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以及习题篇二一、复习测评: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它们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会用图象描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能根据图象判断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以及它们的熔点和凝固点。

了解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和数据处理能力。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图象的描绘,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以及图象分析。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应用。

2.教学难点设计并完成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实验,尤其是实验装置的选择和改进。

理解晶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不变但要持续吸热,以及对图象中平台部分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图象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冰熔化成水和水结成冰的视频,同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图片,如蜡烛燃烧时蜡的熔化、冬天窗户上的冰花(水蒸气的凝华和水的凝固)等。

提问学生:在这些现象中,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特点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熔化和凝固。

(二)讲授新课1.熔化和凝固的概念讲解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凝固则是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通过列举更多生活中的实例,如铁块在高温下熔化成铁水,铁水倒入模具中冷却凝固成铁块;巧克力受热熔化,放入冰箱后又凝固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两个概念。

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如何变化的呢?猜想与假设: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如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会一直升高,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温度会保持不变等。

设计实验:介绍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温度计、搅拌器、火柴、海波(硫代硫酸钠)、石蜡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课堂上做实验了,感 ℃,它表示水
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 利用冰箱来探究水的 在 0℃时凝
凝固过程。
固成冰,凝固
实验研究表明:晶体

凝 固时也有一定的凝
时温度不变 。
固 温度,称为凝固点
。同 种晶体的熔点与
凝固 点相同,而非晶
体则没 有凝固点。液
体在凝固 时都会放热

师:水的凝固点是多
少?它表示什么含义?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小结
知识讲授
拓展应用
总结,布置作业
3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一、新课引入 3’ 播放录像:滚滚而来的长江水及 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
师:望着这气势磅礴的 滔滔大江,同学们可曾 想到,这万古不竭的巨 流最初的水源竟是各 拉丹冬雪山冰雪消融 后形成的呢?
2 讲授法 通过老师形象生动、富于引导式的讲解,辅以演示实验、各种直观教具和现 代教学技术,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讲授知识的
2
同时渗透探究的思想,在探究的过程中讲授必要的物理知识。 3. 学法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首先,通
过观察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探索欲望;其次,在教学中利用典 型的教学材料和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 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7
[ 规律应用] 熔化、凝固的应用 4’
小结并布置作业 2’
生:冷冻食
师:请大家说说熔化、 品保鲜、利
凝固在生产、生活中的 用冰袋为高
引导学生将所
应用。
烧病人降温 、
将熔融状态 学的知识与实际生
师:为何可以利用冰袋
的玻璃在成 玻璃板等。
活联系起来
为高烧病人降温? 生:因为固
师:熔化、凝固会对我 体熔化时会
师:在刚才的录像 里,固态的冰变成了液 态的水。
由壮美的录像 画面引入课题,引 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 趣。
[ 引入概念]
师:同学们还见过哪些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二、新课引出熔化和凝固的概念4 ’的现象?
师:物质可以由液态变
熔化
固体
为固态吗?同学们见 液体 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
成固态的现象?
1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 的
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第 2 节 《熔化和凝固》教案
【课题】熔化和凝固 【教学时间】45 分钟 【教学对象】八年级(上) 【教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二节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主要内容是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在生活中有广泛 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热爱科学有一定的作用。
中温度是如何变化的
呢?下面我们用实验
来探究这个问题。
我提供给大家两种固 体:冰块和松香,它们
学生分
分别被装在烧杯和易 组实验。 拉罐中。同学们对哪种
固体感兴趣,就可用实
验探究这种固体的熔
化特点。
同学们在使用温度计
时要注意不要让玻璃
泡接触试管壁和底,要
埋在固体中。研究冰块
熔化过程的同学要等
到插入冰块的温度计
【教学反思】 本节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物
理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进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本节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探索物理规律的活动中来。 比如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固体进行实验;自己根据图像说出不同固体熔化时 的特点;自己通过看熔点表分析物理规律等。
师:请同学们观察冰熔 部是固体以 验图像回答问题, 化的实验记录,大家可 及冰全熔化
以发现哪些特点?
成液体后, 培养他们分析问题
教师再选择一个做松 香熔化实验的组,请该
温度要上升 生:冰在熔
。的能力。
组同学将他们得出的 化过程中,
实验表格和图像绘制 我们要不断
在黑板上。
对它加热。
师:请同学们观察松香 生:松香在
态?萘在 20℃时是什 生:萘的熔
么状态?
点是 80.5
教师再提问几种物质 ℃,它表示 的熔点、表示的含义、 萘在 80.5 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 ℃时熔化,
让学生加以练习。 熔化时温度
不变。
生:85℃时
是液态、20
℃时是固态 。
简要叙述凝固现象。3’
液体在凝固的时候有 些什么规律呢?由于
生:水的
时间关系,不能让大家 凝固点是 0
4. 教学媒体设计 充分利用实物、视频、图片等材料,为学生学习物理规律提供必需的感性材 料。 【教学用具】 学生实验,二人一组。每组配备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火柴、 坐标纸。A 组同学另配备烧杯和冰块,B 组同学另配备易拉罐和松香。 【教学流程图】
开始
创设情境,新课引入
引入概念,提出问题
猜想
点燃后变成 活中的熔化、凝固
液态。
现象,引导他们进
生:冬天到 入探索物理知识的
了,湖面上 角色。
的水结成冰 ; 工厂的铸造
车间里,工
人将铁水浇
在模子里,
冷却后,铁
水变成了固
态的铸件。
4
[ 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设计实验,研究固体的熔化过程 15’
提出问题:固体在
熔化过程中是一下变
成液体还是有一个过
程?固体在熔化过程
们产生不利的影响吗? 吸热。
生:冬天时,
自来水管会
师:同学们知道如何避 因为结冰而
免产生这些不利的影 冻裂。夏天
响吗?
冰冻的食物
放在室温下
会很快熔化
而变质。
生:可以 在自来水管 上包上布以 防结冰;可以 把食物放在 冰箱里。
小结本课。 布置课后练习 1、2、 3。 要求学生写出第 2、3 题的实验方案及实验 结果。
凝固
我们把刚才我们提到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 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
结冰是凝固。铁、铝等
化。
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
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 工件是凝固。
凝固。
除此之外,蜡、松
香、沥青、玻璃等物质
也能熔化和凝固。
生:固态的
铁、铝等金
属块在高温 下变成了液
态、蜡烛在
让学生列举生
数,并观察物体的状态 第二位同学记录温度 ;
和状态。
5
[ 分析数据,找出规律]
分析实验数据,找出固体熔 化的规律 10’
请同学们将记录
学生绘
下的数据绘制成图像。 制图像
教师选择一个做冰熔
化实验的组,请该组同 生:冰在熔
学将他们得出的实验 化过程中温
表格和图像绘制在黑 度不变。
板上。
生:当冰全
让学生根据实
的熔点表,请问这些物 它们都有熔
质中哪些是晶体,哪些 点。
是非晶体?为什么?
请同学们观察熔点表, 生:可以知 你可以从中发现些什 道某固体的
培养学生根据
么呀?
熔点;金属 表格、数据归纳、 的熔点一般 较高;常温 总结物理规律的能
师:萘的熔点是多少? 下是气态的 力。 它表示什么含义? 物质熔点很
萘在 85℃时是什么状 低。
示数不怎么变化时再
开始加热冰块。
请同学们每隔半分钟
记录一次固体的温度,
并观察固体的状态。直
到固体全部熔化完后
5min 为止。最后根据
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
上画出固体的温度随
时间变化的图线。
提出问题,激 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让学生自由选 择实验对象,增强 他们自主实验的意 识。
每组的二位同学要
分工合作。一位同学读
2.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 化规律,继而总结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结论。 3. 教材内容安排:通过实验得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继而在通过讲 授法得出固体凝固的相关知识。 4. 教材的特点:第一,注重学生活动,突出实验探究;第二,重视物理知识 在生活中的应用。 5.对教材的处理: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来得出相关结论,继而利用多媒体可见来 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感。 【教学重点】
观察固体的熔化现象 【教学难点】
固体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不变 【教学策略设计】
1. 教学组织形式 新课程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本节采用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物 理知识。
2. 教学方法 1 实验探究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节教学设计注重以问题为先导,把主要 内容的教学过程变成一种解决问题和科学探究的过程。根据前苏联心里学家维果 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稍高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让学生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的思维进行探究。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己探究,动手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尝试自己 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获取知识。整个过程渗透物理 学研究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和协作精神、探索精神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熔化的实验记录,大家 熔化过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