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论文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论中国佛教文化摘要:国父孙中山曾说:“佛教乃救世之人,佛教是哲学之母,学习佛学可佐科学之偏。
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一代领袖毛泽东也曾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度众生,是代表受压迫的人讲话。
”近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提到“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关键词:佛教,文化,丰富性,影响,作用价值正文:一、佛教的简介: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
佛教原产于古印度,于东汉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传入中国,迄今已经有1935年的历史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流行约有1800年历史。
佛教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前六百年,为部派佛教形成时期;中六百年,为显教大乘时期;后六百年,为秘密佛教流行时期。
初期佛教以上座、大众为两部分为主,三四百年中分化为十余种部派。
其中上座部,分为南北二转。
中期的大乘佛教,于公元二世纪中传入中国汉地,公元七世纪起又自汉地和印度传入西藏。
公元十一世纪起,印度后期逐渐盛行的秘密佛教,又大量传入西藏。
印度后二期的佛教,又在中国形成汉语系和藏语系两大系的佛教。
二、中国佛教的丰富性:中国佛教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为典籍的浩瀚,二为宗教派别繁多。
一在汉语系的佛教中,现存译典一千四百八十二部,五千七百零二卷,除去重译本约有四千四百卷,其中声闻乘三藏约一千四百卷,大乘经论约为三千卷,全部约合梵文二百五十万颂。
另外有历代汉文著述一万余卷,折合梵文七、八百万颂。
合计约为一千万颂。
藏文《甘珠尔》及《丹珠尔》两部共收译典五千块九百六十二部,为和梵文三百万颂,藏文著述数量亦极庞大。
二在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汉地由于长期对教义进行钻研和辨析,逐渐形成许多宗派。
如地论师、摄论师、天台宗、三论宗、律宗、密宗、净土宗、三阶教等,禅宗后来又分为七宗。
佛老之说论文——佛学与灵魂说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佛学与灵魂的联系,从文化、科学等方面对灵魂做了详细的解释。
通过引经据典的形式,对灵魂所在进行了描述。
以释迦摩尼的佛教理论为基础,由释迦摩尼的人生概要和涅槃后的灵魂超脱引出佛教灵魂说。
并从其他领域讲述了关于灵魂的学说,还通过科学实例和科学验证对灵魂的真实存在做了诠释和证明。
本人表达了自己对灵魂的理解和灵魂的所蕴含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通过灵魂看人的本质,以及灵魂的善良与邪恶,并做了相应的解释和表达。
关键词:“灵魂”、“释迦摩尼”、灵魂说、“科学”“灵魂”简要释义灵魂,名词解释为生命;人格,良心;精神、思想、感情等,也比喻事物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
宗教认为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东西。
灵魂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
1、文化意义上可以影响或激励后人的人文成果。
2、科学非正统派认为附于人体的心意之灵。
3、比喻起关键和主导作用的核心因素。
4、高尚的品格。
5、宗教认为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非物质的灵体,灵体离开躯体人即死亡。
从字源学的角度看,法语“灵魂”(“anima”)意为“赋予生命者”,也就是制造出有独特个性的生命体者,独特个性指的是基因密码。
“释迦摩尼”的佛教灵魂观释迦牟尼佛诞生于三千年前的中印度,佛陀在降生之前为一生补处菩萨,于兜率天说法,号「白幢天子」,后因诸佛以天乐等各种庄严,劝请佛陀:如过去燃灯佛所授记,贤劫千佛之第四尊佛——释迦牟尼佛,您降生世间、说法度众、示现成佛的时机已到,请您以过去生于燃灯佛前,所立之誓愿,于兜率天说法十二年后,降生于世间,转大法轮,利益无数有情众生。
以诸佛殷切之劝请,佛陀遂生起降生世间、说法度众之坚定心念。
兜率天之天众听闻白幢天子(释迦牟尼佛前世)将降生世间,咸感哀伤悲泣,忧虑从今后,不能再听闻白幢天子讲经说法,白幢天子知悉天众之心念,乃告知天众:吾虽决定降生世间,但吾将一生补处菩萨之权位,以宝冠为记,授与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将继续于兜率天为诸位讲经说法,此事之殊胜,无可比拟,故弥勒菩萨又号「无能胜」,即源于此。
马克思主义者佛教观论文 _0

马克思主义者佛教观论文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佛学的关系问题,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着眼于不同思想主体的立场分野,分别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佛教观和佛教徒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佛学的关系问题做了一个整体的概观。
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佛学在理论思维方式上的相似和根本追求上的异趣是二者之间一系列交涉和冲突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佛学、辩证唯物论、唯心论一、前言:问题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传入后,中国的思想文化方向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一切传统的思想文化都必不可免地要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
由于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它自然要对包括佛教在内的传统文化发动批判,由此而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深入而持久的变革。
对于这一历史变革,学者们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有一个方面似乎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佛学的关系问题。
研究这一问题可以使我们对20世纪的中国学术史、思想史、宗教史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对中国佛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从整体上说,20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倾向于对佛教进行批判,他们以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为主要武器,着重于揭示佛教的阶级属性、反动的社会政治作用和佛教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佛教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在僧侣和居士方面,情况比较复杂。
民国时期的佛教思想家们,对马克思主义既有肯定,也有批评,有人曾试图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佛教思想。
1949年以后,佛教界普遍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和精神生活中的统治地位。
在此前提下,一些僧侣和居士们倾向于论证佛教教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致性,为佛教争取生存地位。
本文着眼于不同思想主体的立场分野,对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佛学的关系做了一个整体的叙述,期望能由此给我们发展21世纪的中国思想文化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马克思主义者的佛教观此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实际上包括两类人,一类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如瞿秋白、毛泽东等;另一类是持有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佛教学者,如候外庐、任继愈、方立天、范文澜、郭鹏、严北溟等。
20xx字论文:西游记的佛学思想

20xx字论文:西游记的佛学思想篇一:《西游记》佛教思想论略佛国梵天的架构与解构——《西游记》佛教思想论略内容摘要:西游故事演化过程中,即表现为佛教思想的淡化和世俗化特色的增强。
百回本《西游记》架构了一个庞大的佛教世界:从大的结构框架来看,作品没有脱离取经故事的佛教性质;作品描写了完整的佛教世界,塑造了一系列佛教人物,表现了佛教的心性学说、救度观念、因果报应观念和地狱观念,宣扬了佛教教义。
同时,百回本《西游记》又解构了自己所架构的佛教世界:作品并没有将西牛贺洲及天竺国描写成为真正的佛国净土;作品对不少佛教人物都有所批评和讽刺;作者对某些教义持批判态度;作品某些内容违背甚至是反佛教的。
作品的佛教内容,只是作者构建故事、表达思想的手段。
关键词:《西游记》佛教思想打开《西游记》,处处可见佛国梵天的灵光在闪耀,那一行五众向着西天极乐世界奔走的身影时时告诉我们,光明灿烂的前途就在他们所要到达的那个清净庄严的净土。
然而,读完《西游记》,却不能不让我们大失所望,西天佛国耀眼的光芒黯然失色。
特别是当理性的思维透过表面轰轰烈烈的取经故事,以审视的目光来看待这部旷古名著的时候,我们便不难发现,宠罩在全书表面的佛光却原来只是冰山在阳光照射下美丽的光环,而远远不是冰山本身。
换句话说,《西游记》的作者架构了他的佛教世界,同时又解构了这个世界。
试论如下,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当今我们看到的百回本《西游记》,实际上是汇聚了无数说话艺人和下层文人智慧的结晶。
因此,要了解《西游记》的佛教思想,首先有必要了解《西游记》故事演变过程及佛教思想在这个过程中的演化与变迁。
从总体来看,随着西游故事的流变,其佛教内容有一个逐步淡化的过程。
《西游记》取材于历史上玄奘取经的故事,但也融合了诸如朱士行、法显、不空等人的取经事迹。
这些取经者前往印度取经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弄清佛教教义,并借以宣扬佛教。
法显取经是因为其“慨律藏残缺”,故“至天竺寻求戒律”[1];玄奘取经是因为中土佛教诸派对教义的解释众说纷纭,查考佛经也是“隐显有异”[2],令人莫知所从。
佛家文化与思政

佛家文化与思政佛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
佛教思想强调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通过修行来达到超越人世的境界。
在中国,佛教的传播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佛教思想的融入也让中国的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本篇论文将探讨佛教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其核心价值观、对文化的影响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挑战。
佛教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佛教思想源于古印度的文化环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由印度的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起源于印度的中部地区,当时印度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矛盾激化,人们的生活困难,思想上也在寻求新的出路。
悉达多在反思生命意义和苦难的本质时,创立了佛教。
佛教思想于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随着汉武帝的统治,佛教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时期的影响和变革,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在中国的流行不仅是因为其本身的思想魅力,也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密切相关。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和中国的儒、道、法家等文化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佛教文化。
佛教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也经历了波折和变革。
唐朝时期佛教曾经盛极一时,但到了宋朝时期,由于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佛教面临着衰落的局面。
明清时期,随着禅宗和律宗的兴起,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新的发展。
当代中国,佛教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关注,佛教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益显现。
佛教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佛教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佛法、菩提、般若。
其中,佛法是指佛教的教义和法则;菩提是指悟道、证道、修行和成佛的过程;般若是指了解和体悟世间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佛教思想强调生命的无常和苦难,认为一切众生都处于轮回转世的循环中,只有摆脱轮回才能得到解脱和超脱。
佛教思想主张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强调内心的净化和修行,追求智慧和慈悲。
佛学与中国文化论文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佛学与儒家生死观念的相互影响课程名称:佛学与中国文化任课教师:付优专业:戏剧影视文学班级:戏剧影视文学学号:222013308022019姓名:尹楚文2014年12月20日佛学与儒家生死观念的相互影响一、以佛教的生死轮回说来补充,充当儒家道德教化的新佐证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能在中国生根发芽,流传千年,与其理论的深刻精致是分不开的。
严格来说,它所探讨的主要是人死后的问题,关于死后的世界的描述吸引了芸芸众生。
佛教的许多观念与儒家倡导是孑然对立的,如佛教宣称人生虚幻,鼓励人出家修行,这在倡导以孝为先,积极面对人生责任义务的儒家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
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上一直是佛家和儒家思想的争斗。
但是,佛教的很多理论,日渐深入人心,这些理论恰恰又能为儒家的很多主张提供佐证。
因此,在世俗层面,在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上就存在儒佛并存混用的局面。
尤其是佛教的业报轮回观念。
(一)佛教的生死轮回理论,为个体“行善从德”提供了功利性依据佛教的生死轮回理论认为:人的生命并不是只有一次,而是有新一轮生命的继起。
但是来世并不一定是人,要在六道也即天、人、阿修罗、恶鬼、畜生、地狱中轮回。
这种轮回是无休止的。
也没有规律可循,到底在哪一道中重新轮回。
佛教认为,一个生命死后来生要生于何道,不是命定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做人是的行为决定的。
做人时多行善事,死后会生于善道,做人时多行恶事,死后会生于恶道。
要看你今生的所作所为,即佛家讲的“业”。
这种由生前行为的善恶决定下世生于何处的理论叫做“因果报应”。
轮回也是因果报应的结果。
从佛教的立场看,生命是为了受报和还愿而存在的。
过去许的愿,一定要实践承诺;过去造的业,必须要受报。
因此,生命是因为因果的事实而存在。
佛教的这一理论,是对儒家学说的补充。
儒家把人的贫富、贵贱、寿夭归结为气秉不同,与任梦在现世的作为无关。
儒家只是让人们按照人的本性去做,不计得失,而佛教从另一个角度则看到了人们造善业的功利性结果:我今天的积德行善是会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会在下一阶段的人生正落得好的去处。
佛教论文

中国佛教与朱熹摘要:佛学,一个妇孺皆知的教派,其在中国的深远影响大家有目共睹。
在本文中,本人将为大家介绍一下佛教对朱熹的影响,因为在朱熹的一生中,佛学一直扮演一个难以忽略的角色。
关键词:朱熹;佛学;佛教;影响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婺源县)人。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作为大师级别的人物,朱熹不仅仅精通儒学方面的知识,他还广泛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如道教的、文学的、乐律的、法学的、佛学的等等,这里,我为大家粗略介绍一下朱熹与佛学的渊源以及佛教对其作品的影响。
很显然,要想成为一位博闻强识的大师,他必须得从小开始学习,因此,家庭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而恰巧的是朱熹的家庭就是这么一个注重教育的家庭。
朱熹的家庭是一个儒学世家,其父朱松朱松从小便饱读儒典,深受儒学熏染,后任官于福建、浙江等地,虽然如此,朱松却也耽好佛典,曾与净悟、大智禅师交往甚密,平日为官之外,在家便诵经参禅。
同时,朱熹家人也多虔诚信佛,其中有朱熹的母亲、外祖父、舅舅等人。
因此,朱熹自幼便是在一个儒、佛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对他日后的思想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他与佛教解下了不浅的缘分。
可是好景不长(个人感觉那些后来流芳百世的大师不是在幼年丧母就是丧父的),同时也反映了少年多磨难这句话啊!在朱熹十四岁时,即绍兴十三年(1143)其父朱松病死于福建建瓯,临终之前,朱松将家事托付于好友刘子羽,并儿子的学业交于刘子翠、刘勉之、胡宪几位好友,这四位友人都是武夷一带的儒学名家,却都喜好佛学,可谓是儒佛兼修的名士。
这几位名士都好交往于僧人,时常便会带上朱熹同行,这使得朱熹对佛学耳濡目染,对佛学开始产生极大兴趣,同时他也随之结交了许多僧人。
佛教论文

【摘要】浅谈佛教与当今社会【正文开始】什么叫佛?佛,印度的梵文叫布达。
藏文译成布达拉,我们到布达拉宫就是到佛宫;译成中文是普陀,我们说上普陀山就是指上佛山;或者叫佛陀,简称为佛。
什么叫佛?佛就是觉者、智者。
什么叫佛?就是觉悟了的人。
什么是人,就是还在痴迷的佛。
这些文化里一点迷信色彩都没有。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字是“觉悟”。
佛教源远流长,到现在已经有了1500年的历史了,而佛教与中国更是息息相关,有句古话说得好,佛教发源于印度,昌盛与华夏。
佛教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相互影响着,并且有了相互融合的一部分,所以说我们华夏子孙对于佛教或多或少都有些潜移默化的联系,而我对于佛教的认识还是极为浅薄的,在此如果有什么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多加提点。
释迦用下面一段故事来形容人的贪欲,描绘人如何沉溺于欲望的情景.故事稍稍长一点,但我仍想给大家介绍.深秋时节某一天,在落叶和寒风中,有位旅人行色匆匆,赶路回家.走到某处突然低头一看,脚下一片白乎乎的东西,仔细一瞧,竟是人骨.此处怎么会有如此大量的人骨呢?他不禁毛骨悚然,又不得其解.只顾往前奔走,抬头看时.迎面走来一只体格巨大的老虎,咆哮着向他逼近.旅人直惊得魂飞魄散:"阿!那么多人骨原来是老虎吃剩的残物."他急忙调头逃跑,然而慌不则路,一阵猛跑竟然跑上了悬崖峭壁,峭壁之下是怒涛汹涌的大海.前无去路,后有猛虎追逼,进退维谷之际,他爬上了崖边仅有一颗松树,但那恶虎紧随其后,张开骇人的巨爪,也开始爬树."今天我命休矣",正当他万念俱灰时,忽然看见树上垂下一根藤条,他顺着藤条往下滑去,那藤条却不着底,旅人被悬在半空之中.上面是老虎伸着舌头,流着口水盯着他,正所谓"虎视眈眈"再看下面,狂风大浪之中出现红,黑,蓝三条巨龙,正等着他掉下去时可一饱口福.忽又听到上方有窸窣之声,定睛一看,黑白两只老鼠正在交替啃咬那藤条的根部.藤条一旦被鼠牙咬断,旅人只好落入张开巨大的恶龙腹中.命悬一线之际,旅人想到将老鼠赶跑.于是拼命摇晃那根藤条,摇摆之下,有湿漉漉,暖烘烘的液体落到他的脸上,用嘴一舔,是甜美的蜂蜜.原来藤条根部有一蜂巢,一经摇动,蜂蜜就掉落下来.舔着甘露般的蜂蜜,旅人居然陶醉起来,以致忘记了自己深处绝境----虎龙夹击,得以苟延残喘的藤条正被老鼠啃啮---还在一次又一次摇动救命的藤条,忘情地享用美味的蜂蜜.释迦的故事描述了利令智昏的人类的实相.死到临头竟然沉醉于蜜汁之中而不能自拔,这就是我们人类无可救药的宿命.在这里,老虎暗喻死亡和疾病,松树代表世上的地位,财产和名誉,白黑两鼠表示白昼和黑夜,也就是时间的流逝.人在不断逼近的死亡的威胁种拼命求生,而维系生机的仅是一根藤条而已.而这根藤条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磨损.我们想逃离死亡,但死神却一年一年逼近我们.然而,即使折寿,哪怕缩短生命,也是去吸食蜜汁,-----切不断那可怜,可鄙又可悲的欲望.这就是赤裸裸的人类本性.人性固有其可怜之处,亦有其可悲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尽细微至极的习气业障,妄念相续的因果聚合,而产生的“幻觉”,外界物质世界,却是无量细微的能量,聚合相续,刹那生灭的物质“表现”,这两种物质其实是一种因素构成,是“妄想觉知”,物质世界就是精神世界的投射,心灵觉知与物质轮转互为因果,本质相同,皆是因缘聚合,性质虚妄。
生命是因果的体现,世界是因果的体现,物质是因果的体现,生老病死是因果的体现。
我们所看到的、体验到的、理解到的、感知到的,一切一切,都是因果聚合而成的境界与“现象”。
思维与心皆是因果,你与我,即是因果,因果之中不明因果,如何能够解脱因果?所以无奈的随顺因果漂浮在生死苦海中,没有结束梦幻的尽头。
因果的本质是妄念相续,一念断灭,自性彰显,空性无碍,无住妄想,因果消散,即是解脱圆满。
众生的自性,在无休止妄想、业力轮转中,寂灭清净,如如不动。
修行就是为了见证自性清净原始的本来面目,如何见证?首先是破“所知障”,也就是改变人类的认知思维所造就的,对于世界、物质、生命产生的“错觉”,离开事物的表象看世界,才能够“如实见”生命宇宙、物质万象的实质;其次是破“烦恼障”,即是清除心灵习气杂质,将真性被觉知蒙蔽后,产生的“体验感受”,逐渐清净离舍,放弃净化,当心灵能够安静、安定、清净、柔软,不再向外攀缘六根所摄取的“业障诸相”,五蕴聚合而成的心,就会逐渐清净,内心升起的各种境界会慢慢清淡消散,觉知清净,就可以“观”心灵习气觉受的波动,而不随习气妄想幻想攀缘,心灵的习气聚合而成的欲望需求减少,直至消散,妄念停止,你会发现,“觉知”也就同时消散,而大脑中的“意识”,如同镜子反射阳光投射在墙上的光影,因为镜面消失,而光影也同时消散。
宇宙、世界、众生、诸相,皆是“因果”,源自“分别”;“分别”源自“我执”;我执源自“意识”;意识源自于心灵;心灵源自于“识性”;真性因“识”而困顿局限,“识”映照万有诸法,因“感”而升起“念”,念头即是“想”,无数无量无尽的“想”,念头相续,因果聚合,汇聚成“境界”,境界“体验”即是“受”,“受”之相续分别,即是“色”,“色受想行识”根本的源头,即是“性空一念”,一念妄想升起诸法虚妄,无量心生无量法,无量法生无量界,无量法即一颗心,一颗心唯“觉空”念,真性不动,照觉空无二,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空觉极圆;能“照”五蕴皆空,却因“一念觉空”起,念灭空消,觉空两亡,这就是“空所空灭”“生灭寂灭”,瞬间“寂灭现前”。
人生短暂,时光荏苒,襁褓婴儿转眼间白发苍苍,当亲人离我们而去时,听到最多的语言,是“人死不能复生,节哀顺变”,心中虽有无尽的悲痛,却只能仰天长叹命运的无常。
人类真的无法改变生死无常的命运吗?世界上死去的人,没有几个能从阎王手中请假回家,就算是偶然几个寿命未到,被阴司判错,探亲回来的人,谈论起阴间的经历情景,所说的故事却很难被世人所相信接受。
人类为何会如此痴迷不悟?原因是众生将见闻觉知幻化而成的虚妄“境界”当成了实际不变的客观世界。
明知生死大事人人最终都会面对,却不敢、不愿、不想去如实看待生命,任由习气欲望束缚,随着业障因缘流转,在业障觉知体验中无奈可悲的走向永无终止的不归路。
修行者得道后,自性空性圆觉,无染诸色,渗透见闻觉知而不被“色受想行识”蒙蔽带动,虽然没有彻底圆满自性,解脱妄想习气的束缚,在圆满的过程中,会在内在觉知境界中,体验“三界六道”诸种境界感受,这些体验感知,皆因心灵习气,业障因果聚合幻化而成,与凡夫死亡后,所体验到的“经历”是一模一样的,现在,我们就如实的叙述,一个人在死亡后,即将面临的各种“境界”。
首先要明确一点,“你”,看文章的这个你,你的意识、你的心灵、你的体验、你的见闻觉知,都是无始劫习气业障聚合相续而成的业力“因果”,你无论是生,还是死,看到的、接触到的、体验到的、感受到的,都是无始劫妄想相续的“因”,所对应展现的业“果”,一切境界,皆是自性透过你的“心灵”升起的幻觉,心灵本质就是无量无尽细微至极的习气、业障、妄念因果的聚合,自性渗透在心灵中,犹如光明透过彩色的玻璃,在虚空中投射出万种绚丽繁华的景象,这些景象就是三界六道,无量世界众生。
天堂与地狱,皆是聚合心灵的基础因素不同,从而投射出来不同的境界。
觉知是贪嗔痴,心灵即黑色,投射出来的世界就是地狱;觉知是无我利他、宽恕奉献、善良慈悲,心灵便是无色的,不染诸尘,投射出来的境界就是佛刹天国,或者无色界,乃至无意识界;但是只要有“觉知”,就会有心灵对于真性的阻隔,就会升起诸种境界,觉知分解,心灵空亡,真性也就同时消散,一切境界皆是虚妄,却周遍一切境界,包藏十法界,如如不动,寂灭圆觉,那就是我们最原始的面目,一真法界,如来实地。
我们一层一层的讲,首先讲凡夫,觉知被习气妄想蒙蔽,贪婪欲望,仇恨妒忌蒙蔽觉知,形成的心灵,就是罪恶念头的聚合,在因果业障形成的客观物质世界中,沉浮起落一生,心灵在喜怒哀乐惊恐惧,诸种情欲煎熬中,被体验感受替代了心灵原本清净的觉明,在人生诸种虚妄的假相中,思维观念,所知障充满大脑,蒙蔽意识,被观念思维替代意识清醒,心灵觉明与意识清醒,都被妄想习气,业障因果所束缚。
这个所谓的“人”,其实已经不能称为“人”,而是业障聚合的“幻境”,意识被观念习气蒙蔽,心灵觉知被情欲体验包裹,存在于三界六道中的,唯有业障因缘、习气妄想、妄念不会停止,习气业障随时相续,就会构成这个人,平时所“看到,听到,体验到”的世界与生活,真性被业障因果蒙蔽,不能复苏,在因果相续中,被业障习气带动,延续着因果的轮回。
当今生的因果聚合大限一到,前世因缘此刻兑现,肉身四大分解,首先是“地大”分解。
世界宇宙皆因“意”识分别起,地大即是“心意觉知”,意识混沌,一生积累的所知障,大脑记忆中的观念无法相续,意识出现昏迷,内在的见闻觉知,业力相续聚合而成的世界景象,众生万物分奔离析,消散分解,空间世界中出现诸种幻化,光怪陆离的景象;同时肉体内部电解质开始紊乱,导致身体内部脏器功能失调,生命现象在逐渐凋零。
接着“水大”分解。
民间有救护经验的人都知道,急性病发作的人,或者是自杀身亡的人,如果大小便没有遗漏,虽然此人已经停止了呼吸,却还有救活的可能性。
如果伤病员,大小便遗失,此人就彻底死亡,无法救活了。
原因就是肉身内在“水大”分解的时候,就证明“地大、水大、火大”,三大系统都已经分解消散,只剩下一具躯壳。
水大分解的时候啊,内在的觉知如同漂浮在苍茫大海中,孤苦无依、寒冷彻骨,意识已经彻底昏迷,可是一念灵觉依旧浸泡在黑色寒冷的水中,满世界都是水,没有可以落脚的地方,随着水面的波动而波动,业境牵连心灵觉受,觉受与业境一体,似乎是永无终尽的漂泊。
紧接着火大开始分解。
水大无法制约火大,而展现出来烈火烧天,岩浆满地的景象。
此刻的病人,往往在医院被诊断的时候,都是高烧不退。
其次,“火大”开始分解,身体内在微循环的脉络,失去肾气,心火的推动,心肺功能开始减弱,失去肾阳与心火的动力,气血无法在经脉之中运行流转,身体脏器逐渐凋零,肉体逐渐变冷,唯有一丝微弱的气息,尚在胸口徘徊。
此时的人,肉体觉知已经彻底昏迷,无法感受外界的任何声光刺激,内在的觉受,却如同堕入了无尽的深渊,深不见底,犹如一片落叶轻灵的漂浮在虚空中,徐徐下沉。
最后是“风大”分解。
呼吸停止,人体内“元,营,脉,中”四气分解消散,内在的物质世界失去了最基本聚合物质的因素制约,天地崩塌,山川大地消亡,灵魂即将离开躯体,内在的觉知,犹如感受天崩地裂一般,天塌地陷,世界分解,无数各色光明,从分裂的世界分析中,投射进来,那就是自性光明在躯体业障解脱的瞬间,透过内在觉知的妄想念头,折射出来的的诸种明光。
在密宗修行中,将此刻作为灵魂解脱的第一次机会。
心灵觉明,若能见证自性无相光,心与光相合,心光寂灭,就可以即身成佛,往生佛国刹土,如果平时的修为能够心空无住,能够观细微念头生灭,即可以见证透过念头折射出来的诸种纯净色光,这些光明,是自性光透过离相离尘的“见”透射出来的“境”,追随这种光明,会往生天国,成为天人众生。
如果无法辨认从各种觉知念头中折射出来的光明,心灵真性无法与光明相应,各种明光消散后,就会趋于混沌状态,由业障觉知、习气妄念蒙蔽自性而形成的心灵体验,就是我们所说的灵魂。
此刻灵魂犹如迷路的孩子,不知所来,不知所去,在心灵妄想投射出来的无尽的混沌状态中,茫然摸索。
在肉体的表现上,是鼻腔、胸腔、腹腔、眼窝塌陷,呼吸消失,心跳停止,脑电波消失,肉体细胞微观下分子的排列,显现出紊乱无序的组合,此人这一世的因果就此分解。
灵魂离开肉体的瞬间,随着业障相续,进入下一个境界,而下一个境界,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就是从“心地”上升起。
灵魂就是心灵觉知的体验,灵魂所能看到、接触到、体验到的各种实际世界就是觉知所现,心灵是各种觉知的聚合。
所以,世界就建立在众生心灵之上,三界六道、十法界众生,皆是自性透过心灵,觉知折射真性,所投射而成的世界。
在心灵习气,觉知因果,尚未形成下一个业境之前,灵魂称为“中阴身”。
中阴身就是觉知妄想相续,形成新的因果业境前的一个状态,在这个境界之中,心灵确确实实、老老实实、认认真真、无可奈何的接受着自己这一生所造就的一切因果。
你从生到死,所经历的每一天、每一刻、每一件事情,都会在电光火石间,清晰无漏的还原一遍。
你心灵确实明白无误的觉知,这就是你曾经经历的一生,有令你难过的、伤心的、痛苦的,有令你幸福的、欣喜的、愉悦的,可是觉知只能被动无助的观看,不能触摸,不能解释,不能改变,犹如近在眼前,前一秒钟才发生过的事情,却是你一生经历,事无巨细的真实记录。
无论你如何后悔,都已经无法改变事实,瞬间过完的电影,却包含了你人生几十年的经历。
此刻,灵魂才能知道,人一生真正活着的,决定人生体验的,不是观念思维,而是心灵觉知。
观看人生的历程,当体验心灵利他、奉献、真诚、无私、宽恕、包容、善良、慈悲的动机,灵魂的觉受是安定、宁静、坦然、幸福;若体验到心灵的动机,是自私、贪婪、仇恨、怨毒、愤怒、残忍、狡诈、欺骗、妒忌,灵魂的觉受,就会如同被烈火灼伤一般,煎熬痛苦。
短短的瞬间,人生生老死苦,众生百态,七情六欲的煎熬,都细致清晰的体验一遍,这就是你自己亲手给自己造就的一生故事,是你的心灵决定了你的命运,以至于未来的归属。
当一生的习气觉知记忆分解,觉知趋于平和,混沌的状态开始逐渐清明平复,此刻,灵魂会遭遇第二次觉知境界的检验。
在虚幻的世界中,升起诸种旋风,风大开始聚合,旋风周遍虚空,刮动空间所有角落。
这是心灵上,习气开始升起聚合的体现,业风刮动就是习气升腾。
此刻,若能够在狂风刮起的瞬间,心灵觉知,清醒不动,“见”觉知不动之自性,即能见证真性之无生面目,旋风刮动的是“觉知”,觉知攀缘就是习气形成的根本,觉知与旋风一体,却无法吹动真性“虚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