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艺术赏析论文

合集下载

浅谈如何欣赏佛教美术作品

浅谈如何欣赏佛教美术作品

浅谈如何欣赏佛教美术作品收藏|作者: 不详|来源: 佛缘资讯浅谈如何欣赏佛教美术作品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来,迄今已历两干余年。

在漫长的岁月里,佛教种子可说已传递亚洲及至世界各国,不仅充实了这些国家的哲学背景和文化内涵,更丰富了他们在美术创作方面的题材与形式。

举例言之,印度阿姜塔的石窟艺术、中国教煌的辉煌壁画、云冈和龙门的佛教石雕、日本奈良的古寺建筑、斯里兰卡波罗奈梵的卧佛亘像、印尼爪哇婆罗浮图的大佛塔……等佛教艺术杰作,相信都已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

这次,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的西夏文物中,以佛教绘画为主,这些出土的作品经过时间的长廊,仍能维持完好,诚属难得。

然而,尽管前人留下这么丰富的遗产,我们究竟该以何种态度去欣赏它?尤其,面对这批年代久远的佛教美术作品,我们应如何掌握其精蕴,而与个人的学佛相结合呢?一般来说,赏析一件美术作品,大致不出两种方式:一是“主观的欣赏”:另一则是“客观的认识”。

而佛教美术作品的观赏自然也可以从这两方面人手。

以下,先就“主观的欣赏”部份加以论述。

一真、善、美”是艺术创作的三大要件,这是人尽皆知的,藉着作者精心的创作,不仅呈现外在事物的具体造形,更传达了内在精神的抽象意涵。

就以佛教的造像来说吧,其中:佛、菩萨、天龙八部……等性格各异,致其美术的造形也随之不同。

如众周知,佛像多法相庄严,肃穆端凝。

而为了表现菩萨的慈悲,菩萨像大多相貌和蔼,平易亲切。

至于天王力士,则因为是佛教的护法,故艺术家多以嗔目裂齿,血脉贲张等外形,来刻画他们的威武勇猛。

凡此种种:“以形写神”的例证,充份道出艺术中“真”的特质。

接着,以“真”作基础,进而达致“善”的境界。

《历代名画记》说到:“夫画者,成软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

”所以,艺术还必须透过对“善”的诠释,达到教化人群的目的。

名雕塑家杨英风认为,“佛教艺术”乃是结合了艺术心灵与形上意象两者,并且相互辉映的华严境界!因此,透过此一灵性的浸润,使人在方外玄想中,获得无与伦比的禅悦之乐,并开启对于生命的智慧。

中国古代佛教艺术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佛教艺术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佛教艺术鉴赏论文介绍中国古代艺术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融合了和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展示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精湛的工艺技巧。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代艺术的鉴赏价值,并分析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古代艺术以石刻、壁画、雕塑等形式表现。

它以教义为主题,通过细致的雕刻和绘画,展现出佛陀和菩萨的形象,以及传承教义的重要场景。

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法。

鉴赏价值中国古代艺术具有深远的鉴赏价值。

首先,它是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窗口,通过欣赏这些艺术作品,可以了解教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

其次,这些作品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高超工艺和精湛技巧,从而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古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独特而深远,通过观赏和研究,人们可以品味其中体现的美感和灵性,从而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

影响和地位中国古代艺术对中国艺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中国传统艺术注入了宗教元素,丰富了艺术表达的内涵和多样性。

其次,它促进了文化和艺术的传播,对东亚地区的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古代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它标志着中国古代艺术从寺庙到民间的转变,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结论中国古代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其鉴赏和研究,我们能够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探索中国古代艺术的博大精深。

同时,这些艺术作品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和追求内心平静与灵性的窗口。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传承中国古代艺术,让其继续发扬光大,同时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 注意:以上内容为论文的概述,具体章节和内容可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拓展和研究。

佛教艺术赏析论文

佛教艺术赏析论文

佛教艺术赏析论文墨予禅宗六祖慧能曾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转眼已两千多年了。

经过与中华本土文化无数次的碰撞,终于有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兴盛。

佛理的精深,无法言喻。

读一本佛经,如同与一位智者对话,每一句箴言,心就像木鱼,一下一下地被敲着,由混沌变为洞彻。

喜爱林清玄的文章,不仅是因为他清雅的文字,更是因为那字里行间的禅意。

在我看来,探究佛理的人,思想定不会浅薄。

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品一杯清茗,读一本佛经,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奢侈。

每个人都上紧了发条,狂奔向下一个目的地,步伐虽快,心却早已疲惫。

仓央嘉措曾经说过:“在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是啊,汲汲于名利,奔走在尘世,任由那颗心渐渐停止跳动,那么多人泯灭良知,亲手铸就一个个炼狱,最终纵身一跃,自己尝了苦果。

求佛,无数善男信女踏进金光闪闪的大雄宝殿,诚心祈求,他们求的不是佛,有的求的是尘世的安稳,对于这,我想,佛大约是慈悲的。

偏偏有那么多人求的是心安,倘若如此,他们大概是走错了地方,佛应该更希望他们能弥补自己的罪过。

我信仰佛,但我很少踏入富丽堂皇的寺庙,那里的佛,或许只有一个金色的躯壳。

心在哪儿,佛就在哪儿。

有人砸了佛像,毁了香炉,说:“念了半辈子佛,一个子儿没发。

”此等粗鄙之语,只怕他是念了半辈子的财。

有人说,佛家讲究万念皆空,若无欲望,生亦何欢呢!在我看来,空是得道者的境界,生于尘世,注定“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不能,佛亦是尘世中人所化,有的如文殊普贤,让人顶礼膜拜。

而弥勒佛袒胸露乳,却无人说他不是佛,人人都说他那一抹笑意味深长,我却认为那是他的一抹人性,身处西方极乐,自然普度众生,但他更为人所亲近。

只需将佛的思想注入凡人的躯壳,纵使不能六欲尽除,但以一双眼看人间悲喜,若是与人为善,便兼贪嗔痴恨,也是对众生的怜悯,在我看来,亦是佛。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佛教艺术研究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佛教艺术研究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佛教艺术研究佛教艺术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艺术之一。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佛教艺术便成了中国艺术的一个独特方面。

佛教艺术不仅通过艺术作品传达了佛教教义,而且也成为了中国跨越各种政治、文化和族裔界限的力量。

佛教艺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性佛教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佛教艺术涉及到佛教的教义、仪式、文化遗产、经典故事、文学和音乐等方面。

佛教艺术将佛教文化的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中国古代文化增添了一份神秘、神圣和唯美的气息。

佛教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不仅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佛教艺术涉及到艺术、文化、历史和哲学等方面,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学科。

佛教艺术包括佛教寺庙的建筑、壁画、彩塑、经典版本、佛教经典的书写和手抄,以及佛教音乐等方面。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而且也蕴含了佛教文化的内涵。

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漫长而复杂。

自公元前2世纪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以来,佛教艺术便开始了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佛教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雕塑、绘画、壁画、宝相花等。

初期佛教艺术的创作遵循着古印度的传统,不过后来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风格。

唐代佛教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五台山、法门寺、大慈恩寺等名寺塔庙的广场和墙壁上的佛像和佛教题材画面令人感叹。

宋代以后,禅宗佛教成为主流,推崇禅宗思想的画家和书法家也为佛教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明代的康熙、雍正时期则见证了佛教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阶段,达到了精品的地步。

如今,佛教艺术仍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在观赏中感受到佛教艺术的魅力。

佛教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佛教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由多个角度来考虑。

佛教艺术反映出了佛教精神所宣扬的“慈、悲、喜、舍”。

这些都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的重要价值,好比“慈爱”、“慈悲心”等等,佛教艺术的艺术创作目的就是传达出这些正面的价值观。

佛教艺术也由此间接表达对道德和伦理价值的尊重和传承。

对于艺术、文化爱好者而言,欣赏佛教艺术品是一种文化寻根、审美享受的体验。

康巴画派佛教艺术论文

康巴画派佛教艺术论文

康巴画派佛教艺术论文摘要:康巴画派是藏族美术艺术的一块瑰宝,也是雪域艺坛上一朵就开不败的瑰丽。

随着藏传佛教绘画艺术的发展,康巴画派被更多人熟悉并喜爱。

本文基于这一背景,简单阐述了康巴画派在世界艺坛的地位作用,分析了康巴画派的兴起背景,研究了南卡杰、曲英多吉这两位帅才名师的作画风格以及代表作,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康巴画派的传承发展展开论述。

旨在进一步了解康巴画派这一艺术类别,让雪域艺坛长远发展。

关键词:康巴画派;佛教艺术;特点;传承康巴画派已经经历了500多年历史,不仅深深影响着我国藏族地区美术的发展以及文化的建设,还对藏族整体上的艺术底蕴以及美术的繁盛产生巨大影响。

康巴画派通过其独有的大手笔,将藏族文化、雪域高原的美展现给了世界艺坛。

在阿康巴文化中,康巴人民利用斑斓的色彩以及自身民族发展的历史将康巴文化谱写在了中国美术艺术的发展史上,并使之成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以康巴文化的特点为主线,针对其在雪域艺坛的发展以及特点等方面展开研究,先报告如下:一、康巴画派的兴起在21世纪,各派别竞相发展,在繁多的支派逐渐发展背景下,佛法在雪域高原经下路宏传与上路律传。

在这一背景下,藏传佛教逐渐兴起,在塔寺建造蔚然成风的同时,藏传佛教艺术已经得到了长足性的发展。

这种发展的鼎盛时期在于阿旺·洛桑嘉措时期(五世达赖喇嘛),布达拉宫的建设开始之时,拉撒云集了整个藏族地区最优秀的工匠以及艺术家,让藏传佛教在美术艺术的发展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与此同时,钦则、勉唐以及噶玛噶孜这三个艺术流派成为了当时众多流派中发展最强盛的画派,其中噶玛噶孜便是康巴画派。

由此,藏传佛教的艺术开启了兴旺发展的起点,各流派百花争艳,形成雪域艺坛的黄金时期。

噶玛噶孜画派在康区的盛行使之成为了独有的康巴画派,因此这一画派培也被称为噶孜派,是由噶玛巴大法会得来的。

康巴画派在15世纪形成,在17世纪开始迈向兴盛时期。

在特点上,康巴画派的传承均为高僧,传承地点在噶玛噶举派寺庙(藏族东部著名寺庙)。

美术鉴赏论文之佛教艺术

美术鉴赏论文之佛教艺术

美术鉴赏论文浅谈佛教艺术姓名:李坤班级:09材料成型学号:200911101016 日期:2011.4.21目录一、摘要二、正文(一)、佛教建筑1、石窟2、佛塔3、佛教寺院(二)、佛教壁画1、早期佛教故事画2、北魏时期的壁画3、唐代壁画(三)、中国的石窟雕塑艺术1、早期:魏晋南北朝时代,以北魏云岗和龙门石窟为代表1)第一阶段以北魏时代的云岗石窟造像为代表 2)第二阶段以洛阳龙门的宾阳洞造像为代表3)第三阶段以北齐石刻造像为代表2、中期:隋至中唐时代,以唐代龙门及天龙山为代表3、晚期:晚唐至两宋时代,以唐宋大足为代表三、结论摘要:美术鉴赏这门学问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

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

我在这里就大致谈谈我对艺术的一部分,宗教与艺术的结合体---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大致包括三部分:建筑、雕塑、壁画。

三者是互相结合的统一整体,是实用性和艺术性、宗教性和审美性的结合体。

关键字:美术鉴赏佛教艺术审美建筑壁画雕塑正文一、佛教建筑(一)石窟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切种形式。

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石窟传入我国约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流动出现在丝绸之路的沿途。

现在发现早期的石窟是位于新疆的克孜尔石窟。

中国的石窟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后者是在石窟的后部设一不到顶的石塔,作为信徒膜拜对象,窟侧常设小室数间供僧人居住。

著名的有敦煌鸣沙山、大同云岗、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太原天龙山等。

它们大半集中在黄河中游及我国的西北一带,鼎盛时期是北魏至唐,到宋以后逐渐衰落。

在中国,占主要地位的佛教建筑还不是石窟而是大量的佛教寺庙。

九华山被唐朝廷赐封为地藏菩萨的道场。

浅谈佛教艺术之美

浅谈佛教艺术之美

美术鉴赏——浅谈佛教艺术艺术教育——13501111王银摘要:美术鉴赏类似的学科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方式。

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我在这里就浅显谈谈宗教艺术的一部分,宗教与艺术的结合体---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大致包括三部分:建筑、雕塑、壁画。

三者是互相结合的统一整体,是实用性和艺术性、宗教性和审美性的结合体。

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教艺术也起源于印度,以后由北路发展到中亚、中国、朝鲜及日本,由南路遍及东南亚等国家。

佛教美术大致包括3个部分:雕塑﹑佛画和建筑。

三者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是宗教性和审美性、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体。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美术也随着朝代的更替不断发展和衍变着。

中国的佛教美术以石窟艺术为代表,它持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数量之多,超过任何受佛教影响的国家。

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切种形式。

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石窟传入我国约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流动出现在丝绸之路的沿途。

现在发现早期的石窟是位于新疆的克孜尔石窟。

中国的石窟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后者是在石窟的后部设一不到顶的石塔,作为信徒膜拜对象,窟侧常设小室数间供僧人居住。

著名的有敦煌鸣沙山、大同云岗、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太原天龙山等。

它们大半集中在黄河中游及我国的西北一带,鼎盛时期是北魏至唐,到宋以后逐渐衰落。

在中国,占主要地位的佛教建筑还不是石窟而是大量的佛教寺庙。

九华山被唐朝廷赐封为地藏菩萨的道场。

例如保存到今天的———大慈恩寺、兴教寺、香积寺等。

自从佛教传入我国,就开始发展建设佛教寺院。

也可以这样说:凡是佛教寺院都是由大型的,高级的合院建筑殿阁楼台共同组成的。

浅析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浅析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浅析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以石窟壁画为例内容摘要:佛教被誉为东方世界的精神之花,包含丰富的美学思想。

正由于它的存在,东方美学园地显得更加博大精深。

佛教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蕴,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参与功能。

本文从分析石窟壁画的绘画形象,初步探究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佛教艺术引言佛教自东仅进入中土以后,便以迅猛之势广泛地传播开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吸收、消化,渐渐地与中国文化精神溶为一体,隋唐时,达盛之极.其时,佛教的观念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和精神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精神也和中国文化艺术精神无法再分。

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一、儒、道思想对佛教思想传入的影响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民族的宗教、民族的政治制度、民族的伦理、民族的法制、民族的风俗以及民族的科学、艺术和技能都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记。

”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什么呢?儒家和道家一起概括和总结了中国古代的文化,阐释了中国古代的艺术精神。

千百年来,孔子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就在于他的儒家学说。

儒学以礼乐为中心,把现实生活同伦理纲常结合起来,把怀疑论或天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结合起来,构成其基本骨架。

孔子的儒学,把它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人的世间伦理纲常和现实生活之中,在伦理的社会人生中抒发、满足、约束人们的感情。

这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主要特征。

正因为重视的是情感、感受,才使中国艺术的着眼点不是表现稳定、固体的对象和实体,而是功能、关系和韵律,它强调的是对立面之间的互相渗透和协调,是内在生命意识的表达,是物我如一、情态与外境的相互融合。

老庄,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辅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人生观、文化心理、艺术精神、审美感知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作用。

老庄哲学以顺应自然的不可知论和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为核心和基础,强调的是:“游戏污读之甲”的“自恢”,而“无为有国者所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艺术赏析论文墨予
禅宗六祖慧能曾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转眼已两千多年了。

经过与中华本土文化无数次的碰撞,终于有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兴盛。

佛理的精深,无法言喻。

读一本佛经,如同与一位智者对话,每一句箴言,心就像木鱼,一下一下地被敲着,由混沌变为洞彻。

喜爱林清玄的文章,不仅是因为他清雅的文字,更是因为那字里行间的禅意。

在我看来,探究佛理的人,思想定不会浅薄。

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品一杯清茗,读一本佛经,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奢侈。

每个人都上紧了发条,狂奔向下一个目的地,步伐虽快,心却早已疲惫。

仓央嘉措曾经说过:“在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是啊,汲汲于名利,奔走在尘世,任由那颗心渐渐停止跳动,那么多人泯灭良知,亲手铸就一个个炼狱,最终纵身一跃,自己尝了苦果。

求佛,无数善男信女踏进金光闪闪的大雄宝殿,诚心祈求,他们求的不是佛,有的求的是尘世的安稳,对于这,我想,佛大约是慈悲的。

偏偏有那么多人求的是心安,倘若如此,他们大概是走错了地方,佛应该更希望他们能弥补自己的罪过。

我信仰佛,但我很少踏入富丽堂皇的寺庙,那里的佛,或许只有一个金色的躯壳。

心在哪儿,佛就在哪儿。

有人砸了佛像,毁了香炉,说:“念了半辈子佛,一个子儿没发。

”此等粗鄙之语,只怕他是念了半辈子的财。

有人说,佛家讲究万念皆空,若无欲望,生亦何欢呢!在我看来,空是得道者的境界,生于尘世,注定“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不能,佛亦是尘世中人所化,有的如文殊普贤,让人顶礼膜拜。

而弥勒佛袒胸露乳,却无人说他不是佛,人人都说他那一抹笑意味深长,我却认为那是他的一抹人性,身处西方极乐,自然普度众生,但他更为人所亲近。

只需将佛的思想注入凡人的躯壳,纵使不能六欲尽除,但以一双眼看人间悲喜,若是与人为善,便兼贪嗔痴恨,也是对众生的怜悯,在我看来,亦是佛。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何必争名逐利,拥一份禅意,一路前行,如木槿花般,优雅盛开,从容老去,有何不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