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佛教艺术赏析第八讲(1)
佛教艺术赏析7

综上所述,南诏、大理国在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 均受到中原文化的深厚影响,与汉地有着密切的 关系。尽管在文化习俗上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如父子连名制、椎髻与高冠(头囊)、跣足、披 毡、崇虎、火葬等(见《蛮书》卷8),但南诏大 理一直雅爱唐风,锐意学习中原文化。在宗教上 虽有本主、阿嵯耶观音、“阿殃白”(女性生殖 器)崇拜,但现存的南诏、大理时期的佛经、佛 像以及其它佛教文物,绝大多数源自汉地;现存 的佛教绘画、佛塔和石窟造像同样证明了南诏大 理国佛教与中原汉地佛教有极为密切的关係,如 现存佛画中的大量佛教密宗题材的绘像,都可以 在汉地佛教绘画中找到粉本。
2、艺术特色
除了佛菩萨像,汉地流行的多闻天像、 大黑天神、明王像在剑川石窟中也有出现。这些造像写实 生动,有南诏的特色,但“无论在服饰及衣上纹样,或是 雄武的神情,皆与唐代天王像相仿。” 第十六窟是为大 黑天神,属南诏晚期九世纪的作品。另外第六窟中也有大 黑天神,此神为密教的护法神。云南大黑天神信仰及图像 源自中国,从图像资料看云南大黑天神与敦煌大黑天神的 特征相似,故此,云南大黑天神不论其绘像还是经典,都 来自汉地。第六窟中的八大明王造像风格也类似四川大足 八大明王,其祖本来自长安。因此,从各方面看,剑川石 窟的造像艺术风格和雕刻手法都与四川大足石刻相似,它 再次证明中原汉族与南诏大理的亲密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
《梵像卷》山水背景的表现全用中国传统的 水墨技法,第2-6开中的背景点苍山,就向 我们展示了画家高深的水墨功底。总之, 《梵像卷》在“用线、傅色、构图、人物的 造型、各组团的呼应和全部动态之控制,都 安排得疏密轻重恰如其分,宾主从属各得其 所,”犹有典型的南北朝隋唐壁画中原正统 技法大匠的流绪遗风,“若是杂于敦煌石室 中,不看文字题名,亦难以区辩得出。”
中国传统文化(宗教)

3、缘起和性空的两种境界的区别
如果在缘起的层面,由于一切现象都是因缘
而起,所以我们应该随缘,该提起时就提起, 该放下时就放下,即所谓“一切随缘”、 “缘来则聚,缘尽则散” 、但如果我们由缘 起意识到性空,我们就会认识到一切都是假 象,都是空,从而不再执著于现象中的一切, 既看破红尘。这样人就可以因果链条中解脱 出来,才能彻底摆脱因果轮回,从而彻底从 苦中解脱,达到涅磐的境界
生死轮回,最后达到一种最高的精神境
界——“涅槃”作为宗教追求。
(四大,具体指的是地、水、火、风。)
1、四谛说
2、八正道
3、缘起论
4、十二因缘 5、三法印
1、四谛说
释迦牟尼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 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佛教教义的 基本内容简单地说起来,可以用四个字 概括,即“苦集灭道”。就是说世间的 苦(苦谛)和苦的原因(集谛),说苦 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 佛教的经典非常繁多,其实不超过这四 圣谛。
中——变动不居——世界是假象、空 马克思主义:世界是客观实在的——一切事 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中——变化发展
2、性空论 世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生)都是因缘 (条件)和合而成的,一旦这些条件变化或 不存在,该事物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一 切事物都是因缘而起的假象、幻影,都无自 性,都是空幻的。既然如此,人们对一切事 物(包括自身),就不应该刻意追求,苦苦 执着。既然对一切都无所追求执着,就一切 烦恼皆无。
总 结
苦是人生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部分,所以人生有 苦这是很正确的,但是佛教的问题在于由此就认为 人生只有苦,本质就是苦,而没有快乐,这就是片 面化了。所以对待苦我们应该有正确的态度,人对 生命的态度,在快乐面前基本是相似的,但在痛苦 面前,千差万别。有些人消沉逃避,有些人坦然面 对,有些人无动于衷,有些人苦中求乐…… 我并不主张每一个人都用相同的态度与方法去面对 人生的痛苦,每个人的先天所赋和后天所习都是有 区别的,但至少应该对自身的生命价值有一种基本 的肯定,对生命与生活有一种较为积极的取向。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佛教艺术风格解读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佛教艺术风格解读唐代敦煌壁画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珍品之一,它反映了唐代佛教艺术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发展和演变。
它是对唐代佛教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种重要见证,同时也代表了当时文化和艺术的最高成就。
一、基本特征敦煌壁画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内容深刻。
其中,唐代敦煌壁画是其代表之一。
唐代敦煌壁画的基本特征如下:1. 大量使用金色和银色唐代敦煌壁画常常使用金色和银色来描绘突出部分,例如佛的鬃毛、轮廓等。
这种用色方法突显了佛教壁画的神圣和纯洁。
2. 重视意象唐代敦煌壁画强调寓意和象征,除了描述佛教故事和场景外,还通过图案和符号来表达佛的意义和理论,如八相、十福、四谛等。
这种表现方式增强了佛教壁画的教化、感染力和道德作用。
3. 用“畸人”形象表现佛教意象唐代敦煌壁画与其他佛教艺术形式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突出了“畸人”形象。
此类形象主要指的是像人一样的凡夫,与佛法相对立的生命。
这种表现方式提醒人们必须托福于佛法才能化解生活中各种困扰。
二、审美价值唐代敦煌壁画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可以展现出艺术的美学原则和审美观念:1. 以美感为核心价值唐代敦煌壁画注重画面平衡和美感,通过线、色、形的协调来营造优美的视觉效果。
其中,金色和银色的震撼性和光泽度是塑造唐代敦煌壁画特有艺术氛围的重要手段。
2. 高度的绘画技巧唐代敦煌壁画强调人物形象的清晰和表情的真实,通过细腻的线条和色彩对比来形象地表现出佛教故事中的角色,例如佛、菩萨、罗汉、阎王等,使画面更加生动。
3. 重视文化传承唐代敦煌壁画的图案和符号兼备着佛教的经典文化和传统艺术的特征,传达了一种文化的哲学和人文思想。
此类表现方式有助于推广佛教文化和传统文化,强化文化自信,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
三、艺术价值唐代敦煌壁画是宗教信仰和艺术作品的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1. 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敦煌壁画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延续至今的唯一留存的唐代壁画,为研究唐代佛教文化、历史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依据。
佛教艺术赏析8

本生故事——本生的意思是一个动物降 本生故事 本生的意思是一个动物降 生后,其行为或善或恶, 生后,其行为或善或恶,在六道中轮 回转生,有因必有果,永无止息。 回转生,有因必有果,永无止息。佛 教理论相信轮回转生, 教理论相信轮回转生,认为人的一切 苦难根源在于人的自我意识之中, 苦难根源在于人的自我意识之中,要 消除苦难只能求之于人的自我觉悟和 净化,不必诉诸社会斗争。因此, 净化,不必诉诸社会斗争。因此,必 须重视现世的修行和前生累世的修行。 须重视现世的修行和前生累世的修行。 讲述前生累世修行的故事就叫做本生 故事。 龟兹石窟和敦煌莫高窟中本 故事。在龟兹石窟和敦煌莫高窟中本 生故事数量非常多, 生故事数量非常多,是一笔相当丰富 的遗存。著名的故事有萨埵 的遗存。著名的故事有萨埵太子舍身 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六牙白象施 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 猴王以身作渡桥、九色鹿等等。 牙、猴王以身作渡桥、九色鹿等等。 本生故事以宣扬忍辱、施舍、孝友、 本生故事以宣扬忍辱、施舍、孝友、 仁智、信义为主题。 仁智、信义为主题。
东晋顾恺之创造了具有江南士大夫神态气质的的 维摩诘形象, 维摩诘形象,在清瘦的病态中透露出机敏和聪慧 之灵气, 之灵气,这种清瘦病态的士大夫形象正是魏晋时 期人所崇仰的。顾恺之清瘦形维摩诘像给绘画界 期人所崇仰的。 很大的影响,中国佛教造像也在此形象的刺激下, 很大的影响,中国佛教造像也在此形象的刺激下, 逐渐变得清瘦起来。 逐渐变得清瘦起来。
中 国 佛 教 艺 术 的特 点
一、表现内容
1、隋唐以前 、 主要表现内容是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及因缘故事。 主要表现内容是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及因缘故事。 佛传故事——又叫佛本行故事,是讲述释迦牟尼 又叫佛本行故事, 佛传阶段形象的综 形式有四相图或八相图。 合。形式有四相图或八相图。四相图表现的是释 迦牟尼诞生、降魔、初转法轮、 等四件大事。 迦牟尼诞生、降魔、初转法轮、涅槃等四件大事。 八相图表现的是兜率天降世、白象入胎、 八相图表现的是兜率天降世、白象入胎、住胎说 右胁诞生、逾城出家、树下成道、初转法轮、 法、右胁诞生、逾城出家、树下成道、初转法轮、 双林入灭等情节。 双林入灭等情节。在早期克孜尔石窟和敦煌石窟 中都有四相图或八相图壁画形式。 中都有四相图或八相图壁画形式。
中国美术名作赏析—《五百强盗成佛因缘》

中国美术名作赏析——《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怎么用绘画来传佛法?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无可逆转的影响,在艺术上,极大丰富了中国本土艺术表现力。
因,是说因果一做了什么样的事,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缘,指的是关系,这里说的作品,说明了佛教艺术以不同的方式建立宗教跟人之间的关系。
理解宗教艺术的重点也在于看到这些艺术品的功能性,它们都是依赖于自身的艺术魅力来传递宗教思想。
在这里,内容和艺术形式同样重要,二者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我们来看这幅壁画,《五百强盗成佛因缘》图。
要知道,今天我们所说的佛教艺术,包括敦煌的其他壁画和雕塑,当初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可不是像今天的艺术家主动从事创作,它们原本不是为了被人当作艺术品来欣赏美感,而是用来传播佛教的。
用图画来讲故事,用故事中人物的现身经历来说佛法。
这就是你很熟悉的那个词:现身说法。
这个现身说法就是《五百强盗成佛因缘》表达的内容。
《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是根据一个动人的佛教故事而绘制的壁画。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帮强盗受到官府惩罚折磨后,处在求生无门,求死不能的状况下,被佛祖拯救、度化,最终修身成佛的故事。
这个壁画在敦煌莫高窟第285窟,你要有机会去敦煌,千万不要错过这个窟。
它的创作时间是南北朝的西魏时期,到今天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叙事性的构圏乍一看,你可能会觉得画面上人物很多,这边有人打仗,那边有人念佛,再加上画面颜色鲜艳,显得满满当当,该怎么看呢?首先,你要知道,它的首要功能在于用佛经故事感化信徒,所以明白相应的佛经故事很重要。
第二,为了讲故事,它要用到美术的叙事性手法。
我们常见的美术作品是一个画面上表现事件的瞬间场景。
而叙事性絵画则是把一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一个环节、一环节地画出来。
主要人物反复在不同的场景中出现,形成一个连贯的故事线索,因此很容易让人看懂、记住。
它其实很接近我们熟悉的连环画或者漫画。
那么,为了讲好故事,需要在故事中选取最能代表故事核心的情节和场景,那么故事的主人公、场景的选择,还有构图的布局都是重要环节。
中国传统文化

•
大地湾彩陶
玉琮(周代)
第三讲 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
• 一、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核心地位. • 道德角度:中国哲学的思维功能有利于人的品德的塑 • • • • •
造和提升. 政治角度:哲学观注现世功利与政治结下不解之缘. 文化角度:中国哲学是民族文化的精神遗产. 二、儒家思想: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入世 1、先秦儒家的伦理观念: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 荀子的隆礼重法。 2、汉代儒家的天人观念: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代表 人物是董仲舒。 3、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修身成圣。圣人:存天理 灭人欲。
• 宗法制的影响:历代统治者重农轻商,形成一种 •
万世不易的中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模 式。 宗法制的实质:专制制度。 2.中国古代的官吏制与等级制:金字塔形式 周秦两汉:三公九卿 魏晋南北朝:八公、三省、九卿。 隋唐五代:三师、三公、五省、三台、九寺。 宋辽金元:唐代的扩展 明清:三公、三孤、六部、六寺。
•
• 三、道家思想的嬗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出
• •
世 1、《老子》的思想:重天道自然无为,不讲人道 反对新生事物反对严刑峻法。使民无知无欲。 2、庄子的思想:相对主义最终目的达至精神上的 绝对自由。 3、合流中的道家思想。汉代衍变为黄老学说。魏 晋的玄学。 四、墨家、法家思想的兴衰。墨家的代表人物是 墨翟,主强兼爱与非攻。法家的是商鞅与韩非子, 变法革新,法术势三者合一。
• 三、古典文学的人文精神与艺术魅力 • 中国古典文学所反映的道德人文精神,内容十分广泛,这 •
里以古典诗歌的创作为例,来观察和认识。 古典诗歌的比较关注诗心、诗眼、诗情和诗才,而这些正 蕴含着中国文化的人文道德精神。 的仁民爱物之心,就是诗心。
• 古典诗歌中与自然界、社会万事万物息息相通,忧乐与共
10佛教艺术赏析第八讲

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 求餘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 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 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五祖更欲 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
吴道子主要活动于唐玄宗在位期间,“年未弱
冠,穷丹青之妙,浪迹东洛,时明皇知其名, 召入内供奉”。
吴道子一生在长安、洛阳两地寺观绘制了壁画
三百余堵,其笔力雄健劲怒,他塑造的人物形 象“奇踪异状”,变化多端,十分感人。所画 人物“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他所创造的图 样被称为“吴家样”,对唐代以后的绘画产生 了深远影响。
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 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 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但喫肉 邊菜。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遯。遂出至廣州
法性寺。遇印宗法师讲《涅槃经》。休息期间, 有二僧争论殿前旗幡动因,一说风动,一说幡 动。慧能大师走上前去,平静说道:“不是风 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印宗法师闻听此 语,当即发觉其绝非寻常之人。
老人入墓图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供养菩萨点灯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弥勒经变中的耕作图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乐舞图 莫高窟第220窟北壁 初唐
舞乐图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乐舞反弹琵琶图 莫高窟第112窟 中唐
乐舞反弹琵琶图 莫高窟第112窟 中唐
背屏式窟 莫高窟第61窟 五代
普贤变
迦叶尊者像
莫高窟第45窟 盛唐 尊者精神饱满,眉 宇轩昂,显得深沉、 稳健。
彩塑佛尊像透视图 莫高窟第45窟 盛唐
匠 心 独 具 的 设 计 意 匠
佛教艺术中的符号意义

佛教艺术中的符号意义佛教艺术中有许多符号,这些符号对于佛教信仰者而言,充满了神秘的含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佛教艺术中的符号意义。
一、莲花莲花是佛教艺术中常见的符号,它象征着佛陀的生命和教义。
莲花开在污泥中心,却不受其污染。
这个象征着佛陀的生命诞生于苦难之中,但却不受苦难的摧残。
此外,莲花还象征着佛陀的教义——开放、真理、智慧和纯洁。
在佛教艺术作品中,常以莲花作为佛像座下的纹饰,其颜色也有特别意义。
例如,粉白色的莲花象征着佛教中的菩提心,黄色的莲花象征着佛教中的金刚智,而蓝色的莲花则象征着佛教中的成佛之路。
二、转轮宝相转轮宝相是佛教艺术中常见的一种符号,它代表了佛陀的教诲和智慧。
转轮宝相有九条辐条,象征着佛陀的九种智慧,包括直接知见、广大知见、等持知见、一切明了知见、具足成就知见、善巧方便知见、深入行观知见、究竟常住知见、表达普遍知见。
在佛教艺术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佛像持有转轮宝相的图案,例如释迦牟尼佛手持转轮宝相的形象。
转轮宝相在佛教中也常被用作法器,例如转经筒便是一种常见的法器。
三、六字真言六字真言(即:唵嘛呢叭咪吽)是佛教中最具象征意义的符号之一,其含义包括空性和菩提心。
在佛苑寺中,佛教信仰者常常唱诵六字真言以祈求平安和净化心灵。
在佛教艺术作品中,六字真言常出现于佛像头顶的莲花半球或佛像手中持有的法器上。
例如,大雄宝殿中的《释迦牟尼佛》像,其头顶莲花半球上刻有六字真言。
总结佛教艺术中的符号意义博大精深,上述仅是其中几个常见符号的解释。
在佛教艺术作品中,符号往往以多种手法表现,如画面构图、颜色、形态、位置等。
这些符号的深层含义背后,充满了佛教文化和智慧的传承。
对于佛教信仰者来说,理解这些符号的深刻意义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践行佛教教义,修行得到升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象入胎 莫高窟第329窟 初唐
逾城出家
供养菩萨 莫高窟第71窟北壁 盛唐
观无量寿经变 莫高窟第217窟 盛唐
观无量寿经变 榆林窟第25窟南壁 盛唐
观无量寿经变(局部) 榆林窟第25窟南壁 盛唐
观无量寿经变(局部) 榆林窟第25窟南壁 盛唐
观音菩萨普门品 莫高窟第45窟 盛唐
法华经变 莫高窟第12窟 晚唐
20世纪50年代后,禅宗在欧美地区日益流行,
著名大学纷纷设立禅宗研究机构,随着禅宗信 徒剧增,禅寺、禅堂、禅修中心等迅速增加。 美国每一座大城市都有禅修中心。
1948年,日本学者铃木大拙在夏威夷“东西方
哲学会议”上介绍了禅法、禅理;其后在美国 各地公开演讲佛学,主要介绍禅宗;1957年, 应邀参加“禅与精神分析”座谈会,当代西方 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大都出席会议,铃 木大拙即席作了《禅学讲座》,引起巨大轰动。 会后结集出版了《禅与精神分析》一书。
艱辛貧乏。於市賣柴。24岁那年,有一客買慧
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云。我從蘄州
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 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 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 佛。
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
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惠 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餘日。便至 黃梅。禮拜五祖。
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弟
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 求餘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 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 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五祖更欲 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
唐段成式写道:“吴道玄白画地狱变,笔力劲
怒,变状阴怪,见之不觉毛戴”;“惨淡十堵 内,吴生纵狂迹。风云将逼人,鬼神如脱壁”。
吴道子的绘画没有流传下来,但是,受他画风
影响的一些艺术作品仍可见到一些,大多保留 在唐代敦煌壁画与墓室壁画中。
维摩诘经变(局部)
莫高窟第103窟东壁 盛唐
天龙八部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朝元仙仗图(局部) 宋代 武宗元
彩塑佛尊像一铺
莫高窟第419窟 隋代
菩萨立像 莫高窟第420窟 隋代 菩萨肩宽腰细,身材 修长,衣饰塑造手法 简练。
弥勒大佛像 莫高窟第130窟 盛唐
此尊佛像通高26 米,是敦煌石窟 中第二大佛。
佛涅槃像(16米长)莫高窟第158窟 中唐
慧能大师其后不久,回到曹溪宝林寺开坛说法。
一次,韶州刺史韦琚礼请大师下山,至城内大 梵寺开台说法,由此因缘促成《六祖坛经》问 世。慧能大师声誉日隆,被僧俗徒众视为岭南 活佛。
師陞座。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
多。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 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 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 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 薩。
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
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 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避
我们以念头创造了这世界。以纯净的心
言行,快乐将随之而来。 “with our thoughts we make the world. Speak and act with a pure mind and happiness will follow.”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 唐宋时期的敦煌艺术赏析
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
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咐嘱摩诃迦叶。”由此出现了不立文字,教外 别传,以心印心,直下承当的禅宗法门。大迦 叶尊者即禅宗初祖,其后传给阿难尊者,在古 印度一直传到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尊者。
禅宗达摩祖师
公元520年,菩提达摩尊者由于观察到中土有
大乘气象,便航海来到广东,然后到了金陵会 见了梁武帝,但话不契机,便一苇渡江北上洛 阳,在少室山面壁九年。达摩尊者被尊奉为中 土禅宗初祖。
虔诚敬佛 的供养人
莫高窟第130窟 唐代
彩塑佛尊像一铺 莫高窟第45窟 盛唐
佛陀身穿红色袈裟,脸型丰满圆润,庄严、肃穆、安详。
佛陀身穿红色袈裟,脸型丰满圆润,庄严、 肃穆、安详。
彩塑佛尊像另一侧 莫高窟第45窟 盛唐
观音菩萨立像
莫高窟第45窟 盛唐
此尊观音菩萨,目 光低垂,神情专注, 充分体现了慈悲与 善良的人品气质。
达摩尊者将此法门传给二祖慧可,慧可传三祖
僧璨,僧璨传四祖道信,道信传五祖弘忍,弘 忍传六祖慧能大师。慧能大师门下有两位高徒, 南岳怀让与青原行思禅师,其后又逐渐发展、 演化成五家宗派,即禅宗的“一花五叶”。禅 宗对中国哲学史、文化史、艺术史(文学史) 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了解禅宗,就无法全面、 深入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唐代佛教艺术赏析
本讲主要内容
一、唐宋时期的佛教艺术赏析
二、六祖慧能大师与《六祖坛经》 ——兼谈禅宗美学思想的来源
一
唐宋时期的 敦煌艺术赏析
二
六祖慧能大师与《六祖坛经》
——兼谈禅宗美学思想的来源
水,不搅动它,就会变得清澈;心,不
扰动它,自然会找到自然祥和。」 ‘Water, if you don’t stir it, will become clear; the mind, left unaltered, will find its own natural peace.’
禅门典故
——船夫、乘客与旁观者
谁的罪过 罪由心造
有事不要怕做事,无事不要找事做
禅门典故
——无德禅师与献花居士
如何持有一颗清净纯洁心 鲜花保持与变化气质
心净国土净
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
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日本 梦窗国师
莫高窟第217窟 盛唐 一 幅 精 美 的 唐 代 青 绿 山 水 画
榆林窟第3窟 西夏
普 贤 变 局 部
榆 林 窟 第 3 窟
普贤变(局部) 榆林窟第3窟 西夏
普贤变(局部) 榆林窟第3窟 西夏
文殊变(局部) 榆林窟第3窟 西夏
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
莫高窟第3窟 元代
千手千眼 观音菩萨像
莫高窟第3窟 元代
《幸福人生的原理》《心经的人生智慧》
当代佛教学者济群法师著,民族出版社,1999年 10月。
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 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 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众人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 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為 教授師。必是他得。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神秀)自執燈。書偈 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弗洛姆
指出:
禅宗对于西方人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禅 宗能帮助人去找到生存问题的最终答案,帮助 人克服与自然、他人、社会及自身的分离与异 化,充分地把握世界,实现自身,从而彻底摆 脱精神危机。
《心经讲解》与《觉悟人生》光碟 当代著名佛教学者慧律法师讲解
《六祖坛经》、《智慧的重要》光碟 当代著名佛教学者慧律法师讲解
观音菩萨像 莫高窟第328窟 初唐
菩萨气质高贵 典雅。尤其是 自然下垂的衣 裙,是带有绚 丽色彩纹样的 锦缎。
菩萨立像 莫高窟第194窟 盛唐 菩萨双目低垂,面 相丰腴,肩披长巾, 姿态典雅。
菩萨立像 莫高窟第159窟 中唐
高僧坐像 莫高窟第17窟 晚唐
唐代高僧鉴真坐像 唐广德元年(763) 日本唐招提寺藏
吴道子主要活动于唐玄宗在位期间,“年未弱
冠,穷丹青之妙,浪迹东洛,时明皇知其名, 召入内供奉”。
吴道子一生在长安、洛阳两地寺观绘制了壁画
三百余堵,其笔力雄健劲怒,他塑造的人物形 象“奇踪异状”,变化多端,十分感人。所画 人物“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他所创造的图 样被称为“吴家样”,对唐代以后的绘画产生 了深远影响。
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六祖慧能大师与《六祖坛经》
六祖慧能大师,姓卢氏。岭南新兴(广东新兴
县)人也。贞观十二年(638年)慧能大师诞 生。父既少失,母且寡居。家亦屡空业无腴产。 能之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 却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 開悟。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
老人入墓图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供养菩萨点灯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弥勒经变中的耕作图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乐舞图 莫高窟第220窟北壁 初唐
舞乐图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乐舞反弹琵琶图 莫高窟第112窟 中唐
乐舞反弹琵琶图 莫高窟第112窟 中唐
背屏式窟 莫高窟第61窟 五代
普贤变
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 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 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但喫肉 邊菜。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遯。遂出至廣州
法性寺。遇印宗法师讲《涅槃经》。休息期间, 有二僧争论殿前旗幡动因,一说风动,一说幡 动。慧能大师走上前去,平静说道:“不是风 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印宗法师闻听此 语,当即发觉其绝非寻常之人。
迦叶尊者像
莫高窟第45窟 盛唐 尊者精神饱满,眉 宇轩昂,显得深沉、 稳健。
彩塑佛尊像透视图 莫高窟第45窟 盛唐
匠 心 独 具 的 设 计 意 匠
法华经变中的见宝塔品 莫高窟第45窟西壁龛顶 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