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论文

合集下载

宗教学论文

宗教学论文

净化心灵和睦相处—浅谈佛教对人生的指导意义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山西是全国佛教遗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有五台山、玄中寺、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以及遍布全省各地的斑斓多姿的佛教建筑、雕刻、绘画等等。

这其中,天龙山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壮美的峰林地貌闻名遐迩,为传播中国佛教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佛教旅游文化是我国核心旅游文化之一。

然而,在旅游业发展的实践中,由于人们对佛教文化存在模糊认识,导致许多人把佛教文化等同为佛教旅游文化。

但是看到佛教文化背后真正的人文关怀精神和人生指导意义被许多人忽视和误解的现象,甚至有人认为佛教是在人们看破红尘、事业失败、穷途末路之后才落发为僧的消极选择。

其实,佛教并不消极,它是教育人们以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真相,把握人生方向并告诉人们在人生道路上,如何放下心中的迷惘轻装上阵开拓进取的。

物质不一定能满足人心——精神寄托的重要.有意义的人生是需要具备和创造双重的财富。

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类,都同样希望拥有美好的生活。

首先我们会追求物质层面上的富裕。

因为没有物质生活的保障,就无法追求更高一层的精神富裕。

这个道理是每个人都很清楚的。

我们有了一定的物质生活保障时,就需要有一个精神层面的寄托:就是我在这里所说的“精神生活”,这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也可以这么说:人应该是有一个信仰才会活的更像人的特性。

佛教是最贴近人性的宗教.我们可以说:佛教是个古老的宗教,可她一点也没过时!这是因为人类善良的本质是没有过期的。

而且,她的教义贴近人心,没有跟世俗格格不入、远离人心、疏离社会的表现。

尤其她重视分析和逻辑。

对讲究理论的人来说,佛教的教义应该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有些人说: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一种哲学;另一些人却说:佛教是一种主义。

但在我们作为佛教徒看来,只能说佛教就是佛教!她是让我们离苦得乐的一种方法;她告诉我们众生平等,自己未来的幸福和解脱完全要靠自己的努力;每个人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身心,为自己的身、语、意的状态负责,任何人也都帮不上忙。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论中国佛教文化摘要:国父孙中山曾说:“佛教乃救世之人,佛教是哲学之母,学习佛学可佐科学之偏。

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一代领袖毛泽东也曾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度众生,是代表受压迫的人讲话。

”近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提到“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关键词:佛教,文化,丰富性,影响,作用价值正文:一、佛教的简介: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

佛教原产于古印度,于东汉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传入中国,迄今已经有1935年的历史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流行约有1800年历史。

佛教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前六百年,为部派佛教形成时期;中六百年,为显教大乘时期;后六百年,为秘密佛教流行时期。

初期佛教以上座、大众为两部分为主,三四百年中分化为十余种部派。

其中上座部,分为南北二转。

中期的大乘佛教,于公元二世纪中传入中国汉地,公元七世纪起又自汉地和印度传入西藏。

公元十一世纪起,印度后期逐渐盛行的秘密佛教,又大量传入西藏。

印度后二期的佛教,又在中国形成汉语系和藏语系两大系的佛教。

二、中国佛教的丰富性:中国佛教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为典籍的浩瀚,二为宗教派别繁多。

一在汉语系的佛教中,现存译典一千四百八十二部,五千七百零二卷,除去重译本约有四千四百卷,其中声闻乘三藏约一千四百卷,大乘经论约为三千卷,全部约合梵文二百五十万颂。

另外有历代汉文著述一万余卷,折合梵文七、八百万颂。

合计约为一千万颂。

藏文《甘珠尔》及《丹珠尔》两部共收译典五千块九百六十二部,为和梵文三百万颂,藏文著述数量亦极庞大。

二在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汉地由于长期对教义进行钻研和辨析,逐渐形成许多宗派。

如地论师、摄论师、天台宗、三论宗、律宗、密宗、净土宗、三阶教等,禅宗后来又分为七宗。

论文:佛教生命观及其对生命教育启示

论文:佛教生命观及其对生命教育启示

论佛教生命观及其对生命教育的启示摘要:伤害生命、浪费生命之事随处可见,解决生命的意义问题和价值问题迫在眉睫,生命教育应运而生,志在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境界。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历史悠久、思想博大精深,生命观尤为深邃,其宗旨是普度众生脱离苦厄,与生命教育不谋而合,可为生命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佛教;生命观;生命教育当前,自杀自残、暴力残害他人、残忍虐待动物等诸多不敬畏生命之事,和贪图享乐、荒废时光、沉迷网、赌、毒、黄等浪费生命之象打破潘多拉魔盒的禁锢,游戏人间。

究其原因,是生产力水平发展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精神需求却未得满足。

解决生命的意义问题和价值问题迫在眉睫,社会各界人士争相出谋划策,有些另辟新径,探索新领域新理论来解释生命,有些从传统优秀文化中寻找参照。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历史悠久、思想博大精深、对人类影响深远,可谓解决生命意义、价值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生命教育提供重要而可行的启示。

一、佛教生命观1.生命的生成佛教把生命称为“有情”、“众生”。

何为“有情”?“有情”即是有感知能力。

因而生命就如昭慧所说是“知情意的综合体”,包括人与一切有知情意的生物、非生物。

佛教言“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人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①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被称为“四生”,指产生生命的四种类别,“卵生”即是离开母体以卵的形态存在经过孵化才取得身形,如鸟类;“胎生”即为在母体中长成身形而出生,如人类;“湿生”则是因湿气而生,如水中细虫;“化生”是因自身生存意欲与业力而出现,如诸天和地狱的众生。

“四生”是以产生方式对众生作做的分类。

从生命的构成上看,佛教认为生命由“五蕴”有机构成,“蕴”又称“阴”,意指诸有为法和合积聚。

“五蕴”包括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②色蕴即是地、水、火、风四大物质元素的积聚,是生命的物质属性;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分别指生命内在的念想、体验、活动,是生命的精神属性。

选修论文(我看佛教)

选修论文(我看佛教)

南京财经大学通识选修课课程论文考试(封面)201 0 ——201 1第二学期课程名称:宗教学任课教师:沈文捷学生姓名班级学号论文题目:我看佛教内容摘要: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印度,在中国传播近2000年,这被称为三大宗教之一的古老宗教在人们心中有着怎样的作用,它的历史造就了它未来的使命。

它所推崇的佛法与世界文化相统一,它的未来给我们的世界带来了和平与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佛教过去现在佛教的过去: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印度,创立之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因为他是释迦族,所以人们称他为“释迦摩尼”。

在我小时候,爷爷奶奶经常跟我讲关于佛教菩萨类的神话故事,那时的我一直以为他们是中国的古老文化的产物。

长大了才知道并非如此,它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在公历纪元前后,由印度传入中国的,那时的中国文化水平也较高,两者相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

任何一个教派的发展都会伴随着经济、政治的动荡,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战争。

就比如当年的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曾引发了世人对上帝的质疑,后来他遭到了宗教的迫害。

通过学习这门课,我了解到了佛教的过去的种种经历。

在当时的古印度,有一百多个种族部落,经常发生战争。

那时共有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随着战争的发生,一部分的刹帝利人武力水平发展逐渐壮大了起来,吠舍族的商人也以经济创造为主,两家种姓共同掀起了“沙门思潮”运动,针对当时最大的统治者婆罗门教。

这个运动中就包括了佛教。

乔达摩在小时候与常人无异,长大后看到每个人都会生老病死,便四处走动寻求解脱之道。

当时他的思想受到了大部分人的斥责,但他心志坚定,励志践行,实行苦修,黎明起床进行冥想、坐禅。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成了道。

之后他便四处传教,才有了今天的释迦摩尼与佛教。

佛教的现在: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的探索与积累,如今的一些年轻人觉得世界上并没什么佛祖、神仙,认为纯属迷信,他们被称为“无神论者”。

佛教论文

佛教论文

【摘要】浅谈佛教与当今社会【正文开始】什么叫佛?佛,印度的梵文叫布达。

藏文译成布达拉,我们到布达拉宫就是到佛宫;译成中文是普陀,我们说上普陀山就是指上佛山;或者叫佛陀,简称为佛。

什么叫佛?佛就是觉者、智者。

什么叫佛?就是觉悟了的人。

什么是人,就是还在痴迷的佛。

这些文化里一点迷信色彩都没有。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字是“觉悟”。

佛教源远流长,到现在已经有了1500年的历史了,而佛教与中国更是息息相关,有句古话说得好,佛教发源于印度,昌盛与华夏。

佛教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相互影响着,并且有了相互融合的一部分,所以说我们华夏子孙对于佛教或多或少都有些潜移默化的联系,而我对于佛教的认识还是极为浅薄的,在此如果有什么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多加提点。

释迦用下面一段故事来形容人的贪欲,描绘人如何沉溺于欲望的情景.故事稍稍长一点,但我仍想给大家介绍.深秋时节某一天,在落叶和寒风中,有位旅人行色匆匆,赶路回家.走到某处突然低头一看,脚下一片白乎乎的东西,仔细一瞧,竟是人骨.此处怎么会有如此大量的人骨呢?他不禁毛骨悚然,又不得其解.只顾往前奔走,抬头看时.迎面走来一只体格巨大的老虎,咆哮着向他逼近.旅人直惊得魂飞魄散:"阿!那么多人骨原来是老虎吃剩的残物."他急忙调头逃跑,然而慌不则路,一阵猛跑竟然跑上了悬崖峭壁,峭壁之下是怒涛汹涌的大海.前无去路,后有猛虎追逼,进退维谷之际,他爬上了崖边仅有一颗松树,但那恶虎紧随其后,张开骇人的巨爪,也开始爬树."今天我命休矣",正当他万念俱灰时,忽然看见树上垂下一根藤条,他顺着藤条往下滑去,那藤条却不着底,旅人被悬在半空之中.上面是老虎伸着舌头,流着口水盯着他,正所谓"虎视眈眈"再看下面,狂风大浪之中出现红,黑,蓝三条巨龙,正等着他掉下去时可一饱口福.忽又听到上方有窸窣之声,定睛一看,黑白两只老鼠正在交替啃咬那藤条的根部.藤条一旦被鼠牙咬断,旅人只好落入张开巨大的恶龙腹中.命悬一线之际,旅人想到将老鼠赶跑.于是拼命摇晃那根藤条,摇摆之下,有湿漉漉,暖烘烘的液体落到他的脸上,用嘴一舔,是甜美的蜂蜜.原来藤条根部有一蜂巢,一经摇动,蜂蜜就掉落下来.舔着甘露般的蜂蜜,旅人居然陶醉起来,以致忘记了自己深处绝境----虎龙夹击,得以苟延残喘的藤条正被老鼠啃啮---还在一次又一次摇动救命的藤条,忘情地享用美味的蜂蜜.释迦的故事描述了利令智昏的人类的实相.死到临头竟然沉醉于蜜汁之中而不能自拔,这就是我们人类无可救药的宿命.在这里,老虎暗喻死亡和疾病,松树代表世上的地位,财产和名誉,白黑两鼠表示白昼和黑夜,也就是时间的流逝.人在不断逼近的死亡的威胁种拼命求生,而维系生机的仅是一根藤条而已.而这根藤条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磨损.我们想逃离死亡,但死神却一年一年逼近我们.然而,即使折寿,哪怕缩短生命,也是去吸食蜜汁,-----切不断那可怜,可鄙又可悲的欲望.这就是赤裸裸的人类本性.人性固有其可怜之处,亦有其可悲之处。

佛教文化论文

佛教文化论文

佛教文化论文说到佛教,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它带给我们的有益部分,总是会先想到那些不太好的东西;我估计这是因为受平时所看的电视剧的影响;而且在不少人眼中,宗教意味着愚昧、迷信等,年轻人多信基督教,并认为佛教应该是老年人的信仰;因此有相当大的一批人在心里对佛教文化有一种抵制的心理,对佛教产生了广泛且持久的误解,尤其是在我们中国,这种误解更是严重;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三世纪被定为印度国教,并开始向国外传播;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佛教是指导个人修身与解脱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指导全人类、乃至全社会健康、平衡地沿着精神与物质的双行道稳步上升的理论及实践体系;我国实行的是宗教信仰自由制度,即可以有宗教信仰,也可以没有宗教信仰;既可以有这种宗教信仰,也可以有那种宗教信仰;我不主张大家都去信仰宗教,有时我们会信佛,大数多时候纯粹是兴趣使然;所以我更提倡大家去了解佛教文化,而不是信佛,而且这有助于我们拓宽知识面;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受到佛教的影响,如节日、风俗、语汇等;若要简述佛教的价值,从个人方面而言,佛法好比一盏明灯可以驱除我们内心的黑暗,开启我们的慧眼,让我们得以透过智慧的审视和判断来观待事物,当然也包括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我们内心各种不正确的想法以及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将在自我调节中得到医治;如此一来,人人都可远离痛苦、获得安乐;若从佛法对家庭、单位或社会的指导作用而言,它无疑可以协调我们与别人和谐共处于一个社会范围之内,并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总之,佛教所倡导的是要人们做真正的智者觉悟,做真正的好人慈悲;佛教中有一些话,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等;因此有人就会这样认为佛教是一种厌世的代表;生活当中遇到了很不顺心的事了,种种想不开了,唉呀,算了吧我遁入空门;凡是这种人呢,真正有智慧的那些出家人是不会收他的;自己为什么要出家,他还没有搞明白,想不开了就去出家;应该是想开了才去出家,那才对呀;所以他这个搞反了;日本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将佛教研究确立为一个具有独立学科地位的国家在日本,“佛教学”,自其创立以来,一直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得到国家的承认和护持,以东京大学为首的着名国立大学,比如京都大学、东北大学、北海道大学、九州大学、大阪大学和名古屋大学都设立有“佛教学”专业,配备专职教员,招收本科、硕士和博士课程的学生;授予“佛教学”学位;据统计,日本最大的佛教学术团体“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自成立迄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会员达2600余人;会员数之多,可以说是日本人文学科之最;但个人觉得此课善有不足之处,现提出一些想法;大家选了这门课,说明大家对于佛教文化还是有兴趣的,但是大家是希望了解佛教文化中有意思的东西,而不是在繁重的课程之外,还来听枯燥无味的理论,这样很打击大家的兴趣;所以,对于这门课的内容,可以是这样的:1.佛教发展史仍然必不可少;建议在原有的课件上大幅压缩;2.经典教义配以精彩故事;譬如缘起、因果报应、四谛、五蕴、六道轮回等,而佛经中有不少精彩的故事,以及历代高僧的“公案”如拈花微笑、幡动心动用以诠释这些教义,一定会激起大家的兴趣;3.佛教经典应当介绍;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六度集经、闲愚经、金刚经等,尤其是佛经中的经典故事,如“舍身饲虎”、“以肉贸鸽”、“给孤独园精舍”等等;4.佛教中的人物;汉传佛教四大菩萨,释迦牟尼十大弟子,四大天王,罗汉等等;5.佛教节日;沐佛节、盂兰盆节、腊八节很少有人知道这是腊八粥的最早来源吧6.佛教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例如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就有不少来自佛教,还有因果报应思想等;7.其它佛教常识,如寺院布局,认识寺院中的塑像各是哪些人物,佛教法器等;8.播放的录像以汉传佛教为佳,毕竟藏传佛教在西藏以外很少可见到其痕迹;。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系别:控制科学与工程系专业班:自动化0904班学号:u200914359 姓名:刘剑佛教论文国父孙中山曾说:“佛教乃救世之人,佛教是哲学之母,学习佛学可佐科学之偏。

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一代领袖毛泽东也曾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度众生,是代表受压迫的人讲话。

”近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提到“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从这些名人的眼中,我们不难看到佛教对于各时期、各领域、各阶级的社会生活的影响。

在传介到我国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

禅宗是与《金刚经》结缘最深的中国佛教宗派。

《金刚经》全文没有一个“空”字,但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

经文开始由号称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发问“当众生立定志向要达到无上圆满的佛陀觉智时,应该将发心的目标定在哪里?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心不能安住,应该如何降服”即如何使心灵平和地安住在终极关怀,如何在走向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对各种错误认识和患得患失的心理进行克服?这一开始的发问便饱含了值得我们积极思考的深刻人生内涵。

现在我们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现代化的事物层出不穷,各种社会变化应接不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了生存,人们已渐渐麻木,渐渐缺少人生的思考,但是这种思考却是我们自古至今一直都需要的。

如果缺少了思考,人们便很容易陷入思想的恐慌。

那么,到底该如何使心灵平和地安住在终极关怀了?首先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界上的一切事都如梦、如幻,如水面的气泡,转瞬即逝。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一切事物的形相,世界上真正的形相是“无相”。

这样,世界上的一切便都不值得执着。

不执著,无念系,就可以达到真正的解脱。

虽然在现实生活我们每个人很难做到真正的无欲无求,然而我们可以告诫自己不必太执着于俗世的种种“沽名钓誉”,学会有所“放弃”,一切随心所至就好。

佛教文化论文

佛教文化论文

佛教⽂化论⽂佛教⽂化佛教⽂化佛教伦理思想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但其基本的原则或可涵盖⼤部分内容的纲要则不多。

在笔者看来,可主要概括为三条,即:平等观念、克⼰观念和慈悲利他的观念。

(⼀)平等观念佛教在印度不是产⽣最早的宗教,⽽且在印度历史上通常也不是占主导地位的宗教。

在印度历史上产⽣较早(早于佛教)的是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及后来由其演变⽽成的印度教是印度历史上通常占主导地位的宗教。

婆罗门教反映了印度社会⾥四种姓中的婆罗门种姓阶层的意识形态。

这种宗教主张:吠陀是天启的,祭祀是万能的,婆罗门种姓是⾄上的。

在佛教产⽣前的相当长的⼀段时间内,印度的思想界⼀直为婆罗门教所主宰。

印度社会中流⾏的伦理思想是婆罗门教的伦理思想,它在总体上要维护种姓制度,坚持在诸种姓中婆罗门第⼀,下等种姓要服从上等种姓。

这种状况⼀直到了佛教产⽣后才发⽣了明显的变化(⼆)克⼰观念这⾥所谓“克⼰”即克制⾃⼰,特别是克制⾃⼰的欲望、⾃⼰的⾏为、⾃⼰的意识。

“克⼰”是我们在此处对佛教这⽅⾯伦理观念的概括。

佛教学说中与克⼰观念直接相联系(或作为克⼰观念的直接表现形态)的理论有不少。

例如佛教有关“三毒”的理论、有关“三学”的理论等都包含着克⼰的观念。

(三)慈悲利他观念佛教讲“平等”,讲“克⼰”,就⾃然也要讲“慈悲利他”。

在“慈悲利他”中,“慈悲”是佛教⼀直讲的,⽽“利他”则主要是在⼤乘佛教形成后才⼤⼒强调的。

慈悲也可分开讲,“慈”指使众⽣快乐,给他们幸福,“悲”指去除众⽣的苦恼,使之摆脱痛苦。

《⼤智度论》卷第⼆⼗七中说:“⼤慈与⼀切众⽣乐,⼤悲拔⼀切众⽣苦。

”佛教的⽂化源于婆罗门教的⽣死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反对⼈依照出⽣种姓等级⽽认定命运,⽽是相信⼈⼈都可以通过⾃⾝的修⾏来达到成佛——正所谓“⼈⼈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圭峰宗密禅师也说过“⼀切众⽣⽆不具有觉性,灵明空寂,与佛⽆殊”。

所以佛教⽐其他宗教更加注重⾃⼰的修养,⽐较适应于东⽅的天⼈合⼀的哲学思想,所以在东⽅世界得到⼴泛的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佛教与朱熹
摘要:佛学,一个妇孺皆知的教派,其在中国的深远影响大家有目共睹。

在本文中,本人将为大家介绍一下佛教对朱熹的影响,因为在朱熹的一生中,佛学一直扮演一个难以忽略的角色。

关键词:朱熹;佛学;佛教;影响
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婺源县)人。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作为大师级别的人物,朱熹不仅仅精通儒学方面的知识,他还广泛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如道教的、文学的、乐律的、法学的、佛学的等等,这里,我为大家粗略介绍一下朱熹与佛学的渊源以及佛教对其作品的影响。

很显然,要想成为一位博闻强识的大师,他必须得从小开始学习,因此,家庭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而恰巧的是朱熹的家庭就是这么一个注重教育的家庭。

朱熹的家庭是一个儒学世家,其父朱松朱松从小便饱读儒典,深受儒学熏染,后任官于福建、浙江等地,虽然如此,朱松却也耽好佛典,曾与净悟、大智禅师交往甚密,平日为官之外,在家便诵经参禅。

同时,朱熹家人也多虔诚信佛,其中有朱熹的母亲、外祖父、舅舅等人。

因此,朱熹自幼便是在一个儒、佛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对他日后的思想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他与佛教解下了不浅的缘分。

可是好景不长(个人感觉那些后来流芳百世的大师不是在幼年丧母就是丧父的),同时也反映了少年多磨难这句话啊!在朱熹十四岁时,即绍兴十三年(1143)其父朱松病死于福建建瓯,临终之前,朱松将家事托付于好友刘子羽,并儿子的学业交于刘子翠、刘勉之、胡宪几位好友,这四位友人都是武夷一带的儒学名家,却都喜好佛学,可谓是儒佛兼修的名士。

这几位名士都好交往于僧人,时常便会带上朱熹同行,这使得朱熹对佛学耳濡目染,对佛学开始产生极大兴趣,同时他也随之结交了许多僧人。

可以说在朱熹访李侗于南平之前,朱熹是沉于佛学的研习之中的。

据说在绍兴十七年(1147年),十八的朱熹参加乡贡,他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

主考官蔡兹还对人说:“吾取一后生,三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由此可见佛教在短时间内就对朱熹有了初步的影响,可知在将来佛教的影响会更加的深刻。

而朱熹出佛入儒的转机应是在见到其师李侗之后。

初见李侗于南平,李侗便指出儒佛之不同,评价朱熹所学落于悬空,朱熹再三辩驳,但李侗却没有给予更多的回答,“只教看圣贤言语”(《朱子语类》卷104)于是朱熹便“将那禅来权倚阁起,意中道,禅亦自在,且将圣人书来读来。

读来读去,一日复一日。

觉得圣贤言语渐渐有味。

”(《朱子语类》卷104)因此朱熹再访李侗时,便相谈甚契,后便拜李侗为师,后朱熹题于西林寺的诗为证:“古寺重来感慨深,小轩仍是旧窥临。

向来妙处今遗恨,万古长空一片心。

”此诗为朱熹访李侗住宿于西林寺时所题。

“向来妙处今遗恨”说明朱熹已开始由佛转儒,完成将生命价值安顿于儒家的抉择。

下面是本人挑选的几首朱熹所作的诗和词,其中的诗句以及词句中思想或多或少都有佛学的影子。

观书有感二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头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菩萨蛮
晚红飞尽春寒浅,浅寒春尽飞红晚。

尊酒绿阴繁,繁阴绿酒尊。

老仙诗句好,好句诗仙老。

长恨送年芳,芳年送恨长。

水调歌头
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

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

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鸱夷子,成霸业,有余谋。

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

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

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好事近
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

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

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阙。

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澈。

西江月
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

身心无累久轻安,况有清池凉馆。

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

兰膏元自少陵残,好处金章不换。

念奴娇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

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山头仙客。

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

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麤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

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

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

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青玉案
雪消春水东风猛。

帘半卷、犹嫌冷。

怪是春来常不醒。

杨柳堤边,杏花村里,醉了重相请。

而今白发羞垂领。

静里时将旧游省。

记得孤山山畔景。

一湾流水,半痕新月,画作梅花影。

满江红
秀野诗翁,念故山、十年乖隔。

聊命驾、朱门旧隐,绿槐新陌。

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开瑶席。

更流传、丽藻借江天,留春色。

过里社,将儿侄。

谈往事,悲陈迹。

喜尊前现在,镜中如昔。

两鬓全期烟树绿,方瞳好映寒潭碧。

但一年、一度一归来,欢何极。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忆秦娥
云垂幕,阴风惨淡天花落。

天花落,千林琼玖,一空鸾鹤。

征车渺渺穿华薄,路迷迷路增离索。

增离索,剡溪山水,碧湘楼阁。

欣赏过朱熹的诗词以后,想必大家都能从中或多或少了解到一些佛学在其诗词中的扮演的背后角色,无论是什么样的文化,它都会对一个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最后,我建议大家去读读关于佛学方面的图书,相信其带给我们的道理将会令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都能受用,朱熹就是最好的例子之一。

参考文献:
[1]/lishi/090204/11323495-2.html
[2]/view/1262.htm?fr=ala0_1_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