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论中国佛教文化摘要:国父孙中山曾说:“佛教乃救世之人,佛教是哲学之母,学习佛学可佐科学之偏。

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一代领袖毛泽东也曾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度众生,是代表受压迫的人讲话。

”近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提到“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关键词:佛教,文化,丰富性,影响,作用价值正文:一、佛教的简介: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

佛教原产于古印度,于东汉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传入中国,迄今已经有1935年的历史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流行约有1800年历史。

佛教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前六百年,为部派佛教形成时期;中六百年,为显教大乘时期;后六百年,为秘密佛教流行时期。

初期佛教以上座、大众为两部分为主,三四百年中分化为十余种部派。

其中上座部,分为南北二转。

中期的大乘佛教,于公元二世纪中传入中国汉地,公元七世纪起又自汉地和印度传入西藏。

公元十一世纪起,印度后期逐渐盛行的秘密佛教,又大量传入西藏。

印度后二期的佛教,又在中国形成汉语系和藏语系两大系的佛教。

二、中国佛教的丰富性:中国佛教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为典籍的浩瀚,二为宗教派别繁多。

一在汉语系的佛教中,现存译典一千四百八十二部,五千七百零二卷,除去重译本约有四千四百卷,其中声闻乘三藏约一千四百卷,大乘经论约为三千卷,全部约合梵文二百五十万颂。

另外有历代汉文著述一万余卷,折合梵文七、八百万颂。

合计约为一千万颂。

藏文《甘珠尔》及《丹珠尔》两部共收译典五千块九百六十二部,为和梵文三百万颂,藏文著述数量亦极庞大。

二在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汉地由于长期对教义进行钻研和辨析,逐渐形成许多宗派。

如地论师、摄论师、天台宗、三论宗、律宗、密宗、净土宗、三阶教等,禅宗后来又分为七宗。

佛教史学研究论文

佛教史学研究论文

佛教史学研究论文中国佛教史学[1],是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布与发展逐渐形成的。

它一方面适应着佛教在中国传布的需要,另方面又深受中国传统史学的影响。

通常人们只把它作为佛教史的一个分支,仅从佛教史、社会史等角度来审视某些佛教史籍的史料价值,却很少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考察这些史籍的史学意义。

其实,佛教史学应该属于交叉学科。

这里,从史学发展的角度来谈一点关于佛教史学的发展源流。

佛教自汉代传入,经魏晋南北朝至唐,达到鼎盛。

宋元时期,又有新的发展。

随着佛教在中土的长足发展,佛教史籍编纂逐渐呈现出三个阶段:东晋至唐初出现记录佛事的史籍,唐代佛教史籍范围不断拓展,宋元时期佛教史籍体裁不断完备。

一、最先记录佛事的史籍佛教自汉代传入,经魏晋南北朝至唐初,西行求法高僧携回大批梵文佛经,译经水平不断提高,逐渐运用儒学注经的方式对佛经进行注疏,同时编纂各种工具性的著录。

在这一过程中,自觉记述各个教派、众多名僧史事的文字、撰著不断涌现,反映着佛教史学的形成。

东晋南北朝时期,最先推出的记录佛事的史籍,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是有关佛教史的著述,二是关于阐扬佛理的史籍,三是记述佛教在中土传布的史籍,四是官方史书的记载。

一、有关佛教史的著述,东晋、南朝时期主要有《佛国记》、《释迦谱》。

《佛国记》1卷,沙门释法显撰。

又名《高僧法显传》、《历游天竺记》。

法显(约337-约422),俗姓龚,平阳武阳(今属山西临汾)人。

“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与同学等,“发自长安,西渡流沙”,越葱岭、度小雪山,“自力孤行,遂过山险”,遍历天竺及师子国。

义熙八年(412)回到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第二年至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

《佛国记》为其西行求法,前后15年所见所闻。

“凡所经历三十余国”[2],不仅是4世纪亚洲佛教史的重要著述,还是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交往史的重要著述,也是中国现存史书中有关陆海交通最早、最详细的记录。

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有哪些影响

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有哪些影响

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有哪些影响三江学院佛教文化选修期末论文12011041063其实,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佛教文化的影响远远没有对我们祖辈的影响大了。

相信大家的祖宅里基本上都供奉了观音的瓷像,要按时上香的,可见佛教文化早已渗透进了中国的每家每户,直到现在,就算是不信佛教的我们,考试之前还是会默念几句“菩萨保佑”之类的“咒语”,仿佛说了之后考过的可能性又大了几分。

由此看来,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已不局限于一个宗教产生的影响,而是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入了华夏文化,形成了带有中原特色的中式佛教文化,并渐渐与其他主流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华夏文明。

说起佛教,是由两汉时期传入中原,被当时的统治者大加赞赏,其缘由在于,佛教提出了因果报应的理念,指出只有多行善事,死后进入地府轮回可以有个好的转世,而行恶事之人会转世为畜甚至打入地狱受尽折磨不得翻身,这就为统治者实行专制统治找到了一个漂亮的借口。

在正统思想中,天子是上天指定的,若是推翻天子或违背天子的命令无异于逆天而行,绝对是天大的恶事,死后也不会有好果子吃,就这样,信奉佛教的平民百姓们勤勤恳恳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安守本分,从不敢生出一丝造反的意思。

从这个角度看,佛教的传入巩固了封建专制统治,也维护了中原的稳定,更大的意义在于佛教创造的信仰鼓励人们多行善事,心中有神佛的人信奉“举头三尺有神明”,凡是尚存一点畏惧之心的人都不会做出丧尽天良的事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治安。

不光是对推动历史进程有重大意义,佛教在人们生活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很多人信奉佛教,讲究不杀生于是吃斋念佛,不亚于现在正流行的健康素食主义,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生活中还有很多节日也与佛教有关,每当到了某个佛或者菩萨的圣诞日,也就是生日的时候,人们便成群结队前往庙里参拜。

印象中每年观音菩萨圣诞日的时候便会有非常多的人去观音山拜菩萨,还有烧香礼敬的,似乎观音圣诞日一年还不止一次,上网查过才知道据说观音菩萨生于夏历二月十九,涅槃日是九月十九,成道日是六月十九。

佛家文化与思政

佛家文化与思政

佛家文化与思政佛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

佛教思想强调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通过修行来达到超越人世的境界。

在中国,佛教的传播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佛教思想的融入也让中国的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本篇论文将探讨佛教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其核心价值观、对文化的影响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挑战。

佛教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佛教思想源于古印度的文化环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由印度的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起源于印度的中部地区,当时印度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矛盾激化,人们的生活困难,思想上也在寻求新的出路。

悉达多在反思生命意义和苦难的本质时,创立了佛教。

佛教思想于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随着汉武帝的统治,佛教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时期的影响和变革,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在中国的流行不仅是因为其本身的思想魅力,也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密切相关。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和中国的儒、道、法家等文化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佛教文化。

佛教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也经历了波折和变革。

唐朝时期佛教曾经盛极一时,但到了宋朝时期,由于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佛教面临着衰落的局面。

明清时期,随着禅宗和律宗的兴起,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新的发展。

当代中国,佛教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关注,佛教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益显现。

佛教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佛教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佛法、菩提、般若。

其中,佛法是指佛教的教义和法则;菩提是指悟道、证道、修行和成佛的过程;般若是指了解和体悟世间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佛教思想强调生命的无常和苦难,认为一切众生都处于轮回转世的循环中,只有摆脱轮回才能得到解脱和超脱。

佛教思想主张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强调内心的净化和修行,追求智慧和慈悲。

佛学与中国文化论文

佛学与中国文化论文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佛学与儒家生死观念的相互影响课程名称:佛学与中国文化任课教师:付优专业:戏剧影视文学班级:戏剧影视文学学号:222013308022019姓名:尹楚文2014年12月20日佛学与儒家生死观念的相互影响一、以佛教的生死轮回说来补充,充当儒家道德教化的新佐证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能在中国生根发芽,流传千年,与其理论的深刻精致是分不开的。

严格来说,它所探讨的主要是人死后的问题,关于死后的世界的描述吸引了芸芸众生。

佛教的许多观念与儒家倡导是孑然对立的,如佛教宣称人生虚幻,鼓励人出家修行,这在倡导以孝为先,积极面对人生责任义务的儒家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

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上一直是佛家和儒家思想的争斗。

但是,佛教的很多理论,日渐深入人心,这些理论恰恰又能为儒家的很多主张提供佐证。

因此,在世俗层面,在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上就存在儒佛并存混用的局面。

尤其是佛教的业报轮回观念。

(一)佛教的生死轮回理论,为个体“行善从德”提供了功利性依据佛教的生死轮回理论认为:人的生命并不是只有一次,而是有新一轮生命的继起。

但是来世并不一定是人,要在六道也即天、人、阿修罗、恶鬼、畜生、地狱中轮回。

这种轮回是无休止的。

也没有规律可循,到底在哪一道中重新轮回。

佛教认为,一个生命死后来生要生于何道,不是命定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做人是的行为决定的。

做人时多行善事,死后会生于善道,做人时多行恶事,死后会生于恶道。

要看你今生的所作所为,即佛家讲的“业”。

这种由生前行为的善恶决定下世生于何处的理论叫做“因果报应”。

轮回也是因果报应的结果。

从佛教的立场看,生命是为了受报和还愿而存在的。

过去许的愿,一定要实践承诺;过去造的业,必须要受报。

因此,生命是因为因果的事实而存在。

佛教的这一理论,是对儒家学说的补充。

儒家把人的贫富、贵贱、寿夭归结为气秉不同,与任梦在现世的作为无关。

儒家只是让人们按照人的本性去做,不计得失,而佛教从另一个角度则看到了人们造善业的功利性结果:我今天的积德行善是会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会在下一阶段的人生正落得好的去处。

庆阳佛教文化和石窟造像地位论文

庆阳佛教文化和石窟造像地位论文

论庆阳佛教文化和石窟造像的地位庆阳位于甘肃东部,习称“陇东”。

庆阳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庆阳就有了早期人类活动,并创造了旧石器文化,我国的第一块旧石器就是1920年在庆阳华池县上里原乡赵家岔的洞洞沟发现的,它的发现粉碎了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没有旧石器文化的谬论。

到目前为止,庆阳境内发现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八处[1],说明大约在距今十至二十万年前后陇东地区就有人类活动了。

到了新石器时代,庆阳先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丰富的新石器文化,据考古发现的资料,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千处,文化类型有仰韶文化、齐家文化[2],说明大约五、六千年前,庆阳先民就开始了原始渔猎、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及原始艺术等经济、文化活动。

商周时期,庆阳地区是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活动的区域,在合水、宁县发现的寺洼文化遗址(距今约3370年),就是土著的羌人文化[3]。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

”“戎狄之间”即指今庆阳地区。

不窋——鞠——公刘三代在庆阳一带教民稼穑,开创了华夏农耕文化的先河,史称“周道之兴始于此”[4]。

因此庆阳地区是北方草原文化和和中原农业文化交汇的地区,这也是庆阳历史文化的一个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义渠戎国统治的地区[5],秦灭义渠后在此设郡,直至清代两千多年,这一地区先后设郡、府、州、县[6],随中华民族文明的演进而发展,其间文臣、武将、学者辈出,他们都是庆阳古老文明和文化的代表,说明庆阳地区有着古老的文明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庆阳的佛教文化和石窟造像艺术正是在这片肥沃的历史文化土壤中传播和发展的。

一、庆阳石窟造像是在全国上下倡扬佛教的历史条件下开创的,并随着佛教文化和石窟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而发展。

庆阳自秦以来就归于中央王朝的统治和管辖之下,此后其历史文化的兴衰必然受到中国古代王朝历史文化的影响。

庆阳地处古代长安西北,据今西安市200多公里。

佛教文化论文

佛教文化论文

佛教文化论文说到佛教,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它带给我们的有益部分,总是会先想到那些不太好的东西;我估计这是因为受平时所看的电视剧的影响;而且在不少人眼中,宗教意味着愚昧、迷信等,年轻人多信基督教,并认为佛教应该是老年人的信仰;因此有相当大的一批人在心里对佛教文化有一种抵制的心理,对佛教产生了广泛且持久的误解,尤其是在我们中国,这种误解更是严重;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三世纪被定为印度国教,并开始向国外传播;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佛教是指导个人修身与解脱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指导全人类、乃至全社会健康、平衡地沿着精神与物质的双行道稳步上升的理论及实践体系;我国实行的是宗教信仰自由制度,即可以有宗教信仰,也可以没有宗教信仰;既可以有这种宗教信仰,也可以有那种宗教信仰;我不主张大家都去信仰宗教,有时我们会信佛,大数多时候纯粹是兴趣使然;所以我更提倡大家去了解佛教文化,而不是信佛,而且这有助于我们拓宽知识面;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受到佛教的影响,如节日、风俗、语汇等;若要简述佛教的价值,从个人方面而言,佛法好比一盏明灯可以驱除我们内心的黑暗,开启我们的慧眼,让我们得以透过智慧的审视和判断来观待事物,当然也包括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我们内心各种不正确的想法以及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将在自我调节中得到医治;如此一来,人人都可远离痛苦、获得安乐;若从佛法对家庭、单位或社会的指导作用而言,它无疑可以协调我们与别人和谐共处于一个社会范围之内,并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总之,佛教所倡导的是要人们做真正的智者觉悟,做真正的好人慈悲;佛教中有一些话,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等;因此有人就会这样认为佛教是一种厌世的代表;生活当中遇到了很不顺心的事了,种种想不开了,唉呀,算了吧我遁入空门;凡是这种人呢,真正有智慧的那些出家人是不会收他的;自己为什么要出家,他还没有搞明白,想不开了就去出家;应该是想开了才去出家,那才对呀;所以他这个搞反了;日本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将佛教研究确立为一个具有独立学科地位的国家在日本,“佛教学”,自其创立以来,一直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得到国家的承认和护持,以东京大学为首的着名国立大学,比如京都大学、东北大学、北海道大学、九州大学、大阪大学和名古屋大学都设立有“佛教学”专业,配备专职教员,招收本科、硕士和博士课程的学生;授予“佛教学”学位;据统计,日本最大的佛教学术团体“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自成立迄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会员达2600余人;会员数之多,可以说是日本人文学科之最;但个人觉得此课善有不足之处,现提出一些想法;大家选了这门课,说明大家对于佛教文化还是有兴趣的,但是大家是希望了解佛教文化中有意思的东西,而不是在繁重的课程之外,还来听枯燥无味的理论,这样很打击大家的兴趣;所以,对于这门课的内容,可以是这样的:1.佛教发展史仍然必不可少;建议在原有的课件上大幅压缩;2.经典教义配以精彩故事;譬如缘起、因果报应、四谛、五蕴、六道轮回等,而佛经中有不少精彩的故事,以及历代高僧的“公案”如拈花微笑、幡动心动用以诠释这些教义,一定会激起大家的兴趣;3.佛教经典应当介绍;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六度集经、闲愚经、金刚经等,尤其是佛经中的经典故事,如“舍身饲虎”、“以肉贸鸽”、“给孤独园精舍”等等;4.佛教中的人物;汉传佛教四大菩萨,释迦牟尼十大弟子,四大天王,罗汉等等;5.佛教节日;沐佛节、盂兰盆节、腊八节很少有人知道这是腊八粥的最早来源吧6.佛教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例如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就有不少来自佛教,还有因果报应思想等;7.其它佛教常识,如寺院布局,认识寺院中的塑像各是哪些人物,佛教法器等;8.播放的录像以汉传佛教为佳,毕竟藏传佛教在西藏以外很少可见到其痕迹;。

中国佛教历史渊源

中国佛教历史渊源

中国佛教历史渊源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也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中国佛教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汉朝时期。

当时,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和佛像。

这些佛经和佛像成为了中国佛教的最初源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二、佛教的发展在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个时期,佛教逐渐成为了一种信仰和文化,吸引了大量信徒。

同时,佛教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佛教寺庙和石窟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三、佛教的繁荣唐朝时期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时期。

这个时期,佛教得到了皇家的支持,大量的佛教寺庙和艺术品被建造和制作。

同时,佛教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中国佛教的特点逐渐形成,如禅宗、净土宗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四、佛教的衰落与复兴在元朝之后,中国佛教逐渐衰落。

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等原因,许多佛教寺庙被破坏或关闭。

然而,在近代以来,中国佛教逐渐得到了复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开放,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渐得到了提升。

五、中国佛教的特点中国佛教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中国佛教注重实践和修行。

在中国佛教中,修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念佛、禅修等。

中国佛教注重融合和创新。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中国佛教也注重社会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许多佛教寺庙和组织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六、结论中国佛教历史渊源悠久,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迁。

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佛教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在未来,中国佛教将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文化论文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佛教文化论文
说到佛教,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它带给我们的有益部分,总是会先想到那些不太好的东西。

我估计这是因为受平时所看的电视剧的影响。

而且在不少人眼中,宗教意味着愚昧、迷信等,年轻人多信基督教,并认为佛教应该是老年人的信仰。

因此有相当大的一批人在心里对佛教文化有一种抵制的心理,对佛教产生了广泛且持久的误解,尤其是在我们中国,这种误解更是严重。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三世纪被定为印度国教,并开始向国外传播。

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佛教是指导个人修身与解脱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指导全人类、乃至全社会健康、平衡地沿着精神与物质的双行道稳步上升的理论及实践体系。

我国实行的是宗教信仰自由制度,即可以有宗教信仰,也可以没有宗教信仰;既可以有这种宗教信仰,也可以有那种宗教信仰。

我不主张大家都去信仰宗教,有时我们会信佛,大数多时候纯粹是兴趣使然。

所以我更提倡大家去了解佛教文化,而不是信佛,而且这有助于我们拓宽知识面。

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受到佛教的影响,如节日、风俗、语汇等。

若要简述佛教的价值,从个人方面而言,佛法好比一盏明灯可以驱除我们内心的黑暗,开启我们的慧眼,让我们得以透过智慧的审视和判断来观待事物,当然也包括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样,我们内心各种不正确的想法以及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将在自我调节中得到医治。

如此一来,人人都可远离痛苦、获得安乐。

若从佛法对家庭、单位或社会的指导作用而言,它无疑可以协调我们与别人和谐共处于一个社会范围之内,并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总之,佛教所倡导的是要人们做真正的智者(觉悟),做真正的好人(慈悲)。

佛教中有一些话,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等等。

因此有人就会这样认为佛教是一种厌世的代表。

生活当中遇到了很不顺心的事了,种种想不开了,唉呀,算了吧我遁入空门。

凡是这种人呢,真正有智慧的那些出
家人是不会收他的。

自己为什么要出家,他还没有搞明白,想不开了就去出家。

应该是想开了才去出家,那才对呀。

所以他这个搞反了。

日本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将佛教研究确立为一个具有独立学科地位的国家在日本,“佛教学”,自其创立以来,一直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得到国家的承认和护持,以东京大学为首的着名国立大学,比如京都大学、东北大学、北海道大学、九州大学、大阪大学和名古屋大学都设立有“佛教学”专业,配备专职教员,招收本科、硕士和博士课程的学生。

授予“佛教学”学位。

据统计,日本最大的佛教学术团体“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自成立迄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会员达2600余人;会员数之多,可以说是日本人文学科之最。

但个人觉得此课善有不足之处,现提出一些想法。

大家选了这门课,说明大家对于佛教文化还是有兴趣的,但是大家是希望了解佛教文化中有意思的东西,而不是在繁重的课程之外,还来听枯燥无味的理论,这样很打击大家的兴趣。

所以,对于这门课的内容,可以是这样的:
1.佛教发展史仍然必不可少。

建议在原有的课件上大幅压缩。

2.经典教义配以精彩故事。

譬如缘起、因果报应、四谛、五蕴、六道轮回等,而佛经中有不少精彩的故事,以及历代高僧的“公案”(如拈花微笑、幡动心动)用以诠释这些教义,一定会激起大家的兴趣。

3.佛教经典应当介绍。

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六度集经》、《闲愚经》、《金刚经》等,尤其是佛经中的经典故事,如“舍身饲虎”、“以肉贸鸽”、“给孤独园精舍”等等。

4.佛教中的人物。

汉传佛教四大菩萨,释迦牟尼十大弟子,四大天王,罗汉等等。

5.佛教节日。

沐佛节、盂兰盆节、腊八节(很少有人知道这是腊八粥的最早来源吧)
6.佛教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例如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就有不少来自佛教,还有因果报应思想等。

7.其它佛教常识,如寺院布局,认识寺院中的塑像各是哪些人物,佛教法器等。

8.播放的录像以汉传佛教为佳,毕竟藏传佛教在西藏以外很少可见到其痕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