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文化论文佛教建筑

合集下载

浅议我国佛教寺庙建筑

浅议我国佛教寺庙建筑

式、 形制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带有较强的中国文化 筑。 印度佛教建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带有“ 塔式” 风格 , 的特 色 。 和西方 宗 教建 筑相 比 , 二 者具 有 明显不 同的文 塔因此成为印度佛教建筑的集 中体现。 因而 , 早期中国 化 意蕴 。 佛教 寺庙 因袭 了印度 佛教 寺 庙建 筑 的这一 特点 ,也 带 有塔 , 并 且往往 将 塔放 在 中心 的位 置 。 魏 晋南 北朝 时期 的佛教寺庙基本上都是以“ 塔” 作为中心建筑的, 例如, “ 寺庙" 的 由来 我们现代意义上所说的寺庙 ,通常指的都是一种 白马寺中心就是一个大型的木塔 ,在其周围建有各种 宗教活动场所 ,但从历史上来看 , “ 寺庙 ”是分解开来 殿 堂等 。 2 . 殿 式寺庙 建 筑 时期 。 的。所谓 “ 寺” , 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 当时普遍把 这 一时 期 主要是 指唐 朝 及其 以后 的朝 代 。随着 佛 官府接待外员的场所称为“ 寺” , 是一种官署名称。 到了 教在 中国的传播 , 佛教文化和建筑逐渐融人中国元素 , 东汉 时 期 , 由于 佛教 引入 我 国 , 当 时把从 印 度来 的佛 教 高 层安 置 的地方 也称 为 “ 寺” , 久 而久 之 , “ 寺” 就 成 为佛 体 现在佛 教 寺庙 的建 筑 上 ,就是 塔 为 中心 的佛 教寺 庙 家寺庙建筑的代名词。 而对于“ 庙” 一词 , 《 说文解字》 中 逐 渐受 到冷 落 ,而殿 式佛 教 寺庙 建筑 逐渐 受 到上 至天 下 至普通 百姓 的认 可 和追捧 。 因此 , 自唐朝 开始 , 佛 给 出 了这样 的解 释 : “ 祭祀 祖先 的地 方 , 即祖庙 。 ” 可见 , 子、 教 寺 庙 建 筑 经 历 了塔 殿 并 存— —殿 为 主 体 的 演 变 过 “ 庙” 最初用来指供奉祖先的神圣之地。随着历史的发 著名的河南少林寺 , 就是佛教殿为主体建筑 展, 具有佛家意蕴的“ 寺” 和具有供奉祖先 、 神灵意味的 程。例如 , “ 庙” 逐 渐结 合在 一起 , 慢慢 演变 成 了寺庙 这 一称谓 。 的寺庙代表 。在少林寺中 , 佛殿就是主体建筑 , 而佛塔 中 国历 史上 第 一座 佛教 寺庙 ,可 以追 溯 至东汉 时 均 被安 置在 少林 寺之外 。 期 。 当时 , 佛 教 开始 传 人我 国 , 也有 印度 的高僧 来我 国 弘 扬佛 法 , 宣 传佛 教 。 摄 摩 腾和 竺法 兰就是 较 早 的两位 三、 中国佛 教寺庙建筑的形制特点 来 我 国宣扬 佛教 的高僧 , 当时 , 两位 高 僧被 安 置在鸿 胪 佛 教寺 庙是 佛 教 中人用 来修 行 、供奉 神 灵和 僧侣 寺内 , 后来 , 官府在雍 门外的街道旁为这两位高僧建立 们休息 、 居住的场所 , 因此 , 不 同的佛教寺庙建筑都带 了专 门的住 所 和宣扬 佛 法 的场 所 。这 就是 我 国历史 上 有一定的文化及地域特点。 考察中国的佛教寺庙建筑 , 著名的白马寺 , 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庙建筑 。 不 难发 现 ,在我 国境 内 ,基 本存 在 三种类 型 的寺 庙建 筑, 即汉 地佛 教 寺庙 、 藏 地佛 教寺 庙 和汉藏 混 合佛 教寺 二、 中国佛教寺庙建筑 的历史演 变 庙。 每一 类 型的佛 教寺 庙 的建筑形 制都 有不 同 的特点 。 1 . 汉地佛教 寺庙 。 众 所周 知 , 佛教 发 源 于印度 , 我 国的佛 教也 是从 印 度“ 舶来 ” 的, 因此 , 我 国最早 的寺 庙 建 筑 , 较 为 明显 地 所 谓汉 地佛 教 寺庙 , 顾 名思 义 , 就是 以汉 族 为主体 带有外来佛教建筑的色彩 ,后来随着和中国文化的不 聚居地 的佛教寺庙。 汉地佛教寺庙分布范围较广 , 其建 断结合 , 佛教建筑逐渐与 中国文化形成有机融合 。 综合 筑形制呈现以下特点 : ( 1 ) 以中轴线为准 , 寺庙殿堂和

浅谈中国古代佛教建筑

浅谈中国古代佛教建筑
教育科学
2 o 第 O 0q 1 1- 期
理 论 研 究
浅谈中国古代佛教建筑
古勇 ( 河北省廊坊师范学院 050 ) 60 0
摘 要 :佛 寺 建筑 从 佛 教传 入 开始 一 直发 展 到 近 代 ,经 历 了 个 漫长的 过程 ,这 个过程 既是 佛教 不 断 中国化 的过程 ,也 是佛 寺建 筑不 断摆脱 印度 建 筑影响 而逐 渐 中国化 的过程 。中 国古代佛 寺建 筑无论 是在 单体 建筑 的形 式上 ,还是 在群 体 建筑 的组合 布局 上 ,都 具有 中国古代 建筑 的特 点 ,并体现 出一 定 的时代 风格 。就 单体 建筑形 式来 看 , 中国古代 建筑 所有 的单体 建 筑类型 都 能在佛 教 寺 院 中找 到 其 典 型代 表 , 中 国古代 建 筑 以 典型 木 构 架 结构 为 主 ,梁柱 交错 ,斗拱 支撑 ,人 字形 两面坡屋 顶 ,上铺 青 瓦 ,琉 璃 瓦或 鎏金 铜 瓦 ,这 些 建筑 特 点 几乎 被 佛 寺 建 筑 完全 地 继 承 了 下

意 义上来 说 ,佛寺 建筑 是 我 国孤 岛宫殿 建筑 的翻 版 明清 时期 , 在藏 传佛 教盛 行 的地 区西藏 地 区还 出现 了一种 自由式 布局 ,既没 有 明显 的主轴 线 ,根据 地 形 自由的 安排 寺 院的各 种建 筑 ,也不 再
来。
关键 词 :古代 ;佛 教 ;建 筑 在 南 北朝 时 期 , 由于 “ 宅 为 寺 ”之 分 大 盛 , 一些 皇 亲 国 舍 戚大 官 巨贾甚 至皇 帝献 出 自 己的宅 地 、王府 以及 行 宫御苑 作 为寺 院,使 佛教寺 院 的布局 发生 了很 大变化 ,以佛塔 为 主的 佛寺 的布 局 开始变 为 以佛殿 为 中心的 纵轴 式院落 布局 。这 种新 型 的寺 院布 局 ,通 常是将各 主 要殿 堂布置 在 一条纵 轴线 上 ,每 个殿堂 前方 、 左方 、右 方各 建一 座配 殿, 形成三 合或 四合 院落 ,这 种佛 寺布 局 的典 型代表 就 是唐宋 以后 禅 宗所提 倡 的 “ 蓝七 堂 ”。所 谓 “ 珈 珈 蓝七 堂 ”是 指其 七 种不 同形式 的建 筑物 ,通 常包 括 山门殿 ,天 王 殿 ,佛殿 ,讲堂 ,方 丈 ,食堂 ,浴 室 ,东司 ( 所 ),其 布局 情 厕 况是 在 中周 线上 由南 向北 依次 为 山 门殿 ,天 王殿 ,大雄 宝 殿 ,法 堂 ,藏 经楼 等正 殿 ,在正殿 左 右对 称 的分布 有珈 蓝殿 ,祖 师堂 , 观音殿 ,药 师殿 等 为配殿 ,大 的寺 院还 建有 钟鼓 楼 。而僧 房 ,香 积厨 ,斋堂 等生 活 区则大 多居 于 中轴线 的左侧 ( 东部 ) ,外事 活 动场所 如接 待四方 来客 的禅堂 则居 于 中轴 线 的右侧 ( 西部 )。

中国当代汉地佛教建筑研究

中国当代汉地佛教建筑研究

中国当代汉地佛教建筑研究中国当代汉地佛教建筑研究佛教是中国重要的宗教之一,自唐代传入中国以来,在中国土地上扎根生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建筑风格。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当代汉地佛教建筑的研究,探讨其设计特点、艺术表现和现代价值。

中国当代汉地佛教建筑设计特点丰富多样。

从大型佛教寺庙到小型佛堂,每一座建筑都有其独特的设计语言。

首先,建筑平面布局一般呈现出“方”的形状,象征着佛教的智慧和宽容。

其次,佛教建筑注重对自然环境的融合。

往往选择建在山水之间,借助自然山水,营造出幽静、宁静的氛围,符合佛教追求心灵净化的意义。

最后,佛教建筑的屋顶装饰富丽堂皇,善用琉璃瓦、彩绘、雕刻等技术,表达寺庙的崇高与神圣。

佛教建筑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体现出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

首先,佛教建筑的绘画和雕塑是其独特艺术形式。

壁画和雕塑是佛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满了佛教的哲学和思想内涵。

其中,卧佛、菩提树和罗汉像等佛教艺术形象被广泛应用于佛教建筑中。

其次,佛教建筑注重色彩的运用。

从屋顶彩绘到内部装饰,都使用鲜明的颜色,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传达出佛教追求美善的精神。

再次,佛教建筑注重立意表达,每一座建筑都有其寓意和象征意义。

例如,传统的五重塔象征着佛法的五大方面,寺庙的配套建筑也有其特定的功能和寓意。

除了在设计和艺术表现方面,中国当代汉地佛教建筑也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首先,佛教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创造力和精神追求,还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

其次,佛教建筑对于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佛教建筑常建在山水之间,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这为当代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佛教建筑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众多的佛教寺庙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

总之,中国当代汉地佛教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设计特点、艺术表现和现代价值。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共3篇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共3篇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共3篇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1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藏传佛教是藏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教义、仪式和建筑,是藏族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寺庙建筑作为藏区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融汇了佛教文化、藏族建筑艺术以及环境特征等多种要素,展示了藏族精神和智慧。

本文将以藏传佛教寺庙建筑为主线,探讨其建筑文化的内涵和影响。

一、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的特点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继承了中国古代建筑学的精华,也融入了印度、尼泊尔等国的建筑元素。

与汉传佛教寺庙相比,藏传佛教寺庙建筑更加宏伟壮观,以寺庙封闭、多层次、色彩斑斓、雕刻精美、教义体现为特点。

1.寺庙封闭。

寺庙的建筑布局一般是贯通南北的中轴线,其外部的围墙和门窗布置精密,体现密闭和防御的原则。

寺庙内部则是分为众多清真坐诊大殿、多层金塔、储藏经书的经堂等多个空间。

2. 多层次。

藏传佛教寺庙一般具有多层高低错落的建筑形式,体现出建筑师对宇宙的层次感和精神的升华。

如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等著名寺庙,建筑高度逐渐递减,“呈金字塔形状”,寓意着宗教精神的层层上升。

3. 色彩斑斓。

藏传佛教寺庙建筑常常画有各种颜色的壁画、彩楼和舞台,五彩缤纷的色彩让寺庙显得更加美丽壮观。

4. 雕刻精美。

寺庙内外都有大量的浮雕、石雕、木雕、铁雕等艺术品,这些雕塑工艺能够清楚地表现出印度、尼泊尔等国的影响。

二、藏传佛教寺庙建筑文化内涵藏传佛教寺庙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它蕴含的内涵包括佛教信仰、艺术审美、建筑构造、民族传统等。

1. 佛教信仰。

建筑师在设计寺庙时,常常根据佛教的教义和信仰原则来规划,例如:寺庙建筑的中轴线通过“佛堂——经堂——藏经楼”等依次布置,体现了佛教思想中的“皈依——发愿——悟道”的三个阶段。

2. 艺术审美。

藏传佛教寺庙建筑在设计与雕刻时,并不仅仅是图案纹饰的添加,而是在表现佛教禅学思想和精神宇宙的同时,努力营造艺术气氛和审美价值。

寺庙建筑的雕刻色彩艳丽,线条流畅,向世人展现了藏族建筑艺术的卓越技艺。

中国古代建筑的佛教建筑文化浅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佛教建筑文化浅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佛教建筑文化浅论更古而今为宙,东南西北为宇。

悠悠五千年,史文光辉载大国。

中国历史久远,文化深邃博大,华夏礼仪精神渗透细微。

天朝上邦之名万国臣服,五千年中传奇神话无数。

生息繁衍之处无不神秘莫测。

中国作为文化古国,其本质上拥有着极其深厚的底蕴和对世界的无尽探索。

古人的智慧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当时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这样的魅力可以在中国古代的每一处得以见证。

而作为居住的房屋建筑也深深烙印了中华文明的血统。

中华古建筑,大多以木结构为主,或典雅古朴,或高贵出尘,或恢弘大气。

从房屋的结构到装潢铺设都能诠释古代工匠技艺的登峰造极。

古代建筑充分的结合了神话,宗教,古代美学等等文化因素,从门窗的赑屃、神鸟诸多神瑞雕刻到门前的镇宅石像无一不体现如此。

空间艺术是诠释中国古代建筑的最佳词汇,其布局讲究,建筑结构,文化应用都将文明在一砖一瓦中灌注。

古代建筑中的宗教文化体现广众,但其中以:道,佛两教文化为主。

道教建筑为观,佛教建筑为寺。

(道教建筑也称为宫)佛教作为西汉末年随丝绸之路传来中原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立地扎根。

其宗教文化下的建筑特色也随之传入中原,也是中国寺庙文化的起源。

中国的佛教建筑和印度原始建筑有很大的差异,这是由于佛教文化与本土化结合的缘故,其文化内涵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中国传统特点。

同样以木质结构为主隐于大山之中或现于街市之内。

佛法讲究入世和清净,其寺庙的选址也突出了该寺立意的根本。

中国寺庙的布局优美独特,样式与宫殿相似。

以门庭正中为山门,山门左右设有钟楼、鼓楼,从外进内分别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

各殿中以大雄宝殿最为重要,也是寺庙中占地最大的建筑部分,其因为大雄之名意为佛祖释迦牟尼。

在寺庙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是佛塔,这是历代供奉佛僧舍利的地方,神圣庄严。

也是中国楼塔文化的源流之一,佛塔由印度传入。

梵文音译为窣堵坡,与中原重楼文化相结合有多种形式:阁楼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

佛教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建筑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而逐步发展的,而佛教是从异域传来中原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少有的在汉文化强大的统治力面前能够独立保存下来并持续发展的一种文化。

那佛教对中国建筑会有哪些影响呢?
佛教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最大的影响就是佛塔。

塔随着佛教自世纪初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工匠们将印度原有的覆盆式的塔的造型与中国传统的楼阁相结合,便产生了楼阁式的佛塔。

因为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因此便派生出了各种不同风格、不同式样的佛塔。

按塔的造型区分,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瓶形塔、金刚宝座塔等。

其次,佛教文化的引入与发展为中华建筑带来新的样式,开创与拓展了中国建筑的风格与艺术形式。

我国佛教的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佛寺和佛塔建筑上。

佛寺建筑主要是融合了中国儒家思想理念,在尊卑等级有序的伦理教义的影响下,它的建筑特色为:主要建筑一般摆在南北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

佛寺东西两侧配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地藏殿、药师殿等。

生活区有僧房、斋堂等。

佛寺的正殿——大雄宝殿的木结构的屋顶饰以鸱尾,四角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斗拱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的装饰煞是好看。

而柱础刻有莲瓣,十分秀丽。

殿前有石台阶,两侧有回廊,再辅以精美的雕饰。

中国古代寺庙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寺庙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寺庙建筑文化中国古代的寺庙建筑文化丰富多彩,包含着先进的工艺、美学和哲学思想,不仅代表着建筑和艺术的高度,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建筑的起源与演变寺庙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演变成祭祀的场所,这些神圣的场所是人们向天地祖先祈求保佑和神灵庇护的场所。

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升华,佛教文化在中国开始盛行,中国古代寺庙建筑文化随之崛起。

古代寺庙的建筑形态也随着祭祀和信仰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占地面积的变化,从宫廷式的单体建筑,逐渐演变成规模更大的复合式建筑,由多个殿堂、厅宇、花园、墓地以及其他附属建筑组成的整体建筑群。

寺庙的建筑风格也愈加丰富多彩,从北方的木结构建筑演变到南方砖木结构的建筑群落,并且在建筑颜色、材质、装饰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创新和成就。

二、寺庙建筑的艺术与哲学寺庙建筑的艺术和哲学屡屡体现于其匠心独运的设计,既注重建筑技艺和细腻的装饰手法,又融合了政治、文化、宗教等多种社会因素。

寺庙建筑沿袭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哲学思想,如儒家的和谐思想、佛教的舍利子与道教的阴阳五行思想,体现了宇宙、人和自然之间的平等、协调与共存。

寺庙建筑设计的艺术性和协调性极为突出,其建筑元素和规模符合正式的禅意美学,如大量运用石雕、木刻、画作、毛笔与墨线,使寺庙建筑在美学层面上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和丰富化的表现,颜色鲜明,线条流畅,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

三、寺庙建筑文化的现代发展随着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发展,寺庙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巨大挑战。

然而,对于一部分亟需重建的寺庙,也需要有专业的人才和技术提供恰当的保护方案。

一方面,改良传统建筑技术和材料,使其更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应在保护寺庙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探索新颖、高水平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法,注重传承和创新的结合。

在现代寺庙设计中,应尽量遵循传统风格和现代元素的融合,同时考虑保护寺庙和其周边环境及建筑的和谐,保持寺庙文化的纯正性。

唐宋时期中国的佛塔建筑与佛教艺术

唐宋时期中国的佛塔建筑与佛教艺术

唐宋时期中国的佛塔建筑与佛教艺术唐宋时期是中国佛塔建筑与佛教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

佛教的传入使得佛塔建筑成为重要的宗教建筑形式,同时也推动了佛教艺术的繁荣。

本文将从唐宋时期中国佛塔建筑的特点和演变以及佛教艺术的风格特色入手,对这一时期的佛塔建筑与佛教艺术进行探讨。

唐宋时期的佛塔建筑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佛塔的形制多样,体现了建筑师的创作和工匠的智慧。

例如,唐代的七层宝塔就是典型的代表,以雄伟壮观著称。

其次,佛塔的装饰丰富多样,采用了彩画、浮雕等装饰技法,以及宝瓶、花窗等独特的造型元素,形成了佛塔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外,唐宋时期的佛塔建筑注重宏伟与精致的结合,不仅追求建筑的高度和规模,还注重细节的雕琢,使得佛塔在建筑与艺术之间达到了理想的平衡。

佛塔建筑在唐宋时期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演变趋势。

在唐朝,佛塔建筑主要受到印度佛塔的影响,以密教影响为主。

而到了宋朝,佛教艺术发生了变化,佛塔建筑也开始展现出自己的特色。

唐代的七层宝塔就是佛塔建筑演变的一个里程碑。

而到了宋代,出现了更加纤细、优雅的十三层宝塔,展示了宋代佛教艺术对于细节和比例的追求。

可见,唐宋时期的佛塔建筑不仅有着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更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与佛塔建筑相伴而生的是佛教艺术的繁荣。

佛教艺术在唐宋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壁画艺术和佛像雕塑。

壁画艺术是佛教经典故事和佛像造型的直观表达,反映了当时佛教信仰和宗教思想。

佛像雕塑在唐宋时期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期,造像技法多样,形象生动逼真。

例如,著名的千手观音雕像就是唐代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

这些壁画和佛像雕塑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品味和风格,更是佛教信仰的传播和弘扬。

在佛教艺术的繁荣背后,是当时社会的宗教热潮和文化环境的塑造。

唐宋时期的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这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土壤。

同时,佛教的教义和思想也与当时士人精英的文化追求相契合,形成了一种理性与宗教结合的独特佛教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建筑文化论文佛教
建筑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佛教建筑
摘要: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现在佛教仍是一拍兴旺景象,是世界散打宗教之一。

其独特的建筑佛塔以及其建筑布局在现在另人赞叹不已。

关键词:佛寺建筑佛塔塔庙建筑格局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三世纪被定为印度国教,并开始向国外传播。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民族关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时至今日,国内依然寺庙林立,僧侣众多,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一派兴旺景象,独特的寺庙建筑风格更是吸引了善男信女的眼光。

中国早期佛寺建筑的布局,大致沿袭印度形式。

之后融入固有的民族风格,遂呈现新貌。

其建材以木为主,多设于平地(如府城市街)或山中。

故后世寺院除寺号、院号外,亦附加山号。

又有以年号名寺者,如北魏之景明寺、正始寺、唐之开元寺。

此外,寺院若依创设者而分,可分成官寺(由官府所建)、私寺(由私人营造)。

若依住寺者而分,乃有僧寺、尼寺之别。

若依宗派,则分为禅院(禅宗)、教院(天台、华严诸宗)、律院(律宗)或禅寺(禅宗)、讲寺(从事经论研究之寺院)、教寺(从事世俗教化之寺院)等类。

创建于东汉明帝时的洛阳白马寺,为我国佛寺的滥觞,其后续有建业(南京)建初寺、武昌昌乐寺、慧宝寺、保宁寺、苏州通玄
寺、扬州化城寺、四明德润寺等。

西晋初年,京洛一带造寺塔图像而礼拜之风盛行,不少达官显贵或舍旧宅,或于各地立寺塔。

当时佛教建筑概称为“浮图”。

后因高峻层塔渐为寺院的重要象征,“浮图”遂转而专指高塔。

浮屠,梵语Stupa的译音,正译为窣堵波,即塔、佛塔,俗称宝塔。

佛塔的层次一般为单数,如五、七、九、十三级等,而以七级为最多,故有“七级浮屠”之称。

塔原来是用来埋葬圣贤的身骨或藏佛经的,造塔的功德很大。

然而,为死去的人造塔,毕竟不如“救人一命”的功德更大,更有意义,故俗语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浮屠”原为佛陀的旧译,一译“浮图”。

后浮图与浮屠均有宝塔之义。

塔的生命,一般比寺院要长。

我国现存大型佛塔二千余座。

最早的是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此塔造型特殊,砖建密檐式。

平面正十二角形,佛塔中仅见。

艺术处理十分成功,但却不是南北朝时期的代表塔型。

按,南亚次大陆的塔(窣堵波),是由台基、覆钵、宝相轮等几部分组成的实心建筑。

它随佛教入中原时,汉族本土的木结构建筑体系已经形成,积累了丰富的工程技术和艺术意匠经验,为统治阶级建造过迎候仙人和备远望的重楼。

早期的佛教又被视为一种神仙方术。

所以,造塔的匠人在设计时就以本民族习见的重楼为蓝本,建成楼阁式木结构塔。

由于木塔易遭火焚,不易保存,又发展出仿木结构砖塔,并在楼阁式基础上发展出密檐式,还有小型单层的亭阁式。

此后陆续又有许多新的塔型传入,如“宝箧印经”、覆钵、“金刚宝座”等,它们同中国固有的建筑技术和形式相结合,
衍化出多种类型,如中期的花塔等。

塔的各个部分也逐渐规格化,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组成。

特别在塔刹部分,变化地吸收了原南亚次大陆堵波的形制后来更有多样化的发展。

中国早期的高塔多为空心,可以登临。

这一点与南亚次大陆原型大不相同,是中国人的创造。

塔的位置,除前述的在中轴线上塔为中心,塔、殿并重,塔在殿前的布局外,东晋时出现了殿前双塔并列作为陪衬的作法,显示出塔在寺院中重要性的降低。

隋唐五代时期,佛寺建筑有新的发展。

但经过唐武宗和周世宗两次“灭法”和后代的毁损,除个别殿堂如五台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等外,没有成组群的完整寺院存留。

从唐代道宣所撰《关中创立戒坛图经》、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所绘带有理想化性质的佛寺图像,以及相关文献的描述,可知这一时期的佛寺建筑是在通用型即中国宫室型的基础上定型化并有所发展的。

特点是:一、主体建筑居中,有明显的纵中轴线。

由三门(象征三解脱门,亦称山门)开始,纵列几重殿阁。

中间以回廊联成几进院落。

二、在主体建筑两侧,仿宫廷第宅廊院式布局,排列若干小院落,各有特殊用途,如净土院、经院、库院等。

如,着名的长安章敬寺有四十八院、五台山大华严寺有十五院。

各院间亦由回廊联结。

主体与附属建筑的回廊常绘壁画,成为画廊。

三、塔的位置由全寺中心逐渐变为独立。

大殿前则常用点缀式的左右并立不太大的常为实心的双塔,或于殿前、殿后、中轴线外置塔院。

僧人墓塔常于寺外别立塔林。

这些都与当时佛教界渐趋教理经义的研究而不重视拜塔与绕塔经行有关。

唐代大型塔现存数十座,均为砖建。

大部分为楼阁式,可登临。

典型平面均为方形。

四、帝王贵族沿袭了南北朝造大像的风气。

密宗传入后,又多供菩萨大像,故多层楼阁式中置通贯全楼大像的建筑大兴,间接促使塔向寺外发展。

五、石窟寺窟檐大量出现,且由石质仿木转向真正的木结构。

供大佛的穹窿顶,以及覆斗式顶,背屏式安置等大量出现,这些都表现了中国石窟更加民族化的过程。

六、唐代寺院俗讲、说因缘带有民俗文化娱乐性质,佛寺中并出现戏场,更加具有公共文化性质。

七、寺院经济大发展,生活区扩展,不但有供僧徒生活的僧舍、斋堂、库、厨等,有的大型佛寺还有磨坊、菜园。

许多佛寺出租房屋供俗人居住,带有客馆性质。

中国封建社会的建筑思想,似乎是想在整齐划一中规定出等级,所以,无论宫殿、官署、民宅,平面布局都是院落式,变化不大,而在大小、开间等方面显示森严的等级。

从一开始,大概就没有想过给佛寺另搞与众不同的专用性设计,如西方基督教的大教堂那样的专门性建筑,那是很难移作他用,特别是绝不能变为民宅的。

中国人建寺,走的则是把院落式住宅改造为寺院之路。

但在早期,似乎也考虑到突出一些佛教特点。

如《魏书释考志》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

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

世信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

”这是最早的建寺塔记录。

又据《三国志吴书》卷四的“刘繇传”载,东汉末年,笮融“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彩”,这是讲造像。

“垂铜只九重,下为重楼阁
道,可容三千余人,悉得读佛经。

”这是讲的造塔和塔四周的建筑及其用途。

这些都说明,最早的汉化佛寺以塔为中心,四周以堂、阁、廊等围绕,成为方形庭院,内供佛像或舍利,为拜佛诵经之所。

塔庙,以塔为中心,周围建以殿堂、僧舍。

塔中供奉着舍利、佛像等,是寺院的中心建筑。

唐代以后,佛塔多建寺前、寺后或另建塔院,形成了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佛寺结构。

寺院坐北朝南,主要殿堂依次分布在中轴线上,层次分明,布局严谨。

宋代时,禅宗兴盛,形成了“伽蓝七堂”制度,七堂指佛殿、法堂、僧堂、库房、山门、西净、浴室。

规模较大的寺院还有讲堂、禅堂、经堂、塔、钟楼等。

建于山上的佛寺也依此而建。

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

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

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

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

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坐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常名为“大雄宝殿”。

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它不论在建筑体积和质量,都在其他单体建筑之上。

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

正殿后一进院落,就是建筑二层“藏经楼”。

另外,多在主轴院落两侧布置僧房、禅堂、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

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楼的广济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小型的寺庙,一般只有一进院落——进山门迎面就是大殿,两厢为
僧房。

佛寺建筑群组中常布置一系列附属建筑,如山门前的牌坊、狮子雕刻、塔、幢、碑等。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其建筑也在不断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研究佛教建筑格局与风格的研究。

研究和学习佛教文化及佛教建筑对发展佛教、传播文化都是至关重要的,佛教建筑有着特殊的特征。

它有着地域性、同质性、特殊性。

历史上不同时期影响特不同,至今留下来的佛教文化遗址和遗物对今天来说非常的珍贵,我们应该尽全力去保护和修缮。

参考文献:
1.《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讲座》张驭寰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8-1-1
2.《梵宫:中国佛教建筑艺术》周绍良上海辞书出版社
3.《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三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