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旅游佛教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论中国佛教文化摘要:国父孙中山曾说:“佛教乃救世之人,佛教是哲学之母,学习佛学可佐科学之偏。

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一代领袖毛泽东也曾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度众生,是代表受压迫的人讲话。

”近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提到“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关键词:佛教,文化,丰富性,影响,作用价值正文:一、佛教的简介: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

佛教原产于古印度,于东汉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传入中国,迄今已经有1935年的历史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流行约有1800年历史。

佛教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前六百年,为部派佛教形成时期;中六百年,为显教大乘时期;后六百年,为秘密佛教流行时期。

初期佛教以上座、大众为两部分为主,三四百年中分化为十余种部派。

其中上座部,分为南北二转。

中期的大乘佛教,于公元二世纪中传入中国汉地,公元七世纪起又自汉地和印度传入西藏。

公元十一世纪起,印度后期逐渐盛行的秘密佛教,又大量传入西藏。

印度后二期的佛教,又在中国形成汉语系和藏语系两大系的佛教。

二、中国佛教的丰富性:中国佛教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为典籍的浩瀚,二为宗教派别繁多。

一在汉语系的佛教中,现存译典一千四百八十二部,五千七百零二卷,除去重译本约有四千四百卷,其中声闻乘三藏约一千四百卷,大乘经论约为三千卷,全部约合梵文二百五十万颂。

另外有历代汉文著述一万余卷,折合梵文七、八百万颂。

合计约为一千万颂。

藏文《甘珠尔》及《丹珠尔》两部共收译典五千块九百六十二部,为和梵文三百万颂,藏文著述数量亦极庞大。

二在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汉地由于长期对教义进行钻研和辨析,逐渐形成许多宗派。

如地论师、摄论师、天台宗、三论宗、律宗、密宗、净土宗、三阶教等,禅宗后来又分为七宗。

浅谈九华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浅谈九华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华 山佛教文化旅游 资源 的开发
施 海 燕
( 江信 息工程 学校 浙
中 图分 类 号 :5 2 F 9 文献 标 识 码 : A
浙江 ・ 州 330 ) 湖 100
文 章 编 号 :6 2 7 9 ( 0 9)5 2 4-1 17 — 842 0 0 — 3- 0
摘 要 佛教 文化旅游在推动我 国旅游业发展过程 中发挥过 重要作用, 此以中国佛教名 山九华山为例 , 在 从文化旅游资源整合、 旅游产 品创新和生态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对其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提 出具体构想。 关键词 九华山 佛教文化旅游 旅游开发
1对 文化 旅 游 资 源进 行 整 合

2 充分利用九华 山高 品位 的生 态环境及 周边地 区纯朴 的民风 ) 民俗 , 建设农业生态观光旅 游基地 , 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家园 、 生态 乡村 、 民居、 古 民俗文化体 验等生 态和文 化旅游项 目。如九华 山由 于其山区潮湿 的气候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 , 而且茶叶在当地种植历 史悠久 , 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商 品 , 并 管委会也已经在景区开辟 了一块茶园 , 建成茶园生态观光基地。 目前效果并不是特 别理想 , 但 关键在 于游客参与度不高 , 文化含量不足, 如果在茶叶采摘 、 制作 、 茶艺表演等过程中加入佛教文化、 民俗文化要素 , 并吸引游客参与 其 中, 必能成为一项极具文化品位 的旅游产品。 3 加强对 九华 山地藏信仰文化 、 ) 九华 民歌、 佛教音乐及滩文化 、 青 阳腔等方面 的研究和开发 。加强与其他 国家佛教文化的交流合 作, 尤其是与韩国的交流合作 , 如中韩 书画艺术交流 、 金地藏学术研 究交流 、 佛茶文化交流等 , 通过佛教文化的交流 , 扩大九华山佛教文 化的影 响力 , 从而推动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 4 创新传统重大节事活动。九华山“ ) 地藏文化节” 应该与传统 的庙会有机结合 , 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 内容上都要加 以创新 , 尤其 是要 在节庆活动 中融入一些游客乐 于参与 、便于参与 的体验性项 目。对 于每年元旦 与春节期间的“ 九华 山大愿平安祈福之旅” 活动, 应该与 自 驾游结合起来 , 丰富活动内容, 而不仅仅是撞钟祈福。 5 旅游商 品创新 。由于重视不够 , ) 投入不 足, 九华 山旅游产 品 佛教文化产值不高 , 大量旅游纪念品、 工艺 品来 自外地, 这不仅淡化 了佛教胜地文化特 色, 以刺激游客 的消费欲望 , 难 也不利 于带动景 区周边地 区经济发展。因此 , 当地旅游部 门应组织力量 、 加大投入 , 搞好旅游商品建设 。一方 面, 要结合 九华 山佛教文化特色 , 别出心 裁, 设计 一批能体现 自身特色的旅游纪念 品; 另一方面 , 把当地的土 特产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商品进行包装 , 要体现其生态性 、 保健性、 文化性和便捷性特点。

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引言佛教文化旅游是一种以佛教文化为核心,通过旅游活动形式让游客了解佛教文化、历史和艺术的一种旅游方式。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佛教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了旅游行业中的热门产品。

本文将对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进行研究,旨在为相关产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背景佛教文化旅游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国内旅游市场开始出现多元化需求,人们对于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特色越来越。

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佛教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了旅游行业中的重要分支。

目标群体佛教文化旅游的目标群体主要包括对佛教文化有兴趣的游客、宗教信仰者、文化爱好者等。

这些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和期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体验:游客希望通过旅游活动深入了解佛教文化的历史、典故、礼仪等方面,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2、心灵修养:游客希望在旅游过程中参佛拜佛,感受佛教文化中的“慈悲”、“放下”等思想,达到心灵修养的目的。

3、特色体验:游客希望在旅游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佛教文化的特色活动,例如禅修、素食等等。

开发策略1、市场调研在开发佛教文化旅游之前,需要对市场进行深入调研,了解目标游客的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征,以便为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2、产品定位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将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定位为“文化+心灵+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3推广渠道为了提高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知名度,需要采取多种推广渠道,包括线上和线下。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广:(1)建立官方网站、、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关于佛教文化旅游的相关信息,吸引目标游客的。

(2)与知名旅游网站、平台合作,推出优惠活动和定制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

(3)举办佛教文化旅游宣传活动,例如展览、讲座等,提高公众对佛教文化的认知度和兴趣。

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及其宗教旅游发展的探讨论文

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及其宗教旅游发展的探讨论文

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及其宗教旅游发展的探讨论文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及其宗教旅游发展的探讨论文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浓厚的宗教特色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国内外的佛教信徒和众多游客,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胜地.一、五台山的佛教文化概况五台山由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五山峰环抱而成.其峰顶都如平台,故称五台山.它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记载于佛经中的.因此,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很早就名扬海内外.东汉时期,在此修建了第一座大庙一大孕寺,即今天显通寺的前身.由此,佛教在五台山不断得到发展,到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元、淸时期,藏传佛教传入五台山,使之成为我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喇嘛教的佛教道场.它在西藏、内蒙、甘肃等地少数民族心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经过将近两千年的发展,在五台山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佛事活动一盛大隆重五台山的佛教活动历史悠久,宗教习俗延续至今,形成了许多固定模式,如展钟暮鼓,讲经说法,传戒受戒等.而最主要的宗教活动是各种法会,如’水陆法会、启智賜福大法会、开光大法会等.最大的法会是六月大法会.农历六月十四相传为文殊菩萨的生日,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每年从六月初一到月底,五台山各庙都要举行一个月的佛事活动,规模宏大,内容精彩.在此期间,各寺院都要上供、拜佛、诵经等.六月大法会举行的时候正是五台山气候宜人,风景秀丽之时,可集避暑、进香、庙会等活动于一体,佛教信徒和旅游者齐集于此,使佛事活动盛况空前.(二)佛教建筑——久远精美五台山的佛教建筑规模大,年代远,数量多.不同时代和形式的寺塔、庙宇集中了我国佛教艺术的精华.例如,最大的寺庙显通寺,各种建筑400余间,寺内铜殿.铸造精美,铜塔造型秀丽,钟楼雄伟壮观,内悬万斤铜钟,声闻数十里;南禅寺外观典雅,古朴、稳重、庄严,建于唐代,是我国现存寺庙中历史最久的;塔院寺中的藏式塔,浑身洁白,雄伟挺拔,是五台山的象征;罗侯寺内“开花献佛”木构装置,由机关操纵,佛身一隐一现,颇为独特.另外,各寺庙中遗留下来的壁画、雕刻等,数量众多,质量精美,与寺庙建筑相得益彰,丰富了五台山的佛教文化艺术。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以佛教为例旅游管理专业薛元课程老师潘芬萍摘要:中国宗教在其发展历史中,始终与中国文化的整体及其各个组成部分处于动态互补的关系之中。

考察中国文化的整体构建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宗教形态的存在,而这些不同形式的宗教文化的互相冲突与融合,共同构筑起多元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宗教以制度化的宗教为主,此外还有大量的民间宗教信仰,后者虽不具备制度化宗教所具有的完整的构成要素,却含有宗教性与世俗性相融合的双重社会功能,其强度、广度及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往往超过制度化的宗教。

中国佛教在其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也实现了分化,其中许多佛教文化因子与中国社会固有的文化因子相融合,形成独具世俗色彩的宗教形态,也对中国旅游文化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本篇论文立足于佛教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以便我们对佛教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从而推动我国旅游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宗教;佛教;旅游1绪论1.1 宗教与旅游宗教与旅游具有某种近乎天然的密切联系,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旅游是宗教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宗教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和动力。

世界宗教的早期发展史无不印证了这一点。

释迦牟尼也在印度中部恒河流域托钵化缘、游走传教;道教徒也大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可以说,旅游天然就是宗教的传播方式,是宗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第二,宗教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则促进这一资源价值的实现,将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产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宗教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和辉煌的物质文明,开拓了大量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很多宗教景区因此成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第三,在现代社会中,宗教与旅游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旅游这一新兴产业的兴旺发达,不仅有利于修复和保护古老的宗教遗产,还能有力推动宗教复兴和健康发展;宗教的健康发展反过来又赋予旅游新的文化内涵和开发领域。

优质宗教文化资源与健康旅游活动充分良性互动,能够更好地弘扬传统宗教文化的精华,发挥宗教净化人心灵、规范人行为、提升人境界的积极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佛教文化旅游

佛教文化旅游

佛教文化旅游佛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佛教文化旅游是一种深入了解佛教文化、感受佛教哲学的方式。

通过参观佛教寺庙,感受禅修,学习佛教教义,人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内心的平静与卓越。

在佛教文化旅游中,最具代表性的目的地之一是印度。

作为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有着许多重要的佛教遗址,其中最著名的无疑是佛陀诞生地——菩提迦耶。

菩提迦耶是佛教徒朝圣的圣地,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信徒来朝拜。

在这里,游客可以参观菩提树,佛陀觉悟的地方,以及众多的佛教寺庙和修行中心。

除了菩提迦耶,印度还有其他重要的佛教景点,如鹿野苑、古代佛塔和洞窟寺庙等。

在印度的佛教旅行中,游客还可以参与禅修体验、学习佛教教义、与僧侣交流等活动,深入了解佛教的智慧与教诲。

另一个著名的佛教文化旅游目的地是泰国。

泰国是世界上佛教信徒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佛教文化深深影响着泰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泰国有许多宏伟的佛教寺庙,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曼谷的玉佛寺。

在这座寺庙中,游客可以欣赏到稀世珍宝——玉佛,以及其他各种佛教艺术品和装饰。

此外,泰国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佛教景点,如峨眉山、素可泰、甲米等。

游客可以参与僧侣的早课、学习冥想、观赏佛教仪式等活动,感受泰国佛教的深厚底蕴。

除了印度和泰国,还有许多其他国家也是佛教文化旅游的理想目的地。

斯里兰卡、缅甸、中国等国家都有着丰富的佛教遗址和文化景观。

斯里兰卡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佛教遗址之一——阿努拉达普拉地区,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壮丽的佛塔和石刻。

缅甸有着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寺庙——仰光大金塔,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仰慕佛教的虔诚信仰氛围。

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佛教遗址,如乐山大佛、五台山、普陀山等,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到中国佛教文化的独特之处。

佛教文化旅游不仅仅是一种观光活动,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和静思的时刻。

通过拜访佛教寺庙和遗址,参与禅修和冥想,学习佛教教义,游客可以寻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旅游文化发展分析】 梵净山佛教文化

【旅游文化发展分析】 梵净山佛教文化

【旅游文化发展分析】梵净山佛教文化现代旅游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强制性,是现代性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事实”。

而现代性的社会结构及其相应的生存条件在本质上是“好恶交织”的。

一方面,旅游体现了人们对现代性带来旅游得以发生的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改善的偏好。

另一方面,旅游又反映了人们对现代化负面后果的暂时性和周期性的逃避和解脱。

第一篇: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路径与模式研究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旅游业也进入一个大调整大发展时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越来越成为提升经济效益、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源泉。

2009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要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

”2011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为推动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进行了探索实践。

我国各地也积极适应旅游业变革的新趋势,在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培育主题旅游文化项目、打造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等方面创造了许多成功范例,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例如,印象刘三姐、印象西湖等印象系列旅游演艺产品,平遥古城、凤凰古城、周庄古镇等古城系列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等。

但与此同时,也出现文化旅游产品雷同、旅游文化主题挖掘深度不够、旅游文化特色缺乏等问题。

为此,加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路径和模式问题研究,对不断探索文化旅游发展的新途径、新方式、新形态,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得益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文化特征中旅游元素的挖掘截至目前,对文化旅游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界定,但更多是将文化旅游概念泛化。

究其原因,核心问题还是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文化特征的把握上。

佛教文化与生态旅游

佛教文化与生态旅游

佛教文化与生态旅游天下名山僧建多用现代的语言说,寺院是佛教文化产品的基本存在形式之一,佛教缁素信众建寺修庙可以说是佛教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一种开发活动,僧人堪称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最早的开拓者之一。

一些大的佛教寺院又称佛教丛林,正是反映了这些地方往往是古木参天、云蒸雾绕中殿宇巍峨雄伟、生态环境宁静的好去处。

而且高僧大德往往富有超凡脱俗的般若智慧和审美情趣,颇会择地选址,寺院一般都选择环境优美的风水宝地,或在依山临水处,或在深山幽谷间,周围层峦叠障,林木葱茏,泉水淙淙,恍如人间仙境。

即使在平原无山地区,一般也挑河渚之间,遍植树木花卉,营造起一方净土——一个幽雅清净的生态小环境。

僧人们一般都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美化,非常注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协调,使佛教寺院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一致,并相得益彰,正所谓“寺因山而钟灵,山以寺而闻名”。

一方面,优越的生态环境既是孕育佛教寺院文化的重要条件之一,还内化为特定的佛教寺院文化所不可或缺的一种因素,而且与佛刹梵宇的各种建筑、佛菩萨造像等一起共同构成为佛教寺院文化。

另一方面,佛教文化则赋予自然生态环境以浓厚隽永的文化底蕴和鲜活的灵魂,从而使其成为宝贵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许多旅游胜地如果缺少了佛教文化内涵,即使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良好,也会逊色不少,甚至不成其为文化旅游名胜。

试想杭州如果没有了灵隐寺、净慈寺、六和塔、保?塔等佛教文化遗迹,杭州的旅游特色不就失去了一大半吗?天台山若没有国清寺、方广寺和佛教天台宗文化,它能这样名闻海内外而吸引大量游客吗?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之所以成为四大名山和国家级旅游景点,是与其作为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四大菩萨的道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嵩山名闻天下,正在于它有中国禅宗祖庭少林寺和威名赫赫的少林武功等丰富的佛教文化。

此类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有些在历史上曾经颇为著名的景点后来衰落以至湮灭,就是由于佛教文化遗迹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影响被破坏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文化旅游佛教文化论文佛教是人类文化的源泉之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佛教文化与旅游结缘己久,以佛教为目的旅游活动,古己有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和国内旅游的兴起,我国佛教文化旅游得到迅速发展。

并且随着旅游的大众化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天台山,位于浙江中东部的天台县境内,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闻名于世,它以浓厚的宗教特色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国内外的佛教信徒和众多游客,成为我国重要的佛教旅游胜地。

一、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SWOT分析SWOT分析是广为应用的一种机会—风险分析方法。

SW 是指内部的优势和劣势(StrengthsandWeaknesses),OT是指外部的机会和风险(OpportunitiesandThreats)。

现针对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风险做如下分析。

1.优势(1)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禀赋突出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无论从资源的丰度、品位度,还是资源的集中度来看,都具备相当好的开发优势。

天台山佛教文化历时千年,天台佛教自成一体,在传播过程中保持自己完整的佛理、佛法。

天台国清讲寺的天台宗祖庭地位在中国佛教中毫无争论。

寒山与拾得的“和合”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贵和谐,尚中道,非常切合当下的时代背景。

五百罗汉信仰、济公传说、佛教音乐、佛教造像工艺、茶禅文化等天台山佛教文化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其中“济公传说”、“干漆夹苎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台山还曾驻锡其他有名高僧,包括一行法师、日本台密开宗祖师空海大师、日本东密开宗祖师最澄大师等。

佛教天台宗在日本、韩国具有深远的影响,济公文化在港澳台、东南亚地区影响很大。

(2)天台山佛教旅游已有较好的基础天台山是第二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首批4A级风景旅游区,是浙江省十大旅游胜地,曾入选由搜狐网发起、国内40多家网站参与开展的“中华十大名山”。

在景区建设上,旅游管理部门加大投入,集中力量,打造精品。

近年来,重建、修缮了国清寺、万年寺、高明寺、济公故居等宗教活动场所。

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接待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3)天台山佛教旅游具有良好的市场优势随着上三高速公路、甬台温高速公路的开通,杭州湾大桥的建成,天台至上海仅需3个小时,至杭州、宁波仅需1.5个小时,至路桥机场、海门港口仅需1小时,天台已融入沿海大交通立体网络之中,十分有利于天台纳入温台、杭州、宁波、上海等最具活力经济区。

华东地区经济发达,人的精神需求旺盛,天台山佛教文化的价值能得到最大彰显。

同时,台湾三通的开放,港澳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密切,日、韩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客源国,日、韩朝拜天台宗祖庭,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地崇拜济公,佛教朝觐游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越来越发达。

2.劣势(1)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产品较为单一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基本停留在朝圣游、寻踪游及观光型旅游方面,没有形成有影响的特色产品。

旅游活动大部分重复,有的佛教景点开发项目雷同、单调,宗教仪式、宗教节日活动等方面的开发不足,很少有以游客为主体的参与性项目,导致游客们觉得每处佛教景点都是沉闷呆板、单调乏味,导致非信教游客逗留时间短,回头率低。

(2)天台山旅游经济发展容量较低旅游环境容量主要组成部分有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经济发展容量及旅游心理容量,在天台山这四个旅游容量中,天台山的旅游经济发展容量是各容量的最小的,其游览、接待、服务等基础设施落后,景区道路等级差、路况不好,旅游住宿设施档次低,其低经济发展容量是制约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3)缺乏专业导游人才佛教文化旅游是文化内涵深厚的旅游,对于对佛教文化知识知之甚少的游客来说,佛教文化旅游只是看看建筑、欣赏自然风光。

导游人员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元素,导游人员的天台山佛教文化知识相对匮乏,对天台宗的发展和意义了解不多,对和合二仙思想的精髓缺乏研究等,难以满足游客的求知欲、好奇心理等要求,大部分导游人员讲解存在皮毛化和庸俗化的现象。

3.机遇(1)世界、国内旅游发展形势为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主要方式之一。

旅游这个“朝阳产业”,在世界范围内正处于持续发展阶段,这对于各地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而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重要的旅游接待国和旅游客源国,到2020年,世界旅游组织预计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2)新休假制度为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注入了强心剂中国的“假日经济”已成为中国旅游业迅速增长的助推器,新休假制度的实行,使得中短途旅游将占主导地位。

五个三天的“小长假”,会让华东部分游客,尤其是上海、苏闽部分游客取消长途出行计划,进而被中短途出游所消化。

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应抓住这一极其有利的时机。

(3)区域合作的开展扩大了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空间2001年,新昌、天台、仙居、临海四县市的旅游主管部门开展区域合作,借助“天仙配”之名设计推出了“新天仙配,长城作证”旅游区域合作线路。

如今,经过短短几年宣传、运作,该线路已成为旅游界知名的品牌线路、浙江省精品旅游区域合作线路,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赢得了华东地区黄金旅游线的美誉。

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作为天台最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必将从中获益良多。

4.风险(1)旅游竞争愈加激烈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从自然增长方式转向竞争性增长方式。

旅游业的竞争不仅仅是旅游市场的竞争,而且是发展理念、创新意识、旅游产品、旅游环境、旅游形象、旅游特色、旅游人才、旅游投入等全方位的竞争,各地都不断加大旅游工作的力度。

天台位于浙江旅游资源密集区内,雁荡山在其南,杭州旅游区、绍兴旅游区在其北,普陀山在其东北,从而使天台旅游区位于上述著名风景区的阴影区内,存在争夺共同客源市场的不利因素。

杭州灵隐寺、新昌大佛寺、奉化雪窦寺、宁波天童、阿育王寺和“海天佛国”普陀山等佛教旅游景区,更是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直接的、有力的竞争者。

(2)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旅游业是一个敏感的行业,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一些突发的事件都会对旅游业造成冲击,,一些不稳定的因素都会构成对旅游业的威胁。

二、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1.挖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吸引力天台山佛教文化内涵丰富,根据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特点,发展各种类型的佛教文化旅游,如佛教观光旅游、佛教朝拜旅游、佛教生活习俗旅游、佛教修学旅游、佛教疗养旅游等。

增加能够使游客身临其境体验佛教活动的旅游项目,增强佛教文化旅游的参与性,以此满足游客对佛教强烈的好奇心及新奇感。

积极筹划有意义的活动,如法会、守塔、放生等佛事活动,可以让广大的非信教游客参观寺院中的佛教活动、佛门一天的生活。

从而多层次、多角度地让游客强烈感受到佛教所带来的厚重的文化感。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经济容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工作。

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游客以来自经济发达的地区为主,尤其是海外游客,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比较高。

因此,要加强县城通住景区、景区与景区之间的道路交通建设,努力实现旅游道路交通方便快捷。

要积极发展星级饭店,同时努力发展度假旅馆、民居旅馆、寺庙招待所等住宿设施,形成结构合理,满足需求的旅游住宿体系。

要改善游览设施,提高景区和其它旅游服务设施硬件水平。

3.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旅游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合作才能双赢甚至多赢,区域合作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已开发的“新天仙配,长城作证”旅游区域合作线路,我们要继续深度开发,做的更精,更强。

同时应该和舟山、绍兴、宁波等周边地区在佛教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规划、旅游营销等方面加强协作,联手打造“浙东佛教文化游”精品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游客。

4.拓展旅游市场,搞好旅游市场定位天台山佛教文化底蕴非常深,做好宣传可以让游客了解天台山在佛教传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打开知名度。

在宣传中,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重点,不断拓展国内、海外两个市场。

国内市场要坚持“立足华东,主攻上海,兼顾苏闽,延伸全国”的总体思路,海外市场坚持用“天台宗”牌开拓日、韩市场,以“济公”牌开拓港、澳、台和东南亚市场。

应有组织、有计划地举行一些道场、法会等宗教仪式及节事活动,吸引大量的海内外信徒以及对宗教有兴趣的朋友参加,也借此提高其宗教影响力,通过努力转化为核心客源市场。

5.开发佛教旅游商品,增加游客的购物消费目前,游客在天台佛教文化旅游的消费主要为交通、食宿、门票等,旅游商品购物所占比重小。

加快开发具有天台山佛教文化内涵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土特产,如佛教护身符,“干漆夹苎法”技艺造的和合二仙、济公吉祥物,济公葫芦,天台云雾茶等,以便满足对此有兴趣的许多游客的要求。

这些佛教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能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品位,也可增强天台佛教文化旅游的竞争力,增加旅游收入。

6.培养优秀导游人才,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佛教文化旅游属于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形式,培养专业旅游人才是建设旅游文化的关键。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寻求的是一种文化,大部分的游客并不具备深层次的天台山佛教文化知识。

因此在天台山佛教文化的导游讲解中,导游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佛教知识的讲解,应向游客介绍天台山佛教文化的精髓,力求深入和对比。

旅游主管部门、旅游开发者和宗教实体应共同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和专业测评制度,以保障为讲解服务系统提供优质的天台山佛教文化专业导游人员。

三、结论运用SWOT分析法,对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把天台山建成华东乃至东亚一个重要的佛教文化游览地。

因此,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从自身文化内涵的特点出发,采取有效的宣传,积极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完善旅游服务系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经济容量,从而促进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佛教文化旅游责任编辑:刘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