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与生态旅游
利用佛教和谐思想开发九华山生态旅游

Developing Eco-tourism of Jiuhua Mount Based on Harmonious Thought of Buddhism 作者: 徐家洪 张金梅 雷红霞
作者机构: 池州学院经贸系,安徽池州247000
出版物刊名: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8-101页
主题词: 佛教 和谐思想 九华山 生态旅游
摘要:九华山多年旅游发展,已经造成了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资源一定程度破坏。
九华山佛教传统具有大爱奉献的和谐精神。
依据佛教和谐思想,开发诸如“信使导游佛山行”、“灵山大佛快乐游”、“森林生态旅游”等人文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是开发九华山生态旅游的特色之路。
文化和旅游部工作人员的旅游文化与环境保护案例

文化和旅游部工作人员的旅游文化与环境保护案例近年来,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给中国各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
然而,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大量的垃圾排放、生态破坏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文化和旅游部的工作人员们积极探索旅游文化与环境保护的合理结合,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下面我将介绍几个文化和旅游部工作人员的旅游文化与环境保护案例,以此为启示,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案例一:龙头寺的生态修复与旅游文化保护龙头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佛教寺庙。
由于长期受到大量游客的踩踏和树木砍伐等破坏,龙头寺的生态环境岌岌可危。
为了保护这片宝贵的自然资源,文化和旅游部的工作人员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们组织了一支生态修复队伍,专门负责寺庙周边的植被修复和保护工作。
他们种植了大量的苗木,并设置了保护栏,以防游客踩踏。
此外,他们还引入了先进的生态保护技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原则,提升寺庙周边的生态系统稳定性。
其次,文化和旅游部的工作人员们积极推广佛教文化,通过举办佛教文化讲座、展览等活动,向游客传递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
他们还组织志愿者团队,定期进行环境宣传和教育活动,向游客普及环保知识。
通过这些努力,龙头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修复和保护,游客对佛教文化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旅游文化与环境保护的完美结合,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案例二:莫高窟的文化保护与旅游经济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由于长期受到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莫高窟的壁画面临严重的保护压力。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文化和旅游部的工作人员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们制定了详细的莫高窟保护规划和措施,对每一个洞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修复。
他们修建了气候控制系统,稳定了洞窟内的湿度和温度,减缓了壁画的腐蚀速度。
此外,他们还组织了专业团队,对壁画进行了全面的修复和保护。
其次,文化和旅游部的工作人员们积极推广莫高窟的文化价值,通过举办艺术展览、书法比赛等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浅析旅游开发中的佛教文化资源保护

浅析旅游开发中的佛教文化资源保护作者:杨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7期摘要:我国的佛教文化,是外来的佛教与固有文化融合后形成的,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独特魅力,吸引了国内外的大批游客。
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带来了一些破坏。
而文化资源的破坏,则是不可重塑的。
本文就我国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现状进行分析与探讨,为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提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保护作者简介:杨燕,1975年出生,女,职称文博馆员,中文本科学历。
[中图分类号]:K825.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7-0230-01一、佛教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的关系1、佛教文化资源我国的佛教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我国佛教的传入主要分为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三种。
这三个流派由于学说和传播途径的不同,使得每一个派别在与地区内的固有文化融合时,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和特色,从而引发出的衍生物也各有特点。
例如北传佛教的雕塑造型与南传佛教的雕塑造型就不同,而北传佛教在与儒家文化的融合方面,对文人的思想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也影响了佛教建筑的整体形态。
在我国,佛教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且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我国各个朝代均有具有时代特色的寺庙、佛塔、石窟等,也有佛教题材的碑文、雕塑、壁画、法器、书画作品等。
2、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刺激点佛教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随着地域和时代的变化,有着不同的特色。
例如寺庙建筑,北传佛教较多采用八角的佛塔,南传佛教则钟爱六角或双檐的佛塔。
而佛教中的出世、崇尚自然的思想观念,也使得大多数的佛教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在一起,较多的寺庙、佛塔、佛堂都在深山之中,有着人文和自然的双重观赏价值,形成了对游客的双重吸引。
佛教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神秘气息,且源远流长。
如同中国的陶瓷、丝绸这些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对外国人的吸引力一样,对不了解或者接触较少的游客而言,是异域别样的文化吸引,吸引着各方游客进行观赏、探究与了解。
浅谈佛教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同年 , 山 西省 人 民政 府 批 准 , 经 开始 接 待 境 外 游 客 。18 年 , 9 5 正 式 对 外 开 放 , 步 形 成 一 个 以 佛 教 文 化 为 主 的旅 游 胜 地 。 台 逐 五 山 以它 独 特 的 自然 景 观 及 璀 灿 的人 文 景 观 .吸 引 着 无 数 中外
念及 相 关 的理 论 研 究较 为缺 乏 本 文 结合 佛 教 文 化 旅 游 的 概 述 . 讨 了佛 教 文化 旅 游 开 发 的 宗 教 学 理 论 、 化 线路 理 论 及 探 文 可持 续 发展 理 论
407 ) 30 4
时 期 三 个发 展 高 潮 。 隋唐 时 , 山寺 庙 多 达 3 0 , 人 1 余 全 6所 僧 万 名 。华 严 、 台 、 宗 、 宗 、 土 等 宗 派 各建 道场 , 僧 云 集 , 天 禅 律 净 高 讲 经传 法 , 述 甚 丰 。 明 清 时 , 王将 相 垂青 眷恋 , 熙 、 隆 著 帝 康 乾
试 周 21 第 6 刊 o1 2 年 期
浅 谈 佛 教 对 旅 游 资 源 的 影 响
张 磊
( 中南 民族 大 学 , 北 武汉 湖 摘 要 : 阶 段 佛 教 旅 游 研 究 侧 重 于 其 客 源 研 究 、 教 现 宗 与旅 游的 关 系 、 宗教 生 态 功 能 等 方 面 . 对 于 宗教 文 化旅 游 概 而
游 客 及 高 僧 法 师 前来 朝圣 观光 。
13 华 山 _丸
九 华 山 是 一 座 底 蕴 深 厚 的 文 化 名 山 . 文 化化 、 文 化 , 筑 文 化 、 刻 文 化 、 俗 文 化 、 食 文 鬼 建 石 民 饮 化 、 文 化 和 肉身 文化 等 , 历 史 上 就 吸 引 着 大 量 文人 墨 客 , 茶 在 留 下 大 量 诗 赋 . 些 文 化 对 于 提 升 其 旅 游 产 品 的 文 化 内涵 意 这 义 重 大 。 几华 山 文 化 旅 游 资 源 整 合 的关 键 是 依 托 载 体 , 依 应 托 载 体 进 行 整 合 。 首先 不 可 忽 视 的 是 实体 景 观 , 如 建 筑 、 塑 像 、 刻 、 文 等 . 些 能 直 接 体 现 佛 教 的文 化 含 量 , 键 是 石 经 这 关 要 让游 客 能 真 正 地 理 解 、 赏 。冈 此 , 这 些 实体 景观 不 仅 应 欣 对 该 以恰 当 的 方 式 进 行 展 示 ,而 且 要 针 对 游 客 的 猎 奇 心 理 , 完 善解说 系统 , 游客产生兴趣 , 到文化呈 现 、 化交流的 目 使 达 文 的 。其 次 , 充 分 利 用 九 华 山 举 行 的 法 事 活 动 这 一 载 体 , 引 要 吸 游 客 参 与 , 游 客 在 体 验 过 程 中对 佛 教 文 化 内 涵 有 更 深 入 地 使 了解 。 如 九 华 山2 0 年 第 二 十 四 届 庙 会 佛 事 活 动 内容 丰 富 , 06 在 此 期 间 , 把 节 庆 活 动 与 其 它 文 化 资 源 整 合 起 来 , 庙 会 应 使 活 动 内容 更 加 多 样 14白 马 寺 - 白马 寺 建 于 东 汉 明 帝 永 平 十 一 年 ( 元 6 年 ) 历 来有 “ 公 8 , 中 国第 一 古 刹 ” “ 源 ” 称 。 “ ” 和 释 之 寺 本是 巾 国古 代 官署 的名 称 , 而 白马 寺 是 我 国第 一 座 佛 教 寺 院 的 名 称 . 此 以后 , 着 佛 教 从 随 的 兴 盛 和 发 展 .寺 ” 成 为 中 国佛 教寺 院 的专 称 了。白马 寺 在 “ 就 唐 代 规模 宏伟 . 火 隆 盛 , 明 曾 重 修 。 现 存 寺 字 面 积 约 四 万 香 宋 平 方 米 。 要 建 筑 有 天 王 殿 、 佛 殿 、 引殿 、 主 大 接 清凉 台和 毗 卢 阁 等五层大殿 , 四周 还 分 布 着 钟 鼓 楼 、 堂 、 舍 、 厨 数 十 间 , 法 僧 庖
壮丽而神秘峨眉山的佛教文化和奇景

壮丽而神秘峨眉山的佛教文化和奇景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佛教文化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峨眉山汇集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和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
在此,我们将深入探索峨眉山的佛教文化和奇景。
一、佛教文化的辉煌1. 峨眉山佛教的起源峨眉山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据传是由印度高僧普明尊者开创的。
他在峨眉山上创立了第一个佛教寺庙,奉观音菩萨为主要的信仰对象。
峨眉山寺庙建筑独具特色,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壮观的规模闻名于世。
2. 峨眉派的兴起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也是峨眉派佛教的发源地。
峨眉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佛教宗派,以强调修行和世俗生活的结合而闻名。
峨眉派在佛教界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佛教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佛教文物的珍贵与保护峨眉山以其丰富的佛教文物而著称,其中包括石刻、彩塑、壁画等。
这些佛教文物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也是对佛教信仰的重要见证。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物,峨眉山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加强监管和修复工作。
二、奇景令人叹为观止1. 峨眉山的壮丽自然风光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交界处,其地势险峻,山势雄伟。
峨眉山的主峰庙峰海拔3099米,四周群山环抱,云雾缭绕。
登上山顶,可以俯瞰群山连绵、江河蜿蜒的美景,令人陶醉其中。
2. 峨眉山的雄伟寺庙峨眉山有众多著名的寺庙,如金顶寺、万年寺等。
这些寺庙建筑风格各异,规模宏大,是中国寺庙建筑的杰作。
寺庙内有众多的佛像和文化遗产,每年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和信徒前来朝拜。
3. 峨眉山的云海奇观峨眉山以其特有的气候和地形,形成了壮观的云海奇观。
每年的早晨和傍晚,云雾从山谷中升腾而起,将整个山脉笼罩其中,宛如仙境一般。
这一壮丽景观吸引了无数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前来赏识。
结语峨眉山以其丰富的佛教文化和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世界。
峨眉山的佛教遗产和奇景无疑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我们应该一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和景观,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感受到峨眉山的魅力。
佛教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策划创意思路

佛教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策划创意思路一、现状背景建设地点:池州市墩上镇有九华黄精良种培育基地100亩及200亩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500亩标准化栽培生产基地,200000万份黄精保健养生产品开发。
对墩上生态旅游区进行科学的保护和开发,使旅游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旅游综合优势,拉动区域经济的快速、持续、高效发展。
二、总体构思以佛教文化为基础,恢复地藏文化第一景,营造神圣意境,以“地藏菩萨生平园”为亮点,将景区定位为“中华佛苑”。
以旅游为源头,带动文化、康复、养生、休闲、度假、中药、佛茶、佛酒、佛田种植、教育、研究、陵园、艺术等多种产业模式,同时为当地农民找到一条新的产业模式。
三、设计理念紧密围绕其本身固有的文化精髓,通过打造文化与旅游并存、内涵与外延协调的产品链,形成规模与细节兼顾的空间组织和赢利模式,以可行、可操作、可消费、可创造综合价值为目的。
不仅对历史、对政府负责,也是要对市场负责,对高品位的开发商和今后的游客负责。
1、植物景观风貌设计该园区设计体现中国传统的园林风格,表现出立体山水画模式,以名贵珍稀、常用中药种植为主。
在布局上以自然式为主,辅以规则式,力求体现“棵棵是药草,株株能治病,月月有花卉,步步是景观”的建园宗旨。
整个园区形成以下三种景观:文化景观:精选药用植物,利用中药文化、佛教农业文化来体现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及内涵。
生态景观: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进行集中种植,形成特有景观,如黄精产品种植区、旱生区(仙人掌、芦荟、剑麻等),花卉区(芍药、牡丹、菊花、枸杞)等。
传统园林景观:强调因地制宜,舒卷畅达,顺其自然,叠石引泉,增加景观的层次感、立体感,达到朴实疏落、宛自天成的效果。
药用植物种类繁多,为便于观赏,在布置上犹如行云流水,重点突出名贵珍稀药材和较大规格的药用植物。
2、建筑景观控制(1)师法自然点面和谐,运用自然因素,创建人类生活境域。
虽是人为,宛自天成,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在地貌上尽量不做大的改造。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摘要】宗教文化与旅游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宗教文化作为旅游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旅游业的吸引力不可忽视。
宗教文化景点不仅吸引着游客的观光体验,还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宗教文化节日也成为推动旅游业的重要因素,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与。
在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中,旅游业也可以促进宗教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利共赢关系体现了宗教文化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这种关系不仅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在未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之间的合作将继续深化,为双方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合作空间。
【关键词】关键词:宗教文化、旅游业、关系、吸引力、促进作用、节日、融合发展、文化传承、交流、互利共赢关系、可持续发展。
1. 引言1.1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意义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意义非常重要,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化、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体系。
宗教文化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朝拜、感受宗教之美。
宗教文化景点、古迹、寺庙等都成为旅游目的地,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为旅游业增添了吸引力和竞争优势。
宗教文化对于旅游业的影响也体现在它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传承上。
宗教文化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宗教仪式等都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内容,吸引着游客前来探寻、体验,促进了旅游业发展和文化交流。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意义在于宗教文化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旅游业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和文化传承,是两者之间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重要保障。
1.2 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宗教文化是旅游业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许多游客会选择前往具有独特宗教文化背景的地区旅游,以感受不同宗教信仰的历史和文化。
前往印度瓦拉纳西的游客可以感受到印度教的神秘和庄严,而前往以色列的游客可以体验到基督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浅谈九华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施 海 燕
( 江信 息工程 学校 浙
中 图分 类 号 :5 2 F 9 文献 标 识 码 : A
浙江 ・ 州 330 ) 湖 100
文 章 编 号 :6 2 7 9 ( 0 9)5 2 4-1 17 — 842 0 0 — 3- 0
摘 要 佛教 文化旅游在推动我 国旅游业发展过程 中发挥过 重要作用, 此以中国佛教名 山九华山为例 , 在 从文化旅游资源整合、 旅游产 品创新和生态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对其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提 出具体构想。 关键词 九华山 佛教文化旅游 旅游开发
1对 文化 旅 游 资 源进 行 整 合
一
2 充分利用九华 山高 品位 的生 态环境及 周边地 区纯朴 的民风 ) 民俗 , 建设农业生态观光旅 游基地 , 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家园 、 生态 乡村 、 民居、 古 民俗文化体 验等生 态和文 化旅游项 目。如九华 山由 于其山区潮湿 的气候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 , 而且茶叶在当地种植历 史悠久 , 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商 品 , 并 管委会也已经在景区开辟 了一块茶园 , 建成茶园生态观光基地。 目前效果并不是特 别理想 , 但 关键在 于游客参与度不高 , 文化含量不足, 如果在茶叶采摘 、 制作 、 茶艺表演等过程中加入佛教文化、 民俗文化要素 , 并吸引游客参与 其 中, 必能成为一项极具文化品位 的旅游产品。 3 加强对 九华 山地藏信仰文化 、 ) 九华 民歌、 佛教音乐及滩文化 、 青 阳腔等方面 的研究和开发 。加强与其他 国家佛教文化的交流合 作, 尤其是与韩国的交流合作 , 如中韩 书画艺术交流 、 金地藏学术研 究交流 、 佛茶文化交流等 , 通过佛教文化的交流 , 扩大九华山佛教文 化的影 响力 , 从而推动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 4 创新传统重大节事活动。九华山“ ) 地藏文化节” 应该与传统 的庙会有机结合 , 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 内容上都要加 以创新 , 尤其 是要 在节庆活动 中融入一些游客乐 于参与 、便于参与 的体验性项 目。对 于每年元旦 与春节期间的“ 九华 山大愿平安祈福之旅” 活动, 应该与 自 驾游结合起来 , 丰富活动内容, 而不仅仅是撞钟祈福。 5 旅游商 品创新 。由于重视不够 , ) 投入不 足, 九华 山旅游产 品 佛教文化产值不高 , 大量旅游纪念品、 工艺 品来 自外地, 这不仅淡化 了佛教胜地文化特 色, 以刺激游客 的消费欲望 , 难 也不利 于带动景 区周边地 区经济发展。因此 , 当地旅游部 门应组织力量 、 加大投入 , 搞好旅游商品建设 。一方 面, 要结合 九华 山佛教文化特色 , 别出心 裁, 设计 一批能体现 自身特色的旅游纪念 品; 另一方面 , 把当地的土 特产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商品进行包装 , 要体现其生态性 、 保健性、 文化性和便捷性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文化与生态旅游
天下名山僧建多
用现代的语言说,寺院是佛教文化产品的基本存在形式之一,佛教缁素信众建寺修庙可以说是佛教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一种开发活动,僧人堪称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最早的开拓者之一。
一些大的佛教寺院又称佛教丛林,正是反映了这些地方往往是古木参天、云蒸雾绕中殿宇巍峨雄伟、生态环境宁静的好去处。
而且高僧大德往往富有超凡脱俗的般若智慧和审美情趣,颇会择地选址,寺院一般都选择环境优美的风水宝地,或在依山临水处,或在深山幽谷间,周围层峦叠障,林木葱茏,泉水淙淙,恍如人间仙境。
即使在平原无山地区,一般也挑河渚之间,遍植树木花卉,营造起一方净土——一个幽雅清净的生态小环境。
僧人们一般都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美化,非常注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协调,使佛教寺院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一致,并相得益彰,正所谓“寺因山而钟灵,山以寺而闻名”。
一方面,优越的生态环境既是孕育佛教寺院文化的重要条件之一,还内化为特定的佛教寺院文化所不可或缺的一种因素,而且与佛刹梵宇的各种建筑、佛菩萨造像等一起共同构成为佛教寺院文化。
另一方面,佛教文化则赋予自然生态环境以浓厚隽永的文化底蕴和鲜活的灵魂,从而使其成为宝贵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许多旅游胜地如果缺少了佛教文化内涵,即使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良好,也会逊色不少,甚至不成其为文化旅游名胜。
试想杭州如果没有了灵隐寺、净慈寺、六和塔、保?塔等佛教文化遗迹,杭州的旅游特色不就失去
了一大半吗?天台山若没有国清寺、方广寺和佛教天台宗文化,它能这样名闻海内外而吸引大量游客吗?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之所以成为四大名山和国家级旅游景点,是与其作为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四大菩萨的道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嵩山名闻天下,正在于它有中国禅宗祖庭少林寺和威名赫赫的少林武功等丰富的佛教文化。
此类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有些在历史上曾经颇为著名的景点后来衰落以至湮灭,就是由于佛教文化遗迹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影响被破坏的结果。
如地处浙江天目山东南余脉的径山在宋时曾盛极一时,帝王将相、文人骚客、普通百姓都竞相上山进香赏景,游客如云,苏轼等文化名人曾留下了大量诗文,径山风景优美固然是吸引游客的一个原因,但游客香客云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山上有曾被评定为禅宗“五山十刹之首”的径山寺(兴圣万寿禅寺)。
元时寺衰,游客亦随之稀少。
明清时寺院得以重兴,径山又热闹起来。
民国时禅寺再度衰败,径山的旅游价值也逐渐丧失,此后更因年久失修,禅寺大殿在1964年倾圯,“文革”中更被破坏得荡然无存,径山风光不再,现在已很少有人知晓径山昔日的盛名。
尽管近年重建,并初具规模,但游人依然寥落。
径山要恢复元气,重振名气,提升旅游价值还有待时日。
此类例子亦非个别。
众生平等、庄严国土
佛陀言教的一大宗旨就是说明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并指明种种成佛(觉悟)的途径(所谓八万四千法门)。
佛教认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觉者即是佛,不觉即是众生,凡与圣不二,佛与众生在境界上虽有
差别,在佛性上则是平等的。
而且,佛教所讲的众生,虽然主要是指人,但不仅仅是人,而是包括人与动物等在内的一切有情众生(当然还有自心众生一义是指凡夫心中的妄念)。
众生平等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理念,杭州净慈寺就有弘一大师手书的“具平等相”的匾额。
大乘佛教更是力倡同体大悲的菩萨精神,慈悲救世,普度众生,利乐有情。
佛教信众在修持时都要发菩提心“为利有情愿成佛”,要发大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将所有功德普皆回向一切有情众生。
这些理念在某些方面与现代所提倡的人与人平等相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物多样化和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相吻合的。
佛教徒以同体大悲之心爱护一切生灵,史载得道的高僧有为动物说法打皈依的,能与猛兽和谐相处的。
茹素吃斋,戒除荤腥,放生护生是汉传佛教的一个重要特色。
佛教五戒中首戒即是戒杀,一般寺院都辟有放生池。
莲池大师留下了著名的《戒杀放生文》,近现代的佛教大居士丰子恺先生则有《护生画集》问世,都在历史上、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种主张与目前国际上的一些素食主义者、动物保护主义者颇有某些共同之处。
这对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
庄严国土是佛教的又一重要理念。
这里的“国土”(又称净土、净域等)有多重含义,既指佛国净土,这又有自心净土与他方净土两义,佛教认为,自心净土与他方净土非一非二;又指人间国土,佛教力图通过教化使之转化成为(庄严成为)佛国净土(人间净土)。
创造人间净土、回归自心净土是根本目的。
人人的自心清净了,整个世界就会无限美好。
佛教经典讲
到十方微尘数世界中有无量佛国净土,如无量寿无量光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的东方净琉璃世界、当来下生弥勒佛的兜率内院等。
处处佛净土都是依正庄严,美妙绝伦,令人神往。
这是给众生一个追求的目标,树立一个理想的榜样。
通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将人间国土也建设成为人间净土。
僧人们则以身作则首先把寺庙庵院等弘法办道的气氛营造成为一方净土,为此就要有一个利于一心向道,离苦得乐,并能吸引广大信众的美好环境。
所以,他们就寻找选择如上文所说的风水宝地,创办生态环境幽雅清净、寺院建筑宏伟壮观、佛教文化底蕴深厚的庄严道场。
因此也就留下了许多极其宝贵的佛教文化生态旅游资源。
佛教文化生态旅游资源潜力巨大,亟待开发
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除了发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资源潜力之外,还可以考虑在没有或缺乏佛教文化内涵的生态旅游景点增设有关的内容。
当然,不管遗留的或新增的,都要有所规划,不能盲目滥建,而且要有宗教部门和佛教僧侣参与,如理如法施行,切忌胡搞乱来,弄得不伦不类。
寺院一定要有正信正行的僧人住持,按释迦圣教律仪严谨,道风纯正,开展规范的宗教活动。
一方面必须剔除附佛外道的迷信成分,坚决抵制腐朽落后的东西和商业化风气的影响和侵蚀。
佛教文化不能变质串味,否则佛教文化生态旅游也就失去了其特定的文化依托,不成其为佛教文化生态旅游了。
另一方面,又要按“利乐有情”的菩萨精神的太虚大师、赵朴初大居士等倡导的“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的佛教革新思路,善于吸收现代科学
文明进步的新内容,贴近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为发展旅游事业,繁荣社会主义经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