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合集下载

浅析旅游开发中的佛教文化资源保护

浅析旅游开发中的佛教文化资源保护

浅析旅游开发中的佛教文化资源保护作者:杨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7期摘要:我国的佛教文化,是外来的佛教与固有文化融合后形成的,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独特魅力,吸引了国内外的大批游客。

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带来了一些破坏。

而文化资源的破坏,则是不可重塑的。

本文就我国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现状进行分析与探讨,为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提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保护作者简介:杨燕,1975年出生,女,职称文博馆员,中文本科学历。

[中图分类号]:K825.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7-0230-01一、佛教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的关系1、佛教文化资源我国的佛教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我国佛教的传入主要分为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三种。

这三个流派由于学说和传播途径的不同,使得每一个派别在与地区内的固有文化融合时,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和特色,从而引发出的衍生物也各有特点。

例如北传佛教的雕塑造型与南传佛教的雕塑造型就不同,而北传佛教在与儒家文化的融合方面,对文人的思想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也影响了佛教建筑的整体形态。

在我国,佛教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且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我国各个朝代均有具有时代特色的寺庙、佛塔、石窟等,也有佛教题材的碑文、雕塑、壁画、法器、书画作品等。

2、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刺激点佛教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随着地域和时代的变化,有着不同的特色。

例如寺庙建筑,北传佛教较多采用八角的佛塔,南传佛教则钟爱六角或双檐的佛塔。

而佛教中的出世、崇尚自然的思想观念,也使得大多数的佛教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在一起,较多的寺庙、佛塔、佛堂都在深山之中,有着人文和自然的双重观赏价值,形成了对游客的双重吸引。

佛教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神秘气息,且源远流长。

如同中国的陶瓷、丝绸这些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对外国人的吸引力一样,对不了解或者接触较少的游客而言,是异域别样的文化吸引,吸引着各方游客进行观赏、探究与了解。

藏传佛教文化元素及光大开发

藏传佛教文化元素及光大开发

藏传佛教⽂化元素及光⼤开发2019-08-02峨眉⼭是世界⾃然与⽂化双遗产,相传晋代蒲翁在此见普贤⽰现,遂于⼭中建⽩⽔普贤寺,后经历代经营,渐为汉地佛教普贤之道场,声名遐迩。

在佛教中,峨眉⼭是净⼟宗道场,但却融摄禅、密、性、相等各宗佛⼦共住共修。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四⼤佛教名⼭之⼀,且临界川西汉藏交汇之处,峨眉⼭佛教与藏传佛教之间的交往甚多,这与五台⼭的汉藏佛教共存局⾯有异曲同⼯之妙。

本⽂拟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步解析峨眉⼭的藏传佛教元素,并探究在现代旅游中如何对其有效利⽤。

⼀、峨眉⼭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在藏⽂典籍或民间⼝碑中,峨眉⼭被称为“⼤象屹⽴之⼭”,简称“象⼭”。

藏藉《赛马称王》认为峨眉⼭是佛界南赡部四⼤圣地之⼀。

四圣地的具体形象描述是“像鹫鸟落在原上的⼭,是印度的灵鹫⼭;像⼤象卧在地上的⼭,是汉地的⼤象⼭;⼀座则具有五峰的⼭,是汉地的五台⼭;像⽩⼀玻璃瓶安放的⼭,是藏地的冈底斯。

”[1]在《格萨尔王传》著名的⽟拉托琚“⼭赞”中也提及了峨眉⼭:“将军挥舞战旗是七虎雄踞⼭,国王登宝座的是念青唐古拉⼭,空⾏母托五峰是汉地的五台⼭,⼤象⾛平川是汉地的峨嵋⼭,美⼥抱婴⼉是忽赞德穆神⼭。

”[2]峨眉⼭是普贤菩萨道场,普贤菩萨的坐骑是六⽛⽩象,谋合了“象⼭”之称,这也许是引起藏传佛教青睐峨眉⼭的重要因素。

在雪域西藏和康巴藏区,历代⾼僧⼤德,尤其是宁玛派的历代传承祖师,向来重视普贤信仰。

与汉地佛教不同,在藏⽂经典中,普贤有“普贤菩萨”和“普贤如来”两种提法。

关于普贤菩萨,在藏⽂《观⾃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和《佛说普贤菩萨陀罗尼经》等经典中有不少论述。

作为菩萨,藏区⼤多数是将普贤归⼊⼋⼤近侍菩萨之列的,并被尊奉在许多寺庙中,如青海⽟树县结古镇的⼤⽇如来堂(⼜称“⽂成公主庙”)、被誉为西藏第⼀座寺庙的扎囊县桑耶寺等。

关于普贤如来,⼜称普贤王如来、普贤王佛,藏语称“曲古滚都桑波”,是藏传佛教宁玛派崇奉的本初佛。

平顶山香山寺佛教历史文化研究与旅游开发

平顶山香山寺佛教历史文化研究与旅游开发
平顶山香山寺佛教历史文化研究与旅游开发 ◎王晓蕊
观音信仰在印度最早以救难的观念 唐,这是观音女性化发展的酝酿时期。其 三山并列,中为香山,即菩萨成道之地。山
出现,随后被吸收到佛教诸多经典之中,而 中主要的表现就是从外观表象上向女性 东北乃往,过去有国王名庄王,有夫人名宝
其中重点专讲该内容的则是后来的《法华 的靠近和发展。从考古发掘的佛教造像以 德,王以信邪,不重三宝,王无太子,惟有三
在转为男身之后才能实现的观念背景下 影响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一个印 妙善故事的过程中,道德教化的色彩也越
产生的。古印度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社 度来的威猛菩萨变成了一位中国化的女 来越浓厚。这反映出妙善故事在传播中,随
会,存在着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等 性菩萨。
着佛教世俗化的传播趋势,也逐渐褪去浓
之成为爱情和肉欲的俘虏。”释迦牟尼创 等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历代著 马,妙善宁死不从,决心一生出家。妙善乃
立佛教之初的佛教徒都是男性,他们出家, 述、历代方志、历代碑刻,以及当地流传久 入香山,登顶四望,即自念言:此处是吾化
割断和家庭、社会的一切联系,过禁欲行乞 远的佛缘民俗,都可以得出,平顶山是观音 缘之地。她来到香山下修行得道并精通医
巩固、宣扬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同时,吸收婆 所谓本生故事,叙述的是佛或菩萨在得道 善公主得知后把自己的双眼双手割下来,
罗门教的观音信仰创造了自己的菩萨,名 之前的事情,观音故事是观音文化的重要 救治父亲的病。庄王病愈后到香山拜谢,方
叫“马头观音”或“马头明王”。此时的观音, 组成部分,它在平顶山地区的传播过程中, 知就他的是女儿妙善,悲痛万分,于是,求
管理科学
技术协作信息
平顶山香山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被誉为“第一观音道场”“、观音祖庭”。2008 年,平顶山启动了“中国观音 文化之乡”的申报工作,为支持党政这一工作的开展,市政府开始了大量的走访调研、奔走呼吁工作。2010 年,在平顶山 市委、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下,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命名平顶山为“中国观音文化之 乡”,并批准平顶山市建立“中国观音文化研究中心”,打造平顶山市又一国家级文化品牌。

浅谈九华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浅谈九华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华 山佛教文化旅游 资源 的开发
施 海 燕
( 江信 息工程 学校 浙
中 图分 类 号 :5 2 F 9 文献 标 识 码 : A
浙江 ・ 州 330 ) 湖 100
文 章 编 号 :6 2 7 9 ( 0 9)5 2 4-1 17 — 842 0 0 — 3- 0
摘 要 佛教 文化旅游在推动我 国旅游业发展过程 中发挥过 重要作用, 此以中国佛教名 山九华山为例 , 在 从文化旅游资源整合、 旅游产 品创新和生态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对其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提 出具体构想。 关键词 九华山 佛教文化旅游 旅游开发
1对 文化 旅 游 资 源进 行 整 合

2 充分利用九华 山高 品位 的生 态环境及 周边地 区纯朴 的民风 ) 民俗 , 建设农业生态观光旅 游基地 , 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家园 、 生态 乡村 、 民居、 古 民俗文化体 验等生 态和文 化旅游项 目。如九华 山由 于其山区潮湿 的气候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 , 而且茶叶在当地种植历 史悠久 , 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商 品 , 并 管委会也已经在景区开辟 了一块茶园 , 建成茶园生态观光基地。 目前效果并不是特 别理想 , 但 关键在 于游客参与度不高 , 文化含量不足, 如果在茶叶采摘 、 制作 、 茶艺表演等过程中加入佛教文化、 民俗文化要素 , 并吸引游客参与 其 中, 必能成为一项极具文化品位 的旅游产品。 3 加强对 九华 山地藏信仰文化 、 ) 九华 民歌、 佛教音乐及滩文化 、 青 阳腔等方面 的研究和开发 。加强与其他 国家佛教文化的交流合 作, 尤其是与韩国的交流合作 , 如中韩 书画艺术交流 、 金地藏学术研 究交流 、 佛茶文化交流等 , 通过佛教文化的交流 , 扩大九华山佛教文 化的影 响力 , 从而推动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 4 创新传统重大节事活动。九华山“ ) 地藏文化节” 应该与传统 的庙会有机结合 , 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 内容上都要加 以创新 , 尤其 是要 在节庆活动 中融入一些游客乐 于参与 、便于参与 的体验性项 目。对 于每年元旦 与春节期间的“ 九华 山大愿平安祈福之旅” 活动, 应该与 自 驾游结合起来 , 丰富活动内容, 而不仅仅是撞钟祈福。 5 旅游商 品创新 。由于重视不够 , ) 投入不 足, 九华 山旅游产 品 佛教文化产值不高 , 大量旅游纪念品、 工艺 品来 自外地, 这不仅淡化 了佛教胜地文化特 色, 以刺激游客 的消费欲望 , 难 也不利 于带动景 区周边地 区经济发展。因此 , 当地旅游部 门应组织力量 、 加大投入 , 搞好旅游商品建设 。一方 面, 要结合 九华 山佛教文化特色 , 别出心 裁, 设计 一批能体现 自身特色的旅游纪念 品; 另一方面 , 把当地的土 特产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商品进行包装 , 要体现其生态性 、 保健性、 文化性和便捷性特点。

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引言佛教文化旅游是一种以佛教文化为核心,通过旅游活动形式让游客了解佛教文化、历史和艺术的一种旅游方式。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佛教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了旅游行业中的热门产品。

本文将对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进行研究,旨在为相关产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背景佛教文化旅游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国内旅游市场开始出现多元化需求,人们对于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特色越来越。

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佛教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了旅游行业中的重要分支。

目标群体佛教文化旅游的目标群体主要包括对佛教文化有兴趣的游客、宗教信仰者、文化爱好者等。

这些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和期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体验:游客希望通过旅游活动深入了解佛教文化的历史、典故、礼仪等方面,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2、心灵修养:游客希望在旅游过程中参佛拜佛,感受佛教文化中的“慈悲”、“放下”等思想,达到心灵修养的目的。

3、特色体验:游客希望在旅游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佛教文化的特色活动,例如禅修、素食等等。

开发策略1、市场调研在开发佛教文化旅游之前,需要对市场进行深入调研,了解目标游客的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征,以便为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2、产品定位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将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定位为“文化+心灵+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3推广渠道为了提高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知名度,需要采取多种推广渠道,包括线上和线下。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广:(1)建立官方网站、、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关于佛教文化旅游的相关信息,吸引目标游客的。

(2)与知名旅游网站、平台合作,推出优惠活动和定制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

(3)举办佛教文化旅游宣传活动,例如展览、讲座等,提高公众对佛教文化的认知度和兴趣。

浅谈我国佛教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前景

浅谈我国佛教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前景

浅谈我国佛教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前景作者:王苗王芝玉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6年第01期摘要: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代印度,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

它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不断的中国化,已经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佛教景区的旅游资源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并且逐渐受到游客重视。

日前,佛教旅游景区发展迅速,带动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中国的佛教徒人数位列世界第一,充满佛教文化的旅游景点每年都有众多的信徒前去膜拜,同时也吸引了许多非信徒们前去参观体验。

游客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更需要精神上、制度上的旅游体验,那么佛教旅游景区就满足了佛教信徒的此类需求,同时能给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

然而,我国的佛教旅游业与其他国家的佛教旅游业相比仍有不足。

本文针对佛教旅游开发的现状展开了分析,从数量、类型、空间分布、规模和主题、经典案例、问题及原因、发展趋势与发展前景分析方面进行分析我国佛教旅游景点。

关键词:佛教景区旅游文化旅游现状游客需求一、我国佛教旅游发展现状我国目前的佛教旅游产业仍停留在初级开发阶段,主要凭借佛教仪式、佛教场所、佛教圣地、寺庙、灵塔等资源作为开发载体,以一种静态的方式呈现给游客。

多数游客的旅游方式类似于参观文化古迹,观看庙里和尚念经做法事,却远远无法体会到佛家文化的精髓。

由此可见,目前的佛教旅游对佛教文化的深入挖掘,无论在力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远远不够。

政府在规划佛教资源时思路过于传统,缺乏深入研究,没有挖掘出吸引眼球的创新点。

大多数佛教旅游景点仍以门票经济和烧香经济为经营主线,致使各地的佛教旅游景点千篇一律,无非是参观庙宇和烧香拜佛,很难找出新意或特色。

1.旅游人数众多。

资料显示,自从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业开始蓬勃发展,宗教旅游就成为了一种参与人数众多的专项旅游活动。

参与宗教旅游的游客中,非信徒游客占绝大多数,涵盖了各个年龄段、不同职业背景和不同教育背景的人群。

我国宗教景观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我国宗教景观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我国宗教景观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旅游关系极为密切,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

不同区域不同种类的宗教有着不同特征的宗教文化景观,这些文化景观与宗教信仰以及宗教氛围具有同一性,成为大地上最具特色、最具魅力、最具影响的文化表径。

研究和开发这些宗教文化景观,对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和意义。

我国深受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的影响。

在地表上创造和积淀了丰富的宗教景观,这些宗教景观大多又往往与旅游名胜地密切相关,因而研究和开发宗教景观,挖掘宗教文化,对我国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宗教景观旅游资源类型宗教是一种有确定信仰对象,有一定思想体系、以驱恶扬善来增进世界和谐的信念及其传播行为。

与此相应,凡是承载、蕴涵、体现以上精神信仰和传播行为的景观就是宗教景观。

我国宗教景观丰富多彩。

按不同的类型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1 按其存在的形式分宗教景观按其存在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寺观、石窟、塔、造像、经幢、经文石刻、陵墓及其附属建筑体等。

其中以石窟群、陵墓及其附属建筑体数量最大,而以佛寺、道观、塔在全国最多。

在已公布的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石窟”一项有34处,佛寺、道观约140处,造像、经幢、石刻也多作为独立的景观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 按不同的宗教派别分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四大宗教,依照不同宗教创造的宗教景观,可以把我国的宗教景观分为四大类: 即以名山、寺庙、洞窟、佛塔为主的佛教旅游资源; 以主要名山、宫观庙宇、洞窟石刻及遗迹为主的道教旅游资源; 以清真寺院、著名遗迹为主的伊斯兰教旅游资源; 以主要教堂、著名遗迹为主的基督教旅游资源。

2.我国宗教景观的旅游吸引力分析2.1 宗教景观的神异性使其具有不同于一般旅游地的神秘吸引力。

宗教景观以其不同于世俗的氛围吸引着各类游客。

佛教文化对现代旅游业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现代旅游业的影响

旅游业的关系是密切的,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旅游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佛教资源,对推进当地的旅游有积极的作用。

“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

”出家人云水一身,无牵无挂,以参访善知识、弘扬佛法、化导众生为务。

因此,长期以来,僧人“行万里路”,参礼名师和圣迹,一直是受到重视和推许的,我国现代旅游业起步较晚,只是在近十年中,由于全国实行改革、开放,才使旅游事业逐步发展起来。

在佛教方面,由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许多名山大寺修复开放,宗教活动正常开展,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人和香客。

广大佛教徒在旅游接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寺庙的开放,正常宗教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许多外国友人到寺观教堂参观,见到教徒的宗教信仰受到尊重和保护,感到十分高兴;大批的华侨、台港同胞回到大陆寻根问祖,见到千年古刹保存完好,感到欣慰,其中许多教徒积极为寺庙的修复做功德,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出力;各地的信教群众在生产劳动之余,朝山礼佛,精神上得到满足,生产积极性更高。

在现在的旅游中,有着很多的宗教文化,有道教、佛教、儒教等,重点说在佛教文化,现在旅游景点中,有很多佛教文化大山,佛教名山大寺是佛教徒朝拜的圣地,也是国内广大游人乐于登临造访的名胜。

佛教名山,顾名思义,是因为有了佛教才成为名山的;因为是佛教名山,才有成千上万的人慕名游访。

因此,正确认识佛教名山与旅游事业的关系,并加以妥善规划和安排,就能使佛教名山与旅游事业相得益彰;如果像本文列举的那些损害佛教名山大寺宗教气氛、不顾宗教特点大搞违章建筑等现象不及时纠正,就会使佛教工作与旅游事业两败俱伤。

这种简单明瞭的道理,人们是容易理解的。

希望有关部门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使佛教工作与旅游事业能够协调发展。

佛教文化与峨眉山旅游资源的发展:峨眉山是佛教文化突出的名山,千百年来,峨眉山因佛教香火之盛闻名天下。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历史上祖庭众多,高僧辈出,香火鼎盛,梵音不绝,是普贤信仰的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