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对现代旅游业的影响
浅谈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探讨 和研 究 宗教 文化 的一个重 要途 业的发展 , 已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 的关注 , 以, 所 宗教文化与旅 游业的关 系 旅 游活动 的发展也 是人 们传 播 了解、 是极其 密切的 , 是互相联 系、 互相影响 的。
有受外来 宗教影响而产 生的具有 中国 民族特 色 的宗教如 明教、 白莲教等 。 染 , 如游客在宗教旅游区内乱涂乱刻乱扔东西 , 声喧哗 , 大 破坏 了宗教名胜 仅国务 院公布的三批 全 国重 点文 物保 护单位 中 , 种宗 教名胜 古迹 就有 古迹独有的宁静和超凡 的气 氛。游客 的不文 明行 为也 会给 宗教文物 古迹 各 如 1 5 0多处, 国各省 、 自治区与宗教有关的名胜古 迹共有 3 0 全 市、 0 0多处。丰 造成一定的损害 , 驰名中外 的佛教 石窟 敦煌壁画 由于 游客人数的大量 增 富的宗教文化资源 吸引了海 内外信徒 、 专家学 者和一 般游客 。因此 , 宗教 多 , 游客的呼吸和汗水所起 的化学作 用 引起 壁画大 量剥 落, 造成 了严重 的
一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 , 如沙特 阿拉伯 的麦加 、 耶路撒冷 、 大利 流 和研 究 。 意 罗马、 梵蒂冈等都成 了国际旅游 业发达 的地方。 中国宗教 种类齐全 , 既有 土生土长 的宗教 , 如道教 ; 有外来 宗教如佛 教、 也 伊斯 兰教 和基督教 等 ; 更 定 的消极作用 , 由于旅游人数 的增 多。 带来 了一些人 为的破 坏和 环境污
一
径 。如古代 的鉴真和 尚东渡 日本传播佛教 , 明代 外国传教士利玛窦 来华传 播基督教 。现代旅游更是一座沟通各种宗教 文化交流 、 研究 的桥 梁。如来
浅谈佛教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同年 , 山 西省 人 民政 府 批 准 , 经 开始 接 待 境 外 游 客 。18 年 , 9 5 正 式 对 外 开 放 , 步 形 成 一 个 以 佛 教 文 化 为 主 的旅 游 胜 地 。 台 逐 五 山 以它 独 特 的 自然 景 观 及 璀 灿 的人 文 景 观 .吸 引 着 无 数 中外
念及 相 关 的理 论 研 究较 为缺 乏 本 文 结合 佛 教 文 化 旅 游 的 概 述 . 讨 了佛 教 文化 旅 游 开 发 的 宗 教 学 理 论 、 化 线路 理 论 及 探 文 可持 续 发展 理 论
407 ) 30 4
时 期 三 个发 展 高 潮 。 隋唐 时 , 山寺 庙 多 达 3 0 , 人 1 余 全 6所 僧 万 名 。华 严 、 台 、 宗 、 宗 、 土 等 宗 派 各建 道场 , 僧 云 集 , 天 禅 律 净 高 讲 经传 法 , 述 甚 丰 。 明 清 时 , 王将 相 垂青 眷恋 , 熙 、 隆 著 帝 康 乾
试 周 21 第 6 刊 o1 2 年 期
浅 谈 佛 教 对 旅 游 资 源 的 影 响
张 磊
( 中南 民族 大 学 , 北 武汉 湖 摘 要 : 阶 段 佛 教 旅 游 研 究 侧 重 于 其 客 源 研 究 、 教 现 宗 与旅 游的 关 系 、 宗教 生 态 功 能 等 方 面 . 对 于 宗教 文 化旅 游 概 而
游 客 及 高 僧 法 师 前来 朝圣 观光 。
13 华 山 _丸
九 华 山 是 一 座 底 蕴 深 厚 的 文 化 名 山 . 文 化化 、 文 化 , 筑 文 化 、 刻 文 化 、 俗 文 化 、 食 文 鬼 建 石 民 饮 化 、 文 化 和 肉身 文化 等 , 历 史 上 就 吸 引 着 大 量 文人 墨 客 , 茶 在 留 下 大 量 诗 赋 . 些 文 化 对 于 提 升 其 旅 游 产 品 的 文 化 内涵 意 这 义 重 大 。 几华 山 文 化 旅 游 资 源 整 合 的关 键 是 依 托 载 体 , 依 应 托 载 体 进 行 整 合 。 首先 不 可 忽 视 的 是 实体 景 观 , 如 建 筑 、 塑 像 、 刻 、 文 等 . 些 能 直 接 体 现 佛 教 的文 化 含 量 , 键 是 石 经 这 关 要 让游 客 能 真 正 地 理 解 、 赏 。冈 此 , 这 些 实体 景观 不 仅 应 欣 对 该 以恰 当 的 方 式 进 行 展 示 ,而 且 要 针 对 游 客 的 猎 奇 心 理 , 完 善解说 系统 , 游客产生兴趣 , 到文化呈 现 、 化交流的 目 使 达 文 的 。其 次 , 充 分 利 用 九 华 山 举 行 的 法 事 活 动 这 一 载 体 , 引 要 吸 游 客 参 与 , 游 客 在 体 验 过 程 中对 佛 教 文 化 内 涵 有 更 深 入 地 使 了解 。 如 九 华 山2 0 年 第 二 十 四 届 庙 会 佛 事 活 动 内容 丰 富 , 06 在 此 期 间 , 把 节 庆 活 动 与 其 它 文 化 资 源 整 合 起 来 , 庙 会 应 使 活 动 内容 更 加 多 样 14白 马 寺 - 白马 寺 建 于 东 汉 明 帝 永 平 十 一 年 ( 元 6 年 ) 历 来有 “ 公 8 , 中 国第 一 古 刹 ” “ 源 ” 称 。 “ ” 和 释 之 寺 本是 巾 国古 代 官署 的名 称 , 而 白马 寺 是 我 国第 一 座 佛 教 寺 院 的 名 称 . 此 以后 , 着 佛 教 从 随 的 兴 盛 和 发 展 .寺 ” 成 为 中 国佛 教寺 院 的专 称 了。白马 寺 在 “ 就 唐 代 规模 宏伟 . 火 隆 盛 , 明 曾 重 修 。 现 存 寺 字 面 积 约 四 万 香 宋 平 方 米 。 要 建 筑 有 天 王 殿 、 佛 殿 、 引殿 、 主 大 接 清凉 台和 毗 卢 阁 等五层大殿 , 四周 还 分 布 着 钟 鼓 楼 、 堂 、 舍 、 厨 数 十 间 , 法 僧 庖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摘要】宗教文化与旅游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宗教文化作为旅游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旅游业的吸引力不可忽视。
宗教文化景点不仅吸引着游客的观光体验,还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宗教文化节日也成为推动旅游业的重要因素,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与。
在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中,旅游业也可以促进宗教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利共赢关系体现了宗教文化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这种关系不仅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在未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之间的合作将继续深化,为双方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合作空间。
【关键词】关键词:宗教文化、旅游业、关系、吸引力、促进作用、节日、融合发展、文化传承、交流、互利共赢关系、可持续发展。
1. 引言1.1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意义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意义非常重要,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化、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体系。
宗教文化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朝拜、感受宗教之美。
宗教文化景点、古迹、寺庙等都成为旅游目的地,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为旅游业增添了吸引力和竞争优势。
宗教文化对于旅游业的影响也体现在它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传承上。
宗教文化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宗教仪式等都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内容,吸引着游客前来探寻、体验,促进了旅游业发展和文化交流。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意义在于宗教文化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旅游业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和文化传承,是两者之间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重要保障。
1.2 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宗教文化是旅游业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许多游客会选择前往具有独特宗教文化背景的地区旅游,以感受不同宗教信仰的历史和文化。
前往印度瓦拉纳西的游客可以感受到印度教的神秘和庄严,而前往以色列的游客可以体验到基督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浅谈我国佛教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前景

浅谈我国佛教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前景作者:王苗王芝玉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6年第01期摘要: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代印度,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
它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不断的中国化,已经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佛教景区的旅游资源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并且逐渐受到游客重视。
日前,佛教旅游景区发展迅速,带动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中国的佛教徒人数位列世界第一,充满佛教文化的旅游景点每年都有众多的信徒前去膜拜,同时也吸引了许多非信徒们前去参观体验。
游客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更需要精神上、制度上的旅游体验,那么佛教旅游景区就满足了佛教信徒的此类需求,同时能给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
然而,我国的佛教旅游业与其他国家的佛教旅游业相比仍有不足。
本文针对佛教旅游开发的现状展开了分析,从数量、类型、空间分布、规模和主题、经典案例、问题及原因、发展趋势与发展前景分析方面进行分析我国佛教旅游景点。
关键词:佛教景区旅游文化旅游现状游客需求一、我国佛教旅游发展现状我国目前的佛教旅游产业仍停留在初级开发阶段,主要凭借佛教仪式、佛教场所、佛教圣地、寺庙、灵塔等资源作为开发载体,以一种静态的方式呈现给游客。
多数游客的旅游方式类似于参观文化古迹,观看庙里和尚念经做法事,却远远无法体会到佛家文化的精髓。
由此可见,目前的佛教旅游对佛教文化的深入挖掘,无论在力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远远不够。
政府在规划佛教资源时思路过于传统,缺乏深入研究,没有挖掘出吸引眼球的创新点。
大多数佛教旅游景点仍以门票经济和烧香经济为经营主线,致使各地的佛教旅游景点千篇一律,无非是参观庙宇和烧香拜佛,很难找出新意或特色。
1.旅游人数众多。
资料显示,自从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业开始蓬勃发展,宗教旅游就成为了一种参与人数众多的专项旅游活动。
参与宗教旅游的游客中,非信徒游客占绝大多数,涵盖了各个年龄段、不同职业背景和不同教育背景的人群。
旅游与宗教文化

旅游与宗教文化旅游业与宗教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我们知道,宗教名胜古迹的开发具有保护传插宗教文化和发展旅游业双重意义,宗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地域性,主要反映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俗上,是我国非常宝贵的旅游资源。
宗教文化与旅游经济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但是共同发展是它们的总统目标,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重发展的必然趋势。
旅游业为我国的宗教文化的发扬和传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旅游这种渠道,不仅可以让我国优秀的宗教文化遗产走入每个公民的心理,而且也有助于走向世界。
旅游活动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通过旅游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增长宗教文化知识,洗涤心灵,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我们可以看出,旅游业已经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越来愈大,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国外有许多比较成功的旅游业经验,我们可以吸取这些优秀的经验,在大力发展宗教文化旅游经济的同时,也做好历史文物保护工作,使宗教文化更好地服务于旅游业,立足于两者的长远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它们的经济效益。
我国的宗教文化资源丰富,有我国传统的道教、佛教,也有外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
旅游业虽然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与其他商业形式不一样,它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为在旅游的过程中,也加速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对我国宗教文化有积极的作用。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宗教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首先,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吸引游客,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各种宗教信徒总数约占世界人口的60%以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以朝圣、做弥撤和烧香拜佛、考察研究为主要内容,因为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强烈的求知欲望都会转化为旅游动机,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伊斯兰教克尔白圣殿)、耶路撒冷(基督教耶稣圣墓教堂、伊斯兰教阿克萨清真寺、犹太教所罗门圣殴)、伯利恒(犹太教古以色列大卫王的故乡、传说中耶稣降生之所)、意大利罗马、梵蒂冈(世界天主教的中心)都成了国际旅游业发达的地方。
佛教旅游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佛教旅游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文化、信仰和心灵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佛教旅游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分析佛教旅游的现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佛教旅游的现状1. 旅游景点的数量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佛教旅游景点众多,涵盖了佛教圣地、寺庙、佛塔等。
亚洲地区是佛教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尤其是中国、日本、泰国和印度。
其中,中国的少林寺、法门寺、乐山大佛等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2. 旅游者群体的特点佛教旅游吸引了各类游客,包括虔诚的佛教信徒、文化爱好者、心灵追求者和普通旅游者。
他们前往佛教圣地或寺庙,寻求内心的宁静和提升。
同时,佛教旅游也受到了年轻人的青睐,他们希望通过旅游来了解佛教文化,寻找灵感和解压。
3. 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为了满足各类游客的需求,佛教旅游产品不断创新和拓展。
除了传统的寺庙参观和祈福活动外,还推出了佛教文化体验、禅修营和心灵导师等更具深度的旅游产品。
同时,佛教旅游也与其他旅游项目相结合,如瑜伽旅游、生态旅游等,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
二、佛教旅游的未来趋势1. 宗教旅游的持续增长随着人们心灵觉醒和对内在世界的关注,宗教旅游将继续保持增长。
佛教作为一种富有智慧和内涵的信仰,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寻求平静和启迪。
此外,随着佛教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预计佛教旅游将成为未来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佛教旅游与文化交流的融合佛教旅游的兴起,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也是一种了解文化、历史和精神智慧的途径。
未来,佛教旅游将与文化交流相结合,加深人们对佛教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3. 创新旅游产品的推出为了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佛教旅游将不断推出新的旅游产品。
除了传统的朝拜和禅修活动外,还将增加更多体验式的项目,如传统文化表演、手工艺制作和佛教文化互动活动。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摘要:宗教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在各个领域影响着社会和人类的发展。
宗教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同时,对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影响也比较深远。
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对宗教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宗教文化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关键词:宗教文化旅游业关系。
宗教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
各种宗教从起源到现在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对世界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多,许多宗教信徒也加入其中,宗教信众的进香、拜佛、朝觐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旅游流,同时,宗教建筑、雕塑、宗教活动等也强烈地吸引着非信众的普通游客。
在一定条件下,宗教文化可以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宗教文化的发展及传播。
如何处理好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极其重要。
一、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一)宗教文化为旅游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宗教作为人类创造的社会文化形式之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深化了人类文化。
宗教包含着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这些都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阴山山脉发现的阴山岩画是较为古老的宗教遗存,贺兰山岩画也大量地记载了中国北方的原始宗教,这对游客了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有着巨大帮助。
现代寺庙中,各种宗教题材的绘画也成为人们了解当地宗教文化的重要环节,从远古时期的图腾石刻,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佛教石窟到近代宗教题材的雕塑;从原始祭祀音乐到现代佛教寺庙的佛教音乐、基督教堂中的教堂音乐等。
不同种类的宗教,其制度也各不相同,使得各国各地区的法律制度不仅受本地区其他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
宗教礼仪丰富而复杂,对于普通游客来说,只有身处宗教文化浓郁的地区才能真正感受各种宗教礼仪的区别。
普陀山:观音道场的神圣

普陀山:观音道场的神圣普陀山,位于中国浙江省舟山市的一个岛屿,以其独特的观音道场而闻名于世。
这座岛屿因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成为了众多游客和信徒的朝圣地。
本文将介绍普陀山观音道场的神圣地位、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对其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观音道场的神圣地位普陀山观音道场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神圣地位源于观音菩萨的信仰。
观音菩萨是佛教中的重要人物,被视为救苦救难的菩萨,深受广大信徒的崇拜。
在普陀山,观音菩萨被尊为“海天佛国”的主宰,是岛上最受尊敬的神灵之一。
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和信徒前来普陀山朝拜观音菩萨,祈求平安、健康和幸福。
二、历史背景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据传,观音菩萨显灵于普陀山,因此岛上逐渐发展成为一座以观音菩萨为主的佛教道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普陀山观音道场逐渐成为了一座著名的佛教圣地,吸引了众多佛教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
三、文化内涵普陀山观音道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观音菩萨的信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和“慈悲为怀”的思想。
其次,普陀山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和谐共生”的理念。
此外,观音道场还与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紧密相连,如“观世音菩萨显灵救助渔民”等故事,这些故事丰富了观音信仰的文化内涵。
四、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普陀山观音道场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普陀山参观观音道场,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
这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其次,观音道场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许多游客和信徒来到普陀山,寻求心灵的安慰和寄托。
观音菩萨的信仰使他们感到被关爱和保护,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幸福感。
此外,观音道场还对文化传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来到普陀山,对观音信仰和佛教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推动了学术界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观音道场的文化遗产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为后人了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业的关系是密切的,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旅游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佛教资源,对推进当地的旅游有积极的作用。
“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
”出家人云水一身,无牵无挂,以参访善知识、弘扬佛法、化导众生为务。
因此,长期以来,僧人“行万里路”,参礼名师和圣迹,一直是受到重视和推许的,我国现代旅游业起步较晚,只是在近十年中,由于全国实行改革、开放,才使旅游事业逐步发展起来。
在佛教方面,由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许多名山大寺修复开放,宗教活动正常开展,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人和香客。
广大佛教徒在旅游接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寺庙的开放,正常宗教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许多外国友人到寺观教堂参观,见到教徒的宗教信仰受到尊重和保护,感到十分高兴;大批的华侨、台港同胞回到大陆寻根问祖,见到千年古刹保存完好,感到欣慰,其中许多教徒积极为寺庙的修复做功德,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出力;各地的信教群众在生产劳动之余,朝山礼佛,精神上得到满足,生产积极性更高。
在现在的旅游中,有着很多的宗教文化,有道教、佛教、儒教等,重点说在佛教文化,现在旅游景点中,有很多佛教文化大山,佛教名山大寺是佛教徒朝拜的圣地,也是国内广大游人乐于登临造访的名胜。
佛教名山,顾名思义,是因为有了佛教才成为名山的;因为是佛教名山,才有成千上万的人慕名游访。
因此,正确认识佛教名山与旅游事业的关系,并加以妥善规划和安排,就能使佛教名山与旅游事业相得益彰;如果像本文列举的那些损害佛教名山大寺宗教气氛、不顾宗教特点大搞违章建筑等现象不及时纠正,就会使佛教工作与旅游事业两败俱伤。
这种简单明瞭的道理,人们是容易理解的。
希望有关部门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使佛教工作与旅游事业能够协调发展。
佛教文化与峨眉山旅游资源的发展:
峨眉山是佛教文化突出的名山,千百年来,峨眉山因佛教香火之盛闻名天下。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历史上祖庭众多,高僧辈出,香火鼎盛,梵音不绝,是普贤信仰的中心。
如果没有丰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峨眉山要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不可想象的,可见佛教文化的影响甚远,峨眉山管委会始终坚持
党的宗教政策,本着对旅游发展的准确把握,紧紧抓好“三个结合”:一是传戒法会与佛教朝圣游的定位相结合。
佛教朝圣游的推出,主要目的是让游人对流传几千年的佛教文化的历史及其积淀进行观摩、了解,与宗教活动有着很大的区别。
于是,传戒法会期间,峨眉山特别注重推出一系列的观赏性节目,诸如新戒弟子穿衣、吃饭、睡觉、脱放衣物、折放被盖、学沙弥规矩、晚诵、夜礼等日常礼仪习俗,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了广大游人的好奇心,增强了旅游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二是弘扬佛教文化与反对邪教相结合。
三是佛教文化的开发与现代旅游的发展相结合,在旅游的同时弘扬佛法。
峨眉山最突出的就是位于金顶的四面佛光普贤菩萨塑像,这是有着浓厚的佛教文化,也是因为此吸引的旅游,带动了旅游的发展,还有众多的经书和佛像,构成了峨眉山佛教名山的殿堂,也凸显出了佛教文化与旅游的管子,证明了佛教文化有力影响现代旅游的发展。
这样的将佛教文化与峨眉山旅游结合起来,不仅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在弘扬佛教文化,传承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因此佛教文化对人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也对旅游业产生的非同凡响的影响。
佛教文化与五台山旅游资源的发展:
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区、旅游区,同时,更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发祥地。
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在中国佛教史和民族关系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1.盛大的佛事活动
五台山,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成为佛教文殊菩萨(四大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的道场。
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圣地之一,历史悠久,宗教习俗一直延传至今,形成了许多较为固定的模式,如暮鼓晨钟,早晚功课,讲经说法,传戒受戒。
而法会是五台山佛教寺院的主要宗教活动,也是进行较多的宗教活动,一年内大致有十五次节日法会。
2.久远精美的佛教建筑和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
五台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稀世宝库,文物荟萃,珍品云集,五台山的佛教建筑规模宏大,年代久远,数量众多,由于历代修建,形成了庞大的寺庙建筑群。
不同时代,不同形式的寺塔、庙宇、楼台集中了我国佛教艺术的精华。
五
台山众多的寺庙多集中在台内,如显通寺、南禅寺、塔院寺、罗侯寺等。
这些艺术珍品和建筑群落相得益彰,交相映衬,共同构成了宗教旅游资源的硬质景观,为五台山旅游奠定了基础。
3.特色浓郁的佛教音乐
五台山庙堂音乐分青庙和黄庙两个派别,青庙音乐风格高雅、静谧;黄庙音乐曲调明朗,富有民间色彩。
五台山所有寺院僧人的日常佛事活动及各种宗教活动都离不开佛乐,称为“佛曲”。
佛教音乐是随着佛教进入中国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性的音乐特征。
五台山的佛乐,内容多以佛教故事为主,并且具有清远、虚淡、静幽的特色,在举行大型法会时,佛乐活动更加盛大,如六月的“圣旨道场”,佛乐的壮观和普及大大增强了佛事活动隆重庄严的气氛,使宗教文化色彩更加浓郁,更能吸引游客前往旅游,感受佛教文化。
正是因为这些佛教文化,吸引游客到五台山旅游,比如祈祷、保佑、念佛,是一种对佛的信仰,期望生活更美好,也给生活带来佛教文化旅游的色彩,以佛教的影响力促进五台山的发展,而文殊菩萨都是为大家所知的,人们都会觉得神灵是有灵气的,是有生命的,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色彩,会让生活更美好,所以旅游也就随着发展起来,因此佛教文化与旅游业息息相关。
一、佛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佛教教规、礼仪和宗派,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寺院、石窟和佛塔,其数量之多、艺术之精、历史之久都是驰名中外的。
由于佛教宗派众多,各有差异,加之,在一些佛教历史悠久、佛教影响力较大的地区,非佛教朝拜目的的旅游者数量已经大大超过佛教信徒。
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一些重要的佛教节日由于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不仅仅是佛教信徒的节日,而且已经演变为富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流行节日,因此,适当的利用佛教节日,也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佛教文化业可以通过一些间接的形式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佛教文化中许多传说里的人物或地方,形象生动,经过艺术加工后被搬上影视荧屏和文学作品,并激发起一些旅游者潜在的旅游动机。
其次,佛教对旅游饭店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一些佛教名胜古迹的地区投资建设饭店是,必须是有相符合的佛教规定的客房和膳食供应,绝对不能对客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有所触犯,例如:
每“佛成道节”时,饭店应向佛教信徒住客提供腊八粥,日常膳食供应中不得出现违反佛教禁忌的食品等。
饭店的管理者和员工都应该具备一定的佛教文化基本知识,如佛教常识、宗派、礼仪、禁忌等,以便为客人提供满意的服务。
二、旅游业对佛教的影响: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多的游客被吸引前来游览、朝拜和交流,这些活动都有利于佛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研究,对佛教文物古迹也起到保护、修缮的作用。
发展旅游业,对于佛教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旅游资源的大力开发是建立在政府及全民大力保护的基础上的,为此,各级政府都颁发了执行有关佛教文物保护的法规政策,使许多佛教文物古迹都得到了修缮和保护,甚至重修,恢复了昔日的风采,如甘肃敦煌莫高窟、承德的外八庙、庐山的东林寺;发展旅游业,促进了对佛教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对佛教文物的开发保护,哪些经过修缮和重建的佛教文化遗产如佛塔寺,使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身临其境,欣赏佛教建筑、绘画、雕刻等艺术,增长了佛教文化知识,使佛教文化得到传播、交流。
随着到佛教圣地的佛教信徒和游客人数的不断增长,许多人捐赠现款,为佛教文物古迹日后的保护和维修提供大量的资金。
此外,海外的佛教旅游团来到中国,带来了国际上最新的佛教文化信息,为中外佛教人士提供了许多加强联系、相互交流的机会,大大促进和推动了佛教文化的传播及学术研究。
佛教旅游进一步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1、加强佛教文化遗产保护,发挥当地特色
加强文物保护,需要同时重视保护周围大环境,保持佛教旅游产品与环境的和谐一致,无论寺庙大殿建筑或其他功用的房屋,在建筑风格,形象上上仍要保持佛教特色。
文物维护时,需妥善维护,修旧如旧,并完善周围环境。
2、、重点培养佛教僧才,增强文化内涵
景区就需要重点培养既要精通佛教思想,又懂得如果让一般游客更好地接受这些思想的僧才,有了这样高质量的僧才,才能让游客既满足其猎奇的心理,又能充分领略深厚的佛教内涵。
3、加大佛教旅游的宣传
旅游的宣传好,会给旅游地带来好的游人量,能够更好的传播佛教文化,将佛教文化和旅游紧密结合在一起。
总之,佛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式密切的,是互相结合、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佛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庴密切,是双向互动的。
保护和开发佛教文化有着积极地意义;而旅游业的兴旺,会使佛教信徒与游客增多,也有利于佛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与研究,所以佛教的文化深深的影响这人们的吃住行、游购娱,影响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佛教旅游文化》霍国庆北京出版社,2000年
《中国历史文化》杨英杰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1年
《旅游文化论》崔进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