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佛教旅游资源及开发
关于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探讨

关于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探讨作者:郭海端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0期【摘要】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之一。
现今,关于佛教文化的旅游景区逐渐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所以,在当前我国旅游热的大环境中,佛教景区的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整体旅游业的发展。
因此,文章就基于佛教文化与旅游开发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以及开发原则,探究如何利用科学的方法来推动我国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佛教文化;旅游开发;关系;现状;原则;方法佛教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我国甚至是人类的历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种深厚的历史积淀,佛教文化中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但是,由于佛教文化与其他旅游资源相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所以,在对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有效地开发与利用。
所以,笔者就从佛教文化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入手,在分析当前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阐述其的开发原则,从而提出科学、有效的开发方法与手段,来促进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以进一步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一、佛教文化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一)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自佛教传入我国并发展开始,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佛教文化伴随着我国各个朝代的兴衰发展,留下来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现今,我国的佛教流派主要分为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以及北传佛教三种,这三种流派由于自身的学说以及传播途径的不同,使得其在与我国文化相结合时,形成了三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与特色。
这也是导致我国佛教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且多具特色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特色我国佛教文化在自身独特性的基础上,随着地域以及时代的变化,其也有着不同的发展特色。
比如说,从寺庙建筑方面来说,北传佛教大都采用八角的佛塔,而南传佛教则多采用六角的佛塔。
浅析旅游开发中的佛教文化资源保护

浅析旅游开发中的佛教文化资源保护作者:杨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7期摘要:我国的佛教文化,是外来的佛教与固有文化融合后形成的,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独特魅力,吸引了国内外的大批游客。
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带来了一些破坏。
而文化资源的破坏,则是不可重塑的。
本文就我国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现状进行分析与探讨,为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提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保护作者简介:杨燕,1975年出生,女,职称文博馆员,中文本科学历。
[中图分类号]:K825.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7-0230-01一、佛教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的关系1、佛教文化资源我国的佛教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我国佛教的传入主要分为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三种。
这三个流派由于学说和传播途径的不同,使得每一个派别在与地区内的固有文化融合时,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和特色,从而引发出的衍生物也各有特点。
例如北传佛教的雕塑造型与南传佛教的雕塑造型就不同,而北传佛教在与儒家文化的融合方面,对文人的思想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也影响了佛教建筑的整体形态。
在我国,佛教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且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我国各个朝代均有具有时代特色的寺庙、佛塔、石窟等,也有佛教题材的碑文、雕塑、壁画、法器、书画作品等。
2、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刺激点佛教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随着地域和时代的变化,有着不同的特色。
例如寺庙建筑,北传佛教较多采用八角的佛塔,南传佛教则钟爱六角或双檐的佛塔。
而佛教中的出世、崇尚自然的思想观念,也使得大多数的佛教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在一起,较多的寺庙、佛塔、佛堂都在深山之中,有着人文和自然的双重观赏价值,形成了对游客的双重吸引。
佛教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神秘气息,且源远流长。
如同中国的陶瓷、丝绸这些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对外国人的吸引力一样,对不了解或者接触较少的游客而言,是异域别样的文化吸引,吸引着各方游客进行观赏、探究与了解。
浅谈九华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施 海 燕
( 江信 息工程 学校 浙
中 图分 类 号 :5 2 F 9 文献 标 识 码 : A
浙江 ・ 州 330 ) 湖 100
文 章 编 号 :6 2 7 9 ( 0 9)5 2 4-1 17 — 842 0 0 — 3- 0
摘 要 佛教 文化旅游在推动我 国旅游业发展过程 中发挥过 重要作用, 此以中国佛教名 山九华山为例 , 在 从文化旅游资源整合、 旅游产 品创新和生态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对其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提 出具体构想。 关键词 九华山 佛教文化旅游 旅游开发
1对 文化 旅 游 资 源进 行 整 合
一
2 充分利用九华 山高 品位 的生 态环境及 周边地 区纯朴 的民风 ) 民俗 , 建设农业生态观光旅 游基地 , 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家园 、 生态 乡村 、 民居、 古 民俗文化体 验等生 态和文 化旅游项 目。如九华 山由 于其山区潮湿 的气候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 , 而且茶叶在当地种植历 史悠久 , 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商 品 , 并 管委会也已经在景区开辟 了一块茶园 , 建成茶园生态观光基地。 目前效果并不是特 别理想 , 但 关键在 于游客参与度不高 , 文化含量不足, 如果在茶叶采摘 、 制作 、 茶艺表演等过程中加入佛教文化、 民俗文化要素 , 并吸引游客参与 其 中, 必能成为一项极具文化品位 的旅游产品。 3 加强对 九华 山地藏信仰文化 、 ) 九华 民歌、 佛教音乐及滩文化 、 青 阳腔等方面 的研究和开发 。加强与其他 国家佛教文化的交流合 作, 尤其是与韩国的交流合作 , 如中韩 书画艺术交流 、 金地藏学术研 究交流 、 佛茶文化交流等 , 通过佛教文化的交流 , 扩大九华山佛教文 化的影 响力 , 从而推动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 4 创新传统重大节事活动。九华山“ ) 地藏文化节” 应该与传统 的庙会有机结合 , 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 内容上都要加 以创新 , 尤其 是要 在节庆活动 中融入一些游客乐 于参与 、便于参与 的体验性项 目。对 于每年元旦 与春节期间的“ 九华 山大愿平安祈福之旅” 活动, 应该与 自 驾游结合起来 , 丰富活动内容, 而不仅仅是撞钟祈福。 5 旅游商 品创新 。由于重视不够 , ) 投入不 足, 九华 山旅游产 品 佛教文化产值不高 , 大量旅游纪念品、 工艺 品来 自外地, 这不仅淡化 了佛教胜地文化特 色, 以刺激游客 的消费欲望 , 难 也不利 于带动景 区周边地 区经济发展。因此 , 当地旅游部 门应组织力量 、 加大投入 , 搞好旅游商品建设 。一方 面, 要结合 九华 山佛教文化特色 , 别出心 裁, 设计 一批能体现 自身特色的旅游纪念 品; 另一方面 , 把当地的土 特产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商品进行包装 , 要体现其生态性 、 保健性、 文化性和便捷性特点。
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引言佛教文化旅游是一种以佛教文化为核心,通过旅游活动形式让游客了解佛教文化、历史和艺术的一种旅游方式。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佛教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了旅游行业中的热门产品。
本文将对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进行研究,旨在为相关产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背景佛教文化旅游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国内旅游市场开始出现多元化需求,人们对于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特色越来越。
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佛教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了旅游行业中的重要分支。
目标群体佛教文化旅游的目标群体主要包括对佛教文化有兴趣的游客、宗教信仰者、文化爱好者等。
这些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和期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体验:游客希望通过旅游活动深入了解佛教文化的历史、典故、礼仪等方面,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2、心灵修养:游客希望在旅游过程中参佛拜佛,感受佛教文化中的“慈悲”、“放下”等思想,达到心灵修养的目的。
3、特色体验:游客希望在旅游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佛教文化的特色活动,例如禅修、素食等等。
开发策略1、市场调研在开发佛教文化旅游之前,需要对市场进行深入调研,了解目标游客的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征,以便为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2、产品定位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将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定位为“文化+心灵+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3推广渠道为了提高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知名度,需要采取多种推广渠道,包括线上和线下。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广:(1)建立官方网站、、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关于佛教文化旅游的相关信息,吸引目标游客的。
(2)与知名旅游网站、平台合作,推出优惠活动和定制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
(3)举办佛教文化旅游宣传活动,例如展览、讲座等,提高公众对佛教文化的认知度和兴趣。
宗教旅游景观规划:我国佛教旅游景区存在问题及其措施研究

我国佛教旅游景区存在问题及其措施研究张颖李丽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摘要: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文化旅游在旅游业越来越突出。
佛教作为历史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在分析我国佛教旅游景区现状的基础上,从佛教文化旅游讨论中国佛教旅游景区存在问题、经营模式以及对佛教旅游资源的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初步的意见。
[关键词] 佛教旅游文化景区佛教旅游景区,是以佛教文化为主体、寺庙建筑艺术等为载体的人文类旅游景区。
一般的寺庙都建在风景秀丽名山大川之上,都是让人向往和发幽思的地方,所以其佛教旅游景区就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寺庙而已了,而是囊括自然风景,并结合佛教建筑和文化等等的一个大的综合体系。
1.我国佛教旅游景区的现状中国佛教经过了多年的恢复与发展,已经基本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现在,包括四大名山、佛教胜地在内的全国重点寺庙,均已先后修复开放。
在一些旅游的风景区,还有计划地修建了一些寺庙,以适应游客的需要。
总之,现在的基本情况是,各地寺庙均已修缮得焕然一新,信徒、香客、游人众多,僧众的素质也逐年有所提高,管理寺庙的水平也一年比一年进步。
目前我国除了原有的佛教胜地外,还开辟了许多旅游景区,还有在一些新的开发区,增设旅游景点的。
如无锡的灵山大佛,在一个新兴的工业区,现在已成为一个新的佛教文化象征,每天香客、游人云集,所在地的原有寺庙,也已修复扩建,成为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寺庙。
2.我国佛教旅游景区存在的问题分析2.1没有深度挖掘客源市场客源市场不明确和客源市场的浅尝开发,对目标市场不采取差异化的宣传营销策略,忽略了市场是以消费者为导向的。
我国的客源市场已呈多元化格局,这种格局不会使我国旅游业因市场的变动而走下坡路,而是有利于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只要我们抓住主要客源市场,宣传吸引二、三级客源市场,可以分散风险而使景区更好地发展。
2.2旅游产品开发欠佳,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参与性、互动性差异与新奇是旅游者永远的需求动机,旅游产品的雷同是景区自取灭亡的表现。
浅谈我国佛教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前景

浅谈我国佛教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前景作者:王苗王芝玉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6年第01期摘要: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代印度,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
它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不断的中国化,已经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佛教景区的旅游资源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并且逐渐受到游客重视。
日前,佛教旅游景区发展迅速,带动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中国的佛教徒人数位列世界第一,充满佛教文化的旅游景点每年都有众多的信徒前去膜拜,同时也吸引了许多非信徒们前去参观体验。
游客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更需要精神上、制度上的旅游体验,那么佛教旅游景区就满足了佛教信徒的此类需求,同时能给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
然而,我国的佛教旅游业与其他国家的佛教旅游业相比仍有不足。
本文针对佛教旅游开发的现状展开了分析,从数量、类型、空间分布、规模和主题、经典案例、问题及原因、发展趋势与发展前景分析方面进行分析我国佛教旅游景点。
关键词:佛教景区旅游文化旅游现状游客需求一、我国佛教旅游发展现状我国目前的佛教旅游产业仍停留在初级开发阶段,主要凭借佛教仪式、佛教场所、佛教圣地、寺庙、灵塔等资源作为开发载体,以一种静态的方式呈现给游客。
多数游客的旅游方式类似于参观文化古迹,观看庙里和尚念经做法事,却远远无法体会到佛家文化的精髓。
由此可见,目前的佛教旅游对佛教文化的深入挖掘,无论在力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远远不够。
政府在规划佛教资源时思路过于传统,缺乏深入研究,没有挖掘出吸引眼球的创新点。
大多数佛教旅游景点仍以门票经济和烧香经济为经营主线,致使各地的佛教旅游景点千篇一律,无非是参观庙宇和烧香拜佛,很难找出新意或特色。
1.旅游人数众多。
资料显示,自从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业开始蓬勃发展,宗教旅游就成为了一种参与人数众多的专项旅游活动。
参与宗教旅游的游客中,非信徒游客占绝大多数,涵盖了各个年龄段、不同职业背景和不同教育背景的人群。
我国宗教景观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我国宗教景观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旅游关系极为密切,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
不同区域不同种类的宗教有着不同特征的宗教文化景观,这些文化景观与宗教信仰以及宗教氛围具有同一性,成为大地上最具特色、最具魅力、最具影响的文化表径。
研究和开发这些宗教文化景观,对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和意义。
我国深受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的影响。
在地表上创造和积淀了丰富的宗教景观,这些宗教景观大多又往往与旅游名胜地密切相关,因而研究和开发宗教景观,挖掘宗教文化,对我国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宗教景观旅游资源类型宗教是一种有确定信仰对象,有一定思想体系、以驱恶扬善来增进世界和谐的信念及其传播行为。
与此相应,凡是承载、蕴涵、体现以上精神信仰和传播行为的景观就是宗教景观。
我国宗教景观丰富多彩。
按不同的类型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1 按其存在的形式分宗教景观按其存在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寺观、石窟、塔、造像、经幢、经文石刻、陵墓及其附属建筑体等。
其中以石窟群、陵墓及其附属建筑体数量最大,而以佛寺、道观、塔在全国最多。
在已公布的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石窟”一项有34处,佛寺、道观约140处,造像、经幢、石刻也多作为独立的景观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 按不同的宗教派别分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四大宗教,依照不同宗教创造的宗教景观,可以把我国的宗教景观分为四大类: 即以名山、寺庙、洞窟、佛塔为主的佛教旅游资源; 以主要名山、宫观庙宇、洞窟石刻及遗迹为主的道教旅游资源; 以清真寺院、著名遗迹为主的伊斯兰教旅游资源; 以主要教堂、著名遗迹为主的基督教旅游资源。
2.我国宗教景观的旅游吸引力分析2.1 宗教景观的神异性使其具有不同于一般旅游地的神秘吸引力。
宗教景观以其不同于世俗的氛围吸引着各类游客。
西部地区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以云南为例

佛 教作 为一 种 社 会 意 识形 态 , 人类 历 史 在
终保 持 科学 、 重 的态度 , 其是 要 注意 处理 好 慎 尤
教 的庄严 和 神 圣 。 目前 , 云南 一 些 地 方在 佛 教
第
=
0
期
’一
文 化 遗产 开 发 利用 过 程 中仍存 在 着 一 些 问题 ,
如一些佛教文化遗产在修 复、 重建时 , 或是粗制
滥 造 , 是 随意将 历史 文 物和 建筑 现代 化 , 意 或 肆
破 坏佛 教景 点 的价值 和风 洛。一些 佛教 景 区 的
才 的培 养 、流 动 和 旅 游 地 社 会 秩 序 领 域 的合 作 , 力 提 升 合作 的层 次 。除着 眼 于上 述 两 省 努
区外 , 云南 还 需加 强 与 国 内其 它省 区之 间在 佛
以东南 亚 国家 为 主 。云南佛 教文 化 资源 禀赋 的 优 质 性使 其 具 备 良好 的发 展 前 景 , 要 想 在 现 而 有 基 础上 进 一 步 做 大做 强 , 则需 要 在 加 强 资 源 开 发力 度 , 扩展 客 源市 场上 下一 番 功夫 。因此 , 要 坚 持 立 足 云南 , 向全 国 , 眼 东 南 亚 的 开 面 放
整体的竞争实力。其次 , 共同研究市场开发战
略, 联合 促 销 , 大 影响 力 。通 过共 建 三地 佛教 扩 文 化 旅 游 信 息 库 ,建 设 三 地 旅 游 营 销 网络 平 台 , 时 联 合 开展 旅 游 宣 传促 销 活 动 。如 通过 适 共 同策 划 , 办 以 “ 南 地 区 佛 教 文 化 旅 游 节 举 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佛教旅游资源及开发姓名蒙燕媚学号201201805142专业班别12级旅游管理1班梧州学院二○一四年五月论中国佛教旅游资源及开发摘要佛教与旅游的关系源远流长,佛教在其产生、发展、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佛教旅游资源。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宗教旅游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佛教旅游成为当今极受游客欢迎的旅游形式之一,所以开发佛教旅游资源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学习佛教和旅游的密切关系,以及对当今佛教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的研究,更深地了解佛教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原则,使其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佛教旅游资源开发原则ON THE BUDDHIST TOURISM RESOURCES ANDDEVELOPMENT CHINAABSTRACTRelationship of Buddhism and tourism has a long history, Buddhism in its origin and development, dissemination of Buddhism formed in the course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ourism has gradually become a kind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of religion, Buddhist tourism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forms of tourism today, so the relevance of developing tourist resources of Buddhism. Close relationships through the study of Buddhism and tourism, as well as the study on the exploitation of tourist resources of Buddhism today,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reasonable exploitation of tourist resources of Buddhist principles, so that it is conduciv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 words: Buddhist principles of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目录摘要1引言 (1)1.1选题缘起 (1)1.2研究意义与目的 (1)1.3佛教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1.4研究的难点 (1)1.5论文框架 (1)2相关理论背景 (2)2.1旅游资源和宗教旅游概念 (2)2.2佛教背景 (3)2.3佛教旅游业发展背景 (3)2.4旅游资源开发对象研究 (4)2.5旅游主体研究 (4)2.6佛教旅游业研究 (5)3理论实践应用 (6)3.1佛教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6)3.2制定完善的开发策略 (7)4结语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0)1引言1.1选题缘起本学期选修了《佛学概论》这门课程,觉得自己的专业旅游管理与佛教息息相关,因此选择了中国佛教旅游资源及开发作为研究。
1.2研究意义与目的第一,更深地了解佛教与旅游之间的密切联系。
第二,延续当今的佛教旅游资源资源有很大的开发前景,为了有效合理地运用佛教旅游资源,使有效的资源得到最大的使用,提出解决措施,理论方法,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1.3佛教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由于部分地区的佛教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比如大量的佛家作品未被完整译注,这很不利于佛学的传承与发展。
有些寺庙建筑虽被开发为旅游景点,但由于管理不善和游客的不文明现象,日渐远离原本人们参观的目的。
1.4研究的难点中国佛教旅游资源繁多复杂,希望能够了解更多佛家文化以及更好地提出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有益方法。
1.5论文框架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引言。
第二部分主要是由理论框架组成,阐述了佛教及旅游资源以及理论基础的相关理论知识等。
第三部分主要讨论旅游资源开发概况。
第四部分是论文结语。
2相关理论背景2.1旅游资源和宗教旅游概念旅游资源是指一切可以利用于发展旅游业的自然资源和古今人文资源的总称。
具体来说,自然资源包括:气候、地形、动植物、海滩、自然风景等,而人文资源则包括:民族、风土、人情、历史古迹、博物馆、饮食菜肴、工艺美术、文学音乐、舞蹈等。
宗教旅游的含义在学术中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比较为广大学者所认同的宗教旅游的含义是指它不仅仅包括那种拥有强烈或唯一宗教动机的一种旅游形式,也即朝觐旅行;还应该包括非朝拜目的的宗教景点景区观光、修学以及游憩行为(方百寿,2001)。
2.2佛教背景公元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中国佛教的特色就是以“大众部佛教”为主,中国西南与“上座部佛教”盛行国家相邻的云南则是传承着与泰国一样的“上座部佛教”。
中国内地汉族居住地则祝主要信奉“大众部佛教”。
中国西北部地区少数民族则主要信奉密传佛教。
中国佛教又分为十大宗派,这也是中国佛教的特色。
目前,中国有相当多的佛教教徒。
中国佛教发展至今,留下了一系列典籍,警世作品,如《四十二章经》,以及禅寺建筑等,著名建筑有西藏的布达拉宫,这些都有利于后人的借鉴与学习,为旅游业提供了有利的旅游资源。
2.3佛教旅游业发展背景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国内旅游现已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旅游市场。
自从中国加入WTO后,中国旅游业与世界各国的旅游业同处于一样条件的竞争下,我国旅游业不断完善,创下的旅游GDP成为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旅游组织第十五届全体大会的开幕式上,中国前总理温家宝明确表示: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时期,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时期,中将旅游业培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合理保护和利用旅游资源,努力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今,发展各种形式的旅游刻不容缓,宗教旅游资源是一种新兴的人文旅游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这种资源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2.4旅游资源开发对象研究佛教旅游资源大多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与变革,佛教旅游分布地域广,数量众多,不同地区,不同派别的佛教资源均有不同的开发对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不同地区的佛教旅游资源开发要有差异佛教旅游资源虽然分布广泛,但仍存在地域差异,中原大区佛教资源分布最为密集,其中山西佛教旅游资源最为丰富,其次是临近的河北、河南和陕西。
浙江江苏和四川也有数量可观的佛教旅游资源,东北地区和西南的广西贵州地区则相对贫乏。
二、不同派别的佛教旅游资源开发要有差异佛教不同支系之间的分布也呈现明显差异,藏传佛教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藏族聚集区和满族居民聚集区,主要有西藏、青海、内蒙古、四川和云南等省份,北京由于清朝统治时期的政治需求也有不少藏传佛教的宗教古迹。
三、现存状况不同的佛教旅游资源开发要有差异现存佛教旅游资源有很多,包括寺庙,石窟,佛塔等等。
比如有名的杭州灵隐寺、苏州的寒山寺;“四大佛教石窟”甘肃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以及有名的西安大雁塔、杭州六和塔等等。
2.5旅游主体研究旅游的主体是旅游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国内外的游客还是青年中年游客,他们的旅游行为都是有区别的。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交通条件的明显改善,越来越多的佛教旅游资源被开发出来,来自各地区的游客逐渐增多。
第一,从国内市场来看,佛教旅游资源的主体市场是旅游地周边地区,交通便利,距离缩短,所以佛教旅游也逐渐兴起。
潜在旅游市场是东部发达地区,游客从繁忙的工作中逃离,向往清净安谧的佛教旅游地,而且,重要的因素是这些游客文化水平较高,旅游参观对他们来说也是吸取文化的重要途径。
从年龄阶段上讲,中老年人参与佛教文化旅游的居多,他们主要目的是祈福保平安,为他们的孩子祈祷等等。
第二,从国际市场上看,东南亚国家大多信奉佛教,多数学者来修学佛家文化,这有利于国家间佛教文化的相互交流,学习,继续加大发展这一重要市场:同时,积极开发北美、西欧等其他地区的市场,设计不同的旅游产品,让国际友人满意中国的佛教文化之旅。
2.6佛教旅游业研究随着各种特色旅游业的兴起,佛教旅游也作为一种新兴形式发展起来,有些旅行社也会设计一些主打佛教旅游线路,不断地宣传佛教文化知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钟于佛教旅游,佛教旅游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但是,佛教旅游产品有时候过于单一,令游客觉得无聊乏味。
3理论实践应用3.1佛教旅游资源开发原则旅游资源开发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文化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原则,这样才能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而且不损害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做到面面俱到。
佛教旅游资源开发也是如此。
一、个性原则个性原则,又称为独特性原则,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中心原则和生命。
要“只有民族的旅游资源,才是世界的旅游吸引物”。
人们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要不断地挖掘新的、与众不同的可供旅游的自然或人文事物,尽最大的可能突出旅游资源的特色,包括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时代特色,以及地方艺术审美特色等努力反映当地文化。
宗教文化旅游文化资源的吸引力反应于多方面,包括宗教向往力,宗教圣地的文化吸引力与自然吸引力,宗教建筑的文化吸引力,宗教仪式的文化吸引力等等。
所以佛教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但是要注意避免进行单一的旅游开发,应在特色的基础上,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多样化。
二、市场原则市场原则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动力。
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注重市场的原则,进行市场点差和预测,准确掌握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结合资源状况,积极寻找与其相匹配的客源市场,确定目标市场,以市场需求变化为依据,最大限度的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例如,当前旅游需求正在由大众型观光游览式向个性化、多样化、参与性强的方向发展,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增加活动项目品种,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趋势。
但是要始终遵循一个原则,以不损害国家集体以及个人的利益为前提发展旅游业。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旅游开发中,要制定保护资源的切实方案,防止资源原貌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符合当代科学发展观,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上发展经济,综合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旅游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尽管经济效益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要将其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注重旅游经济的投入产出分析过程调控,确保旅游活动及带来丰厚的利益又不有损集体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