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西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合集下载

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探讨

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探讨
封存, 以后游客观赏到的将是原景点外附近的仿石窟, 这虽是迫不得 已的行为, 但无疑将对这一地 区的 旅游资源的开发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此外由于用于旅游开发的投入不足, 使的许多旅游 服务设 施跟不上。旅游市场的经营处于无序状态, 使游客的安全和权益没有保障, 整个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遇到障碍。 2 联动开发欠规模。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的卖点是其独特性、 . 垄断性, 在如何从深度可持续地 开发旅游资源这个问题上, 各省区除突出旅游资源的特色, 加强旅游商 品的开发外, 还要加强旅游资源 开发的跨区域、 跨省联合行动。 3 旅 游资 源的 民族特 色 逐渐 遗 失。 旅游 向来 以特 色 见长 。 由于许 多 西部 民族地 区纷 纷开 发 以展 示 . 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旅游 , 迅速实现了脱贫致富。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 民族 旅游在给当地民族地 区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给当地以宗教、 哲学、 道德、 民族心理、 传统 习俗等为主 要要素而构成的文化环境和 自然环境 带来 了一系列 的负面作用, 民族文化 的同化、 如 民族文 化的商品 化、 民族文化的庸俗化 、 民族文化价值观的退化与遗失等, 并影响到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4 环境污染和贫困蔓延。随着西部 民族地 区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 在开发、 利用旅 游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在污染和破坏着生态环境 , 并因此而造到 自然界 的无情“ 报复” 。首先, 工业的飞速发展, 使大 自然的 自调和 自净能力难 以与之相适应。煤炭直接燃 烧排放 的含硫气体导致酸 雨的产生, 如乐山大佛被酸雨腐蚀, 使其可持续开发成本增加。其次 , 口的急剧增加和物质消费追求 人 的增长, 对旅游资源开发需求继续或急剧增大和旅游资源开发消耗的剧增而使环境污染加重。第三 , 贫

浅谈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环境的保护范文

浅谈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环境的保护范文

浅谈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环境的保护范文自然环境是人类的栖息之地、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和人们的游赏对象。

古往今来的众多旅游者,都将观光赏景作为一种休心养性、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人生乐事。

因此,有不少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不辞穷苦,爬山涉水、寻幽探胜,留连于清溪碧流之间、忘返于奇山异峰之中、逗留于滨海沙滩之畔、漫步于林荫绿地之下;从而沉浸在优美的自然意境里,心底上滋生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怀、自由翱翔的灵性,以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启迪睿智,得到享受。

从而可见优美的环境,能吸引人们前去游玩观赏;为当地增加经济效益并带动其它经济产业的发展。

反之,则会使游客望而却步,久而久之将会造成自然环境的退滞与最终的封闭。

因此,保护好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

尤其在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产业更能激起人们的旅游兴趣。

旅游环境包括范围和内容两方面:从前者来说,它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和相关的旅游依托地;就后者而言,则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状况以及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两方面的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它的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本文就旅游资源的发展与旅游环境的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天台本地的旅游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几点的看法。

一、正确的旅游环境开发能提高旅游资源的价值在各地的旅游资源中,可以看到不少这样的例子,有些旅游资源在地理位置、业务内容及设施设备等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但它的经营业绩却相差很大:有的生意兴隆,门庭若市;有的却生意惨淡,门可罗雀;有的经济效益很高,能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带来滚滚财源;有的却效益低下,甚至到了难以维持日常开支。

造成这种差距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旅游企业经营者在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上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在旅游资源开发、提高旅游价值上存在着差别。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旅游资源开发既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护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之间,我们需要在经济利益和生态环境之间寻求平衡。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相关问题。

1. 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旅游资源是宝贵的经济资源,可以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地方居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地方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例如,利用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开发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项目,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消费,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2.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景点的发展,还需要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和提升服务质量。

良好的旅游服务可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促进旅游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为此,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

同时,建设各类旅游设施,如交通、住宿和餐饮等,提供便利的旅游条件,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3. 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与保护相结合,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是旅游资源的根本。

对于自然景区,应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限制游客数量,合理安排游览线路,减少对景区的破坏。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要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禁止损坏和盗窃行为。

同时,要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的环保意识教育,引导他们爱护环境,文明游览。

4. 推动旅游产业升级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推动旅游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通过创新和科技的应用,可以提高旅游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例如,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构建智慧旅游系统,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服务,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培育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业的附加值。

5. 加强旅游资源的管理和监督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需要有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在现代社会,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选择离开家乡,去探索世界的各个角落,体验不一样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然而,旅游的兴起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途径。

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许多国家都将旅游业作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通过吸引游客,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尤其是在一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如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公园,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为当地政府带来可观的收入,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对于一些贫困地区来说,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成为摆脱贫困、改善经济状况的有效途径。

然而,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与保护相结合,以确保可持续发展。

过度开发和滥用旅游资源很容易导致生态破坏、文化冲突和资源耗竭。

举例来说,一些旅游景点因为游客的涌入而遭受环境破坏,如乱丢垃圾、乱涂乱画等。

同时,如不加以管理,文化遗产也可能受到损害,因为来自不同背景的游客可能会对当地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产生不尊重的行为。

而对于一些自然资源有限的地方,如果不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很容易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以至于无法恢复,给后代子孙留下宝贵的自然资源。

因此,一种平衡的方式是确保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相协调。

首先是建立合适的管理机制,以确保旅游活动在遵守相关法规的前提下进行。

这包括建立旅游规划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旅游资源的开发计划和措施。

其次是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游客对于保护环境和尊重文化遗产的意识。

可以通过向游客提供相关信息和指导,以及组织教育活动和培训等方式,让游客更加了解当地的环境和文化,减少对资源的破坏。

此外,也可以从法律上加以约束和保护。

建立健全的法规体系,对旅游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管,制定行业标准,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并加强执法力度,以确保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西北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西北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西北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西北地区是中国西北内陆的一个区域,包括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西北部。

西北地区深居中国西北部内陆,具有面积广大、干旱缺水、荒漠广布、风沙较多、生态脆弱、人口稀少、资源丰富、开发难度较大、国际边境线漫长、利于边境贸易等特点。

西北地区的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类型众多,除了没有海以外,我想它是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

西部地区地形包括天山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阿尔泰山脉、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吐鲁番盆地等山地、盆地、沙漠、戈壁。

而新疆就是典型的三山夹两盆的地形,这三山就是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以及昆仑山,两盆就是准噶尔盆地以及塔里木盆地。

西部地区从东到西自然景观按照大类可分为黄土高原、戈壁沙滩、荒漠草原、戈壁荒漠。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再加上高原、山地地形较高对湿润气流的阻挡,导致本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形成沙漠广袤和戈壁沙滩的景观。

西部地区仅东南部少数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其他的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寒气候,冬季严寒而干燥,夏季高温,降水稀少,自东向西呈递减趋势。

由于气候干旱,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

西北地区大部属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局部属于高寒气候。

吐鲁番盆地为全国夏季最热的地区。

托克逊为全国降水最少的地区。

基于这些地理特点,新疆也孕育出无数的旅游资源,比如被誉为“塞外江南”的宁夏平原和伊犁,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吸引众人眼光的喀纳斯水怪,曼妙多姿的敦煌壁画,水上雅丹--青海......据统计,西北地区世界遗产共4处,分别是新疆天山:天山属全球七大山系之一,新疆天山,即天山山脉的东段,也是天山山脉的主体部分,这里炎热与寒冷、干旱与湿润、广阔与秀美、壮观与精致奇妙地汇集在一起,展现出独特的自然美;这里也是中亚山地众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有关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有关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有关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二者缺一不可,一个潜在的旅游资源,只有经过人为开发,才能让旅游者感兴趣,发挥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但是如果没有对旅游资源的保护,那么就会遭到破坏,丧失了旅游业生存的基础。

因此只要开发了一个旅游资源,就要对其进行适时地保护。

1.开发与保护的相互依存关系。

旅游资源一经开发,就不能离开保护。

让一处旅游资源任其自己发展,并定会产生自然、人为的破坏。

比如,泰姬陵由于长期的工业废气污染,墙体表面变色;中国古建筑被人为地刻上字迹等。

所以,旅游资源需要开发,更离不开保护。

2.开发与保护的平衡关系。

旅游资源既不能过度开发,也不能过度保护。

过度开发会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损伤,过度保护则会得不到旅游业的发展,也是对资源的浪费。

所以,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时,要衡量好开发与保护的力度,在进行实施。

3.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开发旅游资源必定会对其造成一定的伤害,但是又不能过于防范而停止开发,这样会阻遏旅游业的发展。

取而代之的是,用开发后的保护来弥补之前的伤害。

总而言之,开发与保护不能分家,同时也要掌握好其中的力度,以开发为基础,保护为原则的思想最大化的发展旅游业。

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精)

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精)

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精)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环境的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1. 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旅游资源开发是指对具备旅游价值的地区进行开发,以满足人们旅游需求。

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它也能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旅游消费,增加地方税收和就业机会。

因此,旅游资源开发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2. 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挑战然而,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

首先,大规模的开发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

例如,过度开发海滩地区可能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影响海洋生物种群的多样性。

其次,大量的游客涌入可能导致资源过度消耗与环境污染,如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废水的排放。

最后,旅游开发还可能破坏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对当地文化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3. 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实际上并非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只有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并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才能实现可持续的旅游发展。

旅游资源开发应该注重平衡,既要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又要保护好环境。

同时,环境保护也有利于旅游业的长期发展,因为环境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影响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

4. 解决方案为了实现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以下是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4.1 加强规划与管理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与管理,确保开发项目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同时,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防止不合理的开发项目得以推进。

加强对旅游企业的监管,鼓励其采取环保措施。

4.2 推行可持续旅游发展可持续旅游发展是将环境、经济和社会三者合理结合的旅游发展模式。

通过推行可持续旅游发展,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试论中国西部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试论中国西部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5 年 代 湖泊 面 积 约 90 O 70平 方 公 里 ,17 末 锐 减 95年
为 4 4 平 方 公 里 ,湖 泊 总 面积 减 少 5 %。罗 布泊 、 78 l 哈 纳斯 湖 、艾 丁湖 、台特 马 湖等 相继 干 涸 。塔 里 木
沙 江流 域 ,分 布 着许 多 大 大小 小 的林 工企 业 ,曾涌
现过 成 百上 千 的森工 劳 模 ,迄 今为 止 还有 十 万森 林 工人 靠 伐 木维 持 基本 生 活 。过 度 砍伐 长 江上 游 的水 源林 带 造成 了一 系列 恶果 :水 土 流 失 越 来 越 严 重 ,
河 下 游年 均 来水 量 由 6 0年代 的 1 亿 立 方 米 减 少 到 1 9 0年代 的 28 立方 米 。全长 12 公 里 的塔 里 木 .9亿 31 河 河 道 缩短 20公 里 以上 ,下 游 近 1 0 / 4的河 道 已经 干涸 。 19 97年 ,黄 河 断 流长 达 26天 ,创 下 黄河 有 2
维普资讯

旅 游 经 济



20 02年 第 J J期
鸯 世 广
● 一 ,
雇 平
广 一 l
(. 1 高等 院校经济类 教材编委会 ;2 延安大学 经 管系 ,陕西 .
延安
7 60 ) 100
[ 摘
要 ]在新世 纪开始 ,我 国制定并付 诸 实施 的西部 开发 战略 ,具 有深远 的历 史意义和重 要 的经济发 展作 用。
西部 旅 游 资源 保 护 面临 的挑 战是 多 方 面 的。 古今 中外造 成 旅游 资源 破坏 的原 因 ,大体 上可 归 结 为 自然 衰 败 和人 为 破坏 这两 大 方 面 。这两 方 面 中又包 含 着 许许 多多 复 杂 的情 况 和 因素 ,因此 ,西 部省 区旅 游 资 源 的保 护 是一 个较 为 复 杂 的问题 。 从旅 游资 源 的 自然 衰败 方 面看 ,西部 省 区旅 游 资源 遭 受 的破 坏根 据 影 响 的程 度和 速 度 ,可 分为 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西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摘要西部旅游资源不仅丰富多样, 而且品位甚高。

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其关键之一是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旅游业作为无污染的绿色产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倍受人们的关注, 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以其他产业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显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旅游业应作为一个支柱产业优先发展。

中国西部旅游资源丰富, 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西部旅游业的发展中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西部旅游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保护旅游资源及其多样性是必然之选。

关键词西部; 旅游资源; 存在问题; 开发思路;旅游资源; 生态保护; 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我国西部占国土面积的58%, 占全国人口的23%,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文化古迹众多, 一大批世界及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风景名胜区聚集于此, 再加以多种的气候类型、多样的地表地貌和比较完整的生物体系,使得西部旅游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成为西部经济建设的黄金产业。

一、西部旅游资源的状况( 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它包括内蒙古、新疆( 含生产建设兵团) 、宁夏、陕西、甘肃、青海、西藏、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12 个省、市、自治区, 面积668 万km2 , 相当于全国陆地面积的2P3 以上; 人口3155 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1/4 有余; 全国56 个民族, 除满族、黎族、畲族、高山族和赫哲族外, 其它少数民族在西部均有相对集中的聚居地, 全国5 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都在西部。

在这片广袤的国土上, 积淀了中华各民族几千年来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存, 呈现着多种多样的地貌形态, 拥有众多的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具有独特优势的旅游资源, 为发展西部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部自然旅游资源不仅非常丰富, 而且具有独特性。

目前西部拥有国家自然保护区34个, 占全国总数的34. 3% 拥有国家风景名胜区40 个, 占总数的33. 6%; 拥有国家森林公园40个, 占总数的17. 1%, 其中许多中国之最和世界之最的自然旅游资源都在西部, 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主要表现在: ( 1)在地貌旅游资源中, 从高原、山岳到沙漠、峡谷均有分布。

有闻名于世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 有雄伟壮美的珠穆朗玛峰、天山、秦岭、火焰山、华山、峨眉山等名山; 有神秘奇幻的沙坡鸣钟、海市蜃楼、风蚀城堡等沙漠奇景; 有幽深奇特的雅鲁藏布大峡谷、长江三峡等峡谷地貌; 有闻名遐迩的云南石林、贵州织金洞等岩溶洞穴景观。

( 2) 在水体旅游资源中, 河流纵横分布, 湖泊密布, 瀑布泉水众多。

有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澜沧江; 有风光旖旎的滇池、洱海、罗布泊、纳木错、青海湖、天山天池、艾丁湖; 有令人惊奇的黄果树瀑布、壶口瀑布、九寨沟瀑布群; 有让人神往的云南滕冲温泉、安宁珍珠泉、大理蝴蝶泉、陕西华清池、敦煌月牙泉, 此外还有全国独有的冰川旅游资源。

( 3)在生物旅游资源中, 西部地区高山密林, 人迹罕至, 生态环境保护较好, 分布着许多珍奇的野生动植物, 极具旅游观赏价值。

亚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直到高山冻原荒漠各类生态系统在西部都存在。

有许多国家一二级保护的野生动物, 如藏羚羊、野牦牛、隆宝黑顶鹤、黑颈鹤等, 还有许多珍稀的野生植物如雪莲、冬虫夏草、杓兰、山丹、报春等, 这些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具有很高的科研、药用价值, 是经济价值极高的观赏旅游的宝贵资源。

( 二)有丰富多样的人文旅游资源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众多, 各自保持着独特的文化习俗和民族性情, 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民俗风情景观, 同时西部历史悠久, 保持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

主要表现在: ( 1) 民族风情绚丽多彩, 别有风韵。

西部众多的少数民族多年来, 各自和积淀了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化, 无论是年节礼仪、婚丧嫁娶、生活习俗, 还是社火戏曲都独具特色, 仅以民族节日来看, 就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的开斋节、藏族的望果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中, 藏族的香浪节、四川自贡的灯会、云南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三月街、纳西族的游春节、贵州苗族、侗族的芦笙节、苗族龙船节、侗族赶歌节、布依族三月三节等, 都以其浓厚的民族特点、所具有的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热情的参与。

境内不同地缘、不同层面的各民族多元文化异彩纷呈: 如北方风情, 丝路花雨, 西南民族风情等,都是风景有形, 文物有迹; 宗教文化、民俗风情扑朔迷离, 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饮食风格别具特色。

又如以民族居房来看, 就有草原上的蒙古包、世界屋脊上的帐篷、依山傍水的吊脚楼、热带丛林中的竹楼、崇山峻岭中的邙笼等。

( 2 )文物古迹历史悠久、异常珍贵。

西部地区有31 座历史文化古城, 占全国总数的31. 3%,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8个, 占总数27. 6%, 以最具旅游价值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而言, 西部就有万里长城、秦始皇陵、敦煌莫高窟、黄龙、布达拉宫、峨眉山乐山大佛、丽江古城和大足石刻等。

(3)丰富的历史文化,回味无穷。

我国西部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多元, 而且每种资源的文化积淀十分丰厚。

古代建筑、古城遗址、帝都王陵、禅林道观、园林艺术、民俗风情情趣盎然。

其中长城、敦煌莫高窟、大足石刻、西藏布达拉宫、丽江古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都江堰- 青城山都显示了丰厚的古文化底蕴。

西部是中国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云南开远小龙潭的古猿化石分属于森林古猿和腊玛古猿; 云南禄丰石灰坝发现的古猿化石, 据测定距今有800 万年历史。

西部也是古老的华夏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它既有各兄弟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 又吸取了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长。

远在数千年之前, 中国的先人就开发和发明了一系列的工艺艺术、宏大建筑, 其中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咸阳秦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等, 无不以古称胜。

西部现代文明与传统共存。

西部区内有现代化的城市、有中国的高科技园区, 其中卫星基地是中国几代人的骄傲, 原子弹的爆炸曾经令世界震惊。

但很多地方仍保留了传统的耕作方式、传统的村落、传统的服式、传统的文化以及传统的婚姻方式。

例如,乌鲁木齐的二道桥、拉萨的八角街等与现代化的都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构成了一道道城市旅游的独特的风景线。

西南山区的干栏、回族的羊皮筏、怒族的独木舟、傣族的竹桥、独龙族的藤桥、羌族的竹索桥、彝族的竹篾网桥、藏族的溜索、壮族的风雨桥, 云南纳西族和云南泸沽湖摩梭人的走婚、甘南藏族的抢婚、黔南瑶族的探婚等, 由于和生活在现代化都市的人无论在观念、行为和结局都有巨大的反差, 因此产生了巨大的旅游价值。

二、西部旅游资源的保护西部大开发战略, 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 对我国21世纪经济的稳定、持续、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借鉴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 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为契机, 注重旅游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走可持续旅游发展之路。

众所周知, 西部旅游资源结构体系极为脆弱, 任何不科学的决策或故意的损坏都将使其万劫不复。

目前, 西部各省区在旅游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方面普遍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 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

西部各省区应正视这些问题和挑战, 充分认识这些问题的艰巨性和紧迫性, 采取有力措施, 将保护旅游资源提升到保护旅游业和保护生态环境、事关西部大开发战略成败的战略高度来对待, 充分发挥旅游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拉动作用,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西部旅游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1)自然旅游资源的生态体系严重恶化西部省区幅员辽阔, 自然环境区域差异大, 生态环境总体上比较脆弱。

长期以来, 由于自然资源过度利用, 自然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导致了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首先, 西部省区生态环境恶化表现为水资源急剧萎缩, 水质污染十分严重。

新疆20 世纪50 年代湖泊面积约9700 km, 1975 年末锐减到4748 km 湖泊总面积减少了51% 。

与此同时, 西部省区水质污染的严重状况同样令人堪忧。

长江被人们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下水道和流动垃圾场, 沿江几万个污染源日夜不停地向长江倾倒着污水, 长江每年接纳的工业和生活污水近200 亿t, 长江干流形成的污染带累计达500 km。

其次, 西部省区森林覆盖率锐减, 水土流失面积猛增, 荒沙化现象日益加剧。

20 世50 年代中期,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为22% , 仅仅30 年后, 其森林覆盖率就减少了一半多, 仅剩下10%。

目前, 西北地区的平均森林覆盖率仅为5% , 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 3。

植被覆盖率下降, 荒漠化现象四处逞凶;干旱、洪涝、低温、冰雹、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经济损失巨大。

(2)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触目惊心。

一般来说, 造成旅游资源破坏的原因, 可归纳为自然衰败和人为破坏两个方面, 其中又包含着许许多多复杂的情况和因素, 因此, 西部省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从旅游资源的自然衰败方面看, 西部省区旅游资源遭受的破坏根据影响的程度和速度, 可分为突发性破坏和缓慢性破坏。

突发性破坏通常指地震、洪水、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出现, 直接改变了一个地区的面貌, 毁损了部分或全部旅游资源。

例如, 在1994 年大地震中, 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大研镇的部分古建筑遭到破坏就属于这一类; 缓慢性破坏指自然机械风化的危害。

例如, 秦始皇陵、敦煌石窟、乐山大佛、大足石刻及西部其他帝王陵墓、石雕等都同样受到自然机械风化作用的破坏。

从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方面看, 西部省区遭受的破坏远远超过自然风化破坏的程度, 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

按破坏产生的根源来看, 可分为建设性破坏、生产性破坏和旅游活动导致的破坏。

(3) 建设性破坏主要指工程建设、市政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规划不当, 导致旅游资源破坏, 其破坏方式主要包括: 庸俗化的翻新;粗鄙化的再造旅游规划不当;或强制性规划造成对景区中旅游资源的破坏。

(4)生产性破坏主要指工农业生产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和对旅游环境的污染。

西安是中国古代风貌保存得最好的城市之一, 古城墙、鼓楼、大雁塔、秦始皇兵马俑等景观, 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

然而, 由于多种工业带来的严重大气和水污染, 使这座古城的旅游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

又如, 成批的农民曾经涌入国家重点风景区云南石林采石, 将造型优美的石林拦腰截断, 用于烧石灰、造水泥, 使号称“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林伤痕累累, 惨不忍睹。

(5) 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其破坏形式有两种: 一是加速了名胜古迹的损坏和衰败, 二是威胁到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