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济南旅游分析

第一章滨河新区旅游发展的历史机遇一、济南市都市圈和城市发展机遇(一)济南都市圈机遇济南都市圈东北临渤海,北接京津冀地区,东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紧密相连,西与中原城市群遥相呼应,地域规划总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不仅是山东半岛城市群与我国广大腹地的衔接地区,也是连接京津冀与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圈的重要地域,区位优势明显。
都市圈内京沪、京九铁路和京福、京沪高速公路纵贯南北,胶济、济邯铁路和济青、济聊馆高速公路连通东西,济南与其他6个城市都有高速公路连接,再加上密集的国道、省道等交通干线,济南都市圈已基本形成“一小时经济圈”;济南都市圈总人口3219.4万人,200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7800亿元;济南都市圈的总体定位是:以都市圈产业及城镇现状优势为基础,继续扩大城镇及产业发展规模,建设综合化基础设施网络,强化内部联系,扩大对外开放,集约利用各种自然人文资源,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在“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多主体协调、政策保障”的运作机制下,把济南都市圈建设成为孕育齐鲁、开放创新的文化型都市圈,生态宜居的环境友好型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发达地区联结长江三角洲、面向中原腹地的枢纽型都市圈,依托山东半岛城市群辐射黄河中下游的强势龙头和环渤海地区南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心。
巨大的人口规模、优良的经济基础,绝佳的区位与交通优势,以及文化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圈愿景构想预示着济南都市圈巨大的经济消费能力、无限可能的潜力市场发展趋势,以及未来优良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构建,这也为济南北部滨河新区的城市与旅游发展的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二)济南城市发展机遇济南,南依泰山,北跨黄河,融山、泉、湖、河、城于一体,拥有2600多年历史,是山东省的政治、文化、教育和金融中心,黄河中下游和环渤海经济带南翼的重要战略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和“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的城市之一;也是国家批准的沿海开放城市和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佛教文化对现代旅游业的影响

旅游业的关系是密切的,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旅游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佛教资源,对推进当地的旅游有积极的作用。
“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
”出家人云水一身,无牵无挂,以参访善知识、弘扬佛法、化导众生为务。
因此,长期以来,僧人“行万里路”,参礼名师和圣迹,一直是受到重视和推许的,我国现代旅游业起步较晚,只是在近十年中,由于全国实行改革、开放,才使旅游事业逐步发展起来。
在佛教方面,由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许多名山大寺修复开放,宗教活动正常开展,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人和香客。
广大佛教徒在旅游接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寺庙的开放,正常宗教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许多外国友人到寺观教堂参观,见到教徒的宗教信仰受到尊重和保护,感到十分高兴;大批的华侨、台港同胞回到大陆寻根问祖,见到千年古刹保存完好,感到欣慰,其中许多教徒积极为寺庙的修复做功德,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出力;各地的信教群众在生产劳动之余,朝山礼佛,精神上得到满足,生产积极性更高。
在现在的旅游中,有着很多的宗教文化,有道教、佛教、儒教等,重点说在佛教文化,现在旅游景点中,有很多佛教文化大山,佛教名山大寺是佛教徒朝拜的圣地,也是国内广大游人乐于登临造访的名胜。
佛教名山,顾名思义,是因为有了佛教才成为名山的;因为是佛教名山,才有成千上万的人慕名游访。
因此,正确认识佛教名山与旅游事业的关系,并加以妥善规划和安排,就能使佛教名山与旅游事业相得益彰;如果像本文列举的那些损害佛教名山大寺宗教气氛、不顾宗教特点大搞违章建筑等现象不及时纠正,就会使佛教工作与旅游事业两败俱伤。
这种简单明瞭的道理,人们是容易理解的。
希望有关部门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使佛教工作与旅游事业能够协调发展。
佛教文化与峨眉山旅游资源的发展:峨眉山是佛教文化突出的名山,千百年来,峨眉山因佛教香火之盛闻名天下。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历史上祖庭众多,高僧辈出,香火鼎盛,梵音不绝,是普贤信仰的中心。
济南市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

济南市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1. 引言济南市位于中国山东省中部,是山东省省会城市,也是“泉城”和“历史名城”。
济南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历史遗迹、自然景观、文化景点等。
本文将对济南市的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建议。
2. 济南市旅游资源评价2.1 历史遗迹济南市有许多有着悠久历史的遗迹,如千佛山、大明湖等。
千佛山是济南市的地标之一,有着丰富的佛教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大明湖是济南市的主要水源之一,也是济南市的知名景点,被誉为“泉城明珠”。
2.2 自然景观除了历史遗迹,济南市还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其中最著名的是济南的泉水资源。
济南市被誉为“泉城”,拥有72个明泉和数千个普通泉眼。
这些泉水不仅为济南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也成为了独特的旅游资源。
2.3 文化景点济南市还有许多文化景点,如趵突泉、博物馆、艺术馆等。
趵突泉是济南市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被誉为“泉城第一泉”,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博物馆和艺术馆则展示了济南市的文化遗产和艺术品,吸引了众多的艺术和文化爱好者。
2.4 旅游服务设施除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济南市还建设了一系列的旅游服务设施,包括旅游接待中心、旅游导览服务、酒店和餐馆等。
这些设施为游客提供了便利和高品质的服务,进一步提升了济南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3. 济南市旅游资源开发建议3.1 保护和修复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济南市的旅游资源,有必要加强对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应加强对历史建筑物和文物的保护,修复破损的景观和设施,同时改善周围环境,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3.2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济南市应加强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更优质的旅游服务。
应培训和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加强旅游接待中心和导览服务的建设,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3.3 加强宣传和推广为了提升济南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
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社交媒体和旅游展会等渠道,展示济南市的旅游资源和特色,吸引更多的游客。
佛教旅游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佛教旅游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文化、信仰和心灵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佛教旅游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分析佛教旅游的现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佛教旅游的现状1. 旅游景点的数量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佛教旅游景点众多,涵盖了佛教圣地、寺庙、佛塔等。
亚洲地区是佛教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尤其是中国、日本、泰国和印度。
其中,中国的少林寺、法门寺、乐山大佛等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2. 旅游者群体的特点佛教旅游吸引了各类游客,包括虔诚的佛教信徒、文化爱好者、心灵追求者和普通旅游者。
他们前往佛教圣地或寺庙,寻求内心的宁静和提升。
同时,佛教旅游也受到了年轻人的青睐,他们希望通过旅游来了解佛教文化,寻找灵感和解压。
3. 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为了满足各类游客的需求,佛教旅游产品不断创新和拓展。
除了传统的寺庙参观和祈福活动外,还推出了佛教文化体验、禅修营和心灵导师等更具深度的旅游产品。
同时,佛教旅游也与其他旅游项目相结合,如瑜伽旅游、生态旅游等,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
二、佛教旅游的未来趋势1. 宗教旅游的持续增长随着人们心灵觉醒和对内在世界的关注,宗教旅游将继续保持增长。
佛教作为一种富有智慧和内涵的信仰,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寻求平静和启迪。
此外,随着佛教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预计佛教旅游将成为未来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佛教旅游与文化交流的融合佛教旅游的兴起,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也是一种了解文化、历史和精神智慧的途径。
未来,佛教旅游将与文化交流相结合,加深人们对佛教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3. 创新旅游产品的推出为了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佛教旅游将不断推出新的旅游产品。
除了传统的朝拜和禅修活动外,还将增加更多体验式的项目,如传统文化表演、手工艺制作和佛教文化互动活动。
调研报告:关于宗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调查和思考

调研报告:关于宗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调查和思考宗教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从早期信徒们前往宗教圣地的朝圣活动,发展到今天众多普通旅游者以饱览宗教名山、了解宗教文化、体验宗教气氛、祈福祭拜等为内容的旅游活动,宗教文化旅游一直长盛不衰。
有资料表明,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宗教名胜所占比例达90%,在我国当今著名的旅游景点中,宗教名胜所占比例达55%,正如所谓“旅游之胜,半赖寺庙”。
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既有利于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宗教文化自身的传承、交流和发展,是一件多方共赢的事情。
我市宗教文化资源丰富,素以“淮海东来第一郡”的盛名享誉海内外,如何更好挖掘宗教文化资源,发挥其旅游功用,提升我市旅游开发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积极健康的宗教活动是荡涤心迹、矫正心态、抚慰心灵、开启心扉的有效途径。
旅游,就其核心内涵而言,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是一种超越当下、突破自我、提升境界的心灵感悟之旅。
因此,宗教文化与旅游发展可以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共生共赢。
推动宗教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化与开发,可以较好提高精神产品,满足游客宗教文化需求,有效扩大旅游市场容量,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促进消费结构改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开启心智,升华精神境界。
旅游活动是人们对物质、精神等追求提高的具体表现,通过旅游过程能够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加其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也包括对不同地区的宗教文化的理解。
宗教文化场所是集文化艺术之大成者,幽雅环境,足以游览。
文人骚客对宗教场所周边景观的咏唱,给只供单纯欣赏的自然景观增添韵味;名人雅士给宗教寺庙题写的匾额、对联、诗词,让旅行者在游览参观之中,发思古之幽情,得到更高级的精神享受;宗教场所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掌故传说、风俗民情,蕴藏着历史痕迹和时代信息,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可丰富人们想象。
佛教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表达——以济南千佛山风景区为例

Vol.10 No.3 2020 DESIGN RESEARCH 设计艺术研究1704李成1,2 LI Cheng 李会云1 LI Huiyun 刘美博 1 LIU Meibo 孔德义1 KONG Deyi1.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济南(School of Art,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250101 Jinan Shandong)2.山东建筑大学风景园林研究中心,山东济南(Center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250101 Jinan Shandong)摘要:佛教文化是中国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佛教文化活动是现代佛教思想发展的重要载体。
现代佛教文化景观是一种新的衍生景观形式,为佛教思想的传播提供了环境和场所。
本文立足于佛教文化的思想精髓,以济南千佛山风景区为基础,经过实地调研,从基址空间布局、植物配置手法、建筑及景观构筑物、置石理水、文化符号等五个方面介绍了佛教文化对园林景观的积极意义,研究成果能够为千佛山风景区优化提升提供借鉴,为园林景观的设计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园林表达形式提供思路。
关键词:佛教文化;园林景观;佛教文化景观;千佛山风景区Abstract: Buddhist culture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system, and Buddhist cultural activities are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Buddhist thoughts. The modern cultural landscape is a new derivative landscape form, which provides an environment and a place for the spread of Buddhist thoughts. After fi eld research, based on the quintessence of Buddhism culture and Jinan Qianfoshan scenic area,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positive signifi cance of Buddhist culture to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rms from fi ve aspects: the spatial layout of the base address, plant allocation methods,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structures, stone-layout and water-designing and cultural symbols.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Qianfoshan Scenic Area, and provide ideas for the desig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ith different regional cultures and garden expression forms.Key words: Buddhist cultur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uddhist cultural landscape ;Jinan Qianfoshan scenic area中图分类号: J-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2095-0705.2020.03.004收稿日期:2020-04-25作者简介:李成(通讯作者,1968—),男,山东沂水人,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李会云(1996—),女,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刘美博(1994—),男,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孔德义(1996—),女,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城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参考文献 [1] 济南市政府 . 济南市十大千亿产业振兴计划 [EB/OL].(2017-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当前旅游
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成为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手段。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产业转型升级滞后、
与其他产业融合度不高、产业资源缺乏统筹整合和地方特色名片打造不足等问题,以济南市为例阐述其中
问题,并结合地方实际,提出了助推疫情后文化和旅游产业复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区域;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70(2021)03-0116-03
一、济南市文旅产业发展现状
丰富。长清、章丘成功分丰富,具有巨大的开 A 级旅游景区达到 80 家。
发潜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济南文化和
(二)市级文旅平台建设初现规模
旅游产业发展。2017 年将文化旅游产业列入《济南
2017 年整合成立济南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市十大千亿产业振兴计划》,产业发展进程进一步 打造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资源整合、建设与运营,
加快,产业要素日益集聚,品牌影响不断扩大,经 文旅项目投融资和城市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对外推
济规模迈入全市千亿级产业行列。2019 年全市规模 广,市级公园、景区、体育场馆资产统一运营的文
以上文化企业主营收入 579.7 亿元,同比增长 4.7%。 旅综合性平台。成功打造济南新的城市名片“泉城
济南市南部山区旅游开发分析

济南市南部山区旅游开发分析 王 艳济南市历城区仲宫、西营、柳埠等镇是济南南部山区旅游核心区域,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一直受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低、经营管理体制落后等因素制约。
在开发建设时,应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建立综合旅游区,做好发展规划、管理服务、宣传促销等方面的工作。
济南市南部山区是济南市中心城区南部到泰安为界的区域,包括历城区、长清区和章丘市。
2011年颁布实施的《济南市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将南部山区定位为以水源补给、资源保育、绿色农业、旅游休闲为主导功能的重要生态保护区、绿色产业发展区、风景名胜和特色文化旅游区。
历城区的仲宫镇、柳埠镇和西营镇区位优势明显,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配套设施较完善,是南部山区旅游发展的核心区域。
近年来,南部山区旅游业提升乏力,面临许多问题。
一、南部山区旅游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旅游资源开发水平较低第一,旅游资源利用率低。
一方面,景区档次不高,南部山区核心区域目前只有跑马岭野生动物世界、红叶谷、九如山风景区等几处国家4A级旅游区,还没有国家5A级景区。
区域内森林、水资源和丰富的地貌资源、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旅游价值没有充分发掘,旅游景区的整体质量不高,缺少综合项目和精品项目。
另一方面,经营者分散式开发使得旅游开发投资带有盲目性,开发和经营后劲明显不足,导致重复性、同质化旅游产品较多,区内竞争激烈。
第二,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薄弱。
首先是旅游产品形式单一。
目前南部山区旅游产品依然以观光旅游为主,缺少体验、参与和休闲型产品,不能满足市民日渐多元化的旅游需求。
旅游服务基本条件建设不完善,很多游客只能选择早出晚归的一日游,客源90%以上来自济南及周边地区,单一的客源在吃饭、住宿、购物、娱乐等方面的二次消费少,也导致出游时间过度集中,周末和节假日拥堵成为制约南部山区旅游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其次是服务能力差。
服务人员缺乏统一培训,大多不具备现代服务意识,游客难以有完美的旅游体验,影响南部山区的整体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探析摘要佛教作为种复杂的社现象、义化现象,其创立、传播和发展给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本身素质的增强,旅游者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
佛教文化旅游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相应地,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就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济南是一座国内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开展佛教文化旅游有着良好的基础。
本文主要从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出发,对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和建议,希望对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佛教文化文化旅游旅游开发On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tourism culture in Ji'nan CityABSTRACTThe main focus is the pursuit of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as a kind of complex social phenomenon, the meaning of the phenomenon, its creation,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culture has brought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nfluence. As people living standard improvement and quality enhancement, tourism and cultural knowledge is more and more intense. Buddhism cultural tourism in this big background, accordingly, Buddhism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has become everyone's attention. Jinan is a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cultural tourism has a good foundation. In this paper, from Jinan City Buddhism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Jinan City of Buddhist litera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tourism resources are analyz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Ji'nan Buddhist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s proposed, which is helpful to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cultural tourism in Ji'nan.Key words: Buddhist culture, Cultural tourism, Tourism development目录一、绪论 (1)(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1、佛教文化旅游国外研究现状 (1)2、国内佛教文化旅游的研究现状 (2)二、佛教文化旅游概述 (4)(一)文化旅游的概念 (4)(二)佛教的概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佛教文化旅游的概念 (4)(四)佛教文化旅游的意义 (4)三、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5)(一)济南佛教文化旅游的主要景点 (5)(二)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6)(三)济南佛教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7)1、佛教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7)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7)3、佛教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不足 (8)4、景点解说系统缺乏 (8)5、宣传力度不足,旅游形象不鲜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8)(一)深入挖掘佛教资源文化内涵 (8)(二)提高对佛教文化资源的保护 (9)(三)建立旅游景区解说系统 (9)(四)打造佛教文化特色旅游产品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一、绪论(一)研究背景与意义1、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也不断改变,加之人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旅游经验的增加,一种新型的旅游者群体正在形成。
这类群体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大众观光型旅游产品,而是更多地关注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希望得到异质性的文化体验。
不同旅游群体对旅游资源的需求不同,为适应不同旅游市场的需求,旅游资源在开发理念上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结构性和阶段性调整: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使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另一方面要以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为核心,不断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旅游体验质量。
同样,旅游产品也需要进行结构性和阶段性的调整,以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说起文化旅游,不免就会与宗教联系在一起。
在国内,旅游业更是与宗教密不可分,而佛教文化旅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成为当今和以后旅游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2、研究意义济南是一个佛教文化历史悠久的城市,现存的佛教文化资源琳琅满目、美轮美奂。
济南拥有众多佛教旅游资源,如千佛山、佛惠山、大佛寺等,对于开展佛教文化旅游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济南佛教文化资源的特性比较明显,历史文化价值较高。
整体来讲,整个国内外对与佛教的研究还属于较浅的层次,但是济南的佛教旅游资源已被开发出一部分,属于刚刚起步阶段,所以说对济南的佛教文化旅游的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佛教文化旅游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关于佛教文化与文化旅游方面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1)《旅游和宗教》中Boris Vukonic提出的一些问题值得深究,而且他站在各个学科的研究角度上将宗教与旅游进行说明,进一步明确了宗教和旅游的关系,对不同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行了分类,对研究的发现和成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问题。
从宗教与旅游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两者之间现实中与潜在的矛盾冲突、宗教和旅游的宗教感情或宗教感受的表达以及相互影响、旅游者朝圣的决策等方面,也根据宗教与旅游未来可能产生的关系及可能的发展和趋势得出了自己的结论[1]。
相对来讲国外专门在佛教方面的研究的代表以及著述还比较少。
(2)以“Larson-harris,Marwood”为代表的探讨了佛教对全球一体化的作用,分别从文化与冲突方面。
(3)在日本方面来讲,对于与佛教文化的研究比较广泛。
日本成立的很多佛教机构对研究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所以相对来讲对于佛教文化的研究比较广泛。
通过不同的层次的场合以及媒介使佛教文化得以传播,并在各个领域得以被发掘和,并在今后也可以得到更好地发展。
(4)韩国对于佛教文化也是十分的重视,其对于佛教的历史也有很大的敬仰。
他们认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及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尝试着将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对推动时代的进步,意义深远又重大[2]。
在韩国,有很多的宗团体制,这些宗团体制完整、制度明确、分工到位、各项岗位工作如行云流水。
其中也不乏一些代表对各项研究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使研究内容更加丰富、体制运行更加顺利[3]。
(5)在佛教旅游方面,日本佛教寺院通过与日本传统的文化相结合,形成自身特色,也称为日本旅游的一大亮点。
而泰国发佛教文化综合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和元素,不管是从外在风貌还是内在含义上都极具特色。
泰国政府非常支持开展佛教文化事业从泰国现存的佛教旅游资源可以看出其对于佛教文化的重视程度。
泰国的佛事活动频繁、宣传力度大,体现了浓厚独特的异域风采。
2、国内佛教文化旅游的研究现状国内对佛教文化旅游的研究历史比较悠久,并且研究的范围也比较广泛。
例如一些专著方面,陈胜庆在《中国佛教文化之旅》中对佛教的起源发展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并详细介绍了以及罗列了中国地区比较著名的遗址遗迹。
文化特色突出,在历史上有较为深刻的造诣[4]。
李平的《论佛教旅游资源开发—以梵净山为例》中,详细论述了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以梵净山为例,并说明其的研究开发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
并总结出了梵净山旅游资源的开发措施与开发原则。
可以给人们较多的思路和启示[1]。
张燕的《陕西佛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通过系统的梳理陕西佛道的旅游资源现状以及旅游开发问题,总结了陕西佛道旅游的路线规划及开发策略。
在期刊论文方面,周丽君、潘宝明、孙丰念等为代表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佛教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问题,并提出开发的原则及策略。
陈景富、赵健等代表以佛教文化资源的区域划分为基础,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进行概括分析,并提出了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罗千人、程春旺等代表在基于城市建设的基础上阐述并说明了相应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开发情况。
并对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方法和开发的整体架构进行了探讨和整理。
刘亦君、李敏等代表分析了寺院的建设问题,并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研讨了寺院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发展,并提出相应意见措施[5]。
对于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概括,有一个相当流行的提法,那就是“四名”:名山、名佛、名城、名人,分别指的是千佛山、济南大佛、济南城、义净法师。
当前对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也就主要集中在“四名”上,具体情况如下:千佛山作为兴国禅寺的驻地,也属于中国佛教旅游名山之一,它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千佛山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干鸣丰在《千佛山的水文化》一文中详细分析了千佛山的云、雾、雨、以及各个以水为主体的景点;向玉成在《千佛山佛教寺庙景点的兴建与佛教文化旅游研究》一文中,从旅游史的角度,对千佛山佛教寺庙的兴建和佛教文化旅游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并绘图加以说明;税海模在《从旅游美学看千佛山》一文中从美学的角度,认为千佛山集雄、奇、险、秀、幽于一体,是当之无愧的佛教文化名山。
济南大佛是千佛山的标志,已经成为千佛山的代名词。
早在90年代初,有关部门已经召开过多次学术研讨会,把主要论文汇集成《济南大佛与大佛文化》一书,这本书对济南大佛以及大佛文化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袁金泉的《济南大佛的保护与研究》一文离开概括了济南大佛的基本情况,包括大佛及历史渊源、形成因素、现存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