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总复习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精品教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5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1.理解基本概念,如:中体西用、西学东渐、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等。 2.分析理解每一种新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和 时代意义。 3.采取分阶段整理。即: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 时期。 4.归纳阶段特点和共同点。如:近代向西方学习由器物 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浅入深。如:实事求是是毛泽东 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点。 5.认识升华和知识拓展。各种新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 与同时代世界比较。中国在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之路 中经历了学习西方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认识 各种新思想对中国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新文化运动(兴起:1915年) 三民主义(提出:1905年,重新解释三民主义;1924 年,阐释新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1945年中共七大) 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中共十五 大)
“三个代表”(成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中共十
民主革命时期(1840~1949):西学东渐、中体西用、维 新思想、民主与科学、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今):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三个代表”。
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林则徐、魏源。 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 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
六大)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1.理解基本概念,如:中体西用、西学东渐、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等。 2.分析理解每一种新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和 时代意义。 3.采取分阶段整理。即: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 时期。 4.归纳阶段特点和共同点。如:近代向西方学习由器物 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浅入深。如:实事求是是毛泽东 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点。 5.认识升华和知识拓展。各种新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 与同时代世界比较。中国在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之路 中经历了学习西方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认识 各种新思想对中国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新文化运动(兴起:1915年) 三民主义(提出:1905年,重新解释三民主义;1924 年,阐释新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1945年中共七大) 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中共十五 大)
“三个代表”(成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中共十
民主革命时期(1840~1949):西学东渐、中体西用、维 新思想、民主与科学、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今):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三个代表”。
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林则徐、魏源。 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 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
六大)
人教版高中历史课件ppt课件ppt

近现代欧洲历史
01
02
03
04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
工业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
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
近现代亚洲历史
01
02
03
04
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与 亚洲人民的反抗
亚洲国家的独立与现代 化进程
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事 件与人物
亚洲地区合作与一体化 进程
近现代美洲与大洋洲历史
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与土著居民的反抗 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与政治变革
重复记忆法
通过不断重复复习,强化记忆 效果,防止遗忘。
思维导图法
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将知识点 进行串联,形成知识网络,便
于记忆和复习。
考试技巧
审题技巧
仔细阅读题目,明确答题要求,避免答非所 问。
答题逻辑
条理清晰地回答问题,注意答案的连贯性和 逻辑性。
时间管理
合理分配时间,确保答题进度与考试时间相 匹配,避免答不完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课 件ppt大纲
目 录
• 引言 • 古代历史 • 中世纪历史 • 近现代历史 • 当代历史 • 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
01
引言
课程简介
历史学科的定位与意义
阐述历史学科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强调其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 重要性。
课程结构与内容概述
简要介绍本课程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检查复查
完成答题后,留出时间检查
文化交流与融合
全球化进程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与 融合,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共 同发展。
06
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
学习方法与技巧
01
02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单元复习(共22张PPT)

必备知识三、典型例题
5、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者陈序经提出“全盘西化”的观点,还有学者提出将四书五 经束之高阁,甚至主张废弃汉字,改用世界语。随后,《新青年》杂志发表陈独秀 的文章,对这种主张加以批评和解释,并表示该杂志同仁也不同意这种观点。这表 明 A.“全盘西化”已成为思想文化界的主流 B.陈独秀的思想认识开始落后于时代潮流 C.《新青年》不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D.知识界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存在不同认识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学者陈序经提出‘全盘西化’的观点,还有学
近代中国梦: 民族独立梦
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的紧密结合
1、学习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内容: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 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 3、体现主题:救亡图存。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也是中国近代 社会各阶层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过程,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关联、思想 启蒙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 4、发展历程曲折:各阶级和阶层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但都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吸取经验教训,继承发展。
必备知识三、思想解放:民主科学到马克思主义传播
1、民主与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提倡民主和科学, 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动 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 对化倾向。 2、马克思主义传播: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 定了思想基础。
必备知识二、典型例题
4、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 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群盲”不可救药一样。这说明 A.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 B.维新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 C.维新变法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 D.维新变法违背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潮流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单元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 背景
展,封建思想文化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两者都反对专制,追求政治民主,反封建
内容
相
成为共同的内容
同
都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
性质
点
解放运动
都极大地批判了封建思想,都为以后的革
作用 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当之无愧地起
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第十二页,共38页。
例 1 中体西用——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第十七页,共38页。
作者认为应运用怎样的观点评价近代中西方文化?针对中西方 文化“两种极端的倾向”,请选择其中一个,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观点:辩证的观点。 评价一:“保存国粹”。19 世纪 60 年代,洋务派主张“中学为 体,西学为用”,即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保留中国固有的政 治制度和儒家思想文化。在思想文化方面就属于“保存国粹”。 洋务派的这种思想主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 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但阻碍了中国在更深 层次上对西方的学习,最终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第十八页,共38页。
答案
评价二:“醉心欧化”。1915 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 科学,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和科学技术,并且要求彻底 批判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就 属于思想文化上的“醉心欧化”。 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给封建专制制度 以沉重的打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但这种观点存在 着严重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的弊端。
统治地位
期,激进民主主义者
潮的发展
和深化(19 (4)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 开始宣传马克思主
利,李大钊首举社会主义大 义,促进了社会的进
高考历史总复习名师精讲课件必修Ⅲ 第5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1课时

3.论战
(2)影响: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____________,为中国文化 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特别说明】
要注意横向把握、归纳同一历史阶段各方面的社会变化。
如甲午中日战争后,政治上,清政府统治更加腐朽,半殖民地
性质大大加强,民族危机加深;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 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
海国图志 》一书,明确提出了 ②魏源编写成《____________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主张。 “________________ (3)意义: 开眼看世界 ”的思想发展为一股社会思潮。 ①“____________ ②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 ________而探究、学习西
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②评价: A.局限: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 ________的层面。
西学 在中国的 保守观念,为________ B.意义:冲击了传统的________ 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2)后期:
①背景: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出洋务运动 ________的种种弊端。
改良政治、实行 ②转变:早期维新派的佼佼者提出________ 君主立宪 ________制度的要求。 政治制度方面 ③意义:对当时知识分子从工商科技转移到________ 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2)先进人士有关西学知识的增长。
2.主张
(1)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____________ 孔子改制考 》。 ①著作:《____________ ②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 ________相融合。 ③意义: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 ________价值的理论依据。
民权 思想,用进化论阐述 (2)梁启超:积极宣传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单元整合5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共16张PPT)

知识网络
核心观点
试题回放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4.(2016课标全国Ⅲ)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
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
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张之洞建议禁止使用新
名词,主要目的在于防止这些新名词代表的新思想对清朝的统治产
生冲击,也就是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D项正确。维新思想伴随着
1898年戊戌变法的失败已不再占据进步思潮的主流,根据题干时间
“1903年”可知,此时张之洞借此抵制的应该是革命思想,故A项错误。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知识网络
核心观点
试题回放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 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 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 (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 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 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 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 立君主;中至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下午5时17分16秒下午5时17分17:17:1621.9.4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高二(上)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复习课件 (共13张PPT)

五、目的(主题):
学习西方,抵御外侮,谋求国家民族的独立、自强
六.思考: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 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提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并未完成反 封建的历史任务。新文化运动是在辛亥革命后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历史背景下,资产阶级 激进派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斗争,即在思想 文化方面更为彻底地清除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
一、近代前期(1840——1919)西学东渐历程:
思潮 时期 派别 代表人物
核心主张
1、“开眼看世界”的新思潮: 鸦片战争前后 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魏;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器”物
2、洋务思潮:19世纪60-90年代; 地主阶级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维新思潮: 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梁、谭、严等; 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A.甲 B.乙 C.丙 D.丁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历程中,中国的政治思想在学习西方时经历的 演变是
A英日式--美法式--俄国式 B英日式--俄国式--美法式 C美法式--英日式--俄国式 D俄国式--美法式--英日式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为奇书。”——陈澧;
评论三:“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林昌彝。
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 是:
A、《海国图志》 B、《天演论》
C、《新潮》
D、《青年杂志》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 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该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学习西方,抵御外侮,谋求国家民族的独立、自强
六.思考: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 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提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并未完成反 封建的历史任务。新文化运动是在辛亥革命后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历史背景下,资产阶级 激进派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斗争,即在思想 文化方面更为彻底地清除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
一、近代前期(1840——1919)西学东渐历程:
思潮 时期 派别 代表人物
核心主张
1、“开眼看世界”的新思潮: 鸦片战争前后 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魏;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器”物
2、洋务思潮:19世纪60-90年代; 地主阶级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维新思潮: 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梁、谭、严等; 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A.甲 B.乙 C.丙 D.丁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历程中,中国的政治思想在学习西方时经历的 演变是
A英日式--美法式--俄国式 B英日式--俄国式--美法式 C美法式--英日式--俄国式 D俄国式--美法式--英日式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为奇书。”——陈澧;
评论三:“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林昌彝。
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 是:
A、《海国图志》 B、《天演论》
C、《新潮》
D、《青年杂志》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 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该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史精品PPT课件

批判专制;倡导工商皆本;
提倡经世致用和个性,挑战正统、
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 从性质和地位看
带有一定民主色彩, 但不属于资产阶级思想, 仍属于儒学范畴,也没有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
• 从历史影响和作用看
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 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但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作用极其有限。
专题简括
①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②的主要思想主张 ③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
为什么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进步思潮呢?
(明清批判思想出现的背景)
1、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空前强化; 阶级、民族矛盾尖锐,
使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2、经济——(根源)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工商业阶层的队伍不断壮大。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腐朽王朝的统治
c八股取士因循守旧 d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A、abcd
B、adc C、acd D、abd
6、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的两
c 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
)
A、封建王朝的更替
B、外族入侵带来国家的危难
C、统治者不施行仁政,导致民不聊生
进步意义表现在:
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 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经世致用思想、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 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对君主专制进行强烈的冲击,一定意义上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 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 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批判理学,后世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复 理论武器:翻译《天演论》,提出“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化论
影响
爱国性 —目的在于挽救民族危机
进步性 —主张符合历史潮流
启蒙性 —冲击了旧文化,传播了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客观上 有利革命思想的传播(近代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三、学制度——【加试】2、近代民主共和思想及其出现的背景(20世纪初)
四、学文化——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代表、内容、影响(1915年)
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维新变法(公车上书) 民主共和(三民主义、论战) 新文化运动(《青年杂志》)
1895年
1905年
1915年
背景
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日益壮大。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李大钊 《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号召中国向十月革命学习
李大钊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 各种社会主义社团、刊物、共产主义小组的出现
2、【加试】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③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
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民族资产阶级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 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过程
代表及主张
提出 孙中山 1894年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宣传
章太炎 1903年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判康有为保皇立宪的主张 邹容 1903年《革命军》,宣传反清革命
指导了辛亥革命、民国建立、临时约法。
成为大革命的旗帜。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时候,恰逢自由主义向垄断过渡的时期,西方社会贫富分 化十分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孙中山认为,即使中国实现民族独立,经济发展到与 西方一样的程度,还是免不了社会尖锐对立分化的结果,有再次爆发革命的危险。 因此他认为合适的解决方案是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道路,遏制私人垄断资本,发 展国有经济,依靠政权力量保障民生。因此,他的“平均地权”是主张实行资产阶 级土地国有制,他的“节制资本”是节制私人垄断资本,并不是否定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这个思路与后来罗斯福新政的思路十分接近,反映了孙中山敏锐的洞察力。
必修3-4
20世纪以来中国 重大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提出 背景
(参考民主共和思想产生的背景)
(参考国民大革命背景)
提出 1905年同盟会《民报》
1924年国民党一大
民族: 推翻清政府, 实现民族独立(前提)
民权:结束君主制,建立
内容
共和制(核心)
反帝不明确
民权范围 不明确
明确反帝、民族平等 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核定地价,现价原主, 涨价归公,国民共享。 (发展)
土地革命纲领 不彻底
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反映了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和民主政治的要求, 体现了孙中山的伟大转变。
意义
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 同中共的最低纲领一致, 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基础。
提倡新文学(白话文) 反对旧文学(文言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
性质 意义 局限
近代中国第三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除旧布新 封建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被推翻,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道路 民众觉醒 促进了民众觉醒和爱国热情,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文化转型 促进了文化全面转型(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为文化发展提供新模式 对中西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偏向
五、改方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17年)
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新的道路:俄国十月革命的示范作用。
背景 新的阶级: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无产阶级日益壮大。
前期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过程
表现
十月革命前 初步介绍
十月革命后 号召学习
五四运动后 系统介绍和 广泛传播
1902年维新派梁启超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鼻祖 1906年革命派朱执信《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生平学说
确立为 治纲领
政 1905年同盟会确立十六字纲领(三民主义)
传播
1905-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 影响:近代第二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为民主革命爆发作了舆论准备
初步实现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维新派与革命 同 代表的阶级、反对封建专制、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派主张的异同 异 手段和主张的政体
代表
主张
康有为 实践:1895年领导公车上书,初步提出变法纲领。1898年全力策划新政。 理论:1898年出版《孔子改制考》。方法:托古改制
指出变法是历史潮流 梁启超 宣传:《变法通议》 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伸民权、设议院)
育人才、开学校、废科举、变官制
谭嗣同 最激进: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彻底决裂(“冲决君主和伦常之网罗”)
必修3-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概述——近代新思想产生的内容和历史背景 1、探索过程 中国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学
学
学
改
器
制
文
方
物
度
化
向
新
维民 新
马
思
新主 文
克
潮
变共 化
思
萌
法和 运
主
发
动
义
三 民 主 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毛
邓
泽
小
东
平
思
理
想
论
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概述 2、近代中国思想界探索的主题与产生的历史背景
近代思想界探索的主题
近代新思想界产生的历史背景
如何实现民族独立 如何实现近代化
外部:(为什么要学?) 民族危机的程度 (必修一)
内部:(谁来学?) 国内近代化的程度 (必修二)
还包括前人的思想基础和局限
(必修三)
二、学器物——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19世纪30~40年代)
代表
著作和思想
地位和价值
林则徐
《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 的世界地理志)、《华事夷言》
魏源
《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
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①学习西方的口号和启蒙书。 ②是对传统心态的挑战。 ③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三、学制度——1、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张、影响(19世纪末)
背景
甲午战争后半殖程度大大加深 民族资产阶级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 洋务运动的失败、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
标志 1915年创刊改名(1916年迁到北京-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北大成为中心)
内容
代表
提倡民主、科学(前期指导思想) 反对专制、愚昧
提倡新道德(现代公民道德) 反对旧道德(封建伦理道德)
陈独秀举起民主科学的大旗 李大钊揭露尊孔复古的实质是复辟帝制
鲁迅对旧道德批判最激烈。代表作 《狂人日记》揭露礼教吃人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