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校联盟2018届高三TOP20四月联考(全国II卷)语文试题
4月2018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Ⅱ卷)语文卷(参考答案)

语文 第1页(共3页)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
2018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II 卷】
语文·参考答案
1.C 2.B 3.C 4.C
5.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只有找到精神的寄托才能拯救自己的灵魂,自己的精神寄托只有自己才能找到。
(2分)本文中的意思是:我和姐姐考上大学之后,父亲没有了奋斗的目标,内心觉得空虚,所以整天借酒精麻醉自己,无论大家怎么劝说都不管用;后来父亲回到童年生活的山村,在那里重新找到了精神的寄托,也找回了欢乐。
(3分)
7.D 8.AD
9.①中药是民族的瑰宝,中医药优势明显,不仅受到国人的关注,其优越性也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②中药近几年迎来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有些药品面临新一轮的洗牌压力。
(每点2分) 10.D 11.A 12.A
13.(1)而今也应当检查政事,关注不足的地方,务必追求节俭朴实,来改变百姓的看法。
(“宜”“顾省”
“损阙”“存”各1分,句意1分)
(2)梁冀前前后后托请征召任用的人,他一人也没任用。
即使有好人而被梁冀夸耀举荐的,也不予任命。
(“辟召”“虽”“饰”各1分,“为……所”被动句式1分,句意1分) 14.AB。
2018年4月2018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Ⅱ卷)语文卷(全解全析)

2018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II卷】语文·全解全析1.C 【解析】A项,选项的作品的创作行为是“画”;B项,作品是“碑帖”;D项,作品是“花鸟字”。
2.B 【解析】文章在书法标准“量”的方面不单单论述了“什么是书法艺术”,还有“如何提高书法作品的艺术性”的相关内容。
3.C 【解析】说笔法“在书法的标准中最为重要”扩大了范围,只能说其在书法“量”的标准中最为重要。
4.C 【解析】“缓解内心的压力”错误,父亲喝酒是因为他闲下来后,没有了努力的方向,内心觉得空虚。
6.第一问:①一个叫作壕沟的山村;②一个叫作安条的林场;③城里。
第二问:①父亲在一个叫作壕沟的山村留下了他童年的记忆,并在年老时又回归了这个精神上的乐园;②父亲在一个叫作安条的林场娶了一个漂亮的妻子,组建了一个温馨美好的小家庭,并产生了一个供孩子读书的梦想;③父亲在城里圆了让孩子上大学的梦。
(每点2分,共6分)【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探究的题目,首先要明确探究的内容是两个方面:“是什么”和“为什么”,然后到文中寻找概括答案。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父亲的“家园”包括“壕沟”“林场”“城里”这三个地方,而之所以称这三个地方为“家园”,就是因为它们对父亲有着各自不同的意义。
考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父亲在这些地方的收获即可。
7.D 【解析】增长率的升降和生产状况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
8.AD 【解析】B项,“中药形成了……现代经济产业,因此成为我国的民族瑰宝”因果倒置;C项,“化学药无法根治”于文无据;E项,以偏概全,原文是“疗效确切、适应症准确、安全性更高的注射剂方能在本轮洗牌中留存”。
10.D 【解析】句中“成王”和“土宇”均作前句的宾语,不作后句的主语,其后面应断开。
11.A 【解析】守丧期满称“服阕”。
12.A 【解析】黄琼称疾推让的不是太尉之职,而是邟乡侯的封爵。
13.(1)而今也应当检查政事,关注不足的地方,务必追求节俭朴实,来改变百姓的看法。
2018届百校联盟高三TOP20四月联考(全国II卷)语文试题(解析版)

百校联盟2018届TOP20四月联考(全国Ⅱ卷)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法是中国传统的生命艺术。
书法以笔势、筋骨、血肉、神采等创造出充满生命情趣的动态之美,从而成为一种古典的生命的艺术。
林语堂说:“书法不仅为中国艺术提供了美学鉴赏的基础,而且代表了一种万物有灵的原则。
”这种“万物有灵”的原则就是生命的原则,书法的艺术本质是东方的生命艺术。
当代书法家叶秀山说:书法“是一种活动的线条的舞路,那么,很自然地就会以草书作为它的范本”。
中国书法由甲骨文、金文到篆隶体,至汉代出现了草书,由章草到狂草,发展为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
书法由此从实用与艺术兼备发展为纯粹的艺术。
只是到了草书阶段,线才具有更多的自由的灵动性,呈现出变幻莫测的生命张力。
可以说,草书集中地体现了书法之生命艺术的本质特征,成为鲜活而灵动的笔之舞蹈。
唐人张旭以善草书著称,在当时即被尊为“草圣”。
但纵观中国书法史,并未有“隶圣”“楷圣”之类的说法。
这很可以说明草书的艺术含量与特殊地位。
张旭草书与唐代盛行的剑舞有深刻的艺术渊源。
剑舞的龙腾虎跃的生命动态之美,对张旭草书的“豪荡感激”无疑具有极大的激发作用。
张旭的草书成就,还是激情澎湃的生命感悟的写照。
李颀的《赠张旭》“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形象地描绘了张旭在素壁前笔走如流星般狂写草书的状态,他的草书创作完全成为充满生命力的舞蹈。
因此,以张旭为代表的草书,以草书为代表的中国书法,可以说是笔的生命之舞。
书法艺术所呈现的生命力,主要源于天地自然。
中国哲学对天地自然的理解就是《周易》所说的,“生生”,即认为从天地万物到人类社会,其生成、存在与发展就是一种生命运动的过程,是生机洋溢的世界。
而促使生命运动的根源则是天地阴阳之气的交感、消长、变化。
书法作为线的艺术,是通过笔黑之迟速、浓淡、白黑、精细之对比,表现一种阴阳对立与和合的生命之力。
东汉蔡邕说:“夫书肇于自然。
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4月2018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Ⅰ卷)语文卷(全解全析)

语文 第1页(共6页)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11.不离牡丹,诗歌则不离金玉”,并不是所有画家和诗人都这样。
B 项,强加因果,由原文第三段可知,古人评价富贵诗的标准不是作者是什么人,而是诗歌中闲静典雅的氛围。
D 项,无中生有,“没有富贵体验的人写富贵诗,可通过描写平常陈设彰显富贵气”文中没有依据。
2.B 【解析】B 项,扩大范围,原文沈括和晏殊的评价都是针对特定的诗歌而言的,并不能由此证明所有“堆金积玉”(以金玉为意象)的诗歌都是伪富贵诗。
学#科网3.B 【解析】B 项,“如果……他就能够写出理想的富贵诗”假设不成立,由原文可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好之,则不暇以为”只是一方面的原因。
4.A 【解析】A 项,“倒叙的手法”不当,总体来看,本文的情节是按时间顺序展开的,属于顺叙的写法。
老人与弟弟失散的情节属于插叙部分。
6.①使小说情节完整。
小说以老太太错认弟弟开始,到老太太完成心愿离世结束,情节完整,符合读者阅读心理。
②突出了人物形象。
梁贵为老太太去世难过落泪,突出了梁贵善良仁义的品格;汉子打电话称呼梁贵为“舅”,也表现出汉子对梁贵的感激和尊重。
③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老太太虽然去世了,但真情还在延续,赞美了人与人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美好情感,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④照应了小说标题。
结尾梁贵真情流露,表明他已经从心里认同了自己“弟弟”的身份,照应了小说标题“我是你弟弟”。
(一点2分,答出三点得满分)【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可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如从情节发展来看,小说以老太太去世结束,使情节很完整;从塑造人物的角度来看,梁贵听到老太太去世的消息难过落泪,汉子给梁贵打电话称“舅”,这些都对人物性格起到了突出的作用;从表现。
4月2018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语文卷(全解全析)

语文 第1页(共7页)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1 2018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语文·全解全析1.C 【解析】(1)暴戾:[形]粗暴乖张,残酷凶恶。
暴力:[名]强制的力量,也特指国家的强制力量。
根据语境,应选“暴戾”。
(2)节余:[动]因节约而剩下;[名]指节余的钱或东西。
结余:[动]结算后余下;[名]结算后余下的钱、物等。
根据语境,应选“节余”。
(3)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祸害尚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
(注重事故或祸害)。
防微杜渐:在错误或坏事萌芽的时候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注重坏事或坏思想)。
根据语境,应选“防患未然”。
4.A 【解析】首先应该浏览各语句内容,明确大致意思,然后根据视角转换的逻辑顺序组织语言。
先确定第一句应该是③,具体交代时间;⑤中的“也”紧承③句“太阳刚刚出来”的内容,交代环境、地点;①句顺着阳光,视角转向妈妈;②句从“色彩”“线条”两个方面描述阳光中的妈妈的形象;④句点明“这时”看到妈妈温柔的样子自己内心生出的感动;⑥句表明因感动而生出的具体想法。
按照此顺序选择答案即可。
5.C 【解析】①出自宋代苏轼的《阳关曲·中秋作》。
②出自宋代高菊涧的《清明》。
③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新桃”指新制的桃符,“旧符”指旧的桃符。
古代习俗,春节前家家都用两块桃木板画上门神肖像或写上门神名字,悬挂大门两旁,用来驱鬼压邪,称为“桃符”。
桃符每年都要更换新的,后来用帖春联代替了。
④出自唐代韩翃的《寒食》,古代的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这一天不点火煮食。
6.C 【解析】C 项,谢,道歉。
学科!网7.D 【解析】D 项,“带有褒扬意义”表述不准确,谥号有褒有贬。
8.(1)孙权称帝以后,张昭因老病,上表归还官位和所统领的职责。
(“以”“上”“还”各1分,大意1分)(2)张昭每次上朝进见,言辞强劲猛烈,脸上透出一股正义,曾因直言违逆了旨意,宦官不让他进见。
(“义”“形”“中”各1分,大意1分)。
全国名校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word版)

全国名校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全国名校大联考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水画,从真正诞生之时起便与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道”的精神紧密相连。
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
《礼记&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正是以山高水长来形容仁爱之道。
同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所以,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
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心灵相照、气息相通的所谓“天人合一”的关系。
而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居“藐姑射之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更是一种心游万仞的自如之境。
老庄哲学,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
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更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一大特色。
佛教徒们“性好山泉,多处岩壑”。
建于深山之中的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对山水的亲近不仅有利于僧人们的修悟,也是他们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力的表现,于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便有了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
透过对儒道释哲学与山水关系的简单梳理,我们不难看出,三者对山水的态度有着本质的相通之处,即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并且将山水大美与主体人格塑造和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统一起来。
而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以形媚道”,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
中国山水画,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
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山水画,为山水画家创造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为山水画的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它可以让欣赏者“澄怀观道”,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的超越。
可以说,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
2018年4月2018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Ⅰ卷)语文卷(考试版)

2018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I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艺术来传达富贵,于一般匠人而言,图画多不离牡丹,诗歌则不离金玉。
古人的富贵诗是堆金积玉的。
如唐代李咸用的《富贵曲》“画藻雕山金碧彩”,贯休的《富贵曲》“琼树玉堂,雕墙绣毂”。
这些诗歌充斥着金玉意象,显得富丽堂皇。
但是,这种诗歌并不能获得有见识的诗评家的认同。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贯休“刻成筝柱雁相挨”、韦楚老“十幅红绡围夜玉”之类的诗句,折射出作者实际上“不曾近富儿家”。
而更有甚者,晏殊曾经指出:“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
晏殊对伪富贵诗的排斥和轻蔑,可谓无以复加。
那么,古人心目中理想的富贵诗该如何呢?宋代吴处厚《青箱杂记》中有一则记载颇能说明问题。
“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
若‘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
晏殊诗词中从来不用“金”“玉”之类的字眼,其逼人的富贵气象,来自诗词中闲静典雅的氛围——这是对富贵最好的注释。
刘禹锡说:“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所以堆金积玉,可能是暴发户的做派;平常陈设,也能彰显富贵之气。
《红楼梦》描述王夫人室内的陈设反复用到“半旧”二字,但丝毫无损于贾家的富贵尊荣。
使用频繁的物件,变得陈旧是很自然的,不陈旧倒有点不合情理。
鲁迅也曾经指出:“唐朝人早就知道,多用些金、玉、锦、绮字面,自以为豪华,而不知适见其寒蠢。
4月2018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Ⅰ卷)语文卷(参考答案)

语文 第1页(共3页)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
1.2.B 3.B 4.A
5.①年老,慈祥,有一定的认知功能障碍(或有时糊涂)。
文中说“她那弟弟到现在也有七十多岁了吧”,可见老太太年事已高;而且有时有些事会糊涂,可见老太太有一定的认知功能障碍。
②拥有传统美德,注重亲情,懂孝道。
别的事情糊涂,找弟弟一事却不糊涂,并且说“这下可以跟咱娘交代了”,可见老太太注重亲情,懂得孝道。
③做事执着,有韧性,认准的事情坚持到底。
因为自己“弄丢弟弟”,一直生活在愧疚中,努力用一生来弥补自己的过错。
老太太认为弟弟丢失是自己的过错,一找就是一辈子,不找到就不停止,可见她是在努力弥补自己的过错,表现出她善良淳朴的本性和做事执着、有韧性的特点。
(每点2分)
7.B 8.CE
9.①加大技术投入,加强技术升级;②加强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变直连模式为“网联模式”;③注销违规企业牌照,净化金融环境;④建立和健全相关法规;⑤明确责任,完善信息管理。
(一点1分,答出四点得满分) 10.C 11.D 12.B
13.(1)周访年轻时沉稳坚毅,谦逊而且礼让,行事果断,周济穷困的人,家里没有剩余的财产。
(“断
割”“振”“穷”“乏”各1分,句意1分)
(2)周访到了襄阳以后,致力于农业生产和训练士卒,勤于选拔人才接纳谏言。
王敦以之为患,但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校联盟2018届TOP20四月联考(全国Ⅱ卷)语文命题单位:百校联盟联合命题:辽宁省丹东市二中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法是中国传统的生命艺术。
书法以笔势、筋骨、血肉、神采等创造出充满生命情趣的动态之美,从而成为一种古典的生命的艺术。
林语堂说:“书法不仅为中国艺术提供了美学鉴赏的基础,而且代表了一种万物有灵的原则。
”这种“万物有灵”的原则就是生命的原则,书法的艺术本质是东方的生命艺术。
当代书法家叶秀山说:书法“是一种活动的线条的舞路,那么,很自然地就会以草书作为它的范本”。
中国书法由甲骨文、金文到篆隶体,至汉代出现了草书,由章草到狂草,发展为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
书法由此从实用与艺术兼备发展为纯粹的艺术。
只是到了草书阶段,线才具有更多的自由的灵动性,呈现出变幻莫测的生命张力。
可以说,草书集中地体现了书法之生命艺术的本质特征,成为鲜活而灵动的笔之舞蹈。
唐人张旭以善草书著称,在当时即被尊为“草圣”。
但纵观中国书法史,并未有“隶圣”“楷圣”之类的说法。
这很可以说明草书的艺术含量与特殊地位。
张旭草书与唐代盛行的剑舞有深刻的艺术渊源。
剑舞的龙腾虎跃的生命动态之美,对张旭草书的“豪荡感激”无疑具有极大的激发作用。
张旭的草书成就,还是激情澎湃的生命感悟的写照。
李颀的《赠张旭》“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形象地描绘了张旭在素壁前笔走如流星般狂写草书的状态,他的草书创作完全成为充满生命力的舞蹈。
因此,以张旭为代表的草书,以草书为代表的中国书法,可以说是笔的生命之舞。
书法艺术所呈现的生命力,主要源于天地自然。
中国哲学对天地自然的理解就是《周易》所说的,“生生”,即认为从天地万物到人类社会,其生成、存在与发展就是一种生命运动的过程,是生机洋溢的世界。
而促使生命运动的根源则是天地阴阳之气的交感、消长、变化。
书法作为线的艺术,是通过笔黑之迟速、浓淡、白黑、精细之对比,表现一种阴阳对立与和合的生命之力。
东汉蔡邕说:“夫书肇于自然。
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其中。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唯笔软则奇怪生焉。
”书法源于自然,阴阳相生则是“自然”的根本法则,书法的“形势”根源于阴阳之气的相生。
笔势的“藏头”与“护尾”,通过藏与收、逆与顺的对立与中和,从而显露出根源于阴阳相生之道的生命力量与艺术光彩。
书法“来不可止”“去不可遏”之势是由“笔软”展现出来的。
战国以后,以毛笔书写逐渐代替以刀刻写的写字方式,毛笔的软性赋子了书法家发挥无限的创造力的空间,更能展现书法的线性特征,创造出富有无限生命力的笔之舞蹈。
因此,毛笔是使书法成为笔之之生命之舞的重要工具。
(2017年第5期《文学评论》,曾繁仁《笔的生命之舞:书法美学概论·书法的生命艺术之本质》,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林语堂认为书法为中国艺术提供了美学鉴赏的基础,代表了万物有灵魂。
B.叶秀山以为草书自然而然地就会使书法成为一种活动的线条的舞蹈范本。
C.《赠张旭》中“如流星”的比喻,赞美了张旭的草书就是充满生命力的舞蹈。
D.“生生”指万物至人类社会的生成、存在与发展是一种生命运动的过程,生机洋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运用了引证法,林语堂之语的第二句,与上文所说“充满生命情趣的动态之美”形成了内容的呼应。
B.第二段运用张旭事例来论证草书集中地体现了书法之生命艺术的本质特征,成为鲜活而灵动的笔之舞蹈。
C.第三段结合说理和引用论证主要论述了毛笔书写逐渐代替以刀刻写,创造出富有无限生命力的笔之舞蹈。
D.对于书法美学,文章先阐述其艺术的本质,接着分析体现其本质特征的字体,最后梳理其艺术生命力的源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书法从甲骨文、金文到篆隶体、草书,从章草到狂草,最终成为一种纯粹的艺术。
B.如果没有剑舞的龙腾虎跃的生命动态之美,就无法激发张旭草书的“豪荡感激”。
C.阴阳相生可谓“自然”的根本法则,并且,书法的“形势”源于阴阳之气的相生。
D.毛笔之所以是使书法成为笔之生命之舞的重要工具,是因为毛笔有软性的特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理智与情感【英】简·奥斯汀在见面的最初的惊奇之后,有一段短时间的沉默,然后玛丽安问爱德华是不是直接从伦敦来的。
他回答说不是,他在德文郡已经待两周了。
“两周!”玛丽安重复着,責怪嫂嫂范妮的弟弟,竟然能和埃利诺在同一个郡里待这么长时间却不早来看埃利诺。
“姝,他没来自然有他的道理,别怪他。
”埃利诺问,“你最近去过哪里?”“大约一个月以前我去过诺兰德。
”爱德华看着她,眼中闪着晶莹的光。
“那么,诺兰德现在是什么样子了?”玛丽安嚷着问。
“哎呀,”玛丽安叫道,“我以往看那里树叶飘落时,怀着多么激动的心情啊!我散步时,看着它们被风吹得纷纷飘落,树林和空气曾经激起了我的情感!”玛丽安继续说:“爱德华,我们这巴顿山谷,好好看看它,你看见过可以和它们媲美的景色吗?左面,在这些树林、种植园中的是巴顿庄园,你可以看到这所房子的一端,而那边,在这样壮丽的小山下面,是我们的别墅。
”“这是个美丽的地方,”爱德华说,“但是在冬天,山脚下刚才来的时候有一条很脏的小路。
”“有这样一些景物在你眼前,你怎么能想到脏呢?走,回家,給你做好吃的。
”玛丽安说。
爱德华回来以后,对周围的乡村景色又重新赞美了一番;他在去村子的路上看到了山谷的许多秀丽之处,村子本身的地势比别墅高得多,人们在这里可以对眼前的景色一览无余,这使爱德华尤感心旷神怡。
爱德华说:“玛丽安,我可不会描绘景色。
如果我们谈到细节,你就会因我的无知和缺乏欣赏力而扫兴了。
我会把本应被称作嵯峨的山岗叫作陡坡;把本应被说成是突兀起伏、崎岖不平的外观说成奇怪、荒凉的;而把岚云疏雾掩映的远处景物说成是看不见的东西。
”“恐怕一点也不假,”玛丽安说,“可是你为什么还自以为得意呢?”“我猜想,”埃利诺说,“爱德华为了避免一种矫揉造作,在这儿落入了另一种偏向。
因为他认为许多人虚伪地做出赞美自然美景的样子,远远地超过了他们实际感到的程度。
爱德华讨厌这样的伪装,于是对见到的景色表现得漠不关心。
他吹毛求疵,从而形成了一种他自己特有的做作。
”“我相信,”爱德华说,“埃利诺,但你必须允许我不对自己的真实感受言过其实。
我喜欢美好的景色,但不是按绘画的原则去喜欢的。
我不喜欢那种盘根错节、形象佝偻的小树,倒是赞赏峥嵘挺拔的参天大树。
我不喜欢断壁残垣,不喜欢荨麻、蓟,或是石南属常青灌木的花,我对整齐的农舍比对一个瞭望塔感到的兴趣更大;而一群整洁、愉快的村民要比世上最潇洒的土匪更使我感到高兴。
”玛丽安以惊愕的神色看了看爱德华,又以同情的目光看了看姐姐,但埃利诺只是淡然一笑。
玛丽安突然问爱德华,让她转放到桌子上的一本书里整齐有序地珍藏的一绺头发是不是范妮的,嫂子范妮的头发比这要黑一些。
爱德华满脸通红,他瞟了一眼埃利诺,回答说:“是的,这是我姐的头发。
你知道,我喜欢珍藏……”埃利诺遭遇了他的目光,看上去,她也有一种不自然的感觉,她心里爱着爱德华,这绺头发是自己的,她确信,爱德华一定是通过偷窃行为或运用什么计策得到的。
埃利诺并没有那种幽默感,去把爱德华这种做法表现为对自己的冒犯。
爱德华在别墅逗留了几天,决定要走,他谈起要离开这里时没有一次不叹息,或去诺兰德,或去伦敦,他把她们的好意看得重于一切,而且他最大的快乐就是和她们在一起。
尽管埃利诺感到失望、苦恼,而且有时是由于爱德华对她自己的不明朗态度很不高兴,然而她还是高姿态地打定主意,要以公正的谅解和宽宏大量的态度去尊重他的行动。
(吴力励译《理智与情感》十六---十九章,北京出版社,略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主要采用对话描写,再结合叙述,介绍了几件相关联的事情,虽然短,但情节发展上也有波澜起伏。
B.对巴顿山谷景色的描绘,除表现别墅周围优美的环境外,还为爱德华看望姐姐范妮营造出了浪漫的自然环境。
C.针对爱德华对美好景色的看法,埃利诺认为爱德华讨厌伪装,避免矫揉造作,而爱德华认为自己有喜欢的美好景色。
D.文中画横线部分,运用对比手法,多用修饰成分,使得小说语言不仅流畅自然,而且生动形象。
5.小说中玛丽安的形象有哪些主要特征?请简要分析。
(5分)6.小说中埃利诺针对爱德华“一绺头发”“离开别墅”之事,她表现出怎样的“理智与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320个中央单位均承担定点扶贫任务,健全牵头联系机制,明确中央9个单位为定点扶贫牵头部门。
具体落实68家中央企业在定点扶贫的108个革命老区贫国县开展的“百县万村”活动,帮助解决1万多个贫困村的水、电、路问题。
“十二五”期间,中央单位共向592个重点县选派挂职干部1670人次,投入帮扶资金(含物资折款)118.6亿元,帮助引进各类资金695.8亿元,组织劳务输出31万人次。
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极端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61%,下降到2002年的30%以下,率先实现比例减半,2014年又下降到更低,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
材料二:为了加强生态脆弱地区精准扶贫的力度,改善其生态状况,《中国扶贫开发报告》给出了有效的办法。
“通过生态补偿政策和标准,增加受影响贫困人群的收入。
”报告建议,应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生态补偿的范围和标准,确定受生态保护政策影响范围内扶贫对象生态补偿和社会保障等干预工具组合使用的方向。
一方面提高生态补偿的标准;另一方面综合运用生态现金补偿、提供生态公益岗位和社会保障等办法,帮助受生态保护影响的扶贫对象脱贫。
对包括生态保护区在内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区进行保护性利用,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对这些区域在严格和合理保护的前提下,适当开展科学考察、观光旅游和生态产品的生产与采集,既可以增加区域内居民的收入,也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研究与保护。
国家要求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和解决整体贫因问题,任务艰巨,也要稳步推进。
首先,要根据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需要,优化和加强其扶贫资源的投入和分配。
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需要同步解决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区域整体脱贫和贫困村摘帽三个层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