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咏物抒怀诗-2019届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9高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2019高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二、【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三、【2019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高考咏物诗鉴赏-咏物抒怀诗1

高考咏物诗鉴赏-咏物抒怀诗1

春柳繁盛 秋柳枯凋
自伤迟暮 自叹身世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依依惜别图
对故居的 依恋难舍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
菊花的
作者不求高位、
高尚气节 不慕荣利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乡菊,应傍战场开。
五、咏物诗常见物象:
岁寒三友(松、竹、梅 ):高洁、傲岸、坚贞不屈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 莲:高洁,出淤泥而不染 兰花(高洁、君子之德) 雁:思乡怀亲、羁旅孤独 蝉:高洁、悲凉 鹰:志存高远、远大抱负 杜鹃:哀怨、凄恻、思归
六、咏物诗常见的情感类别
1、言志――表现诗人的志向操守。
• ①志向: 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与豪情壮志。
借松写人, 托物讽喻
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 衬托
梅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这首诗没有描写梅花的枝叶和花朵 形态,而是着意写梅花“沁人心脾 的“暗香”。表达了作者仍倔强地 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思想品格。
衬托手法, 象征
三、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 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 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 没有主次之分。

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操守:不慕名利、不羡富贵
自甘寂寞,不愿媚俗,坚贞不屈,高洁脱俗,坚 持个性,保持清白,不愿同流合污的气节;
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诗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诗

练习2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开放的时候,百花 已经凋谢。 只有她独自开在稀疏的 篱笆旁边,让人心生喜 悦,觉得与众不同。 更不同的是她在凋谢的 时候紧紧地抱着枝头, 任北风呼啸也不凋落。
《画菊》是宋元诗人郑思肖的一首题画诗。 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 ,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 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 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 言。
马诗
通过咏马表现志士的奇 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
李贺 于时、怀才不遇的感慨与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愤懑之情。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
李贺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我的马儿戴上金子做的马笼头,
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际上,作者是想通过这首诗揭示文学艺术 作品创造产生的道理,那就是:在文艺作
苏轼 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
若言弦上有琴声,
一不可。就象弹琴一样,只有将“琴(素 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
放在匣中何不鸣。 来,才可产生优美的琴声(优秀的文学作
若言声在指头上, 品)。
何不于君指上听。
练习3
病柏由盛而衰的变化,象
征唐王朝由强盛到衰落的沧 病柏 桑巨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
杜命甫运时局的忧虑。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蹙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课件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课件

情感四:以物喻人,讽喻现实。
感遇
唐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首联用比兴手法,借孤鸿自 喻,中间两联以双翠鸟比喻 他的政敌李林甫、牛仙客, 以鸿雁的口吻对政敌发出诚 恳的劝诫。尾联写出了诗人 志存高远,无意于人间荣辱 得失的清高品行。
超级感谢您的耐心倾听!
Thank you for your patience
通过深夜难寐,绕阶 而行的所闻所感,表 达了作者壮志难酬、 忧国忧民的悲苦心境 。
即事(景)抒怀 三大常见类型
春秋感怀 登高感怀 节日感怀
春秋感怀
玉楼春
北宋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 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 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 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 芳尊惟恐浅。
抒发自己的凌云 壮志,不甘为人下 的远大抱负。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情感三:借物抒怀,抒发感受。
诗人用比兴、对照、用 典手法,抒发怀抱,表 达对“上品无寒门,下 品无世族”的不公平的 社会现象的抨击。
咏史
西晋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即事(景)抒怀诗常用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 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④白描与细节描写;⑤对照(这 类诗中常出现贫苦大众与豪门贵族生活的对照)。 3.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 景抒情,委婉抒情

高考咏物诗鉴赏-咏物抒怀诗

高考咏物诗鉴赏-咏物抒怀诗

小松(杜荀鹤 )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表 达了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出 身贫穷而不受赏识的愤懑以及不满 之情。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 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 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 想情操。
一、概念理解:
(1)咏物诗:
客观的“物”(山 特点 (形态、色彩 借描写 川河岳、草木虫鱼)的__或__其__所__处__的__环__境__)
表达 诗人理想_、__志__向__、__情__怀。
(2)主要的写作技巧 托物言志

高考咏物诗鉴赏-咏物抒怀诗(共26张PPT)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课件 优秀ppt 公开课 ppt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课件 优秀pp t公开 课ppt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销魂②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 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 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 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春柳繁盛 秋柳枯凋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 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 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 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考咏物诗鉴赏-咏物抒怀诗(共26张PPT)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课件 优秀ppt 公开课 ppt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课件 优秀pp t公开 课ppt
高考咏物诗鉴赏-咏物抒怀诗(共26张PPT)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课件 优秀ppt 公开课 ppt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课件 优秀pp t公开 课ppt

高三诗歌复习咏物抒怀诗公开课解析PPT学习教案

高三诗歌复习咏物抒怀诗公开课解析PPT学习教案

怀古咏 09年岳飞《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08年李 史诗 白《登金陵凤凰台》
边塞征 04年柳中庸《征人怨》
战诗
山水田园诗(13年唐庚 《醉眠》) 、闺情宫怨诗、 咏物抒怀诗、怀才不遇诗、民生疾苦诗
第1页/共20页
咏物抒怀诗
第2页/共20页
先睹为快
子 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
第二联表达了第作17页者/共20页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燕子、梧桐 在雨中的感受,表 达了自己怀旧、失 落的感情。
第18页/共20页
六、课堂小结
第19页/共20页
第12页/共20页
答:①衬托,以冰雪林衬托梅 的坚毅;
②对比,以混芳尘的桃李对比, 显其高洁守志;
③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坚持 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不与世俗 同流合污,愿留清气满人间的 高格远志。
第13页/共20页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 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 (gǔn)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答:作者借燕子、梧 桐在雨中的感受, 表达了自己怀旧、 失落的感情。
第15页/共20页
四、解题步骤与要领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整体 感受诗歌情感基调;
2、抓住关键词语,明确诗歌 表现的思想情感和主旨;
3、组织答案:感情产生的原 因+表达情感的词语(形容词 或表达心理活动的动词)
第16页/共20页
第10页/共20页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古诗分类鉴赏 咏物抒怀诗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古诗分类鉴赏 咏物抒怀诗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分类鉴赏咏物抒怀诗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杨柳枝词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里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①?[注:①阿谁,即“谁”。

]3.诗中柳树有什么特点?简述三四句抒发了什么情感?①特点:繁茂、悦目、柔美、孤寂。

②后两句通过柳树生长之地荒芜冷落,暗示人才生不逢时,只好终日寂寞。

阮ruǎn郎归曾觌dí柳阴庭院占风光,呢喃nán清昼长。

碧波新涨小池塘,双双蹴cù水忙。

萍散漫,絮飘飏yáng,轻盈体态狂。

为怜流去落红香,衔xián将归画梁。

4.全词处处说燕,却始终不着一个燕字,正如邹祗zhī谟mó在《远志斋词衷》所说:“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

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如用意。

”联系全词分析咏物的这一特点。

答:起首二句,不说燕子而仅以“呢喃”二字,从声音上画其特点;三、四句用“蹴水忙”三字,写燕子之神,活画了一幅飞燕闹春图;五、六句写柳絮在风中飞来飞去,正好烘托出燕子在空中飞翔的优美姿态;结尾句中的“街”正是燕子的动作。

全文在似与不似之间,取其神,不取其貌,用烘托、陪衬的手法,写燕子所处的环境、声音、体态等。

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5.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系列之咏物抒怀诗(知识点+方法+习题)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系列之咏物抒怀诗(知识点+方法+习题)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物诗一、咏物抒怀诗内涵:咏物抒怀诗是指诗人借助自然风物,包括天象、植物、动物及人工物品为吟咏对象,通过对该物体的外形、特点、品性等进行细致的描写,将诗人的情感寄寓其中,表达诗人自己的志向、理想和精神品质。

二、咏物抒怀诗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诗歌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骆宾王的《咏鹅》;贺知章《咏柳》;苏轼《海棠》2、托物言志类这类诗歌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如: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竹石》3、咏物抒怀类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

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如初唐诗人虞世南的《咏蝉》4、以物喻人类这类诗歌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

如北宋宰相李纲的《病牛》5、托物言理类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

如苏轼的《琴诗》三、标志1.抓题眼:题目一般都是以某种动植物或者某件东西命名,有的时候再前面加一个“咏'“题”“赠”“赞”字。

2.找意象A.植物“四君子”(梅、兰、竹、菊)、莲(荷)、松等。

梅:傲骨挺立,高洁,淡泊兰:孤芳自赏,幽真竹:清雅淡泊,谦虚,坚毅,喻指谦谦君子菊:凌霜飘逸,不俗不艳,隐逸莲(荷):高洁,不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松:不畏严寒,坚忍不拔B.动物常见的有蜂、蝉、蚕、燕、雁等。

蜂:勤劳、无私蝉:悲哀,感慨人生短暂易逝;高洁,表达诗人对高风亮节的追求蚕:辛苦,勤劳雁:思乡怀人,抒发羁旅之悲C.自然景物夕阳:感慨年华易逝,时光不再月:望月思人、怀乡,表达思念之情柳:与“留”音近,代指离情,表达依依惜别之情3.看内容: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咏物诗最多的在盛唐时期。

一、主要特点1、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屠隆在《论诗文》中认为:咏物诗“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如:古诗中虞世南的《咏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和李商隐的《蝉》等咏物诗。

又如左河水的《咏棉花》:“不恋虚名列夏花,洁身碧野布云霞。

寒来舍子图宏志,飞雪冰冬暖万家。

”短短四句托物言志特征明显。

2、充分运用形象思维无论是虞世南想表达高洁也好,骆宾王想表达怨情也好,李商隐想表达孤清也好,都不是直说,都是通过对蝉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出来的,这就不生硬,不直白,能够让人有生动的想象。

写诗,必须注重形象思维,必须写得鲜活生动,只有这样,才是文学作品而不是报告也不是论文。

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诗歌都或多或少具有此类特点。

3、形象思维都是经过理性思维烛照过想通过一首诗表现什么样的思想内涵,作者是应当明白的。

在形式上怎么才能表达好这样的思想内涵,用什么样的构思和章法安排,这也离不开理性思想。

当然,这样的思维,有些是在潜意识中完成的。

写诗,不仅要有对诗的感觉,而且要掌握写作的要领,对所写内容本身的规律及诗的文本要求,要有熟悉的掌握。

只有从理性上理解了,认识了,才能从形象上更好地感觉和表现。

4、诗都是物情交融的产物上述三首诗都写到蝉,也都表达了情。

虽然有的是直接表达,有的是曲折表达。

咏物诗,必须有物,没有物就称不起咏物诗。

但只简单写物不行,还要有人的思想情感作其灵魂。

没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写的物就会苍白无力。

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了,才是咏物诗应有的境界。

二、经典赏析1、卜算子·咏梅宋代·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

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

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

”(《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

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

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半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

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

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

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

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2、咏柳唐代·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赏析】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

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

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

“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

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

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

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3、春夜喜雨唐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赏析】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

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

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它的确很“好”。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

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

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

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

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

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

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

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

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

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4、菊花唐代·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

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

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

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

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

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

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

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

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

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

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

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5、相思唐代·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赏析】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

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

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

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

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

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

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

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三、鉴赏方法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