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控制综合实验(I)_实验指导书
实验室室内质控作业指导书

实验室室内质控作业指导书1. 目的室内质控是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采用一系列统计学的方法,连续地评价本实验室测定工作的可靠程度,判断检验报告是否可发出的过程。
室内质控的目的是检测、控制本室测定工作的精密度,并检测准确度的改变,提高常规测定工作的批间、批内标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2. 范围实验室开展的定量及定性测定项目。
3. 职责3. 1 检测人员:负责每天室内质量控制的实施、记录、质控图的绘制、失控原因分析及处理。
3. 2 质量监督员:负责监督本组内各项目是否按照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中有关检验过程质量控制程序的要求进行。
3. 3 组长:负责制定本组室内质控规则,质控计划,以及失控时纠正措施,定期总结,归档保存记录。
3. 4 质量负责人:负责对本室组长汇报的本文件操作和质量管理情况做出评价和决策。
4. 术语4. 1 质量控制(质控):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操作技术和活动,包括:4. 1. 1 质量控制包括作业技术和活动,其目的在于监视过程,并排除质量环节中所有阶段中导致不满意的原因,以取得质量保证。
4. 1. 2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某些活动是相互联系的。
4. 2 室内质控:实验室内为达到质量要求的操作技术和活动,包括:4. 2. 1 在医学实验室,室内质控的目的在于监测过程,以评价检验结果是否可靠,以及排除质量环节中所有阶段中导致不满意的的原因。
4. 2. 2 广义上室内质控适用于得出检验结果所有步骤的活动,从临床需要考虑,从收集标本,检测直至报告测定结果。
4. 3 控制限:判断质控品测定的允许范围的上、下限,通常以标准差的倍数表示。
4. 4 质控规则:从质控品的测定数据分析该批测定操作是否合格的判断标准。
4. 5 在控:质控结果符合质控规则。
4. 6 失控:质控结果未符合质控规则。
4. 7 精密度: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多次测定时,所得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通常表示测量结果中随机误差的大小。
4. 8 准确度:是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综合,表示测量结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
PLC实验指导书

PLC实验指导书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第一部分、TVT-90A2实验箱介绍一、概述TVT—90A2型PLC教学训练装置,主要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PLC教学实验课程的开设;也可用于工程技术人员进行PLC控制系统的初级培训。
该装置主要配置有主机、PLC数字量调试单元、模拟量指示调节单元,实验模拟板等。
可完成指令系统训练,程序设计训练,并可能过继电器接口板与实际系统连接,完成实际系统的PLC控制。
图1.外形图二、TVT—90A2箱式PLC训练装置的使用TVT—90A2训练装置主要由可编程序控制器,主机板和实验模拟板组成(见图2)。
●用实验连接导线将主机板关部分相连接可完成指令系统训练;●用实验连接导线将主机板与实验模拟板相关部分相连接可完成程序系统训练;●用连接导线将主机板与实际系统的部件连接可作为开发机使用,进行现场调试。
可编程序控制器实验模拟板主机板图2.总体结构图1、TV—90A2训练装置的基本配置●主机箱(包含可编程序控制器、主机板和实验模拟板)1个●实验连接导线1套●220VAC电源线一条●RS-232通讯电缆一条2、TV—90A2训练装置的结构组成①可编程序控制器组成:●主机模块:日本欧姆龙CPM2A-30CDR-A(18点开关量输入;12点开关量输出)●扩展模块:CPM1A-20ED1(12点开关量输入)●扩展模块:CPM1A-MAD02-CH(4路模拟量输入;1路模拟量输出)图3.PLC组成手持编程器接口RS-232串行接口②主机板的组成:●●●●●●●●●●PLC输入、输出连线插孔8个波动开关一个2位拨码器一个16键矩阵键盘一个8段数码管5个LED指示灯2个模拟量指针表1个24VDC电源1个0~10V和1个0~20mA可调信号源电源开关及保险管24VDC电源8位拨动开关图4.主机板功能构成分布16键矩阵键盘电源开关及保险PLC输入连线插孔区PLC输出连线插孔区8段数码管PLC模拟通道连线插孔区5位指示灯电压、电流可调信号源模拟量指示表2位拨码器③试验模拟板的组成:实验模拟板上共分为6个特定试验功能区域,由模拟图形、指示灯和连线插孔组成。
《电气控制及PLC》实训指导书

电气控制及PLC实训指导书机电工程系项目一、PLC的硬件、软件环境及逻辑指令一、实训课时:4二、实训目的1、了解PLC的硬件使用环境;2、了解PLC的软件环境及组成;3、能使用软件新建项目、编译程序及下载程序。
4、熟悉PLC实验装置及实验箱,S7-200系列编程控制器的外部接线方法5、了解编程软件STEP7的编程环境,软件的使用方法。
6、掌握与、或、非逻辑功能的编程方法。
三、实验器材1、PC机一台2、KCBC-02D实验装置3、编程电缆一根4、导线若干四、实训内容工业自动化综合控制装置,应具有漏电保护装置和过流保护装置;交流380V电源输出;交流220V电源输出;直流24V电源输出等。
(1)工作电源:AC380±5%(三相五线),50HZ;(2)环境温度:-50℃~40℃;(3)相对湿度:≤85%RH(250℃);1、编程电缆计算机 PLC2、软件的安装1、在我们提供的光盘中的根目录下找到Setup。
exe文件,运行Setup。
exe,开始安装。
安装向导将引导你完成整个安装过程。
2、安装完成后,在桌面上会创建一个快捷方式。
3、软件的使用1、双击桌面上的快捷方式,启动程序。
2、从文件菜单中点击新建命令,输入程序,并保存项目文件。
3、在< 编译 > 菜单下选择 <梯形图→指令 >,检查程序语法正确与否,直至没有错误。
4、点击< 通讯 >菜单下 <PC→PLC >。
(在做这步工作之前,请先用编程电缆将电脑的串口和PLC主机的通讯口连接起来,并打开电源。
)将程序下载至PLC 主机内的存储器中。
5、再选择< 运行PLC >命令,就可以运行你自已的程序了。
6、在运行模式中,你可以选择< 线上模式 >,来查看各输入输出端口、内部触点的运行状态,以确定程序设计是否正确,提高你的调试效率。
4、软件组成菜单栏工具栏编程区左母线状态栏主界面5、逻辑指令1)、基本指令编程练习的实验面板图6-1-1基本指令编程练习的控制面板上图中上面几列接线孔,通过防转叠插锁紧线与PLC的主机相应的输入输出插孔相接。
AE2000型仪表实验指导书

AE2000型过程控制实验系统使用手册智能仪表实验指导书目录第一章系统熟悉实验 (3)实验一、实验装置的基本操作(一) (3)实验二、实验装置的基本操作(二) (5)实验三、AE2000-YB软件熟悉实验 (7)第二章系统主题实验 (9)实验一、一阶单容水箱对象特性测试实验 (9)实验二、二阶双容中水箱对象特性测试实验 (15)实验三、锅炉内胆温度二位式控制实验 (21)实验四、单容水箱液位PID整定实验 (27)实验五、串接双容中水箱液位PID整定实验 (34)实验六、锅炉内胆水温PID整定实验(动态) (38)实验七、锅炉夹套水温PID整定实验(动态) (45)实验八、流量计流量PID整定实验 (52)实验九、上水箱液位和涡轮流量串级控制实验 (58)实验十、锅炉内胆和夹套温度串级控制系统 (62)实验十一、电磁和涡轮流量计流量比值控制系统实验 (67)实验十二、上水箱中水箱液位串级控制实验 (71)实验十三、换热器热水出口温度控制实验 (74)实验十四、下水箱对象特性测试实验 (80)实验十五、三容下水箱液位PID整定实验 (84)第一章系统熟悉实验实验一、实验装置的基本操作(一)系统结构的熟悉和液位传感器的校准一、实验目的1.了解实验装置的结构和组成。
2.了解信号的传输方式和路径。
3.掌握实验装置的基本操作。
4.掌握液位传感器的校准方法。
二、实验设备AE2000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万用表。
三、实验内容1、设备的连接与检查1).关闭阀门,往AE2000型过程控制对象的储水箱灌水,水位达到总高度的90%以上时停止灌水。
2).打开以齿轮泵为动力的支路至上水箱的所有阀门,关闭动力支路上通往其它对象的切换阀门。
3).关闭上水箱泄水阀。
4).检查电源开关是否关闭。
2、系统连线1).将I/O信号面板上水箱液位的切换开关设置在1~5V位置上。
2).不需连线。
3、启动实验装置1).将实验装置电源插头接到单相220V交流电源上。
过程控制综合实验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置的价格 昂贵 ,更新换代 的周期很短。纵观从单回路调
节器、P C C , C , 自动控制装置基本上都是微处 L 到D S F S 理器+上位机 的模式 。国内的中、小型企业比较多。近 年来多数技术改造项 目和新上项 目,控制装置较多地选 用了下位机+工控机+组态软件 的模式。由于过程控制 综合实验系统的开放性和发展性 的特点,结合我校的实 际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在此主要探讨一下单片机+P 机 c +组态软件的模式。( ) 3 上位机 以当前较为流行的工业 组态软件 F x . 为核心 ,辅以V u l + , a l b i7 0 i a c + M t a s 等通用软件, 尽可能营造完善 的工业控制环境和教学研
卿 中 她 畚奢 备 目代= 装
阀,2 个磁力驱动泵 ( 其中i 台为三相变频输 出驱动 ), i 个变频器,i 个电磁阀,1 个三相 可调加热管 该实验
系统的物理模型设计合理、全面、直观性好 ,通过不同
的组合可 以模拟 大多数 实际工业现场过程 控制系统。 () 2 用于数据采集和数据通讯 的下位机 。控制装置的选
工业生产的成熟技术,体现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 然而,过程控制综合实验系统的专业性强,技术工艺水
平要求高,同时生产过程的工艺、规模的差异较大 ,控 制装置更新周期很短,新技术层 出不穷,成本高昂……
诸如此类的原因,限制 了过程控制综合实验系统的开发 和应用。因此,如何根据 自身的条件开发和建设能够满 足教学和科研需要的综合性 的、开放性的过程控制综合 实验系统成 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硬件要求 比较高,且开发建设周期较长,对大多数学校 都不适合 。校企联合开发从理论上是一种较好的方案,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11.09版)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吴君晓编2008年9月目录实验一 (2)实验二 (4)实验三 (6)实验四 (8)实验五 (10)实验六 (12)实验七 (14)实验八 (15)实验九 (17)实验一建立MATLAB环境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一. 实验目的1.熟悉MATLAB实验环境,掌握MATLAB命令窗口的基本操作。
2.掌握MATLAB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命令及模型相互转换的方法。
3.掌握使用MATLAB命令化简模型基本连接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1.计算机2. MATLAB软件三、实验原理控制系统常用的数学模型有四种:传递函数模型(tf对象)、零极点增益模型(zpk对象)、结构框图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ss对象)。
经典控制理论中数学模型一般使用前三种模型,状态空间模型属于现代控制理论范畴。
1.传递函数模型(也称为多项式模型)连续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为:在MATLAB中用分子、分母多项式系数按s的降幂次序构成两个向量:num = [ b0 , b1 ,…, bm ] ,den = [ a0 , a1 ,…, an]。
用函数tf ( )来建立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其命令调用格式为:G = tf ( num , den )注意:对于已知的多项式模型传递函数,其分子、分母多项式系数两个向量可分别用G.num{1}与G.den{1}命令求出。
2.零极点增益模型零极点模型是是分别对原传递函数的分子、分母进行因式分解,以获得系统的零点和极点的表示形式。
式中,K为系统增益,z1,z2,…,z m为系统零点,p1,p2,…,p n为系统极点。
在MATLAB 中,用向量z,p,k构成矢量组[ z, p, k ]表示系统。
即z = [ z1, z2 ,…,z m ],p = [ p1, p2,…, p n ],k = [ k ],用函数命令zpk ( )来建立系统的零极点增益模型,其函数调用格式为:G = zpk ( z, p, k )3.控制系统模型间的相互转换零极点模型转换为多项式模型: G=zpk(G)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G=tf(G)4.系统反馈连接之后的等效传递函数两个环节反馈连接后,其等效传递函数可用feedback ( )函数求得。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指导书(8学时)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指导书机械与车辆学院2013实验一matlab软件使用一、实验目的1.掌握MATLAB软件使用的基本方法;2.熟悉MATLAB的数据表示、基本运算和程序控制语句;3.熟悉MATLAB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4.学习用MATLAB创建控制系统模型。
二、实验原理1.MATLAB的基本知识MATLAB是矩阵实验室(Matrix Laboratory)之意。
MATLAB具有卓越的数值计算能力,具有专业水平的符号计算,文字处理,可视化建模仿真和实时控制等功能。
MATLAB的基本数据单位是矩阵,它的指令表达式与数学,与工程中常用的形式十分相似,故用MATLAB来解算问题要比用C,FORTRAN等语言完相同的事情简捷得多。
当MATLAB 程序启动时,一个叫做MATLAB 桌面的窗口出现了。
默认的MATLAB 桌面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MATLAB 集成开发环境下,它集成了管理文件、变量和用程序的许多编程工具。
在MATLAB 桌面上可以得到和访问的窗口主要有:命令窗口(The Command Window):在命令窗口中,用户可以在命令行提示符(>>)后输入一系列的命令,回车之后执行这些命令,执行的命令也是在这个窗口中实现的。
命令历史窗口(The Command History Window):用于记录用户在命令窗口(The Command Windows),其顺序是按逆序排列的。
即最早的命令在排在最下面,最后的命令排在最上面。
这些命令会一直存在下去,直到它被人为删除。
双击这些命令可使它再次执行。
要在历史命令窗口删除一个或多个命令,可以先选择,然后单击右键,这时就有一个弹出菜单出现,选择Delete Section。
任务就完成了。
工作台窗口(Workspace):工作空间是MATLAB用于存储各种变量和结果的内存空间。
在该窗口中显示工作空间中所有变量的名称、大小、字节数和变量类型说明,可对变量进行观察、编辑、保存和删除。
中央空调系统控制实验指导书

中央空调系统控制实验报告第一部分中央空调的逻辑控制与被控对象的实验建模一、实验目的1、解中央空调控制系统的结构和组成。
2、熟悉空调机组和制冷(热)机组的启停顺序。
3、掌握响应曲线法建立数学模型。
4、计算单回路控制系统的最佳参数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内容⑴、风门初始化:新风风门、排风风门全关(即打到零角度);回风风门全开(即打到零角度)房间风门全开(最大角度)。
简而言之,全部风门打到零角度。
这是实际中央空调风门的缺省位置。
(注意:用手操作,非上位机)⑵、将压缩机设定温度6.5度(制冷),或设定为40℃(制热)。
以保持压缩机尽量少停机,给空调机组一个恒定的冷冻(热)水温度。
(不要启动)⑶、机组通电,运行PLC(即把拨片开关从中间拨到上边的动作,拨片位置见附图)。
⑷、打开PC机上的组态王应用程序。
(选择智能大厦中央空调控制系统工程,按按扭栏上的“运行”按扭。
1.熟悉中央空调的逻辑控制顺序(1)开启顺序为:●进入手动控制系统界面,设定冷热水调节阀为一定开关量,即开冷冻水阀门。
●进入制冷机组界面,启动冷冻水水泵。
●启动压缩机。
●返回手动控制系统界面,启动风机。
等待风机启动完毕。
●打开新风风门和排风风门为一定角度,回风风门为一定角度,即打开风门。
启动完毕。
熟悉一下过滤网堵塞报警和风机报警,即拔掉压差传感器,观察。
当过滤网两旁存在压差时,报警;当风机启动后没有压差时,报警。
(2)停止顺序:●停压缩机。
●停冷冻水水泵。
●停风机。
●关各个风门为缺省位置。
即关风门。
●关电动调节阀,即关冷冻水水阀。
停机完毕。
2.中央空调系统的实验建模⑴新风处理机组建模准备工作同上。
实验步骤:●进入手动控制界面,设定新风风门和排风风门为全开,回风风门全闭。
(用上位机操作)●进入制冷机组控制界面,启动“与调节阀互补”控制方式,冷冻水泵将启动。
●启动压缩机,等待压缩机第一次自动停机。
●然后,记录送风温度开始温度,给冷热水调节阀一个设定值(小于20%),如10%;启动风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UST 自动化学院 过程控制实验室 1 过程控制综合实验(I) 实验指导书 2014-3-12
自动化学院实验中心 向欣 HUST 自动化学院 过程控制实验室 2
目 录 实验须知 ....................................................................................................................................... 5 实验一 实验装置熟悉与仪表校验(4学时) ................................................................... 6 1 实验目的 ............................................................................................................................... 6 2 实验设备及仪表 ................................................................................................................... 6 3 实验内容 ............................................................................................................................... 6 4 实验原理 ............................................................................................................................... 6 4.1 被控对象 ............................................................................................................... 6 4.1.1 双管路流量系统 ........................................................................................... 6 4.1.2 四容水箱液位系统 ....................................................................................... 7 4.1.3 加热水箱-纯滞后水箱温度系统 .................................................................. 7 4.1.4 水泵 ............................................................................................................... 8 4.2 执行机构 ............................................................................................................... 8 4.2.1 可控硅移相调压装置 ................................................................................... 8 4.2.2 调节阀 ........................................................................................................... 8 4.2.3 变频器 ......................................................................................................... 10 4.3 检测机构 ............................................................................................................. 10 4.3.1 扩散硅式压力传感器 ................................................................................. 10 4.3.2 涡轮流量计 ................................................................................................. 10 4.3.3 电磁流量计 ................................................................................................. 10 4.3.4 Pt100热电阻温度传感器 ............................................................................ 11 4.4 辅助系统 .............................................................................................................. 11 4.5 控制系统 ............................................................................................................. 12 4.5.1 DDC计算机直接数字控制 ........................................................................ 12 4.5.2 PLC可编程控制器 ..................................................................................... 13 4.5.3 C3000过程控制器 ...................................................................................... 13 4.5.4 AI系列人工智能调节器 ............................................................................ 14 5 实验步骤 ............................................................................................................................. 14 5.1 装置熟悉与基本操作 ......................................................................................... 14 5.1.1 实验对象的熟悉 ......................................................................................... 14 5.1.2 电气控制柜操作 ......................................................................................... 14 5.1.3 实验操作台连线 ......................................................................................... 15 5.2 液位与流量系统测试 ......................................................................................... 18 5.2.1 接线 ............................................................................................................. 18 5.2.2 运行软件 ..................................................................................................... 18 5.2.3 实验数据记录 ............................................................................................. 20 5.3 温度系统测试 ..................................................................................................... 20 5.3.1 接线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