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S技术考试资料整理
3S课程考试题库

3S题库一、名词解释1矢量数据:以坐标或拓扑关系来表示空间点、线、面等实体的图形数据,称为矢量数据;2栅格数据:用像元的行、列号确定位置,用像元灰度值表示实体属性的图形数据,称为栅格数据。
3差分定位(DGPS-Differential GPS):利用设置在已知坐标的基准站上的GPS接收机,测定、计算出观测数据与已知数据之差,作为定位改正数分发到一定范围内的待测点的GPS 用户(流动站),用户将同步测定的数据中加入基准站传送的改正数,用以提高定位精度。
4 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频率等递增或递减依次排列所得的图谱。
5 地物的反射波谱:研究地面物体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是用横坐标表示波长,纵坐标表示反射率画出地物反射波谱曲线。
6 大气窗口:在大气层中透射率高的电磁波段。
7 黑白影像:单波段或全色波段表现为黑白影像。
8 彩色影像:三波段组合表现为彩色影像。
合成后的影像如果与自然景物完全一致称为真彩色合成,如果与自然景物色彩不一致称为假彩色或伪彩色合成影像。
9 光学影像:通过摄影方法获取,用感光胶片材料记录的光辐射密度影像,称为光学影像。
10 数字影像:能以数字方式在计算机中存储、运算、输出的影像,称为数字影像。
11 灰度直方图:对于灰度值取0~(n-1)共n个灰度级别的遥感数字图像,按照灰度值i(i=0,1,…,n-1)分别统计像元个数mi,计算像元个数占总像元个数M的百分比Pi(Pi=mi/M,亦称为像元密度)。
以灰度值i为横坐标,像元密度Pi为纵坐标所形成的统计图,称为灰度直方图。
12 遥感图像几何校正:遥感图像中像元的图像坐标转为对应地物点的大地坐标。
13 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指遥感影像像元所对应实地水平地面区域,即从遥感影像上所能辨别的实地最小水平单元的尺寸或大小。
一幅遥感影像由很多个小块的正方形像元排列组合而成,每一个像元对应于实地上的一个小的正方形区域,该实地正方形区域的边长或面积,就是其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二、填空1遥感系统包括遥感平台、传感器以及遥感信息的接收和处理三大部分。
3S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应用技术( RS )、全球定位系统( GPS )2、地理信息系统:指的是由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所支撑的,对地理环境信息进行采集、存储、检索、分析和显示的综合性技术系统。
信息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图形/图像/语音;数字/文字;地理位置(地理空间信息)。
地理位置信息特点:地球为椭球体,地表信息在平面上表达,以不同的投影方式进行表达;地理信息的属性和时间变化;地理位置可以是绝对的坐标/经纬度;地理位置更多的是一个相对的拓扑关系。
3、遥感:遥感技术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通过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性质和运动的技术。
4、全球定位系统:GPS为基于空间的无线电定位系统。
它是由若干颗卫星组成空间系统,并随时确定地表或地表附近的三维空间位置和时间。
5、地球空间模型:为了深入研究地理空间,进行长度、面积和体积等几何测量和分析而建立起的地球表面的几何模型,6、WGS84坐标系统该坐标系为绝对地理坐标系,该坐标系以地球质心为原点O,X轴指向格林尼治中央子午线同赤道的交点,Y轴指向东,Z指向北极点,XYZ-O构成右手系。
7、地图投影:把球形的地球表面的点映射到一个平面上,这种从地球表面到平面的转换就称为地图投影。
(投影面:圆柱投影、圆锥投影、平面投影;性质:正形投影、等积投影、等距投影、等方位投影)8、栅格数据:栅格数据是以规则的像元矩阵来表示空间地物或现象分布的数据组织,组织中的每个数据表示地物或现象的非几何属性特征。
9、矢量数据:矢量数据是指通过记录坐标的方式尽可能精确地表示点、线和多边形等地理实体,坐标空间设为连续,允许任意位置、长度和面积的精确定义。
10、拓扑关系:拓扑关系是指图形在保持连续状态下变形,但图形关系不变的性质。
11、遥感图像处理:遥感传感器获得的原始图像通常需要进一步处理,其目的是对遥感图像进行加工和改造,使之有利于遥感图像的分析和判读,用于这种目的的技术称为遥感图像处理。
3S考试复习资料

3S考试复习资料3S1、⾼斯克吕格投影答:⾼斯—克吕格投影是横轴等⾓椭圆柱投影。
等⾓横切椭圆柱,中央经线和⾚道投影为互相垂直的直线,且为投影的对称轴,中央经线投影后的长度不变,经线为向极点收敛的弧线,距中央经线愈远,变形愈⼤,除⾚道外的其余纬线,投影后为凸向⾚道的曲线,并以⾚道为对称轴。
经线和纬线投影后仍然保持正交。
所有长度变形的线段,其长度变形⽐均⼤于1,随远离中央经线,⾯积变形也愈⼤。
2、GPS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答:GPS由三部分组成:空间部分、地⾯监控部分、⽤户部分。
空间部分分为GPS 卫星和GPS卫星星座;⽀持整个系统正常运⾏的地⾯设施成为地⾯监控部分,它由主控站、监测站、注⼊站以及通信和辅助系统组成;⽤户部分由⽤户及GPS 接收机等仪器设备组成。
3、栅格数据和⽮量数据的特征和区别?答:栅格数据:结构简单属易于数据交换,叠置分析和地理现象模拟较易,利于与遥感数据的匹配应⽤,输出速度快成本低廉。
但是现象识别效果不如⽮量⽅法,难以表达拓扑,图形数据量⼤,数据结构不严密,投影转换困难,图形质量较低,图形输出不美观,需增加栅格数据来美化,增加数据⽂件。
⽮量数据:便于⾯向现象(⼟壤、⼟地利⽤单元),结构紧凑,冗余度低便于描述线或边界,利于⽹络,检索分析,提供有效拓扑编码,图形显⽰质量好。
但是数据结构复杂,不便于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数据交换困难,多边形叠置分析困难,没有栅格有效,表达空间变化性能⼒差,软硬件技术要求⾼,显⽰与绘图成本⾼。
4、不规则三⾓⽹的构建算法?答:不规则三⾓⽹的建⽴通过不规则分布的地形点⽣成连续三⾓⾯的地形模型来接近地形表⾯,其构造过程是将临近的三个离散点连接成初始三⾓形,再以这个三⾓形的每条边向外扩展,寻找新的临近的离散点构成新的三⾓形,如此下去,直到所有的三⾓形的边都⽆法继续向外扩展成新的三⾓形,⽽所有的离散点都包含在三⾓形顶点中为⽌,然后在进⾏等值线的追踪,将等值线进⾏曲线拟合。
3S试题

一、3S技术指的是哪三个技术?并写出它的中文全称和英文全称3S是指以遥感(Remote Sensing —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 System—GPS)为主的、与地理空间信息有关的科学技术领域。
二、3S技术的特点是什么?RS具有实时、快速、动态获取大范围地表信息的能力, 遥感技术具有获取数据范围大、精度高,获取信息周期短、手段多等特点。
GPS 定位系统具有定位的高度灵活性和实时性等特点。
GIS 的本质就是对不同类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加工。
而GIS具有很强的地学分析手段。
3S技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RS用于提供大量实时、动态、快速、廉价的地理信息; GPS 用于空间数据快速定位,为遥感数据提供空间坐标,并对遥感数据进行校正和检验; GIS用于对空间数据进行存贮、管理、查询、分析和可视化,将大量抽象的统计数据变成直观的专题图和统计报表等。
3S 技术具有获取信息的实时性,准确性,便捷性,综合性等特点。
三、绘图说明GPS定位测点原理。
四、GIS与其他信息系统有什么区别GIS有别于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GIS具有以某种选定的方式对空间数据进行解释和判断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数据管理,这种能力使用户能得到关于数据的知识,因此,GIS是能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的DBMS,GIS必须包含DBMS。
GIS有别于MIS(管理信息系统),GIS要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库共同管理、分析和应用,GIS的软硬件设备要复杂、系统功能要强;MIS则只有属性数据库的管理,即使存贮了图形,也是以文件形式管理,图形要素不能分解、查询、没有拓扑关系。
管理地图和地理信息的MIS不一定就是GIS,MIS在概念上更接近DBMS。
GIS有别于地图数据库,地图数据库仅仅是将数字地图有组织地存放起来,不注重分析和查询,不可能去综合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深层次的空间分析,提供辅助决策的信息,它只是GIS的一个数据源。
3S技术复习材料(新修改)解析

第一章绪论地球信息科学:地球信息科学( Geoinformatics 或 Geomatics),又译为地理信息科学,是测绘学、拍照丈量与遥感学、地图学、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卫星定位技术、专家系统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等的有机集成,即多种学科的综合。
是用各样现代化方法采集、量测、剖析、储存、管理、显示、流传和应用与地理和空间散布有关数据的一门综合的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和家产实体。
特点:动向性、系统化、及时性、空间特点、信息科学构成:1、 GIS:多种学科集成的基础平台,用来搜寻、储存、管理和剖析空间信息数据。
2、 RS、DPS(拍照丈量)、 GPS:快速获取和更新地理信息的主要技术手段。
3、地图学与图像图形学:用作地理信息的表示、剖析和办理,以及地理信息成就的表达和显示。
4、人工智能:如专家系统( ES)和人工神经网络,使数据采集、更新、剖析和应用更为自动化和智能化,达到决议层次的应用。
5、现代通信技术:为地理信息在各部门的流传和应用供应保证。
RS(抽象):安装在平台上的传感器,借助于某种信息流传媒介来感测遥远事物的过程。
RS 技术(详细):从不一样高度的平台(如飞机、人造卫星等)使用传感器采集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再将这些信息传输到地面并加以办理,进而达到对地物的辨别与监测的全过程的综合技术。
遥感种类:(一)按遥感对象分:1、宇宙遥感2、地球遥感(二)按遥感平台分:1、航天遥感2、航空遥感3、地面遥感(三)按流传媒介分:1、电磁波遥感2、声波遥感3、力场遥感4、地震波遥感(四)按传感器工作方式分:1、被动遥感2、主动遥感(五)按资料获取方式分:1、成象方式: (1) 光学拍照 (2) 扫描成象2、非成象方式(六)按应用领域分: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大气遥感等等。
被动遥感:传感器自己不发射任何人工探测信号,只好被动地接受来自对象的信息。
如不用闪光灯的拍照。
主动遥感:传感器自己带有电磁波的辐射源,工作时向目标发射信号,接收目标物反射这类辐射波的强度。
3s技术考试总结

3s技术考试总结1、名词解释(2’*5=10’):1、大气窗口:将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2、空间分辨率:信息识别目标的空间尺度与遥感信息空间分辨率的关系3、多路径效应:GPS接收机所收到GPS信号经由建筑物、水面或其它反射物表面反射抵达接收机天线的干扰信号。
经反射的信号路径增长了,其伪距存在系统偏差,致使定位结果不准。
这一效应叫做多路经效应。
4、伪距:由于卫星钟、接收机钟的误差以及无线电信号在大气中的延迟,实际测出的距离并非真正的站星几何距离,一般称为伪距。
5、遥感:远距离感知自然现象的一种探测技术。
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6、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以采集、存储、管理、描述、分析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信息系统。
7、GPS:这是一个由覆盖全球的24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保证在任意时刻,地球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卫星,以保证卫星可以采集到该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度,以便实现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
8、遥感的几何校正:遥感成像的时候,由于飞行器的姿态、高度、速度以及地球自转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图像相对于地面目标发生几何畸变,这种畸变表现为象元相对于地面目标的实际位置发生挤压、扭曲、拉伸和偏移等,针对几何畸变进行的误差校正就叫几何校正。
9、遥感的辐射校正: 由于外界因素,数据获取和传输系统产生的系统的、随机的辐射失真或畸变进行的校正,消除或改正因辐射误差而引起影像畸变的过程、10、图象的解译:指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判读仪器或者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撑环境,综合遥感的各方面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实现对遥感图像的理解,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11、光谱分辨率: 传感器所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传感器各个波段的宽度)12、多光谱分辨率遥感:是利用具有两个以上波谱通道的传感器对地物进行同步成像的一种遥感技术,它将物体反射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分成若干波谱段进行接收和记录。
“3s技术”资料汇编

“3s技术”资料汇编目录一、基于3S技术的奔子栏水源地库区库岸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及灾害风险性区划研究二、广义3S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三、3S技术在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中的应用四、3S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五、基于3S技术的公路建设影响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六、基于3S技术的汶川强震区潜在突发性泥石流危险性区划及评价研究基于3S技术的奔子栏水源地库区库岸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及灾害风险性区划研究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及灾害风险性区划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在水库库岸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还可能影响到水库的正常运行和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
因此,开展库岸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及灾害风险性区划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水库库岸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及灾害风险性区划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
研究方法主要基于地质勘查、数值模拟、GIS 技术等手段。
在研究内容方面,多集中于库岸滑坡、泥石流等单一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价,而涉及多种地质灾害的综合评价和风险性区划研究相对较少。
同时,大多数研究仍存在评价标准不统区划结果主观性较大等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
本研究采用3S技术,包括遥感图像解译、GIS空间分析和地学统计等方法,对奔子栏水源地库区库岸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及灾害风险性区划研究。
通过遥感图像解译获取研究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信息;利用GIS技术建立空间分析平台,进行地形起伏度、植被覆盖度等因子的提取和量化;运用地学统计方法,如聚类分析、层次分析等,对获取的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客观地确定地质灾害易发性和风险性等级。
通过对奔子栏水源地库区库岸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发现研究区主要存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类型。
在综合考虑地形起伏度、岩土体性质、降雨量等因素后,将研究区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三个等级。
其中,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库区中部的陡峭山地,中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库区周边的丘陵地区,低易发区则主要分布在库区周围的平缓地带。
3S技术考试资料整理

一、名词解释1、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应用地理信息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地理数据,提供管理、模拟、决策预测预报等任务所需的各种地理信息的技术系统。
2、黑体与朗伯源黑体是指入射的全部电磁波被完全吸收,既无反射也没有透射的物体。
朗伯源是指辐射亮度L和观察角B无关的辐射源。
3、三角网三角网是由一系列连续三角形构成的网状的平面控制图形,是中布设连续三角形的两种主要扩展形式,同时向各方向扩展而构成网状,优点为点位分布均匀、各点之间互相牵制、图形强度较高,缺点是扩展较缓慢4、地物反射波普曲线地物的反射波谱是研究地面物体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通常用二维几何空间内的曲线表示。
横坐标表示波长入,纵坐标表示反射率p。
地物反射曲线的形态很不相同,表明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不同5、监督分类从研究区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训练场地作为样本。
根据已知训练区提供的样本,通过选择特征参数(如像素亮度均值、方差等),建立判别函数,据此对样本像元进行分类,依据样本类别的特征来识别非样本像元的归属类别。
6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是利用多颗导航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对地球表面某地点进行定位、报时或对地表移动物体进行导航的技术系统。
7、辐射亮度假定有一辐射源呈面状,向外辐射的强度随辐射方向而不同,则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即为辐射亮度,单位:瓦/弧度•平方米。
8、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又称目视判读,或目视判译,它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辅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9、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成为大气窗口。
10、非监督分类是在没有先验类别(训练场地)作为样本的条件下,即事先不知道类别特征,主要根据像元间相似度的大小进行归类合并(即相似度大的像元归为一类)的方法。
11、遥感数字图像以数字表示的遥感图像,其最基本的单元是像素.像素是成像过程的采样点,也是计算机处理图像的最小单元•像素具有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二、计算1、解:太阳辐射通量=太阳常数*4 n2(r为日地距离)太阳辐射出射度=太阳总辐射通量/4 n2(r为太阳线半径)已知太阳常数=1.360*10 3W/m2,日地距离=1.4959787*10 11m,太阳线半径=6.96*10 8m根据公式得出太阳辐射出射度=太阳总辐射通量/4 n2=太阳常数*4 n2/4 n2=太阳常数*r2/r2=1.360*10 3*(1.4959787*10 11)2/(6.96*10 8)2=6.283*10 7W/m2三、论述1、遥感目视解译概念,并分别从色形位三个方面简述遥感目视解译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应用地理信息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地理数据,提供管理、模拟、决策预测预报等任务所需的各种地理信息的技术系统。
黑体与朗伯源黑体是指入射的全部电磁波被完全吸收,既无反射也没有透射的物体。
朗伯源是指辐射亮度L和观察角θ无关的辐射源。
三角网三角网是由一系列连续三角形构成的网状的平面控制图形,是三角测量中布设连续三角形的两种主要扩展形式,同时向各方向扩展而构成网状,优点为点位分布均匀、各点之间互相牵制、图形强度较高,缺点是扩展较缓慢地物反射波普曲线地物的反射波谱是研究地面物体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通常用二维几何空间内的曲线表示。
横坐标表示波长λ,纵坐标表示反射率ρ。
地物反射曲线的形态很不相同,表明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不同监督分类从研究区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训练场地作为样本。
根据已知训练区提供的样本,通过选择特征参数(如像素亮度均值、方差等),建立判别函数,据此对样本像元进行分类,依据样本类别的特征来识别非样本像元的归属类别。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是利用多颗导航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对地球表面某地点进行定位、报时或对地表移动物体进行导航的技术系统。
辐射亮度假定有一辐射源呈面状,向外辐射的强度随辐射方向而不同,则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即为辐射亮度,单位:瓦/弧度·平方米。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又称目视判读,或目视判译,它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辅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成为大气窗口。
非监督分类是在没有先验类别(训练场地)作为样本的条件下,即事先不知道类别特征,主要根据像元间相似度的大小进行归类合并(即相似度大的像元归为一类)的方法。
遥感数字图像以数字表示的遥感图像,其最基本的单元是像素.像素是成像过程的采样点,也是计算机处理图像的最小单元.像素具有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计算1、解:太阳辐射通量=太阳常数*4πr2(r为日地距离)太阳辐射出射度=太阳总辐射通量/4πr2(r为太阳线半径)已知太阳常数=1.360*103W/m2,日地距离=1.4959787*1011m,太阳线半径=6.96*108m根据公式得出太阳辐射出射度=太阳总辐射通量/4πr2=太阳常数*4πr2/4πr2=太阳常数*r2/r2=1.360*103*(1.4959787*1011)2/(6.96*108)2=6.283*107W/m2三、论述1、遥感目视解译概念,并分别从色形位三个方面简述遥感目视解译的标志。
又称目视判读,或目视判译,它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辅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直接解译标志:(1)色: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颜色,包括地物的色调、颜色、阴影等(2)形: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形状,包括地物的形状、大小、纹理、图形等(3)位: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位置,包括地物的分布空间位置和相关布局等间接判读标志:(1)目标地物与其相关指示特征:像片上的河流边滩、沙嘴和心滩的形态特征是确定河流的间接标志。
像片上呈线延伸的陡立的三角面地形,是推断地质断层存在的间接标志。
(2)地物与环境的关系:根据有代表性的植物类型推断当地的生态环境,如寒带针叶林的存在说明该地区属于寒温带气候。
(3)目标地物与成像时间的关系:了解成像时间,有助于对地物的识别。
如,东部季风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土壤含水量因此具有季节变化,河流与水库的水位也有季节变化。
2、何为“3S”技术,并简述其技术组成,选一生活中的例子论述之。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的英文名称中最后一个单词均含有“S”人们习惯将这三种技术合称为“3S”技术。
遥感的技术组成: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地理信息系统组成:(1)计算机硬件系统(2)计算机软件系统(3)系统开发、管理和使用人员(4)空间数据全球定位系统(1)导航卫星(2)地面站,包括主控站,监测站与注入站(3)空间定位卫星导航仪3、试述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分类的基本过程(1)根据图像分类目的选取特定区域的遥感数字图像,需考虑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成像时间、图像质量等。
(2)根据研究区域,收集与分析地面参考信息与有关数据。
为提高计算机分类的精度,需要对数字图像进行辐射校正和几何纠正。
(3)对图像分类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掌握各种分类方法的优缺点,然后根据分类要求和图像数据的特征,选择合适的图像分类方法和算法。
制定分类系统,确定分类类别。
(4)找出代表这些类别的统计特征(5)为了测定总体特征,在监督分类中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训练场地进行采样,测定其特征。
在非监督分类中,可用聚类等方法对特征相似的像素进行归类,测定其特征。
(6)对遥感图像中各像素进行分类。
包括对每个像素进行分类和对预先分割均匀的区域进行分类。
(7)分类精度检查。
在监督分类中把已知的训练数据及分类类别与分类结果进行比较,确认分类的精度及可靠性。
在非监督分类中,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类效果的好坏需要经实际检验或利用分类区域的调查材料、专题图进行核查。
(8)对判别分析的结果进行统计检验。
四、简答1、遥感的特点有哪些?(1)大面积同步观测(2)时效性(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4)经济性(5)局限性(缺点)2、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有哪些?(1)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偏航:指遥感平台在前进过程中,相对于原前进航向偏转了一个小角度,从而引起扫描行方向的变化,导致图像的倾斜畸变。
(2)地形起伏的影响当地形存在起伏时,会产生局部像点的位移,使原来本应是地面点的信号被同一位置上某高点的信号代替。
(3)地表曲率的影响地球是球体,严格说是椭球体,因此地球表面是曲面。
这一曲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像点位置的移动。
二是像元对应于地面宽度的不等。
(4)大气折射的影响大气对辐射的传播产生折射。
由于大气的密度分布从下向上越来越小,折射率不断变化,因此折射后的辐射传播不再是直线而是一条曲线,从而导致传感器接收的像点发生位移。
(5)地球自转的影响卫星前进过程中,传感器对地面扫描获得图像时,地球自转影响较大,会产生影像偏离。
因为多数卫星在轨道运行的降段接收图像,即卫星自北向南运动,这时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相对运动的结果,使卫星的星下位置逐渐产生偏离。
3、监督分类常用的具体方法有哪几种?(1)最小距离分类法a最小距离判别法b最近邻域分类法(2)多级切割分类法(3)特征曲线窗口法(4)最大似然比分类法4、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步骤有哪些?(1)目视解译准备工作阶段(2)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3)室内详细判读(4)野外验证与补判(5)目视解译成果的转绘与制图5、摄影像片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有什么区别?(1)投影距离的影响:垂直投影图像的缩小与放大与投影距离无关,并有统一的比例尺。
中心投影则受投影距离的影响,像片比例尺与平台高度(反比)和焦距(正比)有关。
(2)投影面倾斜的影响:当投影面倾斜时,垂直投影的图像仅表现为比例尺的放大(3)地形起伏的影响:垂直投影时,随地面起伏变化,投影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实际水平距离成比例缩小,相对位置不变。
中心投影时,地面起伏越大,像上投影点水平位置的位移量就越大,产生投影误差。
这种误差有一定的规律。
6、微波遥感特点(1)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2)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普特征(3)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穿透能力(4)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5)分辨率较低,但特征性明显7、gps功能车辆定位监控;车辆调度服务功能;车辆安全服务功能;车辆信息管理功能;定制报警服务;统计功能;卫星监测8、gis系统组成与功能(1)接收和储存由地面监控站发来的导航信息、执行监控站的控制指令(2)由星载微处理机进行部分必要的数据处理(3)通过星载的高精度原子钟提供精密的时间标准(4)向用户发送定位信息(5)在地面监控站指令下调整卫星姿态和启用备用卫星。
系统组成:(1)计算机硬件系统(2)计算机软件系统(3)系统开发、管理和使用人员(4)空间数据功能:(1)地理信息采集功能(2)地理数据管理功能(3)空间分析与属性分析功能(4)地理信息的可视化功能5、摄影像片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有什么区别?(1)投影距离的影响:垂直投影图像的缩小与放大与投影距离无关,并有统一的比例尺。
中心投影则受投影距离的影响,像片比例尺与平台高度(反比)和焦距(正比)有关。
(2)投影面倾斜的影响:当投影面倾斜时,垂直投影的图像仅表现为比例尺的放大(3)地形起伏的影响:垂直投影时,随地面起伏变化,投影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实际水平距离成比例缩小,相对位置不变。
中心投影时,地面起伏越大,像上投影点水平位置的位移量就越大,产生投影误差。
这种误差有一定的规律。
6、微波遥感特点(1)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2)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普特征(3)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穿透能力(4)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5)分辨率较低,但特征性明显7、gps功能车辆定位监控;车辆调度服务功能;车辆安全服务功能;车辆信息管理功能;定制报警服务;统计功能;卫星监测8、gis系统组成与功能(1)接收和储存由地面监控站发来的导航信息、执行监控站的控制指令(2)由星载微处理机进行部分必要的数据处理(3)通过星载的高精度原子钟提供精密的时间标准(4)向用户发送定位信息(5)在地面监控站指令下调整卫星姿态和启用备用卫星。
系统组成:(1)计算机硬件系统(2)计算机软件系统(3)系统开发、管理和使用人员(4)空间数据功能:(1)地理信息采集功能(2)地理数据管理功能(3)空间分析与属性分析功能(4)地理信息的可视化功能5、摄影像片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有什么区别?(1)投影距离的影响:垂直投影图像的缩小与放大与投影距离无关,并有统一的比例尺。
中心投影则受投影距离的影响,像片比例尺与平台高度(反比)和焦距(正比)有关。
(2)投影面倾斜的影响:当投影面倾斜时,垂直投影的图像仅表现为比例尺的放大(3)地形起伏的影响:垂直投影时,随地面起伏变化,投影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实际水平距离成比例缩小,相对位置不变。
中心投影时,地面起伏越大,像上投影点水平位置的位移量就越大,产生投影误差。
这种误差有一定的规律。
6、微波遥感特点(1)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2)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普特征(3)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穿透能力(4)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5)分辨率较低,但特征性明显7、gps功能车辆定位监控;车辆调度服务功能;车辆安全服务功能;车辆信息管理功能;定制报警服务;统计功能;卫星监测8、gis系统组成与功能(1)接收和储存由地面监控站发来的导航信息、执行监控站的控制指令(2)由星载微处理机进行部分必要的数据处理(3)通过星载的高精度原子钟提供精密的时间标准(4)向用户发送定位信息(5)在地面监控站指令下调整卫星姿态和启用备用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