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解决高校青年教师住房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高校青年教职工住房问题的分析和探索

高校青年教职工住房问题的分析和探索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日益重视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青年教职工的数量有了大幅增加。

由于商品房价格的不断上涨,高校青年教职工住房问题日渐突出,住房问题已成为高校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高校住房改革的瓶颈问题。

因此,采取适当措施,切实解决青年教职工住房困难,是提高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1高校青年教职工住房现状为了博采众长,进一步提高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各高校每年引进的教师大多数多来自不同的城市。

这些青年教师在毕业后来到了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城市,没有先辈为自己创造的任何生活基础,一切凭自己从零开始[1]。

对于青年教职工而言,刚参加工作就面临着结婚生育或孩子年幼的情况,甚至还需要父母来帮忙照看小孩。

因此,这些青年教职工急需要一套住房,来解决工作和生活困难。

目前,多数已婚青年教职工在学校周边租住房屋,高额的房租成了青年教职工的巨大的生活压力。

在实行了住房改革制度之后,购买住房的职工在退休或去世之后,房子并不退还学校,而每年大量引进的青年教师,早已使学校的过渡性周转房房源枯竭,与青年教职工的实际需要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满足不了已有和新引进的青年教职工的需要。

2制约高校青年教职工住房问题的主要因素2.1经济能力不足和不断上涨的高房价是制约青年教职工住房问题的主要原因[2]目前,高校引进的青年教职工绝大部分为外地籍青年教职工,在本地无其他住房,所以一旦结婚成家,住房必然成为他们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另外,引进的教职工多为博士和硕士毕业生,他们的年龄一般在26岁至30岁之间。

也就是说毕业工作后,很短时间内要完成结婚、育子等人生大事,很难有积蓄,有的甚至经济拮据。

对一个刚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职工而言,经济能力不足是他们无法解决住房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

2.2学校家属区外的环境和距离学校的路程是影响青年教职工住房的重要原因高校青年教职工对住房往往有着比较特殊的要求,除了物美价廉等共同因素外,更看重小区的物业管理环境、距学校的距离以及子女培养成长环境,这样的要求又与经济能力不足发生了矛盾。

解决青年教职工住房问题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高校为例

解决青年教职工住房问题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高校为例

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解决青年教职工住房问题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高校为例宋雪飞,王志丹,舒颖岗(中国人民大学资产与后勤管理处,北京100872 )摘要:自国家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来,福利住房分配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的方式被取消,但由于在北京住房资源短缺、房地产市场价格较高、青年教职工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等因素,高校青年教职工住房问题日渐突出,住房问题已成为高校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成为高校住房改革的瓶颈问题。

本文以北京高校近年来解决青年教职工住房问题的工作开展情况为例,探索并实践解决青年教职工住房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北京高校;青年教职工;住房问题;拓展新房源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1现阶段青年教职工住房问题基本情况1.1学校仍作为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的 主体1998年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深 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 知》明确规定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 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将住房问题由“单 位”推向“市场”。

但由于住房资源短缺、房地产市场价格较高、青年教职工经济 承受能力有限等因素,尤其是单位制时 期物理空间上的隔绝,带来人们心理上 的“单位人意识”的延续,不可避免地 使学校这一单位组织,仍然承担着解决 教职工住房问题的主体责任。

部分高校近年来通过深化住房制度 改革、校园置换、组织申购政策性住房等 方式,同时结合发放国家住房补贴的货币 化方式,解决了大多数教职工的住房问题。

1.2青年教职工住房问题现状现我国正面临经济社会双重转型,城市住房消费两极分化现象严重,随着 学校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房价的飞速 上涨,青年教职工的收入无法实现自购商 品房,又无法被列入政府政策保障的低收 入群体,成为“夹心层”,此部分青年教 职工的住房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

这些教职工多数为高校大规模组织购房工作完成后引进的人才或新来校教职工,他们大多数是学校教学、科研、行政岗位上的骨干。

高校青年教师住房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办法探讨

高校青年教师住房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办法探讨

高校青年教师住房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办法探讨随着国家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职工住房商品化、社会化的观念渐渐深入人心。

而高校青年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會群体,普遍受教育程度高,刚参加工作教学科研任务重。

个人因多年求学,经济能力和时间精力等原因致婚姻、家庭、住房等现实生活问题未能及时解决。

高校对新入职青年教师住房需求是否有效满足,住房困难是否及时解决,都密切关系到学校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在职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学科研的长远发展。

切实帮助青年教师解决住房困难,是所有高校未来发展建设、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当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

面对青年教师住房存在的问题,很多高校进行了积极探索,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造成目前高校青年教师住房困难的主要问题(一)住房观念问题: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文件,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逐步实行住房制度改革,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时至今日已近二十年,但职工的思想认识和观念上,都未能彻底摆脱过去实物分房的影子,总认为单位应无条件解决自己的住房问题。

住房商品化、社会化的改革及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困难重重。

(二)管理体制问题:学校住房相关体制转型不彻底,机制发展不完善。

导致在职工住房问题上,还存在大包大揽现象。

计划经济时代,高校原房产管理部门属于权利高度集中部门,教职工住房这一现实生活中最迫切的问题,都依赖房产管理部门解决。

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后,高校原有公房基本都被老职工买断。

按照教育部、建设部的文件规定,必须保留不低于学校规划住房总量15%数量的公房作为学校长久周转住房,供每年新增年轻教师、新聘人员和引进人员租用。

但学校人事部门在选留人才时,仍将解决住房问题,作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变“选修”为“必修”,单位和个人均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福利分房的固定思维。

高校青年教师住房问题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住房问题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住房问题研究高校青年教师经济基础薄弱,面临住房供给不足、无力自购房、居住环境差等问题,不利于教学和科研,容易造成高校人才流失。

针对高校青年教师住房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住房问题产生原因,并提出改善青年教师住房的对策建议。

标签:高校;青年教师;住房;对策高校青年教师创新能力强、科研热情高、成长迅速、潜力巨大,是高校未来的教学骨干和学科领军人物,关乎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里庞大的部分。

根据教育部统计显示,2011年底我国高校青年教师达到88万,占全部教师总数的62%。

青年教师普遍具有新入职、职称低、工资低、处于婚育期等特点,住房需求强烈。

国家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高校教师不再享受到福利分房,进入货币化购房阶段。

青年教师经济基础差,市场化高房价与低购买力矛盾突出。

多数高校新建住房不足,提供的校内教师公寓和周转房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青年教师的住房需求,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

1 高校青年教师住房存在的问题(1)青年教师人数激增,高校住房供给缺口大。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众多高校为扩张师资力量不断引进高水平人才,以40岁以下刚毕业的硕士和博士等青年教师为主。

高校住房一般来自福利住房和教师宿舍,住房资源相当紧缺,能为青年教师提供的住房严重不足,只能解决部分青年教师居住问题,职称偏低、工龄偏小的青年教职工只能排队等候。

(2)青年教师经济基础弱,无力购买高价商品房。

青年教师刚步入职业生涯,住房公积金缴存年限短,高校的住房补贴少,租房补贴仅在工作前几年发放,没有足够的经济积累,面对商品房只能望而却步。

(3)青年教师住房环境差,影响教学科研工作。

居住在校内的青年教师一般以单人间宿舍或单套件家庭公寓为主,住房困难的高校甚至让单身青年教师几人合住,人均面积偏小,难以拥有独立空间。

教师宿舍和公寓一般为周换房或学校教室改造而成,楼层修建时间久,隔音效果不好,配套设施不齐全,居住环境差,严重影响青年教师的休息和备课,进而影响教学和科研工作。

改善住房条件,稳定青年教师队伍

改善住房条件,稳定青年教师队伍

改善住 房条 件 ,稳 定 青 年教 师 队伍
邓 荣华 ,张桂 莉 ,邓 丽曼
( 清华大学 房地产 管理处 ,北京 10 8 ) 0 0 4

要: 随着国家房改政 策的推进 、福利分房逐步取消 ,商 品房价格不 断上扬 ,高校青 年教 师购买房屋前
的住房困难 日渐突 出。该文多方面分析了现阶段学校 青年教师普遍存 在的工作 与住 房之间的矛盾 ,探讨 与
t e y u g t a he ’ wo k a o i we n o n e c r s r nd h usng,tyn o fnd efc ie m e s r s s h s r v li o i r ig t i fe tv a u e , uc a e ovng h usng, rntrii g e asn
( os gMaae et etn T i h aU i r t,B in 0 04, hn ) H ui ngm n Sco , s gu n esy e i 10 8 C i n i n v i jg a
A b tac :W ih t e d v lp e to he n to a o i o iis, t la e h usng i s pp a n n he c m — sr t t h e eo m n ft a in lh usng p lc e he wefr o i sdia e r g a d t o i
e c ,t ep s le y u g t a h r ’ h u i g p o lm ,S s t tb l e t e y u g ta h r ’ ta a d i s r h t . o h l ov o n e c e s o sn r b e O a o s i z h o n e c e a i s e m n n u e t e s oh r n i g o e u ie i ’ ta hn n e e rh w r . mo t u n n f h n v r t s e c i g a d rs a c o k t s y Ke r s o sn eo m;l k g n g me t tb iig t a y wo d :h u i g r fr i a e ma a e n ;s l n e m n a z

关于教师住房问题的提案

关于教师住房问题的提案

关于教师住房问题的提案
近年来,我校教师住房问题愈发突出,给教师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因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学校教师住房建设力度
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住房建设的重要性,加大投入力度,尽快增加教师住房的数量和质量,以满足教师们的住房需求。

二、优先考虑新进教师的住房需求
学校在分配住房时,应该优先考虑新进教师的住房需求,保证他们能够及时入住,避免因住房问题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三、建立公开透明的住房分配制度
学校应该建立公开透明的住房分配制度,让教师们了解住房分配的流程和标准,避免出现住房分配不公等问题。

四、形成多元化住房供给模式
学校应该探索多元化住房供给模式,如与房地产公司合作、引入社会力量等,以扩大教师住房的供给渠道,满足教师们的不同住房需求。

以上是我的建议,希望学校领导能够重视教师住房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教师们提供更好的住房保障,促进教师们的积极性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谢谢!
- 1 -。

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住房现状及改善对策

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住房现状及改善对策

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住房现状及购房问题摘要: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高校教师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日益成为亟需解决的高校民生问题。

本文具体调研了上海市三所高校青年教师目前的住房条件和购房需求问题,也研究了该群体对目前居住现状的满意度及对在购房的具体需求,提出了进一步解决青年教师购房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住房现状居住满意度购房问题江泽民总书记在北师大百年校庆上讲话曾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高校青年教师一般指年龄在三十五周岁以下的教师,5至10年以后,这些人将责无旁贷地挑起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重担,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

高等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高校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的双重职责,是科教兴国的中坚力量,任重而道远。

尤其是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骨干力量和生力军。

5至10年以后,这些人将责无旁贷地挑起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重担,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

近年来,上海高等教育不断发展,高校引进了大批年轻教师补充紧缺的师资队伍,随着青年教师的增多,青年教师住房日趋紧张,住房已成为教师福利中最突出的问题。

自1998年以来,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后,高校不能再自建教工住宅,而高校所能提供的租金优惠的教师公寓数量十分有限,不能满足需求,无房产的青年教师及其家属只能购房或暂时另行租房。

而随着上海房价大幅度的上涨,青年教师的购房和租房压力都越来越大。

清华校长顾秉林就曾表示很担忧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现在买不起房的不仅仅是低收入家庭,现在高校青年教师的收入与房价差距太大,根本买不起房。

”很担忧这样下去会导致青年人才流失。

可见,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高校教师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日益成为亟需解决的高校民生问题。

根据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办法第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教师住房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用于教师住宅建设的财政拨款要逐年增长,并对建造教师住房给予优惠政策。

浅析高校青年教职工住房问题及建议措施

浅析高校青年教职工住房问题及建议措施

浅析高校青年教职工住房问题及建议措施在国家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青年教职工的住房问题成为了当下高校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作者在分析了高校青年教职工住房现状和原因后,从自身观点出发,给出了建议措施。

标签:住房实物分配青年教职工高校住房问题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青年教职工不断涌入高校,高校总体呈现出年轻化的态势,他们成为了学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

与此同时,大批量的住房需求也接踵而来。

在当前国内商品房房价居高不下的形势下,青年教职工的住房问题成为了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只有解决好青年教职工的住房问题,保障基本的生活条件,解除后顾之忧,才能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中,才能稳定学校教职工队伍建设、防止人才流失。

一、高校青年教职工住房现状分析在国家住房制度改革的大环境下,高校教职工的住房问题日益突出。

当前,青年教职工的住房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1.居住在父母家中一些父母家和教职工所在学校在同一市区的青年教职工通常会选择居住在父母家中。

2.居住在学校提供的单间宿舍或集体床位居住地离学校10公里以外的青年教职工在办理完入校手续后,学校一般会分配一个床位,三人合住一间;工作年限稍长一点的青年教职工能够分配到一个单间宿舍,面积一般在15-20m2左右,供其过渡使用。

3.居住在学校提供的青年教师周转公寓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在校内建有青年教师周转公寓,只要教职工配偶在其所在单位无住房,青年教职工都可申请学校周转公寓。

4.教职工在校外自行租房为缓解学校住房压力,学校一般会给引进的人才(主要指博士)发放住房补贴,供其在校外自行租房过渡。

二、高校青年教职工住房问题的原因1998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文件中要求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这也就意味着停止实物分配后高校肯定会存在较大的住房缺口,青年教职工就没有机会享受学校的福利性分房待遇,只能通过自身的能力在外购买商品住房[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解决高校青年教师住房问题及对策
作者:严蓓蕾
来源:《商情》2013年第38期
【摘要】为高校青年教师提供较好的住房条件不但有助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对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有利。

本文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师住房问题的现状,并从多个角度探讨研究了高校青年教师住房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住房问题
一、引言
青年教师既是高校不断发展的未来,又是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未来。

青年教师不光是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生力军,更是高校中负担最重、收入低的群体。

如果青年教师队伍不够稳定,那么全体高校教师队伍就会不稳定。

近几年,高校普遍存在着引进教师,尤其是高层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难的问题,而高房价、收入低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高校青年教师住房问题现状
1998年之后,中国停止了住房的实物分配,从福利性分房转向货币化分房,因而绝大多数的青年教师未享受到福利分房的待遇。

为了自身发展需要,各高校每年都会以调入、分配、引进等形式来增加教职工数量,而大多数高校的新房建设缺乏,所提供的周转房或租住公房比较少,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青年教师队伍需要。

由于这些新增教职工的经济不太宽裕,无法购买商品房,因而使得高校住房的供需缺口越来越大,从而严重影响高校师资队伍的正常和稳定,不利于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而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科研、学科发展不可低估、最具发展潜力的力量,是高校的后备或中坚发展力量。

另外,高校青年教师是一群有上进心、思维活跃、头脑灵活、业务性强、知识面广、学历高的青年,该教师队伍对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潜在力量,是高校的未来与希望。

所以,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是社会与学校和谐发展的前提。

据统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每年引进人员均在一百人以上,而其住房仍然存在较大缺口,因而住房安置目前已变成吸引人才的关键问题。

一般情况下,青年教师刚到高校工作时都分配一个床位,两人或者三人合住一间,部分条件好点的高校能给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分配一个单间。

然而由于青年教师收入较低,并未形成足够的购房能力,而且正适逢婚龄,因此拥有一套周转房,即使比较小,对稳定青年教师队伍,并使其安心教学和科研上至关重要。

三、高校青年教师住房问题解决对策
(1)解决好高校青年教师收入水平的社会阶层定位问题。

高校青年教师是否属于高收入阶层?肯定不是。

从高校青年教师的实际收入来看,应该属于社会中低收入阶层。

社会中低收入阶层的保障房政策并不包括高校青年教师,加上高校经济能力有限,尤其是正在建设新校区的一些高校,大多数都负债累累,因而部分高校连教师正常校内津贴也无法发放。

因为收入缺少保障,造成一些青年教师外流,从而增加了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难度。

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开始推动城市保障房的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难的问题。

2011年,国家建设了保障房1000万套,有效缓解了高校青年教师的收入阶层定位问题。

国家及各级政府应该将高校青年教师住房问题纳入到国家保障房建设的规划中,从而为高校青年教师提供解决住房的机会。

(2)政府机构投资在高校内建设公共租赁房。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国家投资解决了高校筒子楼问题,这是一项很好的政策,对于改善高校青年教师的住房条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未能坚持下去。

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将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逐步使其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体。

”政府在高校内投资建设的公共租赁房,其房屋产权为政府所有,用于给刚工作的青年教师租住,而租金收入由政府与学校按比例分配。

钙做法不光既缓解了政府建设公租房土地的供应问题,还解决了暂时缺乏能力购房的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及不少大学城晚上缺少老师的“空城”问题。

(3)在大学城附近建设教师公寓园区。

为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许多城市都建设了“大学城”,这对于促进高校间的交流,实现大学资源的共享都起到积极的肯定的作用。

然而一般大学城都离市区较远,使得有能力在市区购房的教师师,上下班很不方便。

因此,政府在规划建设大学城时,应该规划建设大学城的教师公寓园区,按照当地经济适用房的政策向青年教师供房,按照限价房的政策向打算改善条件的高校教师供房。

对无法建设该教师公寓园区的城市,要学习国外,规划建设一些“教师邻里”小区。

国家可按各地住房的中等标准,用商品房市场价格的50%售给青年教师,而差额部分可由开发商让利和政府补贴来解决。

(4)高校自建部分教师周转公寓房。

对政府保障房还没惠及的高校或者大学城,政府应该准许高校自建教师周转公寓。

可由学校提供土地,教师个人担负建设成本费用,本着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原则,产权归学校所有,教师个人有使用权,但无处置权。

调离者要将房子退还给学校。

为满足高层次人才生活、学习的需要,房屋面积不宜太小,建两室两厅或者三室两厅为宜。

如果校园内建设教师周转公寓,可方便教师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增加校园的文化氛围。

(5)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提升青年教师待遇地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第五十六条明确指出:“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投资,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

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增加教育投入。

提高国家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高校的收入一来靠政府拨款,二来靠学生学费,而政府对于学费又有
着严格的限制标准。

当前社会的捐赠环境不够成熟,高校可以利用的社会资金很有限,因此高校的收入主要依靠政府拨款。

所以只有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于高校的投入力度,才会使高校从较重的债务中解救出来,才会将高校收入里本属于教师的款项还给教师。

此外,当前高校教师的平均工资远远低于公务员的工资水平,有效解决高校教师的待遇问题,不但能推动社会尊师重教良好风气的形成,还能有力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只有收入有了保障,教师才会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而教师的地位也才能够提高。

只有解决了房子问题,师者有其所,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去。

四、结语
安居才会乐业,为高校青年教师提供较好的住房条件不但有助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对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有利。

所以在国家及地方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与高校要不断改善教师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师住房条件,强大教帅队伍,为高校教育的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骏,解决青年教师住房困难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