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期中考试准备试题
中国哲学史考试题

中国哲学史试题一.选择题1.下面------------不属于周初所提出的天命观的内容。
CA、天命靡常B、以德配天C、绝地天通D、敬德保民2、五行思想是在---------中首次明确提出的。
BA、《诗经·大雅》B、《尚书·洪范》C、《易传·系辞》D、《礼记·礼运》3、庄子人生哲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是--------------。
CA、“拔一毛以里天下不为也”B、齐物论C、逍遥游D、“合同异”4、荀子在认识论问题上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
AA、“虚壹而静”B、“静观玄览”C、“静因之道”D、格物致知5、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理论是由-----------明确提出的。
DA、商鞅B、慎到C、申不害D、韩非子6、下列命题中----------是由董仲舒提出的。
AA、“天不变道亦不变”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天地合气,物偶自生”D、“明于天人之分”7、“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是--------------的基本命题。
CA、扬雄B、桓谭C、王充D、范缜8、下列命题中----------不属于僧肇的思想体系。
DA、物不迁论B、不真空论C、般若无知论D、明报应论9、《沙门不敬王者论》的作者是------------。
AA、慧远B、僧肇C、道生D、慧能10、“一心三观”是-------------提出的。
CA、唯识宗B、华严宗C、天台宗D、禅宗11、范缜的“刃利”之喻是直接反对-----------而提出的。
CA、形亡神灭B、形神相即C、形亡神不灭D、形质神用12、----------不是先秦时期名辩思潮的主要代表。
CA、公孙龙B、惠施C、墨子D、后期墨家13、------------不属于“六家七宗”的范围。
DA、本无宗B、即色宗C、幻化宗D、菏泽宗14、“元气自然”是----------提出的。
BA、《管子》B、王充C、桓谭D、范缜15、“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是-----------提出的命题。
中国哲学史试题

中国哲学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儒家思想的“仁”概念最早由哪位思想家提出?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曾子2. 下列哪位哲学家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A. 老子B. 庄子C. 列子D. 鬼谷子3. “知行合一”是哪位中国哲学家的核心思想?A. 王阳明B. 朱熹C. 陆九渊D. 程颐4. “天人合一”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个哲学流派中?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5. 以下哪部著作是墨子的主要思想来源?A. 《墨子》B. 《道德经》C. 《孟子》D. 《荀子》6. 宋明理学中,提出“格物致知”的哲学家是?A. 王阳明B. 朱熹C. 陆九渊D. 程颐7. 以下哪位思想家是“易传”的作者?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曾子8. “非攻”和“兼爱”是哪家学派的基本主张?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9. 以下哪位哲学家被尊称为“医圣”?A. 张仲景B. 华佗C. 扁鹊D. 李时中10. “中庸之道”是以下哪位思想家的核心理念?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曾子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些是《道德经》中提到的“道”的特征?A. 无为而治B. 柔弱胜刚强C. 以德报怨D. 天人感应2. 以下哪些是儒家“礼”的内容?A. 五伦B. 八德C. 社会等级制度D. 音乐教育3. 法家代表人物包括哪些?A. 韩非子B. 商鞅C. 李斯D. 墨子4. 以下哪些是《周易》的主要思想?A. 阴阳变化B. 五行相生相克C. 八卦预测D. 人生哲理5. 以下哪些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A. 知行合一B. 心外无物C. 良知即是天理D. 格物致知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中立的态度。
()2. 老子的“道”是一种超越世界的绝对存在,它无形无象,无所不包。
()3. 墨子主张的“兼爱”和“非攻”是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和社会的不公。
中 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1、以下哪一位思想家主张“性善论”?()A 荀子B 墨子C 孟子D 韩非子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出自()A 《论语》B 《孟子》C 《老子》D 《庄子》3、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A 董仲舒B 朱熹C 王阳明D 陆九渊4、以下哪一项不是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A 理在事先B 格物致知C 心外无物D 存天理,灭人欲5、主张“知行合一”的思想家是()A 王夫之B 顾炎武C 黄宗羲D 王阳明6、以下哪一位思想家被称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论的思想家”?()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董仲舒7、“天地之化日新”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A 王夫之B 顾炎武C 黄宗羲D 王阳明8、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致在()A 西汉末年B 东汉末年C 魏晋南北朝D 隋唐时期9、以下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宇宙生成论的著作?()A 《周易》B 《老子》C 《庄子》D 《淮南子》10、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中国哲学的萌芽时期是______时期。
2、孔子的核心思想是“______”和“______”。
3、《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和______篇。
4、法家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5、玄学的主要论题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6、宋明理学分为______和______两大派别。
7、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是______、______、______。
8、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概念,最早见于______。
9、佛教的基本教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10、道教的经典著作是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1、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课程考试试题一

中国哲学史课程考试试题一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下列哪位哲学家不属于儒家学派?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道”是指什么?A.规律B.道德C.理念D.自然3、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下列哪位哲学家主张“无为而治”?A.孔子C.庄子D.韩非子4、下列哪一部著作不属于《四书》?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史记》5、下列哪位哲学家被誉为“理学大师”?A.周敦颐B.张载C.程颢D.王阳明6、“五行学说”是由哪位哲学家提出的?B.孔子C.庄子D.邹衍7、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五行学说”所包含的内容?A.金生水B.水生木C.木生火D.火生土8、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太极”是指什么?A.万物的本原B.宇宙的中心C.天地万物发展的总规律D.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9、下列哪位哲学家提出了“性善论”?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10、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最晚的一部重要著作?A. 《论语》B. 《大学》C. 《中庸》D. 《荀子》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请简述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12、请简述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知行合一”思想。
一年级数学入学考试试题一、我会填1、找规律,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数。
1,2,3,(),(),(),1,2,3,4,5。
2、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单位。
2个苹果重500()。
3、我会算。
4+()=10-()二、我会选。
1、下列哪个数字是偶数?()A. 17B. 19C. 28D. 342、下列哪个图形是三角形?()A. B. C. D.三、我会判断。
1、一个苹果重100千克。
()2、9+8=17()3、下列哪个是轴对称图形?()A. B. C. D.四、我会解决问题。
1、小华有6个气球,小红有4个气球。
小华给小红几个气球,他们两人的气球一样多?2、补充问题:我们班有男生36人,女生48人。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道家2. 儒家3. 墨家4. 法家5. 阴阳五行6. 易经7. 理学8. 心学9. 黄老之学10. 禅宗二、简答题1.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
2. 老子的“道”与“德”有何区别?3.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有何不同?4. 墨子的“兼爱”与“非攻”思想如何体现其社会观?5.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对后世有何影响?6. 阴阳五行理论在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作用是什么?7. 请解释《易经》中的“变易”思想。
8. 理学与心学的主要区别在哪里?9. 黄老之学如何影响了后世的道教思想?10. 禅宗的“顿悟”与“渐悟”有何异同?三、论述题1. 论述孔子的“礼”与“仁”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探讨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及其在政治哲学中的意义。
3. 分析墨子的“兼爱”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4. 论述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对秦朝统一六国的作用。
5. 探讨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理论中的具体应用。
6. 论述《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7. 比较理学与心学在认识论和实践论上的差异。
8. 论述黄老之学对道教发展的贡献。
9. 探讨禅宗“顿悟”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10. 分析中国哲学史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四、案例分析题1. 以《论语》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例,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实践意义。
2. 以《道德经》中老子的“上善若水”为例,探讨其对个人修养的启示。
3. 以《墨子》中的“兼爱”思想为例,分析其对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
4. 以《韩非子》中的“法不阿贵”为例,探讨其对现代法治社会的启示。
5. 以《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理论为例,分析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6. 以《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例,探讨其对个人奋斗精神的激励作用。
7. 以朱熹的理学思想为例,分析其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8. 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为例,探讨其对现代人自我认知的启示。
中哲考试试题

中哲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位哲学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荀子2. “道法自然”是哪位哲学家的核心思想?A. 孔子B. 老子C. 庄子D. 韩非子3. “性善论”是由哪位儒家学者提出的?A. 孟子B. 荀子C. 董仲舒D. 王阳明4. “知行合一”是哪位思想家提出的?A. 朱熹B. 王阳明C. 程颐D. 陆九渊5. 下列哪部著作不属于“四书”?A. 《大学》B. 《中庸》C. 《孟子》D. 《道德经》6. “天人合一”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位思想家的哲学体系中?A. 孔子B. 庄子C. 荀子D. 董仲舒7. “格物致知”是儒家哪位学者提出的?A. 朱熹B. 王阳明C. 程颐D. 陆九渊8. “无为而治”是哪位哲学家的政治主张?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韩非子9. “心即是理”是谁的哲学命题?A. 朱熹B. 王阳明C. 程颐D. 陆九渊10. 下列哪位哲学家不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2. 阐述老子的“无为”哲学,并说明其在政治和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13. 描述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并分析其对个人自由的启示。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4. 论述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5. 分析宋明理学中“理一分殊”与“心即理”两种思想的异同,并探讨它们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实践的意义。
四、材料分析题(每题30分,共30分)16.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儒家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贡献。
材料:《中庸》节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请注意:答题时请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哲学理论,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尽量使用专业术语。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中国哲学史复习题中国哲学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复习中国哲学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特点和价值观,为我们的思考和生活提供启示。
下面是一些关于中国哲学史的复习题,希望能够帮助你回顾相关知识。
题目一:孔子的思想中有哪些核心观点?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请简要描述孔子的思想中的以下核心观点:1. 仁:孔子认为,人应该以仁爱为核心,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和谐。
2. 礼:孔子强调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遵守传统的礼仪和仪式,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3. 中庸: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即避免极端和偏执的思维方式,追求平衡和中立。
他认为,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左右。
题目二:道家思想中的“道”是什么意思?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它的核心概念是“道”。
请简要描述道家思想中的“道”的含义和特点:1. 无为而治: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着自然的规律,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分干预和控制。
他们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不做强行干预,而是顺应自然的方式来达到和谐和平衡。
2. 隐逸:道家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和追求,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我超越。
他们主张隐逸和超脱尘世的生活方式,通过修炼和冥想来寻求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3. 无形无象: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无形无象的,不可捉摸和定义。
他们主张超越表象和形式,追求本质和真实。
他们认为,通过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可以达到心灵的解放和境界的提升。
题目三: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有何不同?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流派,它们在很多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理念。
请简要描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以下不同之处:1. 价值观念:儒家强调社会和家庭的道德价值观念,注重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1、名词解释合同异正确答案:惠施学派的基本观点,强调事物之间的统一性,与离坚白相对。
《庄子•秋水》:“合同异,离坚白。
”《庄子•天下》所列惠施历物十事的第五事:“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江南博哥)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揭示事物同异关系的相对性,从而否认同和异概念的确定性,把同和异合二为一,引伸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结论。
合同异的著名论题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等。
2、名词解释本性即佛正确答案:慧能认为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或称本心。
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是因为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慧能强调的是,佛性是人的唯一本性,人性就是佛性,佛不是别的,就是自己的本性,所以他说“佛向性中坐,莫向身外求”。
佛和众生的区别就在于觉与不觉,佛并不在遥远的彼岸世界,而在个人的心中。
3、名词解释合二而一正确答案:语出方以智《东西均•三征》:“交也者,合二而一也;轮也者,首尾相衔也。
凡有动静往来,无不交轮,则真常贯合,于幾可征也。
”用其概括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以强调“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两间无不交,无不二而一。
”4、问答题简述墨子的认识论正确答案:墨子认识论是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倾向是经验论,但对于理性的作用也有一定的认识。
1墨子肯定了人们的认识只能来源于人们的感官所能感觉到的客观实际;2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首先把“名”“实”问题提到了认识范围,并做了唯物主义论证。
墨子认为,“实”是第一性的,“名”是反应实的,是第二性的,只知其名不知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3墨子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立场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判断是非真伪的标准问题。
判断利害必须有一定的标准。
墨子认为这个标准有三个:第一个标准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第二个标准即“下元察百姓耳目之实”。
第三个即“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4与认识论相联系,墨子在逻辑思想上首先提出了“类”、“故”的概念,作为明辨是非,审察异同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题思考:
第二讲:孔子(孔子与儒家、秩序与礼、仁、中庸、天命、君子与圣人)
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忠恕之道:孔子提出“忠恕”来作为实现“仁”的途径。
所谓“忠”,就是“己人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讲“忠恕”的目的是借此调和对立阶级之间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以维护和加强奴隶主阶级的专政。
中庸:所谓中庸是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而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就是天人合一。
25、《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
年前后)。
共20篇,492章,《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
26、正名:孔子对于社会的理论。
他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
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
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这就是孔子正名学说的含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
道主义思想。
13、【中庸】儒家的哲学范畴。
即在处理事物的矛盾时应当掌握的合适的“度”。
1. 孔子的仁有什么特点?如何才能实现仁?
仁的特点:
(1)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订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叫做仁。
孔子说:“克已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仁的基本内容:克己复礼“克”就是战胜的意思。
所谓复就是回,复礼就是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克己复礼”就是要用“礼”战胜自己的欲求,使自己达到仁的道的境界。
(1)为何要克己?为了给忠恕之道开辟道路。
孔丘讲仁,说的是“推己及人”,“推己及人”,就是孔丘所说的“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说起来很容易,但实行起来很困难。
为什么困难?因为人们都愿意满足他们自己欲求,照着自己的欲求行事,这也是他们的真情实感,因而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但如果这样做妨碍了自己的利益,他就不能“勿施于人”了。
不但不能“勿施于人”,而且要强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如果这样做妨碍了自己的利益,他就不能立人、达人了。
不但不能立人、达人,而且还要把别人打翻在地,为自己的“立”、“达”开辟道路。
这样的私心就是“克已复礼”所要克的那个“己”。
这个“已”不但是“复礼”的阻碍,而且也是“推己及人”的阻碍。
不克这个“己”,就不能“推己及人”。
因此要克己。
(2)如何克己复礼?具体方法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利勿动。
” 南宋朱熹发挥了这一思想,认为“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
(2)为仁由已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又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
(3)孔子还认为仁的行为是全面的,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周礼
2. 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
3. 君子和小人有什么不同?
第三讲:老子(老子与道家、天道与道、反与弱、无为与自然、儒家价值的批评)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
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1. 列出几家《道德经》的注本,比较至少两个以上注本之间的不同。
2. 老子与庄子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3. 关于老子其人和《道德经》文本本身的争议。
第四讲:墨子(墨子与墨家、兼爱与“仁”的反省、尚贤与尚同、非乐与节葬、天志与明鬼、三表)
兼爱:
墨子的主要思想。
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
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
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
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这当然只是一种空想。
但他批判了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1. 墨子的兼爱学说有什么特点?
2. 墨子的非命与天志思想是否矛盾?
3. 墨子的三表法包括那些内容?
第五讲:孟子(孔孟之间、性善论、尽心说、仁政、圣人论)
1. 什么是“四端”?
2. 谈谈孟子的修养方法?
3. 孟子对孔子学说的发展?
第六讲:庄子(隐士与庄子、道与物、心灵与形体、齐物论、逍遥游)
《齐物论》即“齐同物论”,阐述万物平等观。
庄子认为,万物在作为个体的存在意义上,主要表现为差异性,也就是对立性;而在“道”面前则是统一的,均齐的,“道通为一”。
他主张应该抛弃万物相对性的差异,而去把握道永恒性,绝对性的统一,“忘年忘义,振于无竟”。
这些都是庄子对立统一观念的体现。
1.庄子与隐士有什么关系?
2.庄子对道与物的看法。
4.谈谈齐物论的主要思想。
第七讲:惠施和公孙龙(名家、历物十事、白马论、坚白论、指物论)
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
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
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1. 惠施“历物十事”具体包括那些方面?
2. 谈谈公孙龙的白马论?
3. 惠施与公孙龙思想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