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桉要点2
中国哲学史考核试题标准答案及评分细则

中国哲学史考核试题标准答案及评分细则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时量:120分钟试卷类型:D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1、全盘西化论胡适根本西化论2、容闳《西学东渐记》3、科学哲学4、哥伦比亚杜威《先秦名学史》5、中国哲学的史在中国的哲学史6、艺术化宗教化哲学化7、张君劢人生观8、性体中国哲学牟宗三二、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少选、多选不给分。
每题1分,共10分)1、①②④2、①③④3、①4、④5、①②③6、①7、②③8、③9、②③10、①三、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1、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广义上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
(2分)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3分)2、充分西化“充分西化”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化思潮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主张,其代表人物是胡适。
(1分)胡适曾主张全盘西化,但这只是他的出发点,或手段。
其目的其实是通过中西文化的碰撞来打磨改造确立“中国本位文化”。
所以其所主张的“全盘西化”并非百分百的西化,而是“充分西化”。
(3分)其立论的基础是“文化惰性论”。
(1分)3、觉解觉解,是冯友兰人生哲学核心概念之一(1分)。
解是指了解,觉是指自觉,觉比解更进一步。
(2分)了解是一种活动,自觉是一种心理状态。
(1分)我们对人生意义的了解,有赖于我们觉解程度的深浅。
(1分)4、两层存有论是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哲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1分)在存有论的领域,牟氏从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别出发,提出了两层存有论:无执的存有论与执的存有论。
(2分)牟宗三将佛家消极意义的“执”转为积极意义的“执”,认为在无执的存有境界,执是不存在的,而在执的存有论中,执是绝对需要的。
两层存有并非隔绝的,而是可以通过“坎陷”来沟通。
(2分)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何在?(1)政治意义:五四运动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
中国哲学史 简答题和论述题2

中国哲学史简答题和论述题《二》简述老子对儒家批判及其政治理想和政治影响批判:(1)对仁义礼智的批评:老子认为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
认为要使天下太平,没有争夺,就要取消知识,取消道德,取消新颖的器具和财货。
(2)对儒家神会结构的批评(治国方法论):治国的目的是和谐,在老子看来,应该是自然无争的小国寡民;治国的目的不是要增加些什么,而是不要增加些什么;主术的自然无为,统一执众之术;治术的自然无为。
政治理想:“小国寡民”的状态。
“小国寡民”的中心内容要求实现“无为而治”,统治者少一点欲望和作为,使人民自然生活放弃知识,才各得其所。
理想的社会和政治应该是“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消极无为的政治态度决定了对待人生看法也是消极无为的。
影响:汉初,黄老之学受当时朝廷尊崇,《老子》为其经典之一,其代表人物曹参主张清静无为,儒家思想受排斥。
12 老子与《道德经》老子是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之一,宣扬道家思想,又称老聃。
道德经有马王堆帛书(甲本乙本),荆门楚简,敦煌本,通行本。
关于老子有不同争议,章太炎肯定刘歆“诸子出于王宫”说,并认定老子之学出于“史宫”。
但胡适否定,认为诸子之学是初秋战国之时势变化产生,其一家之言,及时变事异,后起文人乃张新帜而起。
排除道家出于史官的可能,冯友兰基本认同刘歆并修正:道家出于“隐者”而非“史官”。
13 简述老子与庄子的联系与差别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并且把老子的思想发展成虚无主义,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为相对主义。
1、庄子和老子一样,注重对宇宙本原和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的探讨,庄子得出“物物者非物”的结论,老子直接把道看成是世界的本源。
2、庄子继承老子道的学说并有所阐发,老子的道是无可名状,虚无缥缈的,庄子的道比天地更古老,超越时空,凌驾于万物之上。
3、老子指出道无时无刻都在运动变化中,庄子在探索变化时,触及了时空的有限及无限。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题库知识点(最新版)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题库知识点(最新版)1、问答题韩非是如何论述法术势的相互关系的。
正确答案:1、“法”是臣民可作为与不可作为的一个官方标准,“术”是在政治生活中的形式方法,“势”即君臣所具有的权力地位,家族势力以及所(江南博哥)处的有利时代条件等一切政治力量资源。
2、韩非子认为:“人主控制臣民之道有三,一为处势,二为抱法,三位用术。
”韩非子的“法”“术”“势”之间具有循环互补的关系,法治需要由术来补足,术治又需要法来补足,势也需要法来补足,若再进一步,就会发现,法其实也需要势的补足,术也需要势的补足,势又需要术的补足,三者互为条件、互相需要,互为补足,存在着循环互补的关系。
3、法、术、势”三者有机的统一于君主的统治术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势、术浑然一体。
2、名词解释心即气正确答案:黄宗羲提出“心即气”的学说。
认为:“人禀是气以生,心即气之灵处。
理不可见,见之于气。
性不可见,见之于心。
心即气也。
”心就是气的灵处,所谓灵处指认识作用。
理气关系和性心关系是一致的,性就是理,所以心就是气。
“气未有不灵者,气之行处皆是心,不仅腔子内始是心也。
即腔子内亦未始不是气耳。
”陆象山、王阳明讲“心即理”,认为心外无理,理在心中;黄宗羲讲心即气,也就是认为心外无气,一切存在都是即气即心的。
3、名词解释系辞正确答案:1.指《系辞传》。
《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十翼》的两篇,是对《易经》之通论。
“系”有系属之义,用以说明《易经》的基本义意、原理、功用、起源及筮法等,也选择爻辞十九条。
2.指卦辞或爻辞。
《易•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全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又“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
”意谓《易经》作者在卦爻之下系属解说之辞。
4、名词解释复性说正确答案:李翱认为,“性者,天之命也”,“人之性皆善”,“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
而“情由性生”、“无性则情无所生矣”。
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尊敬的读者:以下是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的详细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思考试题1. 什么是中国哲学?2. 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有哪些?3.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有何区别和联系?4. 孔子和老子是中国哲学的两位重要思想家,请简要介绍他们的主要思想。
5.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二、试题答案1. 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实践和思考中形成的关于宇宙、人生、人际关系等问题的哲学思维和理论。
2. 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包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治国平天下”等概念。
其中,“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谐;“治国平天下”强调国家的治理应以天下众生的利益为出发点。
3.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论和文化背景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哲学注重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和谐、平衡,对思考问题的方式也较为包容和灵活。
而西方哲学则注重分析、理性和实证,强调个体、竞争,更加注重推理和逻辑。
4.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他的主要思想包括仁爱、孝道、中庸以及礼制等。
孔子强调个体修养和社会责任,认为通过人伦关系的和谐可以实现社会的和平与安定。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强调无为而治、自然法则以及反思社会规范等。
老子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的规律,通过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5. 中国哲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国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重要借鉴。
其次,中国哲学注重人的内外修养,倡导正直、勇敢、宽容、谦虚等美德,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培养有道德意识的公民具有积极作用。
最后,中国哲学强调集体价值观和个体价值观的统一,提供了一种与当代多元文化相适应的精神追求和认同。
三、总结通过对中国哲学试题的解答,我们了解了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以及与西方哲学的异同。
【哲学】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共7

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二、简述1、章太炎的“俱分进化”是怎样的一种观点?章太炎写了一篇文章,叫《俱分进化论》,意思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从道德上讲, 善进化,恶也进化,即是善恶俱进。
章太炎观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达,知识丰富, 物质生产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贫富悬殊,道德败坏,人们更加痛苦,人与人之间虚伪奸诈,诲淫诲盗,穷奢极欲,帝国主义侵略殖民地,号称“文明”,实际上进行着兽性的屠杀,因此,他得出了善恶俱分进化的结论。
当然,他没有探讨其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 仅从种子、我慢、好胜的心理去解释则是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2、简述儒家与墨家的主要差异。
孔子思想是某些氏族贵族社会性格的表现,孔子对“周礼”的态度,反映了对早期奴隶制的氏族统治体系和这种体系所保留的原始礼仪的维护。
孔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仁” 而非“礼” O “仁”的这一要素,对个体提出了社会性的义务和要求,它把人(其当时的具体内容是氏族贵族)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人性的本质和“仁”的重要标准。
“仁学思想”在外在方面突出了原始氏族体制中所具有的民主性和人道主义。
孔子的政治经济主张是既竭力维护氏族统治体系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又强调这个体制所仍然留存的原始民主和原始人道主义,坚决反对过分的、残暴的赤裸裸的压迫与剥削。
墨子具有小生产劳动者思想代表的特征,墨子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概括起来,似乎可说是强调劳动特别是物质生产的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亦即对所谓“力” “强”的强调。
墨子并不反对“劳心”与“劳力”、统治与被统治的“分工”,而且还特别强调要“尚贤使能”来治理天下,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 O这里与孔孟的区别是;第一,孔孟虽讲举贤,但基本是限制在和服从于尊尊亲亲的氏族血缘传统范围内,反映着上层贵族们的利益;墨子的“尚贤”则是要打破这种传统,认为应该不管出身贵贱、血缘远近,唯贤是“尚”第二,孔孟举贤是为了修礼乐行仁义,然后才天下太平,百姓富庶;墨子则首先和直接强调百姓的食饱衣暖,作为“为政之本”的“尚贤” O是直接服务于物质生产以满足人民生存需要这个总目标的。
中国哲学史题目与答案

1、我们的祖先大约在黄帝时已开始向文明时代过渡。
从夏代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商和西周是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2、(理解)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除了使用国家机器外,还把原始的宗教迷信加以改造,使它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夏代的统治者已利用宗教迷信和天命论来欺骗人民了。
到了商代,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王权的加强,奴隶主贵族便按照地上最高统治者的模样,炮制了一个他们称为“帝”或“上帝”的最高主宰,编造了政权神授的谎言,说“帝立子生商”。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上帝的意志和命令呢?其办法是通过“卜筮”。
“卜”“筮”都是一种预测吉凶祸福的迷信活动。
西周统治者承继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思想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使之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永恒性,又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的理论,《尚书召告》说“惟天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3、(小题)周朝奴隶主所谓的“德”,其具体内容是:一是“敬天”,二是“保民”,三是“孝祖”。
4、中国古代哲学的真正诞生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阴阳说和五行说,早期的阴阳说可以追朔到《易经》。
现存《周易》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所谓《经》,另一部分是所谓《传》,记录了后人对卦辞和爻辞的各种解释和理论上的发挥。
5、《易经》大概是在殷周之际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卜筮记录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加工而编纂成的一本书,以供人们卜筮时参考。
《易经》64卦是由八卦重叠组成的,而八卦又是由“一”“一一”两个符号排列组合而成。
《易经》中包含有由对立而引起变化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如乾()卦。
泰()卦,九三爻卦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把互相对立的概念联系起来,指出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
早期五行说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篇。
《洪范》说:“五行。
”水、火、木、金、土。
6、阴阳说和五行说在西周时期又有了发展?A 、周幽王时,伯阳父曾用阴阳二气失调来解释地震现象。
B、西周末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中哲史试题-论述

试题答案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三、论述题1、略述“天人合一”思想源流春秋时期,“人”的地位有所提高,“天”的地位有所下降。
《左传》季梁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神。
”史嚣曰:“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
神,聪明正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孔子宣扬“为仁由己”,“人能弘道”,“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己”,充分肯定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改变现实。
但他同时又主张“知命”,主张不完全否定天命,承认天命的存在而又不完全宿命。
战国时期,孟子从人性的角度来论述天人关系,归本于天而又立足于人,把天道、人道统一起来,对天人关系做出了天人合一的回答。
荀子在《天论》中强调天与人、自然与人事是两个不同领域。
一方面,他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自然界的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不以人间的治乱、人们的好恶为转移。
“天”就是行星、日月、四时、阴阳、风雨、寒暑、万物等自然变化的现象。
自然界的变化没有意志,也不受人的意志支配,天不因有人怕冷就取消了冬季,也不因为人怕跑路就缩小了面积。
这种把“天”视为客观的物质自然界,并从自然界的变化来论证其客观规律的“天人相分论”,第一次从理论上把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来,说明他把唯物主义发展到新的理论高度。
另一方面,他认为“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常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人间治乱完全取决于人,“不可以怨天”。
在明天人之分的基础上,人应该努力发挥自己的主观努力,“制天命而用之”。
对于天,人既不应盲目崇拜,消极服从,也不应越俎代庖,与天争职,而应该积极做好自己分内的人事,参与天地宇宙的变化。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荀子的这些思想,是这一时期对天人关系认识的高峰。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也曾直接探讨天道,并且从天道引出人道的概念。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1、名词解释合同异正确答案:惠施学派的基本观点,强调事物之间的统一性,与离坚白相对。
《庄子•秋水》:“合同异,离坚白。
”《庄子•天下》所列惠施历物十事的第五事:“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江南博哥)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揭示事物同异关系的相对性,从而否认同和异概念的确定性,把同和异合二为一,引伸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结论。
合同异的著名论题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等。
2、名词解释本性即佛正确答案:慧能认为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或称本心。
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是因为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慧能强调的是,佛性是人的唯一本性,人性就是佛性,佛不是别的,就是自己的本性,所以他说“佛向性中坐,莫向身外求”。
佛和众生的区别就在于觉与不觉,佛并不在遥远的彼岸世界,而在个人的心中。
3、名词解释合二而一正确答案:语出方以智《东西均•三征》:“交也者,合二而一也;轮也者,首尾相衔也。
凡有动静往来,无不交轮,则真常贯合,于幾可征也。
”用其概括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以强调“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两间无不交,无不二而一。
”4、问答题简述墨子的认识论正确答案:墨子认识论是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倾向是经验论,但对于理性的作用也有一定的认识。
1墨子肯定了人们的认识只能来源于人们的感官所能感觉到的客观实际;2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首先把“名”“实”问题提到了认识范围,并做了唯物主义论证。
墨子认为,“实”是第一性的,“名”是反应实的,是第二性的,只知其名不知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3墨子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立场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判断是非真伪的标准问题。
判断利害必须有一定的标准。
墨子认为这个标准有三个:第一个标准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第二个标准即“下元察百姓耳目之实”。
第三个即“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4与认识论相联系,墨子在逻辑思想上首先提出了“类”、“故”的概念,作为明辨是非,审察异同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一、名词解释天殷周人指最高的人格神,宇宙的主宰。
春秋之际社会动荡,天命观发生动摇。
孔子既承认主宰之天,以文之灭兴决定于天,又指自然之天。
墨子非命,却提出“天志”以赏善罚恶。
老庄以道生天地,否定了天的至上性,认为天即道之自然。
荀子以天为自然,认为“天行有常”,主张“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反对“错人而思天”。
西汉董仲舒讲天人感应,又以天为最高的神灵,万物的主宰。
东汉王充则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实体。
唐刘禹锡提出天人不相预,反对天命论。
北宋张载认为天即太虚之气。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否定了天的人格意义,代之以绝对精神。
王守仁则以心规定天,“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反映了对天的认识的分歧和思维的进步。
道中国哲学的主要范畴之一。
本义是人所行走的道路。
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本原等意义。
春秋时“道”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人的行为准则。
孔子少言天道,注重人道。
老子首先从抽象的哲学意义把“道”规定为万物的本体。
庄子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体。
儒家后学则着重阐发了“道”的伦理意义,所关心的仍是人道。
到《易传》,才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以“道”为天地万物运动变化最根本的规律。
这种理论对中国古代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韩非子把“道”说成是万物所依循的总规律。
西汉董仲舒用道来论证三纲五常的绝对性。
宋明理学家在发扬儒学之时,吸收了道家和《易传》的思想,把道规定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
德道德,品德。
指人的品质或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善恶价值。
西周统治者提出“德以配天”。
春秋以后,德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品性。
儒家以德为人的本性,恭宽信敏惠,仁者爱人,主张“为政以德”,提倡德治。
道家也以道为本,德为道之用,但认为大道自然无为,朴素无德,主张绝圣弃智,至德即是无德。
礼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规范与礼仪的总和。
理又称天理。
主要涵义有:事物运动变化的固有秩序和规律、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事物的本质和本性、宇宙万物的本体等。
性中国古代初指人的天性或本性。
孟子强调以人的道德素质(仁义礼智)为人性的主要特征,并认为在性中已蕴有这些道德素质之萌芽。
荀子则提出性作为人生来就有的本性应是恶的,只有通过后天的改造才能产生善的德行(礼义)。
宋明理学中,强调性即是理,或同时又强调心即性。
因而性具有联结人的精神活动与宇宙本体的超验的性质。
气本义为云烟、云气。
后用以指无形状的充塞于整个宇宙的弥漫性物质,是构成物质存在的基本元素。
天人之辩中国哲学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关系的争辩,涉及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王霸之辩中国古代两种统治方法和政治理想的争辩。
王指王道,即先王之正道。
孟子以王道与霸道相对,认为施行仁政,以德服人者为王道。
霸指霸道,即凭借武力假行仁义以征服别人的政治统治方法。
霸道以武力压服别人,不能使之心悦诚服。
孟子提倡王道,反对霸道。
韩非则提倡霸王之道。
秦汉以后王霸并用。
到宋代,王霸之辩更演为社会历史观的争论。
朱熹和陈亮进行了数年的争论,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六府三事:“六府三事说”先见于《尚书》,后见于《左传》。
六府指的是人民生活物质中的金、木、水、火、土、榖,三事指的是治民政事之正德、利用、厚生。
《书经大禹谟》则记有舜帝称赞大禹的话:“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 时乃功。
” 六府三事九德;即是伦理上的尚德主义与功利思想;其根本目的在于用中庸之德,调和功利思想。
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相传为西周初年周公旦提出的政治伦理思想。
意为统治者应崇尚道德,以保其民人固其天命。
一方面为革商之命作辩护,另一方面又作为统治的手段。
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
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
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
”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阴阳本义为日照的向背。
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
后来用以指气和事物所包含的对立因素。
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
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自然观和人的活动归结为五种物质因素,含朴素唯物主义因素。
战国秦汉间出现五行相生相克学说。
五行相克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五行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八卦《易经》的八种基本图形。
由“—”“――”两爻相迭变化,每卦三爻组成。
它们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易经》六十四卦均由八经卦两两相迭组合变化而成,并从八卦的基本性质及其组合变化来占筮、判定吉凶臧否。
《易传》以伏羲作八卦,认为八卦主要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事物,并由这八种基本事物交感变化而产生出万事万物。
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
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自然含义相当广泛,主要指天然,自然而然,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无须人的作用来干预。
神器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
器,物。
神器,神秘之物,代指国家政权。
道法自然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
《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否定了宇宙间有意志的主宰存在,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纲,同时也是道的第二层含义,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
道法自然句子出在《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在古人心眼当中,天虽然至高无上,可是也不得不效法道。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道是天地宇宙间最最根本的存在。
所谓“道法自然”,其实正是说,道是无所效法的,自然而然的。
物极必反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法思想。
意为事物发展到极点,必然向它的反面转化。
是辩证否定的朴素表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
共20篇,492章,《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
正名孔子对于社会的理论。
他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
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
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这就是孔子正名学说的含义。
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中庸儒家的哲学范畴。
即在处理事物的矛盾时应当掌握的合适的“度”。
和而不同《论语.子路》里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
意思是说,作为君子,要善于调合各种矛盾,要善于跟别人和谐相处;但与此同时,当自己的意见不同于别人的意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
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性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
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不忍人之心孟子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所以,所谓的「不忍人之心」,应是在「乍见」任何一人之危及生命之际,都能有此纯粹,无条件,全无感性欲求的本心。
天爵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人爵和天爵的观念。
他在《孟子告子上》中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
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
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
”读罢不觉感慨万千。
孟老夫子果然高见,数千年来,重“人爵”而不重“天爵”,得“人爵”而失“天爵”的确实屡见不鲜。
无怪乎孟子与孔子一道,被尊为圣人。
“天爵”是道德品质的象征,是靠自身修炼和培养出来的,具有内在性和不可剥夺性。
“人爵”是权力、地位的象征,是统治者或他人授予的,具有外在性和可剥夺性。
自古以来,选人用人都强调“选贤任能”。
尽心知性孟子提出的反省内心的认识方法和道德修养方法。
民贵君轻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
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
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
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
三表墨子提出的检验言论与认识是非的标准。
表,指法、仪;三表即三条标准。
墨子认为,人们的言论与认识是非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即:“有事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以历史经验判断言论事非;以广大民众的直接感性经验为是非依据;以言论和认识的实际效果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带有浓厚的经验论色彩,并以之论证天志和鬼神的存在。
非命中国古代战国初期著名思想家墨翟的主张。
反对儒家把“寿夭贫富,安危治乱”看成是先天命定的思想。
“非命论”是墨子思想中最积极合理的部分,是人类对自身力量的初步认识,表达了古代劳动者力图摆脱传统天命思想束缚的愿望。
天志中国古代战国初期著名思想家墨翟的天道观。
认为天是有意志、能对人的善恶进行赏罚的最高主宰。
兼爱墨子的政治思想和道德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