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 线粒体
医学细胞生物学-6 线粒体

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1化学组成和遗传体系。
2第一节线粒体的基本特征●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结构●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三、线粒体的遗传体系●四、线粒体核编码蛋白质的转运●五、线粒体的起源●六、线粒体的分裂与融合●七、线粒体的功能 3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结构1.线粒体的形态、数量与细胞的类型和生理状态有关形态:光镜下,线状、粒状、短杆状;有的圆形、哑铃形、星形;还有分枝状、环状等●低渗情况下,膨胀如泡状;高渗情况下,伸长为线状●胚胎肝细胞线粒体:发育早期短棒状,发育晚期长棒状●酸性环境下膨胀,碱性环境下粒状4大小:细胞内较大的细胞器。
一般直径:0.5—1.0um;长度:3um。
骨骼肌细胞中可见巨大线粒体,长达7—10微米数目:不同类型的细胞中差异较大。
最少的细胞含1个线粒体,最多的达50万个。
正常细胞中:1000—2000个。
●单细胞鞭毛藻中1个线粒体●巨大变形虫中约50万个线粒体●哺乳动物肝细胞中约2000个线粒体,肾细胞中约300个5分布:因细胞形态和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通常分布于细胞生理功能旺盛的区域和需要能量较多的部位。
●精细胞中,沿鞭毛紧密排列;肌细胞中,包装在邻近肌原纤维中间●细胞内线粒体分布可因细胞的生理状态改变产生移位现象●肾小管细胞内交换功能旺盛时,线粒体集中于质膜近腔面内缘;●有丝分裂过程中线粒体均匀分布在纺锤丝周围。
总之:线粒体的形态、大小、数目和分布在不同形态和类型的细胞可塑性较大。
67 2. 超微结构:线粒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性膜囊结构☆内膜与外膜套叠形成囊中之囊☆内、外囊膜不相通☆内外膜组成线粒体的支架 8(1) 外膜(outer membrane ):包围在线粒体外表面的一层单位膜,厚5—7nm ,平整、光滑。
外膜的1/2为脂类,1/2为蛋白质。
外膜含有多种转运蛋白,形成较大的水相通道跨越脂质双层,φ:2-3nm ,允许分子量为10 K 以内的物质可以自由通过。
【细胞生物学】第7章 线粒体

二、 mt突变所致的疾病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 1.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 11778bp G→A突变 bp上 突变, aa→组 11778bp上G→A突变,精aa→组aa
Leber T 医生
二、 m t突变所致的疾病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 1.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 11778bp G→A突变 bp上 突变, aa→组 11778bp上G→A突变,精aa→组aa 帕金森病( 2.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4977bp长的一段DNA缺失 长的一段DNA 4977bp长的一段DNA缺失
与原核细胞相似: 与原核细胞相似: 转录和翻译过程的时间与地点 起始密码AUA 起始密码AUA 起始tRNA tRNA为 甲酰甲硫氨酰tRNA 起始tRNA为N-甲酰甲硫氨酰tRNA
三 、 mt对核编码蛋白质的转运 导肽(leader 导肽(leader sequence) 分子伴侣( 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e ) HSP( protein,热休克蛋白 热休克蛋白) HSP(heat shock protein,热休克蛋白) 细胞质HSP 细胞质HSP 线粒体HSP 线粒体HSP 输入受体 成孔膜蛋白
mt的蛋白质合成系统 的蛋白质合成系统: 二 、 mt的蛋白质合成系统:
1. mtDNA 位于基质内或依附于内膜 mtDNA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2. mtDNA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以自身为模板半保 留复制, 留复制,可分布整个细胞周期 3.有自己的蛋白质翻译系统 3.有自己的蛋白质翻译系统 4.所编码的蛋白质在线粒体内的核糖体上进行 4.所编码的蛋白质在线粒体内的核糖体上进行 5.所编码的RNA和蛋白质并不运出线粒体外 5.所编码的RNA和蛋白质并不运出线粒体外 所编码的RNA
医学-细胞生物学线粒体

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两层单位膜 围成的
封闭的囊状结构。
分为四部分 外膜 内膜 膜间隙 基质
线粒体的结构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1.外膜 (outer membrane)
膜间隙 (外室)
外膜 嵴 内膜
嵴间腔 嵴内腔 (内室)
2.内膜(inner membrane)
由一层单位膜构成, 膜间隙 厚5nm,通透性差, (外室) 有高度选择通透性, 借助载体蛋白控制 内外物质的交换。
细胞氧化
一分子葡萄糖 酵解:2个
彻底氧化生成
三羧酸循环:2个
38个ATP 线粒体:36个
内膜呼吸氧化过程:
34个
本章重点
1. 掌握:线粒体的形态、超微结构、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2. 熟悉:线粒体的功能。
标志酶—苹果酸脱氢酶
– 线粒体DNA(mtDNA),线粒体核糖体,
tRNA 、rRNA、DNA聚合酶、氨基酸活化酶等。
纤维丝和电子密度很大的致密颗粒状物质, Ca2+、Mg2+、Zn2+等离子。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三、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1. 蛋白质:占线粒体干重的65% -70%,内膜含量 较多。
可溶性蛋白:基质中的酶和膜的外周蛋白; 不溶性蛋白:为膜的镶嵌蛋白、结构蛋白和部分酶蛋白。
4nm 长 4.5-6 nm
6-11.5nm 高5-6nm
F1抑制蛋白 头部: 合成ATP
F1
柄部 : 调节质子通道
OSCP
基部: 质子通道
F0
基粒 (ATP酶复合体)
ATP 合酶
F1 柄部OSCP F0
3. 膜间隙 (intermembrane space)
细胞生物学第七章 线粒体ppt课件

■ 两套遗传体系的协同性
通过离体实验发现两套 遗传体系的遗传机制不 同。 如放线菌酮是细胞质蛋 白质合成抑制剂,但是 对细胞器蛋白质的翻译 却没有作用。另外,一 些抗生素,如氯霉素、 四环素、红霉素等能够 抑制线粒体蛋白质的合 成,但对细胞质蛋白质 合成没有多大影响。 通过对转录的抑制研究, 发现线粒体基因转录的 RNA聚合酶也是特异 的(图)。
线粒体蛋白转运
图 线粒体蛋白转运的部位
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
概念:一类在序列上没有相关性但有共同功能的蛋白质,它 们在细胞内帮助其他含多肽的结构完成正确的组装,而且在 组装完毕后与之分离,不构成这些蛋白质结构执行功能时的 组份。 种类:伴侣素家族(chaperonin, Cpn)、热休克蛋白 家族 ( Hsp family )、 核质素、T 受体结合蛋白 (TRAP) 等 特征:1、分子伴侣对靶蛋白没有高度专一性,同一分子伴 侣可以促进多种氨基酸序列完全不同的多肽链折叠成为空间 结构、性质和功能都不相关的蛋白质。 2、它的催化效率很低。行使功能需要水解ATP,以改 变其构象,释放底物,进行再循环。 3、它和肽链折叠的关系,是阻止错误折叠,而不是促 进正确折叠。 4. 多能性(胁迫保护防止交联聚沉,转运,调节转录 和复制,组装细胞骨架) 5. 进化保守性
细胞生物学第七 章 线粒体
第一节、 线粒体的生物学特征
线粒体是能够在光学显微镜进行 观察的显微结构。 ● 1890年,德国生物学家 Altmann第一个发现线粒体。 ● 1897年对线粒体进行命名。 ● 1900年,Leonor Michaelis用 染料Janus green对肝细胞进行 染色,发现细胞消耗氧之后,线 粒体的颜色逐渐消失了,从而提 示线粒体具有氧化还原反应的作 用。
第七章 线粒体

下面的问题是 NADH、 FADH2中的能量
如何转换形成ATP。
NADH :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维生素PP的活性形式。 氧化型:NAD+ 还原型:NADH+H+ (由氧化型接
受两个电子和两个质子而来) 是多种不需氧脱氢酶的辅酶。
FADH2 :F是黄素蛋白,A是腺嘌呤,D=double,
1. 16569bp (剑桥序列)的裸露、双链闭合环状分子。 2. 编码22种tRNA和2种rRNA,13种呼吸链酶复合
体。占线粒体全部蛋白质的10%。 3. 1至数百个拷贝,突变率高。 4. 母系遗传 5. 遗传密码与通用密码有差异。
(二 ) 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1. 线粒体能够独立地复制、转录和翻译 DNA、RNA、核糖体 呼吸链酶复合体、ATP合酶、cyt b的亚基
研究发现
线粒体基因突变可导致老年痴呆症。
维吉尼亚大学的 James等首次发 现mtDNA与AD 有关:mtDNA与 造成AD细胞损 伤的β样淀粉蛋
白之间存在直接 关系。
阿尔海默茨病(AD)患者
众多研究表明:线粒体疾病发病机制主要是线粒体DNA异 常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疾病。
此外还有:学渗透学说主要内容:
• 电子沿呼吸链传递时,所释放的能量将质子从内膜基质侧泵 至膜间隙,形成质子动力势;
• 内膜对质子是不通透的;
• 质子在质子动力势的驱动下穿过F0质子通道流回基质,使F1 构象发生改变,催化ADP合成ATP。
质子动力势 ( △P)
动画
(五)、细胞呼吸的特点:
功能:进行电子传递和能量的释放
(
呼 吸 链
电 子 传 递 链
)
Green等人首先将呼吸链拆离成四种功能复合物
细胞生物学笔记线粒体

线粒体(mt)在电镜下线粒体是由二层单位膜组成的细胞器,是细胞内氧化磷酸化、产能、贮能的重要场所。
一、光镜结构二、mt电镜结构①外膜:脂类和蛋白质各占1/2,蛋白质为转运蛋白,形成含水通道。
②内膜:高度特化,是胞质与mt基质之间的主要通道屏障。
其中蛋白质占76%,主要是合成ATP的F0F1复合体和电子传递链。
脂类主要是心磷脂,使内膜对质子及离子的通透性减小,从而产生了内膜两侧质子的动力势和电位差。
③mt嵴:④基粒:头部:又称偶联因子F1,由五种亚基(αβγδε)组成,αβ亚基各有3个,形成一个球状小体,是催化ADP和磷酸化合成A TP的关键装置。
柄部:是F1和F0连接部位,由F1和F0各有一部分组成,其作用调控质子通道。
基部:称F0偶联因子。
⑤膜间腔(嵴内腔或mt外室)⑥转位接触点:⑦基质腔(嵴间腔或内室):是三羧酸循环的重要部位。
⑧基质:主要是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核酸、蛋白质酶类。
三、mt的化学成份主要蛋白质、脂类以及DNA、多种辅酶,如NAD、FMN、FAD、COQ等。
①蛋白质:干重65~70%。
可溶性蛋白:基质中的酶和膜外周蛋白不可溶性蛋白:膜镶嵌蛋白、结构蛋白以及部分酶类②脂类:干重25%~30%,主要是磷脂(占90%)。
即卵磷脂、脑磷脂以及少量的心磷脂和胆固醇。
其中外膜所含磷脂和胆固醇比内膜多3倍,内膜含心磷脂多,胆固醇少;心磷脂能减小内膜对质脂和离子的通透性四、线粒体的遗传体系(半自主性)线粒体是由两个遗传体系所控制,即线粒体基因组和细胞核基因组两个彼此分开的遗传系统,线粒体的这种特性称为线粒体的半自主性;线粒体DNA构成了线粒体基因组(一)mt遗传体系1、mt DNA结构特点1)封闭、环状、双链,无组蛋白;2)不含内含子,非编码区和调节序列很少;3)不严格的密码子配对;4)部分遗传密码与通用密码的意义不同;5)起始密码为AUA而非AUG;6)编码产物只自用;7)依赖nDNA发挥功能;2、线粒体基因组及其所编码的13种蛋白质①基因组:人类mtDNA含有16569个碱基对,呈小分子双链环状DNA,双链中一条为重链(H),另一条为轻链(L),两条链共组成37个基因,其中H链28个基因,L链9个基因。
[细胞生物学]线粒体
![[细胞生物学]线粒体](https://img.taocdn.com/s3/m/3b68c27b5901020206409c00.png)
✓ 含有DNA:是细胞内除核外唯一含DNA的细胞器。
12.08.2020
精品课件
12
线粒体是细胞核以外惟一含DNA的细胞 器,具有独立合成蛋白质的能力,但一 定程度上受细胞核的控制,因此线粒体 是具有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12.08.2020
主要症状:肌阵挛性癫痫的短暂发作(周期性 抽搐),共济失调,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轻 度痴呆,扩张性心肌病和肾功能异常等症状。
12.08.2020
精品课件
28
发病机理:mtDNA8344G突变→线粒体蛋白质 合成的整体水平↓→除复合物Ⅱ以外的氧化 磷酸化成分含量降低(尤其是呼吸链酶复合 物Ⅰ和Ⅳ的含量降低)。
精品课件
40
✓ NADH呼吸链:由复合物Ⅰ、Ⅲ、Ⅳ组成,催 化NADH氧化,是主呼吸链。
✓ FADH2呼吸链:由复合物Ⅱ、Ⅲ、Ⅳ组成,催 化FADH2氧化,是次呼吸链。
12.08.2020
精品课件
41
12.08.2020
精品课件
42
✓H+的传递:通过递氢体由线粒体基质 释放至膜间腔。
✓电子的传递:经呼吸链逐级传递,最
酸,生成2分子ATP。 C6H12O6 + 2NAD + 2ADP + 2Pi 糖酵解酶
2CH3COCOOH + 2NADH + 2H+ + 2ATP
12.08.2020
精品课件
34
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丙酮酸→线粒体基质 分解
乙
酰CoA+草酰乙酸 结(4合C)
柠檬酸(6C,含三个羧基) →三羧酸
循环(TAC循环)。
细胞生物学线粒体(生物医学工程)

磷酸化
38ATP
五、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1.线粒体有独立的遗传系统 1.mtDNA是环状,裸露,信息量较 小,有独立的编码系统,和细菌DNA 相似。 2.mtDNA可进行自我复制,转录自 己的mRNA、tRNA、rRNA 3.有自己的核糖体,能独立合成线 粒体蛋白质(电子传递链酶复合体 中的亚基:细胞色素C氧化酶、ATP 酶复合体F0的亚基等) 4. mtDNA所用遗传密码和“通用” 的遗传密码不完全相同。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复制 转录 组成 Phe
H链
L链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Cytb 基因 (1个) ATP酶复合体 (2个 组成成分基因)
Pr基因(13个)
CytC氧化酶 (3个 亚单位基因 ) N A D H 脱 (7个 氢酶基因 )
M基因组
37个基因
rRNA (2个) 基因 tRNA基因(22个)
转换的主要部位。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一、线粒体的形态
光镜下形态
大小
线状
直径约0.5~1um
颗粒状
故名线粒体
图1 成纤维细胞线条状线粒体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图2 家兔肝脏细胞颗粒状线粒体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图3 蝙蝠肝脏细胞棒状线粒体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线 粒 体的结 构----显微 结构
上皮细胞颗粒状线粒体 图中箭头所示颗粒状线粒体
电镜下的形态
短棒状 或小球状
线粒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包围而形式的囊状小体
• 形态多变性:线状
粒状
粒状(低渗膨胀)
线状(高渗伸长)
短
长(生长)
数目多变性: 不同细胞中数目不同,约1--50万个不等。 一般代谢旺盛细胞中线粒体多,反之则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rg
H+通道I
γ和ε的转动引起β构象变化,催化ATP生成
结合变化机制:
β三种状态:
O 空置状态
ADP+Pi ATP
T 紧密结合态
L 松散结合态
转子旋转的试验学证据:
• 在嗜热菌的 F1ATPase β的N端 添加10个His,固定 在Ni-NTA膜上; • 将γN端的一个Ser换 为Cys,以连上肌动 蛋白丝(荧光标记); • 加ATP后可观察到 肌动蛋白丝旋转;
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
• 内膜和嵴的基质面上带柄的颗 粒; • 由头部(F1)和基部(F0)构 成。 (F1-F0 ATP酶)
长 轴 垂 直 板 层 状 嵴
管状嵴
纵行排列板层状嵴
心肌细胞排列紧密的板层状嵴
3 膜间腔
• 外膜与内膜间的空腔,由于外膜通透性很强,
而内膜的通透性又很低,所以膜间隙中的化学
3)呼吸链的电子传递及其抑制剂和作用部位
鱼藤酮 ×
氰化物 叠氮钠 CO
×
×
抗霉素A
氧化还原电势
琥珀酸 脱氢酶
通过电子传递链实现了跨膜的H+浓度差
2 ATP合成酶 (ATP synthase)
F1:亲水性头部,易分离,催 线粒体基质 化ATP ,含3α、3β、γ、δ和ε; • 水解 的多亚基蛋白复合物, β:催化 ATP合成 水解; 由水溶性 F1/ 头部和疏水 ε:抑制 水解,堵塞H+通道; 性ATP F0基部所组成,也叫 F1F0 ATPase。 F0:疏水性基部,传送H+到F1, F0 含1a, 2b, 10-14c。 a: H+通道; “转子” :γ,ε
◆复合物Ⅰ:NADH-CoQ还原酶复合物(电子传递 体和H+ 移位体) 组成:含42个亚基,至少6Fe-S中心和1黄素蛋白。 作用:氧化NADH,将2e-CoQ;泵出4 H+ ◆复合物Ⅱ: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电子传递体而 非H+移位体) 组成:含FAD辅基,2Fe-S中心,1Cytb 作用:氧化琥珀酸,2e-FADFe-SCoQ
P.D.Boyer和J.E.Walker荣获1997年诺贝尔化
学奖(各1/4,另1/2由Na+-K+泵学说提出者获得)。
H+ 通过a和c亚基形成的通道,推动转子旋转
a和c产生/失去瞬间盐桥 c的Asp 结合/解离H+ c极性环和转子结合/分离 产生扭力距使转子转动
质子动力势推动H+沿膜间 腔Ic-AspII 流动, 驱动c和γ旋转;象水轮发 电机一样工作。
线粒体中的多数蛋白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 核糖体中合成。故线粒体基因在转录与转译过程 中受核基因控制,对核基因具很大依赖性。
3
线粒体蛋白的跨膜分选
• 在游离核糖体合成,以包含“成熟” 蛋白和N 端导肽 (1eader peptide)的前体 (precursor) 存在。
• 导肽引导蛋白通过内外膜的接触点进入线粒体, 指导蛋白进入线粒体特定部位后被切除。 • 蛋白前体跨膜时需解折叠(unfolding);跨膜后 需重新折叠(refolding) ,需 “分子伴侣”参与。
成分几乎接近细胞质基质,功能是建立和维持
H+梯度。
4 基质(matrix)
• 充斥在内膜包围的嵴外空间(又称内室inner
chamber) 中,内有: 酶:参与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及蛋白合成; 基质颗粒:内含Ca2+、Mg2+、Zn2+等离子; 线粒体DNA、 RNA及核糖体。
二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及酶定位
化学渗透假说
• 主要内容
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通过线粒体内膜上呼吸 链组分间氢与电子的交替传递,使H+从内膜内侧向 外侧定向转移。由于线粒体内膜对 H+高度不通透, 造成内膜两侧跨膜质子梯度,形成质子动力势 (H+ 浓度差&膜电位)。其中蕴藏的能量驱使H+穿过ATP 合酶,驱动ADP与Pi形成ATP。
1 线粒体DNA的结构
线粒体DNA (简称mtDNA) 较小,结构简单, 位于线粒体基质中和线粒体内膜上。 不含组蛋白,呈环形,与细菌基因组相似。 哺乳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为16 500 碱基对 (bp)。
2 线粒体基因组编码的RNA和蛋白质
线粒体DNA转录的rRNA、tRNA均通过线粒体核 糖体用于合成线粒体蛋白质(数目有限)。 真核生物线粒体核糖体的RNA组分和蛋白质的构 成、大小及对抗生素敏感性方面均不同于细胞质 核糖体,但某些方面类似原核生物核糖体。
三 线粒体的功能
• 氧化磷酸化:糖、脂和氨基酸彻底氧化放能; • 参与氧自由基ROS的生成; • 参与细胞程序性死亡(通过开启内膜上非特异性 通道而改变线粒体通透性实现); • 胞内Ca++调节、信号转导; • 离子跨膜转运等;
线粒体的存在状况反映了细胞对能量的需求
生物氧化的分区和定位
氧化磷酸化过程是能量 转换过程,即有机分子 中的能量高能电子 质子动力势ATP 多糖、蛋白和脂肪最初 的分解(细胞质基质) TCA循环 (线粒体基质) 电子传递、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内膜)
Noji H et al. 1997, Nature
四 半自主性的细胞器—线粒体
线粒体是一个含有 DNA 并能进行转录和
转译的细胞器。 线粒体中含有DNA 、 mRNA、tRNA、 核糖体、氨基酸活化酶等。 1966 年 Slonimski 证明了线粒体 DNA 具有 遗传功能,被认为是真核细胞的第二遗 传系统。
1 外膜
• 一层厚约6nm的单位膜,包围 在线粒体最外面; • 脂类组成与内质网相似;
外膜
• 含大量孔蛋白(Porin),允许 <10KDa 分子通过,具高通透 性,使得膜间隙环境几乎与胞 质溶胶相似。
• 含一些特殊的酶(单胺氧化酶 monoamine oxidase)
2 内膜
• 外膜内侧的一层单位膜
◆复合物Ⅲ:细胞色素bc1复合物(电子传递体和H+移 位体) 组成:二聚体,单体含1cyt c1、2cytb、1Fe-S蛋白 作用:催化CoQ氧化,2e- cytc;泵出4H+ (2个来自 UQ,2个来自基质)
◆复合物Ⅳ:Cytc氧化酶(电子传递体和H+移位体) 组成:二聚体,单体含1cyt a, 1cyt a3和2Cu 作用:氧化cyt c, 2e- O2 ,泵出2H+,
(一)氧化磷酸化作用的分子结构基础
氧化(电子传递、消耗氧, 放能)与磷酸化 (ADP+Pi,储能)同时进行,密切偶连,分别由两 个不同的结构体系执行。
超声波
尿素或 胰蛋白酶 完整线粒体 电子传递+ ATP合成+
亚线粒体颗粒 电子传递 + ATP合成 + ATP酶活性-
分离颗粒 电子传递 + ATP合成 - ATP酶活性+
电子传递链可作为质子泵,将线粒体 基质中的H+泵至膜间腔
膜内外质子浓度差和电势差构成质子动力势,驱 动质子穿过ATP酶,促使ATP合成;
化学渗透假说的实验证据:
细菌视紫红质 质子泵
去垢剂
?
·ATP合成动力为质子动力势
ATP酶
加入磷脂并 去除去垢剂
脂质体
·完整性膜是维持质子动力 势的前提; · 电子传递和ATP合成是相关 但又不同的事件。
一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一)线粒体的形态、大小、数量和分布 随细胞种类和生理状态变 化而变化; • 外形:线状、颗粒状、哑 铃状、环形、圆柱形等。 • 大小:直径为0.5~1μm,长 约2~3μm。
显微镜下一个线粒体的变形
• 数目:
动物细胞较植物细胞多; 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较多,人成熟红细胞中无线粒体; • 分布: • 集中在细胞功能旺盛区域;
(三)ATP合成酶作用机制
以 PD Boyer 为代表,提出了通过 ATP 合酶合成 ATP 的 “ 结 合 变 化 ” (binding change mechanism) 和“旋转模型”(rotational model)。
内容: ATP 合酶 3 个 β 亚基各具一定构象,不同构 象与核苷酸亲和力不同。 H+ 流驱动 γ 和 ε 旋转 1200 的情况下, 3β 亚基构象发生相互转变,引 起 β 亚基对 ATP 、 ADP 和 Pi 亲和力的改变,使 ATP合成和释放。
1)呼吸链的氧化还原酶系:
• • • • • 烟酰胺脱氢酶; 黄素相关的脱氢酶/黄素蛋白; 铁硫蛋白(iron-sulfur protein); 泛醌/辅酶Q(ubiquinone/CoQ):Q, QH2, QH 细胞色素(cytochrome,Cyt):以铁卟啉为辅基。
2)电子传递链的四种复合物(哺乳类)
氧化 电子传递链
磷酸化ATP合成酶 • • • • 1953年由Slater E.C.提出“化学偶联学说”。 1961年Mitchell P.提出“化学渗透假说”。 1964年Boyer P.D.提出“构象假说”。 至20世纪70年代,化学渗透假说在取得大量实 验结果证实的基础上,成为氧化磷酸化作用中 较为流行的一种假说。
“定子”: a,b,δ
膜间腔
F1ATPase 的晶体结构
γ 亚单位包含一个 弯曲的螺旋环, 由其组成“轴” 插入由α 和 β 组成 的环中.
α ,β ,γ ,δ ,ε
ATP合成酶是一个可逆的偶联装置,它可利用质子动力势合成ATP,又可 利用ATP水解的能量将质子由基质中泵出内膜
(二) 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
• 迁移时以微管为导轨、由马达蛋白提供动力。
线粒体
鞭毛髓部
心肌细胞 精子尾部
(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电镜下是由两层单位膜围成的封闭囊状结构 由外向内分为4个部分: • 外 膜 (outer membrane) • 膜间腔(intermembrane space) • 内 膜(inner membrane) • 基质/内 室 (matrix/inner cha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