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题分析

合集下载

从这六个角度入手,轻松搞定古典诗词鉴赏题

从这六个角度入手,轻松搞定古典诗词鉴赏题

从这六个⾓度⼊⼿,轻松搞定古典诗词鉴赏题⼀.从题⽬⼊⼿,把握题材诗歌的题⽬是全诗的核⼼,题⽬藏着很多信息,⾸先就是题材。

看到题⽬,脑海中马上搜索平时训练时候做过的这类诗的特点。

举例:2019全国⼀卷《题许道宁画》,是⼀⾸题画诗;全国⼆卷《投长沙裴侍郎》是⼀⾸⼲谒诗;全国三卷《插⽥歌》是⼀⾸⽥园诗。

提⽰:这要求同学平时练习,要有“类”的观念,就是说,⼀道题,就是⼀类题的代表,做会⼀道,等于掌握了⼀类。

⼆.从作者⼊⼿,感知风格,背景同⼀作者会有不同风格,同⼀风格也会有不同作者。

这类题型⼀般会在⽐较题中遇到。

⽐较题有两种,⼀种是同⼀作者不同作品进⾏⽐较;⼀种是不同作者不同作品进⾏⽐较。

2019全国三卷属于前⼀种,考的是唐朝诗⼈刘禹锡的《插⽥歌》: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这⼏句诗的语⾔风格有什么不同?这类题不但要求理解诗歌内容,还要求掌握作者⾝世遭遇,写作背景等等,才能全⾯准确做出答案。

三.从结构⼊⼿,看内容情感如何起承转合这⼀步是鉴赏古诗词的重点难点。

⼀般来说,起承转合既是诗歌的结构,也是内容的层层推进。

把握住起承转合,就等于把握了诗歌的脉络。

2019全国⼀卷《题许道宁画》满眼长江⽔,苍然何郡⼭?——起,起笔⼗字,画中⼭⽔扑⾯⽽来,使静⽌的画⾯富有动态感。

以“满眼”强调⽔之浩浩荡荡,⽤“何郡”把对“苍然”的赞叹隐在⼀⽚疑问之中。

向来万⾥意,今在⼀窗间。

——承,承接上⼆句意脉,作⼀⼩结:万⾥的⼭⽔,万⾥的意境,竟被作者凝固在尺幅画间,仍将掩饰不住的赞叹溢于诗表,不同的是前之赞叹是对⼭⽔⽽发,此之赞叹是对画的意境⽽发。

众⽊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转,由物及⼈,由外到内,写物与⼼之互相感发的关系。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合,收束全诗,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之风,余韵袅袅,“⾔有尽⽽意⽆穷”。

四.从注释⼊⼿,补充对内容的理解有些诗词会有⼀些注释,同学千万不要忽视这个注释,它对理解诗词内容情感有很⼤的帮助。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试题研究(一)——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依据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试题研究(一)——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依据

象, 品味语 言 , 领悟作 品的丰富内涵 , 体会其艺术表
现力 , 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 品中 有 蕴涵 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 了解人类丰 富的社会 生活和情感世界 。 在 阅读鉴赏 中 , 了解 诗歌 、 散文 、 小说 、 剧等 戏 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 了解作 品所
言文则明确规定为 “ 浅易 ” ;也未规定古典诗歌 在
“ 言 ” 面 的要 求 。 导 致 在 教 学 中 师生 对 该 达 到 文 方 这
( )普通 高 中语文课 程标准 ( 二 《 实验 )对文学 》
作 品阅读教学 的规定 1 普通高 中语文课程标准必修课 的课程 目标 . 学 习鉴赏 中外文学作 品 ,具有 积极 的鉴赏态 度, 注重审美体验 , 陶冶性情 , 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试题研究( 一)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试题 的命题依据
华 东师范大 学
“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 国统一考试是 由合格 的 高中毕业生和具有 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 的选拔性
考试。 【 ”J ・ 从考试大纲对高考的性质规定 中可以看出
陈佩娴
指导作用 ,是语文教学活动前教材编写的依据 , 是
的 和教 学 要 求来 看 : 管 初 高 中教 学 大 纲 合 编 在 一 不
起, 还是各 自独立 编写 , 关古典诗歌 的阅读 除了 有 在《 日制义务教育语 文课程标准 ( 全 实验稿 ) 的“ 》 阶 段课程 目标 ” 中单独做了规定——“ 诵读古代诗词 , 有意识地在积 累 、 感悟和运用 中 , 提高 自己的欣赏

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及典型题解析

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及典型题解析

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及典型题解析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1: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 2:游月陂宋·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 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 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 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 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 分)[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 分)。

专题08 古典诗歌鉴赏语文试题解析分项汇编(第04期)(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8 古典诗歌鉴赏语文试题解析分项汇编(第04期)(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

一、(2014届安徽安庆六校高三联考)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南歌子•游赏苏轼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注】 菰黍、昌歜,席间食品。

琼彝、玉舟,酒壶、酒杯。

【小题1】上片末句为什么提及“古扬州”?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小题2】下片末句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出歌声动听、韵味悠长的?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二、(2014届安徽亳州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8分)钟山即事王安石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往]王安石辞相后,晚年居住在江宁的钟山。

【小题1】简析“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中“绕”和“舞”字的妙处。

(4分)【小题2】王安石认为,与其“鸟鸣山更幽”,不如“不鸣山更幽”。

你怎么看?(4分’【答案】【解析】【小题1】三、(2014安徽省合肥八中等届高三上学期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8分)叹庭前甘菊花杜甫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小题1】请概括这首诗中甘菊花的形象特点。

(4分)【小题2】诗的五、六两句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情感?(4分)【答案】【解析】四、(201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摊破浣溪沙李清照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①,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②,木犀花③。

[注]①熟水:古代指煎泡而成的饮料、药汤。

②酝藉:同“蕴藉”。

③木犀花:通称桂花。

【小题1】词中所写多为平凡之事、寻常之情,请简要概括。

(4分)【小题2】词的末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小题2】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专题(有答案)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专题(有答案)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专题(有答案)九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专题(有答案)1.《登鹳雀楼》 - 王之涣- 题目:《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后的壮丽景色和自然风光。

通过形容楼前广阔的河流、远处的青山和附近的乡村田野,作者展示了自己在高处俯瞰大地时的壮美感受。

- 主题:表达人们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 感情色彩:作者经历到了山川河流的辽阔壮丽,体味了自然景色的美妙和伟大,并产生了敬畏和自省之情。

- 修辞手法:- 比喻:用“登鹳雀楼”来比喻作者所在的高处,突出其观察的角度和高度。

- 反问:通过反问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强调了自然界的广阔无边和永无止境的奇观。

- 对偶:通过对偶结构的运用,如“何必见庙墓,心中只有诗书间”,突出了作者对名利财富等虚无的态度,强调了内心追求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 韵律特点:本诗共七律四十九字,平仄工整,较为优美。

2.《静夜思》 - 李白- 题目:《静夜思》- 作者:李白这首诗是李白在夜晚时刻的自省之作。

诗中写道,作者独自思索着远方家乡的事情,念及家人和朋友,感叹时间的匆匆流逝。

- 主题:表达作者在夜晚时思念远方故乡和重要人物的情感。

- 感情色彩:作者通过表达对远方家乡和重要人物的思念之情,展示了一种离别的伤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感。

- 修辞手法:- 比喻:用“疑是地上霜”来比喻夜晚时地面上的露水,表达了作者寂寞孤独的心情。

- 借代:通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借月光和露水来象征夜晚和离别的情感,增加了诗意的含蓄性。

- 韵律特点:本诗共五言绝句,四句皆押韵,节奏明快,抒情自然。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杜甫- 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杜甫这首诗是杜甫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作品。

诗中描绘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和离别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友谊和离散的思考。

- 主题:表达离别时的思念和友谊的珍贵。

- 感情色彩:通过描绘黄鹤楼的壮美景色和表达离别之情,作者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的思想感情--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及解答

诗歌的思想感情--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及解答

诗歌的思想感情--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及解答诗歌的思想感情1.(2011·海南省嘉积中学质量监测)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晴晚望贾岛①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①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

(1)题目为“晚望”,诗人具体“望”到了哪些景色?请简要叙述。

(2)末尾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以及内容与题目的关系。

这要紧扣题目中的“晚”和“望”字,并结合全诗来进行作答。

(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主要指出这两句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并指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不要忽视诗歌所给的注解。

【参考答案】:(1)诗人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在遍山皑皑白雪中,采樵人缓然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

(2)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山寺上传来钟声,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禁不住心潮起伏,平添了更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

这两句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景色全是望景,这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

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动人的局面。

2.(2011·海口市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野水孤舟梁栋①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①梁栋,南宋诗人。

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解析:(1)从内容来看,是一首写景诗,融情于景。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考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A.诗歌大意——写景状物叙事B.揣摩形象——形象意象意境C.体会内涵——抒情言志寓理【试题特点】1.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绝不能离开景、情、境。

2.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阐释的是普遍哲理。

【学生答题存在问题】1.答题不规范,易漏掉一些要点。

2.只能意会,不能有效言传。

【常见问答模式】一、炼字型提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为什么?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同意吗?为什么?解答分析:要求品味古人所锤炼的字的妙处,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读,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炼字可以从以下入手体会:动词: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A.叠词:增强情感的表达,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

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竹枝词>其一》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

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B.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正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古诗鉴赏考题分析

古诗鉴赏考题分析

古诗词鉴赏模板一、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描写氛围特点的词】1.感伤基调: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幽深寂静、荒凉清冷、凄清萧瑟2.平和基调:恬静优美、和谐静谧、淡雅闲适、宁静淡雅、朦胧飘渺3.豁达基调:雄浑壮阔、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4.欢愉基调:秀丽艳美、生机勃勃、清新明丽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类属】1.送别诗:离愁别绪;孤独寂寞;表明心志;勉励好友;感叹世事2.思乡诗: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游子异乡生活的孤单凄苦辛酸3.田园诗:追求闲适,对山水自然的喜欢;对官场的厌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淡漠名利不同流合污3.边塞诗: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卫国家的决心;塞外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对战争的厌恶: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4.怀古诗:物是人非的惆怅;怀才不遇的感叹;忧国伤时;借古讽今:建功立业的渴望5.闺怨诗:怀才不遇;官场受到排挤打击;壮志未酬、功业未立6.咏物诗:感慨时代兴衰;寄托诗人哀思;托古讽今;借古伤今二、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诗人②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这样表达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的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幺用这种手法【表现手法】1.象征:通过特定的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思想2.烘托:从侧面描写,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3.渲染:指对环境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4.对比:把两个事物作为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5.反衬: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6.联想:一定要牵涉到两件事,即从甲事想到乙事7.想象:指对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来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三、分析语言特色型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步骤:①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名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语言特点常用表达】1.语言精练: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丰富的内容,不浪费一个字2.形象生动:状物描形,读后富有实感,如临其境表达含蓄:把思想感情隐藏在形象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3.文风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描写手法独特4.文风绚丽:华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5.表达明快: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四、炼字型提问方式: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幺字?为什幺?提问变体:本诗中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用某个字替代行吗?为什幺?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④如果说用某个字替代,好不好?结合原文好的原因是什幺?如何生动贴切的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五、一词领会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幺?提问变体: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请问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答题步骤: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②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诗眼特点】1.能表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这类词通常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2.具有概括性、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3.能够笼罩或点染全句全联、甚至全篇六、炼句型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提问变体:①这句诗有什幺含义和作用?②表达上有什幺特点或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答题步骤: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有时还可简要说明艺术效果七、分析构思型提问方式: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答题步骤:①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②概括诗句描绘的内容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幺思想感情八、情感、主旨型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幺?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②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鉴赏题一.要点1.题型:填空简答2.内容:概括内容筛选信息理解内涵把握情感3.开放性试题:文意把握内容探究感悟评价鉴赏评析延伸拓展二.重点:(一)品味语言特色:1.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对比设问反问排比对偶夸张通感双关衬托等)2.多样的表达方式(描写记叙抒情议论)3.准确、精炼、生动、形象、鲜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颜色词典型动词)4.丰富的感情色彩5.多彩的语言风格(整首诗的语言特点)(直露与含蓄活泼与凝重富丽与淳朴清新自然真挚感人雄浑壮阔细腻动人具体形象通俗易懂)6.形式多样的表达技巧(二)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衬情融情入景)2.结构形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3.修辞手法4.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必行直抒胸臆等三.常见考点:1.诗意理解2.意境描绘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3.主旨把握(某种感情某种哲理)4.名句赏析5.技巧分析怎样的表现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分析该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6.品味炼字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四.附:诗歌中所表现思想感情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人民生活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等。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等。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志趣高洁;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

五.练习题1.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问题:诗的三四句语带双关,明说天气阴晴不定,暗指什么?2.张旭《山中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问题:①指出此诗的韵脚。

②第四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你觉得它好在哪里?③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色图。

如果要给这首诗配一幅画,你认为画面重点描绘的应该是哪一句?4.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问题:①用现代汉语再现一、二两句诗的内容。

②如果把这首诗看作是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是什么?作者在构思上有何特点?③第四句好在哪里?5.宋·徐俯《春游湖》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问题:①“蘸”字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拟人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②第四句表现了诗人什么心情?看见小船撑出时的惊喜之情。

6.武元衡《春兴》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萤。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问题:①诗的后两句语言平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其中最具表现力的是______、_____两个字。

②这是一首写暮春之景的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7. 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问题:①此诗的前两句_____,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后两句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_____。

(两空均填表达方式)②你从三四句中体会到作者的什么言外之意?8.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问题:①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具体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色?有何作用?②送别诗大多凄婉缠绵,而这首诗则别开生面。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后两句诗的特别之处。

9.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题:从一“独”字中,你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10.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问题:①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②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③此诗最别出心裁之处是巧妙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加以分析。

11.王安石《题湖阴先生璧》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问题:①前两句诗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人勤。

请你也用两个字概括后两句诗的内容:______②古代高雅之士常在诗文中表现他们对居室环境之美的追求,请你举出一个这样的句子。

12.欧阳修《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

问题:说说诗中的“及”是什么意思?13.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问题:①全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请简要回答。

②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14.郑思肖《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问题:①“花开不并百花丛”一句写出了菊花开放的时间独特,其中的“并”怎么理解?②三四句歌颂了菊花怎样的精神品质?③“独立疏篱”写出了菊花洁身自好、清新脱俗的神态,“疏篱”指稀疏的篱笆墙,由此你会联想到陶渊明《饮酒》中的哪句诗?15.卢梅坡《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问题: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16.陆游《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问题:①诗中的“放翁”是宋代诗人_____的号。

②此诗的第二句是在写雪后漫山皆白的景象吗?为什么?③这首诗表达感情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是什么?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④默写两句能体现陆游爱国精神的诗句。

17.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题:①此诗是从哪几方面表现梅花品格的?②在这首诗中,诗人借梅花抒发自己的情怀,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18.郑燮(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问题:①三四句写出了竹子怎样的精神?人们往往用这句话来形容革命者的什么精神?②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的特点,诗人在炼字上是很有讲究的,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一处进行赏析。

19.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题:①诗中表现送别是季节是___季,能体现这一时令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

②表达诗人对友人别后牵挂与关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③请你写出另外两句关于离别的诗句:20.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问题:①一、二句的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的胸怀有什么作用?②第三句是一句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请作具体分析。

21.苏轼《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问题:①此诗写出了夏雨怎样的特点?②此诗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显著特色?2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问题:对此诗赏析不正确的是()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

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寺”起,以“白沙提”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23.柳宗元《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问题:①诗中的“渔翁”有诗人自况的意味,这一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②诗的末两句,苏东坡认为“虽不必亦可”(即此二句删去也可以),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为什么?③现代诗人姜耕玉的诗歌《渔舟唱晚》中“欸乃一声绿不了山水”化用了此诗中的“欸乃一声山水绿”,从而表达了对于_____与_____的深邃沉思。

24.林《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问题:诗人开启多种感官,从_____、_____两个角度来赞扬梅花。

“疏影”写的是___________,“暗香”写的是___________ 。

25.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问题:①诗中哪一句写得最富诗情画意?②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辞官归隐之后的劳动生活。

B三、四句写作者从早到晚在田间劳动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愉快的心情。

C“但使愿无违”的意思是,只希望不要动摇重返仕途的志愿和决心。

D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景物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出来的却是醇美的意境。

26.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问题:①写出这首诗的韵脚。

②解释:历历萋萋③你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联?为什么?④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A传说李白登黄鹤楼,见了此诗,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这一传说从侧面说明了此诗的不同凡响。

B此诗前两联写登临抒怀,一气呵成;后两联就眼前的明丽景色,引出乡关之思,情景交融。

C和所有的律诗一样,此诗的中间两联对仗工整。

D读最后两句,我们会自然联想起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诗句。

27.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问题:对于此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推想远在鄜州的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美景,而是在望月怀人。

B颔联写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念曾经繁华的都城长安。

C颈联写妻子月下伫立痴想已久,“湿”“寒”二字,既写思念之久,又合思念之深。

D尾联表达了作者盼望战乱尽快结束、夫妻团圆、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的深切愿望。

此诗构思上有什么特点?28.王维《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