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第一节 电是什么
第十四章第一节电是什么讲义沪科板九年级全一册物理

第十四章了解电路第一节电是什么【学习目标】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和原子的结构;2.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和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3.了解验电器的构造、原理及其作用。
【知识梳理】一、自然界的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1.电荷: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这些摩擦后的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3.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4.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5.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6.接触带电:用接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即:一个不带电的物体与另一个带电的物体接触时,不带电的物体也带了同种电荷。
接触带电实际上是电荷的转移。
7.感应起电:当带电的物体与未带电的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相互靠近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会使导体内部的电荷重新分布;导体内与带电体电荷性质相反的电荷会被吸引到带电体附近,电荷性质相同的电荷则会被排斥到原理带电体的导体的另一端。
二、验电器:1.验电器的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看是否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通过验电器;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例题讲解】【例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粘”纸屑,其中“粘”字蕴含的物理道理,与下列现象中的“粘”原理相同的是()A.吸盘式挂衣钩能够“粘”在墙上B.拔火罐时罐子“粘”在皮肤上C.穿在身上的化纤衣服易“粘”毛D.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练习1】医用口罩至少包含3层无纺布,其中位于中层的熔喷无纺布,是口罩能够实现过滤功能的核心“心脏”,它具有出众的吸附和过滤能力。
熔喷布生产工艺中有一步是“驻极处理”,使聚丙烯网状纤维带上足够量的电荷,当含有病毒的飞沫靠近熔喷布后,就会被静电吸附在熔喷布表面,无法透过。
下列选项用到的原理与“驻极处理”后的熔喷布能够吸附飞沫原理相同的是()A.拍打脏衣服除灰尘B.静电式空气净化器除灰尘C.扫地机器人吸灰尘D.利用声波清理手机扬声器的灰尘类型二、电荷的种类【例2】自然界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九年级物理全册 14.1 电是什么教案1 (新版)沪科版-(新版)沪科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第1节电是什么一、教学目标1.通过大量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2.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4.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5.了解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二、教学重难点1.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2.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三、教学过程采用提问的形式:电是什么?看过闪电吗?知道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吗?小学课本里学过电荷有几种?它们之间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学生踊跃回答,老师做些补充:电是物质中存在的一种能,人们利用它来使电灯发光机械转动等,闪电是阴雨天气中云层间的放电现象。
电荷是构成物质的许多基本粒子所带的电,习惯上把物体所带的电叫电荷。
一、摩擦起电1、使不带电的物体获得电的过程叫起电,起电的方法有三种: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摩擦起电。
这时物体带静电。
相互摩擦的两种不同的物体带的是异种电荷,其中一种是正电荷,另一种是负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这两种电荷。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凡是与玻璃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物体所带的电都是正电荷。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凡是与橡胶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物体所带的电都是负电荷。
那么丝绸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同学回答。
3、带电体的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
如用圆珠笔笔杆或用塑料梳与头发摩擦后靠近小纸屑,小纸屑被吸引。
4、摩擦起电的实质: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依靠摩擦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物体失去电子带上了正电,物体得到电子带上了等量的负电。
问学生:为什么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带负电荷?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由于构成玻璃棒的原子对其电子的束缚比较弱,摩擦时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就易转移到丝绸上,这样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点,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上负电。
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电是什么教案

教案: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电是什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的物理课本,第十四章第一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电荷的性质:正电荷和负电荷;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3. 电荷的定量:库仑。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性质,能正确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2. 让学生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让学生理解库仑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库仑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库仑的计算;2. 教学重点:电荷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静电现象,如塑料棒吸引纸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是什么现象。
2. 知识点讲解:(1) 电荷的性质:正电荷和负电荷;(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3) 电荷的定量:库仑。
3. 例题讲解:例题: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是一个库仑的多少?解答: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是一个库仑的负值,即1.6×10^19 C。
4. 随堂练习:练习题:两块相同的铅板,一块带正电,一块带负电,将它们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答案:两块铅板会相互吸引。
5. 知识点巩固: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图,让学生加深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电荷的性质:正电荷、负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库仑:1 C = 1.6×10^19 C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一个质子所带的电荷量是一个库仑的多少?2. 两个异种电荷,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答案:1. 一个质子所带的电荷量是一个库仑的正值,即+1.6×10^19 C。
2. 两个异种电荷,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它们之间会相互吸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展示静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性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4章 了解电路 第1节 电是什么 沪科版

D.把钢针沿着磁铁摩擦几次,钢针就能吸铁屑
解析:一些物体被摩擦带电后,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
电.D选项中是钢针被磁化后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
2.A、B两轻小物体靠近时,互相吸引,那么这两个物体( C )
A.一定带同种电荷
B.一定带异种电荷
C.至少有一个物体带电 D.A带正电荷
解析:两轻小物体相互吸引,有两种可能:一是带异种电荷,二是一个带电一个
7.(2014来宾)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 负 电荷.如图所示,若将此橡胶 棒靠近带负电的轻小物体时会相互 排斥 (选填“吸引”或“排斥”).
解析: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 互吸引,带负电的橡胶棒与带负电的轻小物体靠近时会互相排斥.
8.小明将塑料尺在衣服上摩擦了几下,然后把尺子靠近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 时,起初泡沫小球靠近塑料尺,这个现象表明带电体具有 吸引轻小物体 的性 质,一会儿泡沫塑料小球远离塑料尺,这是因为泡沫塑料小球和塑料尺带上 了 同种电荷而 排斥. 解析:摩擦后的尺子吸引泡沫小球,是因为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泡沫塑料小球和塑料尺接触后带上了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泡沫 塑料小球再远离尺子.
【测控导航】
知识点 摩擦起电 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规律、验电
器
题号 1、6、9、10
2、3、4、5、7、8
1.以下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是( D )
A.将被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纸屑被吸起
B.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衣时细微脏物
9.在“探究电荷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中:发现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 棒靠近时会相互 排斥 ,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 棒时,它们之间会相互 吸引 .如图所示,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14.1《电是什么》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九年级14.1《电是什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14章第1节《电是什么》。
本节主要介绍电的概念、电荷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静电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1. 电的概念:电是一种基本的自然现象,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 电荷的性质: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遵循库仑定律。
4. 静电现象:由于电荷的积累和相互作用,产生的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的概念,理解电荷的性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静电现象的能力。
3. 通过对静电现象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成因和防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静电现象演示器。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静电现象的图片,如塑料尺吸引纸片、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铁屑等,让学生感受到静电现象的神奇。
2. 概念讲解:介绍电的概念,解释电荷的性质,阐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脱衣时产生的静电、打印机工作原理等,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成因。
4. 互动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防止静电现象,并展示各自的方案。
六、板书设计1. 电的概念2. 电荷的性质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静电现象的成因和防止七、作业设计1. 描述几种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解释其成因。
2. 探讨静电现象在工业和生活中的应用。
3. 思考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对电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互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许多防止静电现象的方案,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学案:14.1电是什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学案:14.1 电是什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十四章第一节《电是什么》。
本节课主要介绍电的基本概念,包括电荷、电荷守恒定律、电场以及电势等基本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的基本性质,为后续学习电的产生、电的传输和电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电荷守恒定律、电场和电势等基本概念,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能够运用电的基本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的电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电荷守恒定律、电场和电势等基本概念的掌握。
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与电相关的现象,如静电、闪电等,引导学生思考电的本质是什么。
2. 知识点讲解:(1)电荷:介绍电荷的定义、正负电荷的产生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电荷守恒定律:讲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电场:介绍电场的概念、电场强度以及电场线的表示方法。
(4)电势:讲解电势的概念、电势差以及电势能。
3.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一些与电相关的实例,如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场对电荷的作用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的基本概念。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电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内容。
5.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简单的电实验,如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电场线的演示实验等,增强学生对电的认识。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4.1 电是什么一、电荷1. 定义:……2. 正负电荷:……3. 相互作用规律:……二、电荷守恒定律1. 内容:……2. 意义:……三、电场1. 概念:……2. 电场强度:……3. 电场线:……四、电势1. 概念:……2. 电势差:……3. 电势能:……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电荷、电荷守恒定律、电场和电势的概念。
电是什么教案 市级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课标沪科版九年级物理

【小结】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在物体间转移
【做一做】实验探究:电荷的相互作用
(1)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时会相互排斥(同种)
(2)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时会相互排斥(同种)
【问题2】能否用验电器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能判断带电体的电性吗?
【想一想】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有哪些?(摩擦带电,接触带电,感应带电)
【讲解】介绍感应带电:电荷的相互作用。
【练习】完成课后作用
小
结
回忆理解识记
巩固、反馈知识的掌握情况
作
业
1、板书
一、摩擦起电
带电体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二、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
(3)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会相互吸引(异种)
【小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验电器
【问题】现在利用刚才学习的知识,给你一把塑料直尺,你能用什么方法判断它是否带电?
(1)是否能能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2)靠近带电体,若能排斥则带电(3)靠近带电体,若吸引有两种可能:直尺不带电或带异种电荷
【讲解】实验室里,为了更方便的判断物体是否带电,我们使用验电器
【观察】说出验电器的各个部分的名称
【讨论】验电器的作用是什么?
【演示】无带电体接触金属球,金属箔不张开,带电体接触金属球金属箔张开
【问题1】为什么金属箔会张开呢?(接触带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思考回答问题
观察,回答
学以致用
培养观察能力
1、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
初中九年级物理:第一节 电是什么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第一节电是什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Section 1 What is electricity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第一节电是什么第一节电是什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能通过“交流与讨论”认识验电器,通过观察能说出验电器各部分的名称。
3、能通过“试一试”归纳验电器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
过程与方法:1.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2.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教育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
【教学重点】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认识验电器,能说出验电器各部分的名称,归纳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原理及带电的多少。
在实验探究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分析得出两种电荷的逻辑推理和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的原理。
【教学准备】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碎屑若干、气球两个、塑料棒一根。
学生实验:塑料梳子一把、直尺、铅笔、圆珠笔、毛皮、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探究,组织交流讨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电?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图13-1至图13-5,加深学生对电和我们生活的认识。
(学生观察课本彩图,思考电的用途)。
2、延伸提问:假设一座城市完全断电,同学们想像一下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学生积极思考回答。
)3、引出课题:既然电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那么什么是电呢?[说明]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头脑中对“电”有初步认识二、摩擦起电1、提出问题:电是什么?通常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使物体带电?(学生思考、回答)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探究摩擦起电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电是什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教学重点:
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方法:
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启发式。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怒发冲冠”,设疑导入。
新课教学:
一、摩擦起电
展示:探究摩擦起电实验的图片。
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摩擦起电现象吗?
师点拨: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就说这些摩擦后的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这种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学生活动:阅读58面的迷你实验室。
师:从“迷你实验室”可知,两气球相互排斥,这是为什么呢?
二、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实验: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大屏幕展示:课本P59页的图14-3所示的实验。
得出结论: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负电荷。
2、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即学即练:
1、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质小物体a,a被吸引过来,则a是()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2、市场上出售一种能滚动的毛刷,当毛刷在毛料衣服上刷动时,可以将灰尘及微小脏物吸入刷内,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
3、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轻小纸屑后,纸屑又很快飞开,这是因为()
A、纸屑不带电,所以不能被橡胶棒吸引而飞开
B、纸屑质量太小,不能带电
C、纸屑带的是正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飞开
D、纸屑带的是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飞开
4、用丝线吊起三个通草球,其中任意两个靠近都相互吸引,则它们可能是()
A、两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
B、两个带负电,一个带正电
C、两个带正电,一个不带电
D、两个带异种电,一个不带电
5、思考:
(1)你能解释“怒发冲冠”的原因了吗?
(2)散开的塑料绳越捋越开
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物体是否带电呢?
(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
三、验电器
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介绍:验电器的使用。
想一想: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生回答后师点拨: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
四、电荷的多少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
电荷量的单位为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大约只有10-7C。
一片雷雨云带电的电荷,大约有几十库仑。
想一想:为什么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与雷雨云带的电会相差这么大?
五、摩擦起电的原因、电中和现象
师介绍:元电荷、摩擦起电的原因及电中和。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1856-1940)发现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揭开了原子具有结构的秘密。
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电荷的粒子。
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常用符号e表示。
e=1.6×10-19C
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当物体相互摩擦时,电子就会在物体间发生转移,对电子束缚能力强的物体得到电子,而有多余的电子带负电;对电子束缚能力弱的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因此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电中和现象:
带等量的异种电荷的物体放在一起两物体都恢复到原来不带电的中性状态的现象叫电中和现象。
(中和现象并不是电荷的消失,而是电荷发生了转移,使正、负电荷抵消。
)
学生讨论:
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为什么是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为什么是负电?
2.用塑料梳子多梳几下头发,头发为什么会越梳越蓬松,并随梳子“飘”起来。
3.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有时候会发现衣服会粘在皮肤上,为什么?
4.冬天在晚上脱毛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简要分析一下原因。
课堂小结
1、电荷
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的物体,则说明该物体带了电荷。
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现象。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验电器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电荷量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
单位:库仑(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