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十二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备课资料

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备课资料

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备课资料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备课资料原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翻译年轻时不知道愁的滋味,喜欢登高望远。

登高望远,为了写新的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而现在知道了全部愁的滋味,愁得无话可说。

愁得无话可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词作分析此词不见《稼轩词》四卷本甲集,但四卷本丙集收了,而且加注:"书博山道中壁。

"《清统一志·江西广信府》说:"博山,在广丰县西南三十余里,南临溪流,远望如庐山之香炉峰。

"辛弃疾四十二岁被劾落职后,闲居信州上饶(今江西上饶市)。

这里离博山不远,辛氏于博山寺傍还筑有"稼轩书屋",故常来往于博山道中,先后在这里写下十几首词,这首词当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被劾失官,一下子闲居十年,是很令人惋惜和不平的。

我们知道,辛弃疾是一位才兼文武的"一世之雄",用世之心极切,抗金之志极坚。

他"抱忠仗义"南归,原想做一番事业。

如果当权者能加以重用,他的抗敌复国的理想是可能实现的。

但他们对像辛弃疾这种北来的归臣,总存戒心,不敢重托,而且动辄削职罢归,长期闲置。

人们的同情当然在辛氏一边,辛氏的愁怨也很自然。

《词苑萃编》载梨庄话说得好:"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上片一开始即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精选】_高中语文专题十二“龙腾虎掷”的稼轩词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

【精选】_高中语文专题十二“龙腾虎掷”的稼轩词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
答案
文本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 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1)词的上片中“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句写得饶有风味, 请简要分析。 答案 这首词描写了一个很有情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 时眯着眼向沙面窥视;投在沙上的影子也轻轻摇晃,大概是在梦中看见 了鱼虾。词人由宿鹭眯眼假寐的生动画面想像到它梦见了鱼虾,想像合 理,极富情趣。
二、诗词故事
辛弃疾的执政才干 辛弃疾在任湖南安抚使期间,曾创办了一支两千五百人的“飞虎军”, 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 无法烧制屋瓦。怎么办?辛弃疾自有办法,他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二 十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
三、文题背景
丑奴儿,词牌名,采桑子的别名。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三十里,有 博山寺、雨岩等名胜。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时,常闲游博山, 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是他在博山道中一墙壁上题写的。全词抒发了作 者胸中郁结的悲愤愁苦不能抒发的苦闷。
思路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步骤。例如老师在讲解一道数学题时,首先思考应该从什么地方下手,然后在思考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样的过程来进行解 答。听课时关键应该弄清楚老师讲解问题的思路。
三、听问题。
对于自己预习中不懂的内容,上课时要重点把握。在听讲中要特别注意老师和课本中是怎么解释的。如果老师在讲课中一带而过,并没有详细解答, 大家要及时地把它们记下来,下课再向老师请教。
提示
二、悟读,诗情画境 他经历了太多的世事沧桑,积蓄了太深的忧愁苦闷, 他深知人生的无奈,才“欲说还休”。他只能在恬 静的田园乡村中为自己的感情寻找寄寓,抚慰饱受 创伤的心灵,这是一个英雄人物在一个平庸苟且的 社会中不得已的选择,一首《丑奴儿》道尽“天凉 好个秋”!

高二语文教案:《丑奴儿》(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二语文教案:《丑奴儿》(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案)1. 介绍学习目标2. (i)小插曲:于剑铭,宋词有没有什么派别?(ii)介绍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金兵占领的北方地区,二十二岁时曾经参加抗金义军,归南宋后,两次上书朝廷,陈述抗金大计,非但未被采纳重用,反而遭到排挤贬斥。

免职后,辛弃疾闲居住在今江西上饶农村近二十年。

晚年又重新被启用,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

不久,又再次被免职,终于忧愤成疾而死。

他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豪放悲壮见长,代表了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

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军占领,从小便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壮志。

青年时代,他在故乡起兵抗金,后加入耿京起义军占领,为掌书记。

张安国杀耿京降金,辛弃疾入金营口市生擒叛徒南归。

他初任江阴佥判、建康府通叛,后又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方官,坚决主张抗金,采取积极措施,奖励生产,创办学校,训练军队,安定民生。

又屡次上书朝廷,规划恢复抗战,受到主和派打击,屡遭贬谪,淳熙八年(1181)落职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后卒于铅山(今属江西)。

他一生坚持抗金,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一腔愤发之于词,成为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他共写有六百多首词,数量在宋人中首屈一指。

而贯穿在他词中的基本思想,就是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充满了战斗的激情与浪漫主义色彩。

3. 朗读课文,注意思考问题,读错及时纠正4. 播放音乐5. 跟着音乐唱6. 字词疏通(讲到“采桑子”时,请背诵一篇我们学过的《采桑子》)7. 请同学翻译,显示答案8. 根据朗读时所思考的裁处写作背景9. 课文分析:第一、二句10.“识尽”的意思11.课文分析:第三、四句12.提问:词中的“天凉好个秋”是什么含义,是闲话还是弦外有音?答案:这句话看似闲话,平静洒脱,实际却深沉含蓄。

人说秋色入心即为愁,作者这样写,正写出了内心的无奈和愁绪的无尽。

高二语文《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学习单

高二语文《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学习单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自主学习任务单东海高级中学张利一、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体会本词词意及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2.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3.体会本词构思的巧妙,并培养热爱宋词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知识链接】辛弃疾(1140—1207)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为豪放派词人代表,人称“词中之龙”。

2.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3.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苏词“豪旷”,辛词“豪壮”。

4.辛弃疾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5.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著有《稼轩长短句》。

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1】解释下列词语。

书……壁:少年:层楼:赋新词:强说:而今:却道:【思考2】根据诗词特点,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本词大意。

(二)再读课文,细读品悟【鉴赏1】词人少年时有没有愁?【鉴赏2】词人少年时没有愁,为什么还要写?【鉴赏3】找出上片中的一处叠句,思考其作用。

【鉴赏4】词人成年以后的愁,又是一种怎样的愁呢?请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说一说。

【鉴赏5】“而今识尽愁滋味”的“而今”和“尽”字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鉴赏6】下片中又有一处叠句,思考其作用。

【鉴赏7】明明要说愁,为什么却说天气了?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鉴赏8】分析“却道‘天凉好个秋’!”中的“却”字的表达效果。

(三)深度研读,重点突破【思考1】上片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下片中“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涵是否一样?【思考2】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思考3】结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思考4】“少年”和“而今(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四)学习反思,理解建构【专题总结】南宋中期以后,以辛弃疾为旗手的辛派词人的出现,标志着宋词创作进入了又一个高峰期。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教案设计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教案设计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能背诵本诗,体味其沉郁顿挫的诗风。

2.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3.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素质(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浓厚兴趣。

2.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方法】朗诵法——品鉴联想法——陶冶法——探究法【教学建议】1.朗诵诗歌,熟读成诵2.学生介绍辛弃疾生平及作品,了解创作背景。

3.根据诗歌内容演绎诗意。

4.探讨诗歌艺术特色,尤其用典。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学过的辛弃疾的词作和作者的有关情况。

第二阶段:作者简介,知人论诗1.学生介绍辛弃疾及生平2.教师补充相关内容辛词的艺术创造1.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2.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3.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公开课教案_0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公开课教案_0

且登“高”处,为赋“辛”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课教学设计教材及学情分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材“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板块中的最后一首词。

这首词虽篇幅短小,但却意味深远仿佛是辛弃疾人生况味的凝缩,应当以“小”文本教“大”境界。

高二的学生也已学过大量的古典诗词,对于辛弃疾其人其词也并不陌生,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以这首词为起点,以辛弃疾的登临词为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品读稼轩词,实现“由文及人,由人及品”的审美提升。

本班学生已上过“自是花中第一流——易安词”品读等诗词阅读课,对简单的“群文阅读”并不陌生,因此可让学生结合预习单主动探究和品读。

在课堂上教师注意循序渐进地引导,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去朗读、思考、讨论、表达,让学生能一课有一得。

教学目标:1.品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理解全词“愁”的内涵和艺术手法。

2.阅读辛弃疾的登临词,品味“辛”愁的内涵。

3.体会稼轩词之“高”,并进行微写作。

教学重难点:阅读辛弃疾的登临词,品味“辛”愁的内涵,体会稼轩词之“高”。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登临层楼高山,凭栏远眺,一向是古往今来的文人志士展抱负、抒豪情、啸长歌、赋壮词的慨然之举。

因此,我们能读到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的气定神闲;能读到李白“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的阔大气象;能读到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的深重悲苦;也能读到曾公亮“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的豪壮胆魄。

南宋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他也爱登高抒怀,“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他就是辛弃疾。

他的登临词作中到底寄寓了几多慨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读辛弃疾的登临词,由《丑奴儿》说开去。

二、预习初读课前,大家已经结合预习单预习了整首词,我们先来看看主问题,请同学来说一说。

全词以“”为线索,运用和的手法,抒发了词人复杂的心情。

苏教版选修《丑奴儿》教案

苏教版选修《丑奴儿》教案

苏教版选修《丑奴儿》教案《苏教版选修<丑奴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体会其词作的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丑奴儿》这首词的含义,把握其中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掌握词的艺术特色,如对比手法的运用。

2、难点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复杂而深沉的人生感慨。

引导学生将词中的情感与自身生活经验相结合,产生共鸣。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初步理解词意。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词句,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词的理解。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词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感,有快乐,有忧愁,有无奈。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在《丑奴儿》中所表达的独特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辛弃疾(1140 年 5 月 28 日-1207 年 10 月 3 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

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但始终未被采纳。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丑奴儿》这首词约作于辛弃疾罢官闲居带湖期间。

当时他历经仕途坎坷,一腔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心中充满了愁苦和无奈。

(三)诵读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苏教版语文高二《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高二《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导学案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导学案教学设想:《唐诗宋词选读》第十二专题是:“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该专题有4首,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

本课要学的两篇,一篇是教学篇目,一篇是自读篇目。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初步了解辛弃疾词雄深雅健的艺术风格。

2、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苏轼、辛弃疾词的杰出成就、不同风貌。

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

能够对诗歌中精警的名句进行鉴赏。

4、能够通过对诗歌意境(境界)的体验、鉴赏,了解意境的艺术魅力。

5、能够结合本专题的学习,尝试风景名胜联(或写景抒情联)的拟写。

教时设置:1教时过程:1、朗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2、看注解,补充背景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

《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年轻时不知道愁的滋味,喜欢登高望远。

登高望远,为了写新的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而现在知道了全部愁的滋味,愁得无话可说。

愁得无处可说,却只能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4、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等待班级发言)(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一、词人名片
辛弃疾为人豪爽,尚气节,具备出将入相的文才武略,而一生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寄之于词。

其词多咏恢复之志,长于议论,感愤淋漓,承读苏轼的豪旷词风,拓展出南宋豪放词派的新境界。

辛词风格多样,豪纵雄放之外,或清丽妩媚,或苍凉沉郁。

其词内容博大深厚,艺术造诣之高超、创作个性之鲜明皆超出前人,为宋代最杰出的词人,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传世。

二、诗词故事
辛弃疾的执政才干
辛弃疾在任湖南安抚使期间,曾创办了一支两千五百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

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

怎么办?辛弃疾自有办法,他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二十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

三、文题背景
丑奴儿,词牌名,采桑子的别名。

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三十里,有博山寺、雨岩等名胜。

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时,常闲游博山,往来于博山道中。

这首词是他在博山道中一墙壁上题写的。

全词抒发了作者胸中郁结的悲愤愁苦不能抒发的苦闷。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这首词用对比手法写出一个“愁”字。

宜用朗读,读出“愁”之轻重、真假和曲折表达。

少年之“愁”是假愁、淡愁,“而今”之“愁”是真愁、浓愁。

两种愁,宜对比读出。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看似轻松洒脱,实含不尽沉重抑塞,这是作者胸
中郁结的悲愤愁苦不能、不得抒发的曲折表达。

二、悟读,诗情画境
他经历了太多的世事沧桑,积蓄了太深的忧愁苦闷,他深知人生的无
奈,才“欲说还休”。

他只能在恬静的田园乡村中为自己的感情寻找寄寓,
抚慰饱受创伤的心灵,这是一个英雄人物在一个平庸苟且的社会中不得已
的选择,一首《丑奴儿》道尽“天凉好个秋”!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全篇写“愁”,上、下片用了三个“愁”字。

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涵是否一样?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是指闲愁,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

词中“欲说还休”实际是统治者不许他发表救国的言论。

由于他是个北方“归正军民”,处处受到猜忌,所以连话也不敢明讲。

辛弃疾曾在《论盗贼札子》中提到自己的处境,说“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

这正是“欲说还休”句的注脚。

可见“欲说还
休”反映了辛弃疾归宋后的真实的生活处境。

从艺术表现技巧方面说,作者在词末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

他这首词外表虽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反衬(对比)。

揭示了历经岁月的打磨,饱尝生活的忧患,才真正懂得人生的苦乐这一哲理。

3.“爱上层楼”、“欲说还休”在词中反复出现,结合具体语境分别说说它们表达的意味。

答案此处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叠句),强化和深化了感情。

词的上片说,年轻时不懂得真正的愁,却硬要摆出一副愁态来。

因此,“爱上层楼”的反复,有表达年轻人故作姿态的意味。

下片说,人到中年,便真正懂得“愁”是什么,即便真“愁”也因为具有某种承受力而不愁了。

因此,“欲说还休”的反复,有表达默默承受、从容坚忍的意味。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1)词的上片中“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句写得饶有风味,请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词描写了一个很有情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眯着眼向沙面窥视;投在沙上的影子也轻轻摇晃,大概是在梦中看见了鱼虾。

词人由宿鹭眯眼假寐的生动画面想像到它梦见了鱼虾,想像合理,极富情趣。

(2)词的下片描写了怎样的一个人?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描写了一位身姿优美、性格开朗的浣纱女形象,表达了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醇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