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论文

合集下载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通用3篇)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通用3篇)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通用3篇)论文一:对达芬奇《蒙娜丽莎》的艺术鉴赏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而他的作品《蒙娜丽莎》则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幅画作是一幅肖像画,绘制于16世纪初期,目前收藏在法国卢浮宫。

通过对《蒙娜丽莎》的深入观赏,我们可以欣赏到达芬奇在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上的独特魅力。

首先,在绘画技巧方面,达芬奇运用了光与色彩的巧妙组合,使得画面显得十分生动。

画中女子的面部充满了光影效果,而眼神中的微笑更是达芬奇的创作精髓所在。

他通过运用细腻的笔触和渐变的色彩,使得画中的蒙娜丽莎仿佛具有生命力,能够和观者进行交流。

此外,达芬奇还巧妙地运用了透视法,使得画面具有深度感,使蒙娜丽莎的形象更加立体。

其次,在表现手法方面,达芬奇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展示了他对人物心理的独特洞察力。

在画中,蒙娜丽莎的面容表情并非丰腴的微笑,而是一种微妙的、难以捉摸的神秘微笑。

这种表情使得观者难以揣摩她内心的情感,给了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这种不确定性与神秘感正是达芬奇追求的目标之一。

他通过巧妙挑战传统肖像画表现方式,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得观者能够在作品中感受到蒙娜丽莎内心深处情感的种种可能性。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蒙娜丽莎》中感受到达芬奇对于自然界的赞美和对于人类美的追求。

画中的蒙娜丽莎身着一袭华丽的礼服,头戴一顶菊花装饰的帽子,这些细节展示了达芬奇对于细节的精心雕琢。

同时,画中的背景正是美丽的自然风景,这个细致描绘的背景象征着达芬奇对于自然世界的热爱与崇敬。

达芬奇通过这幅画作将人类的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传递出对于真实与理想的追求。

总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一幅艺术品,它展示了达芬奇卓越的绘画技巧和对于艺术的深刻把握。

通过细腻的绘画技巧、神秘的表现手法以及对于自然与人类美的追求,达芬奇创造出了一幅极具魅力和内涵的杰作,给观者带来了无尽的欣赏乐趣。

论文二:对梵高《星夜》的艺术鉴赏梵高是19世纪后期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而他的作品《星夜》则是他在画作风格和表现手法方面的代表作。

最新【美术鉴赏课程论文3000字】美术鉴赏课程论文3000字范文.doc

最新【美术鉴赏课程论文3000字】美术鉴赏课程论文3000字范文.doc

【个人简历范文】美术鉴赏课是整个美术课程领域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对学生正确审美观的树立、身心的健康发展都有较好的帮助。

下文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美术鉴赏3000字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美术鉴赏论文3000字篇1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对策的深思【摘要】高中美术鉴赏课作为美术教学的必修课程,经历了从以前的无到现在的有,从简单的照图描型到现在的多元化教学,从简陋的印刷挂图到现在的多媒体教学等过程,与此同时,美术鉴赏教学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也在不断地变化与革新。

本文拟从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与“学”两大方面,结合丰富的教学实践,探讨美术鉴赏课教学的新发展、新思路,以期对今后的美术教育提供新策略、新策略。

【关键词】美术鉴赏;教学;策略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说过“人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

”高中阶段专门开设美术鉴赏课,其目的在于通过鉴赏教学,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推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中西艺术交融,了解文化差异关于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内容,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这两方面都可进行,因两者皆有其特点与魅力所在。

中国传统绘画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了解中国绘画的特点,更深入地体会中国绘画艺术博大精深、哲学化的审美倾向。

中国传统绘画其门类也很多,可以从其中挑选其一种或两种进行教学。

例如花鸟画中可选梅兰竹菊,也可选简单的山水画等。

西方传统绘画也可以进行教学,学生从中可以学到西方的绘画理念,了解西方造型艺术的特点及其规律,学习西方的审美观。

在教学方面也可以选取其中的素描、速写、色彩等进行实际教学。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同步教学能让学生真正全面地了解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在欣赏与鉴赏中逐步获得审美愉悦,受到教益和启迪。

二、合理利用资源,开发特色课程在美术鉴赏课中一般比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探讨和理解,令学生感到乏味,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现有资源,适当开展一些取材容易而又操作简易的手工制作课,让学生自己创作艺术作品,把成功的体验与众人分享。

浅谈绘画艺术赏析鉴赏论文

浅谈绘画艺术赏析鉴赏论文

浅谈绘画艺术赏析鉴赏论文现代绘画艺术以其产生之时的狂热激情、原创的魅力给现代美术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对其后的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绘画艺术赏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绘画艺术赏析论文篇一:《浅谈中世纪宗教绘画艺术赏析》摘要:中世纪绘画没用继承希腊罗马客观写实、典雅肃穆的艺术创作风格,而是围绕格列高尼大主教所倡导的原则,即以宣传教义为第一原则,用艺术来表达对上帝的无限崇敬。

本文从中世纪绘画特征入手,结合中世纪宗教背景,继而分析中世纪宗教绘画特征。

以中世纪宗教绘画《善良的牧羊人》《面包和鱼的奇迹》《基督为使徒洗足》《圣马太像》为例,浅谈对中世纪绘画艺术的赏析。

关键词:宗教;希腊罗马风格;宣传教义;绘画作用一、中世纪绘画特征欧洲中世纪是一个政教合一的时代,因此,其绘画艺术亦与宗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众所周知,欧洲____之神学观念对人本主义和现实生活采取一种否定的态度,从而使本应反映人和现实生活的一切艺术都成为了基督____神学的奴仆,因此,艺术为基督____是欧洲中世纪艺术的重要特征,绘画艺术亦然。

其次,基督____是欧洲中世纪人民生活以及灵魂寄托的场所,从而使得教堂建筑成为了这个时期艺术发展的重心,在这个时代,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一般从属于建筑艺术,亦因此成为了建筑艺术的从属品。

这个时期的绘画形式,多以壁画、镶嵌画和彩色玻璃窗画为主。

总之,其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也就是去反映____徒对教义和宗教故事的虔诚态度。

可见,欧洲中世纪的绘画艺术特征多表现为不注重真实空间的描绘以及真实的色彩关系,而更多地强调色彩的象征性,喜欢运用寓意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人们对宗教的虔诚。

此特征也反映了其不同于由古希腊罗马奠定的西方绘画写实的传统,亦可以说,此写实传统于中世纪遭到了破坏,同时从中世纪绘画题材上讲,其题材十分单一,表现的主要为宗教题材之绘画。

至于欧洲中世纪如西班牙等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由于伊斯兰教严禁偶像崇拜,因此,这些国家的画家们就将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清真寺的各类植物及几何图案装饰上面了。

中国画鉴赏论文(推荐五篇)

中国画鉴赏论文(推荐五篇)

中国画鉴赏论文(推荐五篇)第一篇:中国画鉴赏论文中国画赏析中国画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渊源,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风格,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国宝,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

中国画第一特点是意境创作的追求,推陈出新是中国画进步的宗旨,中国画主张“缘物寄情”,“以景寓意”,“以神取形”,“笔不周而意周”,“笔不工而心恭”。

在概括客观物象的同时,必须融进画家的主观感受,透过描绘对象创造形象的方式来借以体现画家的主观感受,使主观情感和客观的物象精神性格交融和转化使画家在作画前的主观感受得以充分的表达,而产生动人心魄的意境创作。

在中国画章法布局中状物立象,就是首先必须剪裁取舍分别主宾然后根据物象往来逆顺的运动之势部署画面。

使之造成动人心魄的气象。

而中国画在“置陈布势”中,如果要使画面章法获得灵动舒畅,富有变化,必须巧妙地处理空白,疏密,虚实之间的关系。

所谓空白是无画处,是虚处,是疏处是与密实相对而言的是与疏密虚实有密切联系的,虚实对构图,笔墨有极大的概括性,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既是疏密有致,可以打破构图中的平均布置,“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空景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虚与实在意境中不仅相辅相成,而且相互转化,中国画用墨有干湿,浓淡之分,构图遵循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的艺术原则,有藏有露,有隐有显造成一种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美妙,而又带有几分迷蒙感的意境创作。

中国画在发展的早期就重视表情的描述,南朝的王微在《叙画》中提出山水并不是地图,应求“容势”,要表现大自然的生动变化,“望秋水,神飞扬,临春风,恩浩荡••••••此画之情也”。

文人画家也旨在写意而不写实。

欧阳修指出“古户画画意不画形”从“意”出发把追求形式看成是画工的事,真正的画家应是得意忘形。

中国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中国画被风起云涌的时代气息所驱动,推陈出新,魅力长存一、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

美术论文鉴赏优秀3篇

美术论文鉴赏优秀3篇

美术论文鉴赏优秀3篇美术鉴赏论文篇一从《瑞鹤图》谈美术鉴赏的意义经过这一段时间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我想从一幅花鸟画,《瑞鹤图》简单谈一下美术鉴赏的意义。

那么要谈美术鉴赏的意义,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美术鉴赏。

了解了什么是美术鉴赏,下面就要说说美术鉴赏的意义。

既然是鉴赏美术作品,那美术鉴赏的意义就首先是美术作品的意义。

而美术作品的意义又分为本身意义及延伸意义。

其本身意义就是说我们看到一件美术作品时所获得的美感和愉悦感。

拿《瑞鹤图》来说,此图绘彩云缭绕之汴梁宣德门,上空飞鹤盘旋,鸱尾之上,有两鹤驻立,互相呼应。

画面仅见宫门脊梁部分,突出群鹤翔集,庄严肃穆中透出神秘吉祥之气氛。

此幅一改常规花鸟画构图的传统方法,将飞鹤布满天空,一线屋檐既反衬出群鹤高翔,又赋予画面故事情节,此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次大胆尝试。

绘画技法尤为精妙,图中群鹤如云似雾,姿态百变,无有同者。

更为精彩之处,天空石青满染,薄晕霞光,色泽鲜明,鹤身粉画墨写,睛以生漆点染,顿使整个画面生机盎然。

卷后为徽宗瘦金书题记及诗,款“御制御画并书”,签押“天下一人”,观其书风,健笔开张,挺劲爽利,侧峰如兰竹,媚丽之气溢出字里行间。

看到此图后,我们为之一震。

一片生机跃然纸上。

我们在看图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

这就是其本身意义。

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即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都城汴京上空忽然云气飘浮,低映端门,群鹤飞鸣于宫殿上空,久久盘旋,不肯离去,两只仙鹤竟落在宫殿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吻之上。

引皇城宫人仰头惊诧,行路百姓驻足观看。

空中仙禽竟似解人意,长鸣如诉,经时不散,后迤逦向西北方向飞去。

当时徽宗亲睹此情此景兴奋不已,认为是祥云伴着仙禽前来帝都告瑞,国运兴盛之预兆,于是欣然命笔,将目睹情景绘于绢素之上,并题诗一首以纪其实。

但“祥瑞之兆”却难以挽回衰败的国运,此后第十五年,即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都城汴梁。

宋朝军民纷纷起来抗击金兵,金人自知无力吞下这个腐朽然而却十分庞大的仅仅通过一幅画,我们就了解到这么多的历史文化知识,我们的文化底蕴、艺术和文化素养得到极大提高。

关于美术鉴赏课程论文(8篇)

关于美术鉴赏课程论文(8篇)

关于美术鉴赏课程论文(8篇)美术鉴赏课程论文篇11、形与神在艺术史上的源流。

形与神的关系在美术史上一直是一个连续讨论的问题。

关于传神论早在汉代就有了萌芽,其代表就是刘安《淮南子》中支出作画勿“谨毛而失貌”,而当时著名的画家王延寿则表示作画要“随色象类,曲得其情”.这些说法和观点影响到了后来的艺术工作者,并且为之后的“以形写神”的论点打下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而到了东晋时期,绘画艺术由“自发”转向“自觉”,而陶瓷雕塑也不例外,典型就是顾恺之的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以神造形”“,传神写照”等论点,这些论点无不显示出形神合一的理论特色,自此以后,形神合一作为中国美学的一项基本要求来确定。

经历南北朝的青白瓷、唐朝的唐三彩、宋朝的五大名窑等的发展,在中国文化整体大兴盛的前提下,艺术下的形神合一体系也到了又一个大总结的时期而代表就是唐代的张彦远所说的“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这样理论的完整化更是让中国的美学“气韵”表现形式更为人们所重“,气韵”也成为一件优秀艺术品不可缺少的条件。

再加上当时儒家内敛化和佛道“虚无”思想的影响“,气韵”说更是得到了文人士子们的支持成为之后艺术品的必须要求,甚至于到了后来有“得意忘形”的说法。

这些传统的艺术要求对于陶瓷造型同样有效,甚至于其更多的保留在历代陶瓷艺术中,一直到现在“形神合一”都是陶瓷雕塑审美的基本原则。

2、陶瓷雕塑中“形神合一”表现。

陶瓷雕塑其本质是一种三位体系的雕塑艺术。

所以体、形是“实”,神是“虚”.对于陶瓷创作者来说,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体与形,在现有的技术利用,使外部空间与雕塑实体有一个和谐的环境,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在观察周围环境的情况下,进行一种合理的嵌入式的艺术,所以在一定形式上说。

即精神之最高境界“始于形似,止于神似”.最后,在外部环境、雕塑实体与内在精神的三位一体的统一。

而这些在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陶瓷雕塑也可看看出来,如在临潼的兵马俑中就很好地做到了三位一体,一方面利用大规模陶俑数量和军阵的.整齐划一的气势进行了与周围环境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契合,再这样契合的情况下,甚至于是它们创造了一个外部环境,用这个适宜的外部环境下雕塑实体的精致程度也是无与伦比的,二者以军阵为桥梁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其单个的军人精神与整体的军阵是精神融为一体,这样的一体化程度结果就是内在精神的直接显现,在显现的过程中又坚持了单个的军人精神。

美术欣赏论文优秀范文

美术欣赏论文优秀范文

美术欣赏论文优秀范文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学生在认识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接触、领略、产生喜悦,爱好的过程。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美术欣赏论文优秀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美术欣赏论文优秀范文篇1浅谈高中美术欣赏【摘要】中国山水画是最能反映中国人心境与思绪的艺术,在源远流长的山水画传统中,伴随着人与自然“相望相化”这一永恒的主题,山水画的诗性精神是长期伴随着山水画发展的。

而作为当代高中学生来说,如何体会这种渊源流长的文化精神呢?现代学生似乎很难在现代文明程度下去理解古人的心绪。

我们需要跨越历史的长河,来探寻高古的山水诗性精神.【关键词】山水画起源魏晋山水诗“画中有诗”“画上题诗”“自然人格化,人格自然化”一山水画起源: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

独立的山水画正式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间。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

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

中国画从创作题材来看,出现最早的是人物画,最初描绘的山川风光是作为人物画补景出现的,后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山水画。

从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由此看出此时的山水画已经与人物画相提并论,并且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

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此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将山水画和人物画及花鸟画的抒情性提升到几乎相同的台阶。

山水画就是从这里开始正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二魏晋山水诗中国山水画的诞生或者说发明,是受山水诗启发的,而作者都是精通诗文的文人士大夫。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代,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人们生活极不稳定。

加之,这一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出世思想滋生。

那些士子纷纷走进山林,抒情言志希望获得一种生活的宁静,以达到心理情绪的平和。

美术鉴赏论文3篇

美术鉴赏论文3篇

美术鉴赏论文3篇美术鉴赏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漂亮的小编帮助大家找到的美术鉴赏论文较新3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美术欣赏论文篇一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而不只是积累知识那么简单。

素质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身心等方面能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美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区别于其他学科。

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观赏已贯串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

而中小学美术观赏教学,作为培育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需与学生的年龄特性相分离,控制学生观赏习气和观赏特征。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观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

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而且是一个历来末能构成共识的学术问题。

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观赏课中,教员讲授时间很多,大局部超越30分钟,有的以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学的时机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员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味,这也不顺应如今所倡导的减负运动。

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考虑着这一问题,分离本人的教学理论,在这里谈一下本人的考虑。

一、美术观赏教学的常见类型普通说来,常见的美术观赏教学有以下四品种型。

(1)讲解型-----教员对美术伤口或是对美术观赏的根本原理和根底学问的解说、阐明。

(2)问答型-----教员就作品或观赏学问、原理发问,学生答复。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员作为援助者。

(4)自在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在地观赏美术作品。

讲解型的美术观赏教学的类型较常见。

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员解说,这种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办法容易堕入学问灌输型的形式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美术鉴赏》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我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
班级: 1008班
姓名:李俊国
学号: 201046910814
老师:梁艳
2011年10月25日
浅谈我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
摘要:作为从小学起就喜欢美术课的我,心中一直有这样一个梦想——将来要成为一名大画家。

由于个人原因和家庭原因吧,最终没能报成艺术生,没能继续学习、研究美术,自己长期以来的梦想也就此破灭,如今成为了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一普通本科生,但我要说,我对美术的热爱依然不减。

本学期很庆幸进修了梁老师的美术鉴赏,经过九周课程的学习,我对美术又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感悟。

美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不是我一普通本科生就能说得了的,在此,我仅对中国山水画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它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我国民族文化所特有的,它不以简单或直接再现自然景观为目的,而是通过画作展现画家的宇宙观和审美趋向。

其中不仅包含画家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与艺术修养,更是画家对自然的感受借助笔墨这种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段加以表达的结果。

它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就是所谓的“似与不似之间”,这与以再现自然景观为目的的西画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欣赏中国山水画,不能简单的以“像不像”为准则,而是要求欣赏者有比较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艺术方面的修养。

有人说,欣赏一幅山水画,犹如读一本书,得理解作者所要讲的意义所在,了解作品构成的元素,笔墨韵致,才能从赏心悦目中品味其中奥妙。

我很是赞同这种说法,欣赏一幅山水画,必须要细读,读出它的韵味,读出它的深意。

怎样欣赏中国山水画?人常说,画要赏心悦目才是,这话也对,但也不完全对。

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自身文化修养问题了,也就是看一个人对传统文化、艺术审美的认识、认知、涵养之程度。

不是说,非得文人墨客才能为之,山野渔樵就不可以为的,而是因人素质而异,质地之美、至善者多在凡尘山野也。

内在的素质是可以弥补文饰的不足,这也就是返璞归真。

中国山水画自古就有“密体”与“疏体”之分。

所谓“密体”山水指这一画体所特有的工整细润的笔法,与写意的“疏体”山水相较,呈现出精工细丽的审
美面貌,也称“工笔”山水。

中国山水画起源于写实,得世人推崇,当是在注入了浓郁的传统文化后,中国山水画才奠定了其在中国画坛乃至世界画坛的地位。

它不像西方画特别讲究写实,而是有取舍地抒发作者胸中之块垒,便有了诗情画意,以及其深远的真知和特有的哲学思想内涵。

唐朝王维的诗歌独树一帜,其实,他的画作也不逊于他的诗歌,只是年月悠久,后人难得见到而已。

而他的画论,就反应出他高超的绘画水平。

欣赏中国山水画,首先得了解其传统的文化所在,否则,会很容易误入歧途。

人常道,画要“笔墨厚重,立意深远。

”其“笔墨”要求,就是有轮廓、有皴法、谓之“笔”;有轻重、有向背、云影、明晦、谓之“墨”。

图中山巅、峻岭、树木、茅庐、行人以及车辆、桥梁等等,皆有其名称,
那是古人的叫法,分得很严格的,不得混淆。

画中山水不是一味地按照现实中的实物所反映,乃是画家为了所要表述的思想和情趣,严格取舍,而描写的景致。

或春、夏、秋、冬,溪山行旅、春至汉江、空山云岚等等,但其都有明确的表达方式,譬如水色,分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天色,分春晃、夏苍、秋静、冬黯。

古人将一切“时景”皆有定位,如:春云欲雨、早春寒云、早春雾霭、晓日春山等;夏山雨霁、夏山风雨、夏山烟晚、夏山早行、夏山林馆等;秋有初秋雨过、平远秋霁、秋景林石、远水澄清、秋山晚照等;冬有寒云欲雪、冬云密布、朔风飘雪、绝涧松雪、四溪远雪等。

以至于雨晓、春晓、雪晓、秋晓、烟岚晓色等等,包括松石涧溪及一切可入画的物象皆有说法。

而且都有其论道,王维说:“有雨不分天地,不辨东西。

有风无雨,只看树枝。

有雨无风,树头低压,行人伞笠,渔父蓑衣......”这些说明古人对于物象也是很有讲究的。

更主要的是,一幅画的构图、布局、设色都是为了主题服务,例如傅抱石所画得王维诗意图,将那春雨,酒肆,马车,劝酒的画面很细致地表述出来,让人很容易地联想起:“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那种凄凄场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山水画更是如此,如傅抱石和关山月合作的巨幅画作《江山如此多桥》,图中幅员辽阔,长城内外,大河上下,三川平原,三山五岳,大漠雪域,甚至江源、松柏等都一一地表现出来。

让人读了,都会感叹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而那一轮血红的色红日,象征了东方的文明古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将
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一条巨龙正在腾起。

图中的秦岭,苍翠依然,江河湖泊,云蒸霞蔚,不正似一曲天籁之音冉冉地扩散开来?
王维《山水论》开头就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丈山尺树,寸马分人。

远人无目,近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

”这就是说,山水画中的表现应与现实符合,谁能看清大山沟里远远的一个人的眉目呢?这个道理,无需细想。

如一幅画,你画了一位钓翁坐在水中的小船上,而又特意地画了钓竿上的丝线,想想也是对的,但完全与实际相悖,那么远的距离,谁能看到丝线呢?再就是山水画要求的三远、三大问题,也就是画幅所要表现的场景大小,这个很重要,也很能反映出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基本功力。

宋人郭熙、郭思父子在《林泉高致》中就有阐述:“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暗。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飘飘渺渺......山大于木,木大于人。

山不数十里如木之大,则山不大。

木不数十重如人之大,则木不大。

木之所以比夫人者,先自其叶......”至于阴阳相背,皆要和其理,不能与自然相悖。

细致者,就连茅舍、房屋等也要布局合理,风水、位置等都要合适。

譬如人居,则应在水的第三台地上,否则,置于水边,就不合乎常理了。

所谓师法自然,抒发情怀,具有诗情画意,才算得好画。

王维很多诗歌,其本身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等名句,都是很有意境、很美的画。

很多大学者、名家,都是书画的鉴赏者,其中不乏书画兼具备的,譬如像庄周、韩非、杜甫、李白、白居易、苏东坡、陆游、沈括当然,一幅画的组成,要求是很全面的,诗书画印都得具备,其次才是功力了。

杜甫的《丹青引》,苏东坡的《东坡书戴嵩画牛》,沈括的《梦溪笔谈论画兽毛》等等。

会欣赏才会鉴赏,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得从一点一滴学起。

中国山水画,让不同的人物穿行于山林之间,或放牧,或赶集,或嬉戏,或吟唱,或赏景,或歇息,或打枣,或行旅,画家反复地挖掘人与自然的主题,让人与自然相依相偎、相亲相近,让山水更有情意,更有意趣,让山水永远是生命的摇篮,这是中国山水画很大一特点。

在这情景交融的天地里,画家仿佛往往在
诉说一个“天人合一”的朴素哲理,在弹拨一个现代人所渴望和向往的生命乐章。

我很高兴进修了梁老师的美术鉴赏课,也很感激老师两个月来的细心讲授,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不曾了解的有关中国美术的知识,对中国美术也有了新的认识和领悟,增强了我对美术的热爱之情,对中国美术这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心存敬意和神往。

中国美术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得以完美至善。

这是我们先人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财富,让美术充满我们的生活,让美术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作为美术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山水画,它可以美化我们的心灵,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可以让我们贴近自然、热爱自然。

想热爱生活吗?就让我们从热爱中国山水画开始吧!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