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结课论文
中外美术赏析结课论文

中外美术赏析结业作业《内战的预感》赏析姓名:院系:学号:《内战的预感》赏析《内战的预感》是西方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作,也是达利最著名的杰作。
这幅油画属于一种抽象了逼真现实的艺术,他表现出来的画面首先是一个完整的女人的各个肢体,然后又被画家扭曲夸张的组合起来,面部狰狞,手、大腿、乳房都在胡乱地撕扯着,给人一种挣扎的、不安的、甚至是恐惧的感觉,空中浓重的云朵也另添了几分压抑,作者应该意在借此来表现出自己对本国内战的排斥、不满和恐惧吧。
这幅画的创意来自于历史的现实,借助于同样是现实的人体,来表现出作者的所思所感,但同时超越了现实,把人物零件化、扭曲化,从而更深刻地反映现实,也表现出画家极高的作画创造力和触知力,以及爱国主义的情操和忧国忧民的胸怀。
作者介绍: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Dail),1904年5月11日生于西班牙菲格拉斯,1989年1月23日逝世.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和版画家,以探索潜意识的意象著称.与毕加索,马蒂斯一起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画家。
达利是一位具有卓越天才和想象力的画家.在把梦境的主观世界变成客观而令人激动的形象方面,他对超现实主义,对20世纪的艺术做出了严肃认真的贡献.达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除了他的绘画,他的文章,口才,动作,相貌以及胡须均给欣赏他的人们留下了扑朔迷离的印象。
达利年轻时在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学习美术,曾兼收并蓄多种艺术风格,显示出作为画家的非凡技能.但是,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才由两件事情促使其画风日臻成熟.一是他发现了弗洛伊德的关于性爱对于潜意识意象的重要著作;二是他结交了一群才华横溢的巴黎超现实主义者,这群艺术家和作家努力证明人的潜意识是超乎理性之上的"更为重大的现实".为从潜意识心灵中产生意象,达利开始用一种自称为"偏执狂临界状态"的方法,在自己的身上诱发幻觉境界.达利发现这一方法后,画风异常迅速成熟,1929~1937年间所作的画使他成为世界最著名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在他所描绘的梦境中,以一种稀奇古怪,不合情理的方式,将普通物像并列,扭曲或者变形.达利对这些物像的描绘精细入微,几乎达到毫发不差的逼真程度,通常将它们放在十分荒凉但阳光明媚的风景里,令人联想到他的故乡加泰罗尼亚地区.在这些谜语一般的意象中,最有名的大概是《记忆的永恒》(1931),画中以平静得可怕的风景为衬托,停留着一只柔软易曲,正在熔化的表。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最终版]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最终版]](https://img.taocdn.com/s3/m/b366ef1d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00.png)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最终版]第一篇: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最终版]画家毕加索毕加索是西班牙画家、雕塑家、剧作家、诗人,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抽象派)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他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分为这样几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毕加索一生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
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
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
他说过:“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
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很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亚维农的少女》这幅画,可谓毕加索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
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
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
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
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
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
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
美术鉴赏结课论文:浅谈对中国画的认识

美术鉴赏结课论文:浅谈对中国画的认识美术鉴赏结课论文:浅谈对中国画的认识首先我想说对于我们工业设计专业来说,对国画的认识是更有裨益的。
因为工业设计不仅仅是在设计产品的功能,更大程度上是功能与艺术的结合,当今时代产品的功能几乎是能够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了,因此我们现阶段的任务就是在满足产品功能不变的情况下,把产品设计的更加漂亮,更加的人性化,这也是我选修《美术鉴赏》课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各类的中国画首先给人一种意境美和音乐美,在使人在了解画的同时,也得到审美能力的锻炼。
在研究这门课时,XXX给我们提到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根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春秋·XXXXXX告退,山水方滋。
——南北朝·XXX《文心雕龙》山水以形媚道。
——南北朝·XXX《画山水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唐·张璪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北宋·XXX《林泉高致》春山淡怡而如笑,XXX苍翠而如滴。
XXX明净而如妆,XXX惨淡而如睡。
——北宋·XXX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XXX繁荫人坦坦,XXX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北宋·XXX笔草草,写胸中逸气耳。
——元·XXX在这我就谈一下自己对中国画的认识,我感觉相识中国画第一应该相识中国画的产生,发展及其内在肉体。
山水画萌芽于晋朝,XXX在《魏晋胜流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山水画已成为一个主要表现题材,我觉得人对人自己认识太深才觉得每幅画人的言态表现得不尽人意,山水可夸大其气势表达出其意境即可,狗马只须表达出其形而已从XXX之仅有的山水画《洛神赋图》中可以窥见当时山水画初期形态的端倪,基本上如唐代XXX在《历代名画记》中的所记载的样子,传本〈洛神赋图〉中的山水部分,确实如其所言“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拮”,或“水不容泛,人大于山”无论是山水还是树石,都表现为高度的概括化,比如树的表现,银杏树仅象征性地以三五片银杏叶概括,树枝的“列植之状”也是“若神臂布指,离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印行树有很大距离,正如前边所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通用3篇)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通用3篇)论文一:对达芬奇《蒙娜丽莎》的艺术鉴赏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而他的作品《蒙娜丽莎》则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幅画作是一幅肖像画,绘制于16世纪初期,目前收藏在法国卢浮宫。
通过对《蒙娜丽莎》的深入观赏,我们可以欣赏到达芬奇在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上的独特魅力。
首先,在绘画技巧方面,达芬奇运用了光与色彩的巧妙组合,使得画面显得十分生动。
画中女子的面部充满了光影效果,而眼神中的微笑更是达芬奇的创作精髓所在。
他通过运用细腻的笔触和渐变的色彩,使得画中的蒙娜丽莎仿佛具有生命力,能够和观者进行交流。
此外,达芬奇还巧妙地运用了透视法,使得画面具有深度感,使蒙娜丽莎的形象更加立体。
其次,在表现手法方面,达芬奇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展示了他对人物心理的独特洞察力。
在画中,蒙娜丽莎的面容表情并非丰腴的微笑,而是一种微妙的、难以捉摸的神秘微笑。
这种表情使得观者难以揣摩她内心的情感,给了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这种不确定性与神秘感正是达芬奇追求的目标之一。
他通过巧妙挑战传统肖像画表现方式,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得观者能够在作品中感受到蒙娜丽莎内心深处情感的种种可能性。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蒙娜丽莎》中感受到达芬奇对于自然界的赞美和对于人类美的追求。
画中的蒙娜丽莎身着一袭华丽的礼服,头戴一顶菊花装饰的帽子,这些细节展示了达芬奇对于细节的精心雕琢。
同时,画中的背景正是美丽的自然风景,这个细致描绘的背景象征着达芬奇对于自然世界的热爱与崇敬。
达芬奇通过这幅画作将人类的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传递出对于真实与理想的追求。
总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一幅艺术品,它展示了达芬奇卓越的绘画技巧和对于艺术的深刻把握。
通过细腻的绘画技巧、神秘的表现手法以及对于自然与人类美的追求,达芬奇创造出了一幅极具魅力和内涵的杰作,给观者带来了无尽的欣赏乐趣。
论文二:对梵高《星夜》的艺术鉴赏梵高是19世纪后期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而他的作品《星夜》则是他在画作风格和表现手法方面的代表作。
美术论文鉴赏优秀3篇

美术论文鉴赏优秀3篇美术鉴赏论文篇一从《瑞鹤图》谈美术鉴赏的意义经过这一段时间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我想从一幅花鸟画,《瑞鹤图》简单谈一下美术鉴赏的意义。
那么要谈美术鉴赏的意义,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美术鉴赏。
了解了什么是美术鉴赏,下面就要说说美术鉴赏的意义。
既然是鉴赏美术作品,那美术鉴赏的意义就首先是美术作品的意义。
而美术作品的意义又分为本身意义及延伸意义。
其本身意义就是说我们看到一件美术作品时所获得的美感和愉悦感。
拿《瑞鹤图》来说,此图绘彩云缭绕之汴梁宣德门,上空飞鹤盘旋,鸱尾之上,有两鹤驻立,互相呼应。
画面仅见宫门脊梁部分,突出群鹤翔集,庄严肃穆中透出神秘吉祥之气氛。
此幅一改常规花鸟画构图的传统方法,将飞鹤布满天空,一线屋檐既反衬出群鹤高翔,又赋予画面故事情节,此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次大胆尝试。
绘画技法尤为精妙,图中群鹤如云似雾,姿态百变,无有同者。
更为精彩之处,天空石青满染,薄晕霞光,色泽鲜明,鹤身粉画墨写,睛以生漆点染,顿使整个画面生机盎然。
卷后为徽宗瘦金书题记及诗,款“御制御画并书”,签押“天下一人”,观其书风,健笔开张,挺劲爽利,侧峰如兰竹,媚丽之气溢出字里行间。
看到此图后,我们为之一震。
一片生机跃然纸上。
我们在看图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
这就是其本身意义。
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即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都城汴京上空忽然云气飘浮,低映端门,群鹤飞鸣于宫殿上空,久久盘旋,不肯离去,两只仙鹤竟落在宫殿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吻之上。
引皇城宫人仰头惊诧,行路百姓驻足观看。
空中仙禽竟似解人意,长鸣如诉,经时不散,后迤逦向西北方向飞去。
当时徽宗亲睹此情此景兴奋不已,认为是祥云伴着仙禽前来帝都告瑞,国运兴盛之预兆,于是欣然命笔,将目睹情景绘于绢素之上,并题诗一首以纪其实。
但“祥瑞之兆”却难以挽回衰败的国运,此后第十五年,即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都城汴梁。
宋朝军民纷纷起来抗击金兵,金人自知无力吞下这个腐朽然而却十分庞大的仅仅通过一幅画,我们就了解到这么多的历史文化知识,我们的文化底蕴、艺术和文化素养得到极大提高。
关于美术鉴赏课程论文(8篇)

关于美术鉴赏课程论文(8篇)美术鉴赏课程论文篇11、形与神在艺术史上的源流。
形与神的关系在美术史上一直是一个连续讨论的问题。
关于传神论早在汉代就有了萌芽,其代表就是刘安《淮南子》中支出作画勿“谨毛而失貌”,而当时著名的画家王延寿则表示作画要“随色象类,曲得其情”.这些说法和观点影响到了后来的艺术工作者,并且为之后的“以形写神”的论点打下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而到了东晋时期,绘画艺术由“自发”转向“自觉”,而陶瓷雕塑也不例外,典型就是顾恺之的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以神造形”“,传神写照”等论点,这些论点无不显示出形神合一的理论特色,自此以后,形神合一作为中国美学的一项基本要求来确定。
经历南北朝的青白瓷、唐朝的唐三彩、宋朝的五大名窑等的发展,在中国文化整体大兴盛的前提下,艺术下的形神合一体系也到了又一个大总结的时期而代表就是唐代的张彦远所说的“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这样理论的完整化更是让中国的美学“气韵”表现形式更为人们所重“,气韵”也成为一件优秀艺术品不可缺少的条件。
再加上当时儒家内敛化和佛道“虚无”思想的影响“,气韵”说更是得到了文人士子们的支持成为之后艺术品的必须要求,甚至于到了后来有“得意忘形”的说法。
这些传统的艺术要求对于陶瓷造型同样有效,甚至于其更多的保留在历代陶瓷艺术中,一直到现在“形神合一”都是陶瓷雕塑审美的基本原则。
2、陶瓷雕塑中“形神合一”表现。
陶瓷雕塑其本质是一种三位体系的雕塑艺术。
所以体、形是“实”,神是“虚”.对于陶瓷创作者来说,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体与形,在现有的技术利用,使外部空间与雕塑实体有一个和谐的环境,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在观察周围环境的情况下,进行一种合理的嵌入式的艺术,所以在一定形式上说。
即精神之最高境界“始于形似,止于神似”.最后,在外部环境、雕塑实体与内在精神的三位一体的统一。
而这些在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陶瓷雕塑也可看看出来,如在临潼的兵马俑中就很好地做到了三位一体,一方面利用大规模陶俑数量和军阵的.整齐划一的气势进行了与周围环境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契合,再这样契合的情况下,甚至于是它们创造了一个外部环境,用这个适宜的外部环境下雕塑实体的精致程度也是无与伦比的,二者以军阵为桥梁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其单个的军人精神与整体的军阵是精神融为一体,这样的一体化程度结果就是内在精神的直接显现,在显现的过程中又坚持了单个的军人精神。
美术欣赏论文优秀范文

美术欣赏论文优秀范文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学生在认识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接触、领略、产生喜悦,爱好的过程。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美术欣赏论文优秀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美术欣赏论文优秀范文篇1浅谈高中美术欣赏【摘要】中国山水画是最能反映中国人心境与思绪的艺术,在源远流长的山水画传统中,伴随着人与自然“相望相化”这一永恒的主题,山水画的诗性精神是长期伴随着山水画发展的。
而作为当代高中学生来说,如何体会这种渊源流长的文化精神呢?现代学生似乎很难在现代文明程度下去理解古人的心绪。
我们需要跨越历史的长河,来探寻高古的山水诗性精神.【关键词】山水画起源魏晋山水诗“画中有诗”“画上题诗”“自然人格化,人格自然化”一山水画起源: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
独立的山水画正式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间。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
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
中国画从创作题材来看,出现最早的是人物画,最初描绘的山川风光是作为人物画补景出现的,后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山水画。
从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由此看出此时的山水画已经与人物画相提并论,并且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
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此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将山水画和人物画及花鸟画的抒情性提升到几乎相同的台阶。
山水画就是从这里开始正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二魏晋山水诗中国山水画的诞生或者说发明,是受山水诗启发的,而作者都是精通诗文的文人士大夫。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代,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人们生活极不稳定。
加之,这一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出世思想滋生。
那些士子纷纷走进山林,抒情言志希望获得一种生活的宁静,以达到心理情绪的平和。
美术鉴赏论文3篇

美术鉴赏论文3篇美术鉴赏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漂亮的小编帮助大家找到的美术鉴赏论文较新3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美术欣赏论文篇一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而不只是积累知识那么简单。
素质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身心等方面能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美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区别于其他学科。
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观赏已贯串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
而中小学美术观赏教学,作为培育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需与学生的年龄特性相分离,控制学生观赏习气和观赏特征。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观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
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而且是一个历来末能构成共识的学术问题。
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观赏课中,教员讲授时间很多,大局部超越30分钟,有的以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学的时机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员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味,这也不顺应如今所倡导的减负运动。
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考虑着这一问题,分离本人的教学理论,在这里谈一下本人的考虑。
一、美术观赏教学的常见类型普通说来,常见的美术观赏教学有以下四品种型。
(1)讲解型-----教员对美术伤口或是对美术观赏的根本原理和根底学问的解说、阐明。
(2)问答型-----教员就作品或观赏学问、原理发问,学生答复。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员作为援助者。
(4)自在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在地观赏美术作品。
讲解型的美术观赏教学的类型较常见。
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员解说,这种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办法容易堕入学问灌输型的形式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鉴赏》结课论文
『结课论文』
美术鉴赏
一个学期的美术欣赏课结束了,我受益良多。
这一学期的课程,对我来说是"美的历程",从以前的不懂美,对美的浅薄的外在认识,到现在的欣赏美,逐渐明白更重要的是看到美的本质。
众所周知,审美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有位大家说过:"艺术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
"学习美术欣赏,要更好的培养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美术欣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美术欣赏有益于大学生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
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
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术鉴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先代们是那么的智慧。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我们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中国有句古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不管我们有多么不同,不管多么的有个性,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我们都被艺术影响着。
时代变迁,各个时代有它不同的主流艺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终于有人意识到人性的意义。
以坚持现实主义方法和体现人文主义思想为宗旨,艺术家们创造了符合现实人性的崭新艺术。
以意大利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为首的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为了回归人性的自由,他们高举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精神的旗帜,创造出的人物形象或雄伟健壮,气魄浑宏,或秀美典雅,高于平凡。
艺术不再被教条所禁锢,人文的力量再一次被发扬出来。
看着那个时代的不朽之作,即使是色彩不再光鲜,甚至不再完整,我依然可以想象出它们当年所能引起的轰动。
同样在看到古希腊、古罗马的那些完美绝伦的雕塑时,我也一再惊讶于他们那天神一般让人只能仰视的造型。
复兴,这个词的意义就在于告诉我们那一切曾经发生过,也会一直焕发夺目的光彩。
在描绘教堂壁画的时候,米开朗基罗可以仰着脖子几天几夜,即使自觉已到极限,依然无法停下手中的创作;为了逼
真的描绘人的肢体动作,达芬奇不惜去盗取人的尸体,只为了解人体的构造,在那样一个时代,这样做是难以被世人所认同的。
对于达芬奇,似乎有一句很著名的话,说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
我并不十分赞同这句话。
艺术创作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出来的。
所以它们必定要经历某些不寻常的过程,而我们大多看到的只是结果。
而且,就算是在做不是普通人会做的事情,他们很清楚他们在干什么。
如果我们能够更加理解那些过程,我相信,这些艺术带来的将不仅仅是享受。
尼采说,美术(form art)是日神的造物,而与之相对的酒神则是掌管音乐的祭司。
前者有各种各样的限制,如颜色的调配,画布的尺寸,是一种节制的艺术。
而在我看来,二者的美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能带给人心灵的震颤。
而那种美所带给人的享受,将拯救人于苦难的水火之中,甚至在人太过沉醉时发出警告——它总是在关键时刻告诉人们——这就是人类存在的意义。
某一时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构成的时代特征,让那个时代的人选择接受什么样的艺术。
因而如今你的我们在看美术的历史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字眼:“17世纪出现了巴洛克美术”、“18世纪洛可可风格在法国兴起”、“19世纪中期是现实主义美术蓬勃兴旺的时期”。
被主流大众所接受,才能流传至今的东西,被我们看成当时的艺术,而能够名留青史的却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人。
因而有时我也会想,如果你发现了某幅因为种种原因而保存到现在的一幅画作,如果它的一切特征都在显示这是一幅印象主义的作品,而最终你被告知它完成于17世纪,而书上没有告诉我们17世纪曾经出现过印象主义。
是不是想为那位不知名的画家叹息呢?但时代的作用是巨大的,这种情况我想也不会经常发生,首先就算有,因为当时不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因而连流传至今的可能都没有。
更何况历史也会出现断层,我们能做的只是在欣赏过去的同时不断前进。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一个男孩想知道什么是文化,于是他经过一番研究学习,最终得出了答案。
“文化就在饺子里。
”当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
它真正可以引申为,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结果——像已经包好的饺子一样等待人们去品尝。
文化是包饺子的过程,饺子的历史,为什么会有饺子这种东西,为什么是中国人发明了它而不是美国人,可人们大多都会认为这种东西很美味,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文化。
文化就是这样,即使不是自己的,也会得到尊重。
它是人类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的过程。
而美术,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是人类将想象力和模仿力发挥到了极致的结果。
时代造就人才。
从一个角度来说,人的一生太过短暂,因而他的成就,他的知识,他的信仰,总会打上时代的印迹,逃脱不了时代的局限。
当然这不是我一个人这样说,想要看得更远是哲学家的事情,画家们只用将生活中的美用他们神奇的画笔展现出来。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因为时代的不同,人类才创造出了如此纷呈缤兰的文化,从早期的古罗马时代完美的雕塑艺术,到后来的印象主义,
洛可可艺术,巴洛克,哥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信仰,时代将他们筛选出来,形成不同的流派,让他们的创作得以流传至今。
当然,那些从事发扬美的画家,无论他们笔下的美是来自美好的事物或丑恶的事物——对于艺术家来说有时候丑恶中也有美存在,那种唤醒生命的,惊人的美。
在他们的画中也有思考,哲学的思想,并不为所有人所理解的,而不仅仅是表现美的,当然对于理解它们的人来说那也许是美的。
比如说,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印象主义的画,人们一开始还因为太抽象而将之视为劣质品。
最后我们欣赏到了中国的美术。
外国的绘画或建筑艺术,无论他们有多精致,多写实,总给人一种疏离感。
而中国的艺术,那些黑色的墨迹,行云流水一般在白纸上酝开,所表达的意境尽在不言中了。
大象无形,至美无华。
而中国的建筑艺术,其结构上巧夺天工一般的设计,与其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诉说着更为贴近自然的情感。
看着那些亭台楼阁,想象自己走在那雕廊画栋之间,觉得心都可以宁静下来,感受周围一丝的风吹与草动。
那是一种真正的回归。
美术欣赏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
在美术欣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就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
这里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问题而是如何发展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
提高学生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班级:园林12-2
姓名:徐颖
学号:128016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