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典故分类及作用
滕王阁序典故分类及作用

滕王阁序典故类型:一、出自神话传说的典故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西京杂记》卷二说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
又说雄作《太玄》,梦见自己吐出凤凰,飞集书上。
文章借此形容孟学士文章之美。
2、雁阵惊寒,声断之浦:相传衡山有回雁峰,雁至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归。
文章借此说明水边断断续续地传来一阵阵惊寒的雁声。
3、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古代传说有水名贪泉,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
《庄子•外物》记载的处在涸辙里的鲋鱼求救的故事。
文章借此表达作者不甘沉沦的思想。
4、今兹捧袂,喜托龙门:传说鲤鱼跳过龙门,就可以变为飞龙。
作者借此表示,由于谒见了名人而抬高了自己的身价。
5、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中华古今注》说,吴大帝权有宝剑六,其二名紫电。
据《西京杂记》卷一云,汉高祖斩白蛇剑,每十二年一加磨,锋刃常莹若霜雪。
文章借此夸赞王将军。
二、出自历史故事的典故1、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晋书•华传》记载:牛、斗二星之间常现紫气,华请人雷焕来看,雷焕说那是宝剑的光芒上通于天。
后来果然在的丰城地下掘出了双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
宝剑出土后,星间紫气也消失了。
文章借此来夸赞洪州地方很灵异。
2、人杰地灵,徐孺下蕃之榻:《后汉书•徐稚传》记载:徐稚是洪州高士,“蕃为(豫章)太守……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
”文章借此夸赞洪州人物俊美。
3、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日下,指京都,云间,指松江。
《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茂先(华)坐。
令其语。
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
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
’荀答口:‘日下荀鸣鹤。
’”文章借此表现作者期望自己被召见的心志。
4、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史记•贾谊传》记载,汉文帝时,贾谊迁谪,四年后,文帝把他征回长安,召见于宣室。
作者借此表达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5、冯唐易老,广难封:《史记》记载,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了,不能做官了。
滕王阁序典故整理

滕王阁序典故整理1、徐孺下陈蕃之榻。
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徐孺子的,因为他是江西人,而陈蕃是河南人,是通过陈蕃的礼贤下士来陪衬徐孺。
顺便说到,将徐孺子称为徐孺是古汉语中的节缩,节缩的目的是为了使结构匀称、节奏整齐。
2、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西汉梁孝王刘武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即课文中说的“睢园”。
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
文中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示在座的宾客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
3、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这个分句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
“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
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
“邺水朱华”两句是写宴会之文,意思是说,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写出“朱华冒绿池”一般的美丽诗句,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意谓可以和谢灵运相比。
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这两句直译就是「向夕阳西下之处远望长安,在云雾缭绕之间遥看吴郡」表面上就是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往西可以望见长安,往东可以望见苏州。
但它同时又是用典,还应有深层含义。
表层就是说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游目骋怀,视野开阔,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呼应。
含蓄地表达自己象陆机一样少年高才,而同时又流露了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感慨。
5、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南溟”,指南方的大海,出自《庄子•逍遥游》",“天柱”,传说中的擎天之柱,出自《山海经•神异经》。
天柱,极言其高。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两句,通过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托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文的感慨。
6、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帝指天帝,阍指守门人。
帝阍就是天帝的守门人。
《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J此“帝”亦指天帝。
帝阍原是屈原辞赋中想象的神灵。
《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J(我叫天门守卫把门打开,他却倚靠天门把我呆望。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整理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整理《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一篇骈文名作,其中引用了大量的典故和古诗词,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文学知识。
以下是《滕王阁序》中出现的典故整理:1、冯唐出语汉文帝之廷,李广请罪霸陵之卫。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冯唐在汉文帝的朝廷上直言不讳地指出汉文帝的过失,而李广则因为自己的错误在霸陵之卫请求处罚。
这个典故表达了为人臣子应有的忠诚和勇气。
2、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屈贾谊于长沙指的是贾谊在长沙被诽谤而未能得到皇帝的赏识;窜梁鸿于海曲则是指梁鸿因为政治原因而逃到海边隐居。
这个典故表达了人生中的不幸和挫折,也暗示了时代的不公和政治的险恶。
3、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这个典故出自晋代吴隐之的《酌贪泉赋》,意为即使喝了贪泉的水也不会觉得清爽,即使处在干涸的车辙中也不会感到悲伤。
这个典故表达了人的内心坚定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4、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这个典故出自《庄子》,意为北海虽然遥远,但是只要有风就可以到达;东隅虽然已经逝去,但是只要努力还为时不晚。
这个典故表达了只要有决心和努力就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5、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个典故表达了为人臣子应有的忠诚和勇气,同时也暗示了时代的不公和政治的险恶。
孟尝君因为忠诚而闻名于世,但却未能得到应有的报答;阮籍因为政治原因而悲愤不已,但在穷途末路时却不能放声痛哭。
这个典故暗示了人生中的不幸和挫折,也表达了对于忠诚和勇气的敬意。
6、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这个典故表达了作者的抱负和志向,希望能像终军一样年轻有为、报效国家;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宗悫的敬意和钦佩。
这个典故暗示了作者对于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对国家的忠诚。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1.龙光射牛斗之墟龙光,之宝剑的光辉。
牛、斗,星宿名。
墟、域,所在之处。
据《晋书·张华传》,晋初,牛、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照射。
张华请教精通天象的雷焕,雷焕称这是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
张华命雷焕为丰城令寻剑,果然在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县,古属豫章郡)牢狱的地下,掘地四丈,得一石匣,内有龙泉、太阿二剑。
后这对宝剑入水化为双龙。
2.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徐孺子的省称。
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当时隐士。
据《后汉书·徐稚传》,东汉名士陈蕃为豫章太守,不接宾客,惟徐稚来访时,才设一睡榻,徐稚去后又悬置起来。
3.宾主尽东南之美泛指各地的英雄才俊。
《诗经-尔雅-释地》:“东南之美,有会稽之竹箭;西南之美,有华山之金石。
”后用“东箭南金”泛指各地的英雄才俊。
4.腾蛟起凤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采。
《西京杂记》:“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
”又:“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顷而灭。
”5.孟学士之词宗词宗:文坛宗主。
也可能是指南朝文学家、史学家沈约。
6.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古今注》:“吴大皇帝(孙权)有宝剑六,二曰紫电。
”《西京杂记》:“高祖(刘邦)斩白蛇剑,刃上常带霜雪。
”《春秋繁露》亦记其事。
武库:武器库。
也可能是指西晋军事家杜预,即杜武库。
7.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帝子、天人:都指滕王李元婴。
8.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钟鸣鼎食:古代贵族鸣钟列鼎而食,所以用钟鸣鼎食指代名门望族。
9.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化用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10.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白云遏:形容音响优美,能驻行云。
《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11.睢园绿竹:睢园,即汉梁孝王菟园,梁孝王曾在园中聚集文人饮酒赋诗。
《滕王阁序》典故整理

《滕王阁序》典故整理《滕王阁序》中的典故不仅数量多(总共有四五十个),而且善于把古代事典中传颂的美谈与眼前的情景和作者的心境巧妙结合起来。
通过用典,在这篇序文中,那种怀才不遇的悲凉感和不甘失败的上进心理表现得非常充分,又非常委婉曲折。
前人诗文喜欢用典,骈体文更是用典的极端。
其主要好处是:借前人故事或诗文成句,用极少的笔墨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
用典涉及的历史文化知识比较丰厚,方法有正用、反用、明用、暗用等,在语法修辞上又有倒装、节缩、对仗、借代等不同的方法,加上古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与今天又有很大差别,所以,要理解这些典故,这对读者的要求就比较高,如果读者的知识面不够,就会觉得文章看不懂。
如“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如果不知道陆荀之辩,就会觉得作家只是在写登高望远,其实这句是用典故来形容自己象陆机一样少年高才。
下面按照课文中出现典故的顺序,对文中的主要典故尽可能作出详细解释。
1、徐孺下陈蕃之榻。
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
江西丰城人。
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时称“南州高士”。
徐孺子小时候就很聪明。
十五岁时来到今丰城、南昌、进贤三县交界的槠山,拜当时著名学者唐檀为师。
唐檀去世以后,徐孺子便在槠山过起长期的隐居生活,一面种地,一面设帐授徒。
他曾一度外出远游,向大儒樊英、黄琼请教,得益非浅,使他成为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之一,受到地方官员多次举荐,但他都谢绝了。
徐稚非常清高自持。
据《资治通鉴》载,徐稚早年拜黄琼为师,可当黄琼做了大官之后,徐稚就主动与黄琼断绝了来往,专心在家务农而不再交游士林。
至黄琼死后,稚往吊之,哭得很伤心,但他不通报姓名,以至在场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认识他。
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随从劝谏应该先到衙门去,结果被他臭骂。
当时徐稚已年过50岁,当陈蕃派人将他从槠山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
《滕王阁序》典故盘点

1、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
江西丰城人。
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时称南州高士。
徐孺子小时候就很聪明。
十五岁时来到今丰城、南昌、进贤三县交界的槠山,拜当时著名学者唐檀为师。
唐檀去世以后,徐孺子便在槠山过起长期的隐居生活,一面种地,一面设帐授徒。
他曾一度外出远游,向大儒樊英、黄琼请教,得益非浅,使他成为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之一,受到地方官员多次举荐,但他都谢绝了。
徐稚非常清高自持。
据《资治通鉴》载,徐稚早年拜黄琼为师,可当黄琼做了大官之后,徐稚就主动与黄琼断绝了来往,专心在家务农而不再交游士林。
至黄琼死后,稚往吊之,哭得很伤心,但他不通报姓名,以至在场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认识他。
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随从劝谏应该先到衙门去,结果被他臭骂。
当时徐稚已年过50岁,当陈蕃派人将他从槠山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
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把徐稚作为江西人杰地灵的代表。
今南昌市有名胜孺子亭,原是徐孺子垂钓之处,为豫章十景之一。
1979年建成孺子亭公园。
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徐孺子的,因为他是江西人,而陈蕃是河南人,是通过陈蕃的礼贤下士来陪衬徐孺。
顺便说到,将徐孺子称为徐孺是古汉语中的节缩,节缩的目的是为了使结构匀称、节奏整齐。
节缩在古汉语中多用于姓名。
本篇下文还有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意是杨得意的节缩,钟期是钟子期的节缩。
2、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西汉梁孝王刘武,刘邦的孙子,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于梁,以开封为都城。
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即课文中说的睢园。
梁孝王自小享尽荣华富贵,也为保卫汉室江山立下了大功。
平息了七王之乱后,遂在梁国大兴土木。
他以睢阳为中心,依托自然景色,修建了一个很大的花园,称东苑,也叫菟园,后人称为梁园。
滕王阁序之典故梳理

11、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
• 《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年时很有 抱负,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12、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 《晋书•谢玄传》记载,晋朝谢安曾问 子侄们:为什么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 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譬如芝兰 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半句 出自《烈女传•母仪传》记载的孟母三 迁的故事。作者借此表达有幸在宴会 上结识了各位名士。 •
•
• 3、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
古代传说广州有水名贪泉, 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 《庄子•外物》记载的处在涸辙 里的鲋鱼求救的故事。文章借 此表达作者不甘沉沦的思想。
•
• 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 相传衡山有回雁峰,雁至此 就不再南飞,待春而归。文章 借此说明水边断断续续地传来 一阵阵惊寒的雁声。
• 13、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 凌云:指司马相如的《大人赋》。 一次武帝读到《子虚赋》,连连称赞, 杨得意告诉武帝这篇赋是司马相如写 的,于是武帝就召见相如。这一句是 说如果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推荐自己 的人,司马相如就只能抚凌云之赋而 自我惋惜了。作者实际上是在说这次 自己遇到阎公这样的知音,所以愿意 在宴会上赋诗作文。
•
• 6、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 《史记•贾谊传》记载,贾谊曾任太中大夫, 对当时国 家大事多所建议,一时深受器重, 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贾谊洛阳人,18岁便 以文才著称,20岁被华文帝召为博士,深 受倚重。后受谗毁,文帝只得把他贬为梁 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恨渎职, 一年后也郁闷而死,年仅33岁。文章借此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 《晋书•张华传》记载:牛、斗二星之 间常现紫气,张华请南昌人雷焕来看, 雷焕说那是宝剑的光芒上通于天。后 来果然在南昌的丰城地下掘出了双剑, 一名龙泉,一名太阿。宝剑出土后, 星间紫气也消失了。文章借此来夸赞 洪州地方很灵异。 •
《滕王阁序》23个典故

《滕王阁序》23个典故详解1、“徐孺下陈蕃之榻”。
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
江西丰城人。
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时称“南州高士”。
徐孺子小时候就很聪明。
十五岁时来到今丰城、南昌、进贤三县交界的槠山,拜当时著名学者唐檀为师。
唐檀去世以后,徐孺子便在槠山过起长期的隐居生活,一面种地,一面设帐授徒。
他曾一度外出远游,向大儒樊英、黄琼请教,得益非浅,使他成为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之一,受到地方官员多次举荐,但他都谢绝了。
徐稚非常清高自持。
据《资治通鉴》载,徐稚早年拜黄琼为师,可当黄琼做了大官之后,徐稚就主动与黄琼断绝了来往,专心在家务农而不再交游士林。
至黄琼死后,稚往吊之,哭得很伤心,但他不通报姓名,以至在场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认识他。
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随从劝谏应该先到衙门去,结果被他臭骂。
当时徐稚已年过50岁,当陈蕃派人将他从槠山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
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把徐稚作为江西“人杰地灵”的代表。
今南昌市有名胜孺子亭,原是徐孺子垂钓之处,为豫章十景之一。
1979年建成孺子亭公园。
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徐孺子的,因为他是江西人,而陈蕃是河南人,是通过陈蕃的礼贤下士来陪衬徐孺。
顺便说到,将徐孺子称为徐孺是古汉语中的节缩,节缩的目的是为了使结构匀称、节奏整齐。
节缩在古汉语中多用于姓名。
本篇下文还有“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意”是“杨得意”的节缩,“钟期”是“钟子期”的节缩。
2、“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西汉梁孝王刘武,刘邦的孙子,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于梁,以开封为都城。
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即课文中说的“睢园”。
梁孝王自小享尽荣华富贵,也为保卫汉室江山立下了大功。
平息了七王之乱后,遂在梁国大兴土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滕王阁序典故类型:一、出自神话传说的典故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西京杂记》卷二说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
又说杨雄作《太玄》,梦见自己吐出凤凰,飞集书上。
文章借此形容孟学士文章之美。
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相传衡山有回雁峰,雁至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归。
文章借此说明水边断断续续地传来一阵阵惊寒的雁声。
3、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古代传说广州有水名贪泉,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
《庄子•外物》记载的处在涸辙里的鲋鱼求救的故事。
文章借此表达作者不甘沉沦的思想。
4、今兹捧袂,喜托龙门:传说鲤鱼跳过龙门,就可以变为飞龙。
作者借此表示,由于谒见了名人而抬高了自己的身价。
5、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中华古今注》说,吴大帝孙权有宝剑六,其二名紫电。
据《西京杂记》卷一云,汉高祖斩白蛇剑,每十二年一加磨,锋刃常莹若霜雪。
文章借此夸赞王将军。
二、出自历史故事的典故1、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晋书•张华传》记载:牛、斗二星之间常现紫气,张华请南昌人雷焕来看,雷焕说那是宝剑的光芒上通于天。
后来果然在南昌的丰城地下掘出了双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
宝剑出土后,星间紫气也消失了。
文章借此来夸赞洪州地方很灵异。
2、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后汉书•徐稚传》记载:徐稚是洪州高士,“陈蕃为(豫章)太守……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
”文章借此夸赞洪州人物俊美。
3、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日下,指京都,云间,指江苏松江。
《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张华)坐。
张令其语。
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
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
’荀答口:‘日下荀鸣鹤。
’”文章借此表现作者期望自己被召见的心志。
4、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史记•贾谊传》记载,汉文帝时,贾谊迁谪长沙,四年后,文帝把他征回长安,召见于宣室。
作者借此表达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5、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史记》记载,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了,不能做官了。
又载,李广是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
文章借此表达年时易往,功业难就。
6、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史记•贾谊传》记载,贾谊曾任太中大夫,对当时国家大事多所建议,一时深受器重,后受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文章借此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7、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后汉书•梁鸿传》记载,梁鸿,东汉人,因作诗讽刺君王,得罪了汉章帝,被迫逃到齐鲁一带躲避。
文章借此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8、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后汉书•孟尝传》记载,东汉人孟尝,为官清正廉洁,但不被重用,后来归田。
作者借此来反衬自己不甘沉沦的思想。
9、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独自驾车出行,在无路可走时便痛哭而返。
作者借此来反衬自己不甘沉沦的思想。
10、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汉书•终军传》记载,汉武帝想让南越王归顺,派终军前往劝说,终军请求给他长缨,必缚住南越王,带回到皇宫门前。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11、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宋书•宗悫传》记载,南朝宋人宗悫,少年时很有抱负,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12、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晋书•谢玄传》记载,晋朝谢安曾问子侄们:为什么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
”后半句出自《烈女传•母仪传》记载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作者借此表达有幸在宴会上结识了各位名士。
13、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史记•司马相如传》:“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
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
’上惊,乃召问相如。
”又云:“相如即奏《大人赋》,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
”这两句是说,未遇推荐之人,只能赋凌云之赋而自惜。
14、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列子•汤问》记载的高山流水的故事。
这句的意思是说既遇知音,就在宴会上赋诗作文,不以为惭。
15、兰亭已矣,梓泽丘墟:《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的兰亭集会的情况。
《晋书•石崇传》记载:“崇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一名梓泽。
”这句是说,名胜之地,终难免于荒芜。
三、出自文人词句的典故1、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彭泽,指陶渊明。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这两句意思是说,滕王阁的宴集,胜过隐士的独乐。
《水经注》记载:“睢水又东南流,历于竹圃。
水次绿竹荫渚,青青实望,世人言梁王竹园也。
”2、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曹植《公宴诗》有诗句:“秋兰披长坂,朱华冒绿池。
”钟嵘《诗品》记载:“宋临川太守谢灵运,其源出于陈思(曹植)。
”这里是借曹植来比拟与会的文士将对后代文坛产生影响。
3、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文章借此表达作者不甘沉沦的思想。
4、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论语•季氏》记载:“(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作者借此说明自己将往海南接受父教。
5、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钟嵘《诗品》说:“余尝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这句是说,请各位竭尽文才,写出像潘岳、陆机那样的好作品。
详叙典故及各典故作用:1、徐孺下陈蕃之榻。
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
江西丰城人。
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时称“南州高士”。
徐孺子小时候就很聪明。
十五岁时来到今丰城、南昌、进贤三县交界的槠山,拜当时著名学者唐檀为师。
唐檀去世以后,徐孺子便在槠山过起长期的隐居生活,一面种地,一面设帐授徒。
他曾一度外出远游,向大儒樊英、黄琼请教,得益非浅,使他成为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之一,受到地方官员多次举荐,但他都谢绝了。
徐稚非常清高自持。
据《资治通鉴》载,徐稚早年拜黄琼为师,可当黄琼做了大官之后,徐稚就主动与黄琼断绝了来往,专心在家务农而不再交游士林。
至黄琼死后,稚往吊之,哭得很伤心,但他不通报姓名,以至在场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认识他。
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随从劝谏应该先到衙门去,结果被他臭骂。
当时徐稚已年过50岁,当陈蕃派人将他从槠山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
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把徐稚作为江西“人杰地灵”的代表。
今南昌市有名胜孺子亭,原是徐孺子垂钓之处,为豫章十景之一。
1979年建成孺子亭公园。
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徐孺子的,因为他是江西人,而陈蕃是河南人,是通过陈蕃的礼贤下士来陪衬徐孺。
顺便说到,将徐孺子称为徐孺是古汉语中的节缩,节缩的目的是为了使结构匀称、节奏整齐。
节缩在古汉语中多用于姓名。
本篇下文还有“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意”是“杨得意”的节缩,“钟期”是“钟子期”的节缩。
2、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西汉梁孝王刘武,刘邦的孙子,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于梁,以开封为都城。
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即课文中说的“睢园”。
梁孝王自小享尽荣华富贵,也为保卫汉室江山立下了大功。
平息了七王之乱后,遂在梁国大兴土木。
他以睢阳为中心,依托自然景色,修建了一个很大的花园,称东苑,也叫菟园,后人称为梁园。
《汉书》载:“梁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
梁园中的房舍雕龙画凤,金碧辉煌,几乎可和皇宫媲美。
睢水两岸,竹林连绵十余里,各种花木应有尽有,飞禽走兽品类繁多,梁王经常在这里狞猎、宴饮,大会宾朋。
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严忌、司马相如等云集梁园,成了梁孝王的座上宾。
俗成语“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来自这个典故。
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
《归去来辞》中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
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示在座的宾客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
3、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这个分句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
“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句“朱华冒绿池”。
朱华,字面是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芙蓉)。
曹植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为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
“邺水朱华”两句是写宴会之文,意思是说,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写出“朱华冒绿池”一般的美丽诗句,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意谓可以和谢灵运相比。
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
这里称谢灵运是称官职,和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籍贯)不同。
曹植与谢灵运分处魏晋时代的首尾两端,植是出汉音,启魏响,灵运是出东晋,启宋端;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诗歌承继亦有渊源。
钟嵘在《诗品》中说:“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其源出于陈思。
”谢灵运对曹植的才华非常崇拜,曾说过一句比较狂的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所以这里将曹植和谢灵运两人的事迹一起引用,是很恰当很自然的。
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日下”“云间”说的是:西晋文学家陆云、荀隐两人互不相识,一起在张华(任过中书令,右光禄大夫)家中会面。
张华让他们交谈,因二人皆有突出才学,要他们别说平常俗话。
陆云拱手说:“我是云间的陆士龙。
”荀隐回答:“我是日下的荀鸣鹤。
”风从虎,云从龙,所以才思敏捷的陆士龙自称“云间陆士龙”。
荀隐是洛阳人,洛阳是西晋都城。
《辞源》:“封建社会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之地为日下。
”故荀隐自称“日下荀鸣鹤”。
王勃原本年少气盛,再加上自己才华横溢,很容易产生心高气傲的心理。
后来,果然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得罪了高宗皇帝,被逐出京城,还连累老父也被贬官受罚。
一时间,使王勃有一种从云端里跌落下来的感觉。
为怀才不遇而伤感,为前途渺茫而黯然,故而遥望京都长安如在天边一样遥远虚无。
这正是王勃当时对政治前途伤心失落情绪的真实表现。
教参书认为“日下”一典源出《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
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
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