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第11课 《短文两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色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声——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朝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暮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要点: 1、把握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任务三:品味语言,思悟主题。
• 2.思悟主题,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既有被 贬谪的悲凉,也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还有漫步的悠闲。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 闲无比,内心悲凉又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 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有自嘲、自慰之意, 又有自许的意味,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游记写法。 2、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作
者的思想情怀。
• 写作背景助读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 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 ,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 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 ,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 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 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 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本文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 言外之意?
• 所写景物的特征——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 无限生机。
• 结尾这一句的言外之意——“我”能够和谢灵运一样欣赏到 山川风物的绮丽美妙,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隐含作者的自豪之 情,也表现了作者期望与谢灵运比肩之意。
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 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 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第11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件(40张PPT)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8、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 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色比喻成 积水,将竹柏比做藻荇,写出了月光的 空灵澄澈,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 9、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 些意思?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yù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名作动 辉映
古:消散 今:休息
副词快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都 四季
古:坠落 今:萎靡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将入要户,门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游遂乐
…至…承的天人寺,寻于张是怀,民就。怀民亦未寝,相 散步
与步于中庭。
共同
一起
纵横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荇错交横,
大概是 盖竹柏影也。
只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翻译下列句子: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月光从门射进来, 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指人间
yù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潜游在水中的鱼
自康乐以来, 神仙生活的美好参世与界,、或指天堂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领悟
三、朗读,入文入景,品味语言之美。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 赞叹的。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 澈见底。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注解:五色交辉: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俱:都书: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注解: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欲界:人间。
与:参与。
这里指欣赏。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1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2无与为乐者,遂3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注解:欲:想要,打算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相与:共同。
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注解: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答谢中书书》一、重点词语•四时俱备:俱,全都•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颓,坠落。
•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短文两篇》课件答谢中书书

绘 了 秀 美 的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山 晓雾将歇,
川 猿鸟乱鸣。
景 色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仰视 极力描写山之 俯瞰 高,水之净
平远 呈现出绚烂辉煌
视角 的气象,万物勃
极目 远眺
发的生命力。
听觉 视觉
朝夕变化
生物的活动,为画 面增添了灵动感,
传达了生命气息。
静景 动景
1、抓住景物的特征; 2、按照一定的顺序; 3、注重图画美:色彩的搭配、观察的视 角、感观的冲击、动静结合……
2.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 跃。” ①视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听觉--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②“乱”,纷乱,形象写出了两岸猿鸟纷乱鸣叫的 热闹场景;“竞”,争着,争相,生动地刻画出沉 鳞竞相跃出水面的情态和活跃场景。 ③拟人,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充满生机活力。
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康乐公以来,不 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1、本文是怎样描绘山川之美的?(视角、动 静、虚实、感官等) 2、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语言、意境、结构等) 3、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高峰入云,
描 清流见底。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 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 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人们 共同谈论欣赏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 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

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公元1083年。元丰,
记承天寺夜游
宋神宗赵顼(xù)
年号(1078—1085)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门。 高兴的样子。
入户,欣然起行。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 官),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
元丰六年 (1083)
作者在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写下这篇平淡 自然的小品文。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suì
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阅读文章,说说作者的感情经历了什么变化。
心情
激动
①_欣__然_
②喜__悦__
遗憾
复杂
起念亦相闲
行无未与人
与寝步
为
于
乐
中
者
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比喻
月光→积水 竹柏的影子→水中交横的藻、苻
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澄澈以及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 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幅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 幻的美妙图景。这空灵的境界,正是作者彼时心境的写照。
山水之景
11 短文两篇
景:山川奇美 《答谢中书书》
情:热爱、自豪 景:清幽宁静 《记承天寺夜游》 情:悲凉、感慨、欣喜、悠闲
本课件与《状元大课堂》内容完全匹配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 默写全文;积累常见文言词语,欣赏两篇文章不同 的语言风格。(重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

八上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一、原文:答dá谢xiè中zhōnɡ书shū书shū山shān 川chuān 之zhī美měi ,古ɡǔ来lái 共ɡònɡ谈tán 。
高ɡāo 峰fēnɡ入rù云yún ,清qīnɡ流liú见jiàn 底dǐ。
两liǎnɡ岸àn 石shí壁bì,五wǔ色sè交jiāo 辉huī。
青qīnɡ林lín 翠cuì竹zhú,四sì时shí俱jù备bèi 。
晓xiǎo 雾wù将jiānɡ歇xiē,猿yuán 鸟niǎo 乱luàn 鸣mínɡ;夕xī日rì欲yù颓tuí,沉chén 鳞lín 竞jìnɡ跃yuè。
实shí是shì欲yù界jiè之zhī仙xiān 都dōu 。
自zì康kānɡ乐lè以yǐ来lái ,未wèi 复fù有yǒu 能nénɡ与yǔ其qí奇qí者zhě。
记jì承chénɡ天tiān 寺sì夜yè游yóu元yuán 丰fēnɡ六liù年nián 十shí月yuè十shí二èr 日rì夜yè,解jiě衣yī欲yù睡shuì,月yuè色sè入rù户hù,欣xīn 然rán 起qǐ行xínɡ。
念niàn 无wú与yǔ为wéi 乐lè者zhě,遂suí至zhì承chénɡ天tiān 寺sì寻xún 张zhānɡ怀huái 民mín 。
11《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五四制)

三、导入
中国历史上,朝庭宰相千千万,“山中宰相”只一人,大家知道这是谁吗?
三、导入
中国历史上,朝庭宰相千千万,“山中宰相”只一人,大家知道这是谁吗?
是《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陶弘景(公 元456—536年),南朝齐梁时道教的思想家、 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林陵 (今江苏南京)人。三十六岁辞官隐居,并遍 历名山大川。梁武帝萧衍即位后,曾多次派使 者礼聘其到朝中为官,他坚辞不受。无奈之下, 梁武帝只能经常和陶弘景书信往来,请教治国 理政之道,被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四、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二:写景技法大转盘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十句描写历来为人称道,作者究竟 运用了哪些手法?说说你的理解,看看是否和下边转盘上的内容一致。
修辞 手法
动静 结合
视角 多样
写景
四字 短句
面面 观点
聚焦 细节
1.熟练地背诵全文。 2.借助联想和想象,将文章写成白话散文。
对比之中,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追慕与赞赏及对世人不懂山水 风情的惋惜之情。
四、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三:添词助读,体悟情感
3.论一论:“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言外之意。
四、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三:添词助读,体悟情感
3.论一论:“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言外之意。 康乐“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对康乐的追慕与赞赏。世人“未复有
四、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一:欣赏山川之美
1.看图索句:熟读文章,为下图快速说出对应语句。
四、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一:欣赏山川之美
1.看图索句:熟读文章,为下图快速说出对应语句。
《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

意 境 美
色彩配合 之美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相 衬 之 美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晨昏变化 之美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动
沉鳞竞跃。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 山水 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 相映 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之美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 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色彩 配合 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一、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 鸣叫声
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傍晚,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 跳出水面
7、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 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 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 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 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答谢中书书》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目标牌】[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背诵并默写全文。
(重点)2.把握文意,领会意境,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学习不同的写景手法。
(难点)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趣味性)一读:初读全文,感知内容(读出音韵: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自学径】一、记文常[解题目]《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信,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六十八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故称之谢中书。
[辨文体]“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1.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2.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3.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4.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5.可以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6.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
[知作者]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朝代)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著有《陶隐居集》。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查背景]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二、立基础[记音形]夕日欲tuí(颓)沉lín(鳞)jìng(竞)跃(yuè)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四时jù(俱)备[释词义]1.一词多义(1)欲:①夕日欲颓(将要)②实是欲界之仙(欲望)(2)与:①未得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②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3)自:①自非亭午夜分(如果)②自康乐以来(从)2.词类活用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3.古今异义(1)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精神萎靡)[译文意](一)逐句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解释:共,共同。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解释:入,耸入。
见,看见。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交辉,交相辉映。
翻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解释:四时,四季。
俱,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
乱,纷乱。
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争相,争着。
翻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解释: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翻译: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二)全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划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感知石】三、划结构以“美”字统率全篇,结构上“总分总”。
1.第一层(第1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
(抒情、议论)2.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沉鳞竞跃”):描写山川中四季和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之美——人间仙境。
(1)(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 :四季之美。
(静)①山川(山高水净):高峰入云(仰视)、清流见底(俯视)。
②石林(石绚林青):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平视)。
(2)(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早晚之美。
(动)①早:雾歇猿鸣②晚日颓鳞跃3.第三层(最后两句话):感慨收束,自豪得意。
(抒情、议论)四、概内容本文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
解读文本拓思维(写什么)(知识性)二读:品读全文,拓展思维(读出意蕴)二写:评写人事情理,整写课堂笔记(合作交流)【解读园】五、析文本[导向厅]寄情山水悟愉悦(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二)作者具体描绘他的隐居之地时,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视角写这些景物的?赏析语言品意境(四)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请赏析下列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五)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善思堂]寄情山水悟愉悦(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1.以感慨发端,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共谈者,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2.统领全文,引出下文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二)作者具体描绘他的隐居之地时,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1.景物: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2.特点: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视角写这些景物的?1.顺序:由朝而夕(朝、夕)。
2.视角:(1)观察角度:从仰望高峰到俯视清流(仰、俯)(2)感官角度:形态、色彩、声音(3)状态角度:动静结合①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②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③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赏析语言品意境(四)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请赏析下列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1)“高峰入云”,仰视,极力描写山之高;(2)“清流见底”,俯视,极力写出水之清。
(3)描写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充满异彩、活力,境界清新,情味盎然。
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1)又改用远望的视角极目远眺。
(2)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生机勃发的景象,写出了缤纷的色彩配合之美。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1)“歇”“颓”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
(2)“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3)“沉鳞”用借代修辞手法,指潜游在水中的鱼,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4)这四句由静(动、静)景转入对动(动、静)景的描写。
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写出了热烈欢快的晨景,和清静幽寂的暮景。
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
(五)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1.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2.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3.“我”是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自许,期与谢公比肩。
作者以抒情、议论收束,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
六、探主题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
表明自己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也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
七、绘板书【拓展林】八、拓思维类文拓展“眼前流水自悠悠,歇歇偷闲恋绿畴。
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
”这是陶弘景写的一首“退休诗”,你从诗中体会到什么?这是南北朝诗人陶弘景写的一首“退休诗”。
此人诗画双全,是当时著名画家与作家,他在其画中题诗一首,画中有两头牛,一牛“恋绿畴”吃草,一牛有“金笼”而“落得用鞭抽”。
其画其诗强烈地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辞官退休的愿望,他向往的是“流水”、“绿畴”的“悠悠”晚年。
赏析特色勤积累(怎么写)(文学性)三读:诵读课文,赏析特色(读出情感)三写:仿写句段篇章,总写体会反思(深入探究)(一)写法鉴赏1.意境美。
(1)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4)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结构美。
本文属小品,全文分三部分。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2)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
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