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历史发展及放飞常识

合集下载

关于风筝的介绍

关于风筝的介绍

关于风筝的介绍
风筝,是一种利用风力飞行的玩具或运动器材。

它的形状多种多样,有菱形、三角形、六边形等,也有动物或人物等的造型。

风筝由轻质的材料制成,例如纸、布、竹子、塑料等,常常在上面绘制图案或文字。

风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中国。

最初的风筝可能是
由军队用来传递信息和侦查敌情的。

后来,它又被用来祈求好收成和驱逐邪灵。

在唐朝时期,风筝成为了一种庆祝节日的活动,人们会在初一、十五等特定日子放飞风筝庆祝。

从此,风筝渐渐演变成了一种娱乐和体育活动。

风筝可以飞得很高,甚至可以在云层上方飞行。

它的飞行需要依靠风力,因此需要在风力较大的天气条件下放飞。

风筝的飞行姿态也需要人们用线控制,通过脚踩轮子或手拉线条等方式来调整风筝的飞行高度和角度。

除了娱乐和庆祝节日,风筝也被用作比赛和运动。

在一些国家,风筝比赛已经成为了一项正式的体育项目,有专业的风筝选手和裁判。

风筝运动也被列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备选项目。

总的来说,风筝是一种充满乐趣和挑战的玩具和运动器材,它不仅可以让人们享受自然风光,还可以锻炼人们的耐心和技巧。

- 1 -。

风筝历史知识点总结

风筝历史知识点总结

风筝历史知识点总结风筝是一种古老的玩具和工具,由轻盈的材料制成,可以在空中飞行。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认为起源于中国,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发展而传播到世界各地。

风筝既可以作为一种娱乐方式,也可以用来预测天气、传递消息,甚至在科学研究和军事应用中发挥作用。

下面是风筝历史知识点的总结。

风筝的起源风筝的起源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中国。

根据史书记载,最早的风筝可能是用竹子和丝线制成的。

在古代中国,风筝被用来预测天气、传递消息和进行军事侦察。

在春秋时期,中国的哲学家墨子就提出了用风筝来进行气象观测的理论。

在宋朝,一位名叫鲁班的工匠制作了一把能飞行的金属风筝,被誉为"风筝之祖"。

风筝的传播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风筝逐渐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和欧洲国家。

在印度、波斯和日本等国家,风筝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在欧洲,风筝最早是通过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东征活动引入的。

随后,风筝通过殖民活动传播到美洲和非洲。

风筝在艺术中的应用除了作为一种娱乐方式,风筝还被广泛运用在艺术表现中。

在古代中国,人们会在风筝上绘制各种图案和文字,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在印度,风筝被用来进行风筝战,参与者会尽力拉断对方的风筝线。

在日本,风筝也是悬挂在屋顶的一种装饰物,代表着祈求好运和平安。

风筝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风筝还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中。

在18世纪,美国物理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利用风筝进行了著名的雷电实验,证明了雷电和静电的联系。

此外,风筝还被用来进行大气观测、研究飞行动力学和进行空中摄影等。

风筝在军事中的应用在军事领域,风筝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一些国家会在风筝上放置旗帜和信号灯,以传递各种信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风筝还曾被用来进行飞行器的试验和监视敌方部队的活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风筝还被用来进行通讯和侦察,为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支持。

风筝的材料和制作工艺风筝的制作材料通常包括竹子、纸张、丝线、布料和轻金属等。

风筝知识点总结

风筝知识点总结

风筝知识点总结风筝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它是由风而生的,顾名思义,就是靠风力飞。

风筝要对风力的控制能力。

江苏是风筝的故乡,有着悠久的风筝飞行历史。

关于风筝的历史由来,我国《史记》、《淮南子》、《南齐书》等都有记载。

相传古代中国发酵风筝的年代很久。

据《史记》记载:早在公元前2世纪,战国时期艾特湃因为安伯倡导过用风筝断江,计谋成事。

现代风筝的诞生是在公元17世纪,风筝从中国传向日本,日本传向西方。

目前,风筝已经成为一种有形的工艺品,风筝在地方非常普遍。

关于风筝的种类:风筝分为平面风筝、立体风筝两大类。

平面风筝:即表面的平而无凹凸起伏的风筝。

立体风筝:就是在平的领导的凸起部分有起伏。

而风筝可以按用途来分为七大类:健身风筝、对战风筝、传统风筝、长空风筝、运动风筝、登高风筝和玩具风筝。

风筝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蕴含了老祖先智慧和技艺,还展现了人们的文化追求和审美情趣。

可以说,风筝已然成为了一门艺术。

与此同时,风筝也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户外活动,可以锻炼人们的身体,增强人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风筝的结构原理:风筝的飞翔原理是在受到风力的作用下,风筝的表面产生了气流,气流中嘉是气压的原理,从而使得风筝能够飞翔。

风筝的制作工艺:风筝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风筝的结构设计和制作工艺对风筝飞行性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常还需要一些特殊工艺制作,应根据风筝结构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裁缝方式、缝合点、接口部分处理、骨架的支撑,日用材料的特点合理设计工艺。

风筝的绘画技艺:古代风筝上多绘有龙凤、花鸟虫鱼、书法、图案图像等,对手法、布局、颜色搭配等都颇有一定难度。

现代风筝的绘画技艺更加精深,新式风筝要求渐变彩绘、精美内容创作、气息鲜明。

此外,还有雕刻、剪纸等风筝艺术。

风筝的飞行技艺:风筝飞行技艺是风筝运动的核心要素之一,其中有许多的飞行动作,如前身、后身、横向移动、盘旋爬升、一线天空行等。

完善的飞行技艺能让风筝飞行更具有观赏性,提高风筝运动的艺术价值。

传统文化风筝介绍

传统文化风筝介绍

传统文化风筝介绍
风筝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用来传递信息的工具,据说是在春秋时期由楚国人发明,到了隋唐时期才逐渐成熟。

风筝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民间文化的一大特色。

中国人自古就有用纸鸢放于空中以御风而行的习俗,唐宋时称“纸鸢”,明清时叫“风琴”。

风筝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的风筝是用竹子做的,后来才发展成用纸或布做材料。

据史料记载,古代风筝最早是由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齐桓公发明的。

最早的风筝为竹制或木制的扁扁的风筝,到了汉代才出现纸制的风筝。

唐代以后,中国风筝才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时代,许多地区开始出现了专业生产风筝的作坊和手艺人。

中国的传统风筝在结构和造型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我国民间放飞风筝历史悠久,花样繁多。

其中最常见、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具历史意义的是“宫灯风筝”和“走马灯风筝”。

宫灯风筝是在清代康熙年间出现于中国北方地区一种大型灯笼式放飞气球。

—— 1 —1 —。

中国风筝的文化与变迁

中国风筝的文化与变迁

中国风筝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在中国古代,木鸢一直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并能带上火药用作战争进攻的武器,除此之外,更有进行测距、越险、载人的历史记载。

风筝,大多数的人认为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

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年以上历史了。

一、历史发展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

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

传“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汉代:楚汉相争,韩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风筝,并装置竹哨弓弦,于夜间漂浮楚营,使其发出奇怪声音,以瓦解楚军士气。

北齐:文宣帝高洋,将人绑上翅膀,令人从高塔跳下摔死,名为“生”。

南北朝:风筝曾是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

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梁武帝饿死,留下这一风筝求救的故事。

唐代:被用于军事上的风筝,已渐转化为娱乐用途,并于宫廷中出放风筝。

宋代:人们把放风筝作为一项锻炼身体的运动,百姓在清明节时,将风筝放的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明代:以风筝载炸药,依“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筝上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双纸控制风筝详图尺寸与解说。

日伪时期:因军事的理由禁止放风筝,因为鲜艳的风筝可传递给敌方讯息,并提供飞机轰炸的目标。

二、风筝的寓意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风筝造型据研究,清代风筝的造型已有下列几类:鸟形:如鹞、鸽、大雁、凤凰、仙鹤等。

虫形:如蝉、蝴蝶、蜻蜓等。

水族形:如鱼、螃蟹、青蛙等;人形:各种神话人物、戏曲人物如孙悟空、寿星、哪吒、钟馗、关公、和合二仙、白娘子等。

风筝的起源和演变

风筝的起源和演变

风筝的起源和演变风筝源于春秋时代,风筝为中国人发明,至今已经2000余年。

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

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进而演变成为今日的多线风筝。

中国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演变成玩具。

风筝的制作1、做风筝的材料包括竹篾、纱纸条、马拉纸,工具包括浆糊、纸刀。

2、风筝的做法是采用竹子做骨架,纸做肉,即用纸蒙糊风筝。

3、风筝的形状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鸟、昆虫、动物等。

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扎、糊、绘、放,简称“四艺”。

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

但实际上这四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了全部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内容。

风筝的分类按风筝的形象分类,有动物、植物、人物等形状。

按风筝的构造分类,有硬翅类、软翅类、板子类、串子类、立体类等。

按风筝的功能分类,有玩具、观赏、特技等。

按风筝的大小分类,有巨型、大型、中型等。

放风筝的意义1、在田野郊外放风筝能呼吸新鲜空气,娱乐身心、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2、放风筝能带来吉祥。

3、清明节放风筝有一种放风筝放晦气的说法。

4、放风筝能有益视力,能调节眼部肌肉和神经,消除眼睛疲劳,达到保护和增强视力的目的。

风筝上天的条件1、风筝要在有风的条件下才能放飞。

2、风筝要有提线的牵引。

故事:风筝起源的传说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三种传说。

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说;三是飞鸟说。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斗笠说。

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工具,就像我们现在戴的帽子,很早以前农夫在田地干活时就开始使用,据说有一天,一位农夫正在田地里干活时,忽然刮起了很大的风,把他的斗笠卷走了,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斗笠上的绳子。

恰巧这根绳子很长很长,斗笠便象风筝一样在空中飞行。

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就演变成现在的放风筝。

风筝发展历史

风筝发展历史

风筝发展历史风筝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飞行工具,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中国。

风筝早期的形态可能并不像现在我们所熟悉的那样,但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逐渐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形态。

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风筝的发展历史。

风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人们将风筝用于军事侦查和信号传递。

风筝最初的形态是用竹子和纸制作而成,用来测量风速和方向,以便预测天气变化和军事行动。

这种早期的风筝并不像现在的风筝那样可以飞行,但它标志着风筝的诞生。

在中国古代,风筝逐渐演变成一种娱乐活动,人们开始制作更加精美的风筝,并将其用于庆祝节日和娱乐活动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的形状和材质也发生了变化。

有的风筝采用了丝绸、纸张和竹子制作,形状也多样化,有的是动物形状,有的是人物形状,还有一些是带有各种彩绘的。

在宋代,风筝制作技术达到了巅峰。

当时的风筝不仅形状多样,还能够飞得很高。

宋朝文人常常在清风明月的夜晚放飞风筝,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风筝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也是人们交流和表达的工具。

随着风筝的传入,风筝文化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

在印度、日本和韩国等地,人们开始制作和放飞风筝,并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风筝文化。

印度的风筝节是全球最大规模的风筝庆典之一,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

日本的凤凰风筝则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外观而闻名。

随着科技的进步,风筝的制作材料也逐渐改变。

现代的风筝多采用轻质材料如塑料和纤维材料制作,使得风筝更加坚固和耐用。

风筝的形状和设计也越来越多样化,有的可以模仿动物的动作,有的可以进行特殊的飞行表演。

风筝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被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领域。

现代科学家利用风筝进行大气层和天气的观测,风能的测量以及环境监测等工作。

在工程领域,风筝也被用来进行空中摄影和电力传输等任务。

风筝的发展历史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方式。

风筝通过飞翔在空中的形式,让人们感受到了自由和无限可能。

科普风筝知识点总结

科普风筝知识点总结

一、风筝的起源风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的中国,距今已有约3000多年的历史。

当时的风筝并非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样子,而是一种用竹子和纸制成的简单装饰品。

史书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竹简上就有了捕风踏影、飞翔云表的记载。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风筝开始被当作一种游艺活动,并逐渐演变成现代风筝的雏形。

除了中国,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风筝传说和历史。

其中,印度的罗伯特·考利(Robertson Coaly)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知名的风筝玩家,据说他是公元1500年左右在印度一个欧洲殖民地的风筝玩家。

他用风筝传递讯息协助居民长时间对抗土匪。

印度加尔各策(Kite Festival)的传统背景、素里言语游戏传统及其在数几百年的风筝运动有名的文化的地位。

二、风筝的材料风筝的制作材料主要包括支撑材料、覆盖材料和飞行系绳。

在古代,支撑材料多为竹篾或竹片,覆盖材料则多为纸张。

而现代风筝则主要使用轻质材料,如玻璃纤维、碳纤维、聚酯纤维等。

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可以保证风筝在飞行中不易受损。

除了支撑和覆盖材料,风筝的飞行系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飞行系绳通常采用尼龙绳或聚酯绳,这些绳材具有较高的拉力和耐久性,可以承受风筝在飞行时所受到的拉力和冲击,保证风筝飞行的安全性。

三、风筝的制作制作一只优质的风筝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设计图稿、选材、剪裁、粘贴、装配、调整等。

设计图稿是指制作风筝的设计图纸,通过精确的尺寸和结构布局来确保风筝的外观和飞行特性。

选材则是指根据设计要求,选择适合的材料,并通过裁剪和加工进行制备。

剪裁是指根据设计图纸,将选择好的材料按照要求的尺寸进行裁剪,以备接下来的组装。

粘贴是指使用胶水或其他粘合剂,将剪裁好的材料粘合成风筝的各个部件。

装配是指将各个部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装配,以形成完整的风筝结构。

调整则是指通过对风筝进行细致的调整和测试,来确保风筝的飞行特性和性能。

四、风筝的飞行原理风筝的飞行原理主要依靠风力和对流气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发展及放飞常识元宝山区风筝协会编制二零一一年三月风筝一历史发展放风筝是中国民间广为盛行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

风筝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被称为人类最早的飞行器。

相传春秋时期,著名的建筑工匠鲁班曾制木鸢飞上天空。

后来,以纸代木,称为“纸鸢”;汉代起,人们开始将其用于测量和传递消息;唐代时,风筝传入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到五代时期,又在纸鸢上系以竹哨,风入竹哨,声如筝鸣,因此又称“风筝”。

至宋代,放风筝逐渐成为一种民间娱乐游戏;元代时,风筝传入欧洲诸国。

风筝运动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不仅北京地区的放风筝活动驰名遐迩,一些边远地区也纷纷举行放风筝活动。

1981年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文化馆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风筝演放会;同年,包头市少年宫也举办了青少年放风筝比赛。

1980年5月23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风筝学会─—北京风筝学会。

此后,每年均举办有较大规模的风筝节。

1989年国际风筝联合会正式成立,总部设于山东潍坊。

二制作工艺风筝用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系以长线,利用风力升入空中。

传统的中国风筝技艺包括“扎、糊、绘、放”四种技艺,“扎”即要达到对称,左右吃风面积相当,又包括:选、劈、弯、削、接;“糊”即要保证全体平整,干净利落,又包括:选、裁、糊、边、校;“绘”即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又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又包括:风、线、放、调、收。

风筝的种类主要分为“硬膀”和“软翅”两类,“硬膀”风筝翅膀坚硬,吃风大,飞的高;“软翅”风筝柔软,飞不高,但飞的远。

在式样上,除传统的禽、兽、虫、鱼外,近代还发展出人物风筝等新样式。

三操作原理众所周知,风筝上天有两个必要的条件:风筝要在有风的天气下,风筝才能放飞;风筝都得有提线的牵引,“断线的风筝”在短暂的飘远之后必定会掉下来。

扬力作用,扬力的产生:风筝在空中受风,空气会分成上下流层。

通过风筝下层的空气受风筝面的阻碍,空气的流速减低,气压升高;上层的空气流通舒畅,流速增强,致使气压减低;扬力即是由这种气压之差而产生的,这正是风筝能够上升的原因。

以上可知,扬力的产生有2个要素:1. 风力;2.牵引力;这就解释了开头提出的问题。

在风力、牵引力和由此产生的扬力三个力的作用下,风筝在空中基本上是达到受力平衡的。

风力的方向基本上是水平方向,而风筝受风的角度和上扬力的大小,可以由提线方便地控制。

几次练习后放风筝者会很快掌握控制风筝的技巧:放风筝的时候,一般是一抽一放。

抽的时候,因为风筝提线一般放在风筝面靠上的位置,加大牵引力可以控制风筝角度变小,上扬力增加,风筝稳步上升;放的时候,即平衡的风筝牵引力变小,在风力和扬力的合力作用下,风筝会飞高飞远,但是必须很快又抽,以再次保持风筝的角度稳定。

风力正盛的时候可以多放线,当风力稍有下降,就收一些线。

四运动意义放风筝是一项全身的运动,益处是多方面的:1、消疲健脑。

放风筝时,心无杂念地关注空中飞舞的风筝,腿奔手拉,眼要仰望远眺,使人精神愉快,消除焦虑;2、增强体质。

借助野外放风筝,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既享受了大自然的美景,又舒展筋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扩张毛孔、泄热散瘀,还能增大肺活量,有吐故纳新、促进代谢、维持身体内分泌平衡等作用;3、锻炼身体各部位。

放风筝锻炼人的腿、臂、腕、手、腰、肘等各个部位,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4、改善视力。

在空旷的户外放风筝,可以调节视力,消除眼肌疲劳。

中老年人在放风筝时要注意保护颈部,头颈不要长时间后仰,而应后仰与平视交替,以平视为主;5、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仰观扶摇直上的风筝,可催人奋发向上,意气风发。

放风筝也是一项健脑运动,需要全身心地投入。

仅仅处理好放风筝和风向风速的关系,就得让放飞者动一番脑筋:风筝飞起来的必要条件是地面有风,但风速过大也不好放飞,因为这时空气水平方向力量过大,风筝不易“抬”上来,也很难控制;放风筝最怕的是风向不定,因为此时风筝最容易“栽”下来。

古人认为放风筝的较高境界是:放时相牵,一线相连,未放之时,如马卧槽,放飞后如同进了赛马场,要精神抖擞,把线看作缰绳紧拉,如同驯马一般,然后望天入静,随飘移而前后奔走。

放风筝能使人情绪开朗、心境愉悦。

放飞时,大脑高度集中,无疑会消除人的内心杂念;放飞者极目蓝天,其心胸也会感到开阔;此外,春季草长莺飞,触目皆景,放飞风筝,如同一次人与自然的美好对话。

五天时地利风筝的升放除选择适宜的风力外,尚须选择宜的场地。

选择场地原则,最主要的是宽阔,其次是远离高层建筑物及高大的树木。

施放风筝也要注意安全性,譬如避免在高压电线及飞机场附近升放,国外若干大都市有禁止在市区或距离飞机场几公里内施放风筝的规定。

最适宜的场地为大型运动场、海边沙滩、郊外草原等,在屋顶平台上施放也未尝不可,但四周必须有栏杆等安全设置,否则失足跌落不堪设想。

不同体型大小的风筝所需风力从普通风级标准显示,二级至四级风力适于一般风筝的升放。

施放各型风筝必须选择适宜的风力,大型风筝在弱风中施放无法飞升,而小型风筝在强风中施放又有倾覆的危险。

所以风筝的受力及体积大小应选择较强风力的天气升放,反之,受力小及小型风筝应选择弱风天气施放。

有些风筝结构适应力颇强,如范例中之沙雁、十字架等,从二至四级风力均可飞升,在强风中升放时增挂飘带即可。

放风筝要选择天气。

春秋两季都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而清明之前更是放风筝的黄金时节,因为这时的风向较稳,风速均匀,便于风筝放飞。

同时这时的天气干燥,风筝不易受潮,能保持风筝原有的形状,不易损坏。

放风筝的本领。

放风筝时要两人互相配合。

一个人拿好风筝,用手抓住风筝的骨架的中心条,站在风筝背后或侧后,将风筝举起。

使风筝略向前倾斜5~10度,往前跑。

另一个人右手拿线盘,左手拿风筝线,并把线慢慢放出10~20米,线要拉紧,等到风力适宜时,持风筝的人向空中轻轻一松手,拿线的人随着风筝上升的方位和风势,不断调整自己站的位置,并调整放线的速度和长度,使风筝借助人的拉力和风力冲上蓝天。

拿线的人分几次把线放出180~200米左右就可以了。

一旦风筝飞到天上就平稳了。

风筝停止放飞回收线时,绝不能操之过急,要顺着风势和风筝的方位不断调整,慢慢地把线绕到线盘上。

注意别把线拉断。

当风筝快要落地时,另一个人要把握时机,接好风筝,免得风筝直接摔在地上造成损坏。

风筝上天3个基本条件:1、要选有一定风力、晴朗的天气。

风速一般在3~5级比较适宜。

2、要选择较好的风筝。

风筝本身必须有迎风的倾斜度,也就是指风筝的平面与脚线构成的“仰角”。

一般情况下,脚线是两根的,迎角75度左右,脚线为三根的迎角在85度左右比较好。

3、必须有来自放飞点的牵引力。

也就是放风筝的人对风筝的拉力。

六升放技术(一)起飞起飞前先要弄清风的方向,附近如有炊烟或旗帜视其飘浮方向即可知悉,否则随地拾起细土或枯草屑向空中抛出,亦可测出风正确方向,然而在高大建筑物附近所测风向不准。

在整个升放风筝过程中,起飞比较艰难,有时高空的风力非常适合施放风筝形态,而低空风力较弱,此时必须使技巧飞升。

(须以逆风方式升放风筝)1.等待合宜时机──在较弱二级风的天气施放小型风筝,或在三级风力时升放较大型风筝,皆会遭遇起飞困难的情况,所必须把握合适的时机,等待有一阵风吹来时赶紧升放,如果风力不够强则必须耐心等候,否则有时难免遭受挫败。

2.跑步与放线──对风筝升放有经验的人,除巨大巨长的风筝以外,无论任何形态,都可不必请人帮忙而自行升放,经验稍欠者,最好有一人帮忙高举风筝,并且拖长风筝线十公尺至二三十公尺之间,等待阵风一至,迅速招举筝伙伴将风筝松开(不必向上掷出),施放者边跑看风筝起飞情形加控制,有很多人不管不顾闷头向前奔跑最为不智,因有时风筝猛起时最易倾斜跌落,尤其是软面多及长尾巴的风筝必须徐徐奔跑,使风筝慢慢升起。

风筝稍升起后,如果场地宽敞,可边跑边放线,直至风筝升起相当高度而无下坠趋向,起飞过程方告成功。

但在风力强劲情况下,施放者无须在开始时奔跑数步风筝便可扶摇直上。

3.把握放线机宜──有时在风力弱的天气中施放风筝,在起飞时已奔跑至场尽端或余地不多的情况下,当风力不继必须频频快速用力向后撤线,给予人的加风,如感觉风筝线稍重即刻把握时机放线,如感觉减轻则应停止放线,如风筝有下降的趋势,有时尚须迅速收回一部分风筝线,直至风筝能在天空托住不坠,起飞工作方算圆满达成。

(二)操纵如果风筝结构好,受力和风力平衡时,风筝在空中纹丝不动稳如泰山,此时把风筝线系在树干上或不动的沉重物体上可任其自由飘浮,然而在风向及风力不稳定情况下则必须随机操纵。

1.风力突然变化──当风力突然转强风筝摇摆而倾斜度过大时,将有翻转栽落的危险,此时有两种控制方法,其一是迅速放线,其二是迅速向前奔跑数步,均可缓和其情势。

但有时风力突然停顿风筝向下坠落,却应该用相反的方式处理,即刻向后迅速奔跑,如果后退无,则可用迅速收线的方法处理。

2.场地的运用──风力弱施放风筝或起飞困难的时候,应该尽量节省场地,能不后退则不退,以便在必要时向后奔跑。

反之,风力强劲施放风筝又必须尽量退至最后端,以便有需要时向前奔跑,同时在场地宽阔的情况下,如果风筝不慎栽落将不致挂在树梢。

3.不良气象──有时低空气流极端不稳,涡流漩力过大,则风筝起飞后尽向一边倾斜;有时风向突然变化无常风筝东摇西晃,此种气候最好停止升放,因为这并不是风筝本身的问题。

(三)收筝收回风筝比较容易,只要避免收线过急即可,因为当收线时,风筝线与地面所呈角度愈来愈大,收线过急风筝则有向前俯冲跌落之危险。

其次在收线时要尽量退至距离高有树木远的地方,以免风筝降下挂在树梢尖端。

七注意安全人过中年,颈椎间盘多少都会老化,有的会出现骨质增生,椎动脉受压使其供血不足。

放风筝时,若颈部准备活动不充分,头颈较长时间的后仰姿势会使原本就存在的椎动脉受压和痉挛加重,严重时可造成脑供血供氧不足,导致眩晕、站立不稳,容易发生危险。

因此,放风筝前要做5至10分钟的颈部准备活动,如仰头、低头、左扭头、右扭头等。

放风筝时,每隔30至40分钟应休息5至10分钟,缓解颈部疲劳。

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和颈椎病者,放风筝时更要保持头颈部相对稳定,避免运动幅度过大和突然迅猛转头。

室外的架空线路和变压器等电力设备大部分是高压电力设备,只要人体或其他导电物体与带电体的距离小于安全距离时,即使没有碰到带电体,也会触电,造成伤残甚至死亡事故。

在高压线下放风筝,特别是一些使用漆包线和锡箔纸制作的风筝,很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国家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架空的特种设备或电力设备两侧各300米的区域内放风筝,放风筝能远离特种设备,在安全的环境下放飞风筝、放飞心情。

小鸟被遗留在树上的风筝线缠住倒挂枝头不幸受伤甚至死亡的事情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