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产业组织理论流派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释和分析企业行为以及市场结构的理论框架。
它研究了企业在不同市场形态下有哪些不同的行为特点和竞争策略,并从经济学的角度提供了对企业行为的解释和预测。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经济学的一般发展相伴随,但它的重点在于研究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卡尔顿学派和哈佛学派,他们提出了对市场竞争的更加细致的分析,打破了传统经济学对完全竞争市场的过分理想化假设,并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关注企业行为和市场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市场结构、企业规模、技术进步、政府政策等。
产业组织理论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和经济模型的建立,揭示了企业的行为和竞争策略与市场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最为经典的是市场结构理论和竞争行为理论。
市场结构理论主要研究市场中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典型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占和完全竞争等。
竞争行为理论则研究企业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行为策略,如价格、输出和市场进入等。
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构成了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内容。
在市场结构理论中,垄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垄断市场是指只有一个或几个企业控制整个市场的情况。
垄断企业通常能够通过控制市场供给、操纵价格和限制市场进入等方式来获得额外的利润。
垄断市场的形成往往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技术垄断、自然垄断、政府管制等。
而在垄断市场中,企业行为和竞争策略也呈现出一些特殊性,如价格歧视、重复垄断等。
与垄断相对应的是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有大量小型企业存在,每个企业对市场价格都是价格接受者,无法对价格进行操纵。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只能通过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来获取利润。
此外,还有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等其他市场形态,每种市场形态都具有其独特的企业行为和竞争策略。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产业内部的竞争与垄断问题,探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
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完全竞争模型,到不完全竞争模型,再到现代的产业组织理论。
完全竞争模型假设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买家和卖家,产品同质化,信息完全透明,市场进入和退出自由。
在这种市场结构下,企业的行为是价格接受者,市场绩效是最优的。
不完全竞争模型则认为,市场结构并非完全竞争,存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等不同形式。
在这种市场结构下,企业的行为是价格制定者,市场绩效可能不是最优的。
垄断竞争模型假设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卖家,产品差异化,信息不完全透明,市场进入和退出自由。
在这种市场结构下,企业的行为是价格制定者,市场绩效可能不是最优的。
现代的产业组织理论则更加注重实证研究,试图通过数据分析来验证理论假设。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技术创新、政府政策、消费者偏好等。
在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调整市场结构,促进市场竞争,提高市场绩效。
企业则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差异化等手段,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消费者则通过选择优质产品和服务,推动市场结构的优化,提高市场绩效。
产业组织理论对于理解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了解产业组织理论,才能更好地制定产业政策,优化市场结构,提高市场绩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应用与挑战产业组织理论不仅是一种理论框架,更是指导实际经济活动的工具。
在政策制定者、企业决策者和消费者行为中,产业组织理论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这一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政策制定者需要根据产业组织理论来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
例如,对于垄断行业,政府可能会采取反垄断措施,以促进市场竞争。
产业组织理论

克拉克有效竞争 概念及其影响
克拉克1940年提出 了有效竞争概念,即: 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 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 的竞争格局。
随后产业组织理论 者对有效竞争的定义和 实现条件(有效竞争标 准)进行了深入研究, 对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 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有效竞争标准从“二 分法”到“三分法”
梅森将有效竞争标 准分两大类:市场结构 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 提出了产业组织的理论 体系和研究方向。
随后一些经济学家 将“二分法”扩展为 “三分法”,即市场结 构、市场行为、市场绩 效标准。
哈佛学派的SCP 框架
SCP分析框架主要是 以哈佛大学为中心形 成的,因此,又称为 产业组织理论的哈佛 学派。
三、产业组织与产业组织理论
研究对象:产业组织即同一产业内企业间市场关 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 和利益关系。对产业组织的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 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为基本线索的。
核心观点:认为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 取决于是否存在沉淀成本。(沉淀成本:一旦投 入,但退出市场时所无法收回的成本;完全可竞 争市场就是无沉淀成本的市场。 即“打了就 跑”。)
政策主张:自由放任比政府规制更为有效;要保 持竞争压力,就必须尽力降低沉淀成本。
(4)新奥地利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米塞斯、哈耶克、熊彼特、里奇等。
研究重心及特点:重视对人类行为、特别是个体行 为的逻辑分析。反对把现代数学方法作为经济分析 工具;在理解市场时着重过程分析其研究目标是从 个人效用和行为到价格的非线性因果传递。反对传 统的哈佛学派的反垄断政策,主张实行自由放任的 政策。突破了现代经济学静态均衡理论,
返回
四、产业(组2)织芝理加论哥学学派派及的其产业主组要织内理容论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肖殷洪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Main Schools of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Its Development in China所在院、系、所: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名称:产业经济学学生姓名:肖殷洪主题词: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不足之处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二十】日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的观点,包括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和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并对其做出简要评价;其次论述了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不足之处【Abstract】The article showed the view of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the main schools,including 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non-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nd made a brief evaluation; then discussed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China's development and 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Key word】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non-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一、引言产业经济学作为是一门应用性经济学学科,主要研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与组织的理论体系。
产业组织理论渊源 主要流派及新发展

2、研究方法:哈佛学派以案例研究为主,而芝加哥学派更注重理论和实证 研究相结合。新制度经济学则更多地使用制度分析方法。
3、近期进展:行为实验、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及理论创新等方面都在各个流 派中得到了应用和发展。但是,不同流派的研究侧重点和方法有所不同。
谢谢观看
3、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创新和企业家 精神在产业组织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企业家通过创新和判断力来推动企业的发 展和市场的变革,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4、模块化生产:模块化生产是一种将产品或服务分解为若干个可独立设计 和生产的模块,从而方便企业灵活地配置资源和调整生产模式。模块化生产模式 的出现对传统的垂直一体化生产模式提出了挑战,也对产业组织理论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1、行为实验
近年来,行为实验在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行为实验通过模 拟市场环境和企业行为,探讨市场竞争和合作行为的内在机制。例如,有学者利 用行为实验研究了企业的合作策略和竞争策略选择,以及市场结构对竞争行为的 影响等。
2、数据收集和分析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收集和分析在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的应用越来 越广泛。例如,有学者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市场结 构以及产业演化等问题。此外,数据挖掘和可视化技术也成为了产业组织理论研 究中常用的工具。
3、奥地利学派: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该学派强调企业的企业家精神 和市场竞争的动态过程。他们认为企业家的创新和判断力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而 市场竞争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机制。
四、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组织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以下是近年来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些新发展:
3、理论创新
产业经济学第7章产业组织理论导论

PPT文档演模板
产业经济学第7章产业组织理论导论
SCP范式
• 市场行为(market conduct)指企业在市场竞争 和相互博弈中所采取的策略和对策。包括产品政 策、价格政策、促削策略和并购行为等。
• 市场绩效(market perform)指产业运行的效率, 是企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产业资源配置效率、 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实现程度等所达到的状态, 判断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和优劣。
哈佛学派的贡献
• 哈佛学派建立了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 关于市场结构、影响市场结构的因素、企 业行为、企业政府市场之间的关系等都做 了深入的研究。在分析方法上重视实证分 析、重视市场结构的作用。
• 接受了分析框架就可以做实证分析
PPT文档演模板
产业经济学第7章产业组织理论导论
哈佛学派的衰弱
• 该理论主张从80年代开始在美国逐渐失去主导地位,其原因:
产业经济学第7章产业组织理论导论
7.1.3产业组织理论关心的核心问题
• 经济学: 资源的有效配置。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对于某种资源配置方式,如果没有 那种可行的方法使一方得到的改善的同时又不损 害另一方的利益,那么这种配置的方式就是帕累 托最优。
• 产业组织理论: 企业经济规模与市场活力的矛盾——“马歇尔冲 突”。
•芯片 开发 •系统 集成
•板卡 设计
•操作 系统
•芯片、 板卡制 造
•内容 提供
•应用 软件
•培 •系统 训 维护 •售后 服务
PPT文档演模板
产业经济学第7章产业组织理论导论
7.1.2产业组织理论的学科性质及研究领域
• 产业组织理论的学科性质
– 产业组织理论以理论经济学为基础,研究产业 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探讨制定产业政 策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国民经济中各产业 的运行和发展,实现资源在产业内、产业间的 有效配置,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产业组织理论

一、定义及发展脉络定义: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 研究市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和市场构造,是微观经济学(个体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就是产业组织。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所谓的“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发展:马歇尔对微观经济进行了经典的解释后,市场理论的讨论便一直成为经济理论的主要重点。
在罗宾逊夫妇、张伯伦等早期经济学家开创性的努力下,市场中竞争和垄断问题得到深入的研究,人们对经济领域的微观部分的认识大大加深了。
产业组织理论正是在不断汲取前人的营养下逐渐从微观经济学分离出来,逐渐形成和发展为一种进一步解释微观市场的主流理论。
近一个世纪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无论在研究方法、对象和解释的问题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市场本身在许多方面已经出现了许多深刻的变革。
本文通过对产业组织理论发展过程的梳理来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研究方向。
产业组织出现在20世纪开始现代制造业企业兴起后,早期学者将“产业”和“制造业”等同,把产业视为生产同一或相似产品的企业集合。
马歇尔首先提出了产业组织概念。
在他看来,产业和生物组织体一样,是一个伴随着组织体中各部分的机能分化(企业内的分工和社会分工)和组织各部分之间紧密联系和联合(企业的兼并和准兼并)的社会组织体。
他以分工和协作为基础讨论了产业组织中的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工厂规模和经济规模。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以此为基础构架了整个产业组织的主要问题,更加强调了产业组织中的厂商结构和行为。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以贝恩为代表,出现在1960s,该理论主要涉及到厂商之间经济行为和关系,强调市场结构在对行为和绩效的影响作用,被视为“结构主义”。
新产业组织理论则出现在1970s后期,该理论大量引入了新的分析方法,包括可竞争市场理论、博弈论、新制度理论(产权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信息理论,通过整合厂商内部组织和外部关系,进一步考察了厂商行为的多重复杂关系。
产业组织理论及流派演进

一、产业组织的内涵和理论渊源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三、产业组织理论的不同流派 四、反垄断与产业组织理论的关系
• 第二章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产业组织的内涵与理论渊源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第一节 产业组织的内涵与理论渊源
• 所谓有效竞争,就是既有利维护竞争又有利于 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 • 其中,政府的公共政策将成为协调两者关系的 主要方法和手段。
• 4、梅森有效竞争的内涵和度量标准的研究 • 梅森将以往有关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现有效竞争 的条件归纳为两类基本的有效竞争标准: • 一是将能够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的形成条件 归纳为市场结构标准; • 二是将从市场绩效角度来判断竞争有效性的标准 归纳为市场绩效标准。
• 2、勒纳等对垄断指标的研究 • 勒纳于1934年在《经济研究评论》杂志上发表 的一篇论文中,比较深入探讨了垄断力的测量 方法及指标。贝恩正是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以利润率测量垄断度,使垄断度成为推测 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主要因素。
• 2、勒纳等对垄断指标的研究 • 勒纳于1934年在《经济研究评论》杂志上发表 的一篇论文中,比较深入探讨了垄断力的测量 方法及指标。贝恩正是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以利润率测量垄断度,使垄断度成为推测 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主要因素。
产业组织理论及流派演进一产业组织的内涵和理论渊源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三产业组织理论的不同流派四反垄断与产业组织理论的关系第一节产业组织的内涵与理论渊源第二节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第三节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第四节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第三指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industrialorganization1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强制而得到贯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内容
7.1 7.2 7.3 7.4 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理论框架 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分析理论 新奥地利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 可竞争性市场理论
2
7.1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理论框架
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政策主张
3
7.1.1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11
7.2.2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 基本观点
芝加哥学派认为,并不是哈佛学派的 SCP 分析框架所认为 的存在着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进而决定市场绩效这样的 因果关系,而相反却是市场绩效或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结构。 不同的企业效率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正是由于一些企业 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取得更高的生产效率,所以它们才 能获得高额利润,并进而促进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集 中度的提高,形成以高集中度为特征的市场结构。 高集中度市场中的大企业产生的高效率主要在于大规模生 产的规模经济性、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优越的产品质 量和完善的企业组织和管理等因素。 高度集中度的市场上长期出现高利润率,是该市场大企业 的高效率的经营的结果,并不在于是否损害了竞争。
6
7.1.2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 基本观点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 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主要从产业的资源配臵效 率、利润率水平、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状况等方面, 直接或间接地对市场绩效优劣进行评价。 产业组织政策是指为了促进资源在产业内企业间的合 理配臵以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由政府制定用以引导 和干预市场结构和企业市场行为的政策。包括保护和 鼓励竞争的反垄断政策(或反托拉斯政策)、反不正 当竞争行为政策以及中小企业政策,以及适用于自然 垄断产业的政府直接规制政策等。
产业组织理论的源头是19世纪末马歇尔(A. Marshall, 1890)的新古典经济学。 20世纪30年代,张伯伦和罗宾逊(Chamberlin, J.Robinson, 1936)提出垄断竞争理论,引发了人们 对一系列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政府应该用什么样的 管制方法才能减少垄断势力对市场机制的逆向影响? 什么样的市场结构才能保持适度竞争?市场结构合理 化的评价标准是什么?等等。 产业组织的哈佛学派产生于 1938年。主 要代表人物有: 哈佛大学的梅森 (E.Means) 、克拉克( J.M.Clark )、 贝恩(Z.Bain)、谢勒(F.M.Scherer)等。
5
7.1.2 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 基本观点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由具有因果关系市场结构 ( Structure ) 、 市 场 行 为 ( Conduct ) 和 市 场 绩 效 ( Performance )三个要素构成,构造了一个既能深入 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SCP分析框架。 在哈佛学派的 SCP 分析框架中,基本分析程序是按市场 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公共政策展开的。 所谓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在市场内竞争与垄断的关系。 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是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程 度和进入壁垒的高低。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一定市场结构条件下所采取的各种 决策行为。具体包括企业定价格行为、广告行为、创新 行为、兼并行为、协调行为等。
19
7.4.2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的假设 条件
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产业)是完全自由的; 潜在进入者能够根据现有企业的价格水平评价 进入市场的盈利性; 潜在进入者具有快速进出市场的能力,更重要 的是,它们在撤出市场时并不存在沉没成本, 所以,不存在退出市场的障碍。
20
7.4.3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的基本观点
所谓完全可竞争市场,是指市场内的企业当其从该市场 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能够进 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由于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是 完全自由的,因此相对于现存企业,潜在进入者在生产 技术、产品质量、成本等方面并不存在任何劣势。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不存在现存企业进入时不用负担, 而只有其后进入的新企业必须负担的费用。新企业进入 时不仅能够获得必要的生产技术和充分的需求,而且也 不存在政府规制等人为的进入障碍。 从这一定义出发,市场是不是可竞争的,仅仅取决于是 否存在沉没成本,而与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多少无关。
21
7.4.3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可竞争性市场上不存在超额利润。任何超额利润都 会吸引潜在进入者以同样的成本与垄断企业分割市场 份额与利润,潜在进入者即使制订比现有企业更低的 价格也能获得正常利润,甚至部分超额利润。在垄断 企业作出价格下降的反应前,消费者会因潜在竞争者 提供较低的价格而购买其产品。因此,垄断企业只能 制 订 超 额 利 润 为 零 的 “ 可 维 持 价 格 ” (sustainable price),以防止潜在进入者与其发生竞争。 在可竞争性市场上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生产低效率和管 理上的 X 低效率 (X—Inefficiency) 。因为生产和管理 上的低效率都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这些非正常成本 像高于平均利润的非正常利润一样,会吸引效率较高 的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因此,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会 迫使现有企业消除生产和管理上的低效率问题。
16
7.3.3 新奥地利学派的产业组织政 策主张
新奥地利学派是市场万能主义者,信赖市场的自组织 能力,主张市场可以解决所有的经济问题,对各种反 托拉斯的法规和制裁措施持否定的态度; 政府作为管理社会公共资源的机构,不必去关心企业 是否垄断了稀缺资源,而要重视的是企业是否拥有支 配潜在的竞争者的权力,尤其是借助法律和制度形成 的权力。不要让被政府管制的垄断成为被政府保护的 垄断;
15
7.3.2 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理论 的基本观点
新奥地利学派认为,认为必须对市场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 在“过程”中认识竞争和企业家的作用 新奥地利学派分析了可能形成垄断的因素。认为除了对天 然资源的垄断外,其他因素都不能形成长期垄断
在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企业追求规模经济所导致的集中 度上升,不是形成垄断的直接原因,政府以利用规模经济 的名义对产业进入的限制才是垄断的原因所在。
8
7.1.3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政策主张
哈佛学派的政策主张就是严格的反垄断,主要体现在: (1)强烈要求实施反垄断政策。对垄断性的市场结构, 要求在考虑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的情况下,给予结构性 矫正;对自然垄断,则必须关注其垄断定价所带来的低 效率;对高度集中产业中大厂商勾结所形成的市场势力, 要给予特别关注。 (2)要求政府采取严厉的法令,管制企业间的联合和 购并行为,不论何种形式的兼并,都要考虑由此产生的 效率变化。 (3)要求政府严格执行对限制性交易的反托拉斯法。 高度集中的市场中容易达成垄断合谋并限制产出、固定 价格、市场协议分割、默契的价格领导等行为,并会影 响市场绩效,所以,必须由法令来限制这类行为。 9
政府应把供给交给市场机制。
17
7.4 可竞争性市场理论
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的产生背景 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的假设条件 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的基本观点 竞争性市场理论的政策主张
18
7.4.1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的产生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的兴 起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管理业务中的系统技术的普遍运 用,使得原来政府对航空、通讯、汽车运输等产业进行 规制的依据不断淡化。 在美英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了放松规制的倾向,为 这种政策转换提供重要理论支柱的就是可竞争市场理论。 1981年12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莫尔(W. J. Baumol) 在就职美国经济学会主席的演说中,首次提出了可竞争 性市场的概念(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 1982 年,鲍莫尔、帕恩查( J.C.Panzar )和伟利格 (R.D.Willing )合著并出版了《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 构理论》一书,标志着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形成。
13
7.3 新奥地利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
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 新奥地利学派的产业组织政策主张
14
7.3.1 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理论 的形成
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奥地利学派在理论上的多方面成就 ,是建立在门格 尔(Carl Menger)、庞巴维克(Eugen von Bohn-Bawark)创始的奥 地利经济学派的传统思想和方法之上的 新奥地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米塞斯 (L.Mises)、米塞斯最重要的 学生和追随者哈耶克 (F.A.Hayek), 以及在英国和美国曾受教于他们 的 柯 兹 纳 (I.M.Kirzner) 、 罗 斯 巴 德 (M.N.Rothbard) 、 阿 门 塔 诺 (D.T.Armentano) 、 斯 巴 达 罗 (L.M.Spadaro) 、 李 特 勒 其 德 (S.C.Littlechild) 、里奇 (W.D.Reekie) 等。虽然被称为新奥地利学 派,但他们实际上都活跃在美国和英国的学术界。 还有一些对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理论作出贡献的经济学家 ,尽管他 们并不认为自己属于新奥地利学派 ,但却赞同和发展了对新奥地利学 派的一些重要观点 , 如熊彼特 (Schumpeter) 、芝加哥学派的博克 (R.Bork)、德姆塞茨和布罗曾等。
12
7.2.3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政策 主张
芝加哥学派主张放松反托拉斯法的实施和政府规制政 策。认为大公司的高利润完全可能是经营活动高效率 的结果,而与市场垄断势力无关;政府应尽可能减少 政策对产业活动的干预;一个政府对其合意的市场绩 效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不参与,要让市场力量自动 起调节作用。 1981 年 , 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 ,就任命信奉自由主义的 贝格斯特(Baxster)和米勒(Miller)分别担任美国司法 部反托拉斯局局长和联邦贸易委员会主席 ,以后波斯纳 又被任命为联邦法院的法官,芝加哥学派成了美国垄断 政策的主流,并直接推动了美国反垄断政策的重大转变。 80 年代美国这一系列的变化被人们称之为反垄断政策 的“芝加哥革命”。
4
7.1.1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